本帖最后由 野蒺藜 于 2019-1-12 16:11 编辑
第六周作业:
一、原文 外受傅训 (wài shòu fù xùn), 入奉母仪 (rù fèng mǔ yí)。 诸姑伯叔 (zhū gū bó shú), 犹子比儿 (yōu zǐ bǐ ér)。 孔怀兄弟 (kǒng huái xiōng dì), 同气连枝 (tóng qì lián zhī)。 交友投分 (jiāo yǒu tóu f ēn), 切磨箴规 (qiē mó zhēn guī)。 仁慈隐恻 (rén cí yǐn cè), 造次弗离 (zào cì fú lí)。 节义廉退 (jié yì lián tuì), 颠沛匪亏 (diān pèi fěi kuī)。 性静情逸 (xìng jìng qíng yì), 心动神疲 (xīn dòng shén pí)。 守真志满 (shǒu zhēn zhì mǎn), 逐物意移 (zhú wù yì yí)。 坚持雅操 (jiān chí yǎ cāo), 好爵自縻 (hǎo jué zì mí)。
二、 需要查询的句子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这两句是谈教育的原则,要将师教与家教结合起来。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训诲,在家中要奉持母亲的规范。古代的规矩是,父亲在外做事、挣钱养家,所以常年不在家,只有到了年底放长假的时候才回来。小孩子在家里的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所以女人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两项内容。小孩子自降生至三岁以前,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小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样板,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母仪母教。世上先有孟母,然后才有孟子,周有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才有文王、武王、周公,才有周朝八百年的天下。现代的妇女都嫌丈夫挣钱少,不管孩子的教育,自己出去做女强人了,这个世界上哪里还会有忠臣孝子呢? “傅训”是师傅、师长的训诲,属于师道。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人师”与“经师”,人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化性、立命,学做人,经师则负责知识的传授。韩愈在《师说》里面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教做人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传授在其次。不会做人,知识越多危害性越大,因为“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古代的“傅”多为“人师”,要对一个学生的品行负责,所以专制时代的学生犯过,常常要追究“傅”的责任。“师”则多为传授技艺的“经师”,一师之徒,往往有十几个、几十个之多。 “母仪”是母亲的举止仪表,过去大臣给皇太后送匾额,都题写“母仪天下”,这是恭维话,但也是劝勉的话,勉励皇太后做天下人的榜样,所以母亲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不可不谨慎。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对孝道的第一圈拓展,将爱心扩展到自己的家人。对待姑姑、伯伯、叔叔,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同样,对待侄儿、侄女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犹子”犹如自己的儿子,《礼记?檀弓》上说:“兄弟之子,犹子也”,显然就是指侄子。 人非圣贤,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大公无私。怎么办呢?就要一点一点来。孟子说,分成三步来走:第一步“亲亲”,先关心自己的家人,先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做起。把钱财施舍给外人舍不得,帮助自己的亲人总应该可以了。第二步“仁民”,关心同类人,我们都是人,是同类,应该互相帮助。第三步“爱物”,爱护众生、爱护这个生态环境,所谓的“天同覆,地同载”。 孔子说过,对父母尽孝是小孝,是孝之始;能够爱天下人、爱万物才是大孝,是孝之终。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自己的爱心拓展开来,就是贤人、就是菩萨。一步就做到“众生平等”当然好,如果一下子做不到,就要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经常看到学佛的人,烦自己家里人,烦自己的父母,反而跑到庙里去做功德、去供养法师,这就本末倒置了。林则徐“十无益”中的第一条就是“父母不孝,奉神无益”。父母是世间的两尊活佛,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是助人成道的活菩萨,是大护法。放着活佛不拜、活菩萨不亲近,反而向外跑,就背道而驰,大错特错了。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 是五伦中的兄弟之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孔怀兄弟”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一篇,其中有“死丧之畏,兄弟孔怀”的诗句。“孔”是程度副词,有非常、最如何之意。“怀”是关爱、关怀。“孔怀”就是非常关怀、关爱的意思。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亲近无比,是朋友关系不能相比的。故此,后世多用“孔怀”二字,指代兄弟手足之情。 兄弟之道在五常之中属于礼德,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悲伤的是父母,所以《弟子规》中才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不和,总是因为“争”“贪”而起的争端,其中各自的妻室往往没有起到好作用。想想古人的兄弟之情、姊妹之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见贤思齐,处处约束自己,为兄弟姐妹提供方便。兄弟本是同气连枝,一母所生,各自的后代又都叶茂枝繁,成为新一伦的弟兄。父一辈如果能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样板,后代的兄弟姊妹以至于堂兄弟、堂姊妹之间也一定会效法。这是真正的“荣业所基”,比遗财给子孙重要得多,所以孔子才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这是谈的是五伦中的“朋友道”,是兄弟之道的拓展。一个人果真能够做到“兄友弟恭”,一定能够结交到良朋益友。如果手足之情都处不好,哪里会有真朋友呢?所以“十无益”中的第二条才说“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五伦中的其他几伦都好理解,唯独“友道”不好理解。为什么朋友也算一伦呢?人在一生之中会遭遇无数的痛苦与烦恼,有的痛苦上不可对父母师长言说,下不可告妻子兄弟,只能向朋友倾诉。人在一生中没有几个知心朋友是很痛苦的,也是做人的失败。 交朋友一定要投分,也就是投脾气、投缘分,不是一类人就千万不要聚到一起,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况且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彼此不是一类,就格格不入。朋友之道讲一个信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现代社会是工商时代,凡事都讲一个利字,无利不早起。这种名利场中的酒肉朋友,与此处讲的“友道”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定要辨别清楚。 朋友相处,应该像曾子说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弟子规》中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之间有进步要互相鼓励,有过失要互相规劝,有困难要互相帮助,有心得要互相交流,这就是“切磨箴规”。切磨是“切磋琢磨”的缩略形式,意指对学问的探讨与研究。“箴”字的本义为竹针或石头针,可用于针灸治病。箴文是一种告诫类文体,起规劝、纠正作用,箴言就是有哲理作用、能激励人的座右铭。规是劝告、建议。 朋友间的规劝要注意分寸和尺度,这是“交友投分”的另一重含义。“分”是本分、分量,“投分”就是要恰如其分。朋友间相劝要适可而止,不听也就算了,我们作为朋友的责任尽到了,再劝就会结怨。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告诫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过分了就会自取其辱,那又何必呢? “切磋琢磨”这四个字,本义是指玉石加工过程的四道工序。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要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要“两个人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琢磨琢磨”。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仁慈就是仁德,仁是体,慈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它们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论语》二十篇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 仁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不能离开具体的事项空对空地讨论,所以孔子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仁者爱人”,有爱心,能够爱人、爱物就是仁,这是孔子不得已的说法,因为爱毕竟还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内容。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博爱谓之仁”,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这是唐朝韩愈说的,不是孔子的话。 普通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喜欢就爱,不喜欢就不爱,所以爱字里面有心。简化汉字的爱干脆连心也掏去了,赤裸裸地告诉人爱是空心的、假的,信不得。慈则是爱的升华,是没有条件的爱。母亲疼爱儿女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就是慈,所以称母亲为慈母。 “隐恻”也称为恻隐,是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不忍,是仁慈之心的表现,所谓“恻隐怜人谓之慈”(《贾子道术》)。如果分开来解字,“痛之深为隐,伤之切为恻”。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尽心上》)做人的标准以恻隐之心为首,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这并不是孟子在骂人,事实确是如此。 孟子举了“孺子坠井”的例子,一个人看到有孩子掉入井里,他瞬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救人,根本没考虑是否有奖金,是否受表扬之类的条件,这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点。 “造次”的本义是仓促、匆忙,引伸义为草率、轻忽、唐突。人在忙乱仓促、来不及思考的时候,仁德所表现出来的慈爱、恻隐之心也不能够离开、不能够抛弃,就是“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节义廉退”说的是五常之德除仁以外的其余四德“信义智礼”。“节”的本义为竹节,竹子可以被剖开,但其中的节不会扭曲,由因引伸为气节、操守,所谓“君子竹,大夫松”,说的是人应该有所守而不变。这里用“节”来代表五常之中的信德。 古代国家的特使出访,手中都要持着一根竹子做的“旌节”,人在旌节在以象征国家的主权与尊严。西汉的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汉昭帝时才被迎回中原。苏武须发入雪,手中高举着那根旌节回到长安,被传为千古佳话。 “义”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是孟子做人的标准之一,虽有敌军围困,只要“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廉”指一个人有操守,不苟且,在五常中代表“智德”。“退”的意思是谦退、谦逊、礼让,是“礼德”。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性”是天赋的、天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心理活动的本体。“性”的表现形式就是“情”,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本体,依托于“情”这个形式表现出来,以便与同类进行交流。“情”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形式,医学上叫做“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情是由性所发出的,性一动就发为情。子思在《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其节谓之和”。未发是性之未动还没有变为情的时候,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叫做“中”(上古时代的中原音,今天的河南话里“中”还是读第三声)。一旦性情发动,性变为情了,就要“中其节”,节是节骨眼、是关键、是物体的连接点。“中节”就是要正中靶心,恰到好处,能中节就是和,和就不伤,己人都不伤。人非圣贤不可能没有情感,性一动就变为情感,既有情感就要发作表现出来。发作可以,但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孩子闯了祸,教育得恰到好处,他一定乖乖地接受,不会记恨父母,这就是和。如果处理得过了火,将孩子以前的过错、陈糠烂谷子一起翻出来,他一定不服气,因为你没有中节。掌握这个火候,就需要智慧与经验。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守真志满”是守住真常之性。“真”指人的本性、本质,“守真”就是守住自己纯真的本性和操守。能够守住真常之性,人的心志就会饱满。如果跟着外物跑,心被外物所动,人的意志就被转移、被改变了。 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总称。中国文化中其实没有迷信的东西,“鬼”与“神”的概念,按照道家思想的解释“纯阳之气谓之神,纯阴之气谓之鬼”。并非是神在天上、鬼在地府,神鬼统统都在自己身上。“神者伸也”,是生命活动的伸展和延长;“鬼者归也”,是生命活动的回归和结束。可见,迷信是自己对生命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迷惑,是无知、没有智慧的表现。
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 “雅操”指高雅的操守、高尚的道德追求,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与“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伦之道。能持五常之德、行五伦之道,才为此地所讲的“坚持雅操”。但人都是正眼未开,不知正身求己,反而拼命地向外追求,希望福从天降,这是不明理。理不明就无法行道,道不行就没有功,没功就没德,没德福从哪里来呢?如果反问自己,我们到底缺少什么?大概都是“缺德”。如果上天能够恩赐,赐予我们的也只有德而已。 “好爵自縻”一句出自《易经》,《易经?中孚卦》里面有一句“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的话。“爵”是古代青铜制作的酒具,因贵族的等级不同使用的爵器也不同。后世把爵作为爵位、爵号、官位的总称,好爵即指代高官厚禄、好运气、好机会。 “縻”的本义为拴牛的绳子。拴马的绳子叫羁,拴牛的绳子叫縻,羁縻合用是牵制、笼络的意思。縻字的引伸义为牵系、拴住,“自縻”就是自己跑来拴住自己,也就是自修己德、自求多福,好运自来的意思。中国文化是自立的文化,儒家思想中不认为有个能拯救人类的上帝,解救人类的只有人自己,人的良知良能才是拯救人类自己的最后希望。 中国人历来讲究求人不如求己,求己者贵,知足者富。《易经?乾卦》的第一句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而后才有外援,自立而后才有天助,所以叫做“自縻”。
三、需要查寻的字词 受: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运输的船只。受,甲骨文(两只手,表示运送与接收)(舟,两岸间运送货物的工具),表示用船只在两岸间运送。造字本义:动词,用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物品。 ①本义,动词:不停地告诫、教诲、命令、呵斥。 训斥 训导 训告 训诲 训诫 训练 训令 训示 训词 训话 / 挨训 受训 春训 冬训 秋训 集训 轮训 教训 培训 整训 军训
训,说教也。——《说文》
训,诫也。——《玉篇 • 言部》
训,释也。——《字彙 • 言部》
乃训于王。——《书 • 高宗肜日》
四方其训之。——《诗 • 大雅 • 抑》
于帝其训,又,是训是行。——《书 • 洪范》
告之训典。——《左传 • 文公六年》 训诸司以德。——《左传 • 桓公十三年》
启先王之遗训,省其典图刑法。——《国语 • 周语下》
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繁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汉 • 曹操《孙子 • 序》
祜善甲训卒,广为戎备。——《晋书 • 羊祜传》
石上疏请兴复国学,以训胄子。——《晋书 • 谢石传》
治兵闻鲁策,训旅见周篇。——南朝 • 齐 •王融《从武帝琅邪城讲武应诏诗》
明远鉴之退止,训劳谦之轨躅。——唐 • 姚崇《扑满赋》
训新集之兵,当方张之敌。——《宋史 • 张浚传》
训俭示康。——宋 • 司马光《训俭示康》
②名词:先人告诫、教诲的教条、准则。 / 古训 家训 遗训 佳训
训,古言可为法也。——《正字通 • 言部》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 • 大雅 • 烝民》
是为明训。——《国语 • 晋语》
臣被敕论集往世酒之败德,以为《酒训》。——《魏书 • 高允传》
王右军书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宋 • 赵与时《宾退录》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张溥《五人墓碑记》
颂之训为美盛德者,余义也。颂之训为形容者,本义也。——清 • 阮元《研经堂集 • 释颂》 奉: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封地边界的茂盛植物。奉,金文(丰,茂盛植物)(双手),表示手持丰茂植物。篆文再加“手”,强调恭敬持举。造字本义:双手恭敬持举丰茂植物,祭拜土神,以求种植丰收。 ①本义,动词:恭敬持举丰茂植物祭拜地神。 本义只见于古文
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 • 昭公三十二年》
②动词:恭敬地持举。 该义项后由“捧”代替
奉,持也。——《广雅 • 释诂三》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礼记 • 檀弓下》
宾右取脯,左奉之, 乃归执以反命。——《仪礼 • 士昏礼》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韩非子 • 和氏》
前奉玉卮,为我行觞。——三国 • 魏 • 曹丕《大墙上蒿行》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史记 • 项羽本纪》
常山王奉头鼠窜。——《汉书 • 蒯通传》
奉者,皆谓恭而持之。——唐 • 颜师古《匡谬正俗》
铜壶转,奉箕箒,又平明金殿,记少小披香曾侍宴。——明 • 陈所闻辑《南北宫词记 • 南宫词纪 • 拟汉宫春怨 • 商调二郎神》
③副词:恭敬地,荣耀地。 奉复 奉还 奉告 奉劝 奉陪 奉迎 奉请 奉邀
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 奉答天命。——《书 • 洛诰》
槐安国王遣小臣致命奉邀。——唐 •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既蒙不弃,择定吉期,贱妾就要奉攀了。——清 • 孔尚任《桃花扇 • 访翠》
④动词:敬献,敬呈,献给,送给。 奉送 奉托 奉献 奉赠
奉,献也。——《广雅 • 释言》
奉,与也。——《广韵 • 肿韵》
官陈币皮北首西上,加其奉于左皮上。——《仪礼 • 聘礼》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庄子 • 说剑》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左传 • 僖公三十三年》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战国策 • 燕策》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 ,舍拔则获。——《诗 • 秦风 • 驷驖》
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史记 • 项羽本纪》
若年殷用足,租奉毕入,将大与众人悉共飨之。——南朝 • 宋裴松之注引《魏书》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宋 • 苏洵《六国论》
比奉书,即蒙宠答,以感以怍。——宋 • 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着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赐三事。——《辽史 • 礼志六 • 嘉仪下》
先与保人议定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无失则嬴(赢)其所奉。——清 • 洪仁玕《资政新篇》
明郑鸿逵叶仙霞关……时有民谣曰:峻峭仙霞关,逍遥车马过。将军爱百姓,拱手奉山河。——《小腆纪年 • 清世祖顺治三年》
⑤动词:恭敬地接受。 奉承 奉令 奉命 奉旨
奉,承也。——《说文 • 廾部》
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书 • 盘庚上》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幕下郎官安隠无?从来不奉一行书。——唐 • 杜甫《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宫》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⑥动词:拥戴,尊崇,讨好。 奉行 奉为圭臬 / 崇奉 信奉 阳奉阴违
变合常全,奉常以处变。——《周易外传 • 杂卦传》
主惠而不解,则民奉养。——《管子 • 形势解》
吾子奉义而行者也, 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左传 • 哀公六年》
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左传 • 隐公元年》
荣尝躬勤家业,以奉养其姑。——《后汉书 • 列女传 • 吴荣》
道武異之,命崇立祀,子孙世奉焉。——《北史 • 穆崇传》
陛下奉先思孝,兴福除祸。——唐 • 高郢《再上谏上书》
(李)密称臣奉制,引兵从(宇文)化及黎阳,战胜来告。——《新唐书 • 王世充传》
(高)力士方奉(杨)太真,且畏权势。——宋 • 佚名《梅妃传》
(李)定国曰: (孙)可望扶明,我则奉之;若其渝盟,我则殺之。——明 • 客溪漁隐《求野录》
秦末大乱,东阳人欲奉(陈)婴为主。——《世说新语 • 贤媛》
晩生只是个直言,並不肯阿谀趋奉。——《儒林外史》
中盖玉皇阁,前三楹奉白衣大士,后三楹奉三教圣人。——《徐霞客游记 • 滇游日记九》
⑦动词:侍候,供养,为之效劳。 奉养 奉公守法 / 侍奉 克己奉公
奉,侍也。——《字彙 • 大部》
春以奉耕,夏以奉耘。——《管子 • 国蓄》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左传 • 隐公十一年》
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潜夫论 • 浮侈》
卿推诚奉国,积庆承家,既彰尽节之忠,宜洽流根之泽。——唐 • 白居易《翰林制诏 • 与从史诏》
一人征行,十室资奉。——《新唐书 • 陆贽传》
迩者民粮逋负,屯种废弛,而动请内帑,虚腹心以奉四肢,非完策也。——明 • 余继登《典故纪闻》
⑧名词:厚遇,用度,给养。 该义项后由“俸”代替
奉,禄也。——《广雅 • 释诂四》
俸,秩禄也。或作奉。——《集韵 • 用韵》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孟子 • 告子上》
立三等之租于山,曰:握以下者为柴楂,把以上者为室奉,三围以上为棺椁之奉。——《管子 • 山国轨》
凡用兵之法……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 膠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 • 作战》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战国策 • 赵策四》
(袁绍)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三国志 • 魏志 • 武帝纪》
罢军中杂徭,出奉钱赎将士质卖子,还其家。——《新唐书 • 李光弼传》
白乐天亦嗜酒,其家酿黄醅者,盖善酒也。又每饮酒必有丝竹僮妓之奉。——宋 •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编》
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宋史 • 余玠传》 仪:“義(义)”是“儀(仪)”的本字。義,甲骨文(羊,祥,吉兆)(我,武器,借代战争),表示吉兆之战。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为神灵福佑的。 ①本义,名词:按程序进行的、有象征意义的场面、程序。 仪式 仪仗 仪仗队 / 礼仪 司仪
義,已之威仪也。——《说文》
仪,度也。——《说文》
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墨子》
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国语》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楚辞》
上者,下之仪也。——《荀子》
②名词:正规的着装,整装过的外表。 仪表 仪容 仪态 仪表堂堂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 大雅》
礼仪卒度。——《诗 • 小雅 • 楚茨》
肄仪为位。——《周礼 • 春官 • 小宗伯》
十六知礼仪。——《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③动词:倾心,羡慕。心仪 心仪已久
④名词:按 一定程序操作的设备。 仪表 仪器 / 地动仪 候天仪 比:比,字形与“从”相似,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造字本义:两人并肩挨着。 ①本义,动词:两人并肩挨着。 比邻 比比皆是 比肩继踵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 • 周颂 • 良耜》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 • 夏官》
是与比周。——《左传 • 文公十八年》
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战国策 • 齐策三》
比肩而立。——《汉书 • 路温舒传》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 • 汲黯列传》
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三国志 • 吾粲传》
生女犹得嫁比邻。——唐 • 杜甫《兵车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动词:两相并列、对照。 比方 比拟 比如 比喻 比目鱼 比翼鸟 / 好比’ 排比 不比当年 朋比为奸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 • 释鸟》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 • 滕文公上》
比物四骊。——《诗 • 小雅 • 六月》
比其具。——《周礼 • 世妇》
及献比禽。——《周礼 • 田仆》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 • 燕策》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 • 天官书》
③动词:两相较量。 比较 比赛 比试 比武 人比人,气死人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 • 涉江》
④动词:对,对应。 比分 比价 比例 比值 / 二比一 性价比 性能比
⑤介词:用在相对照的两个事物之间。 / 命比纸薄 心比天高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袁绍。——《三国志 • 诸葛亮传》
⑥动词:用连续的动作表达(口语)。 比画 比比画画 比来比去 / 用手比
怀:“褱”是“懷”的本字。褱,金文(衣,胸襟)(眔,流泪),表示将哭泣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以示爱护与安慰。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当“褱”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心”(慰藉)另造“懷”代替,强调大人慰藉伤心的幼儿。造字本义:动词,父母将伤心哭泣的幼儿抱在胸前加以安慰 ①本义,动词:将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 本义只见于古文
有女怀人。——《诗 • 召南 • 野有死麕》
②动词:抱在胸前。 怀抱 怀揣 / 胸怀世界
荡荡怀山襄陵。——《书 • 尧典》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楚辞 • 九章 • 怀沙》
怀其璧。——《史记 • 廉颇蔺相列传》
怀万物。——《淮南子 • 览冥》
③动词:心存,装着。 怀春 怀孕 怀胎 怀古 怀旧 怀恨 怀念 怀疑 怀才不遇 / 不怀好意 心怀鬼胎
怀,思念也。——《说文》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 • 里仁》
嗟我怀人。——《诗 • 周南 • 卷耳》
惟佳人之独怀兮。——《楚辞 • 悲回风》
怀信佗傺。——《楚词 • 屈原 • 涉江》
怀怒未发。——《战国策 • 魏策》
怀瑾握瑜。——《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久行怀思。——《后汉书 • 列女传》
怀良辰以孤往。——晋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佩紫怀黄。——南朝梁 • 丘迟《与陈伯之书》
而不怀仁。——唐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④名词:胸部的衣服。 怀表 怀里 / 襟怀 胸怀
免于父母之怀。——《论语 • 然后》
寘子于怀。——《诗 • 小雅 • 谷风》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韩非子 • 初见秦》
⑤名词:心意。 / 开怀 壮怀 心怀 正中下怀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汉 • 司马迁《报任安书》
聊布往怀。——南朝梁 • 丘迟《与陈伯之书》
心怆悢以伤怀。——《文选 • 班彪 • 北征赋》
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磨: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粗涩、不光滑。磨,籀文(麻,粗糙)(石盘),表示有粗砺槽纹的石盘。造字本义:用两块凿有交错麻点的石盘组成的石具,用来加工食物,去壳或粉碎 ①本义,名词:两块凿有交错麻点的石盘组成的加工石具。mò / 拉磨 推磨 石磨 水磨
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庄子 • 天下》
②动词:用有麻点的石盘将食物由粗变细。mò 磨床 磨坊 磨轮 磨盘 磨石
③动词:用粗糙表面在硬物上搓、擦、锉。 mó 磨擦 磨耗 磨合 磨灭 磨蚀 磨损 磨砺 磨炼 磨刀 磨墨 磨器 磨人 磨牙 磨嘴 磨工夫 磨洋工 磨磨蹭蹭 磨穿铁砚 磨砂玻璃 磨刀不误砍柴工 / 打磨 琢磨 消磨 折磨 铁杵磨成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 • 卫风 • 淇奥》
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论衡 • 量知》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论语 • 阳货》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 • 大略》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唐 • 韩愈《送穷文》 颠: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蹎”的省略,表示仆倒。颠,表示头部仆地。造字本义:跌倒,以头着地。 ①本义,动词:跌倒,以头着地。 颠沛 颠沛流离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诗 • 大雅 • 荡》
造次必如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 里仁》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论语 • 季氏》
杜回踬而颠。——《左传 • 宣公十五年》
②动词:由上往下,倒,倒转。 颠倒 颠覆 颠扑 颠连 颠簸 颠倒黑白 颠来覆去 颠三倒四 / 是非颠倒
颠越不恭。——《书 • 盘庚中》
颠之倒之。——《诗 • 齐风 • 东方未明》
③名词:头顶,事物顶部。 / 山颠 树颠 塔颠 云颠
颠,顶也。——《说文》
班序颠毛。——《国语 • 齐语》
诲于华颠胡老。——《后汉书 • 蔡邕传》 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肺”的省略,表示呼吸器官。沛,篆文(水,洼)(“肺”的省略,呼吸器官),水之肺,比喻作为大地水分调节器官的沼泽。造字本义:沼泽,多水草之地。 ①本义,名词:沼泽,多水草之地。 本义只见于古文
齐侯田于沛。——《左传 • 昭二十年》
大陷于沛泽之中。——《公羊传 • 僖公四年》
②形容词:丰足的,充盈的 ,盛大的。 沛沛 沛然 / 充沛
沛,水波流也。——《一切经音义》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 • 梁惠王上》 逸:甲骨文(兔)(止,“趾”,行进),表示追逐野兔。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写成“辵”(行进),强调猎人“追逐”的含义。在所有猎物中,温顺易捕的,莫过于野兔,因此野兔逃脱会成为古人捕猎失手的深刻印象。造字本义:动词,野兔逃脱猎人追捕。 ①本义,动词:野兔逃脱猎捕。 本义只见于古文
见一赤兔,每搏辄逸。——《北史 • 齐高祖纪》
②动词:逃脱。 / 奔逸 逃逸 肇事逃逸
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说文》
逸,奔也。——《玉篇》
马逸不能止。——《左传 • 成公二年》
随侯逸。——《左传 • 桓公八年》
马逸不能止。——《国语 • 晋语五》
取之以逸逃于褒。——《国语 • 郑语》
彘逸出于窦中,马退而却。——《韩非子 • 外储说右下》
疾逸道左。——唐 • 李朝威《柳毅传》
③形容词:失控的的,失传的。 逸书 逸文 逸史 逸事 逸闻
然则夏后、周公之典逸矣。——柳宗元《时令论上》
④形容词:自由的,自在的。 逸民 逸豫可以亡身 / 安逸 闲逸 隐逸 以逸待劳 一劳永逸
无教逸欲有邦。——《书 • 皋陶谟》
民莫不逸。——《诗 • 小雅 • 十月之交》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
而又不自安恬逸。——《国语 • 吴语》
国治身逸。——《吕氏春秋 • 察贤》
足以逸身煖骸而矣。——《吕氏春秋 • 重己》
为之者劳,居之者逸。——张衡《东京赋》
身安逸乐。——《史记 • 货殖列传》
亮少有逸群之才。——《三国志 • 诸葛亮传》
夫婿乐逸。——唐 • 李朝威《柳毅传》 疲: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表面。疲(皮,表面),表示病在表皮。造字本义:形容词,表面的病态,即困乏、倦怠,稍加休息即可。 疲,劳也。——《说文》
疲,乏也。——《玉篇》
苶然疲役。——《庄子 • 齐物论》
以疲马犬羊为币。——《管子 • 小筐》
我自乐此,不为疲也。——《后汉书 • 光武帝纪》
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剋也。——《后汉书 • 袁绍传》
疲马之死也。——《淮南子 • 俶真》
余欣秦土,忽有此经。…载玩载咏,欲疲不能,遂佐对校。——晋 • 道安《鞞婆沙序》
士民疲病于内。——《韩非子 • 初见秦》 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均匀,平均。满,篆文(水)(均匀),表示水充斥每一处。造字本义:容器内液体饱和。隶书将篆文的写成。 ①本义,动词:器皿内液体饱和。 本义消失。
满,盈溢也。——《说文》
②动词:完全充斥,使充足。 满月 满额 满员 满座 满意 / 充满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墨子 • 公输》
奸邪满侧。——《韩非子 • 扬权》
黄四娘家花满溪。——唐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 • 许浑《咸阳城东楼》
初闻涕泪满衣裳。——唐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李白《与韩荆州书》
归来泪满巾。——宋 • 张俞《蚕妇》
③形容词:足量的,达到极限的。 满分 满足 满当当 满堂堂 / 客满 期满 饱满 丰满
满招损,谦受益。——《书 • 大禹谟》
克勤于邦,克勤于家,不自满假。——《书 • 大禹谟》
踌躇满志。——《庄子 • 养生主》
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庄子 • 列御寇》
穗阅而青零,多秕而不满。——《吕氏春秋 • 审时》
④副词:全,完全地,足量地。 满地 满天 满门 满堂 满腹 满怀 满口 满面 满目 满腔 满手 满心 满嘴 满载 满世界 满城风雨 满面春风 满山遍野 满不在乎 满打满算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 • 白居易《卖炭翁》
满目萧然。——宋 • 范仲淹《岳阳楼记》
满坐寂然。——《虞初新志 • 秋声诗自序》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坚: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賢”的本字,表示善于管理、组织。堅,古鈢字形(臤,管理、组织)(土,壁垒、护墙),表示发动和组织群众,加固壁垒或城墙。造字本义:动词,加固壁垒或城堡等防御工事,使敌人攻而不克。 ①本义,动词:加固防御工事,使之牢不可破。 坚壁清野 / 攻坚 无坚不摧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三国志 • 魏书 • 荀彧传》
增卑以为高,培薄使之坚。——宋 • 陆游《镜湖》
斥候之郊,非耕牧之所;转战之地,非耕桑之邑。故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敝。——《宋书 • 何承天传》
②形容词:牢不可破的,强硬的。 坚固 坚牢 坚实 坚挺 坚硬 坚如磐石
坚,强也。——《广雅 • 释诂一》
坚,固也。——《尔雅﹒释诘》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孙子 • 谋攻》
永夷坚敌,累洽仁风。——唐 • 司空图《故盐州防御使王纵追述碑》
敌坚则用正,敌脆则用奇。——宋 • 陈亮《酌古论 • 李靖》
③形容词:深深确定而难以改变的。 坚定 坚决 坚强 坚韧 坚毅 坚贞 坚心 坚志 坚强不屈 坚韧不拔 坚贞不屈
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楚辞 • 九章 • 惜诵》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荀子 • 宥坐》
若是傚真人,坚心如铁石。——唐 • 孟郊《择友》
阅事未多,信书太坚。——唐 • 刘禹锡《祭杨庶子文》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 • 王勃《滕王阁序》
④副词:确定不变地,毫不动摇地。 坚持 坚守 坚称 坚信 坚守岗位 坚守阵地 坚持己见
⑤形容词:硬实的,结实的。 坚冰 坚谷 坚果 坚土 坚船利炮 / 不可夺坚 披坚执锐
履霜坚冰至。——《易 • 坤》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诗 • 大雅 • 生民》
翟虑被坚执锐救诸侯之患,盛,然后当一夫之战。——《墨子 • 鲁问》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 诚廉》
秋之德雨,雨不信,其穀不坚;穀不坚,则五种不成。——《吕氏春秋 • 贵信》
甲夜,士持炬徐引,部曲重坚,贼不敢逼。——《新唐书 • 李光弼传》 火烧令坚。——宋 • 沈括《梦溪笔谈 • 活板》
砚冰坚。——明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清 • 顾嗣协《杂兴》
竹能破坚土,不旬日而等身。——清 • 魏源《默觚上 • 学篇三》 持:“寺”是“持”的本字。寺,(又,手,表示持握),表示持守、维护、控制。有的金文加“口”(邑),表示辅政官员聚集的地方。有的金文加“邑”(都邑),表示“寺”是设在都城供官员暂住的地方。秦代前后称都城接待官员的地方为“寺”;汉代开始亦将接待西来高僧的地方称为“寺”。当“寺”的“维护、持守”本义消失后,加“手“另造“持”代替。造字本义:保守,维护,控制。 ①本义,动词:保守,维护,控制。 持家 持久 持续 持平 持重 持守 持久战 持之以恒 持之有据 / 坚持 僵持 支持 主持 老成持重 相持不下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 • 察 今》
犹引绳墨以持曲直。——《荀子 • 正名》
及丞相御史所持。——《汉书 • 刘向传》
持久者知止足也。——《后汉书 • 列女传》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 • 五蠹》
②动词:动词:抓握,抓住。 持枪 持有 / 操持
持,握也。——《说文》
持弓矢审固。——《礼记 • 射义》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战国策 • 燕策》
有持盈。——《国语 • 越语》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晋 • 干宝《干将莫邪》
子与子家持之。——《左传 • 昭公元年》
守,(宀,房屋)(寸,手持器械),造字本义:持械护卫家园,御寇入侵。①本义,动词:持械护卫家园,御寇入侵。 守备 守卫 守御 守兵 守敌 守军 守卒 守车 守宫 守门 守势 / 攻守
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
五载一巡守。——《书 • 舜典》
均地守。——《周礼均人》
纠其守。——《周礼 • 内宰》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孟子 • 公孙丑下》
王巡虢守。——《左传 • 二十一年》
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左传 • 隐公五年》
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战国策》
虽守者益。——《荀子 • 王制》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汉 • 贾谊《过秦论》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汉书 • 李广苏建传》
维梁之西,其蔽曰某山,某守曰兴州。——唐 •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②动词:看护,保持,遵循。 守法 守则 守寡 守恒 守旧 守拙 守候 守护 守望 守节 守身 守灵 守孝 守时 守约 守岁 守夜 守业 守财奴 守口如瓶 守身如玉 守株待兔 / 操守 职守 遵守 因循守旧
俾守我王。——《诗 • 小雅 • 十月之交》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吕氏春秋 • 察今》
守成上文,遭祸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汉书 • 公孙弘传》
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商君书》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晋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世说新语 • 识鉴》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真”与“贞”同源,后分化。真,金文(卜,神杖)(鼎,祭祀神器),表示用神鼎占卜。造字本义:贞卜如验的贞人,贞卜高人。 ①本义,名词:贞卜如验的贞人。 本义只见于古文
真,又北魏称人为真。——《正字通 • 目部》
②名词:古代的文史官职。 该义项只见于古文
赐天下民爵一级,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汉书 • 平帝纪》
会贽权知兵部侍郎,主贡举,乃命为真。——《新唐书 • 吴通玄传》
(国中呼)曹局文书吏为比德真,带仗人为胡洛真,通事人为乞万真,守门人为可簿真。——《南齐书 • 魏虏传》
③名词:修行得道、活出本性的高人。 真人 真人不露相 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说文》
真,真人。——《字彙 • 目部》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庄子 • 列禦寇》
晴囱嚥日肝肠暖,古殿朝真履袖香。——宋 • 苏轼《柳子玉亦见和兼寄其兄子璋道人》
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恐为久淹,失了大事。——明 •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④名词:本性,原本面目,原迹,实相。 真主 / 传真 写真 返朴归真 去伪存真
见利而忘其真。——《庄子 • 山木》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直真。——《庄子 • 秋水》
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 渔父》
神明藏于无形,精神反于至真。——《淮南子 • 本经》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文选 • 古诗十九首》
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汉书 • 景十三王传 • 河间献王》
吾欲羸葬,以反吾真。——《汉书 • 杨王孙传》
⑤形容词:原本的,固有的,符合实相的。 真诚 真实 真挚 真正 真谛 真理 真果 真菌 真格 真迹 真品 真空 真皮 真丝 真切 真确 真情 真性 真相 真影 真赁实据 真心诚意 真知灼见 真金不怕火炼 / 果真 千真万确
真,不虚假也。——《玉篇 • 匕部》
真,实也,伪之反也。——《古今韵会举要 • 真韵》
其为人也真。——《庄子 • 田子方》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囗(齿+亢)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庄子 • 马蹄》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 • 淮阴侯列传》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唐 • 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发匣琴徽静,开瓶酒味真。——唐 • 张祜《乐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 • 苏轼《题西林壁》
⑥形容词:书体正规的、可作楷模的。 真草 真书 真草相半
真,正也。——《字彙 • 目部》
谨论次其真草诏书,编於左方,令览者自通其意而解说之。——《史记 • 三王世家褚少孙论》
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后汉书 • 列女传 • 陈留董祀妻》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浄,因书之,真艸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晋书 • 王羲之传》
真草书迹,微须留意。——北齐 • 颜之推《颜氏家训 • 杂艺》
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唐 • 孙过庭《书谱》
帝亲书其文,作真、行、草三体。——《续资治通鉴 • 宋太宗淳化元年》
(袁可立)生平于书无所不窥,旁及书画,真草秀润流丽,隶书风骨道劲。——明 •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
⑦副词:的确,实在。 真棒 真好 真美 真甜 真香 …… 真传 真是的 真痛快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唐 • 韩愈《马说》
志:“志” 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 的目标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 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 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逐,甲骨文(鹿)(止,追捕),有的甲骨文(豕,野猪)(止,追捕),造字本义:追猎鹿豕等野兽。加强“追捕”主题。古人称急速缉捕犯人为“追”,称追兽为“逐”,称追鸟为“进”。 ①本义,动词:追猎鹿群野猪。 逐鹿中原 / 中原逐鹿
乘白龟兮逐文鱼。——《楚辞 • 河伯》
②动词:追赶。 / 追逐 随波逐流
逐,追也。——《说文》
丧马勿逐。——《易 • 暌》
良马逐。——《易 • 大畜》
遂于计谋。——《韩非子 • 五蠹》
遂逐齐师。——《左传 • 左公十年》
孺卿遂捕。——《汉书 • 李广苏建传》
秦失其鹿,天下共遂之。——《史记 • 淮阴侯列传》
中原还遂鹿,投笔事戎轩。——魏征《述怀》
任君遂利轻汇海,莫把风涛似妾轻。——唐 • 刘得仁《贾妇怨》
遂流牵荇叶,沿岸摘芦苗。——唐 • 储光羲《江南曲》
③动词:驱赶。 逐客 逐出门外 / 放逐 驱逐
文公遂卫侯而立叔武。——《公羊传》
信非吾罪而弃遂合,何日夜而忘之?——《楚辞 • 九章 • 哀郢》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百万,遂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 • 则阳》
非秦者去,为客者遂。——李斯《谏逐客书》
追亡遂北。——贾谊《过秦论》
后先生盖千祀兮,余遂而浮湘。——柳宗元《吊屈原赋》
去年为尔遂黄雀,雨多屋漏泥土落。——唐 • 冯著《燕衔泥》
④副词:靠近地,渐进地,一一地。 逐步 逐个 逐条 逐渐 逐年 逐日 逐一 逐家逐户 逐字逐句
物: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刀刃溅血。物,甲骨文(牛)(勿,血溅刀刃),表示用刀杀牛。造字本义:杀牛。有的甲骨文借用“勿”。金文、失去牛的一对尖角形象。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牛下凡造成的,所以用“牛”指代“物”,用“牛”指代一切。杀牛为“物”* ,解牛为“[url=]半”[/url]* 。 ①本义,动词:杀牛。 本义只见于古文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 • 小雅 • 無羊》
②动词:主宰,控制,操纵。 义项只见于古文(物于物 )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 • 外篇 • 山木》
③动词:选择。 物色
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周礼》
物土方,议远迩。——《左传 • 昭公三十二年》
欲知天道察其数,欲知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从其欲。——《淮南子 • 缪称》 为巡船所物色。——宋 •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④名词:东西,世上一切有形的存在。 物产 物种 物候 物化 物外 物欲 物理 物性 物体 物质 物态 物价 物证 物力 物料 物件 物品 物资 物主 物各有主 物归原主 物换星移 物极必反 物竞天择 物以类聚 物伤其类 物是人非 物物交换 / 恋物 唯物 待人接物 飘然物外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 劝学》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 • 齐物论》 物物各自异。——《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于是事变物化,目骇耳回。——《汉书 • 扬雄传》
庞然大物。——唐 • 柳宗元《三戒》
润物细无声。——唐 • 杜甫《春夜喜雨》
一物无所持。——明 • 魏禧《大铁椎传》 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 • 促织》 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时,才能够生存。——清 •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意: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响。意,金文呈混合结构,(音,声)(曰,说),表示言语所传达的心声。造字本义:心声,心念,心志。“意”为心念,即兴而多变,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 为理性化的心念,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义”* ,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的结合。 ①本义,名词:心声,心志。 意气 意趣 意向 意愿 意志 意中人 / 得意 失意 满意 中意 任意
意,志也。——《说文》
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管子 • 君臣下》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楚辞》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 • 项羽本纪》
通其意。——汉 • 贾谊《过秦论》
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晋 • 陶渊明《饮酒》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 • 雅量》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 •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名词:感觉,想法。 意见 意旨 意念 意识 意思 意味 意义 意境 意象 意蕴 意译 意在言外 / 爱意 恨意 情意 春意 诗意 寒意 暖意 厚意 离意 生意 粗心大意 回心转意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杜甫《丹青引》
③动词:想,动念。 意表 意外 意会 意料 意想 意图 / 出其不意
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管子 • 小问》
于是天子意梁。——《汉书 • 梁孝王武传》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意北亦尚可以。——宋 • 文天祥《指南录 • 后序》
移,(禾,庄稼)(多,高于平均数),造字本义:将过于密集的禾苗分开并转植他处 ①本义,动词:将密集的庄稼分开并转植他处。 移栽 移植 移花接木
移,禾相倚移也。——《说文》
②动词:转到他处,转变。 移动 移开 移交 移用 移让 移民 移情 移位 移山倒海 移风易俗 移天易日 / 坚定不移
世易时移。——《吕氏春秋 • 察今》
弗能移也。——《国语 • 晋语》。注:’动也。”
徐趋皆用是,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礼记》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史记》
今移祸,庸去是身乎?——《史记 • 楚世家》
③本义,动词:因人口过多而徙居。 移居 移行 移徙 / 迁移 转移
则民不移。——《国语 • 齐语》
四、译文 在外接受师傅的训诲,在家遵从父母的教导。对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是他们的亲生子女一样。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因为同受父母血气,如同树枝相连。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仁义、慈爱,对人的恻隐之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抛离。气节、正义、廉洁、谦让这些品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保持内心清静平定,情绪就会安逸舒适,心为外物所动,精神就会疲惫困倦。保持自己天生的善良,愿望就可以得到满足,追求物欲享受,善性就会转移改变。坚定地保持着高雅情操,好的职位自然就会属于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