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心飞翔 于 2019-1-5 15:38 编辑
第五周任务如下:
5、川流不息 川流不息 (chuān liú bù xī), 渊澄取映 (yuān chéng qǔ yìng)。 容止若思 (róng zhǐ ruò sī), 言辞安定 (yán cí ān dìng)。
笃初诚美 (dǔ chū chéng měi), 慎终宜令 (shèn zhōng yì lìng)。 荣业所基 (róng yè suǒ jī), 籍甚无竟 ( jí shèn wú jìng)。
学优登仕 (xué yōu dēng shì), 摄职从政 (shè zhǐ cóng zhèng)。 存以甘棠 (cún yǐ gān táng), 去而益咏 (qù ér yì yǒng)。
乐殊贵贱 (yuè shū guì jiàn), 礼别尊卑 (lǐ bié zūn bēi)。 上和下睦 (shàng hé xià mù), 夫唱妇随 (fū chàng fù suí)。
一需要查询的句子
川流不息 , 渊澄取映 : 这两句话是紧承上面两句“如兰斯馨,似松之盛”所说,自己建立起来的德行应该象江河水一样川流不止,流传到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停息.
“川”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川字的本义就是河流.人的德行可以经父一代传至子一代,以至子孙万代,遗传的通道就是孝道.子孙尽孝就可以享受祖先积累的福德,后人不孝这个通路就断掉了.因此问题出在我们这里,与祖先没有关系.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他以儒生统帅军队,保家卫国、官高位显,家中却一贫如洗,自己用薪俸收养了一百多个孤儿,自己死后的棺材都是别人送的.但他积累的深福厚德,荫蔽子孙何止百代.他死于公元1052年,直至现代范家一门仍然是人才辈出,这不能不说是范仲淹的德行川流不息.
“渊”是水停之处,深水潭叫作渊.潭水澄净,可以象镜子一样照见自己的容貌、仪表.祖先建立的德行象潭水一般洁净无染、清澈照人,后人应该以此为鉴,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起子孙后代自己的德行,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去,才叫做“川流不息” 容止若思 , 言辞安定 : 这两句话出自《礼记•曲礼》.《礼记》上有“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的语句.俨是恭敬、庄重.容貌恭敬庄严,举止沉静安详就是“容止若思”.“容”指人的容貌仪表,“若思”是若有所思,人的仪容举止要安详,要从容不迫,不能毛毛草草.
“言辞安定”是说,言语对答要安定沉稳,要有定力.古人教导我们,君子应该是“修己以敬,安之以人”.内心敬才能重,重了才能定.内有定,外表的仪容举止才有安.“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的根本在于“敬”,所以“毋不敬”的后面才是“俨若思,安定 笃初诚美 , 慎终宜令: 马跑得很慢叫作“笃”,引申义是厚实、硕大,如有笃爱(厚爱)和笃交(深交)的用词。“初”是指一件事的开端。任何事情,无论修身还是求学,有好的开端固然很好,但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就更属难能可贵。 “慎终”是“慎终如始”的简称,“令”也是美、善的意思,例如有成语“巧言令色”是说好话、装笑脸。人做事虎头蛇尾的多,开端很好决心很大,但没有三天的热乎气就凉下来了。老子也说:人往往是功亏一篑,常于“事几成而败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修道,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哪里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荀子曾说过: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结束。开始和结束都能完美,人的一生就完备了。但是,能够笃初慎终,善始善终的人毕竟太少了。孟子曾举孝道的例子说:人在年幼的时候知道爱恋父母,长大以后就去爱慕漂亮姑娘;结了婚开始迷恋妻女,做了官又去讨好君王。谁人能够善始善终呢?只有真正的孝子,才能够笃初慎终,终生怀恋父母。 注意这两句话的修辞特点,笃初对慎终,诚美对宜令。诚、宜均为肯定副词,诚有确实、的确的意思;宜有当然、应当的意思。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 这是一生荣誉的事业的基础,有此根基,发展就没有止境。 业”是荣誉与功业的简称。“籍甚”的意思是凭借于此而更加强大,《汉书·陆贾传》文中有“名声籍甚”的话。为什么要慎终如始,为什么要小心谨慎地做人?因为这是一个人一生荣誉与事业的基础,有了这个根基,荣业的发展才能没有止境。但是这个荣业的基础在那里?“所基”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谈的“德业”与“德行”。“德建名立”才是人生追求的荣誉、事业的基础,如果能够将其发扬光大下去,子孙万代的荣业都将是永无止境的。
“竟”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从音、从人。竟字的本义是一曲音乐演奏完毕,引申义为结束、完毕。“无竟”就是没完没了,永无止境。
这里要注意“业”字的意义,佛教中“业”字用得很多,例如:善业、恶业、业障、业报等等。但什么叫做“业”?如何才是造业,一定要辨别清楚。当一件事情在进行之中的时候叫“作”,事情结束以后的结果叫“业”。只要做事就一定会有结果,“没有结果”也是结果的一种,所以善行造成善业,恶行就形成恶果,不善不恶的行为就形成“无计”的业果。工业、农业、各种事业无不如此,以至于小孩子刚上学也开始学着做“作业”了。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书读好了就能做官,可以行使职权参加国政“。学优登仕”是引用《论语·子张篇》里“学而优则仕”一句话,但这仅仅是子夏说的半句话。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们与他人讨论问题,一定要允许别人把话说完,只听了半句话就大放厥词,批评孔子宣扬“读书做官论”,不是无知又是什么呢?后世对此句话的理解,几乎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人作官”。但是书读得好的人,十之八九是书呆子,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官呢?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所谓的“七十二贤”之一,不会连这么浅显的道理也不明白。那么,子夏为什么说“学而优则仕”呢?
中国上古时期,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个青年中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就叫作“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吗?被挑选出来的士,由国家出钱进行再培训,学礼法、学政策、学法规等政事。培训完成以后,再挑选优秀的士子出来为人群服务。这时的士加个亻旁,叫作“出仕”,也就是放出去做管理工作。哪里是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做官,如此简单呢?作官政绩好的人,又被选拔出来再培训、再提升,就是“仕而优则学”。“摄职”是先给一个代理官职,摄是辅助、佐助的意思。从政是参与政事的讨论与处理。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即使是学优登仕的优秀人才,也还是要从见习、代理等职位开始做起。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周人怀念召伯的德政,召公活着时曾在甘棠树下理政,他过世后老百姓对他更加怀念歌咏。 存就是留存。甘棠是一种多年生乔木,按照《草木疏》记载,甘棠即棠梨,是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又称为豆梨、鹿梨、野梨、鸟梨、酱梨等,原产我国华东、华南各地至越南,有若干变种。常野生于温暖潮湿的山坡、沼地、杂木林中,可用作嫁接西洋梨等的砧木。根、叶有药用价值,可润肺止咳,清热解毒,治疗急性眼结膜炎;果实可健胃,止痢。 【去,离也。而,转语辞。益,增也。咏,歌也。昔召公循行南国,尝止于甘棠树下。后人思其德,因爱其树,而不忍伐。其诗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人离开了,反而增加后人的思念而歌咏。这里说的是召公奭的故事。召公奭是和周公旦并称的辅政大臣。传说在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召公奭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公决定分陕而治(分陕的具体位置,《水经注》说以陕城或陕陌为界,《括地志》则说以陕原为界)。这样,周公管理「陕东」,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发展的领地;召公管理「陕西」,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陕县以西。元明之后,陕西省之得名,周公旦的子孙,一支开鲁国,一支守「陕东」;召公奭的子孙,一支开燕国,一支守「陕西」。西周共和时,出来维稳的周公、召公就是周公旦、召公奭的后代,古文名篇《邵公谏厉王止谤》中的邵公就是召公奭的后代。「陕东」「陕西」也称为周南、召南,《诗经》中开局的两篇国风,就是《周南》《召南》。《千字文》中所说的「去而益咏」的《甘棠》诗,就出自《召南》。原诗如下—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传说,召公奭南巡时,曾在一棵甘棠树下休息(一说办公)。召公奭离开后,世人感念他的恩德,不忍心将此树砍伐,还特意吟诗纪念他——这首诗就是上文抄录的《诗经·召南·甘棠》。 【言人臣之事君,必当体君心以爱民。亦如召公之去南国,而人思慕之,留所止之树而不伐,愈歌咏于无穷也。】 亦源于此。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音乐要根据人们身份的贵贱而有所不同,礼节要根据人的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区别。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传统文化需要通过礼和乐的方式来表现,礼乐分为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礼管身,乐安心,礼乐并用,以调身心。中国传统的乐器有:笛、箫、允、琵琶、二胡等等,这些音乐都不高亢,给人以低吟慢唱的感觉,悠长、悠美。这些乐器多是自弹自唱,清吟慢唱,重在修心。西方音乐多是表演给别人听的,有专人负责指挥,各种乐器配合演奏。 礼是对人们行为的训化,使自己去贱近贵。音乐使自己的内心与自然呼应,《中庸》中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中庸以“和”为贵,没有“和”就无所谓仁,更无所谓礼乐了。孔子也多次说过:“为人不仁,何以为人?”其核心还是致中和,尊天依地自然高贵。乐让心灵有美,礼使行为有德,如此美德皆因礼乐使然!
上和下睦 , 夫唱妇随: 礼乐区分了上下(上就是尊贵,下就是卑贱),但上下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和谐亲睦的。古人除了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还会强调「君恩臣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孟子则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五伦之中,始于夫妇。夫者,男子之称。《尔雅》曰:「女子已嫁曰妇。」妇之言服也,服事于夫也。唱,导也。随,从也。夫理外事,导之于前;妇为内助,从之于后也。】 五伦之中,以夫妇为起始。因为有夫妇生儿育女,才会有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等社会关系。《尔雅》说,已经出嫁的女子称为妇。妇、服谐音,也就是服事丈夫的意思。 夫唱妇随,唱即倡导,随即随从。因为在古代,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倡导于外,妻子随从于后。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一家人只有步调一致,才能建设好家庭。
二需要查阅的字词 礼:甲骨文(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当“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再加“示”(祭祀)强调““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和“建鼓”构成的金文拆写成“曲”和“豆”,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加“酉”酒),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 礼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礼物,二是礼仪,三是礼意。“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作为一种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也就是后来孔子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礼”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与“履”是互为解释的,《周易》中的履卦,是讲礼的,礼是要靠人去行为实践的。在《礼记》中,人们用六礼来断其民情,“六礼”包括:冠、昏(婚)、丧、祭、乡饮酒、相见。相见又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现代人见面有握手、脱帽、拥抱等礼仪。《礼记·曲礼下》中讲:“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遇”是指未约而碰面。 乐: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白“(说唱),强调弹琴伴奏歌唱。造字本义:动词,和着演奏歌唱。 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五声八音总名。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乐”是多音字,读lè,作动词时,有欢喜、快活、趣味等意;作名词时,旧指“声色”,即歌舞和女色,也有乐趣之意。读yào的时候,是喜好、欣赏的意思,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读yuè,作名词时,有音乐、乐器等意;作动词时,有唱、奏乐之意。读lào,是地名用字,河北省的乐亭,山东省的乐陵。在这里读yuè,指音乐、乐曲。 三译文 道德纯常没有间断,犹如水流永不停息;道德洁净没有污染,犹如静水可以照彻万物。一个有德行的人,他的容止和言辞,就应该是若思的,是安定的。一个人能够在开始时做得很充分,的确很好;但能谨慎对待每一件事把他做好,这才是道德的完成。孝顺而有德之人,必能移孝作忠,从而实现光荣而显耀的事业。因为那些孝顺而有德的人,他们的孝德之名早已传扬开去,享有无穷无尽的荣誉。从事父到事君,必须经过学习这一环节,因为学习了古圣先贤的经验,才知道如何事奉君上,才知道如何服务人民,然后可以上朝为官,治理政事。周召公因为关爱人民,所以老百姓非常思慕他,以致于他曾在甘棠树下休息,老百姓因此留下了这棵树不加砍伐,还歌唱他的美德以求永远流传后世。用礼乐来区分尊卑贵贱,礼乐区分了上下(上就是尊贵,下就是卑贱),但上下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和谐亲睦的。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倡导于外,妻子随从于后。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一家人只有步调一致,才能建设好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