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9-3-23 11:02 编辑
第16周 原文内容: 年矢每催 (nián shǐ měi cuī),曦晖朗曜 (xī huī lǎng yào)。 璇玑悬斡 (xuán jī xuán wò),晦魄环照 (huì pò huán zhào)。 指薪修祜 (zhǐ xīn xiū hù),永绥吉劭 (yǒng suí jí shào)。 矩步引领 (jù bù yǐn lǐng),俯仰廊庙 (fǔ yǎng láng miào)。 束带矜庄 (shù dài jīn zhuāng),徘徊瞻眺(pái huái zhān tiào)。 孤陋寡闻 (gū lòu guǎ wén),愚蒙等诮 (yú méng děng qiào)。 谓语助者 (wèi yǔ zhù zhě),焉哉乎也 (yān zāi hū yě)。
译文: 岁月流逝,每每地催人向老,只有太阳的光辉永远朗照。高悬的北斗随着四季变换转动,明晦的月光洒遍人间每个角落。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长存于永久,子孙后代永远安定、和平、吉祥、幸福,那有多么美好啊!如此心地坦然,方可以昂头迈步,你日常的一举一动都要谨慎检点,要像在朝廷上临朝,在祖庙中参加祭祀大典一样,庄严肃穆、恭谨敬畏,不敢有分毫的轻忽之举。衣冠严整,举止从容,表情严肃、容貌端正,高瞻远瞩。这些道理孤陋寡闻就不会明白,只能和愚昧无知的人一样空活一世,让人耻笑。编完《千字文》周兴嗣乌发皆白,他说:“我自己学识浅薄,见闻不广,愚笨糊涂,难复圣命,只有等待圣上的责问和耻笑了。至于我的学识嘛,也就是知道几个谓语助词,焉、哉、乎、也,仅此而已。”
需要查询的句子: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 “年矢每催”的意思,是岁月流逝,每每地催人向老。矢是箭矢,所以有人将此句译为:“时间象飞逝的箭一样,一去不回头”。这样解释不能说一点不对,但很不准确,将本来栩栩如生的一句话,弄得生气全无,一点文学上的美感也没有了。 我的解释:矢是漏矢,古代的计时工具用孔壶滴漏,现在故宫的后三宫里还陈设有此孔壶。《汉书》记载:“孔壶为漏,浮箭为刻”,可见这里的矢为浮箭是没错的。浮箭上有时间刻度,水滴一落,刻箭就上浮,所以叫做“每催”,频频催促,非常形象。我们随文入观,闭目沉思,仿佛能听到水的滴答声,就像现代钟表的“嗒嗒”声一样。如果翻译成“时间象飞逝的箭一样,一去不回头”就味同嚼蜡了。 “曦晖朗曜”的意思是,太阳的光辉永远明朗地照耀在空中。曦、晖皆为日光,曦为晨光,早晨的阳光叫晨曦;晖是阳光外面的那层晕晕的光圈,朗是明朗,曜是照耀。
璇玑悬斡,晦魄环照 。 璇玑是北斗七星中的两颗星,北斗星是现代天文学所称的大熊星座,其中的第二颗为天璇星,第三颗为天玑星,此处用璇玑来代表北斗七星。悬是悬挂、悬吊起来的意思。斡是旋转、斡旋。高悬的北斗七星不断地转动着斗柄,就是“璇玑悬斡”。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是天枢、第二颗是天璇,二者连线的五倍距离就是北极星所在的位置。北斗七星的勺柄总是围绕着北极星转的,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不停地转动,就代表了一年四季不断地推移交替。 要找北斗七星,先要找天上最亮的两颗星,招摇二星,它们在北斗星斗柄的正前方。古人告诫我们不要太招摇,就是借用这两颗星的名字,因为这二位太亮、太抢眼,一眼就可以看到。所以做人不可以太招摇,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晦魄是指月亮而说的,前一句“曦辉朗耀”说的是太阳的光芒,此处再以月亮的光辉与以相对应,修辞上叫做对仗。 前文已经讲过,阴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叫做晦,每个月的第一天叫朔。阴历每月初始见的月光叫魄,也就是初三的新月。环照就表示月亮由朔、望、晦完成一个回环,周而复始,没有穷尽。明亮的月光永远遍洒人间四海,所以才激起人类无限的遐想。苏东坡就把酒问明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月亮本来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嫦娥早就上去过。古人早就知道月球反射太阳的光,所以才说月宫里面有玉兔,我们信以为真,就在八月十五供兔爷、兔奶奶。“兔者吐也”,言月吐日光,也就是月球反射日光,这与兔爷有什么关系?释迦牟尼佛也说过:月之一日,是我们人间的一个月。对此我们半信半疑,直到阿波罗登月成功了,才证明释迦牟尼佛说的没错。
指薪修祜,永绥吉劭。 “指薪修祜”的用典,出自《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指是脂字的通假,油脂燃烧的时间,比柴草要长得多,所以古代点油灯多用膏,也就是动物脂肪。《楚辞·招魂》上说:“兰膏明烛”,兰膏是加了兰香炼的膏,燃烧起来有香味。庄子说: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可以一直传下去没有穷尽。譬喻人的肉体会死亡而人类的生命现象是延续无穷的。 祜是福德、福禄,修祜就是修福、积德。人一生的福报之中,有福、有禄不一样。福是你的享受和你享受的能力,禄是支持你享受的条件包括财富、妻子、儿女等。有福的人不一定有禄,这样的人只能享清福;有禄的人未必有福,不会享福的暴发户有的是。 福禄很难两全,有福有禄又不长命,没寿也是白搭。世间“福禄寿”俱全的人几乎可以说没有,所以恭贺别人时才说:“三星高照,福禄寿临门”。真正福禄寿俱全的人历史上大概只有乾隆一人,在位60年,寿命89岁,享了一辈子福,自称“十全老人”。据说他的八字是“子丑寅卯”四正,排列组合正好凑个四正,太难了,比中六合彩还难上一万倍,果真如此,乾隆还真不简单。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只是短短的几十年,上寿百岁不过是36500天,所以要赶快修你的福德,因为福德是可以传代的,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传递的通道就是“孝”。前面已经讲过了,祖先之德是通过“孝”这个管道传承的。你不孝,这个管道就断了,祖先修的祜(积累的福德)你就享受不到了,“指薪修祜”的传承就断掉了。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精神永存,这才是“指薪修祜”的真实含义。 永绥吉劭 前一句“指薪修祜”,是针对自己这一代而言的,它是因;这一句“永绥吉劭”,是针对子孙后代而言的,是果。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栽什么树,就开什么花,这是宇宙间的基本定律,谁也改变不了。如果自己能够利用有生之年,修德积福,子孙万代都会在你这棵大树下“永绥吉劭”。 相反地,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不顾及子孙的利益,现在就吃“子孙饽饽”,让你的子孙们吃什么呢?我们现在不管那一套,重孙子的钱现在都敢给花了,干的都是些绝户事。《元史》上记载,中国人在元代就发现石油可以用来作燃料,并命名“石油”,但是考虑到石油是地球的血脉,不准开采使用,否则对子孙不利。我们现在都像苍蝇一样,急功近利,东挖了西挖,没完没了。早晚有一天,把地球给挖急了,抖一抖就是大地震。 “永绥吉劭”的永是永远、永久;绥是安定、和平;吉是吉祥、幸福;劭是高尚、美好。两句话的意思联起来就是: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长存于永久,子孙后代永远安定、和平、吉祥、幸福,那有多么美好啊!
矩步引领,俯仰廊庙。 矩步是迈着方步,引领是伸着脖子。矩者方也,引者领也。走起路来,伸脖子迈方步,不像鸭公也像鹅太,哪里有美可言呢?古汉语的“矩步引领”就是现代汉语的“昂首阔步”,代表了一个人心胸坦荡无欺,行为正大光明。可以想见,一个内心“常戚戚”的人,一个心中总是“若有所遗”的人,他走起路来如何能昂首阔步呢? 领的本义就是脖子,是后脖子(与项同义),脖子的前半部分叫颈。颈部的左侧是气管、前部是喉管、右侧是颈总动脉。古人性情刚烈,“引颈自刎”是常有的事。但手持宝剑,转圈到脖子后面,“引领自刎”的事还没听说过,也死不了人。 俯仰是一低头、一抬头。廊庙是指朝廷、国家而说的,有一句古话叫“廊庙无才天下求”,就是这个意思。廊在古代指厅堂周围的屋子或有顶的通道。庙是祭祀祖先的宗祠,不是和尚住的地方。“俯仰廊庙”的意思是:你日常的一举一动都要谨慎检点,要像在朝廷上临朝,在祖庙中参加祭祀大典一样,庄严肃穆、恭谨敬畏,不敢有分毫的轻忽之举。 古代天子临朝,庄严肃穆,百官手持笏板,站在陛下,眼观鼻,鼻对口,口问心,无奏对不能抬头。没事瞎寻摸,东看看、西瞅瞅,就有仰面视君之罪,属大不敬,所以不敢随便俯仰。
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束带矜庄的意思是:衣冠严整,举止从容。衣冠文物历来是中国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古今中外穿衣服都讲究内外有别,居家的服饰要宽松、舒适,现在讲要休闲。对外的服饰要严整、要符合你的身份。衣冠严整是对他人的尊重,举止从容是对自己的尊重。 人要想不被人欺,先要不自欺。只有先自尊,然后才有被人尊,这是一定的道理。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的动乱中寡不敌众,被乱军杀死。临死前,子路扯扯衣服,正正帽子,从容地说:“君子死,冠不免”。死不怕,但要死的有尊严,古人死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其生时是怎样的要求自己。 束带是整饰衣冠,束的本义是在木头上加绳圈,即捆绑之义。带是绅带的简称。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在大衣外面要束一条大带,叫绅,所以称士绅。绅的长度是有尺寸限制的,按《礼记·玉藻》所载,“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普通人系的就叫带。 矜是端庄、凝重,如《论语》中所言:“君子矜而不争”。庄是表情严肃、容貌端正。因此“束带矜庄”四个字的意思就是:衣冠严整,举止从容,表情严肃、容貌端正。 徘徊是欲进又止、小心谨慎的样子。前面第二部分里面,我们已经讲过,古人做人做事十分谨慎。象曾子一生谨慎,晚年临终前,手脚都不能动了,才招呼弟子到跟前说:“《诗经》里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马上要断气了,这回可以放松了,再也不用担心了”。 谨慎不同于拘谨,谨慎是将一件事考虑透彻以后再决定做还是不做,一旦决定了就勇往直前。五经之首的《易经》就是教人“洁净精微”,精微就是谨慎,不是胆小怕事。俗话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还不是因为诸葛亮懂《易经》吗?这种大智慧岂是事事拘谨、处处避嫌,树叶落了都怕砸头的人可以相比的。 瞻是仰视,俗称高瞻;眺是远望,即是远瞩。一个人没有豁达的胸怀,不能高瞻远瞩,就不可能担当重任。换句话说,一个心小量窄、鼠目寸光、斤斤计较的人,一定是事事拘谨、处处避嫌、相貌猥琐。所以说,心地光明坦荡,然后才能昂首阔步;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而后才能担负天下重任。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 “孤陋寡闻”是学识浅薄、见闻有限。愚是愚昧无知、顽钝蠢笨,蒙的本义是草木暗昧,此处的意思是昏聩懵瞪、糊糊涂涂之义。等是等候、等待,诮是责备、讥讽、嘲笑。 《千字文》是南朝萧梁时期官拜员外散骑侍郎的文学大家,周兴嗣,奉梁武帝的敕诏编纂的。现在文章完成了,要对圣命有个交待,所以说了最后这四句话。这是周兴嗣的自谦之词,他说: “我自己学识浅薄,见闻不广,愚笨糊涂,难复圣命,只有等待圣上的责问和耻笑了。 ”
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千字文》是南朝萧梁时期官拜员外散骑侍郎的文学大家,周兴嗣,奉梁武帝的敕诏编纂的。现在文章完成了,要对圣命有个交待,所以说了最后这四句话。此处“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两句,意思是“至于我的学识嘛,也就是知道几个谓语助词,焉、哉、乎、也,仅此而已。”
需要查询的字词 每 měi,形声。字从屮(chè),从母,母 亦声。屮,草木初生。一说“每”为“母”的异体字。本义:草旺盛生长。“母”意为“自身产生的”。“”意为“延展”。“屮”与“母”联合起来表示“事物自己产生一种物质并将其延展覆盖自身表面”。本义:事物自己产生一种物质并将其延展覆盖自身表面(如霉菌,如苔藓,如草木,如海洋上的雾气,等等)。 舆人诵曰:原田每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杜注:“晋军美盛,若原田之草每每然。” 副词 (1)常常,经常 [often;frequently] 每大言曰。――明·宗臣《宗子相先生集· 报刘一丈书》 (2)又如:每常间(往日,平常);春秋佳日,每作郊游。 (3)每一次 [every time] (4)每当[whenever] 每将远别及行役初还,常同一室卧起,时称为“三姜”。—— 《梁书· 韦放传》 又如:他每到学校,总要来看我。 代词 (1)各个 [every;each]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宋·沈括《梦溪笔谈· 活板》 每字为一印。――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2)又如:每字有二十余印;每天;每一分钱;每星期五。 助词 (1)用在人称代词或名词后,表示 复数 [plural] (2)又如:窗隔每(指多扇窗隔);桌椅每(很多桌椅);他每(他们)
朗 基本字义 1. 明亮,光线充足:~敞。~澈。~然。明~。晴~。开~。爽~。 2. 声音清楚、响亮:~声。~读。~诵。书声~~。 详细字义 【形容词】 1.(形声。从月,良声。本义:明亮) 2.同本义 [light;bright] 高朗令终。——《诗经·大雅·既醉》 其圣能光远宣朗。——《国语·楚语下》 新而不朗。——《淮南子·原道》 3.又如:朗白(明亮发白);朗朗(光明亮洁的样子;声音清脆嘹亮);朗鉴(明鉴);朗亮(雪亮);朗明(明亮);朗净(明净);朗烈(明亮);朗朗烈烈(大大方方;理直气壮) 4.声音清晰响亮 [loud and clear] 朗咏清川飞夜霜。—— 李白《 劳劳亭歌》 5.又如:朗言(响亮的话;说大话;任意胡说);朗然(形容声音响亮);朗吟(高声的吟诵);朗弹(大声弹奏);朗畅(谓声音响亮流畅) 7.又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 8.又如:朗心(明察之心;光明之心);朗照(明察,明鉴);朗抱(旷达的胸襟);朗畅(明白畅达);朗朗彻(明白透彻);朗练(明白凝炼) 9.高洁 [noble and unsullied] 。如:朗目清眉(眉清目秀);朗秀(清秀);朗夷(高洁坦荡);朗烈(高洁刚烈) 10.清早 [early]。如:朗旦(清晨) 11.清澈 [limpid]。如:朗清(清澈,清明) 12.爽朗 [bright and clear]。如:朗爽(爽朗;明朗);朗畅(爽朗舒展);朗迈(爽朗超脱) 13.颖悟 [understanding]。如:朗拨(颖悟超群);朗赡(颖悟赡详)
悬xuán [动] ⑴ (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⑵ 同本义 [hang;suspend] 悬者植梯接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倒悬之。——清·张廷玉《明史》 ⑶ 又如: 悬丝诊脉(传说古代中医诊脉法之一。不见面将丝线系于病人腕上诊脉治病);悬壁(相学术语。指脸部接近耳垂下端处的部位) ⑷ 牵挂;挂念 [feel anxious;worry about]。如: 悬结( 悬念;惦记); 悬悬(挂念); 悬肠挂肚(担心;挂念) ⑸ 凭空设想;揣测 [imagine without foundation] 你们做的事,须自己承认。怎么 悬定得罪?——《梼杌闲评——明珠缘》 ⑹ 又如: 悬度(无根据地揣测、估计); 悬料(凭空臆测); 悬猜(揣测,猜想) ⑻ 公布 [publish]。如: 悬令(公布法令); 悬名(张榜公布名姓); 悬法(公布法令) ⑼ 系连,关联 [correlate] [形] ⑴ 久延不决 [unresolved]。如: 悬调(长期拖欠的赋税); 悬租(长期拖欠的租赋) ⑵ 孤立,无所依傍 [alone;sole]。如: 悬然(无所依傍貌;空虚貌); 悬师(远征的孤军); 悬守(犹孤守) ⑶ 空虚,匮乏 [empty]。如: 悬虚(凌空;空虚、空洞) ⑷ 形容高耸,陡峭 [steep]。如:悬崖峭障(陡直的山崖,高险的 山峯); 悬峰(陡峭的山峰) ⑸ [方]∶危险的,危难的或惊险的 [dangerous]。如:真悬 ⑹ [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 相差较大的 [be far apart]。如:悬迸(差别很大);悬邈(相距很远) ⑺ 河流或 涧水向下奔流 [falling]。如: 悬流; 悬溜;悬濑 [名] 悬钟、磬等乐器的架子 [rack] 宿燎设悬。——唐·柳宗元《道州文宣王庙碑》
环 基本字义: 1.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佩。 2.圈形的东西:~形。连~。铁~。花~。耳~。 3.围绕:~视。~顾。~拜。~海。~球。~行(xíng)。日~食。 4.相互联系的许多事物中的一个:重要的一~。险象~生。 6.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玉,瞏huán声。本义: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 2.同本义[jadebracelet] 肉好若一谓之环。——《 尔雅·释器》。李注:“其孔及边肉大小适等。” 3.又如:环佩(古人衣带上所系的 佩玉); 环玦(玉环和 玉玦); 环琨(环与琨,并为玉佩);环塡(两种玉制的耳饰。环,耳环。塡,冠冕上的塞耳之玉)。 4.泛指圆圈形的物品[ring] 瓜祭上环。——《礼记·玉藻》。注:“上环,头忖也。” 5.又如: 环中(圆环的中心;又比喻空虚而无是无非的境界);环 利通索(连环铁索)。 6.数学中,具有加法和乘法运算的集合[ring]。其中任两个元素的并与对称差仍是该族中的元素。 环论 7.化学中,环形的结构或多个原子的一种闭链[ring]。如:苯环;甾环。 〈动词〉 1.环绕,围绕[surround] 三江环之。——《国语·越语上》 竹树环合。——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又如: 环坐(环绕而坐);环绦(束腰的丝带); 环攻(围攻); 环瞰(包围窥伺); 环击(围攻); 环迫(四面威逼)。 3.旋转[revolve] 九首蛇身自环。——《山海经·大荒北经》 4.又如: 环回(循环,周转);环拜(盘旋与直拜); 环激(旋转搅动); 环涛(回旋的波涛)。
薪 基本字义 1.柴火:~苏(打柴割草)。~尽火传(柴火烧完,又引燃了后一根柴,火永远不灭。原指人形骸有尽而精神未死,后亦用以喻思想学问、技艺代代相传)。 2.薪水、薪金。(工资) 详细字义 〈名〉1.同本义 [grass;hay] 收秩薪柴。——《 礼记·月令》。注:“大者可析谓之薪。” 薪蒸材木。——《周礼·委人》。注:“粗者曰薪,细者曰蒸。” 以薪以蒸。——《诗·小雅·无羊》 2.又如:薪火(柴火); 薪桂( 薪贵于桂。形容柴火昂贵);薪柴(柴火); 薪樵(柴火) 3.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 [firewood;faggot;fuel] 负薪刍助之。——《资治通鉴·唐纪》 4.又如: 薪采(采樵,砍柴); 薪桂(薪贵于桂。比喻物价昂贵); 薪蒸(木材);薪火相传(木柴虽有烧尽的时候,但火却可以传衍不息。比喻为师徒以道术递相传授不绝,或种族血统及文化精神之绵衍无尽) 5.薪水、薪金的省称 [salary]。又如:加薪; 薪工(薪金,工资); 薪津(薪金); 薪给〈动〉1.取以为薪;打柴 [collect firewood]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南朝梁· 萧统《陶渊明传》
祜,〈名〉(形声。从示,古声。本义:福;大福) 同本义。如:祜休(吉庆,幸福美善)。
绥 名词 (1) 会意,从糸(mì),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 (2) 同本义,绳索(英文:rope) 车中把也。从糸从妥。息遗切〖注〗徐锴曰:“礼:升车必正立,执绥所以安也。当从爪从安省。《说文》无妥字。”——《 说文》 《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我国古代的车马》 (3) 又如:执绥(挽住车中绳索);绥绳(执以登车的绳索) (4) 上古五服之一。古代王畿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其名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服事天子 (5) 绥江。在福建省西部 (6) 旧绥远省略称。1928年设省,1954年撤销 (7) 绥州,古州名。西魏置,在今陕西省绥德县 动词 (1)安定, 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国风·周南·樛木》 [3]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论语·子张》时军司马班超留于寘,绥集诸国。——《 后汉书·西域传·序》 (2) 又如:绥民(安定人民);绥安(安定);绥定(安定);绥纳(安抚接纳);绥驭(安抚控制);绥养(安定抚养);绥御(安抚统治);绥服(安定顺服);绥集(安辑,安抚和合);绥宁(安定) (3) 临阵退军,向后撤 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左传·文公十二年》 [1] 音:tuǒ (4) 制止;止(英文:stop) 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国语·齐语》 [4] 形容词 音:suí (1) 舒缓的(英文:easy) 绥,舒也。——《广雅》。王念孙疏证:“绥者,安之舒也。” (2) 平安;安好;安泰(英文:peaceful) 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 荀子·儒效》 (3) 又如:顺颂时绥(书信用语)
矩步 1.端方合度的行步姿态。形容举动合乎规矩,一丝不苟。 2.谓效法,摹拟。
束带 束带,指整肃衣冠之意。见《 论语· 公冶长》:“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基本解释 2、指整饰衣冠。 束带立于朝。 引证解释 刘宝楠 正义:“带,系缭於要,所以整束其衣,故曰束带。” 《 汉书·燕剌王刘旦传》:“ 寡人束带听朝三十馀年,曾无闻焉。” 宋 秦观 《雷阳书事》诗之一:“束带趋祀房,瞽史巫纷若。” 陶渊明任彭泽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 五斗米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掌灯时分,萧队长跟郭白二人 商量一会,又忙一阵,两个人束带停当,办好通行证和介绍信,又支了路费。” 唐 韦应物《休暇东斋》诗:“由来束带士,请谒无朝暮。” 宋 司马光《病中鲜于子骏见招不往》诗:“虽无束带苦,实惮把酒并。” 《 水浒传》第十三回:“﹝ 索超﹞身披一副铁叶攒成铠甲,腰系一条镀金兽面束带。” 《 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华督 自引心腹,直入 内室,抢了魏氏,登车而去。魏氏在车中计施,暗解束带,自系其喉,比及到华氏之门,气已绝矣。” 《 红楼梦》第七四回:“从紫鹃房中搜出两副寳玉往常换下的寄名符儿,一副束带上的帔带。
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 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出自《 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 羣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 引证解释 往返回旋;来回走动。 ①《 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 失亡其羣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 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 踯躅焉, 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 杨倞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 ②【宋】《 异闻总录》卷一:“﹝父﹞即 佯为贩鬻者,徘徊道上。”
③【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伍员行至历阳山,离昭关约六十里之程, 偃息深林,徘徊不进。” ④《 儒林外史》第四七回:“ 方六老爷 行了一回礼,拘束狠了,宽去了 纱帽圆领,换了方巾便服,在阁上廊沿间徘徊徘徊。” 犹彷徨,游移不定貌。 ①《汉书·高后纪》:“ 产不知禄已去北军,入 未央宫欲为乱。殿门弗内,徘徊往来。” 颜师古注:“徘徊犹 仿偟,不进之意也。” ②【晋】 向秀《 思旧赋》:“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⑤【现】 鲁迅《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世界上有 先例,‘徘徊者变成同意者,反对者变成徘徊者了。” 流连,留恋。 ⑤《汉书·杜钦传》:“ 仲山父异姓之臣,无亲於宣,就封於齐,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军之於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 ⑥【三国】 曹植《上责躬诗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 ⑦【宋】 苏舜钦《 沧浪亭记》:“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 沧浪 焉。” ⑧《明史·湘王柏传》:“遇山水胜境,辄徘徊终日。” ⑨【现】 郁达夫《出昱岭关记》:“西看看夕阳,东望望山影,总立了约有半点钟之久,还徘徊而不忍去。” 安行貌;徐行貌。 ②《文选·张衡<南都赋》:“揔万乘兮徘徊,按平路兮来归。” 李善注:“徘徊即迟迟也。” ③《 毛诗》曰:行道迟迟。” 张铣注:“徘徊,安行状。” ④【宋】 苏轼《 前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闲。” ⑤【现】 殷夫《独立窗头》:“新月徘徊于丝云之间,远地的工地机声隆隆。” 犹回环。 ①《 西京杂记》卷三:“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 移晷不能徧也。”
焉 基本字义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 ◎文言文实义词,在那里,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文言助词:又何戚~。 详细解释 【名】 2、鸟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黄滔《唐城客梦》 3、通“颜”(yán)。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代】 1、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2、代词,指代人物、地点、前文等。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焉,代词,指代百姓)——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3、什么。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4、怎么。 5、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伏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兼词,于何,在哪里。 6、疑问代词,哪里。 【副】 1、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于是,就,乃,则。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 史记》 【连】 于是。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助】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语】 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 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史记》 [3] 【姓氏】 焉也是姓氏中的一种。不存在于百家姓中。
哉 〈助〉 (1) (形声。字从“土戈”(zāi),从口,“土戈” 亦声。“土戈”指“像军阵般排列整齐的田块”。“土戈”与“口”联合起来表示“军队阵地上发出的集体感叹声”。本义:军阵集体感叹声。 引申义:集体感叹声、惊叹声。古代用为语气词。《 说文》:“哉,言之间也。”表感叹。说明:大型军阵作战时,先进行长兵交接,即先由 弓箭兵集体放箭打击对方。若一个排箭射出,击倒或没有击倒对方一批士兵,己方军阵其他兵种的军士(如戈兵、戟兵、矛兵、 车兵等)会一同发出简短的声响,如“啊!”、“呀!”之类。这种情形多见于 足球比赛的射门时刻,观众席会发出类似的感叹声。这里,射门相当于射箭,观众相当于军阵中的旁观军士) (2) 同本义 [alas] (3)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4) 又如:远哉遥遥;快哉此风;命不易哉;谁不为之痛心哉 (5) 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如: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鸡犬哉 (6) 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 公( 袁可立)才兼数器,心运四虑。 藉令一再出不于毛帅、魏珰之时,得行其意,展布四体,韩范之业,岂顾问哉!——明 黄道周《 节寰袁公传》 (7) 又如: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吾又何能为哉? (8) 表示测度,相当于“吧” 我其试哉!——《书·尧典》 (9) 又如:我岂有所失哉!
乎,是非或全部之任一;含「任意」「不定」义。《说文》『语之馀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户吴切 文四 重一』。 乎,古通「呼」,语尾之叹词。 〈语气词〉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论语》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2)相当于“吗”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 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介词〉 (1) 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今虽死乎此。——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2) 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 楚,长乎 楚,而 楚言。——《吕览·用众》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战国策》 (3) 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4) 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礼记》 (5)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吾尝疑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注:乎是,是非。 (6)表示比较,意为“比”。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论语》 (7)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施行者,可译为“被”。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 〈后缀语〉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相当于形容词词尾“然”,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通“也” “乎”与“也”互文通用。由于“也”字读音和邪耶同,有时把它当作疑问语气词的“乎”、耶(邪)用。《国语·周语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与“也”互文通用。——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 〈动词〉 (1) “呼”的 古字。吐气;呼唤;召唤。如:乎号。 (2) 介意,放在心上。如:在乎。
也yě,字形本义:牝门、女阴;性、出入;生、所生、出。伸意:属、部分、子集;亦。也,《说文》『女阴也。象形。』。 「A,B也。」⇔「A,B之属。」⇔A,B之子集⇔A⊆B,是严格逻辑表达。 也,多在句尾,兼有断句止文之用:古有训作语助、语词;字典训为「助词」表示判断、肯定、疑问等语气。 白话「也」用作副词,指同属一种情况。 基本含义 字形本义:门有出入。 看形会意:牝门、女阴;性、出入;生、所生、出。右图各字所同,若有一尾,含义「出」、「所生」;此为「也」字之重。 古训: 也,《说文》『女阴也。象形。』。 注:《说文》多以关键之一意训字,伸义皆由此而来。所训之意未必字形之意。 也,《说文解字注》『此篆女阴是本义。』 注:此篆,上图首字。是本义,属于本义;不排除本义有他义。 也,《正韵》养里切,同迤。 伸意一:属。 A之所生属于A。以此,A也⇔A之属。逻辑含义是子集。 「A,B也。」⇔A,B之所生、之属。⇔A是/属于/包含于B⇔A⊆B。此句构是严格逻辑表达。三生万物。⇔万物,三(维)也。⇔万物属于/是三维。 郑注:文言「也」实为名用,含义「也」前名或谓之属。也字过多,文章不美,故常省之;以此有背离本义之副词叹词虚词之说。 伸意二:部分。 此处指个体之部分,出于A,不离本义。逻辑含义亦是子集,只是将某元素,当作全集看待。此用,郑某目前仅见于「也者」;「A,B也。」「A,B也者。」,可含义不同。 伸意三:亦。 道,可道也,可不道。白活:道可道也可不道。于是有「也」之白话副词用法。表示不至一种情况。 「B也,A,B。」⇔B之属有A、B。⇔B包含A、B。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此句构亦可引申出白话「也」之含义。仿此构曰「今也,无月,无风,无雨,无晴。」,不及白话:今夜无月,也无风雨也无晴。 白话「也」通「亦」,古多见于诗歌小说;「也」字前置,「属」义谓用,指同属一种情况;字典训作副词。兼有断句止文之用 古无标点,「也」多在句尾,除「属」义外,兼有断句止文之用。古训作语助、语词。字典训作助词。 郑注:仅训作或用作无义、强调、感慨、疑问...,误解汉字「也」。
心得: “璇玑悬斡,晦魄环照。”通过这一句的解释,学习了不少的天文知识,还知道了招摇二星的存在。 “指薪修祜,永绥吉劭。”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长存于永久,子孙后代永远安定、和平、吉祥、幸福,那有多么美好啊! 这一句对我的促动较大,修祜就是修福、积德。福是你的享受和你享受的能力,禄是支持你享受的条件包括财富、妻子、儿女等。有福的人不一定有禄,这样的人只能享清福;有禄的人未必有福,不会享福的暴发户有的是。祖先之德是通过“孝”这个管道传承的,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精神永存,这才是“指薪修祜”的真实含义”,是针对自己这一代而言的,它是因;“永绥吉劭”,是针对子孙后代而言的,是果。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栽什么树,就开什么花,这是宇宙间的基本定律,谁也改变不了。如果自己能够利用有生之年,修德积福,子孙万代都会在你这棵大树下“永绥吉劭”。如果短视,急功近利,就会毁掉子孙的福祉,让《流浪地球》中呈现的危机降临,让子孙后代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甚至象恐龙一样灭绝。 “束带矜庄,徘徊瞻眺。”衣冠严整,举止从容,表情严肃、容貌端正。衣冠严整是对他人的尊重,举止从容是对自己的尊重。不自欺则人不欺,自尊才被人尊,一个人内在与外在是统一的,内外兼修才能做到心地光明坦荡,昂首阔步;胸怀大志,高瞻远瞩。
本月总结: 《千字文》内容广博,经过四个月时间的精细阅读结束了,这种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让我在这篇蒙学作品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还有待人处事的道理,同时在大家的相互影响下也尝试了吟诵,不仅在头脑的层面,也用身体去感受了这篇经典之作。与读书会相伴的日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改变着自己,让曾经模糊的思想逐渐明晰,多了一份笃定和坚持。 本月的四节内容告诫我们要专心读书,小心谨慎,生活简单,热情待客,家庭和谐,顺应自然,享受生活,尊崇祖先,换位思考,细心观察,造福社会,珍惜时光,行善积德,胸怀坦荡,高瞻远瞩,谦虚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