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贺荣仙

荣先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7 16: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admin 的帖子

admin:这个看法跟你强调的不同:“这让我想到一个家里,家长不应过多地去干预孩子的学习生活,应该让孩子自主学习。”

我认为,应该不失时机的干涉孩子的学习生活,漏掉一次干涉都是罪。关键在于以天入人,不“横加”,横加一次都是恶。


....... (2018-02-10 21:11)
老师,家长漏掉一次干涉都是罪,那家长的责任太大了,家长多累啊。
干涉的方式:以天入人,不懂!请老师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16: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理解:
    天地没有仁慈之心,它们视万物为稻草狗一样。
    圣人没有仁慈之心,他们视百姓为稻草狗一样。
    天地对于万物,正是因为无恩无亲、无亲无仁,才会对天下万物等量齐观无差别地对待,才能真正做到大公无私。
    正是因为圣人(道家意义上的圣人)这样的无恩无亲,才是真正的大恩大亲。如果有了伪巧的仁慈之心,会出现爱这个多一些,爱那个少一些。这样会出现偏私之心。会因为施小恩于天下,而损害天地之大恩。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它虚漠寂寥,充满天地,无处不在。越是推动它,万物就越多地被涌现出来,生生不息。万物纷纭,描述不清,数不尽,还不如契合天道,守一为中。
    谷神和玄牝,均指道。谷神不存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它是永恒的。
    玄牝之门是道生育天地的出口,是天地之根。天地万物之根,都扎在玄牝之门中的水里汲取水分。道无处不在,连绵不绝,充斥宇宙。但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得,故曰若存。道用虚无生万物之有,生生不息。

心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理解圣人不是常人,无常心。圣人顺应天道治理天下。想起自己曾管理过一个团队,没有按照圣人治理天下那样对待员工,自己充当滥好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有仁慈心,对自己讨厌的人是冷酷心,出现的情况就是爱这个员工多,爱那个员工少,偏心呀。损害了天地的大公无私。愧呀!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人应该以道御物,在根源上整体把握天地万物,而不是为纷纭的万物所迷乱,要做到抱道守一,以道治国。第五章讲道生万物为何能永恒不息。这次回老家过年,用心体验了老祖宗的过年风俗,用心体会了祭祀风俗,并完全臣服的给老祖宗磕头,没有当评判家,真正践行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守根,守道。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无处不在,连绵不绝;以为有用,则物匮则乱,物散则亡。以无为用,则匮无可匮,散无可散,故能终身不乱不亡。勤,必须合道,才是美德。勤不合道,也是恶。想起自己以前对自己要求太高,勤奋的工作、考证多年,把自己累垮了,如果早点读《道德经》,不会这样的下场啊。

第一个月读书总结:
    难过的一个月。一开始没搞清规则,花的精力不够,年末事情太多。这个月感觉一直是在被一个无形的靴子驱赶着走,分享不多,走心不够。看着老师同学们的微信分享,不断的有些触动。其中,“读书不能养心,不能改变心理结构(内部运行模式),不能提高心理层次。不在道,未养,不成心之全。无功。”我记住了。
       春天是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季节,播下一个努力读经的种子,认真读经,努力分享,挑战一年,期待一年后自己能有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23: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抄写经文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理解:
    天地的生命周期和万物相比,是那么长久,无法形容寿命到底有多长。天地是有形的物中,生命最为长久的,天地生万物。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能自生,故能长久。圣人行天道,成为万物之主。圣人不以人道损天道,圣人以德配天,存圣王之身于天下。天地的存在,是为了生化天下万物。圣人的存在,是为了教化养育天下百姓。正是因为它们不自生、不自化这样的无私之功,所以才能成就大功。
   在圣人看来,合乎道的方法和行为,就像水一样。圣人以天道治天下,利万物而不争。圣人不弊于物,不积不争,才能上善若道。圣人居天道,心虚静自处,以天道大恩施于万物,立天道自然之教,以正治国,天下无为自化,万物循天理而自成。圣人不为人道,不积人德之争,不会损到害什么,所以不会出现责过之处。

自己的体会
    做人要象天地那样,为了利益他人,而不是总想着自己贪高要好,有无私的心。
    与人相处,象水一样,虚已待物,不积不争,退身而全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0 23: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功成事遂
一、抄写经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译文
本章讲圣王功成事遂之后,应该去人道,全天道。
君王持人道积人德之满,不如绝弃人道。尊奉人道,积人德,以物为事,物必有极,物壮则老。君王积难得之货,人道不足以治天下,必然败亡,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守住。富贵而骄,君王失天下。君王功成名就之后,应该退人复天,以天道治天下。。
  三、体会
  我们人不要总想着积累财富,贵难得之货,这些是守不住的,应该相着如何替天行道。比如,将多余的财富捐赠或做慈善公益事业。统治者积累的财富和权力都不会长久地保持,最终会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第十章 抱一无离
  一、抄写经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二、译文
本章讲了圣人抱道守一,去人道全天道,以天道爱民治国。
  君王治理天下守天道,能够做到抱道无离吗?天道足全,能够像赤子般的婴儿一样吗? 涤除人道以天道阅天下,能够至纯至真没有瑕疵吗?爱民治理国家,能够以天道而不以人道吗?用道和守道,唯天道是从。与天合一明白四达,能不被物敝吗?天道生成万物,以天德蓄养百姓。圣王生成万物而不视为己有,不贪天之功为己有,辅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玄德。
  三、体会
  本章有个摄生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像婴儿一般。统治者以道治国,功遂身退,而不是贪功据为己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23: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以无为用
  一、抄写经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二、译文
这一章讲天道集虚,圣王用道,贵于用无。
三十根辐条安插到轮毂里面,因为有了轮毂上有安插辐条的洞,车轮才能制成并被车所用。和泥制作陶器,因为陶器的中空,所有才可用来做容器之用。用木头凿制成门窗,建造房屋,因为房子中间空无的,才能用来居住。所以,制造和使用器物,以其有形的物质部分成就器物之利,以其无形的虚空部分成就器物之用。
  三、体会
突然明白我不需要每天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做减法,有空的时间我才能容。


  第十二章 去彼存此
  一、抄写经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二、译文
  本章具体讲如何去人道,存天道。
沉迷于万物的形貌外观会蒙蔽人的视觉,听觉上的感官享受会让人的听觉受到蒙蔽,只能听到人籁,无法再听到天籁。美食带给你的口腔刺激,使人的味觉麻痹,而失尝恬淡甘洌之味。不能守天道之恬淡虚无,而以心使气,会导致精神外驰,神明不居于心,为人道,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步入歧途 。所以圣人用天道之无,不为人道和万物之所有。
三、体会
生活中不沉迷于美食的味觉刺激,耳朵和眼睛不贪恋好莱坞的大片,明白那是人道的东西,要走天道就需吃食物的本味,听天籁之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4 23: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3-24 23:26 编辑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一、抄写经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二、译文
  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物的患得患失的忧患,等同身的荣辱。什么叫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什么叫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我之所以感到忧患,是因为我以物为事,以人道之有积为身;如果我以天道之不积为身,人与天和而为一同,同于虚无,则我何身之有呢?我有什么祸患呢?天地这个父母,把天下百姓这个孩子,寄托给了君王这个保姆养育和保护他们。如果君王不疼爱百姓,伤害百姓,那么这个君王就得被换掉。
  三、体会
  总体印象:本章讲圣人以天建道,不以人建道,故能无身无患,宠辱不惊。以道为贵者,才可以寄托天下。
    想到人能做到宠辱不惊,守中抱一,这辈子身体真不会得病。但我们的心早已迷失了,如何修炼到宠辱不惊。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一、抄写经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二、译文
  道,视之不可见,无物无象,而又存在,把它叫做“夷”;道,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触觉感知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无法继续推究和追问它们到底是什么,所以只能把它们混而为一。道,它上面的部分不明亮,下面的部分也不晦暗。道连绵一片,无边无际,无法用触觉感知,无法为它命名,一切运动又都回归于无物无象的状态。这种去形质化、去感知化、去智识化的通彻,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人与道混而为一,会感受到这种惚恍状态。迎着它,看不见它的源头;跟随它,看不见它的最后。摒弃小知,可以统御天地万物。能够了解天地的初始,以道统御天下,这样是合乎天伦顺乎大道之纲纪。
  三、体会
  本章整体印象:讲圣人通过修炼,能通彻大道,与大道浑然为一的道理。明白只有明道知常,抱一守中,才能以道御物,以道统御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4 23: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3-24 23:28 编辑

月度总结
     本月开始晨读,希望通过多读去慢慢领会《道德经》的博大精深,让读书生活化。每天晚上带着6岁的儿子朗诵,因为他的幼儿园每天早晨也在读《道德经》。孩子很好学,惊讶的发现小孩子比我背得快,每天嘴里随时会蹦出一句经文,虽然意思孩子并不懂。看来我必须更努力,才配得上引领他学习此书。


    我是三个版本,三个作者的《道德经》在参照着读,所以读得很慢。


    总体印象,感觉7——14章更接地气,易于和我们的生活链接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31 23: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3-31 23:45 编辑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一、抄写经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二、译文
  古代善为道者,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世俗的识见,无法理解善为道者。一般人难以理解得道之人,所以只能勉强来形容他是什么样的人:有所预备,时时怀着好比冬天从冰河上走过,加以戒慎恐惧;如同犹一样都有敌人,心存害怕,不得不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待人处事都很恭敬,随时随地绝不马虎;他洒脱自在,如同河流里的冰就要消融;他厚道老实,朴实不夸;他思想豁达、空灵,如同山谷;他和大道混同为一,如同天人不分的浑浊样子。谁能在浊世中慢慢修习到身心清静?谁能以道安定天下,使天下长久地太平安康,使万物生生不息呢?守这种道的人,不会用智巧知见装满自己的心智,更不会以人之智治天下。正因为圣人能不被智巧充塞,不被物象所蒙蔽,所以才能一直笃守大道来治国。
  三、体会
  1、人生在世要很小心,如“豫兮,若冬涉川”。待人处事很恭敬,随时不马虎,如“俨兮,其若容”。想起孩子做人做事、学习很是随便,该好好帮助他。
2、动之徐生。我是个急性子,做事急功近利,年轻时玩命的工作和学习,现在身体不好。就是因为不懂得生生不息的长生妙用,慢慢地用。做事、学习不能急躁,不能“浊”,要学会慢慢地来。态度从容,且慢一拍。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一、抄写经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二、译文
  通达于大道无物至虚之境,抱一守神。宇宙万物,我可以洞察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动,永无止境地发展创化。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各依赖它自己的根本而活。按天道返回生命根源叫做静,静叫做回归生命根源。回归生命根源叫做常理,了解常理叫做明白道的根本。如果人不明白道的本原,不明白生命的根源,乱作妄为,必然大凶大害,没有好结果。圣人唯有把握住道的本原,才懂得做人做事,胸襟才能包容万物;包容万物才会天下为公;行大道之公于天下者为王;王以天道治天下,是天的化身;以天道正天下,使天下复归于道;天下有道,则天下无乱,故能长治久安;在这样永久的太平社会里,终长生不老。
  三、体会
  1、一直跟着杨梦华老师在练习觉察、明理,不明白人为什么要回到生命的源头,为什么每个人是本自俱足的?读到这一章时,才一下子明白过来。犹如一盏灯,坚定了我去明白道的根本,去认识生命的本来的决心和信心。
      2、致虚极,守静笃
人不必对所有的东西都抓得很紧,其实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抓住的,这是知常,生命的本来,不生不灭。我们这个肉体是会化成灰的,但生命的精神永远常存。人离世时,这与佛家的万般带不走,唯有业历相伴你类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7 22: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4-7 22:24 编辑

第十七章 皆谓自然
  一、抄写经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二、译文
  最好的统治,圣王以天道治天下,天下百姓只知道有君,而不知道有治。次一等的,统治者以人智(施行仁政)治国,百姓关注他、会爱戴他称颂他。再次一等的,统治者以刑政治国,百姓就会畏惧这样的君主。最末一等的,君王以暴治国,百姓会唾骂这样的昏君。人智不足以尊崇,不足以奉为治国理政之道,奉天道治国,行不言之教。圣人辅佐天道,不敢以人智妄作为。天道政治,,等到大功告成,万事咸宁,百姓都说“我们是自然而然地在生活”。
  三、体会
  学习这件事,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作足功夫,自然能“功成事遂”。等到有所成就,“百姓皆谓我自然”。是说做事的方法合于自然之道,有所成就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第十八章 仁义之伪
  一、抄写经文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二、译文
  以人灭天,天道崩废。以人助天,有仁义。
  虚妄的人智来自人的发明,有仁义之道。
  家庭不和睦相处,才标榜谁孝谁不孝。
  国家陷于昏乱,才强调忠臣。
  三、体会
  老子是何等的睿智,天道自然,道法自然。一个美满的家庭,如果大家相处得和睦,人人都是孝子,不用特别标榜谁,不用做比较,有比较就会有不孝之子。不喜欢用一个人的不孝,衬托出另一个人的孝,那是不幸的事。这引起了我的高度警觉,在日常生活中,我喜欢表扬老二勤劳,无形中就衬托出老大的懒惰,看来我需要老子的智慧,这种表扬会弄得家庭不和睦,老大恨老二。不需要特别赞美老二。正面教育为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8 03: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慧出有大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4:46 , Processed in 1.078317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