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未知

未知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18: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八章

                                                                  
    开学第一周,忙碌地度过了,好像这样的节奏还没有适应。逼到今天不得不写总结了,所以昨天早上和今天下午能静下心来好好看书。今天看了以后,除了有局部细节不大能理解以外,基本上可以理解经文的内容。这两天虽然老没有写分享,心里有些慌,但是还基本上能稳住,把家里面和单位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心里面对自己还是有一个“信”在那儿。
    经文默写见上图,以下先说说经文的理解。
    第七章:天地是有形之物中,生命最为长久的。天地之所以能如此长久,是因为它并不是自己让自己生存得长久,而是其不断在生万物、化万物,这些生生不息的万物构成了天地的长久。(写到这里完全理解了《列子・天瑞》里面那段话。刚刚理解了大部分,只有一点点没理解,现在全通了!)圣人也是如此!圣人无百姓之生生不息,无以成其为圣人。因此,圣人唯有循天道,以天为先,以人(自身)为后,才能成为万物之主而身先;圣人外人道之身,合于天道,才能以德配天,存其圣王之身于天下。难道不是正因为圣人没有一己之私邪,才能成就其天下大治的大私吗?
    第八章:最高明的方法和行为(合道的行为和方法)就是像水一样。水最高明之处在于通利万物而不撞击万物。它所循行的这些不物不形、不积不争之虚空之处,正是众人所厌恶之处。而这至虚至空之处正是道之所在。圣人居天道,而不居人道;沉心入虚静之境;以天道之大恩,施大仁于天下;立天道自然之教;以正治天下;应对万事游刃有余;得其时而驾。圣人唯有不为人道,不积人德之争,自然不会出现什么责过之处。
    第七章最开始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不自生”。反复看《列子》那段,越看越不懂,越看越生气。看了老师在群里的解说,虽然懂了什么是“疑独”,但是还是体会不到不自生的内涵。今天理解到了,就是自己不能让自己生存得长久,而是自己所化生那些万物构成了自己。离开自己所化生的万物,自己也就不存在了。这不仅让我又联想到了老师说的,我们也是自己所有子人格的圣王。没有这些子人格的存在,我们也就不成其为我们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当好自己的圣王。那么如何当好这个圣王呢?“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反反复复在告诉大家要循天道,去人道,这个地方也是如此。反思自己,常常想杀掉自己不喜欢的子人格,杀掉他们,我也就不是我了!正因为有了这些私邪,我把自己的内心搞得如此不堪!是时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第八章最开始对于排比句完全不懂。后来慢慢磨,发现这是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几于道,故能行于道,这样就走上了康庄大道,人越走越自在,面对任何事情都能应对自如、得心应手。这个排比句的前提是要安处于至虚至空之境,不为人道、不积人德之争。写到这里,腿抽动了几下,感觉自己好心虚。我现在还是不能做到“虚心”、“弱志”、“实腹”、“强骨”、“守中”,仍然还是“贵货”、“见可欲”、“多言”、处事以“勤”,因此感觉生活还很混乱,内心很焦灼,疲于应对各种事情。好羡慕水能够那样地流畅、自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0 23: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经文不是默写的,是抄写的,明天一定背熟。
    以下为这两章的理解。
    第九章:君王持人道,积人德之满,不足以治天下,因此应绝弃人道,去人德,重积天德。君王若奉人道,积人德,以物为事,则物必有极。有极者必有生死,物壮则老,不可长保。君王尚贤、贵货,乃是人德、非天德,故不可守。君王以名物为富贵,则天道沦亡,君王失天下,招致败亡。君王应明白功成、事遂皆为天之功,非己之功,所以在功成事遂之后应该退人复天,以天道治天下,非以人道治天下。
    第十章:载形抱神,能做到须臾不离吗?专心致志,纯气运用自如,能如赤子般天德真全、纯素不染吗?除人道,以天道阅天下,能做到丝毫不以人道害天吗?君王爱民治国,能做到无为之以人道而为之以天道吗?君王无论是开天道治天下,还是用天道闭人道,能做到唯天道是从吗?君王以天道观天下,对万物澄澈通明,能做到不蔽于名物之见,不以曲学昧道吗?君王辅佐天地泽被养育百姓,以天德蓄养百姓,不视百姓为己有,不贪天之功为己有,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君王如果这样治理天下,就是有“玄德”。
    本周感觉比上周还要忙碌,这两章其实在刚结束前两章内容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这两章好简单,但是越看越感觉看不懂,特别是在大家都提出说好多字不知道读什么之后。我把这些字都查了字典,但是还是拿不准应该读什么。因为不知道读什么,所以就更不想读,以至于今天晚上我都还没有把这两章背下来。
    读完这两章,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老子他老人家真的是苦口婆心、谆谆教诲,要恪守“去人道,守天道”这个原则从各个维度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第九章就着重阐述了如果我们要是去天道、守人道,会有一些什么后果。就是我们现代人都在意的名利财富,我们那么重视,一直都在争、都在积,但是若是一心只想守着这些东西,最后不但守不住,还会自遗其咎。这样细细体会,我感觉还挺惶恐的,所以这可能也是我不大愿意花时间来看这一章的内容,也背不下来的真正原因吧?
    老师说第十章是在讲功法。但是我感觉我连第一个“载营魄抱一”都做不到。今天早上跺脚的时候试了试让自己“载营魄抱一”,似乎感觉那个魄老是飘散的,不回来。所以后面的那些个功就更没法练了。看第十章也感觉挺惭愧的,一看到那个“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我就会想到我跟儿子的关系,我正是相反“生而有,为而恃,长而宰,功不成而居”,整个人正气不足、蝇营狗苟,是时候好好练功了!
[sub][/sub][sup][/sup][strike][/strik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6 22: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为经文默写。
    以下为这两章的理解。
    第十一章:车轮上,有三十根辐条安插到轮毂里面,正是因为轮毂上有安插辐条的洞,车轮才能制成,并为车所用。和泥制作陶器,正因为陶器是中空的,所以才可以用来做盛放东西的器皿使用。用木头凿制成门窗,建造成房子,正因为房子中间是空无的,房子才可以用来居住。所以,制造和使用器物,它有形的物质部分,有物之利,而它无形的虚无部分,才有器之用。
    第十二章: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乐使人的听觉被扰乱;丰盛的饮食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容易使人心发狂。以稀有之物为贵,则被贵物所束缚,累于贵物。所以圣人应固守天道、深根固柢,而不追求感官享受。
   这两章总的来说,是我感觉《道德经》里面比较好理解的两章,背起来也比较容易。第十一章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看一个东西,往往是着眼于它“有”的方面,而不着眼于它的“无”,似乎大家都不喜欢“无”,会忽略“无”。但是这一章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无”的存在,万物才有其用。
我在看白云的公众号里面讲万物互联的时候,特别有感觉。里面写到:“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宇宙,它所能够承接的并联数,取决于它的接口和端口数:连接能力。如果你只是一根辐条,那么注定,一生只能发生一次连接。如果你是一个轮毂,你提供了接口支持,有三十个端口数,你可以连接三十根辐条。如果你是一个物品,那么注定,一生只能发生一次连接:找个地方盛放自己。如果你是一个陶器,那么你提供接口支持后,取决于你的空间内存有多大,越大可以连接的物品越多。如果你是一座房子,那么你的连接数取决于你的空间有多大,越大住的人就越多。而治国呢,圣人有无穷的接口支持能力,和无穷多的端口数,所以他可以连接全天下的百姓。更底层,对于宇宙来说,它的接口可以支持万物发出的连接请求,并提供和万物一样多的端口数连接万物。最最底层,对于道来说,它的接口支持可以连接天地万物的一切的一切,因为道是最空无的存在,它什么都没有,连无都没有,所以才能连接一切。并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服务器。利用,交互,有只能连接一次,为人所用。而无,则能越虚无越能连接无穷多的有,并统御万有,为己所用。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我正是因为把自己包裹起来了,没有接口,所以我不能跟其他人和事物连接,或者说,我整个人就没有连通,所以我被束缚得紧,现在活得那么苦,那么累!今天早上跺脚的时候,我试着让自己打开,试着体会“无”,似乎我能够跟外界连接了,似乎我的心慌没有那么困扰我了,我可以带着我的心慌感知美好的生活。
第十二章的内容,会让我立刻联想到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保护好孩子的感官,不给予孩子过度的刺激,让他们尽量感知真实的世界。这一点我十分地赞同,我感觉我们家孩子就跟自然连接挺好,而且该静的时候他能够安静下来,专注力和意志力也都不错。
另外我今天看到有个群里朋友们在讨论,为什么我们回想以前小时候的生活,哪怕是在农村放牛,没有鞋子穿都那么快乐?大家给出了很多答案。我虽然没有在群里回复,但是我心里的答案是:因为我们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人道之欲。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不管是外在世界,还是我们的内心,都是“见可欲”的,我们不断地追求感官享受,“为目不为腹”,为了“目”我们付出太多,不断向外寻求、抓取,但是内心的坑洞越来越大,“腹”越来越虚,人过得越来越苦。这样想来,真是得不偿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7 00: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老子,读道德经和读道,是不同的面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9 10: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18-3-17 00:29
读老子,读道德经和读道,是不同的面向。

看到老师在QQ群说有人当油漆工了,马上来论坛看,果然是在说我!流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4 21: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知 于 2018-3-24 21:33 编辑






    以上为经文抄写。今天要写完分享,还要写月总结,心里慌,不能静下心来背诵,所以明天再背诵。
    以下为这两章的理解。
    第十三章:受宠受辱,都会惊惶失措。惊惶,于是忧心忡忡,如临大患。过于看重这些宠辱,就如同看重自身一样。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只有对居于人道的人来说,才有所谓的受宠。得宠了,会惊惶失措;失宠了,也会惊惶失措。这就是所谓的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会感到忧患,是因为我以己身为身,我就会算计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如果我不以己身为身,而以天下为身,那么对于一己之身而言,就无所谓得失,那么还有什么忧患呢?所以,如果贵以天下为身,则可以寄天下。更进一步,不仅以身为天下,还爱天下,则可以托天下。
    老师的理解,我还有没通的地方,所以目前我比较倾向于白云先生的理解。
    第十四章:去看却看不见它,这就叫“夷”;去听却听不见它,这就叫“希”;去探索它,却无行迹可察,这就叫“希”。夷、希、微这三者,无法再向更源始的层面追问了,因为它们都是道的不同特征。追溯到道这里,就会发现,它们合而为一。道,它的上面既不显得明亮,下面也不显得晦暗。道为虚漠鸿蒙之气,连绵一片,无处不在,无边无际,不可命名。所以探索一番之后,道还是道的样子——不表现出任何的“物质”形式和属性。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形象,也可以叫做“惚恍”。迎着道,看不见它的前端;跟着道,看不见它的末尾。只有执持万物之所宗的道,才能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万物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主要心得:
    1、以天下为身,故能不患得患失;以一己之身为身,尚贤、贵货、积物,患得患失。
   这句话真的说的好对啊,我们现在的人之所以计较个人的得失,就是因为我们只是以一己之身为身,做不到以天下为身。真的全天下都是我身了,哪还有个人得失。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尚贤、贵货、积物、追名逐利,生怕自己吃亏,别人占了便宜。
前两天一个科研很牛逼的同事说,她之前有个项目被学校一校领导给占为己有,她敢怒不敢言。当时听到的时候,我感觉这校领导太过分了,太无德了。后来想想,这样的想法是以一己之身为身,如果是以天下为身的话,这个科研只要能够利益大众,就实现了它的价值,哪还管这个成果算在谁的头上呢?所以这个校领导也好,这位同事也好,都没有以天下为身。我个人也是的,常常患得患失,计较个人得失,也是以一己之身为身。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大局为重,不着眼于个人利益得失。
    2、人、道为一。
   道无处不在、无边无际,但又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察,那如何才能体会到道的存在呢?不看、不听、不索、不思,与道合而为一,进入惚恍之境。人道为一,才能解除物蔽、以道御物、统御天下。这样才是合乎天伦、顺乎大道之纲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4 22: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月小结

   本来以为要本月底,才写这个小结,后来才发现今天就要写出来,时间十分匆忙,所以我感觉总结不是很完备。大致总结如下:

1、无私邪,以天下为身,故能成其私。

   对于圣人来说,放眼全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欲,方可成就其天下大治的大私。对于我们来说,一是树立大局意识、集体意识,方能成就自己,不患得患失。二是要协调好我们所有的子人格,构建和谐的身心系统,方能安定、自在。

2、抱道守一。

   载营魄抱一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涤除玄览无疵,爱民治国无为,天门开阖为雌,明白四达无知,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不持,不盈,不揣,不锐,不争,为腹不为目,宠辱若惊。

3、道本虚无。

处众人之所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4、道之用。

生,畜,为,长,无之以为用,寄天下,托天下、御今之有。

5、不合道之弊。

自遗其咎,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有患。

这一个月,常常以《道德经》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言行,发现自己原来把人道抓得那么紧,离天道那么远,使劲拽着的东西让我心发狂、令我行妨。在自己又想为人道的时候,会自责,也很清楚地看到自己自遗其咎。所以有时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眼界好像放得更大了,虽然心里有纠结,但是客观上的行动是越来越能利益他人了。

另外一个变化就是,知道自己以前没有追求、碌碌无为是错误的,最近真的想动了,而且真的为了自己的理想、目标,动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31 22: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


    第十五章:上古时期的得道之人,以世之物俗观之,不可知其极,不可察其象,含精于内外无饰姿,明于道而玄鉴,与道为一,同于大道。正是因为得道之人不可捉摸,莫名其状,深不可识,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一下他们的样子:如同冬天步行渡河的大象(心迹难料);如同畏惧四邻的猴犬(行迹难察);如同恭敬而不露声色的客人(颜色难知);如同即将消融的冰块(性情难以捉摸);如同没有加工修饰过的原木(心智无巧不可知端倪);如同空旷幽远的山谷(莫知其极莫知其止);如同泥沙与水交融的浑水(不可识其方,不可识其名,不可识其道术)。谁能与大道混同为一,与天不分,并长久地静守大道,而能使天下归于清正呢?谁又能以道安定天下,使天下长久地太平安康,使天下万物因任天地泽被和自然造化,从而生生不息、繁荣兴旺呢?保此道者,不会用世俗的智巧知见装满自己的心智。正因为这样不被物象所蒙蔽,不被智巧知见所充塞,所以才能一直笃守大道而不会滋生新的智巧。


    第十六章:通达于大道无物至虚之境,抱道守神而不荡。万物同时循天运而生生不息,我看见它们生了长,长了化,化了收,收了藏,藏了已,已而再生,如此反复。如此纷繁的万物,它们来来往往地生死循环,最后都要重回玄牝之门,那里就是万物之根。回玄牝之门时,万物生前的喧动都戛然而止,坠入寂静之中,此谓静。玄牝之门,谷神不死,万物再次复生,如此往复,名曰复命。复天之命,禀天之道,为常。知常,才能通达于天道,明白四达。不知常,也就不懂得如何顺应天道而胡乱作为、祸殃丛生,是谓凶。了解天道运转的规律,就能对万事万物了然于胸,继而容蓄天下万物(知常容);容蓄天下万物,才能不为人道之偏颇,行天道之大公(容乃公);行天道之大公于天下者,谓之王(公乃王);王以天道治天下,以天道正天下(王乃天);王以天道治天下,以天道正天下,是以天下有道(天乃道);天下有道,则无乱可生,故能长治久安(道乃久);在这样永久的太平社会里,终生也不会出现危难(殁身不殆)。


   主要心得:


   第十五章,对于古之善为道者那几个比喻磨得比较多,似乎比较有体会,就如同老师说的“关于大道体验,在生活当中”。至于形容善为道者的“微妙玄通”这四个字,“玄”和“通”我比较有感觉,刚开始对“微”理解不了。因为书上说微是隐形、无行迹可察,我对于虚、无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害怕去体会,内心的抗拒很严重。后来联想到“微服私访”,这里的“微”并不是没有穿衣服,而是穿的衣服看不出身份地位。这样再体会“微”,感觉得道之人并不是真的看不见他,只是按照世俗的眼光,他不显摆,从外表看起来看不出有高于常人的地方。这样体会,我感觉就落地了,得道之人在我心中就实了。但是对于“妙”,我还是没什么感觉。另外,第十五章又再次强调了守道的方法:不盈。


   第十六章,一来就是“致虚极”。这三个字好像压着孙悟空的如来神掌一样,让我动弹不了,老大不愿意看第十六章,所以第十六章磨的时间不多。“致虚极”我感觉离我好远啊,琢磨不着。以前都说要用心听、用心看,现在说不能用心了,我内心抵触得厉害,冒火得很!好在后面来了一个“守静笃”,让我的气可以收回来、沉下去、静下来一些。然后后面讲的万物生生不息,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呼应了前面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只是我感觉在这里又进了一步,万物既然是这样循道运行的,那我们就不得不知“道”、明“道”,并且循“道”。在这里,老子先讲了不知常的不好结果,最后的排比句反过来,通过层层推导,告诉我们“知常”(明道)的重要性:唯有知常守道,才能殁身不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7 20: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

    第十七章:最好的统治,就是君王以道治天下,百姓只知道有君王的存在,但是感受不到君王的统治。其次一点儿的统治是,君王施以天下仁政,百姓便爱戴、尊崇君王。再次一些的统治是,君王以刑政治国,百姓就会畏惧这样的君王。最差的统治就是,君王以暴治国,百姓便会揭竿而起,侮之,推翻其政权。人言不足以尊崇,天地不言,而万物莫不法则天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有大德亦不言。以道治天下,天下自化,又何须多言呢?万物循天道自化、生生不息,百姓都说:我们只是循道自然大道生活。

    第十八章:以人灭天,天道废;以人助天,有仁义。人类的智慧,以天道观之,大伪也。自然而然的天伦秩序被破坏,六亲不和,于是只能立“孝”、“慈”之人伦之道。以人灭天,天下失道,家庭都无法和谐相处,国家秩序更是昏乱无序,那么此时为挽救国家危难,就得有忠臣的挺身而出。

   心得:

   前天回万州上坟,早上公公的车发动机进水,耽搁了出发的时间,后来又堵车,到达目的地比较晚。下午开始折返,晚上接近9点的时候,高速路上堵车,估计是出了事故。

一开始大家都有序地堵在行车道上,后来开始有车开到应急车道,一下子就冲到前面。看到应急车道上不断有车风驰电掣地开,心里怪痒痒的。,车辆在道路上不争不抢、有序排队通过,这是天道。但是看到其他人开上应急车道,人心内外现可欲,于是人心开始挣扎,我的心里也在打着架。一开始心里想的是:那是生命通道,不能去!这是天道废,有仁义。再后来,心里越来越痒,人道也坏了,剩下的就是对法律的畏惧,害怕被扣分、罚款,于是进一步沦落到现在我们说的“法制”。

   当今社会,世风不好,所以我们才需要树立道德模范,建设法制国家,对于“下知有之”的天道统治社会,我还是心生向往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4 21: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


    第十九章:把那些推行大伪巧诈之说的人和他们的学说都禁绝掉,把那些伐害自身的伪巧之智都摒弃掉,老百姓就会重新恢复纯净的身心,恢复淳朴的生活方式,利益百倍。禁绝仁、义这样的人为社会行为准则,百姓就能恢复自己的淳朴天性,发自内心地亲爱自己的家人。这才是最纯净的亲情,而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伪装出来的亲情。绝弃机巧和私利,人们不积物、不贵难得之货,则天下无贼。以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为礼义来教化百姓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以文胜质,破坏百姓的淳朴天性。所以要说得更妥帖的话,合乎道理的做法应该是:回归自己的自然本性(见素),抱一而不散(抱朴);少私寡欲;绝文饰之伪学,百姓无忧无虑地生活。


    第二十章:贵贱尊卑有多大差别呢?(《老子成玄英疏》:“‘唯’,敬诺也。‘阿’,慢应也。”两词都表示回应的声音,“唯”是恭敬地答应的声音,是晚辈对长辈的回应。“阿”是怠慢地答应的声音,是长辈对晚辈的回应。这里这两个字用来区别表示上下与贵贱。)美与恶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众人都畏惧礼教所形成的道德规范,我也不得不畏惧。世人荒废于伪学,失之于天道之中正。众人追求礼教、人道伪学的狂热,就好像在举行祭祀大典和春祭登台时候那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样子。只有我,不去凑热闹,一个人静静地待着,见素抱朴,就像一个还没长大的婴儿一样,没有一丁点儿要出离于道的征兆。我颓唐失意,好似无家可归。众人快乐地生活着,每天皆有余,仿佛只有我被世间遗弃,孤单一人。我不谙世俗伪巧,所以看起来就像个愚人一样,我与道浑然为一。俗人们以俗学俗知彰显于世;我独守大道,昏昏默默,不显于世。俗人以物为事,以伪为物,名物无所穷,曲学无所尽,故终日无所不察;我独守大道,与道为一,一者,察无可察,故谓之闷闷。得道之人表面上看上去沌沌、昏昏、闷闷而不显,但其实浑于大道,如大海般深不可测,如虚漠之风般驰骋于无穷之境,莫之能止。众人皆有多待,而我却混同于道,待无所待,就如同尚未分化,没有孔窍的混沌一般。只有我异于众人,绝弃了世俗生活,归复于道,像一个刚出生的至纯至朴的婴儿那样,吮吸着道的滋养。


   心得:


    第十九章的内容,我感觉跟十八章差别不大,所以没有什么想说的。读第二十章的时候,还是挺有感觉的。虽然我不是圣人,不是得道之人,但是感觉跟着老师接近两年的时间,三观跟周围的大多数人是不大一样的,我觉得我们这一帮人可以叫做先觉醒的人。我们内心向善、向上,希望能够对国家、对社会力所能及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相对而言把私利看得没有那种重;我们相信家道的力量,知道祖先就是我们的神,虽然不一定能做到,但是至少在意识层面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对的,不能只在乎自我。


    我最近就发现,当我在发表一些观点的时候,同事会觉得我有些假大空,而我却感觉他们太颓废、没有生命力、缺乏正能量,所以我有时不大爱跟他们家交流,或者说我还没有找到很好的通道跟他们交流。当我看到那些没有精神追求,一天就讨论什么名牌包、化妆品的同事,我就感觉很鄙视。当然,我内心也是知道这样的鄙视,我是有问题的。这或许就是今天家排讲到的,我的内心有很多规则,大家做事都必须符合我的规则,要不然我就很冒火。


    那天领导开会说,现在要求课堂上要加入思想政治内容,我听到挺赞同的,并且我也有这样在做。但是同事们就开始在领导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不满,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我现在在单位感觉就是:事情大家都不想做,一说到分钱,大家就都觉得自己得少了。前两天讨论绩效方案,我觉得领导挺顾全大局,而且反复讨论、修改方案很辛苦,但是还是有些人总感觉领导有私心、不公正。我感觉好像大家聚在一起说领导坏话很有共鸣,要是谁说领导好,则为异己。就像现在在社会上,你说政府好,别人觉得你有病,你说政府不好,大家立刻共鸣。


    所以,读到第二十章,我好有共鸣,我不知道我是当了油漆匠还是什么,反正我感觉读到了老子的孤独。他的孤独,也是我的孤独。如何在这样的乱世,既做出合道的行为,又能保全自己,最好还能影响更多的人行于大道,其实我有些迷茫,有时甚至感觉很困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5:07 , Processed in 1.118331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