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3-16 11:28 编辑
第11、12章 一、第十一章 1、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释义 本章讲天道集虚,圣王用道,贵于用无。唯有以道之无,才能御天下万物之有。三十根车轮辐条共同置于轮毂之中,当轮毂之“无”,故能有车之用。和泥制陶成器,因器之“无”,故能有器之用。凿门穿木造屋,当屋之“无”,方有屋之用。所以,器物的有形有质的部分,成就器物之利,虚空的部分成就器物之用。 物之利,无之用。物利者天地有名,无用者道本无名。人为天地心,有名无名都能通达,也可都不通达,也可单通。人者可为利,也可为用,更可以为利用。利,通达传导,影响推动,促进等。用,本也,宗也,性质之宗,伦理之宗,造化之宗。日常用语中的动词的用,,用途性的名词之用,已经跌入利了。到了儒家,废掉了用,而代之以义跟利并列,所谓义利之辨、利用之辨,静态化了。这里要多理解,才能区分功用用途、与此章中的用。同时佛教的体相用的用,与此处的用也不同,注意区别。利和用合起来就是既有又无。 3、白云先生认为: 这章阐述了万物互联之理:利用,交互,有只能连接一次,为人所用。而无,则能越虚无越能连接无穷多的有,并统御万有,为已所用。 4、体会 几千年前的老子,用当时最朴素的物质,车、器、房为例,说明了有与无的关系,总结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精典之句。用归纳法总结出利与用的辩证关系。器物正是因为空,才能装东西。生活中人也是如此,若心中、脑中装满,则再也不能装进去,吸收进去任何东西。所以我们提倡要谦虚,要虚怀若谷,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对于利与用,的理解还要再多磨磨,多体会。 二、第十二章 1、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释义 本章讲如何去人之道,存天之道。五色物累,令人目盲无净;五音人籁至实,令人耳聋无闻天籁之虚;五味令人口味爽戾麻木,而失尝恬淡甘洌;驰骋畋猎用心使气强为人道,令人精神外泄神明不居而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步入歧途(行妨)。所以圣人用天道之无(腹),不用人道之所有(目),去目取腹。 3、老师心得: ①利用之理②腹目之辨③当无致用 4、白云先生认为: 此章告诉人们如何治身养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质朴自然的生活,而不是刻意的去追求各种感官享乐,找刺激,找乐子。如果非要这样的话,那么会因为太折腾,而过早地用光自己的无气,死得也会比较早。驰骋畋猎引申到“路怒症”,非常贴近生活,让人瞬间领悟。为腹不为目,与虚心实腹一肪相承。
5、体会 用五色、五味、五音来类比、归纳,总结出腹与目的区别,让现代社会的人们要去目取腹,为腹不为目。为腹,为天之道,用天道之无。不为目,不为人这之道,不用万物之有。也与有无相联系,让今人要为天道,不为人道。与之前的虚其心实其腹呼应,去人道存天道。腹因其空,目因其实,让人向往空腹,多为天道。我认为这与前一章的利、用相关联,通篇联系,多理解。人要努力让自己虚、静、恬淡,才能不断有所收纳,逐步修身到更高的境界。 三、微信精华 梦老师:“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这也就是说君子之学是为了完善其身,完善他的七尺之躯。而小人之学以为禽犊,是交易用的,所以他从耳朵里听进去,嘴里就说出来了,只不过是一个贩卖,对完善他的七尺之躯一点没有用处的。所以,“古之学者为已”的“为已之学”也就是“君子之学”,通过读书是为了来完善自己的。 同学:有人读书为了功利,所以苦,逼自己成才有用的;有的读书是愉悦自己陶冶性情,轻松自在,并不是为了有用,好象在做无用的事情,无价值对生命却有意义。所谓轻松自在,大概是不以苦为苦吧。 第十二章前两句讲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享受,华服与音乐。后句讲美食,味觉上的感官享受。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爽,明的意思,这里指美食带给食客的口腔刺激,满足感。调和五味,烹饪出各种美食佳肴。吃起来,让人觉得充满了味觉享受。而这样,却恰恰掩盖了食材本身的天然味道。爽,在这里有物极必反的意思,欺、诈、伪、虚、不实,虚有其表。如爽约。如现在提倡不过分给孩子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儿童设施不能过于花乱,过度刺激感官;毒品刺激人的神经活性到最大,常导致猝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