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dmin

胡冬梅(Tammy)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3 10: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冲而用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这种无限的虚无,创造并涌现出来万物。
道是那么的幽深而旋涌着,看上去万物都是从它那里涌现出来的。
在万物复归于道之时,道把万物的锋芒又都摧毁了。能量辐射完结的星体,黯淡了下来。能量耗尽,它们的组织结构也随之分崩离析,只留下一片片的星际尘埃。当万物照耀的时候,道是它们辐射能量的来源,应和着这个光芒万丈生机盎然的宇宙。当万物瓦解,变成一片废墟和尘埃的时候,又回归到了道里,重新加入那个漩涡,等待下一次再被涌现出来。
道,看上去就像什么也没有一样的清澈透明,但是它确确实实无处不在。
我不知道道是从哪里来的,可能在上帝存在之前,它就一直存在着吧。

心得:
    道的虚无状态,才能让它生生不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不会充斥于天地之间,它的这个特征,才能让它成为万物之宗。道造化万物是一个循环的生死周期运动,万物循环往复地生死造化,才让宇宙间没有被塞满。这是天道运行的规律,除了道,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了解这一规律,应该能够接受生命中的无常,在个人身上的无常放大到宇宙便是再正常不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3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tammy 的帖子

tammy: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3 10: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tammy 的帖子

tammy: (2018-02-13 10:24) 
会警惕老师所说的重大偏差,但这好像并非我的本意,可能是词不达意吧[s: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23 10: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并没有仁慈心,它们视万物为稻草狗一样。圣人也没有什么仁慈心,他们百姓为稻草狗一样。天地之间,不正象一个风箱吗?它虚漠寂寥,而又充满天地,无处不在。越是推动它,万物就越多地被涌现出来,生生不息。万物纷纭,言说描述的认知都是支离有限的,不如契合天道,守道之至真至柔,至中至正,至虚至静,至大无穷。

心得:
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是天地的无恩之大恩,不亲之大亲,不仁之大仁。圣人以百姓为刍狗,非圣人无亲,因圣人非常人,故圣人无常心。以人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来治理国家,以人的小恩小亲来施恩于天下,那么天下一定会出现危殆而昏聩的状况。
延伸到家庭,现在很多的父母为了孩子做了很多自以为仁和恩的事情,其实只是小恩小亲,溺爱不是爱,这样养出来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觉得获取都是应该的,甚至是不够的,所以“啃老族”的报道时有发生。

第六章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道生万物,就如同河流从山谷中涌出一样,这条河流永恒地川流不息,永远不会干涸。天地万物,一切都从它们的根处也就是玄牝之门那里汲取水分。连绵不绝,充斥宇宙,虽然存在,却不可视之以见,不可听之以闻,不可搏之以得。以有为用,则物匮则乱,物散则亡。以无为用,则匮无可匮,散无可散,故能终身不乱不亡。

心得:
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亲,象水一样,绵绵不绝,滋养万物生长,永不枯竭。宇宙只是一座绵绵延延的信息的汪洋,而道是信息的源泉,从玄牝之门不断地向这个汪洋里注入信息,不断地复制粘贴。《道德经》的宇宙观,在这一章再次彰显。
以有为用,以无为用,感觉与“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前者以有为用,终究会物匮,后者以无为用,则匮无可匮。

月度总结:
从1月22日购书至今日正好一月,按老师的进度读到了第六章,从最初的急切浮躁,到现在的循序渐进,心境已得到了修炼。在群里诸位同学和老师的影响下,开始细嚼慢咽,品读大家的分享,每每为他人的严谨与细致折服。读书是学习,和什么样的人一起读书更是学习,经文深奥,需用心领会,读经的要义在与养心,心灵得到滋养,方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
对于道,总是感觉玄之又玄,湛兮,似或存,正是它的这些特性,才能成为万物之宗,众妙之门,玄牝之门,天地之根,冲而用之或不盈。起初的感觉懵懂,在前面六章的反复描摹中慢慢有点轮廓,有点感觉,这感觉还不是那么的清晰,但心中似乎有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悟道的心法,“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是修身的宝典,结合实事,学以致用是最终的目的。
一个月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才站到门口,没有窥探到道的真谛,继续和同道们一起学习领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5 03: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在群里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26 10: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admin 的帖子

admin:多在群里讨论 (2018-02-25 03:49) 
嗯,会努力按老师的建议去做,有时候想参与讨论,但觉得自己见识浅薄,不敢多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 11: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理解:
天地是有形之物中,生命最为长久的。天地所以长且久者,因为天地生万物,而不为万物所生,所以天地才是有形之物中生命最长久的。故圣人唯有以天为先,以人为后,唯天道是循,执天之行,才能成为万物之主。不以人道损天道,圣人天德常足,才可以以德配天,存圣王之身于天下。正因为圣人不为人道,所以天道才能无不为,天道无所不为,天下万物皆成,万业皆兴,才能成就圣王之功。
在圣人看来,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为,就像水一样。水没有常形,能够通利万物,而不与万物撞击。它所循行的这些为众人所恶的虚空之处,不正是道之所在吗?不管世事如何,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安身之处。安身而后静其心,沉入虚静之境。身安心静,故与人相处,则能宜于往来,自然平易近人。和人相处共事,则能不动则已,动则必成。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如果能做到上面那些,治理国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实物操作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都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把上面所有的本领都具备了,那么还剩下最后一件事:圣人得其时而驾。像水那样去行事吧,任何事都会被化解,任何障碍都会被通利。天下大治,并且整个过程中,也没有损害到什么,自然也不会出现什么责过之处。

心得:
天长地久,上善若水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使用的频率也很高,理解也只是在世俗的层面,通过这两章的学习,发现原来其实有很多的误读。
天长地久并非指天地是永恒的,只是它存在的时间比其他事物更长久而已。天地之所以为天地,是因为万物构成了它。天地之所以能如此长久,是因为它并不是让自己生存的长久,而是生生不息的万物才构成了它的长久。天地无万物之生生不息,无以成其为天地。圣人无百姓之生生不息,无以成其为圣人。天地、圣人尚且如此,作为刍狗,又当如何自处?
上善若水,首先不要误读了“善”,道德经中的“善”非世俗所理解的善良,在这里指高明的方法和行为。我们做事情要以水为师,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方能无往而不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9 21: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功成事遂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抱一无离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理解:
让自己一直处在持有的状态,很快的容器就会被装满,还继续往里装,则会漫溢出去。与其这样做,还不如让它们自然的流逝吧。容器一直加高,东西也越装越多,越高越多,功名财富一多,必然的会向社会放出光芒。加着加着,因为加的过高,可能随时就会全部倾覆下来。如果你的容器就那么大,却装了超出它容积的东西,早晚,功名财富,都会付诸东流。因为外在的高不可量的功名富贵,把自己弄得也随之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就是给自己人为的制造出来一个将来会跌落陷入灾祸中的可能。功业已成,誉满天下,真正合乎天道的做法,应该是,把自己从高高在上的功名富贵之巅上,降下来,并和它们保持安全距离。
君王治理天下,能抱道不离吗?天人合一,抱一不离,才能如赤子一般,天德真全,纯素不杂。人之道被绝除,以天道阅天下,无以人害天,无以人伤道,天道得以能够至纯至真。以天道爱民才能治国平天下,为之以天道,无为之以人道。打开天道之门,人入天道之后,接下来还要把人合入大道,再把天门关闭,以防其脱离天道,再生人道。用道守道,都要唯天道是从。人入天,以天为一,故能周知万物,不会蔽于名物之见,不会以曲学昧道。辅佐天地泽被养育百姓,以天德蓄养百姓,万物皆为天地所生,非圣王所生,所以圣王不会视百姓为己有。圣王辅佐天道,润泽衣养百姓,这实际上是天地之功,而非君王之功,所以圣王不会贪天之功为己有。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王如果这样以道治理天下,才算是“玄德”。

心得:
1、圣王功成事遂之后,应退人道,全天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不贵难得之货,量力而行,量器而容,功名富贵终成空,保持清醒和距离,不要深陷其中。
2、圣王如何去人道全天道。形神不离,抱道守一,专气致柔,比若赤子,治身以纯,事道以朴,不贪天之功,不居自然之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7 17: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以无不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为有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存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理解:
轮毂的无,成就了有车之用;陶器的无,成就了有器之用;门窗房屋的无,成就了有室之用。器物的有形的物质部分,有物之利,而它无形的虚无部分,才有器之用。天道集虚,圣王用道,贵于用无。唯有以道之无,才能御天下万物之有。
沉迷于事物的形貌情景,会蒙蔽人的视觉;沉迷于丝竹之乐,会让人的听觉受到蒙蔽;美食的口腔刺激,会使人的味觉麻痹;以心使气会导致精神外驰,令人发狂;积难得之货为贵,令人难以脱身不能自拔。圣人为腹不为目,去人道之好,用万物之有,存天之道,用大道之无。

心得:
    1、以道之虚用物之实,以道之无用物之利。大家的讨论也集中在利用与有无的关系上,有无生利用,利用有实虚。
    2、如何去人之道,存天之道。不要沉湎于视觉、听觉、味觉上的享受,被物所役,不能守天道之恬淡虚无,心浮气躁,神明不居于心。这一章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追逐享乐,积累财富的道路上,人们往往迷失了本心,以心为形役,物质的占有并不能成全精神的富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3 09: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3-23 13:23 编辑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理解:
人道以积有为贵,以不积为患,而物之得失不可把握,以致于福祸无端,令人患得患失。人蔽于物,就会以物立己,以物为身,得失全凭待于物的顺逆,认为物的顺逆,等同于自身的荣辱,得之以为得,失之以为失,故宠辱若惊。我之所以会感到忧患,是因为我以物为事,以人道之有积为身,是以贵大患若身。人与天和而为一,同于虚无,无人道之身,无积故无可得可失,既无可得可失,我又有什么好患得患失的呢?为政以天道者,以身合道,以道为贵,才可以把天下寄予给他。不以财货得失为患,则能爱身,爱身者,天德不亏,天下可以长久,才可以放心地托付于他。
道无物无象,又湛然存在的形貌特征称之为“夷”;道大音希声的听觉特性,称之为“希”;道无法用触觉感知的特性,称之为“微”。此三者,超出了人的认知上限,也超出了人的智识所能理解的上限,无法继续研究和追问它们到底是什么。所以,只能把它们混而为一。道之所处,既非阴也非阳,既非光也非尘。虚漠鸿蒙之气,连绵一片,无处不在,无边无际,这种去形质化、去感知化、去智识化的通彻,便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人与道混而为一,就会感受到这种惚恍状态。人道为一,便迎无可迎,随无可随。人道为一,才能解除物蔽;摒弃小知,才能以道御物,统御天下。只有明道知常,抱一守中,才能以道御物,以道统御天下。这样才是合乎天伦顺乎大道之纲纪。

心得:
圣人以天建道,而不以人建道,故能无身无患,宠辱不惊。以道为贵者,才可以寄托天下。
人道为一,才能解除物蔽;摒弃小知,才能以道御物,统御天下。
生活中的患得患失,宠辱若惊,莫不是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想起了人们日常劝慰他人时所常说的:“想开点”,这是不是让人做到“无身”呢?塞翁失马的故事不是也告诉我们一时的得失并不是最终的祸福,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些人生的智慧都蕴藏在古老的哲学思想中。
十四章说人是物化的产物,所以人类智慧的上限,就是对物的感知。道,无形质,无声音,无法用触觉感知,它超出了人的认知上限,也超出了人的智识所能理解的上限。很形象的一个例子,盲人摸象的故事,以明眼人来看这个故事能轻易发现盲人的局限,那我们对于道认识又何尝不是这样的片面和局部呢?

月度总结:
读经的时间过得很快,老师提醒了大家的读的过程中不要忘了初心,这个提醒来得正是时候,我回看了自己提交申请时所陈述的理由,为什么读经。
有时候人会迷失,为读而读,甚至会当作任务去完全,或者有功利心,现在是回归初心的时候了。
当然读书是有收获的,这个收获更多的来源于内心,来源于对世界的看法,来源于对祖先智慧的领悟,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当我轮值班长的时候回了趟老家,看到母亲年迈体力大不如前,父亲在世时盖的房子也因时间的流逝而不适应现在的生活,回家也是为了让妈妈的生活更方便而去改造旧房子,在和母亲相处的一周里,我每天早上很早醒来,脑子里是各种方案,心里是五味杂陈,身为子女,没有更好的关心到老人的生活心存愧疚,有时候也是大家意见不统一导致事情一拖再拖,这一次也是在我的坚持下力排众议做了这个决定,实施还需要哥哥在家里多多费心,不想因父亲早逝而不能尽孝的遗憾发生到母亲身上,做自己该做的,不必去计较谁出钱的事情。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孙,大部分人继承了这个理念,关心、爱、钱财理所当然地都往下一代身上投注。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不要为了积人道之有,而忘了天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4:48 , Processed in 1.10928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