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我心飞翔

徐桂香的记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5-10 21: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五一放假周的评课
老师在群里指出了学习任务考核统计表上考核周数和课程实际运行周数不符需要修正。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有同学早已发现问题,但是都没有提出来,都以各自的理解来对待这个情况。我之前也看到不同,但没去细想是哪出问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小问题。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就是这么一点点来的。
对《第五十六课建设行为(生产活动)与交换行为》的课程编写
一课文
人类行为,从功能性上来考察,不外两类,一类为建设行为,另一类为交换行为。所有的交换都是为了建设,所以归根到底,人类的行为都是建设行为。
从行为功能上进一步辨析人类行为。
  1、为什么要从功能上理解人类行为?
  2、人类行为的功能类型为什么是建设行为和交换行为两大类,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建设行为的类型(内部建设)
  4、交换行为的交换情形(外部交换)。
二课堂进程
1对内部行为与外部行为有哪些心得体会?
2引出建设行为与交换行为
3学员分享及反馈
4讲新课:详细描述人类功能行为,建设行为,交换行为
三课后作业
设计自己的建设行为和交换行为模型
四编后感
对建立模型,自己的内部不通透,外部就几乎是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17 20: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56课评课        
一课程回顾
1现在把行为区分为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和以前对内外行为的区分,在感受或者内容方面有什么不同?
2行为是模型的最外层,行为→心→主体和主体性→德→形势。用这个框架对人进行直接把握。
3依照模型,人出现穷急的关键点在哪里?在德与心的连接部位。是什么导致主观主体性当家?好恶。
4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与人以行为连接。我们输出的行为是别人的形势。行为功能:建设性和交换性。
5学员分享:两方打架,第三方没有主体性。
6新课:
(1)为什么要从功能上去理解人?我输出的物理要素是对我之外的人起作用。行为总是输出的,改变我之外的物理环境。对系统中我之外的作用和影响是我追求的。内部的代价不计较,我在乎的结果。我们对别人,我们的末是别人的根,行为的功能使人与人联系起来。
(2)人类的行为包括两种:内部,建设性的,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建设性的(他想达到什么目的)。外部,交换性。
(3)只要是内部就是建设,在外部就是交换。在内部我们问建个啥,怎么建?在外部我们问他想拿(换)个啥?准备怎么交换?有没有交换价值?
二和我的不同
不知道怎么用自己,就是对人的结构和功能不清楚 ,总是片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17 21: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57课教化不良课程设计
一课堂进程
1总结回顾,振穷趋急的模型,对人的直接把握,对自己的影响,感受,心情。
2引出教化不良的相关内容.
3学员分享及反馈。
4教化不良:贤愚不肖、失礼、失义、不仁、缺德、脱道(人不和于天时地利)。
5 布置练习。
二课后练习
振穷趋急如何应对教化不良。
三课文
振穷趋急的模型建立之后,就是对教化不良的具体现象进行工作。人的穷急,从问题的产生上加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贤愚不肖、失礼、失义、不仁、缺德、脱道(人不和于天时地利)。人的功能的正常发挥,在于对穷急的教化和治疗。
四编后感
心理治疗的路线图还是不明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4 20:5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课评课
一课程回顾
1人是以你做没做成事,来判断你行不行的,事情做成了你就行,做不成不管你是什么原因,你就是不行。对于这个说法你想说什么?
2振穷趋急和教化治疗为什么是一件事?
3振穷趋急的对象为什么是德和心?
4建立心德模型,整体上思路是什么样的?
5几个要点,好恶、主体性、内部-外部行为、建设-交换行为,是不是都包含在你的模型中了?
6同学分享:内部-外部行为,建设-交换行为的划分。
主体性是心和德之间的过渡带。
二我的不同
对总结课是有自己的好恶的,刻意去忽略这个总结课。就没有了章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4 21:50: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57课教化不良课程设计
一课文
人的基本生存依据和生命活动终点在于完成有效任务,这就落实到行为上了。由此观之,人可以区分为三六九等。  如果划分为三等,通常可以区分为贤、愚、不肖。  一开始同样都是天物,人为什么会有贤愚不肖的差别,其原理何在?
  人的志思神心德的生物基础和运行机制,一开始都是有自然规律赋予的(所谓人人都是天子天女),一致的。因为慈惠恻隐的天然通道,人出生之后的生活遭遇的不同,导致人所积的“德”,在数量质量和种类上严重不同。这是所谓教化。
人以德所有的内容为标准,去理解、把握和运用所遇到的事物,德化自身而成为接物应事的主体。在具体的接物应事过程中,一方面德化成志,进而在进程中不断产生思,(德的工作)形成对心的结构的建造;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的行动输出(心的工作)的反馈,反过来进入德的内容积累,所谓积德。于是人的德的内容和心的结构,在持续不断的遭遇中,得到不断生长,这便是人的成长。也就是说。人在生活中积德和养心。
所谓贤与不肖,只不过是德的写入错误的内容类型和数量多寡的不同,作为裸机的人是没有变化的。出现功能降级,则是所谓教化不良所致。修改这些写入错误的德,便是所谓治疗。

    教化是生产人口,治疗则是保养和返工维修。他们的共同原理,就是以自然规律(天道)检验为最终标准,调整不符合原理的结构和功能。教化是生产,用的是新材料,治疗用的是已经安装上的“旧”材料。他们都是,对“德养心,心积德”这个流水线上的操作。
二课堂进程
1对于修订心德模型过程中有哪些感受体会?从振穷趋急引出教化不良的内容。
2学员分享及反馈
3新课讲解
(1)以模型出发概括疾病的总体表现类型及其病机,便于总体上定义病与非病。
(2)描述各种类型的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对病人和非病人的“人类整体性”,为“非异类化歧视的坚决”提供模型(理论基础)
(3)提出“人类整体性”的治疗思路——定义教化与治疗的统一性。
三  课后练习  说说什么是教化不良,怎么对待?
四编后感
一点点积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22: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57课教化不良评课
一课程回顾
1新旧交接的位置,你前面的知道推动后面的行动,你的感觉指示你往哪里走?  
2我们确定有个模型,我们在往这个方向带,在模型里叫啥?德化。
两个问题合起来一个任务,把我们的动力进程描述一下。德化怎么发生的?德化的成果。做振穷趋急就是做这工作。
实际运作一下,模型做好了,接下来做什么,志固定下来。感受性的东西就是举例子。
3做父母教化,做咨询师治疗,什么也不做成人。
4振穷趋急你准备怎么做?给一个普通人讲清楚。 用极端通俗简明的方式把模型说清楚讲明白。  
每次根据知道毫不犹豫指挥自己付出行动,有些时候结果不好是为什么?知道的东西可能不对,知道有问题,不是人有问题。知道是积德,明道理。德,是我们的精神结构,不是凭空拥有的。指挥者叫心,心受制于德,所以但凡有问题就是缺德。要去积德,要做的就是知道到底缺什么德。心如果管不了身体,是哪里有问题,要修心,带领你积德,修你的心,明理积德。
5我们建的模型本身就是德。德是我们自己的产品。当我们模型建成了,我们下来要学习所谓的症状学和病理学。症状学,我的末的功能就是别人的根,进程性的规定了我们职业的合法性(目标合法)。病理学就是把症状学所描述的症状与内部行为、内部运作连起来说,病理学的临床价值在于我们职业的有效性(效果合法)。和天道扣上了。
6学员分享:没有交换。
7 新课讲解:
我们所有操作都有共同的特点:一个是我们挺大的,盯着具体的事情不放手,这个具体的事情比天大。另一个是要把老大弄出来,老大生病很久了。
我们一直在强调输出,我们以往的工作对输出重视不够,把输出纳入整体把握的话,整个氛围会发生变化。细节的蝇营狗苟的东西就微不足道了。把我们的末当做纲线,抓住行为输出这条纲线。
1)症状学和病理学以输出为纲,根据行为输出,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人的输出要符合人的社会性,分为贤愚不肖,标准是输出的功能。
贤,能干的大臣。(豪士杰士)
愚,输出的功能有问题,容易被拐骗。
不肖,做出来的事情不是人,不干人事。
2)人天生差不多,为什么就分成三六九等了?是不是蕴含了教化和治疗的机?
(3)我们怎么样来理解教化和治疗的差别,怎么在临床操作当中,在区别对待贤愚不肖的时候,又能够共同的确认,对待这三种类型的人都是在对待人。
二我的不同
我的模型本身就是没有建立清晰的结构,导致了在这一阶段就不能有效的输出。就是反复听课,反复补课,还不能完全了解掌握。
58课行为问题(失礼)课程设计
一课堂进程
1结合生活实践说说什么是教化不良?如何对待?
2学员分享及反馈
3新课讲解:行为问题关于失礼。
二课文
礼是和人与社会连接的最外层的部分。行为的最末端。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释己以教人者逆,正己以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三课后练习
失礼是怎么回事?如何安礼?
四编后感
安心学吧。继续对自己教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7 20:17: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58课评课
一课堂回顾
1教化不良的分类:按照行为的健康等级分为贤愚不肖;按照病机分为不道、缺德、不仁、不义无礼。这两组分类在临床适合什么工作环境?
2人的穷急是立体的表达的,从内到外是一个立体的输出体系,得搞清楚在道德仁义礼哪个层次出了问题。今天晚上来说一个最严重的:失礼。
3学员分享:针对木木的分享结合失道、无德、不仁、不义、失礼这个系统进行诊断。同样一个材料可以有不同的诊断, 因为问题的发生过程的深度不同。不同诊断,一开始工作位置就不同。到现在为止你感觉这样的工作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呢?兼收并蓄,不能兼蓄就是不仁,就是不玄。
4新课 (1)行为是我们的输出,是别人的根。礼有两种形态:上礼、无礼。无礼:没有根据的礼,我说了算。 失礼有两种行为:最深刻的问题,可以深到缺德,因为德是人之本;也可以挺浅,就是失礼,道德仁义都没问题,只是礼本身有问题
(2)礼的外在标准:吉凶观、智略计谋、同相之礼、教化之礼 。失礼归根到底是缺德,看缺的是什么德:仁、义、礼。
(3)德分两部分(本):实。(末)华:显出来的,是输出
(4)上德与下德
二 我的不同:
我对失礼是归根结底就是缺德,完全没有联系到一起。


59课情绪问题(失义)课程设计
一课堂进程
1回顾什么是失礼?怎么发生的?
2引出失义
3学员分享及反馈
4新课:情绪问题(失义)
二课文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情绪问题来源于人的好恶。失义,是人没有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

三课后练习
为什么会发生失义行为?

四编后感
没有鞭子赶就不干活,既失礼又无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21: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60课评课
一课程回顾
1所有的行为问题从功能上来看都是失礼,那失礼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
2用以失礼来作为行为问题的性质判断这样来描述问题,跟我们自发的下意识的或者是习惯的问题行为的描述方式比较,作用上有什么不同?
3按照这套思维方式,行为问题怎么矫正?从主观主体性转到客观主体性,回溯到德化环节。
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行为矫正,临床是不是有效?
4人出问题可能不在行为上,而是内部出了问题,情绪问题。情绪是什么是本节课要讲的。
5学员分享
德转不起来,义太紧迫,卡在义的急上。
德化出问题了。解决义的问题,基础在仁;解决仁的问题,基础在德上。
6新课讲解
(1) 只要是情绪就是问题(结论性问题)。情绪和情和绪是有区别的。情是正确德化产生的人的正常反应。一旦成了绪就有问题了。
(2) 情绪的本质是失义,解决情绪问题就要恢复义。
步骤:第一分辨主体感和情绪。
第二步查找好恶。
第三步根据好恶线索,查找缺失的不德之德。
第四步对缺失的不德之德展开积德操作。
二我的不同
对于情绪和情和绪没有辨析,对于情绪和义和不德之德也没有联系到一起考虑,是模糊不清的。
61课人格问题(本质是主体性与主体感问题,不仁课程设计
一课堂进程
1、怎么解决情绪问题?为什么说情绪的本质是失去了义?在实际生活应用中这样解决情绪问题和以往习惯性的解决情绪有什么不同感受?
2、同学分享及反馈
3、新课讲解:
什么是人格?人格问题的本质是主体性与主体感问题,不仁
4、布置课后作业
二课文
在西方心理学语境下,人格是指人的主体性,并且主要是主观主体性。
人格可以定义为,一个人之所以为这个人而不是其他人的规定性,人的本、质。德为人之本,心之官则思。所以人格,内涵应该是人的德的结构和品相,以及由德决定其“大”的心的结构和品相,也就是人的“心-德”结构体。人格的功能,是将形势的压力转化成人的输出。所谓人格问题,就是有问题的人格产生的与客观事实和规律不符的种种问题。通俗的说,就是这个人的“本”长坏了,有德缺。  德有缺,势必影响德化进程,使德化进程不能实现通神接物,使人不仁。
      三课后练习
说说怎么解决人格问题
     四编后感
  常学常新,抓住志思神心德和道德仁义礼的框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1 21: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61课人格问题(不仁)评课
一课程回顾
1什么是情绪问题?缺不德之德,缺自我监控,这是必然充分条件。
解决情绪问题的基本点在哪里?启动不德之德。关键点:查找好恶。
我们为什么说情绪是不义的?
2学员分享:不能通神接物,内部组织分类需要搞好。
3新课:
(1)人格的定义。怎么定义?内部怎么完成?核心是什么?主体性,主体感。
(2)人格形成机制
一个是让把他没完成的任务继续完成,一个是补德。
(3) 人格问题通常处理方式,最深层的根基是对道的忠诚。对主体感的描述回到德上。
(4) 人格问题和不仁。
二我的不同
对人格的概念不清晰。对情绪问题和人格问题没有做联系考虑。
端午节放假课程编写
对失礼、不义、不仁继续体会梳理感受讨论。
编后感
学与习要并行,缺一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19: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心飞翔 于 2023-6-28 20:35 编辑

端午放假周评课
群里就学员分享的养育孩子中出现的一些心理现象,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老师提出的追求“一劳永逸”的问题,几乎无处不在。学员本周的分享内容也很丰富。

我的不同:我还是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群里的讨论有感触,不能去互动。




62课精神病性问题(缺德)课程设计
一课文
缺德,是指内外行为不是人之所得,破坏或者不符合“使万物各得其所欲”的要求。
精神病性问题,西方心理学描述框架下,用“精神障碍”描述心理异常,如果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抑郁症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行为,则称之为精神病性问题。
人对德的“写入”内容,是有可能出错的,毕竟跟老天爷比较起来,人还是要幼稚德多——毕竟是万类中小小的一个。当写入错误发生并累积,人的操作系统或者应用软件就会出现错误结构,因此产生德化过程错误,从而导致心的结构错误。错误的地方便会与天道规律不符,使人的功能性出现或大或小的偏差,精神病性问题就出现了。
二课堂进程
1什么是人格?人格问题?人格问题与情绪问题的区别?人格问题怎么解决?
2学员分享
3 新课讲解:精神病性问题,是缺德,是指内外行为不是人之所得,破坏或者不符合“使万物各得其所欲”的要求。
三课后练习
为什么说精神病性问题是缺德?
四编后感
在查找资料时看到,人出现精神障碍时,有时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那就是人可以接收到形势的信息,但因为“缺德”不能把天欲转化成人欲,没有德化的环节,人就出现了病态的反应。能理出来一点点了。心里马上又升起一个念头:也不知道对不对?不够细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22:29 , Processed in 1.065514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