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河女

黑河女的记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5-17 16: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3-5-17 22:41 编辑

对《五十六课 建设行为(生产活动)与交换行为》的评课
一、课程进程记录:
1、老师提问:这次把行为区分为内部外部,和以前区分内外,两种情景下一样的分类方法,有什么不同吗?这次是在玄位上说内外。说行为把内外都说了。以前说内就跑到内部了,不玄。那我们怎么样才能玄?读中国经典的障碍不是语义上的障碍而是玄与眩晕的障碍。
2、回溯:1)、从行为倒着追溯这一段,在说振穷趋急的临床工作的原理,树立一个框架来描述人的精神系统。说行为基本就说到了框架的最外层。行为倒回去是心,心倒回去就是德。德和心之间,是主体性。主体性精神活动是一个客观的精神事实,不用争论唯心和唯物。
2)、主体性是怎么把德和心联结起来的?辨析主体性的客观性。这样一联系,心的真伪分出来了。伪的心就是心。就个体而言,这样一个总的精神结构,就比较完整了:形势——德——主体性——心——行为输出。
3)、用这个架构来定义: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的穷急?就特别直接了。我们怎样把握这个人?这是生活中重要的事情,这种直接把握感会好一些。尽可能用这个框架去生活,去把握人。是我们这个单元的总的练习。
4)、依照这个模型,一个人出现穷急的关键或唯一的原因在好恶。这是命脉,把握住就可以灵活运用,临床心理学里很多重要原则都可以归为对好恶的把握。
3.过渡:这个架构只描述了一个人,实际生活中,不止一个主体。人与人之间,以行为连接起来。我们的行为输出是别人的形势,别人的行为又成为我们的形势。行为很重要。来访者很多问题就是行为输出有问题。重视行为,在看了行为的内外部之后,接下来要在关系系统中去看人的行为对别人的功能,概括为有两种:建设性和交换性。4、对上述这段打包贴标签。
5、分享。苗苗。苗苗自己有很多解释,这些概念起到了一个很坏的作用,阻碍了我们到现场去直接地知道真相。这也是我自己经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6、新课:
第一点,为什么要从功能上去理解人的行为?一是,行为总是要输出的,行为对我之外的影响和效用是我们追求的。内部配置虽会发生变化,但不是我关心的要舍弃的。是对象还是主体来区分是内部还是外部。二是,我们输出去的影响是别人的根源的一部分,别人的行为输出到我这里就成了我的根。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研究行为的功能是重要的。行为把人和人联系起来。
第二点,人类的全部行为就两种功能:建设行为和交换行为。建设就是人做出行为一定是要达成某个目的的,破坏只是手段。从内部来讲,人的全部行为都是建设。内部外部的区分是人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样一个划分去临床上用,不需要额外去立规矩,更直接。在外部,行为就是交换,就是内部资源不够。第三点,关于“人的行为只要在内部就一定是建设,在外部就一定是交换”这样一个结论在临床上的操作。看人的行为就变得很简单。鬼谷子十二章就在讲这个。看是内部还是外部,内部是要建设什么,外部是要交换什么,怎么交换。这样与形势相处,就不累,就没有余食赘行。内心有指南和行动准则,就不需要靠外在的规矩、桩桩来指导行为。这样研究行为是在研究人的根。
二、和我的不同与思考1、对行为内外部的理解,谁是主体谁是对象,这个问题一问就清楚了,之前我的理解还是模糊不清的。
2、为什么从功能上去看行为?我直接顺着上一节课的外部行为就到了这里,没有跳出来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去看,所以对建设行为和交换行为的理解也是不透彻的。就是不习惯在玄位上,习惯跳来跳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17 22: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七课   振穷趋急的原理总结
课程进程
1、回顾从49课到56课的课程内容。
2、从整体的角度讲述振穷趋急的原理性框架。
3、举例关于这个框架的应用,检验。
4、布置练习并引导学员意识到建构自己的模型的重要性。
布置练习:
构建振穷趋急的架构模型。

编写心得
建构模型根本在于让自己站到玄位上去,完成这样一个内部操作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2 14: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3-5-24 21:35 编辑

第五十七课   第一单元总结 评课
一、老师的课堂进程
老师这堂课是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大家深入体会和思考,目的就是促进大家构建自己的振穷趋急的精神模型
1、老师首先回顾第二年主要是在讲临床工作。对于“人一天到晚都在做临床工作,就是要所谓实践,要拿成绩说话,安身立命,要有所表现”这一点大家是否同意。问:承认这个事实的当下,会对我们振穷趋急这个临床工作想说什么和愿意说什么?
2、带着自己刚才发现的心情开始梳理一下这个单元的一些内容,通过几个问题展开:
问题1:为什么教化治疗就是振穷趋急?
穷就是感觉受限被压迫,一种客观形势, ——德缺, 急就是就是一种主观状态——心的样子,
治疗就是要养心, 教化就是积德, 知道更多。
问题2:振穷趋急的对象,为什么只抽出了心和德?
问题3:对心德模型你的建模思路是什么样子的?
形势——德(是否有好恶、好恶是什么)——主体性(客观或主观)——心——行为(具体指标:我的行为、人的行为、内部行为、外部行为、建设行为、交换行为)

问题4:你的模型当中是不是包含我提到的那几个要点?好恶、主体性,内部行为、外部行为,建设行为和交换行为。
问题5、你这个模型的初稿什么时候完成?
3、同学上麦来讲里面的关键点。
二、思考及不同
1、老师会提醒大家整个过程不要着急,放松下来慢慢来,真正地沉下心来,在心里面去建构这个模型,而不是应付老师的任务。反复强调在自己心里面把它打通,这样后面学习时才能调动心智。
2、老师通过对大家的思考的一一回应把整个希望大家注意的点全部囊括在里面的,也提供了一个建模的基本和完整的思路。3、我没有想到用一步步引导大家的过程中把这个模型在心里面建起来,还是把这个当作一个等着别人给的果子,不是要自己劳动来的,没有重视这个劳动过程,带着学员回到劳动现场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4 22: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八课 教化不良
一、课程进程
1、人与人是不同的,这个不同是如何造成的?结合模型说说。德与心的差异。
2、引入新课。德的差异实际上是教化不良导致的。
3、分享。
4、教化不良的体现
二、课后练习
结合自己的模型说说教化不良的具体体现。
三、课文
人因穷和急的程度不同体现出来一些功能上的差异,进而表现出来一些不同的症状。这些症状的不同,结合前面的精神模型来看,主要在德的内容和心的结构上的差异。人在出生时,德不足,心的结构尚不完善,那么后天是如何逐渐提现出来越来越大的一些差异呢?这主要和教化工作有关。也就是穷急往往是教化不良的体现。
四、心得
还是把这些概念统合不到一起去。努力从底部往上说,但会发现转来转去就只在那一块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30 15: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8课 教化不良 评课
一、课程记录
1、课前回顾:
1)、提问:当前面知道了之后,接下来心里感觉指示自己往哪里走;确定有个模型了,把自己往这个方向带,这个过程在我们的模型中叫什么,有名字吗?这里老师有两个目的一是实际带我们用感觉认的方式运作了“知道模型之后接下来要做什么”这个志的德化进程,把它感知清楚,二是演示什么是德化。
2)、明白了接下来要去做教化治疗的志,说说振穷趋急你准备怎么做呢?把这个事儿说清楚实际上是让大家极端通俗地向普通人介绍自己的模型。老师做了演示。要入心,才能指挥自己的心。3)、再次确认模型建成这样后,接下来要干什么和学什么?接下来要讲所谓的解症状学和病理学。症状学就是从别人的根的角度描述我的输出,临床价值在于规定了我们这个职业的内在合法性,目标合法性。病理学就是把症状学所描述的症状与内部行为、内部运作连起来说,临床价值在于规定了这个职业的有效性,效果合法性。和天道连起来了,做这个不会失道。这就是要对我们的模型做另一种方式的梳理。就症状解决症状就是暴力,就是不道。2、潞琴同学分享:没有交换。这也是我的问题。想着交换,那个内部会不一样了,在交换中学会交换。这个过程反映了我们所有操作的一个共同点,把具体事情为大,真正的老大却小了。面对具体的事情,要在玄位上。
3、新课。

振穷趋急要重视输出,当把输出纳入到模型中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的时候,人生的场就拉满了,就不是那么穷急。症状学与病理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始终以行为输出为纲,具体怎么表达?
第一点,以输出来的功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贤愚不肖,从症状和病理的描述上只有两个指标,就是内部机制和外部输出。

第二点,就是要去思考,人天生下来都是一样,为什么后面有了分别,这个里面蕴含着教化和治疗的机。我们的模式里边心与德的这个关系是要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三点,就是我们怎么样来理解教化和治疗的差别,怎么在临床操作当中,在区别对待贤愚不肖的时候,又能够共同的确认,对待这三种类型的人都是在对待人。
后面这两个问题在临床上是必须要解决的,如果没有解决好,那么我们是做不好的。

二、我的不同及思考:
1、老师的第一个提问:好好在心里想接下来你想做什么这个问题把人从外拉到里面,拉到进程上来。对学员的回应中会去强调精细的进程打磨,让大家去看到自己内部的推动力,自己安排自己做什么。整个实际演示了德化的进程。这个是我自己在听课的时候也没完全听明白的环节。老师既让大家既生成了一个重要的接下来要干事的志,又同时演示了这个操作进程。特别巧妙的一个环节。我还是没有习惯性这样去操作。

2、老师是在天道的框架下去描述这个模型、去说症状学和病理学,这个模型的建设和应用就和天道连接起来了。听老师这么梳理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完全不够大,只是在就点说点,没有想着和天道建立起来。
3、通过行为输出将前面的和症状、病理连接起来,这样这个模型就能真正用起来了。我的整个课程部分,到现在也还没有完成连成一个整体。只是在跟着老师走。自己的还没有走过来,就是节奏不太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23: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3-6-6 09:56 编辑

第五十九课 行为问题(失礼)
一、课文
  礼,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礼是一个人精神结构道德仁义礼最外层的表现,通常以行为输出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教化不良首先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以礼的形式呈现出来。
礼之根在下德上仁,礼之本在义。
二、课程进程
1、教化不良在临床中是如何表现的?知道了这些可以如何去干预?
2、学员分享
3、本课内容。教化不良从个体的角度观察到的就是行为输出,从一个组织背景下的精神结构看这些行为输出其实就是礼的表现。
4、布置课后作业。说说教化不良表现出来的失礼具体是指什么。
编后感:
  像是拖着在走,只能在表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0: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九课 行为问题(失礼)评课
一、上课进程
1、课前回顾:
1)、上节课说到了症状学和病理学。搞临床必须涉及到这些问题。症状学和病理学是有区别的,症状学在临床上方便采集数据,但光说症状在临床上是没有价值的,病理学描述体系和症状学是有差异的,病理学描述了内部,可以通过外面的症状摸到里面去。
2)、所有有病都属于教化不良。我们从行为输出上对其进行分类,其中一组是根据行为等级来分类(三类贤愚不肖),另一组是根据病机进行分类(五类不道不德不仁不义失礼)。这两组分类在临床上各有什么比较好的适用阶段?其实第一组也可以指导临床,需要设计一些更具体的指标。且使用频率更高。教化治疗进城自始至终使用一套模型,前者主要使用,后者辅助,两个分类中间是有接口的。
3)、从上节课开始对人进行评价了。诊断,有一个设计治疗的方向,把那些变量往模型里边放,治疗方案就出来了。人的穷急是立体的表达的,从内到外是一个立体的输出体系,得搞清楚在道德仁义礼哪个层次出了问题。今天晚上来说一个最严重的:失礼,人的行为输出违背常理,违背人伦秩序。
2、分享:木木。针对木木的分享让大家结合失道、无德、不仁、不义、失礼这个系统进行诊断。同样一个材料可以有不同的诊断, 因为问题的发生过程的深度不同。不同诊断,一开始工作位置就不同。到现在为止你感觉这样的工作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呢?需要慢慢积累这个工作方式的体验。
3、新课
1)、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把握行为?行为是别人的根意味着我们在影响世界秩序。我们的行为不合适是在和世界发生冲突。要把行为拿到这个背景下去看。强调行为的重要性。
2)、礼有两种形态:上礼(看不到的礼)、无礼(人自己说了算、无根据有行的礼)。所有行为问题都是失礼的。失礼有两种行为:最深刻的问题,可以深到缺德,因为德是人之本;也可以挺浅,就是失礼,道德仁义都没问题,只是礼本身有问题。如果是前面一类, 工作深度就要更深。失礼是病。
3)、 礼的外在标准。《安礼章(素书)》中有四个要点:要有吉凶观、有智略计谋、要遵从一些规律(同相之礼)、教化之礼。失礼,归根到底都是缺德,就是看缺的德是管啥(积德、仁、义或礼)的。这是一个基本点。
4)、不管缺哪个德,对德本身要有一个临床上好用的架构,要分辨德的本(实)和华。华是末、输出,外显行为。这个架构丢了就没法工作。上德是大德,是十全十美的,外面是看不到的(华是不德), 做出来的是有德的, 核心在实(有德),为无为,无好恶。下德, 实上是无德, 华上是有德的,不能失的, 丢了会没命的。只有无德之德,只是一个裸机。我们振穷趋急要从根本上相信人即使怎么烂都有这一点。下德有上仁上义上礼的情形。
4、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说说失礼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它的本质为什么是穷急?
二、我的不同及思考
没有想到要和《道德经》、《素书》的安礼章联系起来来说失礼,意识到自己有一个倾向,会紧紧守着脚底下,对于还不太能搞清楚不能获得确定答案的地方,自己是有畏惧的,似乎不敢走出去拓展,怕出去之后走到一个蛮荒之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可是地下通道的联系就是在这样一趟趟走出去中建立起来的啊。想到我小儿子每次认一个新东西也是这样一个鲜明的过程,但不同的是他虽然花的时间长却还是走出去了的,我却习惯地停在那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7 23: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60课 情绪问题(不义)
课程设计
一、课程进程
1、回顾关于失礼, 为什么会导致失礼?失礼与穷极模型中的哪些元素构件的关系?这样结合模型来看失礼问题有什么感觉?
2、行为是外部输出,情绪是内部输出。这节课来看看情绪问题。情绪实际上是不义的表现。
3、分享。结合材料说说分享中的情绪问题与失义的关系。
4、情绪问题。
1)从情绪问题产生的本质来源于以个人的需要为中心去做判断而不是以天道为准则, 出现了个人好恶,。
2)情绪的本质就是不道的, 不是来立功立事的,不是以真正的善恶为标准, 没有以此来的赏罚。情绪是不义。
3)结合《素书》遵义章说义的要点。
5、课后练习
说说为什么情绪问题的根源是失义?失义是怎么发生的?
二、课文
      情绪的本质在个人的需要得到或未得到满足, 也就是以个人的好恶为出发点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产生的。它的目标是推动人去寻求自我满足而不是来立功立事的。因此,这时的行为与功、事的要求可能是方向不一致的, 必然会出现功能不良的问题。所以情绪从根源上就是不道德,缺乏对真正的善恶的认识, 也就没有相应的赏罚。因此,情绪是不义的。
义的类型分为上义和不义。上义是自觉遵守仁的内在标准所提现出来的, 为之而有以为。不义也就会失礼。
义的要点:立事之义、用人之义、赏罚之义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
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
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
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
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四、编后感:
情绪与失义一联系起来, 情绪的问题确实更加鲜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15: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3-6-14 16:16 编辑

60课情绪问题(不义)评课
一、课堂进程
1、上周谈到人精神出了穷急在输出上出现问题, 所有行为问题其功能本质都是失礼。
1)失礼是什么意思呢?就意味着和人伦之序发生冲突, 对方的不舒服会以行为输出让你自己不舒服。用破坏人伦秩序的行为去获得交换的,交换不成功。
2)用以失礼作为行为问题本质的性质判断这样来描述问题行为, 和自发的习惯性的问题行为描述方式比较, 对你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前者自动就有目标而且实际上有建设性, 不以人为来修正, 少做余食赘行。
3)回顾一周来的体会及在这个之后的总的感觉, 在总的感觉基础上回答这个问题:按照这套思维方式,怎么样去矫正行为问题?行为是外部输出,到内部控制线上一路回溯到德化上去查, 任何行为问题都解决了。 这个时候很自然地出现:价值中立。
4)对于以这样的方式做行为矫正, 有没有临床有效性?
2、分享:陆壹分享。来不及也得搞清楚对不对, 回到德化的环节。失仁而后义。德转不起来, 义太紧迫。卡住义的急上。对于义对不对, 有过特殊经历。
同学的分享应用志思神心徳建立临床的治疗架构, 下德就是监控, 在仁那里失去监控, 对当前问题没有充分转圆, 解决义的问题
3、新课:
1)结论:只要是情绪就是问题。问题本质上就是失去了是非标准。
2)情绪和情、绪是有区别的。人有情性反应是正常的, 有绪不正常。如避险反应, 是情不是绪。
3)情绪和主体感的区别。情绪让人丧失主体性, 被事情的前生后世所控制了, 把主体交出去了。
4)情绪的本质就是失去了义。怎么样恢复义的功能。四个步骤:分辨主体感和情绪、确定是情绪就去查找引起情绪的好恶、根据好恶线索查找不德之德、对它展开积德的操作。生情绪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不德之德的缺, 下德的监控作用。
4、课后练习:说说怎么解决情绪问题。
二、不同及思考
     没有把情和绪做一个区分和辨别,也没有涉及到对情绪问题的干预、恢复义的功能这一部分,是啊,怎么做?振穷趋急是要真枪实干的。对于不德之德的监控作用缺失导致义的功能缺失,这一点是不太明确的。感觉像是好几套系统在打架。回到真实操作上才能回到根本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22: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61课 人格问题(不仁)
一、课堂进程
1、回顾前两节课:失礼、不义的症状和病理。
2、如此去解决情绪问题有什么不同?
3、这节课讲将继续谈论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呈现出固定的特征, 也就是出现了人格问题, 它的本质是不仁。
4、分享。
5、新课
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人的德的末, 外部表现。
2)人格问题的症状表现是人的德的功能失常。
3)人格问题的病理, 德为人之本,德的输出出了问题,表现出来就是不仁。
二、课文
人格在心理学的定义如下:
“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强调的是个体行为的一种内部倾向、一种稳定的、独特的特点。在说人格的时候是把人从系统中摘出来描述它的稳定、一致的规律性特点。表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主观主体性。
中国古代强调的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把德外化后的一些固定的表述。说到底是以下德自居了。居于德之华而非实。
所以人格实际上是描述的一个人的主观主体性,脱离了神和物, 自居,不再是天地之间的一根管子, 本质是不仁的表现。
人格问题的根源在缺德, 输出是基于个人好恶, 呈现出来个人倾向性。与系统要求不符合。
三、课后练习
为什么说人格问题的本质在不仁?如何解决?
四、编后心得
不仁, 在天地大道系统下说人的人格, 解构了以往的概念系统, 直指人之为人的本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22:12 , Processed in 1.093944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