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xiaomeng160824

红梅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14:44: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章整体理解:   第47章讲的是不出户,知天下。圣人抱道不离,知晓天下事理。第48章讲为何不出户而可以知天下,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圣人为道,损之又损,就能装下整个世界。这就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14:47: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体会:  这两章读起来很有感觉。有点能体会白云先生说的那个"让世界飘进来"

点评

很棒,共同加油!  发表于 2018-7-22 2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0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8-7-30 17:56 编辑

26周第49-50章
20180722-20180728

经文默写:


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50章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关键字:
1、“善”、“信”
   道德经里的“善”,不是指善良(流俗的人伦意义),是指德行合乎道。德行合乎道 ,为善;背离道,为不善。
   道德经里的“信”,也不是指相信、诚信、信任(品格意义),是“表述、表达、体现、彰显”,直指尊道之真、贵德之朴。“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里的信意义一致,信:指道德之真。 

2、善,德行合道;信,体现道德之真;善和信,有共同处,有微妙的差别,好像善比信大,信可能强调了表达、体现、彰显道德之真。善,合于道。------公众号里找到了答案:“德行合乎道,为善;违背道,为不善。对于善者,道德是对他彰显的,此谓信者。对于不善者,道德对他而言,是被遮蔽不可见的,此谓不信者。”(这两条是抄铃兰姐的。)

大意:圣人物物而不物于物,观物而不滞,不滞不染,故无常。(寻常人之心,物于物,滞于物,染于物,故有常心。)
道 以化成万物为德;圣人以化育万民为德。故,圣人以百姓心为心。
百姓的德行合乎道的,圣人 以道 养之里合乎于道的,圣人亦以道正之。这样就真正合乎了大道,此谓德善。、
遵奉大道者,圣人以道教化他;不遵奉的,也会有大道教化和改造他。圣人以德配天,去天下之伪,复天下之真,是谓德信。
圣人志在天下,为辅万物之自然,闭人之道,张天之道,天人浑然一体。
圣人虚静内守,无欲无为,天下自正,百姓自化。君王府天下,百姓注君王。德足若谷,天下无不流注其中,圣王无所不府。
圣人 以天德,使天下德善;天德正天下,使天下德信。天下德善德信,终使民德归厚返真,使百姓德厚,返璞归真,复赤子之德。

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生死。弄明白了生死问题,其他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或者说,人之所以痛苦与困惑,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生和死。
首先要诚实,在忠实于自己心智的前提下,才能谈生死。生和死是同时发生的,只是一件事的两种状态。
任意时刻,即可以出生入死,也可以出死入生。
所以,要理解生死,需要明白关于生死的三大原理:第一,道无生死;第二:生死一体;第三:生死相徒。

人的生命有三重生死机变:(十,指从一到十十个数。从一到十,万物出生入死,整个生命周期之数,数始于一,终于十。一二三,生之徒;五七九,生生之数;四六八,死之徒。十之数,复归于一。)
一二三,生之徒(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三之前,是没有万物的);
四六八,死之徒(万物之所以生,皆因为气聚而生;万物之所以死,皆因为气散而死。气聚气散,皆神明使然。神生于无,主阳,主气聚;形生于有,主阴,主气散。四六八,负形质之重,非阳气抟聚,无以成生物,故为死之徒);
五七九,生生之数(五,阴阳交午之数;七,阳数之变;九,阳数之正。三生万物,四为物之始,物既已有,复阴阳相交于五。阴阳交午之后,阴数变为六,阳数变为七,六成于八,七成于九。十,冥于太虚)。
注:动之死地——物一生出来,就走向死亡。五七九,生生之阳数,越生生越走向死亡。所有的人、所有的生物(不是十分之三)都是这样的,这是天命和生数。可见,物皆有命数。唯有道,不生不死,可以长久。所以,摄生之道,便是盗天之机,胜物之命数。(老子:死而不亡;庄子:杀生者不死。庄子的不明白。)

生物都会存在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因为生生之数,会带着生物,按照道的设定,走向死亡,走完从一到十的整个生命过程。而老子所讲的道 ,是一种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归根复命之道。按照万物的法则,这本身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道 的法则,来抑制生生之数。这是复命的关键。

圣人通彻生死之密,运用大道,可以主宰生死。任何事物都是这样的,只要理解了它的原理,都 可以掌控它,生死也不例外。(类比:圣人行于大道,无生生之厚。去身合道,不以身为事,而以道为事治天下,所以兕虎也没法伤害他(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圣人无出而阳,不营其外,不以物为事,不以有得取天下,天下无争无乱,甲兵又如何容其刃呢?

以人道立己,生生者,皆有死地,唯有道者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故无死地。


整体理解:
49章讲圣人 以百姓心为心(以化育万民为德),使百姓行道为善、奉道为真。50章讲生死之理和摄生之道 。这两章让我太震撼了!

分享:

1、用心若镜(摘录P189):人如何才能不至于以物染心呢?庄子说:用心若镜。圣人之心,就如同一面镜子,物来,照见物;物走,则物的映像同时消失。
道家讲物和心,根本没有 否定物本,也没有否定心本向,而是自然而然的应物无穷,不刻意,不迷惘,不做作,这才是圣人澄澈之心。

2、死亡到底是什么?死亡就像回家,那是不是就可以不珍惜生命了呢?
听过一句话,说人所怕的,其实归根到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白云先生讲到,死亡,只是回到了生命开始的地方。就如同离开家去旅行,旅行结束后再回到家里一样。因为生,是出于太虚,死,是归于 太虚。视死如归,哈哈!
死亡就像回家,那是不是就可以不珍惜生命了呢?——不是。民不畏死,是指不畏惧死亡本身,因为生死只是自然之理。要死得其所,不能不得其死。因为人的生命只是道 的委顺和寄托于人。我们受天之托,应忠天之事,不可损坏自己的生命。如果不得其死,就是于道不忠,于天地父母不孝;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相当于损害了天道交给自己的东西,是伤天害理。

所以,能理解生死的人,不会畏惧死亡,更会爱惜自己的生命,不负天道所托。明天死之理,善摄生之道,全生尽年,把天托付给自己的生命——天地之种,传继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让子孙后代继续保管天道托付给自己的宝贵生命,这才是有德。香火不断,正是忠于天道。
何谓善摄生者?奉天道而已。偱天而生,鞭其后而从,而不以人道生生,是谓得道,是谓与天合德,是谓善于摄生,是以可以长久。理身理家理国,莫不如此。

在世代繁衍中,人的生命并没有终结;人的死亡,只是一世一代的更替而已。道不死,故天地精神不死;道永生,故繁衍不息的大生命亦永生。

想到老师说的 “ 涅槃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30 17: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震憾的是这两点:

1、生死竟然可以掌握

2、身体居然不是自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30 17: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8-8-4 12:48 编辑

第27周第51-52章

20180729-20180804

经文默写:

道德经第51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天下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
道尊之,德贵之,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道德经第52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母,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两章整体概括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怎么样才能与天地同道合德?
这两章给出了答案:遵道而贵德,精神内守,终身不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14:30: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摘: 给未曾理解的事物寻找意义,注定都是徒劳的。不能理解生死,如何可能给人生找意义呢。一个事物,都不知道它是什么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理解它呢,又怎么可能知道它存在的意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14:32: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摘 : 上升到道和德的层面,便有了根和本。根深扎进道里,本坚固在德中。这便是深根固柢,一个事物,一个人,但凡只要深根固柢了,那么枝繁叶茂,只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反过来,如果失去了这个根本,人就会不正,不正就会邪,就会病,就不能久,子孙也不可能兴旺。越是如此,他就会越奔突着寻找各种人生的意义,为命运寻找各种流乱无穷的解释。堕入各种歪门邪道里面,不能自拔。这种丧道败德之事,不仅会影响自己一生,还会深远的影响到后面的子孙后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14:35: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摘 :  万物一旦被道涌现了出来,被赋予了生命。那么他终生的第一任务,就是对自身生命的自我保存。第二任务,则是把这生命的火种,传递延续下去。存续和延续,是生命的两大根本内在要求。道规定了生命是什么,德规定了生命怎么活着才能长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17:45: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让饿了的人吃饭,而不是把他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4 22: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得那几段需要我们不断体会内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9-21 13:43 , Processed in 1.110658 second(s), 17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