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8-7-30 17:56 编辑
26周第49-50章
20180722-20180728
经文默写:
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50章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关键字:1、“善”、“信” 道德经里的“善”,不是指善良(流俗的人伦意义),是指德行合乎道。德行合乎道 ,为善;背离道,为不善。 道德经里的“信”,也不是指相信、诚信、信任(品格意义),是“表述、表达、体现、彰显”,直指尊道之真、贵德之朴。“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里的信意义一致,信:指道德之真。
2、善,德行合道;信,体现道德之真;善和信,有共同处,有微妙的差别,好像善比信大,信可能强调了表达、体现、彰显道德之真。善,合于道。------公众号里找到了答案:“德行合乎道,为善;违背道,为不善。对于善者,道德是对他彰显的,此谓信者。对于不善者,道德对他而言,是被遮蔽不可见的,此谓不信者。”(这两条是抄铃兰姐的。)
大意:圣人物物而不物于物,观物而不滞,不滞不染,故无常。(寻常人之心,物于物,滞于物,染于物,故有常心。)
道 以化成万物为德;圣人以化育万民为德。故,圣人以百姓心为心。
百姓的德行合乎道的,圣人 以道 养之里合乎于道的,圣人亦以道正之。这样就真正合乎了大道,此谓德善。、
遵奉大道者,圣人以道教化他;不遵奉的,也会有大道教化和改造他。圣人以德配天,去天下之伪,复天下之真,是谓德信。
圣人志在天下,为辅万物之自然,闭人之道,张天之道,天人浑然一体。
圣人虚静内守,无欲无为,天下自正,百姓自化。君王府天下,百姓注君王。德足若谷,天下无不流注其中,圣王无所不府。
圣人 以天德,使天下德善;天德正天下,使天下德信。天下德善德信,终使民德归厚返真,使百姓德厚,返璞归真,复赤子之德。
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生死。弄明白了生死问题,其他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或者说,人之所以痛苦与困惑,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生和死。
首先要诚实,在忠实于自己心智的前提下,才能谈生死。生和死是同时发生的,只是一件事的两种状态。
任意时刻,即可以出生入死,也可以出死入生。
所以,要理解生死,需要明白关于生死的三大原理:第一,道无生死;第二:生死一体;第三:生死相徒。
人的生命有三重生死机变:(十,指从一到十十个数。从一到十,万物出生入死,整个生命周期之数,数始于一,终于十。一二三,生之徒;五七九,生生之数;四六八,死之徒。十之数,复归于一。)
一二三,生之徒(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三之前,是没有万物的);
四六八,死之徒(万物之所以生,皆因为气聚而生;万物之所以死,皆因为气散而死。气聚气散,皆神明使然。神生于无,主阳,主气聚;形生于有,主阴,主气散。四六八,负形质之重,非阳气抟聚,无以成生物,故为死之徒);
五七九,生生之数(五,阴阳交午之数;七,阳数之变;九,阳数之正。三生万物,四为物之始,物既已有,复阴阳相交于五。阴阳交午之后,阴数变为六,阳数变为七,六成于八,七成于九。十,冥于太虚)。
注:动之死地——物一生出来,就走向死亡。五七九,生生之阳数,越生生越走向死亡。所有的人、所有的生物(不是十分之三)都是这样的,这是天命和生数。可见,物皆有命数。唯有道,不生不死,可以长久。所以,摄生之道,便是盗天之机,胜物之命数。(老子:死而不亡;庄子:杀生者不死。庄子的不明白。)
生物都会存在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因为生生之数,会带着生物,按照道的设定,走向死亡,走完从一到十的整个生命过程。而老子所讲的道 ,是一种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归根复命之道。按照万物的法则,这本身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道 的法则,来抑制生生之数。这是复命的关键。
圣人通彻生死之密,运用大道,可以主宰生死。任何事物都是这样的,只要理解了它的原理,都 可以掌控它,生死也不例外。(类比:圣人行于大道,无生生之厚。去身合道,不以身为事,而以道为事治天下,所以兕虎也没法伤害他(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圣人无出而阳,不营其外,不以物为事,不以有得取天下,天下无争无乱,甲兵又如何容其刃呢?
以人道立己,生生者,皆有死地,唯有道者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故无死地。
整体理解:
49章讲圣人 以百姓心为心(以化育万民为德),使百姓行道为善、奉道为真。50章讲生死之理和摄生之道 。这两章让我太震撼了!
分享:
1、用心若镜(摘录P189):人如何才能不至于以物染心呢?庄子说:用心若镜。圣人之心,就如同一面镜子,物来,照见物;物走,则物的映像同时消失。
道家讲物和心,根本没有 否定物本,也没有否定心本向,而是自然而然的应物无穷,不刻意,不迷惘,不做作,这才是圣人澄澈之心。
2、死亡到底是什么?死亡就像回家,那是不是就可以不珍惜生命了呢?
听过一句话,说人所怕的,其实归根到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白云先生讲到,死亡,只是回到了生命开始的地方。就如同离开家去旅行,旅行结束后再回到家里一样。因为生,是出于太虚,死,是归于 太虚。视死如归,哈哈!
死亡就像回家,那是不是就可以不珍惜生命了呢?——不是。民不畏死,是指不畏惧死亡本身,因为生死只是自然之理。要死得其所,不能不得其死。因为人的生命只是道 的委顺和寄托于人。我们受天之托,应忠天之事,不可损坏自己的生命。如果不得其死,就是于道不忠,于天地父母不孝;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相当于损害了天道交给自己的东西,是伤天害理。
所以,能理解生死的人,不会畏惧死亡,更会爱惜自己的生命,不负天道所托。明天死之理,善摄生之道,全生尽年,把天托付给自己的生命——天地之种,传继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让子孙后代继续保管天道托付给自己的宝贵生命,这才是有德。香火不断,正是忠于天道。
何谓善摄生者?奉天道而已。偱天而生,鞭其后而从,而不以人道生生,是谓得道,是谓与天合德,是谓善于摄生,是以可以长久。理身理家理国,莫不如此。
在世代繁衍中,人的生命并没有终结;人的死亡,只是一世一代的更替而已。道不死,故天地精神不死;道永生,故繁衍不息的大生命亦永生。
想到老师说的 “ 涅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