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
一、原文—— 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 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势。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二、查字正音—— 1、散——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麻”的本字,表示麻林。 ,甲骨文  (林,麻林) (攴,持械打击),表示持械打、扯麻皮,使麻缕与麻青分离。金文 将甲骨文 写成 ;同时加“夕” (肉),表示从骨头上剔析分离的零碎杂肉。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以外力破坏物体原有结构,使之分离成若干部分。隶化后楷书 、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麻林的 写成似“脊”非“脊”的 、似“林”非“林”的 。 2、势——埶(艺yì),疑为“執”(执zhí)的变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拘捕罪犯。勢,篆文  (埶,疑为“執”的误写,拘捕) (力,强力),表示强力拘捕。造字本义:动词,强力押解犯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势”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埶” 简写成“执” 。 3、循——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士兵的护身甲牌。循,篆文  (彳,行进) (盾,士兵的护身牌),表示士兵持盾而进。造字本义:动词,依照既定布署,士兵持盾向敌阵前进。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战场上持盾而进叫“循”,曳兵而逃叫“遁”。 4、肃——肅,金文  (聿,即“律”的省略,限制、约束) (“亚”的变形,古代聚落祭祀等公共活动区),表示依照严格礼仪进行祭祀。有的金文 误将“亚” 写成“心”形的“亚” 。籀文“𦘛” 将金文字形中“心”形的“亚” 写成“心” (态度),并再加“人” ,强调祭祀仪式的严格、恭敬。篆文 略有变形,将金文字形中的“亚”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严格依照礼仪虔敬祭祀。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聿”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肃”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5、推——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锥”的省略,表示利器。推,金文  (隹,即“锥”的省略) (攴,持械击打),表示持锥击打。篆文  (手,用力) (隹,即“锥”的省略),表示在锥子上发力。造字本义:动词,用锥器向前撞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隹” 写成 。 6、揣——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缓慢、小心地行走。揣,篆文  (手) (小心拄杖),造字本义:动词,用手仔细地度量。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7、图——“図”是“圖”的异体字。圖,金文  (囗,四境边界) (啚,即“鄙”的本字,边远乡村),表示边疆边界。有的金文 将“啚” 写成 。篆文 则将金文字形中的“啚”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在皮、绢等材料上标画城邦乡邑及边界的示意资料。隶书“圖” 以纵横交错的 代替篆文字形中的 ,表示不同行政区的分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啚”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图”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的“啚” 简化成“冬” 。楷书异体字“図” 依据草书字形 ,将“啚” 的草写字形 简化成 。古籍多以“圖(图)”代替“図”。 8、事——“史”是“使”的本字;“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  (中,四方与他国毗邻、地处诸国之间的国家) (又,执、持),表示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他国。远古时代以族旗或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简体甲骨文 将国旗“中” 简写成 ,导致字形晦涩。有的简体甲骨文 则进一步将国旗“中” 简化成 。繁体金文 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 将“中” 简化成 。简体金文 、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邻国谈判,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历史文件。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中” 写成 。 9、尽——“盡”是“燼”的本字;“㶳”是“盡”的异体字;“儘”也是“盡”的异体字。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盛器、陶罐。盡,甲骨文  (保存火种的无足尖底陶罐,可安插土坑或炉洞中) (又,抓持) (毛,毛刷),表示手持毛刷清理火爟中的灰烬,字形 中的两点指事符号 表示火爟中火炭完全燃烧氧化后化成的粉尘状死灰。有的甲骨文 将保存火种的无足尖底火罐 写成“皿”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毛刷 简化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皿” 写成 ,并加“火” (灰烬),表示火炭烧透成粉状。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保存火种的火爟中火炭完全烧透,化成冷灰,热量彻底消失,不可再燃,需要清理火爟后更新火种。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火” 写成四点 ,将篆文字形中的“皿” 写成 。狂草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略写成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略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尽” ,则将狂草字形中的“ ” 楷化成“尺” ,将狂草字形中的“皿” 楷化成两点 。当“盡”的“火炭烧透,热量彻底消失”本义消失后,俗体隶书 再加“火” (燃烧)另造“燼”代替,强调烧透烧完、不再有复燃热量的冷灰。“盡” 的篆文异体字“㶳” 省去“皿”(保存火种的陶爟) 。当“盡”从动词“彻底消耗完”引申出动词“穷极可能与限度”后,楷书异体字 再加“人” (主观)另造“儘”代替,表示主观上的、理论上的可能性。古籍多以“盡”代替“儘”。《汉字简化方案》用“盡(尽)”合并代替“儘(侭)”。 10、齐——“亝”是“齊”的异体字。齊,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三颗(大量)种子 同时发芽。有的甲骨文 像三颗(大量)刚冒出地面的胚芽。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突出了胚芽 下面的直茎 。有的金文 写成会义字:  (大量种子同时发芽) (相等、相同),强调大量种子萌芽生长节奏的“同步”性。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由 、 会义。造字本义:动词,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隶化后楷书 有所变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齐” ,将篆文字形中的一个“屯” 写成“文” ,将篆文字形中的另外两个“屯” 简写成两竖 ,并省去篆文字形中的“等号” 。当“齊”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异体字 再加“田” 另造“亝”代替,强调田园中育苗的土地。古籍多以“齊”代替“亝”。种子变成胚芽、生根发芽叫“屯”;大量种子同时萌芽叫“齐”。
三、翻译—— 周行神之使命,效法勇猛之大鸟
散势,是履行神命之过程。此履职行动,必持盾在要害处劳作。神威与虔敬盛满于内,于外撞击要害而为,那么神威便铺行开来。所以散势,要心虚静而使志气能够川流不息;意虑耷拉、神威失落,精神便不能专注,就会在事实本质外头不停地说这说那且频繁违背初衷。所以,要观察其人志气意虑的状况,测量和判断多少、强弱,然后以此为依据,判断其人意图和还原事实真相,全面细致地掌握此处的远近、大小情况,让所有的种子都破土发芽。
要害未暴露就不行为,进行散势操作,要饱含敬意守候要害出现而行动,动则神威周行。所以安详亲和身心交会感虑要害的人,必定志思神心德五气畅行于内,在外仔细查看要害是否出现的征兆,行动过程中也不会失掉分威周行神之使命的目标。行动,则持续追寻目标的实现及其过程,明白行动的策略。势,是生长或伤亡的决裂之机要,支配、影响或阻隔、中断的神之使命。神之使命被损毁而不得履行,是心不舍气而不能通神,不能虔敬地以神审视、细究,而不得事实真相,行动不得要领所致。
四、理解联想事例—— 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内-外,动而不失实。以神肃察。
五、答问—— 提问:今天的经文讲述五龙之心龙,定义心为神之使,其功能在于散势以间。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势。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这两句话放在本章,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把心塞得满满的,拒绝通神,那就是死路一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