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572|回复: 67

双玉《乐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0 10:45: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开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1:30: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4-11-10 23:17 编辑

2024.11.10
【原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查字】
1. 音:“音”与“言”同源,后分化。音,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言”字上加几点指事符号,表示所言说的内涵,即“言”语里的心声。金文则将一点指事符号加在“言”字的“口”中,表示所言所诉。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说出的话,话语中包含的心声。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舌状写成“立”。
附一文言版《説文解字》:
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凡音之屬皆从音。
2. 感:感,金文(咸,全、都)(心,意念),表示全心投入。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心完全被触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咸”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

附一文言版《説文解字》:

感,動人心也。从心,咸聲。
3. 形: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矿井。形,籀文(“井”的变形,矿井)(土,矿粉,指丹青等颜料)(彡,光彩),表示用矿物颜料着色。有的籀文(幵,即“研”的本字,研磨)(彡,光彩),表示研磨有色矿石,制成丹青,用以着色。篆文承续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幵”(研)写成“开”。“彤”是用朱丹上彩,使物象赤化;“形”是着色加彩,使图案从背景中显示出来。

附一文言版《説文解字》:

形,象形也。从彡,幵聲。
4. 声:聲,甲骨文(殸,击磬奏乐)(口,说唱)(耳,听),表示耳朵听到的乐音或说唱的话音乐音。篆文省略甲骨文字形中的“口”,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殸”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耳”写成。造字本义:名词,音波,包括乐音、话语以及耳朵能辨别的所有听觉信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殸”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耳”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声”,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殳”和“耳”。

附一文言版《説文解字》:

聲,音也。
5. 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戀”的本字,表示相恋双方纪录誓言、信守誓言。變,金文(,即“戀”的本字,誓言相爱)(攴,打击、破坏),表示背信毁约,中断恋情。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违背誓言,抛弃初心,更改意志。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反文”。《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变”,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变”简化成“亦”。

附一文言版《説文解字》:

變,更也。
6. 方:“方”是“放”、“旁”的本字。方,甲骨文(像剃发刺字的犯人)(锁颈的枷械),表示被披枷流放的罪人,其中在“人”的顶部加一横指事符号的字形,表示古代被强制剃发或在额头刺字的罪犯;横写的“工”,在水平横线两端各加一短竖线,表示横向空间上有所限制、约束,即锁颈的枷械(参见“边,帚、央、帝”)。简体甲骨文将指事字简化成“人”。有的简体甲骨文将枷形简化成一横指事符号。繁体金文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枷形简写成一折横。造字本义:动词,将罪犯剃发刺字,流放边疆。隶书变形,导致篆文字形中的“人”形消失,枷形消失。当“方”的“流放犯人”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旁”代替;或加“攴”(持械打击)另造“放”代替,表示刑罚驱逐。
附:古籍中“方法”一词,本义指远古行医治病的“远边之法”,罕见奇术,也称“偏方”,简称“方子”,表示流行于远疆边区即非主流文化地区、独特而行之有效的医术(本义消失);后引申为面对问题、困难时独特有效的解决之道。

附一文言版《説文解字》:

方,併船也。
7. 比: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字形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并肩挨着。隶书变形较大,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匕”。

附一文言版《説文解字》:

比,密也。二人爲从,反从爲比。
8. 旄(máo):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物尾巴。旄,金文(,旗帜)(毛,尾),表示旗杆上的动物尾巴。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毛”写成。造字本义:名词,竿顶插着斑纹彪悍的虎豹尾巴的旌旗。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毛”写成。

附一文言版《説文解字》:

旄,幢也。
9. 及:及,甲骨文(人,自觉进化的灵长类动物)(又,抓),像一只手从背后抓住前面的人。金文将“手”与“人”连写混合结构。有的金文写成上下结构。篆文承续上下结构的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赶上并抓住。隶书基本承续篆文字形。
附一文言版《説文解字》:
及,逮也。
9. 乐: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说唱、倾诉。樂,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表示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加”曰“(说唱、抒情),强调伴随着丝弦的演奏歌唱抒情,同时也以“曰”为“樂”的声旁。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曰”写成“白”(告白、自白)。造字本义:动词,边弹边唱,和着琴声的节奏或说或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丝”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白”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乐”,依据草书字形大幅整体简化,以致“丝”形消失、“白”形消失,“木”形隐现其中。
附一文言版《説文解字》:
樂,五聲八音緫名。
【翻译】
       所有音的起源,由人的心产生。人心有动,是因为物的刺激而使心动的。人心被物所触动,产生特定言语内容的音,而显形为声。一方发声,勾动另一方的心音成声,由此声声感应,而生发变化;这样的变化形成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方略,就是所谓的音;和音并肩而立,随着音而吟说抒情,抓着盾斧稚羽牦牛尾(舞动),这就是所谓的乐。
【笔记】
物——心——心动——音——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00: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0【原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jiào)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chǎn)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查字】
1. 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麻服,孝服。哀,金文衣,孝服口,哭泣),穿着孝服哭丧。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披麻戴孝哭丧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衣”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哀,閔也。(怜悯)


2. 噍(jiào):焦,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焦躁、心急。噍,篆文口,鸣叫焦,急躁),表示焦急的鸟鸣。造字本义:形容词,落单雁雀呼唤追寻鸟群同伴,叫声焦急。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焦”写成古籍有时假借笔画简单的“噍”代替笔画繁复的“嚼”。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噍,齧也。


3. 杀:杀,甲骨文又,抓、逮毛,动物的尾巴,借代动物),表示逮住动物,进行屠宰。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字形复杂化,又,抓术,剥皮殳,持械攻击),强调将动物打死后剥皮。造字本义:动词,逮住动物屠宰,揭下毛皮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术”写成木”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杀”,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殺,戮也。


4. 啴(chǎn):
5. 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援”的本字,表示解困。緩,篆文垂,落下糸,衣带爰,即“援”,解困),表示解开系带,使之垂落。篆文异体字省去“垂”造字本义:动词,宽衣解带。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缓”,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繛也。


6. 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麻”的本字,表示麻林。,甲骨文林,麻林攴,持械打击),表示持械打、扯麻皮,使麻缕与麻青分离。金文将甲骨文写成;同时加“夕”(肉),表示从骨头上剔析分离的零碎杂肉。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以外力破坏物体原有结构,使之分离成若干部分。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表示麻林的写成似“脊”非“脊”的、似“林”非“林”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雜肉也。


7. 厉:厲,金文厂,石崖萬,两螯多足的毒蝎),表示石间毒蝎。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两螯多足的蜘蛛类节肢动物,一种大量分布在山涧石崖的巨毒蝎子。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两螯的形象写成“草头”。《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厉”,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萬”简化成“万”。古籍常假借“厉”代替“砺”。古籍常“踔厉”并用,表示磨砺自强,奋勇前进:“踔”表示超越阻碍,一往无前,强调目标坚定;“厉”是对“砺”的假借,表示直面艰难,强调磨砺自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厲,旱石也。(粗粝的磨刀石)


8. 敬:“敬”是“警”和“儆”的本字。敬,金文口,说话干,武器),表示以武力威胁进行严重告诫,使之保持谨慎,谦卑恭肃,由衷尊重。有的金文加“攴”(持械打击),强调武力威胁。有的金文误将“干”写成形似“草头”的。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以武力威胁相告诫,使之谨慎、恭肃和尊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草头”,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敬”的本义“严重告戒,使之谨慎恭肃”消失后,篆文再加“言”另造“警”代替,或篆文再加“人”另造“儆”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敬,肅也。


9. 性:,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天然萌发。性,金文心,欲求生,天然萌发),表示人类天然萌发的欲求。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名词,人类萌生于心的本能欲望,如食,色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篆文字形中的“生”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竖心旁简化成古籍常借生”代替“性”。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性,人之陽气性善者也。

10. 喜:
的本字。,甲骨文壴,鼓,代庆典口,欢笑),表示人们在庆祝活动中欢笑。有的甲骨文(嘭)代,强调庆典中的鼓乐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在庆祝中欢笑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当“喜”的“欢笑”本义消失后再加“口”另造“嘻”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喜,樂也。

11:发:
是“”的异体字;“”是“”的简化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狗突然拔腿奔跑。,金文犮,即”的本字,狗拔腿奔跑首,顶部长有长毛的人的头部),表示人拔腿奔跑时头上飞扬的长毛。有的金文将“犮”写成“犬”。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首”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犬的奔跑形象明确写成“犮”(跋),强调”的关系。篆文异体字“髪”误将“犮”写成“犬”,并用“髟”(动物头上飞扬的长毛)代替“首”,强调人急奔时头上飞扬的“长毛”造字本义:名词,人或动物头上的长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髟”写成,将篆文字形中误写的“犬”恢复成“犮”(跋)。简体草书将楷书字形中的“髟”省略成“彡”,并将楷书字形中的“彡”简化成一点,将楷书字形中的“犮”写成“友”字形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发”,依据草书字形大幅简化,导致“长毛”的本义线索消失。古籍多以“髪”代替“”。《汉字简化方案》用“发”(髪)合并代替读音相近、但字形与含义毫不相关的“發”。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髪,根也。

12. 怒: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俘获或抢劫女子,迫使其劳役。怒,篆文奴,役使心,不满态度),表示被奴役而不满。造字本义:动词,因失去自由、遭受奴役而发泄不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奴”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怒,恚也。

13.直:
“直”是“值”的本字。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金文、篆文对甲骨文字形中表示聚焦视线的竖线指事符号的误写。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眼睛上方加一竖线指事符号表示目光聚焦视线,向正前方看。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短竖线写成,并加一曲笔,表示去曲求正。有的金文在“的字形上加,表示木匠眯眼看木料,以便消除凸曲部分。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正视,面对而不回避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目”和折笔所构成的连写成当“直”的“正视前方”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值”代替。





14. 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合并、连接。,金文广,开放式建筑兼,合并、连接),表示与主体建筑相连的开放式建筑空间。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广”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兼”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将房屋主体与外部开放式空间相连接。隶书承续篆文字形。俗体隶书将两“禾”一“又”的简化成“兼”。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兼”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廉,庂也。

15. 爱:
㤅愛”的本字。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慨”的省略,表示情不自禁,由衷慨叹。㤅,金文旡,是“慨”的省略心,泵血器官,心脏),表示心跳猛烈,激情慨叹,即心潮澎湃的两性之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旡”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集韵 • 未韵》认为“㤅”字强调呼吸急促,矜呵有声:“㤅,息也。”当“㤅”的本义消失后,繁体篆文再加“夂”(倒写的“止”,即“趾”的本字,借代腿部臀部)另造“愛”代替,强调肢体融合的两性活动。《说文解字 • 夊部》认为“”字强调腿似急行、而人未行进:“愛,行皃。造字本义:动词,两性合欢,激情澎湃,慨叹呻吟。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旡”写成(误将“口”写成“爪”,误将“人”写成“冖”),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夂”写成。草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四点”的“心”简化成“两点”,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由“心”和“夂”构成的字形简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爱”,将草书字形中由“心”和“夂”构成的字形简化成“友”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愛,行皃。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jiào)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chǎn)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翻译】
       乐,是因为音而产生的,它的本质在于人心对物的感触。所以,人心触动到披麻戴孝的哀伤,他的声音就像落单鸟雀呼唤同伴,叫声焦急凄肃;人心触动到和弦而歌的愉悦,他的声音不紧不慢,和缓舒适;人心触动到庆祝活动的欢乐,他的声音如奔跑时的毛发飞扬而散阔;人心触动到被奴役的愤恨,他的声音粗硬狠毒;人心触动到武力威胁之下不可抗力的谨慎恭肃,他的声音正视面对不回避不躲闪,像与主体建筑相连的开放式空间一样一览无余;人心触动到两性合欢的情不自禁的激动,他的声音和气柔缓。
这六种情况,不是人心本然,而是人心触动到物而后启动了音的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23: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1
【原文】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查字正音】
1. 慎: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贞人。,金文心,态度真,贞人),表示贞人贞卜时态度谨严。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贞人贞卜,小心翼翼,深思谨言。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篆文字形中的“真”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慎,謹也。


2. 礼:”是“”的本字。,甲骨文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再加“示”(祭祀)另造“”,强调“”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和“建鼓”构成的金文,拆写成“曲”和“豆”,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加“酉”(酒)另造“”代替,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礼”综合将金文字形,采取金文字形中的“示”、金文字形中的“酉”(酒),并以“水”代替“酉”(酒),大大简化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俗体隶书承续籀文字形,将籀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同时误将籀文字形中“水”(酒)写成“乙”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3. 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写成“士”,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常假借“志”代替“誌”。《汉字简化方案》用“志”合并代替“誌”。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志,意也。


4. 道:道”是“導”(导)的本字。道,甲骨文行,四通的大路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首”表示动脑筋;“止”表示行走,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用“又”(抓)代替“止”(行走),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用由“爪”(抓持)、“又”(抓持)、“曰”(说明)构成的代替,强调“牵引、说明、向导”的含义。篆文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常“道理”并称,词义偏指“理”:“道”指宇宙规律、自然生灭之源,道是至理、大理、公理,也就是说,道有宏阔永恒的抽象一面,须心胸开阔、谦卑至诚方可领悟;“理”指从生活经验中整理总结出来的秩序,原则性处世方案,理是小道,是符合环境、具体而微的有形之道,也可以说,理有场景化的具体性,只要积累一定世俗常识便可遵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道,所行道也。


5. 和:”是“”的简化异体字;“”是“”的异体字;“”也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禾本植物,即空心的竹管或芦管。,甲骨文侖,即“龠”,吹奏排笛禾,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芦管制成的排笛。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侖”写成“龠”,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禾”写成。简体金文“和”省去“龠”的中下部分,写成“口、禾”会义的结构,淡化乐器的意义,强调“开口表达不同观点”的意义,相当于将甲骨文字形写成,或将金文字形写成,或将篆文字形写成。篆文“和”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禾”写成金文异体字“訸”用“言”(说话)代替“口”(说话),进一步强调“言论观点不同,而总体思想协调一致”的含义。古籍多以“和”代“龢”、“咊”与“訸”。现代汉语常“和谐”并用,“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咊,相譍也。


6. 乐: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说唱、倾诉。樂,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表示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 ”曰“(说唱、抒情),强调伴随着丝弦的演奏歌唱抒情,同时也以“”为“”的声旁。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曰”写成“白”(告白、自白)。造字本义:动词,边弹边唱,和着琴声的节奏或说或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丝”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白”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乐”,依据草书字形大幅整体简化,以致“丝”形消失、“白”形消失,“木”形隐现其中。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樂,五聲八音緫名。


7. 政: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出兵讨伐不义之地。,甲骨文正,征伐不义之地攴,持械攻击),表示武力征服。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并用暴力统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政,正也。


8. 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井”形的木枷。刑,金文“井”中加一点,表示套在头上的木枷刀,刑具),表示戴着木枷受刑。有的金文省去“井”中的一点。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的“井”写成“开”造字本义:动词,用刀砍杀披枷戴锁的罪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写成“立刀旁”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刑,剄也。


9. 奸: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武器。奸,金文干,武器,代表侵略每,妇女),表示入侵者强暴妇女。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每”写成“女”,将金文字形中的“干”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入侵者强暴被俘女子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干”写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干”写成。楷书异体字将“奸”写成“姧”。《汉字简化方案》用“奸”合并含义相近的“姦”。  :“”合并“”之后,“”不读它原有读音 ɡān ,而转读被合并字“”的读音 jiān ,这是合并简化过程发生的“变读”现象。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奸,犯婬也。


10. 一:,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号一”既代表最为原始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道家鼻主老子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数词,最小原始单位,最小的正整数远古中国的数字哲学,充满了朴素鸿蒙的宇宙和地球起源想象:一,代表混沌太初的整体;二,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11. 同:同,甲骨文凡,众人夯地的多柄夯桩口,劳动号子),表示夯地的号子。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略有变形。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在兴桩夯地时用号子统一用力节奏隶书继承篆文字形。多柄夯具凡”;众人喊着统一的号子、用“凡”夯地叫“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同,合會也。


12. 治:治,篆文水,洪汛台,通,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台”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治,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


13. 极: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住。极,篆文木,械具及,抓住),表示起控制作用的器械。造字本义:名词,绑在马背或驴背上的木架子,方便载物或插、挂物件。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及”写成。古籍有时假借“极”代替同音的“極”。《汉字简化方案》用“极”合并简化“極”。
14. 出:出,甲骨文彳,行军止,脚囗,城邑),表示离邑行军。有的甲骨文省去。有的甲骨文(城邑)写成。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写成造字本义:动词,离开城邑,行军远征。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混合连写,貌似两山相连,至此的字形面目全非,离城远征的本义线索完全消失。在甲骨文中,是反义词,脚趾背向城邑,表示离乡征战;脚趾朝向城邑,表示异族入侵。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出,進也。


【翻译】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正如此,先王圣贤谨慎恭肃(小心言语),是由于心音成声而必定声声相应的感动机制。所以击鼓献玉,敬奉神灵,以此导引天下人的心之所向;和弦而歌(天下同唱一首歌、发出同一个声音),以此统合天下人的心声;持械攻击,征伐不义之地,以此天下一心,步伐一致;用刀砍杀披枷戴锁的罪人,以此防备抵御强暴和侵略。礼,乐,刑,政,这四种都是为了控制人心保持统一步调、保持同一个节奏;所以兴桩夯地时民心一致,喊同一个劳动号子统一用力节奏,而能在行军远征时,军民治理合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23:14: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2
【原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查字正音】
1. 情:造字本义:名词,痴心,美意。
2. 文: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即最早的象形汉字。
3. 怨:造字本义:动词,以委婉、迂回、间接的方式表达不满情绪。
4. 乖:造字本义:动词,像闷瓜一样不合群,孤僻独处
5. 困:造字本义:动词,树干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
6. 通:造字本义:形容词,道路纵横相连,可畅行无阻。

【翻译】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联系前后文,这里猜测。应该是“谓之乐”)。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所有的音,使人心生发、变化。情的变动体现在音当中,所以同样显形为声。声形成表义的纹理,也就叫音。正因如此,治理世道的音——人心安泰,发出情绪愉悦之声,处于治世的国家上下政通人和。乱世的音——人心积怨,发出怒而不平之声,处于乱世的国家治理孤僻怪戾。将要消亡之国的音——人心哀伤,发出思虑(忧虑焦虑)之声,国家百姓困苦难逃。声音之道,和政事管理是互通有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23: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4-11-13 23:35 编辑

2024.11.13【原文】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徵)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查字】
1. zhān 懘(chì):乐音不和谐。
2. 陂pō:倾斜不平。
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坡”的省略,表示由平地逐渐隆起的地表部分。陂,金文“阜”的变形,山地皮,即“坡”的省略),表示山坡。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皮”写成篆文将将籀文字形中的“皮”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山脚或湖边的坡地。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皮”写成
3. 勤: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因遭受束颈套枷的刑罚和火刑的煎熬而痛苦嗷叫。,金文堇,因受刑而痛苦力,劳役),表示受刑和劳役。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包围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动词,在酷刑下从事苦役。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堇”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力”写成。楷书异体字加“心”,表示使内心受苦。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勤,勞也。
4. ,篆文辵,行进、进程失,未抓牢,不能控制),表示进程失控。造字本义:动词,在不同时间到达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失”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迭,更迭也。
5. 陵:
陵,甲骨文人,登山者止,即“趾”,借代脚板阜,盘山石阶),表示踏着石阶上行登山。有的甲骨文省略“止”,用“大”(成年人)代替“人”。有的甲骨文将“阜”简化成齿状的,将登山者写成一脚蹬地一脚高抬的登山姿势。繁体甲骨文加“又”(用手抓),表示手、脚并用,攀登陡直的山岩。金文加“土”(山地),表示在石阶或土路上攀登;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攀登形象上下重叠成“夌”,导致字形费解。篆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土”,将金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夌”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拾阶而上,登上高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左耳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夌”写成当“陵”的“登山”本义消失后,后人用同音字“凌”代替。
6. 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舞女目光在纱巾的半遮半掩中流转,亦即不用双眼正视。,金文心,情感、态度曼,即”的本字,目光流转),表示态度含蓄,目光流转。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金文字形中的“曼”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女子态度含蓄,目光流转。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竖心旁”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曼”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慢,惰也。
7. 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无中生有。,金文言,说话、评论巫,无中生有),表示无中生有地评说。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别有动机地说虚妄不实的话,中伤他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诬”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8. 《乐纬·动声仪》云:“宫为君,君者当宽大容众,故声弘以舒,其和情以柔,动脾也。商为臣,臣者当以发明君之号令,其声散以明,其和温以断,动肺也。角为民,民者当约俭,不奢僣差,故其声防以约,其和清以静,动肝也。徵为事,事者君子之功,既当急就之,其事当久流亡,故其声贬以疾,其和平以功,动心也。羽为物,物者不有委聚,故其声散以虚,其和断以散,动肾也。”
9. 怗,敝也。懘,败也。敝败,谓不和之貌也。10. 坏:坯”()是“坏”(pēi)的异体字。坏,金文,即“郭”的本字,借代城墙不,否定),表示不可筑墙的材料。有的金文用“才”(即“材”,建筑用料)代替“(城墙):不,否定才,即“材”,建筑用料),表示不宜使用的建筑材料,即未烧煅的、易断易碎的泥坯砖瓦。有的金文误将略有变形的“才”当成“土”和折角形状的,误将“才”写成了不知所云的。篆文将金文字形中本该是“才”的写成“土”造字本义:名词,不宜用作建筑材料的未烧煅的泥坯砖瓦。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不”写成。楷书异体字“坯”用“丕”代替“不”。古籍多以“坏”代替“坯”。现代汉语《汉字简化方案》用“坯”合并代替“坏”。
11. 迭相陵:于甲处宫陵商,乙处商陵宫,丙处宫又陵商叫做迭相陵,也可以叫做互相陵;于同一处宫陵商,商也陵宫,可以叫做互相陵,不能叫做迭相陵。 时空相同为互,不同为迭。
12. 危:危,甲骨文像悬崖像坠石),表示悬崖坠石。有的甲骨文将坠石形象繁化为。金文另造会义字:人,登山者厂,崖岩㔾,即的变形),表示人在崖顶,担心坠崖;人在崖下,担心坠石。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高崖或崖下而害怕,担心自身坠崖或坠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厂”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㔾”写成
13. 郑国之音,好滥淫志,卫国之乐,促速烦志,并是乱世之音也。虽乱而未灭亡,故云“比于慢”,即同前谓之慢也。
14. 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巳而自沈于濮水。后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鼓之,是之谓也。桑间在濮阳南。
【文义】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徵)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五音当中,宫音为君,商音为臣,角音为民,征(徵)音为事,羽音为物。五音不乱,君臣民事物五者不乱,就没有蔽败不和之貌。
宫音乱则五音荒废,其国君必定骄纵。
商音乱则五音倾斜不平,其臣官失之臣子本分,臣不为臣。
角音乱则五音悲忧,其百姓怨声载道。
征(徵)音乱则五音哀凄如哭丧,其做事如同在酷刑下服苦役。
羽音乱则五音倾危不安,其钱财匮乏。
五音都乱,在不同时空交迭着互相陵越,这就是“慢”。
像这样的情况,则国家不到一天就会灭亡。

郑国、卫国之音,是乱世之音,相当于“慢”音。
桑间濮上之音,是亡国之音,君政废散,百姓流亡,下属诬陷君主而行使公权图谋私意,无法禁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2: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4
【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查字】
1. 庶:庶,甲骨文宀,房屋石,指石垒的灶火,炊火),表示在家炊煮。有的甲骨文省去房屋宀”。有的甲骨文将“写成,将“写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简化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导致“石”形消失,本义线索隐晦。造字本义:动词,在家里开灶煮饭。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火”写成“四点底”庶,聚集在屋下的群众。
2. 审:“宷”是“”的本字;“”是“”的简化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古代西北少数民族。,金文宀,房间、密室米,是“釆”误写,即“番”的本字,古代西域),表示古代中原人将西域俘虏关押在密室。当“宷”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加“口”(问讯)、或金文加“曰”(说明)另造“”代替,明确“审讯”的含义。篆文“審”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口”(问讯)或“曰”(说明),同时用“番”(古西北少数民族)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釆”造字本义:动词,古代中原人将敌对的西域民族俘虏关押在密室,问讯、详细盘查,以获取详细敌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番”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审”,用既作声旁也作形旁的“申”(申明)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番”,表示要被问讯者自我申明。古籍多以“審”代替“宷”。
3. 备:備,甲骨文像箭在箭筒中。金文变形严重,箭矢与箭筒的形象模糊难辨。篆文误将甲骨文中的箭筒与箭头写成“用”,受金文影响,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箭尾写成“草头,并加两个人”造字本义:名词,预存在箭筒里的箭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备”,误将“用”写成“田”;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草头”人”写成“条头”,至此面目全非。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備,愼也。


4. “乐者,通于伦理者”也,伦,类也。理,分也。比音为乐,有金、石、丝、竹、干、戚、羽、旄,乐得则阴阳和,乐失则群物乱,是乐能经通伦理也。阴阳万物,各有伦类分理者也。
5.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者,言众庶知歌曲之音,而不知乐之大理,是音犹易而乐极难也。
【文义】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一切音,都生于人心。乐,金石丝竹干戚羽旄相合,五音连通君臣民事物,所以乐能经通天下万物的伦类分理。所以,禽兽知音而不知五阴之变;普罗大众知歌曲之音儿不知乐之大理。只有君子大能,通晓乐的真理。所以先审察声,通过声来辨知音,审察音而辨知乐,审察乐而辨知国事管理,如此治世之道就准备得很完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23: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5
【原文】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查字】
1. 德:造字本义:动词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得之坦荡无愧于心
2. 礼: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
3. 隆:表示地面有降有升。造字本义:动词,山地降中有升,即因为雨水冲刷作用或地理运动作用,部分土地在下沉过程中造成四周或邻近的大面积土地抬升、突起,形成壮观的圆形或环形峰面
4. 得: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
5. 反:造字本义:动词,攀岩翻山
6. 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朱弦,练朱弦,练则声浊。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耳。大飨,袷祭先王,以腥鱼为俎实,不臑熟之。大羹,肉湆,不调以盐菜。遗,犹馀也。
7.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者,覆上乐之隆非极音也。《清庙》之瑟,谓歌《清庙》之诗,所弹之瑟朱弦,谓练朱丝为弦,练则声浊也。越,谓瑟底孔也,疏通之使声迟,故云“疏越”。弦声既浊,瑟音又迟,是质素之声,非要妙之响。以其质素,初发首一倡之时,而唯有三人叹之,是人不爱乐。虽然,有遗馀之音,言以其贵在于德,所以有遗馀之音,念之不忘也。
8.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者,此覆上飨之礼非致味也。大飨,谓袷祭,尚玄酒在五齐之上,而俎腥鱼。腥,生也。俎虽有三牲,而兼载腥鱼也。大羹,谓肉湆也。不和,谓不以盐菜和之。此皆质素之食,而大飨设之,人所不欲也。虽然,有遗馀之味矣,以其有德质素,其味可重,人爱之不忘,故云“有遗味者矣”。
9. 食飨,谓宗庙袷祭。
10. 味:造字本义:动词,正式进食之前品尝食物
11.倡:造字本义:动词,反复高呼提议,说服他人大力推行某项主张
12.尚:造字本义:动词,在屋顶开天窗,以便在自然光的条件下,确保室内充分采光
13. 羹:造字本义:名词,以羊肉为主料熬成的五味肉汤
14.俎:造字本义:动词,祭祖杀牲,平分肉食
15.将:造字本义:动词,用酒肉美食侍候卧床的老弱病伤者
16. 平:造字本义:动词,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
【文义】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所以,不知声所蕴含的真义的人,不可与他言说音;不知音的人,不可与他言说乐。通晓乐,就很接近礼敬祖先、礼敬神灵的状态了。      礼和乐都能拾有,就是有德。德,就是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得之坦荡,无愧于心。      所以,乐的隆盛,不是在钟鼓器物上舞弄。
      宗庙袷祭的礼,不是追求品尝食物的美好。演奏乐歌《清庙》的瑟,弹动朱弦,听起来声浊声迟,质素之音,刚开始发音出来反复倡导时只有三个人听懂感叹,为人所不爱,但是有遗音流传,念念不忘。

      袷祭的礼,崇尚玄酒而宰杀生鱼,大好的五味肉汤不放盐菜,质素之食,为人所不欲,但是有余味留齿。
       所以,先贤圣王制作礼乐,不是在口腹耳目之欲上舞弄,而是用礼乐来谆谆侍候百姓,教百姓安定好恶之心,反归人道之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6 23: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6
【原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查字】
1. 静: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
2. 性:造字本义:名词,人类萌生于心的本能欲望,如食,色
3. 感:造字本义:动词,心完全被触动
4. 欲:造字本义:名词,如深谷大壑一样永远填不满的贪求心念
5. 节: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作为进餐盛具的竹碗,以竹结为天然碗底
6. 躬:造字本义:动词,弯腰曲背
7.“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者,其心本虽静,感于外物,而心遂动,是性之所贪欲也。自然谓之性,贪欲谓之情,是情、性别矣。
8.“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者,至,犹来也,言外物既来。知,谓每一物来,则心知之。为每一物皆知,是“物至知知”也。物至既众,会意者则爱好之,不会意者则嫌恶之,是好恶形焉。
9. 知: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
10.诱:造字本义:动词,用好话吸引孩子,一步步开导孩子
【文义】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人心生来就是清洁安静的,这是天生的本性;心接触物而动,是本性的贪欲。物来了,心就知晓物的知识和经验了。人心内部没有节制对物的好恶,被外物的知识引诱(这些知识是被人心内部的好恶所筛选过的知识),不能(弯腰屈背)返归清洁安静的人心(自己的)本性,天生本性就灭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6:57: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4-11-17 22:27 编辑

2024.11.17
【原文】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查字】
1. 穷:造字本义:形容词,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
2. 淫:造字本义:动词,降雨过度,雨天连绵不尽。
3. 泆(yì):1.水奔突而出;2.放荡;淫乱。
4. 胁: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强力挟持,威逼其接受要求。
5. 暴:造字本义:动词,将兽皮或粮食谷物放在烈日下曝晒,以便干燥保存。
6. 诈:造字本义:动词,出于功利目的精心编造假话,蒙骗对方。
7. 苦:造字本义:名词,远古采集时代发现的味似黄连的荼草,捣烂涂抹病痛部位,可以清热解毒,是远古中药系统中的重要消炎药。

【文义】
      外物触动人心是无穷无尽的,人心的好恶是无法节制的,如此,外物来了,人心好恶就对物做反应。人心的好恶对物做反应,灭绝天生的清静人性,屈身于人的贪欲无所不为。于是产生了违悖天理、逆反本性、诡诈作伪的人心,有过度极端、淫乱的事。

      所以强者挟持威逼弱者,人多势众者霸凌人少势寡者,智识者欺诈愚人,勇猛的人困苦怯弱的人,有疾病的人不得奉养,老幼孤独者没有安身的处所,这就是大乱的世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5-5-26 12:44 , Processed in 1.125811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