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2-1-15 23:30 编辑
第一周任务:初见秦、存韩、难言、爱臣和主道
初见秦 (一)查字正音 忠: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与四周等距离的核心位置。忠,金文  (中,核心位置) (心,感觉和思维器官),表示内心的中央,即心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中”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把对方放在心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出于道义而非出于个人回报地、自觉利他地、真诚专一地为之服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儒家提倡在处理社会关系时遵循“忠恕”之道,以达成封建时代农业大国的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忠”指充满敬意维护上级,用心专一;“恕”指推已及人,抱持同情同理之心包容下级。 拙: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绌”的省略,表示漏洞、破绽。拙,篆文  (手,动作) (出,“绌”,漏洞、破绽),造字本义:形容词,手脚迟钝,不敏捷,易出差错。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斧锧(zhì):古代腰斩死刑时的垫具。 裼(xī):拖去上衣露出身体。 萌:通“氓”,百姓。 洹(huán)溪:今河南背部的安阳和,卫水的支流之一。 禽:同“擒”。 (二)翻译 我听说:“不知道而发表意见,不明智;知道而不发表意见,是对主上不忠。“作为人臣而对主上不忠,应当处死;发表言论而不得当,也应当处死。尽管这样,我还是愿意把我听说的全都讲出来,希望大王裁决我的罪过。
我听说:天下以赵国为中心往北则联合燕国,往南则连接魏国,和楚国连成一体而与齐国巩固联系,又纠合韩国形成合纵阵营,降向西与强大的秦国为敌。我私下觉得好笑。一国有三种情形可导致灭亡,而天下各诸侯国都具备了,说的大概就是现在六国的所为吧!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以混乱的国家攻打安定的国家会灭亡,以邪恶的国家攻打正义的国家会灭亡,以倒行逆施的国家攻打顺应时势的国家会灭亡。“现在天下各国府库不充足,粮仓空虚,还发动他们全国的民众,排列起数十百万军队,其中再将军面前叩头发誓要到前面冲锋陷阵决一死战的不下千人,都说要直到战死。但等到开战,前面有闪亮的刀剑,后面是治罪的斧锧,仍然向后逃跑而不能冲锋拼死,这不是他们的士民不能拼死作战,二十六国的君主不能使他们拼死战斗的缘故。说要奖赏的却不给,说要出发的也不执行,无论赏或罚都不守信用,所以士民都不愿去拼死。如今秦国颁布法令而严格施行赏罚,有功无功完全依照时时来定。秦国的士民离开父母的怀抱以后,还没有见过敌人。一旦听说战事发生,就跺脚赤膊,冒着白刃,赴汤蹈火,在阵前血战而死得导出都是。拼死合贪生并不一样,但秦国的士民甘愿拼死,是因为他们以奋战而死为贵。一个人拼死奋战可以抵得上十个人,十个可以抵得上百人,百人可以抵得上千人,千人可以抵得上万人,一万个这样的人就可以攻取天下。现在秦国的土地取长补短,房源达数千里,威名远扬的军队有几十上百万。秦国的号令赏罚严明,地形的便利要害,天下各国都比不上。凭着这些来攻取天下,天下各国还不够它来兼并和占有。所以秦国作战没有不胜利的,进攻没有不夺取的,阻挡他们的敌人没有不被打败的,开拓了几千里的疆土,这是多么大的成就。但就是这样的秦国仍然军备困顿,士民疲惫,贮备空虚,天地荒芜,粮仓空虚,四周临近的诸侯都不归服,霸王的功名无法成就。这没有别的缘故,完全是由于秦国的谋臣没有尽忠。
我冒昧地述说以下的事实:从前齐国南面打败了楚国,东面击败了宋国,西面征服了秦国,北面打败了燕国,中部驱使韩国和魏国,疆域广大而病历墙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号令天下。齐国境内的济水和黄河,足够作为防线;齐国长城的巨防要塞,足够用来作为放手的堡垒。齐国曾连续五次战胜他国,但一次战争不能取胜就差不多灭亡了。由此看来,战争是已过国家存亡的根本。况且下臣我听说:砍树不要留下一点根,不要靠近祸患,祸患就不会发生。“秦国和楚国交战,把楚国打得打败,袭取了郢,攻下了洞庭、五渚、江南,楚国君臣逃走,到东部的陈城苟安放手。在这个时候,如果用兵对楚跟踪追击,那楚国就能攻下;楚国全被攻下,那么它的百姓就能被全部占有,土地能被完全利用,再用这样的条件往东面去削弱齐国和燕国,在中部侵犯取代晋国故地的韩、赵、未。这样就可以一举而成就霸王的功名,四周的诸侯邻国就会都来朝拜秦国,但秦国的谋臣却不这样做,却带领军队撤退了,又和楚国人讲和。使得楚国人能够收拾残破的国家,聚集七四散的民众,建立气社稷坛上的神主,设置祭祀的宗庙,使他们带领天下各国往西面来与秦国为敌。这却是让秦国失去了一次称霸的机会。天下各国就相互勾结而驻兵于魏国华阳境内,大王您发布命令打败他们,秦国到达魏都大梁城下。围攻大梁只要几十天,大梁就可以攻下;攻下了大梁,魏国就可以取得;攻占了魏国,那么楚国和赵国联合的意图就无法实现;楚国和赵国联合的意图无法实现,那么赵国就会危急;赵国危急而楚国就会犹豫不决;秦国趁机东面削弱齐国和燕国,中部侵犯晋国故地的韩、赵、魏三国。这样就可以一举而成就霸王的功名,四周的诸侯邻国就会来朝拜秦国,但秦国的谋臣却不这样做,率领秦军撤退后又与魏国讲和。这使魏国得以回过头来收拾残破的国家,聚集逃散的民众,带领天下各国西面来与秦国为敌。这驱使再次让秦国失去了实现霸王之道的机会。以前穰候魏冉治理秦国,用秦国全国的兵力来完成秦国和他自己候国这两个国家的事功,因此秦军常年在外奔波,民众在国内疲惫不堪,但霸王的功名却没能成就。这确实第三次使秦国失去了成就霸王之道的机会。
赵国,是地处神州中央的国家,工商游食之民居住的地方,那里的百姓轻佻而难以役使。赵国的法令制度没有确立,赏罚执行不严,地形不利于防守,又不能使下面的民众使出全部的力量。它本来就是亡国的行使,却不顾念百姓,把全部士民都征调驻扎在长平城下,来争夺韩国的上党郡。大王您下令击败他们,攻下了武安。在这个时候,赵国上下不能团结一心,贵族与贫民相互不信任。这样邯郸就无法守住。攻下邯郸,包抄崤山以东和黄河、漳水之间的地区,率军进一步开拔,向西进攻修武,越过羊肠要塞,迫使代郡、上党郡投降。代郡三十六县,上党十七县,不费一兵一卒,不辛苦一个士民,这些地方就都为秦国所有了。代郡、上党不经交战都是秦国的了,东阳、滹沱河外不交战而都属于齐国了,中山、滹沱河以北不交战而全部都属于燕国了。这样赵国就被占领了,赵国被占领了韩国就会灭亡,韩国灭亡了,楚国、魏国就不能独存,楚国、魏国不能独存,这样就一次行动而破坏了赵国、侵蚀了魏国、又挟制了楚国,东面因此而削弱了齐国、燕国,决开黄河上的白马渡口水淹魏国,这样就一次举动而灭亡了赵、魏、韩这三个晋国故地的国家,和他们合纵的盟国也遭到了失败。大王您只要垂手等待,天下诸侯国就会排列相随来向您表示臣服,霸王的功名也就可以成就了。但是秦国的谋臣不这样做,带着秦国的军队撤退后又与赵国讲和。凭着大王您的圣明,秦国军队的强大,舍弃霸王的功业,土地竟然没有取得,还受到了行将灭亡的国家的欺骗,这都是因为谋臣的笨拙。况且赵国应当灭亡而没有灭亡,秦国应当称霸而没有称霸,天下各国已经估计到秦国谋臣的笨拙,这是其一。秦国又发动它全部的士兵去进攻邯郸,邯郸不能攻克,丢弃铠甲兵器和弓弩,战战栗栗地退却,天下确实已经估量到秦军的武力不强,这是其二。秦国的军队于是又被带回来,汇集再李下,大王您又派来了援军,与赵军交战不能取胜,又不能撤回,军队疲惫不堪才退兵,天下确实估量到了秦国的实力,这是其三。诸侯各国既估量到我国谋臣的能力,在外部又耗尽了我国的兵力。由此,我认为山洞六国的合纵,差不多没有什么困难了。在国内,我们的武器装备残破,士民疲弊,府库亏空,田地荒芜,粮食空虚;在国外,天下各国相互勾结的意愿更坚固了。希望大王对此予以考虑。
况且我听说哦:“畏惧戒备,一天比一天谨慎。如果能谨慎遵循这个处世之道,天下就可以据有。”怎么知道会这样呢?从前纣做天子,准备率天下的百万军队,东到淇溪饮水,西到洹溪饮水,淇溪的水喝干了洹溪也喝得断流了,用这样强大的军队来和周武王交战。周武王率领身穿丧服的三千士兵,作战一整天,攻破了纣的国都,活捉了纣本人,占领了纣的土地,拥有了纣的民众,天下的人没有谁同情纣王。智伯率领自己和韩氏、魏氏共三家的私属部队到晋阳攻打赵襄子,决开晋水的河堤来淹灌晋阳达三个月之久,晋阳城将要攻下,赵襄子钻龟算卦希望借助卦象来做推断,以便权衡得失利害,看可以去哪一家投降。便派自己的家臣张孟谈出使。张孟谈因此秘密出城,使韩、魏背弃了与智伯订立的盟约,争取到韩、魏两家的军队,合力进攻智伯,活捉了智伯本人,从而恢复了赵襄主原来的势力。现在秦国的土地取长补短,方圆数千里,威名远扬的军队几十上百万人。秦国的发令赏罚分明,地形便利要害,天下各国都不入。凭这些来与天下争霸,天下可以被吞并和占有。我冒死希望来摆件大王,说出可以破坏天下的合纵同盟,攻占赵国,灭亡韩国,臣服楚国、魏国,使齐国、燕国向秦国亲近,以便成就霸王功名,让四邻诸侯到秦国来朝拜的策略。大王如果真的听从我的陈说,采取一次行动而天下的合纵同盟不破,赵国未被攻下,韩国没能灭亡,楚国、魏国没有臣服,齐国、燕国不来亲近,秦国霸王的功名没有成就,四周的诸侯邻国不来朝拜,大王您可以杀死我并将我的尸首示众,作为给大王谋划不忠者的儆戒。
(三)心得 为人臣不忠,言而不当,皆为在其位不谋其职,既给国家带来灾祸,又耽误了君的图霸大业,当死。这让我想到,个人在组织(企业、家庭等)中是否也应该以一片忠心守卫,忘我,利他,不辜负,才不枉活一回。
存韩 (一)查字正音 扞(hàn)蔽:屏障。 㤥(hài):痛苦,愁苦。 曩(nǎng):从前,过去 (二)翻译 韩国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在外它像屏障一样庇护者秦国;在内它像坐席一样供秦国适用。秦国只要派出自己的精兵进攻别国的土地,韩国就总是跟随在它的后面,韩国和天下各国都结下仇怨,而利益则归于强大的秦国。而且韩国向秦国入贡尽职,与秦国的郡县没有什么区别。现在我听说秦国尊贵的大臣们记议,准备发动军队攻打韩国。那个赵国聚集士兵,豢养了一伙鼓吹合纵抗衡的游士,想要联合天下各国的军队,宣扬不削弱秦国则各诸侯国就一定会倾覆,他们想向西面进军俩实现自己的意图,已经不时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如今秦国要放下赵国这样的祸患,而除掉韩国这样的内臣,那么天下各国就会明白赵国合纵攻秦的计谋正确了。
韩国使一个小国,却要用它来应付天下各国的四面攻击,它的君主受辱而臣下劳苦,君臣上下同忧患已经很久了。韩国修筑了防御的工事,警戒强大的敌人,物质储备丰富,修建了城墙和护城河用以坚守。现在进攻韩国,不可能一年灭亡它,如若攻下一座城池变撤退,那秦国就会被天下轻视,天下各国就会摧毁我们秦军。韩国背叛秦国,那么魏国就会响应,赵国就会依据齐国作为后盾来与秦国对抗,如果是这样的话,就等于用韩国、魏国去资助赵国,清洁齐国的后端来巩固合纵联盟,而以这样的态势来和赵国争胜负,就是赵国的福气秦国的灾祸。如果秦国向前进攻赵国而不能夺取,退回来攻打韩国又不能攻下,那么它的冲锋陷阵的士兵苦于野外交战,它的运输供给的队伍疲于军内的消耗,这就等于将一批劳苦疲弱的士兵集合起来与两个大国为敌,这不是秦国所以要进攻消灭韩国的本意。要是真的按照那些尊贵大臣们的计谋,那么秦国一定会成为天下各国共同攻击的目标。陛下您虽然寿同金石一样长久,那兼并天下的日子也不会到来。
现在我这个卑贱下臣的计策是:派人出使楚国,用重金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让楚国明白赵国所以用来欺骗秦国的伎俩;派人去魏国做人质以使魏国安心,根韩国一同去攻打赵国,好过虽然和齐国连为一体,也不用担心。赵国和齐国的事情完成之后,那么韩国可用一封书信就把它平定了。这样我们秦国就可以一次行动而使赵国和齐国有了亡国的形势,楚国和魏国也一定会自动臣服了。所以《老子》说:“军队是不吉祥的工具,不能不谨慎适用。”秦国和赵国相比力量差不多,加上齐国,现在又使韩国背叛了秦国,而又没有什么措施来鉴定楚国、魏国和秦国联合的决心。如果秦国一仗不能攻下韩国,那么就要构成大祸。计谋使决定事情成败的环节,不能不郑重考虑。赵国和秦国随清随弱,就在今年了。况且赵国和各诸侯过暗中谋划已经很久了。秦国一次进攻韩国不能取胜而向别的诸侯国示弱,这是件危险的事;制定计谋而使各诸侯国对秦国产生了图谋之心,则是最大的危险。出现了以上两种疏忽,不是在诸侯过面前称强的办法。我谨希望陛下周密考虑!秦国攻打韩国而使合纵的国家钻了空子,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秦王下诏命令将韩非的上书,以及上书中所说的韩国不可攻取的事,下达给大臣李斯。大臣李斯对韩非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认为秦国身边有韩国存在,就像人的心腹有大病灶一样,平时无事的时候就已经很难受,如同居住在潮湿的地方,总觉得身上粘滞不快,一旦要快跑赶路,病就发了。韩国虽然向秦国称臣,但不一定不时秦国的心病,现在如果遇上有紧急上报的事情,韩国是不可信任的。秦国和赵国敌对,荆苏出使齐国,不知结果如何。依下臣考来,齐国、赵国之间的联盟未必因为荆苏的出使断绝;如果齐、赵联盟不断绝,这就是要秦国尽权力来应付两个万乘之国。韩国不会服从于秦国的道义而只会区服于强权,现在如果秦国专注于齐国和赵国,那么韩国就一定会成为秦国的心腹之病遏发作。韩国与楚国有合谋,诸侯国相应他们,那么秦国就会再现诸侯追兵逼近函谷关那样的祸事。
韩非到秦国来,未必不时因为他能保存韩国而求得到韩国的重用。韩非能言善辩切擅长以文辞岩石欺诈的计谋,以便在秦国捞取好处,而为韩国的利益来窥视陛下。如果秦国和韩国的交往亲密,那么韩非就重要了,这是他立于自己的打算。
下臣我考查韩非的言辞,他用华丽的言辞修饰惑乱人心,很又才华。我恐怕陛下您被韩非华丽的言辞所迷惑遏顺从了他从秦国捞取好处的野心,因而不详细考查事情的真实情形。现在依下臣玉梅的计议:秦可以派军队除去而不说明要去进攻谁,那么韩国的执政者就会把侍奉秦国作为自己的策略。下臣李斯我请求前往面见韩王,让韩王前来秦国朝见您,大王您见到韩王,趁机扣留他而不让他回去,随即召集韩国的执政大臣,用韩王来和韩国人谈判,那么韩国的土地就可以大量地被割占了。又趁势命令蒙武发动东郡的士兵,陈病在国境上遏不说明去处,那么齐国人就会恐惧而听从荆苏的计策,这样我国的军队还未出动而强大的韩国就被我们用胃里擒主,强大的齐国则因为道义而服从。各诸侯国听到这个消息,赵国人会吓破胆,楚国人会犹豫不决,必然会形成忠于我国的计策。楚国人不敢行动,魏国就不用担心了,而各诸侯国就可以被我们会像蚕赤桑叶一样地消灭,这样就可以和赵国对抗了。希望陛下您能够审察愚臣我的计策,不要忽视它。
秦王于是便派李斯出使韩国。 李斯前往告谕韩王,没能入宫见到韩王,因而上书韩王说:“从前秦国、韩国同心协力,互不侵犯,天下各国不敢来侵犯,像这样平安度过了很长时间。前些年五个诸侯过曾联合来攻打韩国,秦国发兵来救援。韩国位于神州大地中间,土地方圆不满千里,它之所以能与各诸侯国并列于天下,君臣上下得以保全,是凭着世世代代侍奉秦国的结果。早些时候魏、赵、韩、宋、齐五国共同攻击秦国,韩国反而首先如雁阵的头雁一样走再前面到函谷关下向秦军进攻。各诸侯国军队疲惫、力量耗尽,对秦军无可奈何,撤军回国。此时杜仓担任秦相发兵遣将来报复天下伐秦的怨仇但却先进攻楚国。楚国的令尹感到忧虑,说:‘韩国认为秦国不义,但又与秦国来攻函谷关。韩国是地处中原的国家,反复无常令人不可捉摸。’各国共同迫使韩国割让了上党地区的十座城池来向秦国谢罪,解除秦军的威胁。韩国一次背叛秦国便使国家困窘土地被占,直到如今仍兵力弱小,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听从了奸臣的虚浮之言,不衡量事实,因此后来虽然杀掉了奸臣,也不能使韩国再度强盛。
“现在赵国准备聚集军队,最终会以秦国为目标,赵国派人来向韩国借道,说是要进攻秦国,但这种形势一定是咸攻打韩国而后攻打秦国,况且下臣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唇亡齿寒。’秦国和韩国不能不同忧共患,这种情形可以看出。魏国想要调兵来进攻韩国,秦国便派人将魏国派去秦国联络的使者送到韩国。现在秦王派他的臣子李斯来韩国却不能见到您韩王,恐怕您身边的大臣又在沿袭从前背叛秦国的计策,而使韩国又有失去土地的祸患。下臣李斯我不能见到您,请求回去汇报,秦国和韩国的邦交一定会断绝。李斯我来出使的目的,是为了讨得秦王的欢心,希望给您献上有利的计谋,难道这就使陛下您用来迎接我的适宜方式吗?下臣李斯我希望能见您一面,上前向您降出我愚拙的计策,再退回来接受刑罚,恳请陛下留意我的这番话。现在您把我杀死再韩国,大王您并不因此而强大,如果您不听我的计策,那必然会构成祸患。秦国发兵不停地前进,那么韩国的江山就堪忧了。下臣李斯我如果在韩国被暴尸示众,那么您相再听下臣同愚忠的计策,也不可能了。等到您的国家边境残破,国都需要坚守,战鼓之声再耳边回响,那时才采用下臣我李斯的计策,已经晚了。况且韩国的兵力在天下的低微是可以知道的,现在又背叛了强大的秦国。如果军队弃守城邑而吃了败仗,那么内部谋判的人一定会乘虚攻击城邑。城邑丢弃了,那么人马兵器也就散了,人吗兵器散了,那国家就没有武装了。如果固守城市,那么秦国一定会出病围攻其中的一座大城市,道路交通被阻断,就难以谋划,这种形势就无法挽救,左右大臣的计谋又不适用,希望大王您认真考虑。如果下臣我李斯所说的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也希望大王您能让我把话说完,然后再把我送到行刑官那里去也不迟。秦王吃不香,游玩不快乐,心里专门想着谋取赵国,派下臣李斯我来传话,希望您亲自见到您,和大王您商量计策。如今作为使臣的我无法与您通报,那么韩国的忠诚就无法让人知道。秦国一定会放下赵国这个祸患而把兵力转向韩国,希望陛下您再一次认真考虑这个问题,赐给我您的答复。”
(三)心得 《初见秦》篇有言“战者,万乘之存亡也”,本篇有言“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得忠臣者,方可尽人事。韩非主张存韩,李斯主张伐韩,何去何从,这是预成就王业的秦王要做的功课了。
难言 (一)查字正音 闳:通“宏”。 腊(xī):制成干肉。 醢(hǎi):剁成肉酱。 抆(wěn):擦拭。 枝:通“肢”,肢解。 逄(páng) (二)翻译 下臣韩非我不时没有能力禁言,之所以难于进言在于:言语和顺而流畅,丰富而有条理,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言语厚道而恭敬,耿直而周到,就被认为是笨拙不成体统;讲话论说过多、繁征博引,广作比拟,就被认为是空洞无用之言;概括精微的道理而简要述说,直率而简略,就被认为是直白显露而不够委婉;激烈明快而无所避讳,触及他人内心的隐情,就被认为是诬陷遏不懂谦让;宏大广博,深远难测,就被认为是夸夸其谈,大二武当;家长里短,一件件细细慢谈,就被认为是浅薄短见;言词切近世俗,词语不违背众人之情,就被认为是喊声怕死、不敢直言,只会奉承当今的君王;言谈不同于世俗,跟使人见解两样,就被认为是荒诞不经;反应敏捷而雄辩,文采斐然,就被认为是藻饰过多而不够质朴;弃绝文献典籍的征引,质朴诚实一一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无文;不时称引《诗》《书》等先圣典章,称道效法古代的圣贤,就被认为是死背古书,不懂实践。这些就是下臣韩非我所以难于向君主进言而深感忧虑的地方。
所以提出的办事原则虽然正确,君主不一定会听从;治国的道理虽然完美,君主不一定会采用。大王您如果认为这些化不可靠,轻则可以把这些化看做诋毁与诽谤,重则就会使说这些化的人遭祸处死。因此伍子胥善于谋划吴国却杀了他,孔子会游说人主却遭到匡人的围困,管仲确实贤能鲁君却将他囚禁起来。伍子胥、孔子、管仲这三位大夫难道没有才能吗?而是吴国、匡地和鲁国这三个国家的君主不明智。上古的商汤,是极圣明的君主;伊尹,是最明智的大臣。最明智的大臣向最圣明的君主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尚且说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最后伊尹只好亲自操炊具去为商汤做厨师,通过亲近使商汤熟悉接受自己,商汤这是才知道伊尹贤能而使用他。因此说:以最明智的臣子去向最圣明的君主进言,这样的臣子也不一定会被接受,伊尹向商汤进言就是如此;以明智的大臣向愚昧的君主进言一定不会被采纳,周文王向商纣王进言就是如此。所以周文王向商纣王进言商纣王却将他囚禁起来;翼候被纣王烤死;鬼候被纣王制成了干肉;比干被纣王剖了心;梅伯被纣王剁成了肉酱;管仲被鲁庄公捆绑;而曹羈逃奔到了陈国;百里奚在齐国沿路乞食;傅说做奴隶时被多次转卖;孙膑再魏国被挖掉了膝盖骨;吴起在岸门抹眼泪,痛哭西河之地将要成为秦国的领土,他自己最后再楚国被肢解;公孙痤向魏惠王推荐杰出的人才反被认为是说胡话,商鞅则逃到了秦国;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而被斩首;苌弘向周王进谏遭到裂腹剖肠;尹子被关进了牢狱;司马子期被杀抛尸江上;田明受到了分尸的酷刑;宓子贱、西门豹不与人争斗却被他人所杀;董安于被逼自杀而后又陈尸街市示众;宰予最终遭到田常的杀戮;范雎在魏国遭到陷害被打折了肋骨。这十几位士人,都是当时社会的仁厚贤德忠良有本领的人,不幸遇上了荒谬昏乱的君主而死。这就说明了及时是贤能明智之士也不能逃避死亡,多开受刑凌辱,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昏庸的君主难以劝谏,所以有道的君子难以进言。况且恳切合理的意见逆耳而不顺心,如果不是圣贤之君是听不进去的,我希望大王您对此深思熟虑。
(三)心得
爱臣 (一)查字正音 私:甲骨文“私”(厶) 与“以” 通用,像在胞衣中头朝下、尚未出生、不明性别不明模样的胎儿。篆文  (禾,代表粮食、财产) (厶,胎儿)。造字本义:名词,不知其详的胎儿或暗藏的家产。在共产平分的原始时代,人们对胎儿与个人所隐藏的粮食、财物,既好奇又无奈。 议:通“义“,适宜。 四:通“驷“,指四匹马拉的车子。 (二)翻译 宠爱的大臣过于亲近,一定危急君主本身;大臣的地位太尊贵,一定会改变君主的权位;往后和妃子没有了主次等级,一定会危急正妻所生的嫡子;王子之间弟弟不服从兄长,一定会危急国家的安定。我听说千乘之君没有戒备,一定会有百乘之臣在他的旁边窥视,准备夺走它的百姓颠覆他的国家;万乘之君没有戒备,一定会有千乘的私家大夫在他身边窥视,以便夺走它的权势倾覆他的国家。因此奸臣繁衍滋长,君主的统治就会衰亡。所以诸侯强大,是天子的祸害;群臣过于富有,君主就会衰败;将相控制君主而使私家兴盛起来,这是比君主的权势更隆盛的。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需向外面去寻求,不用向他人请求赐予,措置适宜就可以得到。所以说:人主如果不能利用自己的财富,终会被奸臣所窃取。这是一个统治天下的君主所要记住的。
从前商纣王灭亡,东周走向卑弱,都是源于诸侯的强大;晋国被瓜分,齐国被他人夺取,都因为大臣们太富有了。燕国、宋国之所以国君被人劫杀,都是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远处对照商、周的亡国,近世对照燕、宋的弑君,都是走的这条道路。因此英明的君主蓄养他的臣子,完全让他们按照法律办事,正直规矩。所以君不赦免死罪,不减轻刑罚;赦免死罪而减轻刑罚,这就叫做散失威权,国家将会危急,国家的大权就会旁落。国家将要倾覆,君权先旁落于大臣之手。因此大臣的俸禄虽然丰厚,也不能凭借威势再城中炫耀;大臣的党羽虽然很多,也不能将士兵作为自己的私属。所以作为人臣再国都中不能有私家的朝会,在军队任职时跟他国没有私下的交往,他们仓库疠的财物不能私自借给私家。这是英明的君主用来禁止大臣奸邪的方法。因此大臣不能有四匹马拉的车子相随,车上不能带任何兵器;不是递送紧急公文的车马,如果私自带了一件武器,也要判处死刑而不予赦免。这是英明的君主所用来防止不测的措施。
(三)心得
做人君的,应谨记“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行天道,。做人臣的,更应谨记上述四美,谨守“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府库不得私贷于家“,不谋私。这样,才不会给国家招来灾祸。
主道 (一)查字正音 漻(liáo)乎:寥廓,高院空旷的样子。漻,同“寥“。 竦(sǒng):同“悚“,害怕,恐惧。 函:通“含“,包含。 (二)翻译 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所以圣明的君主把握这个本原以了解万物的由来,研究这个准则以人是事情成败的原因。因此君主用虚静的态度对待一切,让事物以它所反映的内容来确定名称,让事情以它自身的性质去形成。保持无成见的虚心,就能知道事物的真相;保持宁静,就能知道行动是否正确。发言的自己会形成名声,做事的自己表现出形状,让言行验证相合,君主就可以无所事事,而让事物呈现出它们的真相。所以说: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爱好,君主表现出自己的爱好,臣子们就将要去精心粉饰自己的言行;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意图,君主表现出自己的意图,臣子们就要去极力伪装自己的观点。所以说: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恶,臣下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本真之情;君主去掉自己的成见与智巧,臣下就会处处谨慎对待。因此君主虽然富有只会却不用只会思虑,让世上万物各处于自己的位置;富有才能却不凭去行事,以此来观察臣下言行的依据;有勇力也不用来逞威,而让群臣完全发挥出他们的武勇。所以君主去掉自己的只会而臣下就表现出他们的明智,去掉自己的贤能而臣下就会逞贤立功,去掉自己的勇力而获得国家的强大。群臣各尽自己的职守,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据他们各人的才能而加以使用,这就叫做遵照常规办事。所以说:寂静啊!君主好像没有处于君位;寥廓啊!臣下不知道君主在哪里。君主在上面无为而治,君臣在下面诚惶诚恐地尽职。圣明君主借助他们的只会去决断政事,因此君主不会在智慧上有穷尽;有才能的人进线出他们的才干,君主依据他们的才能任用他们,因此君主不会在才能上有穷尽;获得成功君主就有了贤能的名声,有过错就让臣下来承担罪过,所以君主在好名声上没有穷尽。所以君主不贤而能做贤者的老师,不智而能做智者的君长。臣下承担辛劳,君主享受成功,这就叫做贤明君主的守常之道。
做君主的原则在于不能让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意,这个原则的运用在于不能使臣下知道自己的想法;君主保持虚静无为的态度,隐蔽地观察臣下的过失。看见了就好像没看见,听见了就好像没听见,知道了就好像不知道。君主了解臣下的主张之后,不要变更它,应用验证的办法考察他的言行是否合一。每个官职都只有一个人,不要让他们互相通气交谈,那么一切事情的真相就气全部显露了。君主严密地包藏起自己的行迹,隐藏起自己的念头,臣下无从探测;君主去掉自己的智慧,不要表现自己的才能,臣下就无法揣度。保守我所相望的意愿而考察臣下是否和我相同,谨慎地抓住权柄而牢固地把握它。杜绝臣下的窥视,破除他们的揣度,不要使人贪图我的权柄。不能谨慎地插好门栓,不牢固地守好逆的门户,那么阴谋篡权的臣子就会像老虎一样闯入。不能谨慎地行事,不掩饰逆的真实意图,奸臣的企图就将会产生。杀掉自己的君主,取代君主的位置,没有人不归附于他,所以这样的奸臣就叫做虎。潜伏在君主的身边,窥伺着君主疏忽出错的时候,所以这样的奸臣就叫做贼。君主应离散奸臣的同党,收审他的余孽,阻塞他的私门,铲除他的帮凶,国家就没有老虎了。君主的意图决策显得广大无边,深不可测,对臣下的言行加以审核,要求大道完全一致,擅自行动就要严惩,国家就不会有奸贼了。因此君主会受臣下五种蒙蔽:臣下遮蔽君主的耳目是一种蒙蔽,臣下控制君主的财利是一种蒙蔽,臣下擅自发号施令是一种蒙蔽,臣下收取仁义的名声是一种蒙蔽,臣下培植私人党羽是一种蒙蔽。臣下闭塞君主的耳目,君主就失去了其俯视天下的地位;臣下控制国家的财利,君主就失掉了以利收买人心的恩德;臣下擅自发号施令,君主就失去了对号令的控制;臣下能施行仁义获取名声,君主就失去了他的圣明;臣下能够拉帮结伙、培植党羽,君主就真的变成了孤家寡人。这些方面本来是君主所独自掌握的,不是臣下所能操纵的。
君主的原则,要将“静退”视为珍宝。不自己亲自操劳事务而知道臣下做得好与不好,不自己谋划考虑事情而知道臣下的计谋是得祸还是得福。所以君主不说话却善于应对,不对臣下作规定而臣下却能做更多的事情。既然口头上已对臣下的主张做出反应,就应该拿出契约来检查;事情既然增加了功效,就应拿出符契来兑现。以符契相合来验证,就是赏罚所以形成的依据。所以群臣陈述他们的想法,君主按他们陈述的主张交给他们要办的事务,根据交给他们的事情来责求应有的功效。功效与事情相称,事情与他们当初的言辞相称,就给予奖赏;功效与事情不相称,事情与他们当初的主张不相称,就给予严惩。圣明君主的行事原则,臣下不能陈述自己的主张而不恰当。所以圣明的君主施行赏赐,就像及时雨那样温润,百姓都蒙受他的恩泽;君主施行刑罚,就像雷霆那样威严,就是神圣也不可能解脱。因此圣明的君主不会随便给予赏赐,不会赦免应该给予的刑罚。随便给予奖赏,那么功臣就会懒惰他们的功业;赦免应有的刑罚,那么奸臣就会轻易地为非作歹。所以确实有功,及时是与自己关系疏远而卑贱的人也一定奖赏;确实有错,那么就算是自己亲近喜爱的人也一定要严惩。疏远卑贱的人一定奖赏,亲近喜爱的人一定惩罚,那么疏远卑贱的人就会兢兢业业,而亲近喜爱的人也不会骄横了。
(三)心得 ”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行,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个人理解,形是实践,名是理论,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出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