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317|回复: 79

刘丹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9 20: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周
上古天真论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第二 两章
1.抄写
2.查字,正音
3.翻译
4.简明心得


一、上古天真论第一
1、抄写

2、正音查字   
灵:  “靈”(灵)与“零”同源,后分化。“霝”是“靈”的本字。霝,甲骨文雨,降水两个,不停念叨),表示巫师念念不停地祈祷下雨。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有的加“示”写成,强调祭祀求雨;有的金文加“玉”写成,表示用玉器祭祀;有的金文加“心”写成,表示求雨极尽虔诚。有的金文加“龠”(乐器),表示祈雨现场奏乐献礼,仪式隆重。有的金文在“霝”的基础上再加双手、双脚、人形、火形,表示祈雨的巫师持炬手舞足蹈,向天神传达干旱缺雨的“火热”痛苦。篆文异体字用“巫”代替“王”(玉),强调巫师降神求雨。造字本义:动词,大旱之时,巫师念念有词地祭祀祝祷求雨

齐:  “亝”是“齊”的异体字。齊,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三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有的甲骨文像三颗(大量)刚冒出地面的胚芽。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突出了胚芽下面的直茎。有的金文写成会义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相等、相同),强调大量种子萌芽生长节奏的“同步”性。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由会义。造字本义:动词,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  

敦:“惇”是“敦”的异体字。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谆”的省略,表示恳切而耐心劝戒。敦,金文享,即“谆”攴,持械打击),表示恳切劝戒和体罚。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恳切耐心地劝戒勉励,并以体罚的权威督促

敏: “敏”是“慜”的本字。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女子生育。敏,甲骨文每,女子生育又,抓,用手触摸),表示触动生育的女子。有的甲骨文用“女”代替“每”,用“攴”(持械击打)代替“又”(抓),强调外力对怀胎妇女的刺激。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用“力”代替“又”。篆文综合两款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孕妇对触摸反应强烈

成:  成,甲骨文戊,大钺,战具囗,城邑),钺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一邑一地。有的甲骨文将城邑“囗”写成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征战结束。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戌”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

登:  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盛器。登,繁体甲骨文两个“止”,双脚豆,盛器収,两手),表示双手捧着装满祭品的豆器走上祭台,“豆”中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豆器内盛满食物。简体甲骨文省去双手“収”。金文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籀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捧装满丰收粮食的盛器,走上祭台敬献神灵

动: 动(動),金文被刺瞎眼睛的男奴重,大包袱),表示男奴负重驮物。有的金文辵,行进重,包袱),突出负重行进的“运输”主题。篆文重,包袱),强调使用体力。造字本义:动词,使用体力,负重劳作。  


作:“乍”是“作”的本字。乍,甲骨文刀,匠具纵横的刻纹),表示用斧削刻器物。有的甲骨文在刀形上方加一个缺口,表示用刀斧砍斫木头。有的甲骨文省去纵横刻纹。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的缺口“V“写成“卜”。当“乍”的“砍斫制作”本义消失后,篆文由再加“人”(木匠)另造“作”,强调巧匠“人为创造”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木匠用刀具砍斫削刻,制作器物

节: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就餐。節,金文竹,竹子即,就餐),表示竹制餐具,带结的一截竹子。像一些陶器(如缶)作为打击乐器一样,远古时代的竹碗也被作为打击乐器。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用于进餐盛具的竹碗,以竹结为天然碗底


常:“裳”是“常”的异体字。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崇尚的、流行的。常,金文尚,崇尚、流行巾,布),表示人们崇尚的服饰。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异体字“裳”用“衣”代替“巾”造字本义:名词,古代长期流行的服饰


3、翻译  

  古代的轩辕黄帝,生而天人合一,具有沟通天地人鬼的能力;20岁以前就可以出口成章,口传心授;小时候跟随老师学习,在生而神灵的土壤里,心里的神气种子全面破土而出;长大以后敦厚而笃行,对世界万物的细微变化都在心上,能够迅速的做出反应;成年后武力征服称霸一方,手捧装满丰收的粮食,走上祭台敬献神灵。  黄帝问歧伯:我听说上古时代,自然纯朴的状态下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但手脚都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到五十岁,手脚就无力了,显得衰老。这是时代的不同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的缘故呢?
  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行自然之道,取法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按照阴阳的形式来推演阴阳的演变规律,吃饭喝水,喝茶,喝酒有节制,因为天地有固定的规律,有固定的日常起居的规律,不妄作妄为使身心负担沉重,所以,身体作为元神寄居的旅馆,一辈子保护好神,身体与元神相处愉快,而活到天给予的活的时间,120岁,度过百岁才离开世间。现在的人就不同了,像喝水一样喝酒,以妄知妄为代替自然之道的常理,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流失肾精,对人体伤害最大。欲多心散,耗尽穷尽精气而没有接受神的指引,真气耗散。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控制过度思虑,以神御之,以免过度消耗精气。追求刺激,兴奋,动心,结果就是纵欲,动心的过程中消耗肾精,与自然的养生之道反向而行,天地运行规律无节于内,所以五十岁左右就衰老了。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对于四时不正之风,能够及时回避,思想上清静安闲,无欲无求,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于内而不消耗,这样,疾病怎么会发生呢?所以心志闲淑,私欲很少,心情安宁,没有恐惧,形体虽然劳动,但不过份疲倦。真气从容和顺,每个人的希望和要求都能满足。无论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漂亮,喜欢社会习俗,互相之间也不羡慕地位的高低,人们日渐变得自然朴实。所以过度的嗜好,不会干扰他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会惑乱他的心志。无论愚笨聪明有能力无能力的,都不追求酒色等身外之物,所以合于养生之道。因而他们都能够度过百岁而动作不衰老,这是因为他们的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的原因。
  黄帝问道:人年老了,就不能生育子女,是筋力不足呢?还是自然的生理变化规律就是这样的呢?
  歧伯回答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开始充实,牙齿更换,头发生长。到了十四岁,天癸发育成熟,任脉畅通,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而来,所以能够孕育子女。到了二十一岁,肾气平和,智齿生长,身高长到最高点。到了二十八岁,筋骨坚强,毛发长到了极点,身体非常强壮。到了三十五岁,阳明经脉开始衰微,面部开始枯槁,头发也开始脱落。到了四十二岁,三阳经脉之气从头部开始都衰退了,面部枯槁,头发变白。到了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太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不能再生育儿女。
  男子八岁时,肾气开始充实,头发生长,牙齿更换。到了十六岁时,肾气盛满,天癸发育成熟,精气充满,如男女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了。到了二十四岁,肾气平和,筋骨强劲,智齿生长,身高也长到最高了。到了三十二岁,筋骨粗壮,肌肉充实。到了四十岁,肾气开始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干枯。到了四十八岁,人体上部阳明经气衰竭了,面色憔悴,发鬓斑白。到了五十六岁,肝气衰,筋脉迟滞,手足运动不灵活了。到了六十四岁,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身体感到为病所苦。人体的肾脏主水,它接受五脏六腑的精华以后贮存在里面,所以脏腑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年龄大了,五脏皆衰,筋骨无力,天癸竭尽,所以发鬓斑白,身体沉重,走路不稳,不能再生育子女了。
  黄帝问道:有人年纪已很大,还能生育子女,是什么道理?
  歧伯说:这是因为他的先天禀赋超过了常人,气血经脉还畅通,还肾气有余。虽然能够生育,但在一般情况下,男子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不超过四十九岁,到这个岁数男女的精气都穷尽了。
  黄帝问:养生有成的人,年纪都达百岁,能不能生育呢?
  歧伯说:关于养生的人,能够推迟衰老,保全身体如壮年,所以即便年寿很高,仍然能生育。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真人,他能与天地阴阳自然消长变化的规律同步,自由地呼吸天地之间的精气,来保守精神,身体与精神合而为一。所以寿命就与天地相当,没有终了之时。这就是因得道而长生。
  中古时代有至人,道德淳朴完美,符合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气侯的变迁,避开世俗的喧闹。聚精会神,悠游于天地之间,所见所闻,能够广及八方荒远之外。这是能够延长寿命,身体强健的人。这种人也属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能够安居平和的天地之间,顺从八风的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从来不生气。行为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防效世俗而保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外不使身体为事务所劳,在内不使思想有过重负担。以清静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所以形体毫不衰老,精神也不耗散,年寿也可以达到百岁。
  其次有贤人,能效法天地的变化,取象日月的升降。分辩星辰的运行,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侯的变化来调养身体,追求上古真人,以求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可以延长寿命而接近自然的天寿。
  

4、心得

优秀儿童:生而神灵
优秀学生:幼而徇齐
优秀青年:长而敦敏

法于阴阳,知于术数 。
形与神俱。外部的形是由内部的神指挥而成的,神之长的功能外显。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书上解释是联系上文,醉以入房解释的,纵情声色,以致精气衰竭。放开这个理解,欲竭其精是因为欲多心散,乱气烦于胸中,精是有限的,欲拿去却没有办成什么事,有点象熊孩子把家里的钱拿出去败家了。嗜欲便成了精与神之间的阻隔。
男女七七八八之数,不可不知,真至圣贤之术,不可不习。



二、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1、抄写



2、查字正音
陈:“陳(陈)”与“陣”同源,后分化。陳,金文阜,山地東,是“車”的误写,以战车借代部队),表示部队在野外山地布阵。有的金文加“攴”(持械打击),表示部队持械进攻。有的金文加“土”(旷野),表示部队在旷野布阵。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東”写成“木”加“申”的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部队在旷野、山地行军作战时的阵形


蕃(fan):“藩”是“蕃”的异体字。番,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未开化的西域边境地区。蕃,金文艸,植物番,西域边境),表示西域边境的草地。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加“水”河川),表示边远地区的河流、荒芜草地。造字本义:名词,西域边境地区广大的荒芜草地。文言版《説文解字》:
蕃,艸茂也。从艸,番聲。

亟(qi):“”是“”的本字;“”是“”的本字;“亟”是“”的异体字;而“亟”是“極”的本字。,甲骨文二,天和地人,世人),表示人之上的天,与人之下的地,即天地两个极端。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上端的一横写成“二”(上天),明确天地两端的含义。当“”字偏废后,金文加“口”(说话、催逼)另造“”代替,表示极力催逼。当“”字偏废后,金文再加“攴”(持械击打)另造“”代替,表示极力威逼、催促。篆文“亟”将金文字形中的“攴”省略成“又”(抓)。造字本义:动词:极力威逼,极力催促

坼(che):“坼”是“”的异体字。“斥”是“㡿”的异体字;“斥”也是“拆”的本字。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拆除建筑。,篆文土,地层㡿,拆除建筑),表示拆开地层,比喻地层遭到外力强制性的破坏而开裂。造字本义:动词,由于大旱或地震等原因,地层开裂。

菀(yun):通蕴,蕴积。

3、翻译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自然生机勃勃,草木欣欣向荣。适应这种环境,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开束发,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神志活动要顺应春生之气,而不要违逆它。这就与春生之气相应,是养生的方法,违背这个方法,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发生寒变,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差,供给夏天成长的条件也就差了。
  夏季三个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通,各种草木开花结果,适应这种环境,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心中没有郁怒,使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如有为所爱之物吸引一样,使阳气疏汇于外。这就是与夏长之气相应,是养生的办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就会患病,这是因为夏天长养的基础差,供给秋天收获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季三个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适应这种环境,应当早卧早起,和鸡同时活动。保持意志安定,从而舒缓秋天劲急之气对身体的影响。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清和均匀。这就是秋收之气相应,是养收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就要生泄泻之病。这是因为秋天收敛的基础差,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季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寒冷的天气,使河水结冰,大地冻裂。这时不能扰动阳气,适应这种环境,应该早睡晚起,一定等到太阳出来时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好像心里很充实。好像已经得到满足,还要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这就是与冬藏之气相应,是养藏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肾气,到了春天,就要四肢枯萎,软弱无力。这是因为冬天闭藏的基础差,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天气潜藏着清净光明的生生之德,永远无尽,所以万物能长久生存而不会消亡。如果天德不藏,显露他的光明,日月就没有了光辉,如同外邪乘虚侵入孔窍,酿成灾害一样。流畅的阳气,就会闭塞不通,沉浊的地气,反而遮蔽光明。云雾弥漫不晴,那么,地气不得上应天气,甘露也就不能下降了。天地之气不能交流,万物的生命不得成长,这样名果珍木多亡。草木就枯槁,而不会茂盛了。邪气潜藏而不得散发,风雨失节,白露不降,草木枯槁不荣。邪风时时侵袭,暴雨不断袭击,春,夏,秋,冬不能保持相互间的平衡,与正常的规律相违背,这样的话,万物在生长的中途便都夭折了。只有圣人能够顺应自然变化,注意养生,所以身体没有重病。如果万物都不失保养之道,那么它的生命之气是不会衰竭的。
  如果违背了春天之气,那么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会使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如果违背了夏天之气,那么太阳之气就不能生长,会使心气内虚。如果违背了秋天之气,那么少阴之气就不能收敛,会使肺热叶焦而胀满。如果违背了冬天之气,那么太阴之气就不能潜藏,会使肾气衰弱。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顺应这个规律,在春夏保养心肝,在秋冬保养肺肾,以适应养生的根本原则。假如违背了这一根本原则,便会摧残本元,损坏身体。所以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由来,死生的本源。违背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得重病。这样才可以说掌握了养生规律。不过这个养生规律,只有圣人能够奉行,愚昧的人却会违背。如果顺从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生存,违背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死亡;顺从这个规律就会安定,违背了,就要发生祸乱。如果不顺从阴阳四时的变化而违逆,就会生病,病名叫关格。
  所以圣人不治已发生的病,而倡导未病先防;不治理已形成的动乱而注重在未乱之前的疏导。假如疾病形成以后再去治疗,动乱形成以后再去治理,这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发生战斗才去铸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4、心得
  春三月,此谓发陈。一是说它生发,另外是指它有多年的积累。如果没有陈,发不起来。  
  生与长。生是萌芽,长是拉长。春天萌芽,生。夏三月热的时候,万物是一种疯狂的拔节生长。要珍惜自己萌动的生机,鼓励它往好的方向走,至于病的邪的生机,要早早给它去除。春生夏长。
荣与枯。荣的反义词是枯,枯萎,凋谢。草木披上绿装,春风又绿江南岸叫荣。从枯萎,凋谢的状态重新回到了绿色的状态,所以把春天的颜色定为青。秋天从革是杀戮,剥动物的皮叫革,制革。荣,汗毛都立起来了,像青草一样冒出来的样子。春天,人体上的小小汗毛孔开始开放,脸也开始舒张,气血开始从内脏肠胃向四肢,头面,身体末梢奔涌,就会显得容光焕发,人的气血和能量就开始往表皮走,这也叫万物以荣。春天,多立志,多做事。志生出来了以后,就叫发陈,在这种状态下,就会发自内心的突然想做点什么。志闲而少欲,本来志应该闲,少欲,但在春天却应该顺应天地变化,鼓励自己多做点事情。
广步于庭。天气还没有到暖和的时候,不可能到外边去春游,撒野,就在院子里面散步,还是相对封闭的。而且是要迈着大步,步幅还要和缓。春天的早上,地气升腾的最厉害,一定要好好接地气儿。
予而勿夺,賞而勿罚  予是给予,夺是夺取。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春节要给红包,给压岁钱,不管犯了多大的错误,做了多少坏事,这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即使做错了,留着以后再说,绝对不会在大开春,大过年的时候清算旧帐,这时候陈芝麻,烂谷子闹一场,违反天地之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16: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丹的《素问》读书笔记

第二周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1、原文抄写
2、查字正音
3、翻译
4、心得
5、熟读吟诵



一、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1、抄写

2、查字正音
壅(yong):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堵塞。壅,甲金篆字形暂缺,隶书雍,堵塞),表示用泥土堵塞。推测造字本义:动词,用土堵塞、堆填。

喘:耑,甲骨文像拄杖缓行的样子。喘,篆文口,呼吸耑,拄杖老人),表示老人呼吸急促。篆文异体字将“口”改成“欠”(,表示老人因气紧而喷嚏、咳嗽。造字本义:动词,老人因行走而呼吸急促

緛(ruan):收缩

沮(ju):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阻”省略,表示阻挡。沮,甲骨文且,即“阻”,阻挡水,河川),表示河川之阻。金文以“又”代“水”。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大河阻挡前路

皶(zha):粉刺

偻(lou):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摟”的省略,表示怀抱。僂,籀文婁,“摟”),表示身体呈搂抱姿势。篆文用“人”代替籀文的“身”,表示人的整体形象有如搂抱的勾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因衰老或疾病脊背弯曲。

腠(cou):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凑”的省略,表示会合、聚集。腠,甲金篆隶字形暂缺,楷书月,即“肉”奏,即“凑”),表示肌肉束会集。推测造字本义:名词,肌肉束会集并与肌腱连接的部位。


3、翻译
  黄帝说:自古以来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就是息息相通的,这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在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还是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之气相通。天之阴阳化生地之五行之气,地之五行又上应天之三阴三阳。如果经常违反阴阳变化的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所以说阴阳是寿命的根本。
  自然界的天气清净,人的意志就平和,顺应这个道理,阳气就固密。即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所以善于养生的圣人,能够聚集精神,呼吸天地精气,而与天地阴阳的神明变化相统一。如果违背这个道理,在内会使九窍不通,在外会使肌肉壅阻,卫阳之气耗散,这是自己造成的伤害,而使阳气受到削弱。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太阳不能在其轨道上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于人体,就会缩短寿命而不能使生命成长壮大。所以天体运行不息,是借着太阳的光明,同理,人体健康无病,是依赖阳气的轻清上浮保卫于体表。
  人感受到寒邪,阳气就会象门户的开阖一样相应抗拒,起居不宁;如果起居妄动,神气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如果感受暑邪,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喘促,喝喝有声;及至暑邪伤气,即便不烦喘时,也会多言多语,身体发热如炭烧,必须出汗,热才能退。如果伤于湿邪,头部就会沉重,如同裹着东西,如果湿势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出现大筋收缩不伸,小筋驰缓无力。大筋收缩不伸叫拘,小筋驰缓无力叫痿。如果气被风邪所缚,发为气肿,四肢交替肿痛不休,这是阳气已衰竭了。
  人体的阳气,由于过度烦劳,就会亢盛外越,导致阴精耗竭,病拖延到了夏天,就容易使人发生煎厥病。主要症状是眼睛昏蒙看不清东西,耳朵闭塞听不见声音,病势危急,就像湖水溃决,流速迅急,不可遏止。人体的阳气,大怒时会造成形与气隔绝,血郁积头部,使人发生暴厥。大怒之后不发暴厥之证的,那就会伤筋。筋受作品,会驰缓不收,肢体行动不自由。半身汗出的,会发生偏枯病。汗出以后感受湿邪,会发生小兯和汗疹。多吃肥甘厚味,能够使人生大疽,发病就像拿着容器皿盛东西一样容易。劳动之后,汗出当风,寒气阻遏于皮肤,会成为粉刺,郁积不解,可成为疮兯。
  人体的阳气,养神则精微,养筋则柔软。如果腠理开阖失调,寒邪乘机侵入,就会发生背部扭曲的大偻病。如果寒气入于经脉,营气不能顺着经脉走,阻滞在肌肉之中,会发生臃肿。邪气留滞在肌肉纹理,日久深入血脉,可以形成瘘疮。外邪从背部腧穴侵及脏腑,会出现善畏和惊骇之证。汗出不透,形体衰弱,阳气消耗,腧穴闭塞,就会发生风疟。
  风是引发各种疾病的始因,但是,只要精神安静,意志安定,腠理就能闭密,阳气就能卫外,即便有大风苛毒,也不能造成伤害。这是顺应四时气侯变化规律来养生的结果。
  所以病的时间长了,就会传导变化,发生其他症候;如果病人上下之气不能交通,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人的阳气过分蓄积,也会致死,因为阳气蓄积,隔塞不通,应该用泻法。如果不赶紧治疗,水平低下的医工就会败亡人体正气而致病人死亡。人身的阳气,白天都运行于人体外部,日出时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中午阳气最旺盛,到日落时阳气衰退,汗孔也就关闭季。这时,就应当休息,阳气收藏于内而拒邪气于外,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犯雾露,如果违反了平旦、日中、日暮阳气的活动规律,形体就会为邪气所困,而日趋衰弱。
  歧伯说:阴是把精气蓄藏于体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是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腠理的。如果阴不胜阳,那么经脉往来流动就会急迫快速,而发为狂病;如果阳不胜阴,那么五脏之气就会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调整阴阳,使之各安其位,才能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这样内外阴阳之气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真气运行正常。
  风邪侵入人体,渐渐损害元气,精血就要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任务了肝脏。这时,如果再过饱,会使胃的筋脉横逆驰缓,而形成下泻脓血的痢疾,进而引发痔疮。如果饮酒过度,肺气就会上逆。如果勉强入房,就要损伤肾气,使脊椎骨损坏。
  大凡阴阳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持守于内。如果阴阳失去平衡,就像一年当中,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因此,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固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分离而不相交,那精气也就随之而耗竭了。
  如果触冒风邪,就会发生寒热。所以,春天被风邪所伤,邪气留滞不去,到了夏天,就会生洞泄病;夏天被暑邪所伤,潜伏在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被湿邪所伤,到了冬天,就会气逆而痰咳,进而发展为痿厥病;冬天被寒邪所伤害,到了春天,必然发生湿热病。风寒暑湿这些四时邪气,会交替伤害五脏。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的营养,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所以过食酸味,会使肝气集聚,脾气就会衰弱;过食咸味,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心气也就郁滞了;过食甜味,会使心气喘闷,肾气就衰弱了;过食苦味,会使脾气濡滞,胃气也就薄弱了;过食辛味,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废了。所以谨慎地调和五味,使得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就会气精骨强了。谨慎地按照养生之道的法则去做,就可以享受自然的寿命。


4、心得

根据五行,志思神心德,五脏腑五味五色的相对应画了一个图,应五方。这样画有点不好看。但在读管子的过程中,也读到中央黄的位置,加上内经也是中央黄,还是决定这样画,由此可以来理解一些现象。比如青,有的人爱养花草,其色青,是不是可以猜测是以花草的生发之气,生长之气养肝气;胆子小的人,可能肝也相应也不太好,肝胆相照;还想到以前小孩子咳嗽的时候,中医开的一味汤水,不是药,白豆山药猪大肠熬汤,当时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稀奇古怪的配,原来以五色五脏的相应,是以白应肺;肝火比较旺的人,对应的是志,志旺则思旺,木生火,思绪发达来源来志和肝火的燃烧;肝火旺的人喜酸,酸儿辣女,可能与五气的运行有关;总之,五气五味五色五脏五位,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当时看到生气通天论这几个字,就已经蒙掉,太广阔的感觉了,无所不包。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似乎也可以来解释家庭里的父母,父为阳,阳密乃固,母为阴,阴守于内。父阳在外打天下保卫家庭,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母阴才在安心在家守于内。如果阳气过于亢盛,而不能固密。不是固的自己的家,固到其他地方去了,也是有问题的。俞穴,说背为阳,俞穴是阳气在人体上的烟冲。今天去了一个剧场,开了冷气,一进去就感觉,可能就是背上的烟冲口在冷气侵入,腠理不固密,确实容易受寒,夏天受寒。
  人的生命时时与自然相通,生气通天论,人之阴阳气由天生,由天定,由自然之气的运行为法则,顺着生,逆者亡。




二、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1、抄写


2、查字正音
鼽(qiu):鼻流清涕。
衄(nu):鼻出血。
按蹻(qiao):按摩导引。
谿(xi):肘膝腕踝。
彘(zhi):猪。


3、翻译
  黄帝问道:天有八方之风,人有经脉有五脏之风,是指什么呢?
  歧伯回答说:八风会产生致病的邪气,侵犯经脉的风邪,触动人的五脏,因而发病。所说的感受四时季节相克的情况是指,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所说的四时季节相克。
  东风生于春季,病变多发生在肝经,而表现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变常发生在心经,而表现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而表现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中央属土,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而表现于脊背。
  所以春气为病,多在头部;夏气为病,多在心;秋气为病,多在肩背;冬气为病,多在四肢。
  所以春天多生鼻流清涕和鼻出血的病,夏仲多生胸胁病,长夏多生里寒洞泄病,秋天多生风疟病,冬天多生痹病。
  所以冬天不剧烈运动而扰动潜伏的阳气,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不发生颈项病,夏仲也不会发生胸胁病,长夏不会发生里寒洞泄病,秋天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证、飧泄、汗出过多的病。
  精对人体就如同树木的根,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冬季善于保养精气的,春天就不易得温病。夏天暑热之时,应该出汗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会得风疟病。
  所以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阳。从清晨至中午,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阳;从中午到黄昏,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阴;从日落到半夜,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阴;从半夜到清晨,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阳。所以人的阴阳之气也是如此。
  就人体阴阳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单就身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就脏腑来说,脏属阴,腑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为什么要知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阳的道理呢?这是因为冬病发生在阴,夏病发生在阳;春病 发生在阴,秋病发生在阳。都要根据疾病所在部位来进行针刺或砭石治疗。所以说,背部为阳,阳中之阳为心;背部为阳,阳中之阴为肺;腹部为阴,阴中之阴为肾;腹部为阴,阴中之阳为肝;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为脾。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相应关系。它们合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黄帝说:五脏与四时相对应,都各有所用吗?
  歧伯说:有。东方青色,和肝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于肝脏,发病多在头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酸味,在五行中为木,在五畜中为鸡,在五谷中为麦。在四时中上应于岁星,所以肝病多发生在筋。在五音中为角音,在五千生成数中为八,在五气中为腥臊。
  南方赤色,和心相应。心开窍于舌,精华藏在心,发病多在五脏。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苦味,在五行中为火,在五蓄中为羊,在五谷中为黍。在四时中上应于荧惑星,所以心病多发生在血脉。在五音中为徵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七,在五气中为焦。
  中央黄色,和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在脾脏,发病多在脊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甘味,在五行中为土,在五畜中为牛,在五谷中为稷。在四时中上应于土星,所以脾病多发生在肌肉。在五音中为宫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在五气中为香。
  西方白色,与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肺脏,发病多在背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辛味,在五行中为金,在五畜中为马,在五谷中为稻。在四时中上应金星,所以病多发生在皮毛。在五音中为商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九,在五气中为腥。
  北方黑色,与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阴,精华藏在肾脏,发病多在四肢。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咸味,在五行中为行,在五畜中为猪,在五谷中为豆。在四时中上应于水星,所以肾有病会发生在骨骼。在五音中为羽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六,在五气中为腐。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小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气血逆顺,以及阴阳、表里、雌雄的所以然,把这些道理牢记在心中,用心精思以知常处变,灵活运用。这样的脉学是宝贵的,但不要传授给不适当的人,不是真正的医学理论也不要向人传授,这才是医学传授之道。


4、心得
  金匮,古人藏在金柜里的真理之言,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读到的,而今能读到实属幸运。八风发邪(外风),以为经风(内风),外风触动内风,同气相求。东风(春)生发,温暖鼓舞,南风(夏)热气,西风(秋)肃杀,北风(冬)冰冷苍凉。 东风起来肝胆之气受鼓舞,木克土,脾胃就弱,如果脾胃本来就弱,如此雪上加霜。以前听人说过,古人避风如避剑,如此确实是自伤而不知。
   一天中的阴阳变化,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和人体内的阴阳变化所相应,看天时应天时作息,该睡睡该起起,与日月俱兴,五脏应四时是有道理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11: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周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1、原文抄写
2、查字正音
3、翻译
4、心得
5、熟读吟诵



一、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抄写

2、查字正音
䐜(chen):上腹部胀满


厥(que)气:逆行之气。


能(tai)始:变化生成之开始。


清:通凊qing,寒。


嗌(yi):喉下之食管处,即咽。


3、翻译
  黄帝说:阴阳,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因此,治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 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发生,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飱泄。浊阴之气在上,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这是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因此疾病也有顺证和逆证的不同。
  在自然界中,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成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雨虽从天气下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形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这些都是由于阴阳相互转化造成的。同样,在人体的变化中,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发散于腠理,浊阴注入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使六腑能够相安。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进入身体中的胃腑,胃能够腐熟蒸化出水谷中的清气。清气进入五脏与五脏中的精气结合,而化生人体生命的营养物质。精仰赖水谷清气的补养,形体仰赖饮食五味的补给。饮食经过生化生成精,精气化后来充养形体。饮食不节,也能伤害形体,气偏盛,也能损伤精。精血充足,又能够化而为气,气也能被五味太过所伤害。
  味属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阳,所以趋向上窍。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气薄的能够向外发泄邪气,气厚的能助阳发热。亢阳能使元气衰弱,微阳能使元气旺盛。因为亢阳会侵蚀元气,而元气有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阴。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过喜过怒可以伤气,寒暑外侵,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如果逆气上冲,血脉阻塞,也会神气浮越,离形体而去。因此,不节制喜怒,不调适寒暑,生命就不会稳固。阴气过盛会转化为阳,阳气过盛也会转变为阴。所以说,冬天感受寒气过多,到了春天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风气过多,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飱泄;夏天感受暑气过多,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湿气过多,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代圣人,谈论人体的形态,排列辩别脏腑的阴阳;联系会通四方上下六合,来审察十二经脉阴阳六合的起止循行与络属关系;气穴各有它所发的部位和名称;连属于骨骼的“谿谷”,都有它们的起止点;皮部浮络的属阴属阳,为顺为逆,也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变化,有一定规律;外在规律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理。真是这样吗?
  歧伯回答说:东方属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又能养筋,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风,在地为五行中的木,在人体中为筋,在五脏中为肝,在五色中为苍,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握,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怒能伤肝,但悲伤可以抑制怒;风气能伤筋,但燥可以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但辛味可以抑制酸味。
  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又能生血,血又能养脾。心气上通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热,在地为五行中的火,在人体中为血脉,在五脏中为心,在五色中为赤,在五音中为徵,在五声中为笑,在人体的变化中为忧,在七窍中为舌,在五味中为苦,在情志中为喜。过喜能伤心,但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但寒气可以抑制热;过食苦味能伤气,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又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健壮又能使肺气充实。脾气上通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中的土,在人体中为肌肉,在五脏中为脾,在五色中为黄,在五音中为宫,在五声中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干哕,在七窍中为口,在五味中为甘,在情志中为思。思虑能伤脾,但怒可以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过食甘味能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属秋,天气劲急而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直通肺气,肺气又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生肾水。肺气上通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燥,在地为五行中的金,在人体中为皮毛,在五脏中为肺,在五色中为白,在五音中为商,在五声中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咳,在七窍中为鼻,在五味中为辛,在情志中为忧。忧能伤肺,但喜可以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过食辛味能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属冬,阴凝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水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又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上通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中为肾,在五色中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中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中为恐。恐能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寒能伤骨,但燥可以抑制寒;过食咸味能伤骨,但甘味可以抑制咸。
  所以说:天地上下是负载万物的区宇;阴阳是化生气血,形成雌雄生命体的动源;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再进一步说: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有阳作为它的卫外;阳在外,有阴作用它的辅助。
  黄帝说:人怎样取法阴阳呢?
  歧伯回答说: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呼吸困难,身体俯仰摆动。手脚厥冷汗出不来并且发热,牙齿干燥,并且心里烦闷,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冬天,而耐受不得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冷,甚或时常打寒冷,寒重就会出现手足厥冷,手足厥冷之后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夏天,而耐受不得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所引起疾病的症状。
  黄帝问:怎样调和阴阳呢?
  歧伯回答说: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调和阴阳;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早衰。人到四十岁,阴气已经减损一半,起居动作显得衰退了;到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到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下虚上实,流鼻涕、淌眼泪等衰老现象都出现了。所以说: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因此,同时出生,来到世上生活,最后的结果名称却不相同。聪明人,在没病时,就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时,才知道调养。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体轻捷强健,即使年老了,还显得健壮,强壮的人就更加强健了。所以明达事理的人,顺乎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以恬静的心情为快乐,持守虚无之道,追寻心志的快乐与自由,因此,他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寿。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
  天气在西北方不足,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与天气相应,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灵活。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
  歧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的精华聚合在上部,聚合在上部,上部就旺盛了,而下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会出现耳聪目明,而手足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阴气的精化聚合在下部,聚合在下部,下部就旺盛,上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便利的情况。所以,同样感受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严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份左侧严重,这是由于天地阴阳之气的分布不均衡,而在人身也是如此,身体阴阳之气偏虚的地方,就是邪气滞留的所在。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清阳上起升于天,浊阴下降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而决定的。因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永不休止。只有圣贤之人,对上与天气相配合来养护头;对下与地气相顺来养护足;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气与肺相通,地气与咽相通,风气与肝相通,雷气与心相通,谷气与脾相通,雨气与肾相通。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水流。如果以天地的阴阳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的气,就好像天地间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么疾病灾害就要发生了。
  外界邪风到来,迅猛如急风暴雨,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入侵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入侵到五脏时才治疗。病邪入侵到五脏,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各占一半。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伤害五脏;如果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伤害六腑;如果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伤害皮肉筋脉。
  所以善于运用针刺的人,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穴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穴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人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就能够诊断疾病,用来指导治疗实践就不会有危险了。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脉象,首先要辩别疾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所在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在诊断上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所以说:病刚发生时,用针刺就可治愈;若邪气盛时,必须等到邪气稍退时再去治疗。所以治病要根据病情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在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时候,要以补益正气为主。病人形体赢弱的时候,应用气厚之品补之;精不足的,应用味厚之品补之。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通便之法;胸腹胀满的,可用攻泻之法;如感受风寒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越太过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和泻法。观察疾病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辩明气分和血分,使它互不紊乱,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4、心得





将五脏生五气,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加在了上面。将目光集中在情绪上进行体会。怒伤肝,悲胜怒(金克木)。想起之前老师说一个老先生,说这个老先生内部压制着怒气,我心生疑惑,这个老先生看起来挺和蔼的,说话也和气,老师没有具体的解释,我也一直抱着这个疑惑。现在用悲胜怒来看,好像有点点理解。看起来和蔼,现在体会有一种悲伤的感觉,下沉的感觉,将怒气压制在内,上二阴为悲,下一阳为怒,为震。悲胜怒,内部一直在震。怒伤肝,老先生的眼睛,有很多的眼病,肝开窍于目,可能这样就能有一些些理解了。怒胜思(木克土),上一阴为思,下二阳为怒,兑卦。仿佛就是在说,想这么多,忧这么多干嘛,能干啥干啥去。兑为口,干活去。怒为肝为志,思为脾为神,还不赶快定志。





二、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1、抄写

2、查字正音
开:開,金文門,户幵,像双手抽拉门栓),表示一双手将门栓抽出栓孔。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抽掉门栓,启动关闭的门


阖: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合上盖子。闔,籀文双手宀,房屋,借代房门盍,合上盖子),表示手拉两扇门板,把敞开的门合上。篆文省去籀文字形中的双手,将籀文字形中的“宀”写成“门”,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拉合两扇门板,关门。


枢: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周围有护墙保护的聚居地。樞,篆文木,门轴區,比喻确保门轴运转的凹槽),表示门轴之槽。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建筑中扣住木板门轴两端的臼槽


3、翻译
  黄帝问: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计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身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身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符合,是什么道理呢?
  歧伯回答说:天地间的阴阳计数有十,推广开来就有百,计数有千,推演开来就有万,万数之大不能一一查数,但其道理归结起来还是一个,总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天覆盖于上,地承载于下,万物初生,还未长出地面时,叫做潜伏阴中,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阳气主宰万物的发生,阴气主宰万物的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依赖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生长,依赖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依赖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依赖于冬气的寒冷。生长收藏的变化失常,万物就不能发生成长。这阴阳的变化道理,在人身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黄帝说:希望听听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圣人面对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太冲所起的地方,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睛明穴,因太阳合于少阴,又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从人身上下来说,上半身属阳,称为广阳,广阳之下称为太阴,太阴的前面,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足大趾侧次趾之端的厉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叫少阳,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又是阳气始生,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情况是,太阳主表为关,阳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这三者之间,不能失去联系。脉象波动有力而不虚浮,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黄帝说:希望听听三阴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经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趾大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阴经的根起于足大趾之端的大敦穴,称为阴之绝阴。所以,三阴经的离合,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关,厥阴为三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不能失去联系,脉象搏动有力而不过沉,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4、心得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阳气主宰万物的发生,阴气主宰万物的成形。万物的生长壮大,太阳是它的方向,大地是它的主宰。家庭的教育也一样,父亲给方向,母亲给滋养,父为表,母为里,表里配合以共同完成育人的生命活动。从八卦图的分布来看,天地相对,乾卦与坤卦南北相对,看起来是离的很远,但在家庭中,天地为和,父母时有矛盾对立,和而不同,在家庭这个小天地的容器中,矛盾对立不致于家庭破裂不存,对家庭的忠诚与惩罚机制使之不破裂,对立与统一。在和的基础上,共同的养育使命的驱合下,阴阳和合才可得以合出共同的育人功能。父母之动,动而分之则和,静而合则一。必然得,天地通气,上下交流,地气上升与天气相遇,天气下降与地气相遇。风雷,水火,山泽,此三对,从卦象上看,如乾坤两卦一样,阴阳相对,矛盾对立,但两两结卦,又有不同的卦象。上坎下离,既济,下离上坎,未济;上巽下震,益,下震上巽,恒;上兑下艮,咸,上艮下兑,损。如此两象一分为二,和而不同,二分为一又如何为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13: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周  阴阳别论第七 灵兰秘典论第八


一、阴阳别论第七
1、抄写

2、查字正音
痿: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萎”的省略,表示干枯萎缩。痿,篆文疒,疾病委,即“萎”),表示组织或器官由于疾病而萎缩。造字本义:动词,由于神经系受损或失调,身体组织或器官出现萎缩,失去正常生理功能
腨(shuan):小腿肚,足太阳经循行部位。
掣(che):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执持。掣,篆文厂,悬崖,借喻悬吊的石乐磬挈,执持),表示手拉乐磬,以便立即骤停振动的发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写成,并用“制”(约束、限定)代替篆文字形中的“厂”和“”。造字本义:动词,乐师敲击悬挂的乐磬后,用手拉住乐磬,使乐磬骤停振动和发音


3、翻译:
  黄帝问说: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肝心肺肾及其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月相应顺次运行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脉和阳脉,知道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知道什么是阴脉,也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共计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五脏真精暴露,没有胃气的真脏脉。真脏脉出现证明胃气已经败坏,败象已见,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有胃气之脉。能辨清阳脉,就能知道病变部位;能辨别真脏脉,就可以断定死期。诊察三阳经脉在颈部的人迎穴,诊察三阴经脉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情况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相应的。能辨别阳脉,就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能辨别真脏脉,就能知道死期。临证时能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需与众人商议而疑惑不决。
  脉象的所谓阴阳,脉去为阴,脉来为阳;脉静为阴,脉动为阳;脉迟为阴,脉数为阳。凡持诊所见真脏脉,肝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九日当死;肺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十二日当死;肾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七日当死;脾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四日当死。
  说:胃肠有病,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隐情难告,女子会闭经;病久传变,或者是形体逐渐消瘦的风消证,或者是呼吸短促、气息上逆的息贲证,是不治的死证。
  说:太阳经发病,发热恶寒,或下部发生痈肿,或两足瘘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不润泽,或变为阴囊肿大的颓疝。
  说:少阳经发病,气虚不足,容易咳嗽,脏话泄泻。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隔塞不通的隔证。
  阳明与厥阴发病,其主要病状是惊骇,背痛,常常喛气、呵欠,名叫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易胀,心下满闷,时常长出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其再现为半身不遂的偏枯证,或者痿弱无力而变易常用,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脉象鼓动指下,紧张而有力,如按弓弦,叫弦脉;稍无力,来时轻虚而浮,叫毛脉;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钩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叫滑脉。
  阴阳失和,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以致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阴气之所以能生化,是以阴阳之平和为根本。如果以刚与刚合,有阳无阴,不能生化,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阴阳紊乱,刚柔不和,十二经气就会衰绝。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是指:肝病传心,为木生火,母病传子,得其生气,叫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烁,叫死阴;肺病传肾,少阴而传太阴,属无阳之候,叫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证。
  邪气郁结于阳经,四肢就会浮肿。邪气郁结于阴经,就会大便下血,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俱有邪气郁结,如果阴经郁结得多,阳经郁结得少,会发生石水,而现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足阳明和手阳明这二阳经,会有消渴证;邪气郁结于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这三阳经,会发生上下不通的隔证;邪气郁结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这三阴经,会发水肿病;邪气郁结于厥阴和少阳这一阴一阳经,多患喉痹。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不同,是怀孕有子之兆。阴阳尺寸之脉俱虚而且患痢疾的,是死证。阳脉倍于阴脉,主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指,在妇人为血崩。肺脾三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琶二十天半夜时死亡。心肾二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心包肝一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十天就要死亡。膀胱小肠三阳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败泄已尽,二便不通,则五日死。胃大肠二阳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如为温病,是不治之症,不过十日必死。


4、心得
阴阳别论篇心得:四时与十二经脉变化,顺应自然变迁。经脉是如何运行的,虽然经脉是在自己身上,不能识经脉之气,不得而知,所以从经脉的上行和下行,时间顺序画了这个图。从手到足,从足到手,只是一个平面的图,经络的运行肯定不是如此的简单,但现在的层次只能以这种二维的方式来理解。有升有降,阴阳和合,人才能以生,有阳无阴,有阴无阳,阴阳破坏则消亡。应时,在时间纬度上,经脉的运行中,对手少阴心经的运行有点感觉,经脉下行,中午一过,心力明显不足,而欲多而上头,心烦不静,升阳相抵,猪不是狗不是,应时应静小憩。其他经脉,足太阳膀胱经在背,从头到脚,俞穴遍布,晒背,从腠理经俞穴补阳气至脏腑,应该是这个道理。有时手指尖麻,有时脚指尖莫名跳动,应该也是与相对应的经脉运行有关。阳升阴降,阴升阳降,这个总体的原则,在生活中也可以应用。阳来阴行,阴来阳行。








二、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1、抄写



2、查字正音
膻(dan)中:心脏的外围组织,也叫心包。
窘(jiong):困难。
瞿(ju):惊疑貌。
氂(li):同厘。


3、翻译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十二脏器在体内的相互作用,有无主从的区别?
  歧伯回答说:问得真详细啊!让我说说吧。心就像君主,智慧是从心产生的。肺好像宰相,主一身之气,治理调节人体内外上下的活动由它完成。肝好比将军,谋虑是从它那来的。胆是清虚的脏器,具有决断的能力。膻中像内臣,心的喜乐,都由它传达。脾胃受纳水谷,好像仓库,五味转化为营养,由它那产生。大肠主管输送,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在那里最后完成。小肠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分清别浊。肾是精力的源泉,能产生技巧。三焦主疏通水道,周身行水的道由它管理。膀胱是水液聚会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才能把尿排出体外。以上十二脏器的作用,不能失去协调。当然,君主是最主要的。心的功能正常,下边就能相安。依据这个道理来养生,就能长寿,终身不致有严重的疾病;根据这个道理来治理天下,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如果君主昏庸,功能失常,那么十二官就出问题了。而各个脏器的活动一旦闭塞不通,失去联系,形体就会受到伤害,对于养彺来说,这是最大的祸殃。这样治国,国家就会败亡的危险,要造成警惕啊!
  医学的道理极其微妙,变化没有穷尽,谁能了解它的本源呢?困难得很哪!形体日渐消瘦的人虽然很惊疑,谁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呢?纵然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担心,谁能知道如何才好?事情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似有似无极其微小开始的,虽然极其微小,也是可以度量的,千倍万倍地增加,事物一步步地增大,扩大到一定程度它的形状就明显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这个道理,由极其隐微逐渐发展而成。
  黄帝说:说得好!我听到了一番精纯明白的道理和圣人的事业。这些通达光明的道理,如不诚心诚意选择吉日,是不敢接受的。
  黄帝就选择了吉日良辰,把这些道理,保存在灵台兰室,如同宝物一般,让它传流下去。

4、心得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心得:以官制类比十二脏在人体中的功能,再次感叹,天有精,地有形,人傍中事以养五脏之理。本来还想把天干地支加入画的这个图,无奈整来整去不得透彻,留白再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0 10: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周
六节脏象论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第十一


一、六节藏象论第九

1、抄写


2、查字正音
食(si):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装在豆器里的香喷喷的白米饭。食,甲骨文朝下的,低头吃东西皀,装在豆器里的香喷喷的白米饭),表示低头吃饭。有的甲骨文省去表示热气的两点。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豆器中的白米饭“皀”写成。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豆器的脚部写成“匕”造字本义:动词,津津有味地进餐


罢(pi)极:即四极、四肢。肝华在爪,充在筋,以生血气,所以为四肢(罢极)之本。罢,疲劳,衰弱。这里指四肢过劳则疲软无力。


3、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是以六个甲子日合成一年,地气是以九九之法与天相会通的,而人也有三百六十五节,与天地之数相合,这种说法已经很长时间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
  歧伯回答说:问得真高明啊!我就说说吧。六六这节和九九之法,是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用来确定日月行程、迟速的标准;气数,是用来标明万物化生的循环周期的。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日月运行有一定部位,万物化生的循环也有一定的规律。每昼夜日行周天一度,而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有大月小月,合三百六十五天为一年,而余气积累,则产生了闰月。那么怎样计算呢?首先确定一年节气的开始,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校正一年里的时令节气,然后再推算余闰,这样,天度就可全部计算出来了。
  黄帝道:我已听到了关于天度的道理了,希望再听听气数是怎样与天度相配合的?
  歧伯说:天是以六六之数为节度,地是以九九之法与天相会通的。天有十个日干,代表十天,六个十干,叫做一个周甲,六个周甲成为一年,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从古以来,懂得天道的,都认为天是生命的本源,生命是本于阴阳的。无论地之九州还是人之九窍,都与一天气相通。因为它们的生长禀受了自然界的五行和三阴三阳之气。天有三气,地有三气,人有三气,三三合而为九,在地分为九野,在人分为九脏,即四个形脏五个神脏,合为九脏,以与天的六六之数相应。
  黄帝说:我已知道了六六与九九相会通的道理,但夫子说积累余气成为闰月,那什么叫做气呢?请夫子启发我的愚昧,解除我的疑惑!
  歧伯说:这是上帝所隐秘的,而由先师传给我的。
  黄帝说:希望讲给我听听。
  歧伯说:五天叫一候,三候成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叫一时,四时叫一年。治病就应顺从其当旺之气。五行气运相互承袭,都有主治之时;到了年终之日,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立四时,四时分布节气,如圆环一样没有开端,五日一候的推移,也是如此。所以说:不知道一年中当王之气的加临,节气的盛衰,虚实产生的原因,就不能当医生。
  黄帝说:五运终而复始,循环往复,像圆环一样没有开端,那么它的太过和不及如何呢?
  歧伯说:五行运气,更迭主时,各有其所胜,所以实虚的变化,这是正常的事情。
  黄帝问:平气是怎样的呢?
  歧伯说: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
  黄帝问: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样?
  歧伯说:经书里有记载。
  黄帝问:什么叫做所胜?
  歧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是五行之气以时相胜的情况,而人的五脏就是根据这五行之气来命名的。
  黄帝说:怎样可以知道它们的所胜呢?
  歧伯说:推求脏气到来的时间,都以立春前为标准。如果时代未到而相应的脏气先到,就称为太过。太过就侵犯原来自己所不胜的气,而凌侮它所能胜的气,这叫“气淫”。如果时令已到而相应的脏气不到,就称为不及。不及则已所胜之气因无制约就要妄行,所生之气也因无所养而要受病,所不胜之气也来相迫,这叫“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在脏气来到的时候,谨慎地观察与其相应的时令,看脏气是否与时令相合。假如脏气与时令不合,并且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无从分辨,那就表明内里邪僻之气已经生成,这样,就连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黄帝问道:五行气运有不相承袭的情况吗?
  歧伯回答说:自然界的气运不能没有规律。气运失其承袭,就是反常,反常就要变而为害。
  黄帝道:反常变而为害又怎么样呢?
  歧伯说:这会使人发生疾病。如属所胜,患病就轻;如属所不胜,患病就重。假若这个时候再感受了邪气,就会死亡。也就是说,五行气运的反常,在不当克我的时候,病比较轻,而在正值克我的时候,病就重了。
  黄道道:说的好!我听说天地之气化合而成形体,又根据不同的形态变化来确定万物的名称,那么天地地气运和阴阳的变化,对于万物所起的作用,哪个大哪个小,可以听听吗?
  歧伯说:你问得很详细啊!天很广阔,不容易测度,地很博大,也难以测量,不过既然你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么我就说说其中的道理吧。草有五种不同的颜色,这五色的变化,是看不尽的;草有五种不同的气味,这五味的美妙也是不能穷尽的。人的嗜欲不同,对于色味,是各有其不同嗜好的。天供给人们五气,地供给人们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在心肺,能使面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由口进入,藏在肠胃里,所藏的五味,来供养五脏之气。五气和化,就有生机,再加上津液的作用,神气就会旺盛起来。
  黄帝问道:人体内脏与其外在表现的关系如何?
  歧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智慧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面部,其功用是充实血脉,是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应。肺是气的根本,是藏魄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功用是充实肌表,是阳中之太阴,与秋天相应。肾是真阴真阳蛰藏的地方,是封藏的根本,精气储藏的所在;其荣华表现于头发,其功用是实充骨髓,是阴中之太阴,与冬气相应。肝是四肢的根本,藏魂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功用是充实筋力,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是阴中之少阳,与春气相应。脾是水谷所藏的根本,是营气所生的地方;其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其功用是充实肌肉,属于至阴一类,与长夏土气相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叫做器,能排泄水谷的糟粕,转化五味而主吸收、排泄。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
  人迎脉搏大一倍,病在少阳;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位以上为格阳于外。寸口脉搏大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称为关阴。若人迎脉与寸口脉都比常人大四倍,便为关格,关格之脉为阴阳亢极而不和,病人不再能汲取天之清气和地之水谷气了,必定死亡。


4、心得
形脏四,神脏五,合为胜脏以应之也。形脏胃、大肠、小肠、膀胱。神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心藏神,肝藏魄、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对十天干查了意思,太阳对万物的影响,从生发到收藏的过程,用十个字就涵盖了。






二、五脏生成篇第十

1、抄写


2、查字正音
泣(se):通涩。
胝(zhi):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抵”的本字,表示抵触、碰到。胝,篆文月,即“肉”,借代组织器官氐,即“抵”,碰到),表示两个器官相抵触。造字本义:动词,增生在手指或脚趾上的厚茧,硌痛相邻的手指或脚趾

䐢(zhou):同皱。

枳(zhi):只,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啧啧”抱怨声。枳,篆文木,代果实,橘只,即“啧”,抱怨),表示“啧啧”抱怨奇酸难忍的橘子。造字本义:名词,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果实,据称为橘过江的变种,似橘而小,奇酸不可食用,入中药。俗称“枸橘”,亦称“臭橘”

炲(tai):黑黄,晦暗无光。
衃(pei):凝血,色黑赤。
绀(gan):青中含赤色。
栝(gua)楼实:药名。为葫芦科植物枯萎的果实,熟时橙黄色。
空(kong):孔窍。
胠(qu):腋下胁上空软部分。

3、翻译
  心脏的外合是血脉,它的外荣表现于面部的色泽,制约心脏的是肾。肺脏的外合是皮,它的外荣表现于毛,制约肺脏的是心。肝脏的外合是筋,它的外荣表现于爪甲,制约肝脏的是肺。脾脏的外合是肉,它的外荣表现于唇,制约脾脏的是肝。肾脏的外合是骨,它的外荣表现于发,制约肾脏的是脾。
  所以多吃咸的东西,会使血脉疑滞,而面色失去光泽;多吃苦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吃辣的东西,会使筋脉拘挛而爪甲枯槁;多吃酸的东西,会使肉坚厚而唇缩;多吃甜的东西,会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些是饮食五味的偏嗜造成的伤害。所以心喜苦味,肺喜辛味,肝喜酸味,脾喜甘味,肾喜咸味。这就是五味和五脏的对应关系。
  五脏外荣于面上的气色,表现出青黑,颜色像死草一样,是死征;表现出黄色,像枳实一样,是死征;表现出黑色,像黑煤一样,是死征;表现出赤色,像败血凝结一样,是死征;表现出白色,像枯骨一样,是死征。这是从五种色泽来判断死证的情况。
  脸上的气色,如果青得像翠鸟的羽毛,是生色;红得像鸡冠,是生色;黄得像蟹腹,是生色;白得像猪油,是生色;黑得像乌鸦的羽毛,是生色。这是体现还有生气的五种色泽。凡是心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硃砂一样;肺腑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红色的东西一样;肝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绀色的东西一样;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栝楼实一样;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紫色的东西一样。这些是五脏有生气的表现。
  五色、五味与五脏是相合的。白色合于肺脏和辛味,赤色合于心脏和苦味,青色合于肝脏和酸味,黄色合于脾脏和甜味,黑色合于肾脏和咸味。另外,白色合于皮,赤色合于脉,青色合于筋,黄色合于肉,黑色合于骨。
  人身的经脉,都上注于目;所有的精髓,都上注于脑;所有的筋,都注于骨节;所有的血液,都注于心;所有的气,都注入肺。气血经脉向四肢八谿灌注就像潮水周而复发。
  人在躺卧的时候,血就归于肝脏,血是营养四肢百骸的。所以目得了血就能看东西;足得了血就能行走;手掌得了血就能握物;手指得了血就能拿物。刚睡起走到屋外,被风吹着,如果血凝结在肤表,就要发生痹证;如果凝涩在经脉里,就会血行迟滞;如果凝涩在足部上,就会发生下肢厥冷。这三种疾患,都是由于血液不能流回到孔窍,所以,发生痹厥等病。在人身人,有大谷十二处,小谿三百五十四处,那十二关还不在其内。这些都是卫气所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容易留止的处所,如果受了邪气的侵袭,就赶紧用针刺或砭石去除。
  在开始诊病时,应当把五决作为纲纪。要想知道某病从哪脏发生,先要考察那一脏脉的胃气怎样。所说的五决,就是五脏之脉。
  所以巅顶头痛,属于下虚下实,病在足少阴,太阳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肾脏。眼花摇头,发病急骤的,或者目暗耳聋,病程较长的,属于下实上虚,病在足少阳、厥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肝脏。腹满胀起,胸膈胁胠间像撑柱一样,下体厥冷,上体眩晕,病在足太阴、阳明两经,咳嗽逆喘,胸中有病,病在手阳明、太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肺脏。心烦头痛,胸中不适,病在手太阳、少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心脏。
  脉象的小大滑涩浮沉,可以用手指分别出来;五脏的气象,可以从比类中去推求;察听从五脏反应出的音声,可以意会而分析;五色虽然精微,可以用眼来观察。在诊断中如果能够参合色、脉,就万无一失。如果脸上现出赤色,脉象躁数而又坚实,就是病气积聚在腹中,常常妨碍饮食,这种病叫做心痹,它致病的原因,是过于思虑伤了心气,所以病邪乘虚而入。如果脸上出现白色,同时脉象躁数而又浮大,上虚下实,这是病气积聚在胸中,喘而且虚惊,这种病叫肺痹,它致病的原因,是感受寒势,并在醉后入房。如果脸上出现青色,同时脉象长,并且左右弹指,这是病气积在心下,撑柱两胠,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症状。如果脸上出现黄色,同时脉象大而虚,这是病气积在腹中,自觉有逆气,这种病叫厥疝,女子同样有这种情况,它致病的情况,是由于四肢过劳,出汗后被风侵袭。如果脸上出现黑色,同时下部脉坚而大,这是病气积在小腹和前阴,这种病叫肾痹,它致病的原因,是由凉水沐浴后就睡觉而得的。
  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都不是死的征象。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都是死的征象。

4、心得
心肝脾肺肾在内,脉筋肉皮骨在外,外内表里相合。心(外合)血脉,心(外荣)面部色泽;肺(外合)皮,肺(外荣)毛;肝(外合)筋,肝(外荣)爪甲;脾脏(外合)肉,脾脏(外荣)唇;肾(外合)骨,肾(外荣)发。外由内在五脏生成,观外亦可知内。
五味的偏嗜对五脏亦会造成伤害。五色五味五脉五脏,内外表里全息生成制约的联系在一起。





三、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1、抄写


2、查字正音
女子胞:子宫
魄门:肛门。魄通粕。魄门谓之肛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门。中医认为肺藏魄,肺与大肠相表里。
气口:诊脉部位,即掌后动脉部位。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的脉气在此表现最为明显,称气口,也叫脉口,又因诊脉部位距掌后横纹一寸,又称寸口。

3、翻译
  黄帝问道:我从方士那儿听说,有的把脑髓叫做脏,有的把肠和胃叫做脏,但又有把肠胃叫做腑的。他们的意见不同,却都自以为是,我不知到底谁说得正确,希望听你讲一下。
  歧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六者,是感受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像地之厚能盛载万物那样,它们的作用,是藏精气而濡养机体而不泄于体外,这叫“奇恒之腑”。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感受天气而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之健运行不息一样,所以是泻而不藏,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叫做“传化之腑”。就是说它们受纳水谷浊气以后,不能久停体内,经过分化,要把精华和糟粕分别输送和排出的。加上“魄门”,算是“六腑”,它的作用,同样是使糟粕不能长久留在体内。五脏是藏精而不泻的,所以虽然常常充满,却不像肠胃那样,要由水谷充实它。六腑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输泻出去,所以虽然常常是充实的,却不能像五脏那样被充满。水谷入口以后,胃里虽实,肠子却是空的;等到食物下去,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了,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的。
  黄帝问道:诊察气口之脉,为什么能够知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呢?
  歧伯说:胃是水谷之海,六腑的源泉。凡是五味入口后,都存留在胃里,经过脾的运化,来营养脏腑血气。气口属于手太阴肺经,而肺经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之气,都来源于胃,而其变化则表现在气口脉上。五气入鼻,进入肺里,而肺一有了病,鼻的功能也就差了。凡是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要问病人的二便,辩清脉象,观察他的情志以及病证如何。
  如果病人为鬼神迷信所束缚,就无须向他说明医学理论;如果病从厌恶针石,就无须向他说明针石技巧;如果病人不同意治疗,病一定治不好,即便治疗也不会有效果。

4、心得
魄门谓之肛门。有些人离去前会大便失禁,老人们会说出现这种情况就已经快了。肺藏魄,魄从肺离开从魄门出离人体,魄先魂去。
奇恒之腑,藏精血,地之厚载万物,藏而不泻;传化之腑,受纳五脏浊气,传导化物,分化精华与糟粕分别输送和排出,天行健,泻而不藏。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泻而不藏,实用不能满。会和家庭里的父母与此两者相对应,母者,奇恒之腑的功能,元精藏而不泻,不能自以为有实,要将精运输出去使用。父者,传化之腑的功能,泻而不藏,元神光明照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2: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一、异法方宜论第十二

1、抄写



2、查字正音
灸焫(ruo):一种治疗方法,即用艾灼烧皮肤。
痈(yong):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壅”的省略,表示堵塞。癰,篆文疒,疾病雝,即“壅”),表示因堵塞而发病。造字本义:动词,受损伤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因代谢不畅、瘀血堵塞而肿胀生脓。

3、翻译
  黄帝问道:医生治病,一样的病,而治法不同,但都痊愈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歧伯答说: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东方地区,气候像生发的春季,是出产鱼盐的地方。由于靠近海边,当地居民,喜欢吃鱼盐一类东西,习惯于他们居住的地方,觉得吃得好。但是鱼性热,吃多了,使人肠胃内热;盐吃多了,会伤血。所以当地的百姓,大都皮肤色黑,肌理疏松,多生痈疡一类的病。在治疗上,适合用砭石,所以贬石疗法,来自东方。
  西方地区,出产金玉,是沙漠地带,气候像收敛的秋季。那里的百姓都是依山而居,多风沙,水土性质刚强。当地居民不穿丝绵,多使用毛布和草席; 喜欢吃肥美,容易使人发胖的食物,所以外邪不易犯害他们的躯体,他们的疾病是由饮食、情志内因造成的,容易生内脏疾病。治疗上,就需用药物,所以药物疗法,来自西方。
  北方地区,气候像闭藏的冬季。地势高,人们住在山上,周围环境是寒风席卷冰冻的大地。当地居民,习惯于住在野地里,吃牛羊乳汁。这样,内脏就会受寒,容易生发胀满病。治疗上,应该使用灸焫,所以灸焫疗法,来自北方。
  南方地区,气候像长养万物的夏季,是阳气盛大的地方。地势低洼,水土卑湿,雾露聚集多。当地百姓,喜欢吃酸类和腐臭的食品,所以当地人的皮肤致密色红,容易发生拘挛湿痹等病。治疗上,应该使用微针,所以微针疗法,来自南方。
  中央地区,地势平坦多湿,是自然界中物种和数量最为丰富的地方。那里食物的种类很多,人们不感觉烦劳,多生发痿厥寒热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导引按蹻的方法,所以导引按蹻疗法,来自中央地区。
  高明的医生综合各种疗法,针对病情,采取恰当的治疗,所以疗法尽管不同,疾病却都能痊愈,这是由于了解疾病,掌握了治病大法的原因啊!

4、心得


  异法方宜论篇读来,有一种自我纠偏的感觉。黄帝问,医生治病,一样的病,治法不一样,但都痊愈,这是什么道理?歧伯回答,地势使然也。地势两个字就抓住了眼球。地理因素造成的,如果类比到家庭中,天地定位,是不是也可以类比于母位。母亲在家庭里散发出来的地气之势,可以在此篇中以异法方宜的方法论纠自己的偏性。首先要了解自我之地势。东方之域,生发之气,皆安其处,美其食,物产丰富,喜欢吃鱼盐,咸入肾(水),母性之水生发的多,也有消化不良的时候,给的爱多,护到起喂,照顾的太好则痈。同时要兼顾土与火的关系。西方者,水土刚强,收敛肃杀,水行金位,兼行使了火位的功能,杀气太重,载物不足,其病生于内,孩子与母亲,亲不起来,问题往心里去,压抑的由来,要注意收敛肃杀之气,杀过无生,沙石之处。北方者,风寒冰冽,闭藏母性,家庭氛围冷气冽人,温暖无从寻,内脏都要生寒,宜多些温暖,如灸焫。南方阳气盛大,水行火位,家庭气氛燥,其地下,地势低洼,两个太阳晒着,热变燥,燥而乱,如经络不通乱窜,或堵塞,微针刺之,宜归水位。中央者,水行土位,当了祖宗,损了家庭的生发肾气,痿厥,厥逆,奉生者少。本位移异位,如风寒暑湿燥火在家里吹的风,家风,异位所吹之风亦邪,生长(阳)收藏(阴)在现实生活的运行当中,在本位中个人内部阴阳相生相克的运行。损有余补不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系统的动态平衡。风吹的正,家风,风水就正。


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1、抄写


2、查字正音
僦(jiu):疑似
荄(gai):根。
兇(xiong):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险恶、危险。兇,甲骨文凶,险恶、危险),表示恶人凶相狠态,令人害怕。造字本义:动词,待人凶狠,令人害怕
㸢(you):窗。

3、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是转变病人的思想精神,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愈。现在治病,用药物从内治,用针石多外治,结果还是有好有不好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歧伯答说:古时候,人们穴居野外,周围都是禽兽,靠活动来驱寒,住在阴凉地方来避暑。在内心没有爱慕的累赘,在外没有奔走求取官宦的形役。这是恬惔的时代,外邪不易侵犯人体。因此既不需要“毒药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所以只是改变精神状态,断绝病根就够了。现在就不同了,人们心里经常为忧虑所苦,形体经常被劳累所伤,再加上违背四时的气候和寒热的变化,这样,贼风虚邪早晚不断侵袭,就会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所以小病会发展成为重病,而大病就会病危或死亡,因此,仅依靠祝由是不能把病治好的。
  黄帝说:很好!我希望遇到病人,能够观察疾病的轻重,决断疾病的疑似,掌握其要领时,心中像有日月一样光明,可以让我听听吗?
  歧伯回答说:对色和脉的诊察,是上帝所重视,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时候,有位名医叫僦贷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联系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脱离色脉诊法的正常规律,并能从相互变化当中,观察它的奥妙,了解它的要领。所以要想了解诊病的要领,那就是察色与脉。气色就像太阳一样有阴有晴,而脉息像月亮一样有盈有亏,经常注意气色明晦,脉息虚实的差异,这就是诊法的要领。总之,气色的变化跟四时的脉息是相应的。这一道理,上帝是极重视的,因为它合于神明。掌握了这样的诊法,就可以避免死亡而生命安全,生命延长了,人们要称颂为圣王啊! 中古时候的医生治病,疾病发生了才加以治疗。先用汤液十天,祛除风痹病邪,如果十天病还没好,再用草药治疗。另外,医生和病人也要相互配合,这样,病邪才会被驱除。后世医生治病就不这样了。治疗不根据四时的变化,不了解色、脉的重要,不辨别色、脉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起用汤液治内,微针治外,还大肆吹嘘,自以为能够治愈,结果,原来的疾病没好,又添上了新病。
  黄帝说:我希望听到有关治疗的根本道理。
  歧伯说:治病最重要的,在于不误用色诊脉诊。使用色脉诊法,没有疑虑,是诊治的最大原则。如果把病情的顺逆搞颠倒了,处理疾病时又不能取得病人的配合,这样,就会使病人的神气消亡,身体受到损害。所以医生一定要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钻研崭新的色脉学问,努力进取,就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水平。
  黄帝说:我从您那儿听说了治疗的根本法则。您这番话的要领是,治疗不能丢弃气色和脉象的诊察,这我已经知道了。
  歧伯说:诊治的极要关键,还有一个。
  黄帝问:是什么?
  歧伯说:这个关键就是问诊。
  黄帝说:怎么去做呢?
  歧伯说:关好门窗,向病人详细地询问病情,使他愿意如实地主诉病情。经过问诊并参考色脉以后,即可作出判断:如果病人面色光华,脉息和平,这叫“得神”,预后良好,如果病人面色无华,脉不应时,这叫“失神”,预后不佳。
  黄帝说:说得好。

4、心得
  有人说疾病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未完成事件;是一个固化的信念或观点;是一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终其是,志者,欲之使,所志欲悖天理,而固守在悖处绝不离开,欲-志-思,在思处筑墙做工,用精用气以行所悖之事。所行悖之事与天理相违,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费马达又费电,越费力越不讨好,天理刑之。精力用在了悖理之处,背道而驰,不合神明。移精变气,色脉问,察色(看的见的阳),这也是由内运化出来的;把脉(看不见的阴),问(有信)具有神入关系才问的出来。色脉问,所欲之处,所欲何求,用精之处,用精层级,祝由,针刺,毒药分别用之。


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1、抄写


2、查字正音
醪(lao):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寥”的省略,表示稀少。醪,篆文酉,即酒翏,即“寥”),表示少糟的米酒。造字本义:名词,少糟的米酒。
醴(li):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禮”的本字,表示用玉石珍宝敬拜祖先神灵。醴,金文酉,即“酒”豊,即“禮”),表示用美酒祭拜祖先神灵。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用以祭拜祖先神灵的美酒。
镵(chan)石:即砭石。
陈莝(cuo):莝陈,消积水。
缪(miu)刺:即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而取这左的针刺方法。


3、翻译
  黄帝问道:怎样用五谷来制作汤液和醪醴呢?
  歧伯答说:用稻米来酝酿,用稻杆做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而稻秆则很坚硬。
  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
  歧伯说:稻谷得天地和气,生长在高低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备,又在适当的季节收割,所以稻秆最坚实。
  
  黄帝说:上古时代的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只是供给祭祀宾客之用,而不用它煎药,这是什么道理?
  歧伯说:上古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是以备万一的,所以制成了,并不急于用。到了中古时代,社会上讲究养生的少了,外邪乘虚经常侵害人体,但只要吃些汤液醪醴,病也就会好了的。
  黄帝说:现在的人有了病,虽然也吃些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都好,这是什么道理呢?
  歧伯说:现在有病,必定要内服药物,外用镵石针艾,然后病才能治好。
  黄帝说:病人形体衰败,气血竭尽,治疗不见功效,这是什么原因?
  歧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精神,已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了。
  黄帝说:什么叫做精神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呢?
  歧伯说:针石治病,只是引导血气而已,主要还在于病人的精神志意。如果病人的神气已经衰微,病人的志意已经散乱,那病是不会好的。而现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败坏、神气涣散,荣卫不能恢复的地步了。为什么病会发展得这样重呢?主要是由于情欲太过,又让忧患萦习,不能停止,以致精气衰败,荣血枯涩,卫气消失,所以神气就离开人体,而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
   

  黄帝说:病在初起的时候,是极其轻浅而隐蔽的,病邪只是潜留在皮肤里。现在,医生一看,说是病情严重,结果针石不能奏效,汤药也不管用了。现在的医生都能掌握医道的法度,遵守医道的具体技术,与病人的关系像父母兄弟一样近,每天都能听到病人声音的变化,每天都能看到病人五色的改变,可是病却没有治好,是不是没有提早治疗的缘故呢?
  歧伯说: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 病人和医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驱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黄帝说:有的病并不先从体表发生,而是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了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则阳气更消耗于外,形体浮肿,原来的衣服不能穿了,四肢肿急,影响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于内,而水气驰张于外。对这种病怎么治疗呢?
  歧伯说:要平复水气。根据病情衡量轻重,去淤血,消积水,叫病人轻微地活动四肢,穿温暖的衣服,使阳气渐渐传布,然后用缪刺方法,使他的形体恢复起来。再使汗液畅达,小便通利,使阴精归于平复。待五脏阳气输布了,五脏郁积荡涤了,那么精气自然会产生,形体自然会强盛,骨髓和肌肉也就会相辅相成,正气自然就恢复了。
  黄帝说:讲得很好。

4、心得  

  接上篇移精变气论。色脉问。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移精,嗜欲不当模式移除(用德),用精正之化气为神,精化神。工为标,操作方法论,色脉问(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神入通道);操作对象,病为本,病者所带来的信息,包括物质信息与精神信息,以及与相悖之道之标准背离的远近,大小,形态之评估。进而产生祝由,毒药,针刺之使用方法选用,及使用的预估效果与实际的比对。工为标始终围绕着病为本开展,病为本始终信服着工为标。
  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有时候说看中医,说要有缘,要服这包药,不是每个人看同一个医生都有效果,就看服不服医生那包药。服这个医生的,标本相得,病人信服医生(服这包药),医生在病人处也有所得,二者相得。由此推论,各种关系,色脉问,标本得,一而论之。病工,二者内在判断标准是相同的,很容易标本相得;二者内在判断标准不同,考验工的能力,工(功)德多寡的考验,扶正的能力。



四、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1、抄写


2、查字正音
揆(kui):“癸”是“揆”的本字。癸,甲骨文是个指事字:纵横交错的“乂”形指事符号表示东西与南北方向。有的甲骨文在“乂”形符号的四个方位上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用仪器测量方位。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方位的短横指事符号误写成“又”。金文进一步突出了四个“又”的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籀文误将篆文字形上部的个“又”写成两个“止”,误将篆文字形下部的两个“又”误成“矢”,变成会义结构。当“癸”的本义消失后,籀文再加“手”另造“揆”代替,强调手工测量。造字本义:动词,用仪器手工测量精确方位。

躄(bi):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砍头大刑。躄,篆文辟,砍头足,脚),表示斫足。造字本义:动词,人被斫足而无法行走。

3、翻译
  黄帝问:我听说揆度和奇恒,这两种方法各有所指,怎样联系起来运用呢?
  歧伯回答说:揆度是度量疾病的深浅;奇恒是辨别那些异乎寻常的疾病。请让我说说诊病的至理,就是要注意五色和脉象的变化,至于揆度和奇恒,它们的要点都在于把握决定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血神机的运转。人体的气血神机,是永远运转而不回折的。如果回折不运转了,就会失去生机。这个道理虽然浅近,却关乎微妙的神机,应该刻录在玉版上,可以与《玉机真脏论》合参。

  面容颜色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察看它的深浅和顺逆的要领。色见浅的,病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十天痊愈。色见深的,病重,必须服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才可恢复。如果其色过深,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左右才能痊愈。如神色天晦,面容瘦削,就不能治愈,到百天就会死。此外,脉气短促而阳气虚脱的,必死; 温热病而阴血虚极的,也必死。

  面色的变化表见于上下左右,必须观察其要点。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 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颠倒,就是重阳、重阴,重阳、重阴主死。如果出现阴阳相反,应衡量病情,采用适当治法,使阴阳恢复平和,这就在于比较正常与异常,揣度疾病的浅深。

  脉象搏击于指下,或为痹证,或为躄证,或为寒热之气相交为病。脉见孤绝,是阳气损耗; 脉见虚弱,而又有泄泻,为阴血损伤。脉见孤绝,为逆,预后不良; 脉见虚弱,为顺,预后较好。诊脉时运用奇恒之法,从手太阴经之寸口脉来研究。如出现为主令的四时、五行所克制的脉象,为逆,预后不良;如出现克制主令的四时五行的脉象,为从,预后良好。至于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则循环无端,终而复始,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为推断了。这就是揆度、奇恒的全部要点。


4、心得

接如何察色。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都有深浅顺逆的要领,男女在面色的顺逆还不同。脸,大部分是胃经,脾胃居土位神位,察色也是在察其神,察其五脏是不是得养,五脏具体在脸部的什么位置不是很清楚,只是有这个感觉。男女在面色上呈现的顺逆,这个就觉得太神奇了,依据五行阴阳,男女之顺逆标准,估计看个脸就可以看出五脏运行,家庭运行,啥啥都看清楚了,太厉害了。
  揆度,先揆后度,所以应卒。审度、度量、估量,谋定而后动,要有洞察先机的才能,在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对事情的走向作出预测。对于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在事前想好应对的策略,这样,就是有突发事件也不至于仓促应付,忙得手慌脚乱。揆度两字,调查研究分析,谋虑后定。色脉问的方法论,标本得的目标性,揆度贯穿其中。

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1、抄写


2、查字正音
瘛疭(chi zong):手足抽掣。
瞏(qiong):目惊视。
憿(ji):裹脚布。

3、翻译
  黄帝问:诊病的要领是什么?
  歧伯回答说:正月、二月,天气开始升发,地气开始萌动,这时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方盛,地气正在发育而万物华茂而欲结实,这时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升高,这时人气在头部。七月、八月,阴气开始肃杀,这时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结冰,地气开始闭藏,,这时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冻增厚,地气闭密,这时人气在肾。
  所以春天刺经脉分散的腧穴,刺及分肉腠理,出血而止,病重的针刺后,其气传布才能痊愈,较轻的,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夏天刺孙络的腧穴,出血而止,邪气除去,用手指按闭针孔,痛病必消除。秋天刺皮肤,针刺时顺着肌肉之分理,不论上下,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病人神色,转变而止。冬天深刺腧窍,到达分理之间,病重的,直刺深入;较轻的,可上下左右分散而刺。
  春夏秋冬,各有适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来确定针刺部位。
  如果春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就会深入,浸淫于骨髓之间,病不能治愈,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气。春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发为筋挛,因误刺而邪气环周于肺,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使人时惊惕,且悲哭。春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邪气深入内脏,使人胀满,病不能愈,而且使人多言多语。
  夏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筋倦怠。夏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心中不欲言,惕惕然好像有人来抓捕自己似的。夏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气虚,时常发怒。
  冬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欲睡又不能安眠,即使得眠,又梦境纷纭。冬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病不能愈,脉气上逆,邪气闭阻于脉,发为诸痹。冬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常常口渴。
  凡针刺胸腹部,必须避开五脏。误中心脏,经气环身一周就会死;误中脾脏,五日就会死;误中肾脏,七日就会死;误中肺脏,五日就会死;误中膈膜的,皆为伤中,虽然当时表面上看疾病痊愈了,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针刺时避开五脏的关键,在于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的具体部位,不知道的人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凡针刺胸腹时,应先用布巾像裹腿一样缠绕胸腹,然后从单布上针刺,如果刺之而不愈,可以再刺。在针刺时,必须安静严肃,如刺脓肿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准则。
  黄帝说:希望听听十二经气绝的临终表现是怎样的?
  歧伯回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搐,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就要死了。少阳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耳聋,周身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眼睛不转运,一日半就要死了,临死时,面色先现青魄,就要死了。阳明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口眼歪斜,时发惊惕,言语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之处,出现盛躁之证,由盛躁而麻木不仁,就要死了。少阴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面色灰黑,牙龈收缩而牙齿似乎变长,并满积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就要死了。太阴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腹胀闭塞,不得喘息,常欲暧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红赤,如气不上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灰黑,皮毛憔悴而死了。厥阴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小便失禁,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便要死了。这就是十二经脉气败绝的表现。


4、心得:
  针刺胸腹部分,要注意避开五脏。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还是联系色脉问,根据色脉问方法论,揆度,标本为目标,人之气所运行的形态,不应刺针的地方,如同五脏,须避之,如刺之影响工之功能,背离标本目标,揆度应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13: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一、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1、抄写




2、查音正字
赭(zhe):色赤而紫。
门户不要(yao):大便失禁。要,约束。
髀(bi):股部。
䯒(heng):胫骨。
瘅(dan):热邪也。

3、翻译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如何?
歧伯回答说:诊脉常在清晨,因为这时阳气未曾扰动,阴气还未散尽,又未用过饮食,经脉之气不亢盛,络脉之气也调和,气血未扰乱,所以容易诊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病人脉象动静变化的同时,还要看他的两目瞳神,面部色泽,从而分辨五脏是有余还是不足,六腑是强还是弱,形体是盛不是衰,将这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察,来判别病人的死、生。

  脉是血液聚会的地方,而血的循行,要依赖气的统率。脉长说明气机顺达,脉短说明气分有病,脉数说明心里烦热;脉大表示病势进增。若见上部脉盛,是病气塞于胸;若见下部脉盛,是病气胀于腹。代脉是病气衰,细脉是病气少,涩脉是病气痛。脉来刚硬混乱,势如涌泉,这是病情加重,到了危险地步;若脉来似有似无,其去如弓弦断绝,那是必死的。

  眼目、面部五色,是精气的外在表现。赤色应该像白绸里裹着硃砂一样,隐现着红润,不应像赭石那样,赤而带紫;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洁,不应像盐那样,白而晦暗;青色应该像苍璧,青而润泽,不应像青靛那样,青而沉暗;黄色应该像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不应像土那样,黄而沉滞;黑色应该像重漆,黑而明润,不应像地苍色那样,黑而枯暗。假如五脏真脏之色显露于外,那么寿命也就不能长了。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辨别黑白,审察长短的。如果长短不分,黑白颠倒,就证明精气衰败了。

   五脏的作用是藏精内守的。如果腹气盛,脏气虚满,说话声音重浊,像从内室中发出的一样,这是中气被湿邪阻滞的缘故。如果讲话时声音低微,好半天才说下句话,这表明正气衰败了。如果病人不知收拾衣被,言语错乱,不分亲疏远近,这是精神错乱了。如果肠胃不能纳藏水谷,大便失禁,这是肾虚不能固摄造成的;如果小便失禁,这是膀胱不能闭藏造成的。总之,如果五脏能够内守,病人的健康就能恢复;否则,五脏失守,病人就会死亡。

  五府是人体强健的基础。头是精明之府,如果头部下垂,眼胞内陷,说明精神要衰败了。背是胸之府,如果背弯曲而肩下垂,那是胸要坏了。腰是肾之府,如果腰部不能转动,那是肾气要衰竭了。膝是筋之府,如果屈伸困难,走路时曲背低头,那是筋要疲惫了。骨是髓之府,如果不能久立,行走动摇不定,那是骨要衰颓了。总之,如五府能够由弱转强,就可复生;否则,就会死亡。

  歧伯说:脉气有时会与四时之气相反,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这是邪气胜了精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这是由于血气先已消损。按照时令来讲,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胜了精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血气消损而邪气猖獗。这种阴阳气血不相顺从、邪正不相适应的情况,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

  黄帝问道:脉有四时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所在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内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外是怎样的?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
  歧伯回答说:让我说说这五者的变化与天地运转的关系吧。世间世物之外,四方上下六合之内。天地的变化,阴阳的反应,如春天的舒缓,发展成为夏天的酷热;如秋天的劲急,发展成为冬天的严寒;脉象的往来上下与这四时的变迁是相应的。春脉之应象中规,夏脉之应象中矩,秋脉之应象中衡,冬脉之应象中权。所以四时阴阳的情况,冬至一阳生,到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天一阴生,到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
  这阴阳升降,有一定时间性,与脉象的变化相一致。假如脉象和四时不相应,就可以脉象里知道病是属于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就可以推究出病人的死期。这里的微妙都在脉象上,不可不细心的体察;而体察是有一定要领的,必须从阴阳开始。阴阳亦有开端,它是借着五行产生的;而它的产生又是按一定的法则,即以四时的变化为其规律。看病时就要遵循着这个规律而不能偏离,将脉象与天地阴阳的变化联系起来考虑。如果真正掌握了这种联系起来看问题的诀窍,就可以预知死生了。总起来说,人的声音是与五音相适应的,人的气色是与五行相适应的,而人的脉象则是与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的。

  于是知道阴气盛则梦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大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上飞,下部盛则梦下堕,如过饱的时候,则梦送物于人,如过饥的时候,则梦欲取物。肝气盛,则梦发怒,肺气盛,则梦哭泣。如腹中短虫多,则构见众人集聚;长虫多,则梦见打架损伤。

  所以持脉有一定的要诀,虚心静气是宝贵的。脉象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春天脉上浮,像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然像万物充盛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像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像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所以说,要知道脉之在里怎样,必须深按才能得其要领;而要知道脉之在表怎样,则要着重根据病情来推究致病的本源。以上春、夏、秋、冬、内、外这六点,就是持脉的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的,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则属刚脉渐转柔和,当营卫之气循环一周的时间,病自痊愈。肺脉搏坚而长的,当病唾血;其脉软而散的,当病盗汗,汗出如漏,不能再用发散法治疗了。肝脉搏坚而长,面部不见青色的,当为跌坠受伤或搏击致伤等病,因而淤血积聚胁下,使人喘逆;其脉软而散,而面色鲜泽的,当病溢饮,溢饮病是由于口渴时暴饮多饮,以致水气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而致。胃脉搏坚而长,面色红赤,当病髀痛如折;其脉软而散,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面色发黄的,当病少气;其脉软而散,面无光泽的,当病足胫浮肿,像水肿之状。肾脉搏坚而长,面黄而赤的,当病腰痛如折;其脉软而散,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黄帝问:诊得心脉绷急,这是什么病?病的症状怎样?
  歧伯说:病名叫做心疝,少腹部位当有形征出现。
  黄帝说:为什么这么说?
  歧伯说:心为阳脏,与小肠相表面,小肠位在少腹中,所以说少腹当有形征出现。
  黄帝说:诊得胃脉有病,它的症状怎样?
  歧伯说:如果胃脉盛实,其病为脘腹胀满;胃脉虚弱,其病为泄泻。

  黄帝问:疾病的成因及其变化怎样?
  歧伯说:由于风邪,则变为寒热;因于热邪,则变为消中;因于气逆不已,则变为癫疾;因于久风入中,则变为飧泻;因于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则变为厉风。疾病变化多端,难以说完。

  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都是怎样产生的?
  歧伯说:这是由于寒气聚集,风邪侵袭而变成的。
  黄帝说:怎样治疗?
  歧伯说:这是四时邪气所致之疾病,用五行相胜法治疗,可以痊愈。

  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因而影响到脉色,怎样辨别是久病还是新病呢?
  歧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只要验看脉色,就可以辨别出来。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常的,是新病;如脉不失常而面色失常的,是久病;如脉与色都失常的,是久病;如脉与色都不失常的,是新病。如肝脉与肾脉并至,它的皮色见苍赤色,这是因为暴病跌打损伤,不见血或已见血,形体必肿,如同因于湿邪或水气中伤的症状,这是淤血肿胀。

  尺部脉两旁以候察季胁。尺外以候察肾,尺内以候察腹。关部脉,左外以候察肝,内以候察膈,右外以候察胃,内以候察脾。寸部脉,右外以候察肺,,内以候察胸中,左外以候察心,内以候察膻中。前以候察前,后以候察后。上竟上,以候察胸喉之疾病;下竟下,以候察少腹、腰、股、膝、胫、足的疾病。

  脉象洪大的,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见于热中病。脉象来急疾而去徐缓的,是上部实而下部虚,见于厥逆和癫仆等病。脉象来徐缓而去疾急的,是上部虚而下部实,见于厉风病。中了恶风,是阳气先受病。有脉象都沉细数的,是足少阴经厥逆病。如脉见沉细数散的,是寒热病。脉浮而散的,是眩仆病。

  各种浮脉而不躁急的,病在表阳,可有发热;如浮而躁,则病在手三阳经。各种细脉而沉的,病在里阴,发为骨节疼痛,如果细沉而静,病在足三阴经。数脉而有间歇的,其病在阳脉,可见泄泻及大便脓血。诊察各种有病之脉,见涩象的,是阳气有余;滑象的,是阴气有余。阳气有余,则身发热而无汗;阴气有余,则身多汗而发冷;阴气阳气都有余,则无汗而身寒。推脉向外,而脉气内而不外的,是心腹有积聚在内。推脉向内,而脉气外而不内,是身体有热。如推而向上,而脉上而不下的,是腰足之间寒冷;如推而上之,而脉下而不上的,是头项疼痛。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腰脊疼痛而身有痹病。


4、心得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的,辨别黑白的,审察长短的。如果长短不分,黑白颠倒,就证明精气衰败了。九窍十二舍者,心之总摄,眼睛长在脸前面,还可以上下左右的转动,加上颈项的转动,身体前后左右转动,收取外在环境的信息。收取回来的信息,内部由心辨别黑白,心者君主之官,是长是短,是黑是白,是吉是凶,判断标准以道为准。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不舍神,长短审不了,黑白颠倒了,内无长官,精神紊乱。信息传导至心的路线不明或堵塞,心不摄九窍,看到了似没看到,有眼似无眼。对外收集回来的信息,有些如同未经过加工的糙米,需经由加工才能成为能化血化气养神的精,由心加工。辨别不了黑白,可以反推回心不摄九窍,心神不在。心神不在可以推测,精不化气养神,精衰矣。(精—气—神)。一身精神,具乎双目,常用炯炯有神来描述一个人精神旺盛,机敏干练,目与神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双目有神,精光暴露,表明肾气旺盛,身体状况良好,是健康的标准;反之,则表明精神状态不佳,缺乏活力。观察一个人的善恶,再没有比观察眼睛更好,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正,眼睛就明亮,不正则昏暗。听人说话时,观察眼睛,善恶无处隐藏。
  声合五音,色合五行。人的声音与五音是相适应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人说话的声音真的大不同呢,有人声高,有人声低,有人声促,有人声漫,有人声轻,有人声重。音调高低,音速快慢,古人说察音识人,学问真大。这章题目是脉要精微,对脉搞不懂,对色脉问中的色,脉有精微,色亦有精微,望色,眼睛声音的精微之处,有对外的望,亦有内在观察自我的审察。看到老师上周的心得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舌抵上腭,心神意守肚脐。对前面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有点感觉,眼在鼻上,鼻在口上,口由心出,看到什么,说什么,心在统筹,无领不衣,无纲不网,眼鼻口之精微归纲于心。


二、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1、抄写


2、查字正音
瘕(jia):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腵”的省略,表示肠阻。瘕,籀文疒,疾病叚,即“腵”),表示息肉增生的疾病。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肠道或腹腔增生结块的疾病
解㑊(yi):懈怠,懒于行动。解,通“懈”。
胃疸(dan):病名。黄疸之一种。
琅玕(lang gan):石而似玉。这里比喻脉的圆滑。
和柔相离(li):按之柔和有神。离,通“丽”,附着。
如乌之喙(hui):坚曲之意。喙,鸟嘴。


3、翻译
  黄帝问道:平人的脉象怎样呢?
  歧伯答说:平人的脉象,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另外,一吸终了到一呼开始的交换时间,共有五次搏动,这是闰以太息,叫做平人。平人也就是无病的人。诊脉的法则,一般以不病的平人为标准为诊察病人,医生就是无病的平人,所以平调自己的呼吸来为病人诊脉,这是一般的法则。

  人一呼,脉跳动一次;一吸,脉也跳动一次,这是气虚的现象。若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也跳动三次并且躁急,尺部皮肤发热,这是温病;尺肤不热,脉象往来流利的,这是风病。若人一呼,脉跳动在四次以上的必死,脉象中断不复至的必死,脉象忽慢忽快的也必死。

  人的正常脉气来源于胃,胃气是平人脉息的正常之气。人的脉息如无胃气,是逆象,逆象主死。

  春时的脉象,弦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弦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肝病。假如只见弦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毛脉,这是春见毛脉,至秋天就要生病;倘若毛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春天脏真之气散发于肝,肝脏藏筋膜之气。

  夏时的脉象,钩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钩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心脏有病。假如只见钩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石脉,这是夏见冬脉,至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

  长夏的脉象,微软弱而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弱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脾脏有病。假如但见弱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软弱脉中,兼见石脉,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长夏脏真之气濡润于脾,脾脏主肌肉之气。

  秋时的脉象,微毛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毛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肺脏有病。假如但见毛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脉,至春天就要生病;倘若弦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秋时脏真之气高藏于肺,肺脏主藏皮毛之气。

  冬时的脉象,沉石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石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肾脏有病。假如但见石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象,至夏天就要生病;倘若钩脉太甚了,就会立即生病。冬时脏真之气下藏于肾,肾脏主藏骨髓之气。

  胃经的大络,叫做虚里。贯膈而上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其脉搏动应手,这是脉的宗气。倘若跳动极剧,而时兼断绝,这是病在膻中的症候;若见跳动时止,位置横移,主病有积块;倘若脉绝不至,就要死亡。如果乳下虚里处脉搏动剧振动,是宗气外泄的现象。

  要了解寸口的太过与不及。寸口脉应指而短,其病头痛。寸口脉应指而长,其病足胫痛。寸口脉应指短促迫疾,有上无下,主肩背痛。寸口脉应指沉紧的,其病在中。寸口脉应指浮盛的,其病在表。寸口脉应指沉弱的,主寒热及疝瘕积聚少腹痛。寸口脉应指沉紧并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寸口脉应指沉而喘,病发寒热。脉象盛滑而紧的,是外在的六腑病,脉象小实而坚的,是内在的五脏病。脉来小弱而涩的,主久病。脉来浮滑而疾的,主新病。脉来绷急的,主病疝瘕少腹作痛。脉来滑利的,主病风。脉来涩滞的,主病痹。脉来缓滑的,其病热中。脉来盛紧的,主病腹胀。总之,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应,病易痊愈;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反,病就不易好了。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即使患病,也无其他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病是难以痊愈的。

  手臂多见青脉,是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见涩象,主倦怠无力,喜卧。尺肤热而脉来盛,主大失血。尺肤涩,脉来滑,主多汗。尺肤寒,脉来细,主大便泄泻。尺肤粗,脉气常显热者,主热在里。

  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日死;脾之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之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己日死。这就是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

  颈部脉搏动异常,并见喘咳症状,主水病。眼胞浮肿如蚕眠后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喜卧,是黄疸病。食后仍觉得饥饿,是胃疸病。面部浮肿为风,足胫肿为水,眼珠发黄的,是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现象。


  脉有逆四时的,就是当其时不出现主时之脏的脉象,却反见它脏的脉象,如春夏的脉反见瘦小,秋冬的脉反见浮大,这就叫做逆四时。风热的脉应该躁,反见沉静;泄泻脱血的病,脉应该虚,反见实脉;病在内的,脉应实,反见虚;病在外的,脉应浮滑,反见涩坚。这样的病都难治,是因为违反的四时。

  人以水谷为生命的根本,所以断绝了水谷,就要死。脉没有胃气,也要死。什么是无胃气,就是仅见真脏脉,而没有冲和胃气的脉。所说的脉无冲和胃气,就是肝脉不见弦象,肾脉不见石象。

  少阳主正月二月,这时的脉来,是乍密乍疏,乍短乍长的;阳明主三月四月,这时的脉来,是浮大而短的;太阳主五月六月,这时的脉来,是洪大而长的。

  正常心脉来时,像一颗颗连珠,连续不断地流转,如抚摩琅玕的圆滑,这是平脉,夏时是以胃气为本的。如果心脏有了病,脉就显出非常急数,带有微曲之象,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前曲后居,如执带钩一样,全无和缓之意,这是死脉。

  正常肺脉来时,轻浮虚软,像吹落榆英一样轻缓,这是平脉,秋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不上不下,如摩鸡的羽毛一样,毛中含有坚劲之意,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如草浮在水上,如风吹毛动般轻浮不定,这是死脉。

  正常肝脉来时,像举着竿子,那竿子末梢显得长而软,这是平脉,春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满指滑实,像抚摩长竿一样,这是病脉。如果脉来急而有劲,像新张弓弦似的,这是死脉。

  正常脾脉来时,和柔相附有神,像鸡爪落地一样和缓,这是平脉。长夏季节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充实而数,像鸡往来急走,就是病脉。如果脉来如雀嘴啄物一样坚硬,如鸟跃跳一样快速,如屋漏水一样点滴无伦,如水流之速,去而不返,这是死脉。

  正常肾脉来时,连绵小坚圆滑,有如心之钩脉,按之坚如石,这是平脉,冬时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形如牵引葛藤,按之更坚,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像解索一般,数而散乱,又像弹石一样,促而坚硬,这是死脉。

4、心得
  春时的脉象,弦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夏时的脉象,钩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长夏的脉象,微软弱而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秋时的脉象,微毛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冬时的脉象,沉石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从脉上不明白,但冲和的胃气几个字有些感觉。冲和二字,想到道德经里有一章写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和的胃气使春夏秋冬的脉象趋于平脉,冲和的胃气何以来?春夏秋冬均以胃气为本,脾胃的功能,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为中央土,五行图中居于中央,中央的位置何其重要,并不是说其他位的位置不重要,只是这个本与中央位重中之重。五行中,中中央祖宗位,五脏中脾胃亦是如此。国之大事戎与祀,祭祀祖先也是万物负阴抱阳之气吧,前面抱的是祖先流转下来的冲和之阳气,背上背上生活中的困难,拥抱的是阳气,阳气一直在冲气以为和,人与家族就会一直有气,所谓元气一直在,背上困难也一定行。抱反了,负阳抱阴,祖先的冲和阳气抛在了背后,抱着困难不撒手,只有困难,就象经文中写的,仅见真脏脉,仅见困难,而没有祖宗的元气,冲和胃气的脉,要死了。负阴抱阳得生,冲气以为和为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4 16: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一、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1、抄写



2、查字正音
胠(qu):腑下胁上部位
愠愠(yun)然:气郁不舒的样子。
䏚(miao):指季胁下挟脊两旁的空软处
瘛(chi):指筋脉拘急相引一类的病。
闷瞀(mao):烦乱


3、翻译
黄帝问道:春天的脉象如弦,那么怎样才算弦呢?
岐伯答说:春脉是肝脉,属东方的木,具有万物生长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弱软轻虚而滑,正直而长,所以叫做弦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答说:脉气来时,实而且强,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实而且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内。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都能够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回答说:太过了,会使人善忘,发生目眩冒闷头痛;如果不及,会使胸部疼痛,牵引背部,向下两胁胀满。
黄帝说:说得好。

帝曰:夏天的脉象如钩,那么怎样才算钩呢?
岐伯答说:夏脉就是心脉,属南方的火,具有万物盛长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反衰,犹如钩的形象,所以叫做钩脉。与此相反,是病脉。
黄帝说: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其脉气来时盛去时也盛,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而充盛,这叫不及,主病在内。
黄帝说:夏脉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发热、骨痛,发浸淫疮;不及会使人心烦,在上部会发生咳唾,在下部会发生失气。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问:秋天的脉象如浮,那么怎样才算浮呢?
岐伯答说:秋脉是肺脉,属西方的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轻虚而且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回答说:其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虚空,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时浮软而微,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说:秋脉太过和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郁闷而不舒畅;如果不及,会使人喘促,呼吸气短、咳嗽,在上部会发生气逆出血,在下的胸部则可以听到喘息的声音。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问:冬天的脉象如营,那么怎样才算营呢?
岐伯说:冬脉是肾脉,属北方的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濡润,所以叫做营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其脉气来时如弹石击手,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如果脉象浮软,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说: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什么病变?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倦怠,腹痛、气短,不愿说话;不及会使人的心像饥饿时一样感到虚悬,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痛,小腹胀满,小便变色。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问:四时的顺序,是导致脉气逆顺变化的根源,但是脾脉主哪个时令呢?
岐伯说:脾属土,是个独尊之脏,它的作用是用来滋润四旁其他的脏腑的。
黄帝问:那么脾的正常与否,可以看出来吗?
岐伯说:正常的脾脉看不出来,但病脉是可以看出来的。
黄帝问:那么脾的病脉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其脉来时,如水流动,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来时,如鸟啄食,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问:您说脾是孤脏,位居中央属土,滋润四旁之脏,那么它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会使人九窍不通,身重而不自如。

黄帝惊异地站了起来,跪拜后说:好!我已懂得了诊脉的根本要领和天下的至理。考察五色和四时脉象的变化,诊察脉的正常与异常,它的精要,归结在于一个“神”字。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不回,倘若回而不运转,就失去了生机。这是最重要的真理,是非常切近微妙的,把它纪录在玉版上,藏在脏腑里,每天早上诵读,就把它叫做《玉机》吧。

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传给它所克之脏,留止在生己之脏,死于克己之脏。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到克己之脏,病人才死,这所说的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肝受病气于心,传行到脾,病气留止于肾,传到肺就死了。心受病气于脾,传行到肺,病气留止于肝,传到肾就死了。脾受病气于肺,传行到肾,病气留止于心,传到肝就死了。肺受病气于肾,传行至肝,病气留止于脾,传到心就死了。肾受病气于肝,传行到心,病气留止于肺,传到脾就死了。这都是病气逆行的情况,以一昼夜的时辰来归属五脏,就可推测出死亡的大体时间。

黄帝说:五脏是相通的,病气的转移,都有它的次序。五脏如果有病,就会传给各自所克之脏。若不及时治疗,那么多则三个月、六个月,少则三天、六天,只要传遍五脏就必死。这是指顺所克次序的传变。所以说:能够辨别外证,就可知病在何经;能够辨别里证,就可知危在何日,就是说某脏到了它受困的时候,就死了。
风为六淫之首,所以说它是百病之长。风寒侵入了人体,就会使人的毫毛都立起来,皮肤闭塞,内里发热,这时,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有的会出现麻痹、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热敷、火、灸或针刺等方法治愈。如果耽误了,病气就会传行并留止于肺部,这就是肺痹,发为咳嗽上气。如果还不治疗,就会从肺传到肝,这叫肝痹,也叫肝厥,会发生胁痛、不欲食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或针刺等方法治疗。如果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肝传到脾,这时的病叫脾风,会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药物和汤浴等方法治疗。如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脾传到肾,这时的病叫疝瘕,会出现小腹蓄热作痛、小便白浊等症状,又叫做盅病,这时,可用按摩、药物等方法治疗。如继续耽误下去,病气从肾传到心,就会出现筋脉相引拘挛的症状,叫做瘛病,这时,可用艾灸、药物来治疗。如仍治不好,十天以后,就会死亡。倘病邪由肾传到心,心又反传到肺脏,又发寒热,三天就会死亡,这是疾病传递的次序。

但假如是猝然发病,就不必根据这个传变的次序治疗;而有的传变也不一定完全依着这个次序。忧、恐、悲、喜、怒这五种情志就会使病气不按着这个次第传变,而突然发病。如过喜伤心,克它的肾气就因而乘之;过怒伤肝,克它的肺气就因而乘之;过思伤脾,克它的肝气就因而乘之;过恐伤肾,克它的脾气就因而乘之;过犹伤肺,克它的心气就因而乘之。这就是疾病不依次序传变的规律。所以病虽有五变,但能够发为五五二十五变,这和正常的传化是相反的。传,是“乘”的别名。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喘气时身体振动,死期在六个月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肩项,死期在一个月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上引肩项,周身发热,脱肉破䐃,真脏脉现,死期在十日之内。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内消,动作衰颓,真脏脉未出现,死期在一年内,若见到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周身俱热,破䐃脱肉,目眶下陷,真脏脉出现,目不见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见人,是精气尚未全脱,到了它所不胜之时,就会死亡。
正气一时暴虚,外邪突然侵入人体,五脏隔塞,脉道不通,大气已不往来,就好像跌坠或溺水一样,这样的突然病变,是不能预测死期的。如果其脉绝而不至,或一吸五六至,形肉不脱,就是不见真脏脉,也要死亡。
肝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内外劲急如同循着刀刃震震作响,好像新张开的弓弦,面色显著青白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心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坚而搏指,像循摩意苡仁那样小而坚实,面色显著赤黑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肺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洪大而又非常虚弱,像毛羽触人皮肤,面色显著白赤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既坚而沉,像用指弹石那样硬得很,面色显著黑黄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软弱并且忽数忽散,面色显著黄青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总而言之,凡是见了真脏脉,都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问:见了真脏脉象,就要死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五脏之气,都依赖胃腑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的根本。五脏之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的寸口,必须借助于胃气,才能到达手太阴寸口。所以五脏才能各自在一定的时候,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如果邪气盛了,精气必然衰败,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同脏气一起到达手太阴,那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独见就是病气胜了脏气,那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再治疗,而千万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证;气色浮润,病易治愈;脉象和四时相适应,是可治之证。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属易治的病。以上都算可治、易治之证,但要及时地进行治疗才行。形气不相称,是难治之证;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不易治愈;脉实并且坚,是更加沉重的病证;如果脉象和四时不相适应,就是不可治之证了。一定要察明这四种困难,清楚地告诉病人。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就是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而且脉来的时候都是独见而沉涩,这就叫逆。五脏脉气未能随四时变化显现于外,在春夏季节里,反见沉涩的脉象;在秋冬季节里,反见浮大的脉象,这都叫做逆四时。
病暴热而脉象反见平静,发生泄利而脉象反倒洪大,出现脱血而反见实脉,病在里而脉象反倒不坚实,这些都是脉证相反的情况,不易治愈。

黄帝说:我听说根据虚实可以预先判断死生,希望听听这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凡有五实的死,凡有五虚的也得死。
黄帝问:那什么叫五实五虚呢?
岐伯说:脉来势盛,皮肤发热,肚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心里烦乱,这就叫做五实。脉象极细,皮肤发冷,气短不足,大便泄泻,不欲饮食,这就叫做五虚。
黄帝说:就是得了不实五虚之证,也有痊愈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如果病人能够吃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泄泻停止,那么得五虚之证的人就可以痊愈;而患五实之证的人如果能汗出大便又通畅了,表里和了,也可以痊愈。这就是根据虚实而决断死生的道理。

4、心得


5、朗诵(已上传至微信微盘)


二、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抄写


2、查字正音
歃(sha):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插”的本字,表示刺入。歃,篆文臿,即“插“欠,即“饮”的省略),表示刺插饮血。造字本义:动词,将锥管刺入祭祀牺牲的动物喉部,会盟者共饮锥管里喷出的热血,以示流相同血液,赴共同命运。

舂(chong):舂,甲骨文双手杵棒石臼),表示双手持杵在石臼中捣插。有的甲骨文将杵棒写成“午”,将写成“臼”。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双手持杵,捣搓臼中的谷物,使谷物脱皮去壳

蠕蠕(ru)然:昆虫蠕动貌
乍疏乍数(cu):脉律不齐,气脉败乱之兆。数,密。

3、翻译
黄帝问说:我听了九候的道理,内容众多而广博,难以尽述。希望再听些主要的道理,以传给子孙,流传后世。我一定会把那些话铭刻在心,藏于肺腑。我发誓接受所学,不敢随便泄漏,使它合于天道,有始有终,上应日月星辰节气之数,下合四时五行之变。就五行来说有盛有衰,就四时来说冬阴夏阳,那么人怎样才能够和这些自然规律相适应呢?希望听听具体的方法。
岐伯说:问得好!这是天地间的至理啊!
黄帝说:希望听听这天地间的至理,从而使它合于人的形体,通利血气,并决定死生。怎样才能做到呢?
岐伯说:天地的至数,是从一开始,至九终止,一为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所以用三代表人。而天地人又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与九野之数对应。所以人有三部脉,每部各有三候,根据它去决定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祛除疾病。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三部?
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而每部又各有三候,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人指导,才能得到真传。下部的天可以用来诊察肝脏之气,下部的地可以用来诊察肾脏之气,下部的人可以用来诊察脾胃之气。
黄帝问:那么中部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中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肺脏之气,中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胸中之气,中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心脏之气。
黄帝问:上部的情况又怎样呢?
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上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头角之气,上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口齿之气,上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耳目之气。总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有九候,以应地之九野;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肝、肺、心、脾、肾五神脏,胃、大肠、膀胱四形脏,合为九脏。如果五脏败坏,气色必见晦暗,而气色晦暗必然要死亡。
黄帝问:诊察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一定得先估量病人形体的肥瘦程度,来调和其气的虚实。气实就泻其有余,气虚就补其不足。首先要想法去掉血脉里的淤滞,然后再调和气的虚实,不管治什么病,达以五脏的平和是最终目的。

黄帝问:怎样决断死生呢?
岐伯说: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不连续,主危。形体瘦,脉反大,胸中多气胀满,也主死。形体和脉息相称的主生,脉象错杂不调的主病。三部九候都失其常度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一上一下像舂杵一样,大数而鼓,说明病情很严重。上下左右之脉失去了协调,以至于不可计其至数的,是死候。中部的脉,虽然独自调和,而上部下部众脏之脉已失其常的,也是死候,中部的脉较上下两部偏少的,也是死候。眶内陷的,是精气衰竭的现象,也会死亡。

黄帝问:怎么知道疾病的部位呢?
岐伯说: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数,或独寒,或独陷下的,都会发病。用左手在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触按,用右手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生感脉中振动,其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振动剧烈,快速而浑乱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迟缓,为病态;若振动不能达到五寸,即使用力弹之,仍没有反应,为死候。所以身体消瘦至极,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也是死征。如脉代而钩,病在络脉。九候之脉,应相互应和,上下如一,不应参差不齐。如九候之中有一候落后,就是病态;二候落后,则病重;三候落后,则病必危险。所谓落后,就是九候之间,脉动的节律不一致。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就可以预知死生的时间。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脏脉象,到胜己的时间,就会死。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两目上视。

黄帝问:冬为阴,夏为阳,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好比冬令,这种病死在阴气极盛之夜半。脉象盛大躁动急数的,为阳,好比夏令,这种病死在阳气旺盛之日中。寒热往来之病,死在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在日中阳极之时。患风病,死在傍晚阳衰之时。患水病,死在夜半阴极之时。其脉象忽疏觖密,忽迟忽疾,死在辰戌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若形坏肉脱,九候虽尚协调,还是死证。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候还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证。所说的不死,是指新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然出现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质不同,所以说不是死证。若七诊之脉出现,其脉候有败坏现象的,是死证。死的时候,必发呃逆。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开始发的病情和现在的症状,然后分别切循其脉,观察其经络的浮沉,根据上下逆顺来诊脉。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有病;脉不往来的,是死证。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也是死证。

黄帝问:那些可治的病,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出血;血病而身体疼痛的,则治荣盛石化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缪剌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应斟酌刺之。上实下虚,当切循其脉,而寻找其脉络郁结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固定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领,不可不认真研究。

4、心得
  去看中医,看到医生在诊断其它病人。病人病诉气喘心口疼,医生左右寸口把脉之后,站起来看病人形体,背中部驼起,前上半部肥硕,肉堆积在腰部,下半部分,四肢相比上半身细瘦,臀部亦小(先度其形之肥瘦)。上实下虚,堵在中焦,形体上实,气血难下行,下虚(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上半部气涌至头,头晕气涌,需打通中部,上实下泻,上实下泻下则不虚,虚得气血濡养补之。
  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肺气以天,天清,胸中之气以地,地宁,人以候心,心舍有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6 13: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一、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抄写



2、查字正音
恚(hui):恨也,从心,圭声。
淫气1:气有余而为害。过用曰淫。
淫气2:滋润,浸润。
肺朝百脉:百脉会合于脉。朝,会。
独至:偏盛。言脏气不和而有一脏太过者,气必独至。
白汗:大汗出。

3、翻译
  黄帝问:人的居住环境、劳逸和性情的勇怯强弱不同,其经脉血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吗?
  歧伯回答说:大凡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会因之而发生变化。所以夜晚远行,则恐惧之气出于肾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肺脏。或因堕坠而惊恐,则逆气出于肝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脾脏。或者由于惊恐,则逆气出于肺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心脏。或因渡水跌仆,则逆气出于肾与骨,在这种情况下,勇敢的人,气血畅行,病就自愈,怯懦的人,气血滞留,则邪气留着而为了病了。所以说:诊病的方法,必须观察人的勇敢与怯懦,骨肉和皮肤,从而了解病情,这是诊断上的大法。
  所以饮食过饱的时候,由于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受惊而影响精神的时候,由于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带着重东西远近,胃劳气越而汗出于肾;走得快并且害怕,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肢体摇动劳累过度的时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所以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之中,生病的原因,多是由于体力、饮食、劳累、精神等过度而来,这是一定的。
  食物入胃,经过消化把一部分精微输散到肝脏,经过肝的疏泄,将浸淫满溢的精气滋养于筋。食物入胃,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气,注入于心,再由心输入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上达于肺,肺又将血气送到全身百脉,直至皮毛。脉与精气相合,运行精气到六腑。六腑的精气化生神明,输入留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生活,取决于阴阳气血平衡,其平衡的变化,就能从气口的脉象上表现出来,气口脉象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水液进入胃里,分离出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这是可以测度的经脉的正常现象。
  太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阳有余的缘故,治疗表里都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俱趋于阳明,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足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气上逆,所以阳跃脉前的少阳脉,猝然而大,当取足少阳本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的偏盛,就是少阳的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该细心省察真脏脉,若非真脏外泄,是五脏脉气减少,胃气不能平和,这是太阴太过的缘故,应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用补阳泻阴法。二阴经脉的偏盛,是为少阴热厥,虚阳并越于上部,心、肺、肝、脾四脉都受到影响,其病根源于肾脏,应该治其经络,泻足太阳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的偏盛,是厥阴经脉所主,真气虚弱,心中酸痛不适,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大汗出,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并针刺厥阴的太冲穴。
  黄帝问:太阳经脉的脉象怎样?
  歧伯说:太阳经脉像三阳经脉那样极盛,同时它还轻浮。
  黄帝问:少阳经脉的脉象怎样?
  歧伯说:少阳经脉与一阳经脉一样,脉象是滑而不实的。
  黄帝问:阳明经脉之象怎样?
  歧伯说:脉象大而且浮。太阴经脉搏动,其脉象沉伏而实鼓指;二阴经脉搏动,是肾脉沉而不浮的现象。

4、心得
  观察人的勇敢与怯懦,骨肉和皮肤,可以看出人的状态。肾主骨,脾主肌肉,肺主皮毛,心主脉。骨肉皮肤之表的状态,人的勇敢怯懦,可以猜测出肾脾肺心对应之里的运行状态。心者,君主之官也,勇敢的人,气血畅行,病气流动自化,勇敢的人,君主存于心,顺行而不逆行妄行,邪不存内,病自愈。情气之病存于内脏中,心脉能主,素—质—形的顺行或逆行妄行。



二、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1、抄写


2、查字正音
下晡(bu):午后申、酉两个时辰为晡,下晡为这两个时辰末,将要进入戌时的时候。
日昳(die):午后未时,为脾旺之时。
焠㶼(cui ai )热食:烧爆的食物。焠,烧也。㶼,热甚也。
目䀮䀮(huang):无所见,眼睛昏花,视物不清。
瘈(chi):抽掣。


3、翻译
  黄帝问:结合人的形体,取法四时五行的规律而进行治疗,怎样是从?怎样是逆?逆从得失的意义,希望听听是怎么一回事?
  歧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与时令气候配合,有衰旺的变化,由此而判断病人的生死,分析医事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缓解和加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黄帝问:希望详尽地听听。
  歧伯说:肝主春木之气,春天是足厥阴和足少阳主治的时间,肝胆旺日为甲乙;肝苦拘急,急宜食甜味药以缓和。心主夏火之气,夏天为手少阴和手太阳主治的时间,心与小肠旺日为丙丁;心苦驰缓,急宜用酸味药以收敛。脾主长夏土气,长夏为足太阴和足阳明主治的时间,脾与胃旺日为戊己;脾苦湿,急宜用苦味药以燥湿。肺主秋金之气,秋天为手太阴和手阳明主治的时间,肺与大肠旺日为庚辛;肺苦于气上逆,急宜用苦泄之药以宣泄其气。肾主冬水之气,冬天为足少阴和足太阳主治的时间,肾与膀胱旺日为壬癸;肾苦干燥,急宜用辛润之药以润燥。这样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而通畅五脏之气。

  病在肝脏,在夏天痊愈;若至夏天不愈,到秋天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天不死,到冬天病情相对稳定;到明年春天才能好转,禁止吹风。肝病患者,痊愈当在丙丁日;丙丁日不好,到庚辛日就要加重;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稳定,到甲乙日才能好转。肝病患者,每天清晨神志比较清爽,傍晚时分,病情比较重,半夜时便安静了。肝喜条达疏散,宜急用辛味药来发散,以辛味补之,酸味泻之。

  病在以及,在长夏痊愈;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要加重;如冬季不死,到明年春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夏天才能好转;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不能穿得太暖。心病患者,病愈当在戊己日;戊己日不好,到壬癸日就要加重;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病情稳定,到丙丁日才能好转。心病患者,每天中午神智比较清爽,到半夜时病情加重,到了天亮时又安静了。心脏病需要软,宜急用咸味药来软减,以咸味补之,以甘味泻之。

  病在脾脏,在秋天痊愈;若至秋天不愈,到了春天病情就要加重;如春季不死,至夏季病情相对稳定,到了长夏才能好转;应禁食温热性食物及吃得过饱,禁居湿地、禁穿湿衣。脾病患者,其病愈在庚辛日;庚辛日不好,到甲乙日就要加重;甲乙日不死,至丙丁病情就相对稳定,到了戊己日才能好转。脾病患者,每天午后神志比较清爽,到了日出时,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傍晚时,便安静了。脾病缓和,宜急信甘味以缓之,用苦泻之,用甘味补之。

  病在肺脏,在冬天痊愈;若至冬天不愈,到了夏天病情就要加重;如夏天不死,到长夏时病情会相对稳定,到了秋天才能好转;禁止寒凉饮食及衣服穿得太少。肺病患者,其病愈在壬癸日;壬癸日不好,到丙丁日就要加重;如果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庚辛日才能好转。肺病患者,在每天傍晚时神志比较清爽,到了中午时,病情会加重,午后便安静了。肺脏者需要收敛,宜急食酸味药以收之,用酸味补之,辛味泻之。

  病在肾脏,在春天痊愈;若至春天不愈,到了长夏病情就要加重;若长夏不死,至秋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冬季才能好转;禁食过热的食物和穿烘烤过的衣服。肾病患者,其病愈当在甲乙日;甲乙日不好,在戊己日就要加重;戊己日不死,到庚辛日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壬癸日才能好转。肾病患者,在半夜时神志比较清爽,当辰、戊、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需要坚,宜急食苦味药以坚之,用苦味补之,咸味泻之。

  肝病可见,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易怒;如果肝虚,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清,两耳听不清声音,易恐惧,好像有人来抓他。治疗取刺厥阴和少阳两经穴位。肝气上逆,则有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在其经血盛处放血。

  心病可见,胸中疼痛,胁部支满,胁下疼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侧疼痛;如果心虚,则见胸腹胀大,胁下腰部牵引作痛。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两经穴位,并在舌下廉泉穴刺出血。如果疾病有变化,则刺阴郄穴出血。

  脾病可见,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肌肉痿软,足不能举步,或筋脉牵掣,脚下疼痛;如脾虚,则见腹满肠鸣,泄泻完谷不化。治疗取刺太阴、阳明、少阴经穴,刺出其血。

  肺病可见,咳喘气逆,肩背疼痛,出汗,尻、大腿内侧、膝、髋、小腿肚、小腿下半部、脚等处都疼痛;如果肺虚,可见短气,呼吸不连续,耳聋,咽喉干燥。治疗取刺太阴、足太阳经脉的外侧,厥阴经脉的内侧,刺出其血。

  肾病可见,腹大胫肿,喘咳,身体沉重,盗汗出,恶风;如果肾虚,可见胸中疼痛,大腹、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经穴,刺出其血。

  肝脏主青色,肝病宜食甜味,粳米、牛肉、大枣、葵菜都是甜味。心脏主赤色,心病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子、韭菜都是酸味。肺脏主白色,肺病宜食苦味,麦、羊肉、杏、薤都是苦味。脾脏主黄色,脾病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子、藿都是咸味。肾脏主黑色,肾病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大葱都是辛味。所有食物,辛能发散,酸能收敛,甘能缓急,苦能坚燥,咸能软坚。

  凡药物用来攻邪,五谷用来营养,五果作为辅助,五畜用来补益,五菜用来充养,气味配合调和而服食,用来补益精气。这五类东西,各有辛、酸、甘、苦、咸的味道,对某一脏之气各有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等作用,配合四时五脏,治病要根据五味所宜。


4、心得
病在肾脏(水),在春天痊愈(木);若至春天不愈,到了长夏病情就要加重(土);若长夏不死,至秋天病情相对稳定(金),到了冬季才能好转(水)。肾需要坚,宜急食苦味药以坚之,用苦味补之,咸味泻之。
在病之本位,所生处痊愈。病在水,水生木,在春天顺生以痊愈(母为水,虽母位不正,但在本位本份生好长子,其病其位自正,也会影响系统的生成而愈,顺母道则生)。若至春天不愈(水生木不成),到长夏病情加重(土),土克水(祖宗会给母亲提出要求,在水生木不顺的前提下,任务未完成,病 气聚集,困难加重,生而不成,克又重之);若长夏不死,秋天稳定(金),金生水,顺生又至,家中其他子女生母性,母位又有一支撑生成通道;冬季好转,回到本位水位,在位又有病愈之机。肾需要坚,为母则坚,水位需以阴不显柔弱居之,阴阳相一体,阴阳两面,一柔一刚共为水位功能总体原则。宜急食苦味药以坚之,水克火(吃火位递给的药,遵从火位的指令),吃低下柔弱之苦以阴升阳,外阴内阳,咸味泻之,咸入肾为水,自我的监察,泻掉私欲入不是本位的欲望。

  肝脏主青色,肝病宜食甜味。心脏主赤色,心病宜食酸味。肺脏主白色,肺病宜食苦味。脾脏主黄色,脾病宜食咸味。肾脏主黑色,肾病宜食辛味。所有食物,辛能发散,酸能收敛,甘能缓急,苦能坚燥,咸能软坚。以前以为五色五味入五味,是以五脏之位属来入,比如肝脏主青,就应该吃青色的,酸的,这种思维方式只是抓住了一头,即补,有病就要补,补就要补相对应的色味入,这种思维方式是直线性,平面性的,只注意到了生(补),而忽略了克(泻)。这里说比如,肺脏主白(金),肺病宜食苦(火),火克金,苦能坚燥,炼金。有病为耻,不可以单以有病为补,勇敢者以克为胜,病自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12: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周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一、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1、抄写


2、查字正音
癃(long):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局部土地下沉造成邻近土地上升、突起。癃,篆文疒,疾病隆,局部抬升),表示因疾病身体局部隆起。籀文将“隆”省略成“”。造字本义:动词,泌尿系统不畅的疝气,导致某一脏器如腹股沟或阴囊周围组织较薄弱的地方发生奇怪隆起、肿大。

涎(xian):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伸展、延伸。涎,篆文水,口水次,打喷嚏时飞溅的唾沫),表示嘴角的唾沫。有的篆文水,口水延,伸展、延伸),表示口水从口腔延伸到嘴角外。造字本义:动词,流口水。

瘖(yin):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喑”的省略,表示哑然失声。瘖,篆文疒,疾病音,即“喑”的省略,哑然失声),表示病因性失语。造字本义:名词,一种让人失声作哑的疾病

3、翻译
  五味各有所入: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叫五味所入。

  五脏之气发病:心为噫气,肺为咳嗽,肝为多语,脾为吞酸,肾为呵欠、喷嚏。六腑之气失调,胃为哕逆、恐惧、大肠、小肠为泄泻,下焦泛滥,为水肿,膀胱不通为癃闭、不能约束为遗尿,胆为发怒。这就是五病。

  五脏精气相并之证:精气并于心而生喜笑;并于肺则生悲哀; 并于肝则生忧虑; 并于脾则胆怯生畏; 并于肾则心悸善恐。这是五脏精气相并之证,因虚而气乱相并。

  五脏各有所厌恶: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这是五脏所恶。

  五脏化生五液:心主汗液,肺主涕液,肝主泪液,脾主涎液,肾主唾液。这是五脏主五液。

  疾病所禁食的五味:辛味走气分,气病,不能多食辛味;咸味走血分,血病,不能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骼,骨病,不能多食苦味;甘味走肌肉,肉病,不能多食甘味;酸味走筋膜,筋病,不能多食酸味。这就是疾病的五禁,要自我节制,不能多食。

  五脏发病的部位和季节各不相同:肾为阴脏而主骨,发病多在骨骼;心为阳脏而主血脉,发病多在血脉;饮食五味伤脾,发病多为肌肉痿弱不用;阳虚而病,多发于冬季;阴虚而病,往往发于夏季。这叫五发。

  五脏为邪所扰的病变:病邪入阳分,则为狂;病邪入阴分,血脉凝涩,发生痹证;病邪入于阳,邪气搏结于上,发生头部疾患;五脏阴经通于喉舌之间,病邪入于阴,搏结不去,伤阴而瘖哑;病邪由阳入阴,病多平静;病邪由阴出阳,病多怒。这叫五乱。


  五邪所见的脉象是:春天见秋天的毛脉,夏天见冬天的石脉,长夏见春天的弦脉,秋天见夏天的钩脉,冬天见长夏的濡脉。这就是五邪脉,预后相同,都是死证。

  五脏所藏精神活动: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精。这就是五脏所藏。

  五脏各有所主:心主宰血脉,肺主宰皮毛,肝主宰筋膜,脾主宰肌肉,肾主宰骨骼。这就叫五主。

  五种劳逸过度所致的损伤:久视伤心血,久卧伤肺气,久坐伤肌肉,久立则伤骨,久行则伤筋。这是五种久劳所伤。

  五脉与外界事物相应的物象:肝脉如弓弦,心脉如带钩,脾脉如代止,肺脉如秋毛,肾脉如沉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



4、心得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优;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五脏精气相乘并于一脏,化生实邪为病。病气聚于一脏,经脉别论篇说勇者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怯者气逆不得顺行,气逆并于一脏则病,由虚而气乱至成为实邪,这是一个质到体的生成过程,由虚至实邪为病,这不是一日二日的相并成实邪,是长期的内部生成进程。本文再说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五味入五脏,五脏已相乘并于一脏,那有实邪的这一脏,实邪已成更不能补,不能以五味相入,所以是五味所禁,无令多食,根据所病那一脏的实邪需要无令多食。并于脏——实邪——病——实不能补——五味所禁——无令多食。根据这一思维方式,多出来的部分,不应该产生的部分,比如道德经中说的余食赘行,无令多食。已有实邪有所禁,病了就要治病,有所忌惮,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二、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1、抄写



2、查字正音
隅(yu):“嵎”是“隅”的异体字。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持面具遮掩。隅,金文郭,城郭禺,手持面具遮掩),表示可借以掩护的城郭角落。篆文用“阜”(山岩)代替金文的“郭”,表示可借以掩护的山岩角落。造字本义:名词,可以阻挡攻击、用于掩护的城郭或山中角落。

醪(lao):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寥”的省略,表示稀少。醪,篆文酉,即酒翏,即“寥”),表示少糟的米酒。造字本义:名词,少糟的米酒。


3、翻译
  人身气血多少有一定之数。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的一定之数。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台北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知道手足阴阳十二经脉的病苦。大凡治病,血脉充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除去痛苦,观察病人的意愿,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要确定背部五腧穴的部位,先用一根草度量病人两乳间的距离,然后从正中对折,再用另一根同样长的草,量到对折后草的正中,即四分之一处;折掉这四分之一,然后使草两端相支撑,成为三角形。叫病人举起臂来,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一只角朝上,和脊背大椎穴相平,两只角在下,在下左右两角所指的部位,就是肺俞穴。再把上角下移一度到两肺俞穴的中点,左右两角是心俞。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腧穴的部位,也就是针灸取穴的法度。

  形体安乐,精神苦闷,发病易在经脉,用针刺治疗。形体安乐,精神愉快,发病易在肌肉,用针刺和砭石治疗。形体劳苦,精神愉快,发病易在筋骨,用熨引治疗。形体劳苦,精神苦闷,发病易在咽嗌,用甘药治疗。形体屡次遭受惊恐,筋脉运行不畅,发病易出现肢体不仁的症状,用按摩、药酒治疗。这就是所谓五种形志病。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阴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

4、心得

度量。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再用草的对折可以找到五腧穴的位置。每个人的穴位在人身上的距离不是等同的,肥的瘦的,高的矮的,想起学习艾灸的时候,老师说要用自己的手指以寸数来找穴位,每个人的手指粗细是不一样的,用自己身上的寸数才能找到对应的穴位。
三阴三阳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足少阴肾经(肾),足少阳胆经(胆)足厥阴肝经(肝),这一对一对的表里,与五脏的表里是相对应的。


三、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抄写



2、查字正音
呿(qu):张口。
众脉(mo):有人旁观。脉,通眽,视。
瞚(shun):眨眼,眼珠转动。
稷稷(ji):形容气盛像稷一样繁茂。稷,谷物名。


3、翻译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全,但没有什么比人更为宝贵的。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存,随着四时规律成长的。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都愿意保持形体的健康,但往往身体有了疾病,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病邪就积累日深,潜藏骨髓之内,不易去掉了。这是我心中所担忧的,我三十年用针刺来解除他们的疾病痛苦,怎样办呢?
  歧伯回答说:诊断疾病,应该注意观察它所表现的症候:比如盐贮藏在器具中,能够使器具渗出水来; 琴弦快断的时候,会发出嘶破的声音;树木弊坏,叶子就要落下来;疾病到了严重阶段,人就要人受伤嗝。人有了这样四种现象,说明脏腑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刺都不起作用,这都是皮肉血气各不相得,病不容易治了。

  黄帝道:我很感伤病人的痛苦,心里惶惑不安,治疗疾病,搞不好,反使病情加重,我又不能替代他们。百姓听了,都会认为我是残忍的人,怎么办好呢?
  歧伯说:人虽然是生活在地上,但片刻也离不开天,天地之气相合,才产生了人。人如果能适应四时的变化,那么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他生命的泉源;如果能够了解万物的话,那就是天子了。人与自然是相应的,天有阴阳,人有十二骨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所以能效法天地阴阳的变化,就不会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骨节的道理,就是所谓圣智也不能超过他;能够观察八风的变动和五行的衰旺,又能够通达虚实的变化规律,就能洞晓病情,即使像病人呼吸那样的细微不易察觉的变化,也如秋毫在目,逃不过他的眼睛。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天地之气相合以后,生成了世界上的万物,从地理上,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可以分为四时。月份有大有小,白天有短有长,万物同时来到世界,实在是度量不尽的,我只希望解除病人的痛苦,请问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歧伯说:治疗的方法,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分析。如木遇到金,就被折断;火遇到水,就会熄灭;土遇到木,就要松软;金遇到火,就要熔化;水遇到土,就要遏绝。这种种变化,万物都是这样,不胜枚举。所以有五种针法已向天下分布了,但人们只知饱食,而不去了解它们。那五种治法是什么呢?第一要精神专一,第二要修养形体,第三要了解药物的真假性能,第四要制定大小砭石以适应不同的疾病,第五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这五种治法,各有所长,先用哪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现在针刺的疗法,用补治虚,用泻治实,而这是普通医生所共知的。至于能够取法天地阴阳的道理,随其变化而施针法,就能取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的疗效。这并没有什么神秘,只要功力积久,就有这样的高超技术。

  黄帝道:我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
  歧伯说:针刺的正法,要先集中精神,待五脏虚实已定,脉象九候已备知,然后再下针。在针刺的时候,必须精神贯注,即使有人旁观也像看不见一样,有人喧嚣,也像听不到一样。同时还要色脉相参,不能仅看外形,必须将发病的机理揣摩清楚,才能给人治病。病人有虚有实,见到五虚的症状,不能随意去泻;见到五实的症状,也不可远而不泻,在应该进针时,就是一瞬间也不能耽搁。在手捻针时,什么事也不想,针要光净匀称。针者要平心静气,观察病人的呼吸。那血气的变化无形无象,虽不可见,而气至之时,好像群乌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它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候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黄帝道:怎样刺虚?又怎样刺实?
  歧伯说:刺虚证,须用补法;刺实证,须用泻法。经气已经到了,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无论针刺深浅,无论取穴远近,得气是一样的。在捻针的时候,像面临深渊时那样的谨慎;又像手中捉着老虎那样坚定有力,集中神志,不为其他事物所干扰。

4、心得
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针刺的疗法,用补治虚,用泻治实,这是普通医生所共知的。这与宣明五气篇中五食所禁,五精所并是连接起来的,实邪用泻不宜补。
候气,得气。在用针时,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候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疾气。这一段颇有散势法鸷鸟的味道,经气已至(天时到),慎守勿失,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候气,得气,候神,得时。
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色脉相参,不能仅看外形,必须把发病的机理揣摩清楚,才能治病。发病的机理机制,这是不间断的进程,形先只是外显的功能,只看到外显不能治病,因为只是片段式的感觉。机理,理就象走过一段路,每一步都很清楚,去哪里会发生什么都清楚;机,走到那里会有机会,如前面说的候气,得气,侯神,得时。




四、八正神明文化篇第二十六
1、抄写



2、查字正音

内(na)针:进针。内,同纳。
淖(nao)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罩”的省略,表示覆盖、扣住。淖,篆文水,泥卓,即“罩”的省略,罩住),表示身体为泥所罩。造字本义:名词,使人陷落其中难以逃脱的泥沼。

3、翻译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一定法则,那么究竟取法于什么呢?
  歧伯回答说:要取法于天地阴阳,并结合日月星辰之光来研究。

  黄帝道:希望详细听听。
  歧伯说:大凡针刺之法,必须察验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了,才能进行针刺。如果气候温和,日光明亮,那么人体血液就濡润而卫气上浮;如果气候寒冷,日光晦暗,那么人体血液就滞涩而卫气沉伏。月亮初生的时候,人的血气随月新生,卫气亦随之畅行;月亮正圆的时候,人的血气强盛,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人的肌肉消瘦,经络空虚,卫气不足,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气而调和血气。因此说,气候寒冷,不要行针刺;气候温暖,不要迟疑;月初生的时候,不要用泻法;月正圆的时候,不要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进行治疗。这叫顺应天时而调养血气。按照天时推移的次序,结合人身血气的盛衰,来确定气的所在,并聚精会神地等待治疗的最好时机。所以说,月初生时用泻法,这叫做重虚;月正圆时用补法,使血气充溢,经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而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这叫做乱经。这些都是阴阳相错,正气邪气分不清楚,邪气沉伏留而不去,致使络脉外虚,经脉内乱,所以病邪就乘之而起。

  黄帝问:星辰、八正、四时怎么候察呢?
  歧伯说:星辰的方位,可以用来测定日月循行的规律。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用来测出八风病邪什么时候到来;四时,可以用来分别春秋冬夏之气的所在;按照时序来调整气血,避免八正病邪的侵犯。假如身体虚弱,又遭遇自然界的虚邪,两虚相感,邪气就会侵犯至骨,进而深入五脏。医生能候察气候变化的道理而及时挽救,病邪就不能伤人。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了解。

  黄帝道:说得好。取法星辰的道理,我已经听到了,希望再听听效法往古的道理。
  歧伯说:效法往古一,要先懂得《针经》。想把前人的针术在现在加以验证,先要知道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来候察气的浮沉,来给病人进行调整,就会看到它是立有效验的。所以“观于冥冥”,是说血气荣卫的变化并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这就是把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四时气候的浮沉等情况,综合起来候察以调整病人。这样,医生就常能预见病情,然后疾病尚未显露于外,所以叫“观于冥冥”。所谓‘通于无穷’,是说医生的高超技术可以流传后世,这就是医生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不过是病情还没有显露出来,大家都不能发现罢了。看不见形象,尝不到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就像神灵一样若隐若现,难以捉摸。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病邪。正邪,就是身体因劳累出汗,腠理开张,而为虚风侵袭,正邪伤人轻微,所以一般人不了解它的病情,看不到它的病象。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刚开始就救治,先去候查三部九候的脉气,及时调治,不使脉气衰败,所以疾病容易痊愈,所以叫高明的医生。而低劣的医生,却等疾病已形成,或疾病已经败坏时才治疗。等到病已形成后才治疗,就是不懂得三部九候的脉气混乱是由疾病发展所导致的。他所谓知道疾病的所在,只不过是知道三部九候病脉的所在部位罢了。所以这就像把守门户一样,已经陷入了被动地位。其原因就是不了解病理,而只看到病症的表面现象。

  黄帝道:我听说针法有补有泻,但不懂它的涵义。
  歧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因为“方”就是病人邪气正盛,月亮正圆,天气正温和,身体尚安定的时候。要在病人正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正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正呼气的时候慢慢地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这样,邪气排出,正气流畅,病就会好了。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圆”就是使气运行的意思,行气就是导移血气以至病所,针刺时必须达到荣分,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推移其针。所以说圆与方的行针,都要用排针之法。所以善用针术养神的人,必须观察病人形体的肥瘦和荣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的神气寄存之处,不可不谨慎调养。

  黄帝说:讲得妙极了!把人的形体与阴阳四时结合起来,虚实的感应,无形的病况,要不是夫子您谁能明白呢?然而夫子多次说到形和神,究竟什么叫形神?希望详细听听。
  歧伯说: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说还没有对疾病看得很清楚。问病人的病痛,再从经脉的变化去探索,病情才突然出现在眼前。要是按寻而不可得,便不知道病情了。因为靠诊察形体,才能知道病情,所以叫做形。

  黄帝道:那什么叫神呢?
  歧伯说:请让我讲讲神。所谓神,就是耳不闻杂声,目不见异物,心志开朗,非常清醒地领悟其中的道理,但这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有如观察一种东西,大家都在看,但只是自己看得真,刚才还好像很模糊的东西,突然明显起来,好像风吹云散,这就叫做神。对神的领会,是以三部九候脉法为本源的,真能达到这种地步,九针之论,就不必太拘泥了。

4、心得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冥冥,像神灵一样若隐若现,难以捉摸。冥冥二字真有神灵的感觉,不可说,说不出,无形无味,能感受到但捉摸不实。观于冥冥,就能在病情未显露之前就能预见病情,冥冥,神通。
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把守门户已经陷入了被动地位,不了解病理,而只看到病症的表面现象。所知道的疾病所在,只不过是知道三部九候病脉的所在部位,这就是陷入被动地位。九窍十二舍气之门户,心之总摄,把守门户最重要的是心要总摄,为把守而把守同样是陷入被动地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5:52 , Processed in 1.140786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