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周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一、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1、抄写
2、查字正音
胠(qu):腑下胁上部位
愠愠(yun)然:气郁不舒的样子。
䏚(miao):指季胁下挟脊两旁的空软处
瘛(chi):指筋脉拘急相引一类的病。
闷瞀(mao):烦乱
3、翻译
黄帝问道:春天的脉象如弦,那么怎样才算弦呢?岐伯答说:春脉是肝脉,属东方的木,具有万物生长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弱软轻虚而滑,正直而长,所以叫做弦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答说:脉气来时,实而且强,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实而且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内。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都能够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回答说:太过了,会使人善忘,发生目眩冒闷头痛;如果不及,会使胸部疼痛,牵引背部,向下两胁胀满。 黄帝说:说得好。
帝曰:夏天的脉象如钩,那么怎样才算钩呢? 岐伯答说:夏脉就是心脉,属南方的火,具有万物盛长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反衰,犹如钩的形象,所以叫做钩脉。与此相反,是病脉。 黄帝说: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其脉气来时盛去时也盛,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而充盛,这叫不及,主病在内。 黄帝说:夏脉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发热、骨痛,发浸淫疮;不及会使人心烦,在上部会发生咳唾,在下部会发生失气。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问:秋天的脉象如浮,那么怎样才算浮呢? 岐伯答说:秋脉是肺脉,属西方的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轻虚而且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回答说:其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虚空,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时浮软而微,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说:秋脉太过和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郁闷而不舒畅;如果不及,会使人喘促,呼吸气短、咳嗽,在上部会发生气逆出血,在下的胸部则可以听到喘息的声音。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问:冬天的脉象如营,那么怎样才算营呢? 岐伯说:冬脉是肾脉,属北方的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濡润,所以叫做营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其脉气来时如弹石击手,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如果脉象浮软,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说: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什么病变?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倦怠,腹痛、气短,不愿说话;不及会使人的心像饥饿时一样感到虚悬,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痛,小腹胀满,小便变色。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问:四时的顺序,是导致脉气逆顺变化的根源,但是脾脉主哪个时令呢? 岐伯说:脾属土,是个独尊之脏,它的作用是用来滋润四旁其他的脏腑的。 黄帝问:那么脾的正常与否,可以看出来吗? 岐伯说:正常的脾脉看不出来,但病脉是可以看出来的。 黄帝问:那么脾的病脉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其脉来时,如水流动,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来时,如鸟啄食,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问:您说脾是孤脏,位居中央属土,滋润四旁之脏,那么它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会使人九窍不通,身重而不自如。
黄帝惊异地站了起来,跪拜后说:好!我已懂得了诊脉的根本要领和天下的至理。考察五色和四时脉象的变化,诊察脉的正常与异常,它的精要,归结在于一个“神”字。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不回,倘若回而不运转,就失去了生机。这是最重要的真理,是非常切近微妙的,把它纪录在玉版上,藏在脏腑里,每天早上诵读,就把它叫做《玉机》吧。
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传给它所克之脏,留止在生己之脏,死于克己之脏。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到克己之脏,病人才死,这所说的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肝受病气于心,传行到脾,病气留止于肾,传到肺就死了。心受病气于脾,传行到肺,病气留止于肝,传到肾就死了。脾受病气于肺,传行到肾,病气留止于心,传到肝就死了。肺受病气于肾,传行至肝,病气留止于脾,传到心就死了。肾受病气于肝,传行到心,病气留止于肺,传到脾就死了。这都是病气逆行的情况,以一昼夜的时辰来归属五脏,就可推测出死亡的大体时间。
黄帝说:五脏是相通的,病气的转移,都有它的次序。五脏如果有病,就会传给各自所克之脏。若不及时治疗,那么多则三个月、六个月,少则三天、六天,只要传遍五脏就必死。这是指顺所克次序的传变。所以说:能够辨别外证,就可知病在何经;能够辨别里证,就可知危在何日,就是说某脏到了它受困的时候,就死了。 风为六淫之首,所以说它是百病之长。风寒侵入了人体,就会使人的毫毛都立起来,皮肤闭塞,内里发热,这时,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有的会出现麻痹、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热敷、火、灸或针刺等方法治愈。如果耽误了,病气就会传行并留止于肺部,这就是肺痹,发为咳嗽上气。如果还不治疗,就会从肺传到肝,这叫肝痹,也叫肝厥,会发生胁痛、不欲食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或针刺等方法治疗。如果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肝传到脾,这时的病叫脾风,会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药物和汤浴等方法治疗。如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脾传到肾,这时的病叫疝瘕,会出现小腹蓄热作痛、小便白浊等症状,又叫做盅病,这时,可用按摩、药物等方法治疗。如继续耽误下去,病气从肾传到心,就会出现筋脉相引拘挛的症状,叫做瘛病,这时,可用艾灸、药物来治疗。如仍治不好,十天以后,就会死亡。倘病邪由肾传到心,心又反传到肺脏,又发寒热,三天就会死亡,这是疾病传递的次序。
但假如是猝然发病,就不必根据这个传变的次序治疗;而有的传变也不一定完全依着这个次序。忧、恐、悲、喜、怒这五种情志就会使病气不按着这个次第传变,而突然发病。如过喜伤心,克它的肾气就因而乘之;过怒伤肝,克它的肺气就因而乘之;过思伤脾,克它的肝气就因而乘之;过恐伤肾,克它的脾气就因而乘之;过犹伤肺,克它的心气就因而乘之。这就是疾病不依次序传变的规律。所以病虽有五变,但能够发为五五二十五变,这和正常的传化是相反的。传,是“乘”的别名。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喘气时身体振动,死期在六个月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肩项,死期在一个月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上引肩项,周身发热,脱肉破䐃,真脏脉现,死期在十日之内。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内消,动作衰颓,真脏脉未出现,死期在一年内,若见到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周身俱热,破䐃脱肉,目眶下陷,真脏脉出现,目不见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见人,是精气尚未全脱,到了它所不胜之时,就会死亡。 正气一时暴虚,外邪突然侵入人体,五脏隔塞,脉道不通,大气已不往来,就好像跌坠或溺水一样,这样的突然病变,是不能预测死期的。如果其脉绝而不至,或一吸五六至,形肉不脱,就是不见真脏脉,也要死亡。 肝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内外劲急如同循着刀刃震震作响,好像新张开的弓弦,面色显著青白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心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坚而搏指,像循摩意苡仁那样小而坚实,面色显著赤黑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肺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洪大而又非常虚弱,像毛羽触人皮肤,面色显著白赤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既坚而沉,像用指弹石那样硬得很,面色显著黑黄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软弱并且忽数忽散,面色显著黄青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总而言之,凡是见了真脏脉,都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问:见了真脏脉象,就要死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五脏之气,都依赖胃腑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的根本。五脏之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的寸口,必须借助于胃气,才能到达手太阴寸口。所以五脏才能各自在一定的时候,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如果邪气盛了,精气必然衰败,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同脏气一起到达手太阴,那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独见就是病气胜了脏气,那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再治疗,而千万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证;气色浮润,病易治愈;脉象和四时相适应,是可治之证。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属易治的病。以上都算可治、易治之证,但要及时地进行治疗才行。形气不相称,是难治之证;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不易治愈;脉实并且坚,是更加沉重的病证;如果脉象和四时不相适应,就是不可治之证了。一定要察明这四种困难,清楚地告诉病人。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就是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而且脉来的时候都是独见而沉涩,这就叫逆。五脏脉气未能随四时变化显现于外,在春夏季节里,反见沉涩的脉象;在秋冬季节里,反见浮大的脉象,这都叫做逆四时。 病暴热而脉象反见平静,发生泄利而脉象反倒洪大,出现脱血而反见实脉,病在里而脉象反倒不坚实,这些都是脉证相反的情况,不易治愈。
黄帝说:我听说根据虚实可以预先判断死生,希望听听这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凡有五实的死,凡有五虚的也得死。 黄帝问:那什么叫五实五虚呢? 岐伯说:脉来势盛,皮肤发热,肚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心里烦乱,这就叫做五实。脉象极细,皮肤发冷,气短不足,大便泄泻,不欲饮食,这就叫做五虚。 黄帝说:就是得了不实五虚之证,也有痊愈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如果病人能够吃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泄泻停止,那么得五虚之证的人就可以痊愈;而患五实之证的人如果能汗出大便又通畅了,表里和了,也可以痊愈。这就是根据虚实而决断死生的道理。
4、心得
5、朗诵(已上传至微信微盘)
二、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1、抄写
2、查字正音 歃(sha):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插”的本字,表示刺入。歃,篆文(臿,即“插“)(欠,即“饮”的省略),表示刺插饮血。造字本义:动词,将锥管刺入祭祀牺牲的动物喉部,会盟者共饮锥管里喷出的热血,以示流相同血液,赴共同命运。
舂(chong):舂,甲骨文(双手)(杵棒)(石臼),表示双手持杵在石臼中捣插。有的甲骨文将杵棒写成“午”,将写成“臼”。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双手持杵,捣搓臼中的谷物,使谷物脱皮去壳。
蠕蠕(ru)然:昆虫蠕动貌 乍疏乍数(cu):脉律不齐,气脉败乱之兆。数,密。
3、翻译 黄帝问说:我听了九候的道理,内容众多而广博,难以尽述。希望再听些主要的道理,以传给子孙,流传后世。我一定会把那些话铭刻在心,藏于肺腑。我发誓接受所学,不敢随便泄漏,使它合于天道,有始有终,上应日月星辰节气之数,下合四时五行之变。就五行来说有盛有衰,就四时来说冬阴夏阳,那么人怎样才能够和这些自然规律相适应呢?希望听听具体的方法。岐伯说:问得好!这是天地间的至理啊! 黄帝说:希望听听这天地间的至理,从而使它合于人的形体,通利血气,并决定死生。怎样才能做到呢? 岐伯说:天地的至数,是从一开始,至九终止,一为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所以用三代表人。而天地人又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与九野之数对应。所以人有三部脉,每部各有三候,根据它去决定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祛除疾病。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三部? 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而每部又各有三候,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人指导,才能得到真传。下部的天可以用来诊察肝脏之气,下部的地可以用来诊察肾脏之气,下部的人可以用来诊察脾胃之气。 黄帝问:那么中部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中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肺脏之气,中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胸中之气,中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心脏之气。 黄帝问:上部的情况又怎样呢? 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上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头角之气,上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口齿之气,上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耳目之气。总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有九候,以应地之九野;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肝、肺、心、脾、肾五神脏,胃、大肠、膀胱四形脏,合为九脏。如果五脏败坏,气色必见晦暗,而气色晦暗必然要死亡。 黄帝问:诊察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一定得先估量病人形体的肥瘦程度,来调和其气的虚实。气实就泻其有余,气虚就补其不足。首先要想法去掉血脉里的淤滞,然后再调和气的虚实,不管治什么病,达以五脏的平和是最终目的。
黄帝问:怎样决断死生呢? 岐伯说: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不连续,主危。形体瘦,脉反大,胸中多气胀满,也主死。形体和脉息相称的主生,脉象错杂不调的主病。三部九候都失其常度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一上一下像舂杵一样,大数而鼓,说明病情很严重。上下左右之脉失去了协调,以至于不可计其至数的,是死候。中部的脉,虽然独自调和,而上部下部众脏之脉已失其常的,也是死候,中部的脉较上下两部偏少的,也是死候。眶内陷的,是精气衰竭的现象,也会死亡。
黄帝问:怎么知道疾病的部位呢? 岐伯说: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数,或独寒,或独陷下的,都会发病。用左手在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触按,用右手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生感脉中振动,其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振动剧烈,快速而浑乱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迟缓,为病态;若振动不能达到五寸,即使用力弹之,仍没有反应,为死候。所以身体消瘦至极,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也是死征。如脉代而钩,病在络脉。九候之脉,应相互应和,上下如一,不应参差不齐。如九候之中有一候落后,就是病态;二候落后,则病重;三候落后,则病必危险。所谓落后,就是九候之间,脉动的节律不一致。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就可以预知死生的时间。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脏脉象,到胜己的时间,就会死。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两目上视。
黄帝问:冬为阴,夏为阳,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好比冬令,这种病死在阴气极盛之夜半。脉象盛大躁动急数的,为阳,好比夏令,这种病死在阳气旺盛之日中。寒热往来之病,死在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在日中阳极之时。患风病,死在傍晚阳衰之时。患水病,死在夜半阴极之时。其脉象忽疏觖密,忽迟忽疾,死在辰戌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若形坏肉脱,九候虽尚协调,还是死证。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候还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证。所说的不死,是指新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然出现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质不同,所以说不是死证。若七诊之脉出现,其脉候有败坏现象的,是死证。死的时候,必发呃逆。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开始发的病情和现在的症状,然后分别切循其脉,观察其经络的浮沉,根据上下逆顺来诊脉。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有病;脉不往来的,是死证。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也是死证。
黄帝问:那些可治的病,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出血;血病而身体疼痛的,则治荣盛石化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缪剌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应斟酌刺之。上实下虚,当切循其脉,而寻找其脉络郁结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固定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领,不可不认真研究。
4、心得 去看中医,看到医生在诊断其它病人。病人病诉气喘心口疼,医生左右寸口把脉之后,站起来看病人形体,背中部驼起,前上半部肥硕,肉堆积在腰部,下半部分,四肢相比上半身细瘦,臀部亦小(先度其形之肥瘦)。上实下虚,堵在中焦,形体上实,气血难下行,下虚(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上半部气涌至头,头晕气涌,需打通中部,上实下泻,上实下泻下则不虚,虚得气血濡养补之。 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肺气以天,天清,胸中之气以地,地宁,人以候心,心舍有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