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兰 于 2020-7-4 20:27 编辑
2020.7.3 第四周 曾子问第七
一、抄写原文:己上传至群文件夹。
二、吟诵:己上传至群文件夹。
三、翻译:
曾子问:君薨而世子生,怎么办?孔子说:卿、大夫、士都跟着摄主到殡宫,脸朝北,站在西阶的南面。太祝身穿裨冕,执束帛,从西阶往上登,登上最高的台阶,但不跨进堂内,让在场的人都不要哭。然后,太祝长喊三声,向灵枢说:‘夫人某氏生了世子,特此察告。’说完登堂,把束帛放在灵枢东面的几案上,哭泣一阵,下堂。众主人、卿、大夫、士、妇女都开始哭泣,但不顿足,尽情地哭了一阵之后,都回到平常朝夕哭的位置。于是举行朝奠。礼毕,小宰走上堂,把放在几案上的束帛等祭品取下,埋在东西两阶之间。第三天,众主人、卿、大夫、士都来到殡宫,站在前天站的位置上,面向北。太宰、太宗、太祝都身裨冕。少师抱着世子和孝服,太祝走在前面,少师抱着世子跟在后面,太宰、宗人又跟在世子后面。进入殡宫的门,众人都停止哭泣。少师抱着世子从西阶登堂,走到灵枢前,面朝北而立。太祝则立在灵枢的东南角,长喊三声,向灵枢察告说:‘夫人某氏所生世子某,让执事陪同着,特来拜见。’然后少师便抱着世子向灵枢稽颗再拜,哭泣。太祝、太宰、宗人、众主人、卿、大夫、士都一齐哭,跺脚,跺脚三次为一节,共跺三节。众人都从西阶下堂,回到东边的原位,袒露左臂。少师抱着世子跺脚,妇女等人也跟着跺脚,也是跺三次为一节,跺够三节。然后让世子穿上孝服,拿着哭丧棒,举行朝奠。礼毕,走出殡宫,太宰命令太祝、太史把世子的名字遍告五祀及山川诸神。”
曾子问:“如果国君的灵枢已埋葬而世子出生,怎么办?”孔子说:“太宰、太宗跟着太祝到殡宫而告于父庙。到了三个月以后,又丢拜见父庙,并给世子取名,然后把世子的名字遍告社稷、宗庙及山川诸神。 孔子说:“诸侯去朝天子,一定要在祖庙和父庙设祭察告。然后穿上裨冕听朝,命令祝官史官告祭于社傻、宗庙、山川诸神。然后对留守的五大夫郑重交代一番才动身,出发之前,要举行祖道之祭,祈求旅途平安。祝官和史官必须在五日之内将告祭进行完毕,否则便是违礼。凡举行告祭,都以束帛为供品,返回时的告至也是如此。诸侯之间互访,也必须告祭于父庙。然后穿上朝服听朝,命令祝官、史官告祭于五庙和途经山川之神。同样也要对留守的五大夫郑重交代一番才动身,动身之前,举行祖道之祭,以祈求旅途平安。返回时,诸侯一定要亲自告祭于祖庙、称庙。然后命令祝官史官向出发前曾祭告过的众神举行告归之祭,然后入朝处理国政。
曾子问道:“父母或两位近亲同月而死,怎么办?谁先谁后?”孔子答道:“葬,先埋恩轻的,后埋恩重的;祭奠,先祭恩重的,后祭恩轻的。这是正礼。从启殡到下葬这段时间,因忙于埋葬恩轻者,所以对恩重者暂不设朝夕奠。出葬时,灵枢经过大门外,孝子也不在此哭踊致哀,这是因为恩重者尚停枢殡宫。葬毕恩轻者回来后,为恩重者设奠,然后将恩重者的启殡日期告诉宾客,接着就为恩重者举行葬礼。至于葬后的虞祭,先祭恩重者,后祭恩轻者,才是正礼。” 孔子说:“宗子即使已经七十岁,也不能没有主妇。如果不是宗子,即使没有主妇也是可以的。” 曾子问道:“将要为儿子举行冠礼,被邀请参加冠礼的宾客和助者手已经来到,并且已被以礼相迎让入庙内,这时候主人突然得到齐衰、大功亲属的死讯,怎么办呢?”孔子答道:“这要看是哪种亲属。如果死者是同姓亲属,就将冠礼停止;如果死者是异姓亲属,冠礼可继续进行,但要简化掉醴礼。礼毕,把行冠礼的各种陈设撤去,把场地再打扫一番,然后按照自己和死者的关系就位而哭。如果被邀请参加冠礼的宾和助手还没到,冠礼就废止。如果将要为儿子举行冠礼,但还没到选定的日期,主人忽然遇到了齐衰、大功、小功亲属的丧事,那就让儿子按照亲疏关系穿上相应的丧服,到时再加上丧冠。”曾子问:“加丧冠的人在除丧之后是否还要补行冠礼吗?”孔子说:“天子在太庙赐给未冠的诸侯、大夫冕服、弁服,他们在回去以后,设奠察告祖宗,然后就穿戴着受赐的冠服。在这种情况下,也只对冠者行醮礼,而不行醴礼。如果是父亲死后举行冠礼,那么,在冠礼后,要打扫庙堂,向父亲的神主行祭告之礼。祭告礼毕,前去拜见伯父、叔父,然后设宴酬谢参加冠礼的宾客。” 曾子问:“祭祀在什么情况下才不进行旅酬呢?”孔子答道:“我听说,小祥的时候,主人改服练冠练服,但不举行旅酬,主人回敬宾的酒,宾接过来不饮而放下,不举杯,这是合礼的。从前,鲁昭公在小祥时就举行旅酬,不合乎礼的要求。鲁孝公在大祥时还不举行旅酬,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曾子问道:“自己正穿大功丧服,可以参加别家的馈奠吗?”孔子答道:“岂但大功可以,从斩衰以下的丧服都可以,这是礼!”曾子问道:“这样做,岂不是有点轻视自己的丧服而把别家的事看得过重了吗?”孔子答道:“不是这般说法。比如天子、诸侯死了,服斩衰的臣子为之操办馈奠;大夫死了,服齐衰的家臣为之张罗馈奠。士死了,服大功的朋友为之操办馈奠。如果遇上月朔之奠而人手不够.,还可以让服小功、绍麻的人来帮忙;如果人手还不够,就一人重复两次。 曾子问道:“身有小功丧服,可以参加祭奠吗?”孔子答道:“不一定只有小功可以参加,自穿斩衰以下丧服的人都可以参加,这是礼仪。”曾子问道:“这样的话,不是有点轻视丧服而看重丧祭了吗?”孔子答道:“天子、诸侯的丧祭,不是穿斩衰丧服的人还没有资格参与。大夫的丧祭,不是穿齐衰丧服的人不能参与士的丧祭,因为士无臣下,所以才让兄弟大功以下者参与。”曾子又问道:“对于相识人的丧祭,自己身上正有丧服,可以参加吗?”孔子答道:“如果自身有丧服,那怕是最轻的练麻,连自家的丧祭都不可参与,哪里还谈得上参加他人的呢?”曾子又问道:“脱掉了丧服,可以参加他人的馈奠吗?”孔子说:“刚脱掉丧服就参加他人的馈奠,显得忘掉哀痛太快了,这不符合礼的规定。如果做他人馈奠时的傧相,还差不多。” 曾子问道:“婚礼已经进行到订婚之后,连亲迎的吉日都定了,如果忽然女方的父亲或母亲死了,那该怎么办呢?”孔子答道:“婿家应该派人去吊丧、如果是婿的父亲或母亲死,女方也应该派人到婿家吊丧。如果一方是丧父,另一方就以父亲的名义吊丧;如果一方是丧母,另一方就以母亲的名义吊丧;如果父母不在,就得以伯父、伯母的名义。从男方来说,在料理完葬事之后,由婿的伯父出面向女方致意说:‘某之子不幸遇到父或母之丧,居丧期间,不能和府上结为婚姻,特派我来致意。’女方答应了,但并不敢把女儿改嫁他人,这是正礼。婿除丧之后,女方父母派人到婿家敦请联姻,这时候如果婿还不迎娶,女方就可以把女儿改嫁他人,这也是正礼。如果女方的父或母死,男方也要这样。” 曾子问道:“亲迎的那天,新娘已经上路,如果突然新郎的父亲或母亲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新娘要立即改换服装,穿上布做的深衣,用白绢束发,赶往夫家参加丧礼。如果是新娘已经上路,而新娘的父亲或母亲突然去世,新娘就应立即折回娘家奔丧。”曾子又问道:“如果新郎亲迎的那天,新娘还没来到,而新郎突然有齐衰、大功亲属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新郎不进大门,在外次改换服装。新娘则进入大门,在内次改换服装。然后各就其位而哭。” 曾子问道:“除丧之后不再补行婚礼了吗?”孔子答道:“拿祭礼来说,过了日期就不再补祭,这才合乎礼的规定。婚礼还没有祭礼重要,又有什么理由再补办一次呢!”孔子说:“嫁女的人家,一连三夜不熄火把,是因为念及骨肉就要分离了。娶媳妇的人家,一连三天不奏乐,是因为念及传宗接代、双亲日趋衰老。新娘进门三月,要备礼祭祀公婆的亡灵,祝词中称之为‘来做媳妇’。这样做了以后,才算是正式成为此家的媳妇。” 曾子问道:“新娘没有到宗庙就死了,该怎么力?”孔子答道:“她的灵枢,出殡时不须朝见祖庙,她的神主也不附在祖姑神主之后,做丈夫的不须持丧棒,不须穿孝鞋,不须居丧次,归葬于她娘家的墓地,以表示她尚未成为男家的媳妇。”曾子又问道:“迎娶新娘的吉日已经商定而新娘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婿应该穿着齐衰孝服前去吊丧,新娘下葬后即可除去孝服。如果是丈夫突然死去,新娘也照此办理。” 曾子问道:“丧事有两个主人,庙里有两个神主,这是合礼的吗?”孔子答道:“天无二日,国无二王。宗庙天地之祭,最尊贵的神也只有一个。由此看来,恐怕难说是合理的。从前齐桓公屡次起兵南征北伐,做了个假神主随军同行。等到胜利归来,把假神主藏到祖庙。一个庙里同时有两个神主,就是从齐桓公开始的。一宗丧事而有两个丧主,起因于从前卫灵公来鲁国访何,碰上了执政大臣季桓子之丧,卫君请求吊唁,鲁哀公推辞不掉。于是哀公自为丧主。卫君入吊时”桓子的儿子康子站在门的右边,面朝北。哀公揖请卫君上堂,自己从东阶升堂,面西而立;卫君则从西阶升堂吊唁,哀公拜谢卫君之吊,起立,哭泣;与此同时,康子在丧主的位置上也向卫君拜谢并向灵枢叩头。当时的司仪也没加纠正,就好像这宗丧事是有两个丧主似的。现在丧事有两个丧主,是从季康子的违礼开始的。” 曾子问道:“古时候出兵,必定要带着迁庙主同行吗?”孔子答道:“天子巡守,带着迁庙主同行,将迁庙主载于斋车,表示天子也有所尊敬。现在倒好,天子巡守,带着太祖以下七庙的神主同行,这就搞错了。在正常情况下,天子七庙、诸侯五庙都不会空着而没有神主。庙空着而没有神主,只有在天子驾崩、诸侯去世和出奔、在太祖庙里合祭群庙的所有神主的时候,才会庙空而无主。我听老聃说过:‘天子驾崩,国君去世,则由太祝把群庙的神主统统取来藏到太祖的庙里,这是礼当如此。等到下葬并且举行了卒哭之祭以后,再把群庙之主送回各自的庙里。国君逃难出奔,太宰就将群庙的神主取来同行,这也是礼当如此。诸侯在太祖庙里合祭群庙的神主,就让太祝把其余四庙的神主迎来。凡是迎送神主出庙入庙,一定要清道戒严。’这是老聃说的。”曾子又问道:“古时候出兵,如果没有迁庙之主可以同行,那将用什么神主呢?”孔子回答说:“用神主的命令。”曾子不懂,就又问道:“什么叫做神主的命令?”孔子答道:“天子、诸侯在出行之前,一定要以币帛皮圭作供品向祖庙父庙举行告祭,祭毕,就恭敬地将这些币圭捧出,装到斋车上带着同行。每到一个休息的地方,先祭奠这些币圭,然后才敢休息。回来以后,要在祖庙举行告至之祭。祭过之后,把这些作为‘主命’的币圭收集起来,藏到堂下的两阶之间,然后走出。这样做就是表示尊敬神主的命令。” 子游问 :“为慈母挂孝,其规格就同为生母挂孝一样,礼是这样规定的吗?”孔子答道:“这不符合礼的规定。古时候,男孩子的教育,在外边有师傅,在家内有慈母,他们是奉君命教育孩子的,为什么为他们挂孝呢?从前,鲁昭公幼年丧母,有个慈母待他很好,等到这个慈母死了,昭公于心不忍,要为她挂孝。有人就向昭公报告说:‘按照古时的礼节,对慈母不须挂孝妥现在您要为之挂孝,那是违背古礼和扰乱国法。如果您坚持这样办,那么,我们将把此事记入史册以传之后世,恐怕还是不要这样办为好。’昭公辩解说:‘古时候天子也有平常戴着练冠表示为其生母挂孝的。’昭公不忍心不挂孝,于是就头戴练冠为慈母挂孝。为慈母挂孝,是从鲁昭公开始的。” 曾子问道:“众多诸侯一同朝见天子,已经进入太庙的门,但未能把朝见之礼进行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废,这样的情况有几种?”孔子答道:“四种。”曾子说:“请问是哪四种?”孔子答道:“太庙失火,日食,王后去世,大雨淋湿衣服而有失仪容,在这四种情况下就停止行礼。如果所有诸侯都在场而发生日食,那就要跟随天子去救日,救的时候,哪一方的诸侯就穿哪一方颜色的衣服和拿着当方的武器;如果是太庙失火,也要跟随天子去救火,但在诸侯的穿衣和武器方面没有要求。”曾子又问道:“诸侯互相访问,主人已把客人礼让进门,但未能按程序行礼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废,这样的情况有几种?”孔子答道:“六种。”曾子说:“请问哪六种?”孔子答道:“天子驾崩,太庙失火,日食,王后去世,国君夫人去世,大雨淋湿衣服而造成仪容不整,遇到这六种情况,就得中止行礼。”曾子又问道:“天子宗庙之祭,天地之祭,七祀之祭,各项准备工作都已作好,这时如果天子突然驾崩,或者王后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祭祀停止进行。”曾子又问道:“如果正在祭祀的时候而发生了日食,或太庙失火,祭礼还要不要继续进行呢?”孔子答道:“在这种情况下,要简化程序,赶快进行。如果牺牲尚未杀,祭礼就停止。天子驾崩,灵枢未入殡宫之前,不举行五祀之祭,等到灵枢已迁入殡宫,然后举行祭祀。但祭祀的程序要简化,尸入席之后,吃了三口饭,此后就不再劝吃;主人酌酒请尸漱口,尸在漱过之后也不再回敬主人,程序到此就算结束。自启殡到葬后反哭期间,不可举行五祀之祭。葬后虽然可以进行,但也要简化程序,进行到主人向祝献酒就算结束。” 曾子问道:“诸侯的祭祀社稷,所有的礼器已经摆设停当,这时忽然听到天子驾崩、王后去世、国君去世、国君夫人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答道:“祭祀立刻停止。从初死到入殡,从启殡到反哭,这期间”祭与不祭,如何祭,都遵循天子在这种情况下的作法。” 曾子问道:“大夫的宗庙之祭,各种祭品都已准备妥当,但却不能进行到底,以至中途而废,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孔子答道:“原因有九。”曾子又问:“请问哪九种原因?”孔子答道:“天子驾崩,王后去世,国君去世,国君夫人去世,国君的太庙失火,日食,父母去世,祖父母、伯父母去世,堂兄弟去世,遇到这九种情况发生,祭祀就要停止。至于外族亲属去世,凡齐衰以下者,祭祀都可继续进行,但也应简化程序。具体地说,外丧属于齐衰亲属者,在祭祀时,尸入室内,吃了三口饭,便不再劝他继续吃,食毕,主人酌酒请尸漱口,尸漱过后便不再回敬,进行到这节目就应结束;外丧属于大功之亲的,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尸回敬主人酒的节目;外丧属于小功、绍麻之亲的,祭祀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到主人、主妇、宾长向尸献酒为止。在这个问题上,士和大夫所不同的是,即使有缌麻之亲在祭祀时去世,祭祀也应停止。但是,如果所祭的祖先与死者已经没有丧服关系,那么祭祀可以照常进行。” 曾子问道:“在居父母之丧期间,可以到别人家去吊丧吗?”孔子答道:“居父母之丧,到了小祥的时候,不和众人立在一起,不和众人一道走路。君子是通过礼来表达感情的,现在你自己正处在丧失父母的极大沉痛之中而到别人家去吊丧哭泣,这种哭泣岂不成为虚假的了吗?” 曾子问道:“大夫、士正在为亲挂孝,到了可以除孝的时候了,而国君忽然去世,又须要为国君穿斩衰的孝服,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孝服还除去不除去?”孔子答道:“如果是正在为国君穿孝服,就不敢再为自己的亲人穿孝服,因为为国君的孝服重于为私亲的孝服。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原有的孝服是没有理由除掉的。于是乎就出现了大夫、士过了丧期还不能除去孝服的现象。等到为国君服丧期满,才可以为私亲举行小祥、大祥之祭,这是合乎礼的。”曾子又问道:“为父母所穿的孝服,永远不除可以吗?”孔子答道:“先王制定礼仪,错过了时间就不再举行,这是正理。先王并不是不能作出永远不除的规定,问题是人们是否都能做到。既然不能做到,那么还是规定个时限为好。所以君子错过了祭祀的时间就不再补行,这是合乎礼的。” 曾子问道:“国君死,灵枢已经停在殡宫,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臣子应该回家料理父母的丧事,但每逢初一、十五举行殷奠时,要赶回国君的殡宫,至于朝夕之奠,可以不回去。”曾子又问:“国君的灵枢已经启殡,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应该穿着为国君的孝服回家哭泣致哀,然后赶快折回为国君送葬。”曾子又问:“国君死,尚未停枢殡宫,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臣子可以回家料理丧事,直到父母入殡,然后再回到国君的殡宫。家中初一、十五的殷奠,可以回去,至于朝夕奠,就不再回去。大夫家的朝夕奠,由室老代行;士家的朝夕奠,由子孙代行。大夫的正妻,每逢初一、十五的殷奠,也要到国君的殡宫去参加;至于朝夕奠,可以不去。” 卑贱者不能为尊贵者作诔,晚辈不能为长辈作诔,这是礼的规定。虽然贵为天子,也要以天的名义为他作诔。诸侯互相作诔,不合礼。 曾子问道:”国君出国,带着棺材同行。如果国君真的死了,应当如何把概运回来呢?”孔子答道:“给执事人等提供殡服,孝子头戴麻弁绖,身穿齐衰,脚穿草鞋,手扶丧棒。灵枢从打坏西庙墙进入,从西阶抬上堂。如果死者是小敛后运回来的,孝子就头戴着免跟在灵枢后面,从大门进来,从东阶抬上堂,其礼数和生前一样。大夫、士死于境外者,其礼数和国君是一样的。” 曾子问道:“国君的灵枢已经出殡发引,这时候臣子突然得到父母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回答:“那就要先把国君的灵枢送到墓地,下了棺就可以回自己家料理丧事,不必再等孝子封土、谢宾、谢乡人了。”曾子又问:“父母的灵枢已经出殡上路,这时候突然听到国君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答道:‘先把父母的灵枢送到墓地,下棺之后,就连忙改换服装去奔国君之丧。” 曾子问道:“宗子的爵位是士,而庶子却是大夫,其祭礼该如何进行呢?”孔子答道:“用大夫的礼,备少牢祭于宗子之家,祝辞要说”孝子某代替介子进献供品祭祀。’如果宗子有罪,住在别的国家,而庶子爵为大夫,祭祀的时候,祝辞就要说:‘孝子某让介子某代行祭祀。’凡代替宗子主持的祭祀,就要简化程序,不厌祭,不旅酬,不祝福,不绥祭,祝词中不讲以某妃配食的话。主人向宾劝酒,宾取过酒杯放下,不举杯进行旅酬、祭的末了,也不向来宾分赠祭肉。庶子对来宾致辞说:‘宗兄(或宗弟、或宗子)现在他国,派我代行祭祀,并让我向诸位致意。 曾子问道:“宗子有罪逃到他国,没有爵位的庶子还留在国内,可以祭祀祖先吗?”孔子答道:“可以祭的。”曾子又问:“请问该怎样祭呢?”孔子答道:“庶子可以在朝着祖先墓地的方向上筑坟,一年四季按时祭祀。如果宗子己死,则可以先到祖先墓地把情况享告一番,然后在自己家中进行祭祀。因为宗子已经不在,所以祭祀就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但不得自称‘孝子’,直到身死为止。子游的学生中,有以庶子身份祭祖的,就是照此道理办事。如今庶子的祭祀,根本就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成了胡闹乱来。” 曾子问道:祭祀时非得有尸不可吗?像厌祭那样也可以吗?”孔子答道:“祭祀成年的死者,一定要有尸。尸必须以死者的孙辈充当。亲孙子如果幼小,充当尸时可以使人抱着。如果没有亲孙子,可以从同姓的孙子辈中挑选一个。祭未成年而死者,一定要采用厌祭,因为他们还没有成人。祭成年死者而无尸,那等于把他们当作未成年人来看待了。”孔子又说:“厌祭有两种,一是阴厌,一是阳厌。”曾子问道:“祭殇的礼数简单,什么叫阴厌、阳厌?”孔子答道;“宗子没有成年而死,其他庶子是不能作他的后嗣的。在为其祖庙而举行的丧祭时,用一条牛作牺牲。但因为他是未成年而死,所以不举肺祭,没有所俎,没有玄酒,最后也不报告养尸之礼完成。这就叫阴厌。凡其他未成年而死者,以及死而无后者,都祭于宗子之家,把祭品摆设在室内的西北角,把酒蹲设在东房。这就叫阳厌。” 曾子问道:“出葬已经发引”柩车已经上路,这时忽然日食,礼数有什么变化吗?或者没有任何变化呢?”孔子答道:“从前,我跟着老聃在巷党助人送葬,柩车也已上路,突然发生日食。老耽喊道:‘丘!把灵枢停下,靠着路的右边停放,都不要哭,静以待变。’等过后,柩车又继续前进。老耽说:‘按礼就应这样做。’葬毕返回,我就请教:‘柩车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日蚀这种现象,谁也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与其在路旁等候,还不如继续前进呢。,老子说:‘诸侯去朝见天子,每天日出而行,傍晚太阳尚未落山就找个地方休息,并且祭奠随行的迁庙主。大夫出使,也是每天日出而行,太阳未落就找个地方休息。灵枢不可在天亮之前就出殡,也不可到天黑下来才止宿。披星戴月而赶路的,大概只有罪人和奔父母之丧的人吧。刚才日食,天空一片黑暗,我们怎么会知道天空就没有星星呢,那样岂不成了披星而行了吗?再说,君子行事依礼,总不能使别人的亲属有遇上灾祸的危险呀。’我听老子讲的这番话。” 曾子问道:“奉国君之命出使他国,不幸而死于主国馆舍,礼书上说:‘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可是使者所到之国,该国的接待部门总是要为使者安排住处的,这可以看作就是公家招待所了,那么,所谓‘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怎么解释呢?”孔子答道:“这个问题提得好!住在卿、大夫、士之家叫做私人招待所。诸侯建的宾馆和国君指定的下榻处叫做公家招待所。所谓‘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指的就是这些地方。” 曾子问道:“八岁到十一岁的孩子死后,在园子里挖个坑,坑的四周用砖砌上,然后用‘机’把尸体抬去下葬,这是由于路近的缘故。如果墓地较远,其葬法该怎样办呢?”孔子答道:“我听老子讲过:‘从前史佚有个儿子死了,年龄也是八到十一岁,墓地较远。召公对史佚说:“你干嘛不先在家里将尸体成敛入棺呢?”史佚说:“这是违礼的事,我怎么敢呢?”召公就在周公面前讲了此事,周公表态说:“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史佚就照召公说的做了。’埋葬下殇而在家成敛入棺,是从史佚开始的。” 曾子问道:“卿大夫将在国君的祭祀中作尸,已经接受邀请并斋戒了,这时突然有家门内齐衰之亲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要从家里出来,住在国君的公馆里等待祭祀,这才合礼。”孔子又说:“尸出门时,或戴弁,或戴冕,这要看他这个尸所代表的祖先是何身份而定;卿大夫士在路上遇到尸,都要下车致敬,而为尸者也须凭轼答礼。尸出行,一定有在前开道的人。” 子夏问道:“居父母之丧,卒哭之后,就不可拒绝战争的征召,这是礼当如此呢?还是当初有关部门的权宜之计呢?”孔子答道:“居父母之丧,在夏代是在入殡之后就不再上班,在殷代是在下葬之后就不再上班,在周代是在卒哭之后就不再上班,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孝子专心致志地守孝三年。古《记》上说:‘作为国君,不可强迫臣子抛开丧亲的哀痛;而孝子本人,也不可自己忘掉丧亲的哀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子夏又问道:“如此说来,战争的征召不可拒绝这件事是不合礼的吧?”孔子答道:“我听老子讲过:‘从前鲁公伯禽在卒哭之后就兴兵征伐,那是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的人,在居父母之丧期间为了私利而从事战争,我就不知了。”
四、正音查字:
裨:古代祭祀、朝拜时标志大臣次等官阶的礼服。
冕:古代官员有旒的礼帽。
帛:  (白,无色) (巾,绸布),表示白色的绸布。
馈:前往赠送美食。
奠:  (酉,酒) (丌,基),表示新建筑开工立基时洒酒祭神。
缌:  (糸,丝) (思,怀念),表示表达怀念的丝品。造字本义:名词,表达对逝者怀念的细麻衣,在葬后穿戴数月。
亲:  (辛,受刑、受监) (見,探望),表示探监。
醮:  (酉,即“酒”) (焦,即“ ”,烤牲祭祀),表示用酒祭祀。
醴:“禮”的本字,表示用玉石珍宝敬拜祖先神灵。醴,金文  (酉,即“酒”) (豊,即“禮”),表示用美酒祭拜祖先神灵。
斩:  (車,车裂) (斤,即“斫”,砍头),表示砍头或车裂极刑。
齐:古籍多以“齊”代替“亝”。种子变成胚芽、生根发芽叫“屯”;大量种子同时萌芽叫“齐”。
厌:肉食性猛兽吃够猎物的兽肉后,对多余的兽肉失去兴趣。
祭:  (滴血的肉块“夕”) (又,抓持),表示手持滴血的鲜肉。有的甲骨文 加“示” (敬神),强调向神祈祷的含义。
慈:  (丝,疑为对“兹”的误写,渐生渐长) (心,情感)。
诔:誄,篆文  (言,说话) (耒,耕耘),比喻全面、深刻地评述某人一生。造字本义:动词,祭悼时全面、深刻地整理、评述某人的一生功德。
俎:祭祖杀牲,平分肉食。
肵:古代祭祀时盛装心、舌的器具,
庙:  (广,开放性空间) (朝,祭拜),表示臣子朝拜帝王的地方。皇宫里朝拜和祭奉的大殿。
五、心本周心得:
这周爸爸来了,生活显得更忙碌。但心是落地的。感觉三头六臂都不够用,熬夜,又是死熬。牢牢抓着的什么,越来越小,越来越紧,却像是空的。不过是一场热火朝天的生活罢了。爸爸住我家,我心里多了点什么,总是劲足足的,干啥都稳当。
跟爸爸外出同行,总是一不小心就冲到老前面去了,爸走得慢,我总是十万火急,心里有个急切回家的心。不断提醒自己跟着爸稍后点,爸在前面。一次次停下来放慢脚步,跟着爸,随行。真的就能慢下来,不差我那急吼吼赶出来的几分钟。家里把礼放进去,一切都显得温和起来。本周读的是曾子问,说的是婚与嫁 、君与臣、亲与疏之间的丧祭礼仪,其实说的也是世界在人心中的高低贵贱孰轻孰重的分寸与尺度,想到安礼。礼,真的只能是安。安礼,大概就是安放好了五脏六腑的位置与连接。也就安放好了一切。世界是在礼中进入极静或极动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