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857|回复: 30

野蒺藜的《千字文》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8 01:46: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野蒺藜 于 2018-12-8 23:28 编辑

第一周体会:以前跟大女儿一起读过背过,对文意没有深入学习,现在小女儿幼儿园开始读千字文,有机会在这个时候进群系统学习感到时机太好了。跟随老师的要求进入字句的查询,才发现这其中的内容博大精深,每个字义都值得学习和深入研究。第一周的内容里感受最深的是“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通过查资料才真正的懂了为什么阳历的闰年是二月多一天,阴历的闰年却是多一个月,感叹古人对天文的观测之细微;此外还知道了律吕,原来中国并不是只有五个音,律吕除了定音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古人居然发现律吕的声音频率与“地气”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然后用来确定时序,调节物候的阴阳变化。感觉通过这样一丝不苟的学习方式,自己再跟孩子共读时更能表达出文中的含义,带着崇敬的心读经典,孩子也肯定更能体会出经典的伟大和其中的美。继续加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17: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丑嘉佳 于 2018-12-8 17:29 编辑

同学,您的作业没按照读书要求做哦。
这是本周作业的要求:

第一周
原文内容:

天地玄黄 (tiān dì xuán huáng),宇宙洪荒 (yǔ zhòu hóng huāng)。
日月盈昃 (rì yuè yíng zè),辰宿列张 (chén xiù liè zhāng)。
寒来暑往 (hán lái shǔ wǎng),秋收冬藏 (qiū shōu dōng cáng)。
闰余成岁 (rùn yú chéng suì), 律吕调阳 (lǜ lǚ tiáo yáng)。
云腾致雨 (yún téng zhì yǔ), 露结为霜 (lù jié wéi shuāng)。
金生丽水 (jīn shēng lì shuǐ), 玉出昆冈 (yù chū kūn gāng)。
剑号巨阙 (jiàn hào jù què), 珠称夜光 (zhū chēng yè guāng)。
果珍李柰 (guǒ zhēn lǐ nài), 菜重芥姜 (cài zhòng jiè jiāng)。
海咸河淡 (hǎi xián hé dàn), 鳞潜羽翔 (lín qián yǔ xiáng)。


需要查阅的词汇和短句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巨阙
夜光


必须要查询的字















其他字的查询自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23: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写笔记本上的,拍了照上传的,你们看不到相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4 00: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蒺藜 于 2018-12-14 00:31 编辑

第二周千字文                              
一原文
龙师火帝 (lóng shī huǒ dì), 鸟官人皇 (niǎo guān rén huáng)。
始制文字 (shǐ zhì wén zì), 乃服衣裳 (nǎi fú yī cháng)。
推位让国 (tuī wèi ràng guó), 有虞陶唐 (yǒu yú táo táng)。
吊民伐罪 (diào mín fá zuì), 周发殷汤 (zhōu fā yīn tāng)。
坐朝问道 (zuò cháo wèn dào), 垂拱平章 (chuí gǒng píng zhāng)。
爱育黎首 (ài yù lí shǒu), 臣伏戎羌 (chén fú róng qiāng)。
遐迩一体 (xiá ěr yī tǐ), 率宾归王 (shuài bīn guī wáng)。
鸣凤在竹 (míng fèng zài zhú), 白驹食场 (bái jū shí chǎng)。
化被草木 (huà bèi cǎo mù), 赖及万方 (lài jí wàn fāng)。

二需要查询的句子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龙师伏羲氏,火帝神农氏、鸟官少昊氏,代表了中国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时代。传说中的伏羲氏以龙纪官,神农氏以火纪官,轩辕氏黄帝以云纪官,少昊氏契帝以鸟纪官,他们个个都是高深莫测,集上古文化之大成。伏羲氏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之首。据晋朝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将“三皇”解为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
龙师伏羲氏,伏羲也写作“伏牺”,就是制伏野兽的意思,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家说的“狩猎阶段”距今12000年。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12000至14000年之间,也就是伏羲氏时代。
伏羲氏姓风,号太昊,其母华胥氏受青虹感应而生下伏羲。这个时候,黄河里面出来一个马头龙身的怪兽,毛卷卷的,身上有斑点和花纹。伏羲氏见后受到启发,以结绳记事的长短线搭配组合,画出八卦的符号。又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发明了渔网,使人类文明进入到渔猎时代。因为伏羲氏见到了龙马,于是用龙来给百官命名,如有青龙官、赤龙官、飞龙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龙师”。
最早的“火帝”应该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
“鸟官”是“五帝”的头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
“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远古史上的天地人三皇,与上古史上的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不是一个概念。
人皇时代,人的寿命最长,据说有18000岁。那时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既潮湿又不安全,经常遭到野兽的袭击,于是在树上搭窝盖屋,吃水果、戴树叶,就进入有巢氏时代。接着学会了钻木取火,进入燧人氏,也就是“火帝”的时代了。燧是取火的工具,被后人理解为燧石。《王子年拾遗记》载:“遂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喙树,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可见,燧是燧木,是裸露地表的炭化的树木,今称“煤”。有一种裸露的煤层,太阳一晒即可自燃,或把这种易燃的“石头”称作隧石,也未可知。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黄帝在历史上,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人类的人文文明进程才正式开始了。黄帝姓姬名云,因生于轩辕之丘又名轩辕,号有熊氏,在位一百年。】
从黄帝时代始,中国历史开始以甲子记年,至今有五千年,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创造文字的是仓颉,仓颉造字;制作音乐的是伶伦,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数,大挠造甲子,岐伯作医学,发明衣裳的是胡曹。
精神文明的突出贡献,恐怕是“始制文字”的仓颉了。在黄帝以前已有文字符号,不过是早期的图形符号,只能简单表意,不能记录语言,因为无法构成词汇,来表达思想。仓颉则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象形文字。《法苑珠林》里记载:“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仓颉,其书下行”。当时在中国造字最著名的有三个人,一个叫梵,他造了一种从左向右横写的字。一位叫佉卢,造了一种从右向左横写的字。还有一位仓颉,他造的字,综合了梵和怯卢两人造字的特点,单个字是从上到下排列,连贯成行以后是由右至左。
梵和怯卢造的字结构散漫,都用了代表读音的字母。仓颉却用一个统一的格式来约束每一个字,让每个字都团结得很紧密,使笔画少的不显空疏,笔画多的不显拥挤,每个字独立表意,在整体关系上又和谐统一,所以最后采用了仓颉造的字。据史书记载,道德精神的象征。所以最后决定采用仓领的字。
据史书记载说,仓颉发明文字,倾刻间,“天雨粟,鬼夜哭”。天上像下雨一样把米撒下来,表示上天的祝贺。“鬼夜哭“是说,文字使民智顿开,老百姓再不会整日浑浑噩噩,妖魔鬼怪也就无法再骗人了。现在河南新郑市还有仓领造字台的遗址。
梵因自己的文字未被采用,就到三危(西藏)以南的身毒国去了。到虞舜时代,梵文开始在印度通行。至于怯卢,也因自己的文字未被采用,而到西方去了(其迹见于回文)。梵文形成的是婆罗门文字系统,怯卢文形成的是阿拉伯文字系统。除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苏联东南部地区有发现外,我国新疆也发现不少怯卢残卷。
原始文明阶段,人只是以树叶兽皮往下身一围。直至胡曹发明了衣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围的裙子叫裳,至于裤子,那是很晚才出现的。这里用仓颉造字、胡曹造衣裳代表黄帝时代完成的包括指南车、历法、舟车在内的发明创造,称颂了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贡献。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推”的意思是辞让,是将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推位”就是将自己的位子委与贤人。“让”的意思是禅让,禅让是把统治权让与能者。“推位让国”是连位子带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尧舜禹和后来商代的成汤并列认为是最贤明的四个帝王,并称尧舜禹汤。
“有虞陶唐”说的是五帝里面的最后两位。“有虞”就是说的舜帝,他姓姚,因为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是华夏姚姓宗族的祖先,后世以舜简称之。“陶唐”指尧帝,他姓伊祁,号放勋,因其封地在陶和唐(今山东定陶与河北唐县),所以人们尊其为唐尧。他的后人多姓伊,其中山东陶地的一支姓陶,河北唐县的一支姓刘。
【长久以来,史学界只承认夏商周三代是历史,而五帝是传说时代,但是这样以来,中国文明史只有4000多年,与5000年文明史不能对应。而现在大量的考古事实证明,中国文明史远超4000年,甚至可以达到7000年以上。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华夏领袖不仅是后裔心目中的英雄,而且从黄帝到尧舜的过程决非仅仅几个英雄领袖的简单组合,而是构成了一个彼此相连、不可分割的历史发展序列和历史阶段,正如后世的夏商周、两汉魏晋南北朝一样。所以称为“五帝时代”,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国古代的历史实际和这一阶段的时代本质,即这是一个开始向文明过渡的、有连贯性的、有名有姓的英雄时代。并且,称为五帝时代,又有司马迁《五帝本纪》等古代文献作依据,并非毫无来由,所以最为确切。
关于五帝时代的活动地域,据《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即黄帝时代的活动地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其邻近的江、淮地区。黄帝以后,活动地域不断有所扩大。据《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在这个广阔的地域之内,包括黄帝、炎帝、蚩尤等部落杂处,已经超出狭小的血缘关系的联盟,而是广阔的地域性的联盟,这也说明五帝时代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了。
据记载,五帝中黄帝在位100年,颛顼78年,帝喾70年,挚9年,尧98年,舜42年,共在位397年。也就是说,“五帝时代”的年限大概是400年左右。而实际上,根据考古发掘看,五帝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大体在距今6400年至今4100年之间。所以,五帝并不是前后相承的这么一个顺序,不是像史书讲的那样是父子祖孙相传的血缘关系,而是一个部族或者是一个部族的祖先。如《史记•三代世表》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尧。”“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峤牛,峤牛生瞽叟,瞽叟生舜。”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五帝,都属于黄帝血缘系统。但是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我们知道尧、舜是同时代人,颛顼至舜其间隔有穷蝉、敬康、句望、峤牛、瞽叟五代,而颛顼生穷蝉,尧与舜同时,其间五代人挤到哪里去了?帝喾继承颛顼,为颛顼族子,但是是帝喾生尧,与舜同时代,其间四代人挤到哪里去了?
所以说五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远古时代往往人名与部族名称是统一的。如《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氏,生黄帝、炎帝。”说明黄帝、炎帝是同时期的两个人,但是《帝王世纪》却说,炎帝传位八代至榆罔五百三十年,黄帝代炎帝而有天下。如果把黄帝看作一个具体的人,岂能五百年以后才代替炎帝而有天下,显然是指部族而言。我们再看看共工这个人物,《淮南子•兵略训》说:“颛顼尝与共工争矣,”又说“(共工)与高辛(帝喾)争为帝。”《韩非子•外储篇》说:“(尧)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从颛顼帝喾到尧时都有共工,最后把共工杀了。共工是死了。但是《荀子•议兵篇》中却说:“禹攻共工。”共工又活来了。共工被杀是真的,后来又有共工也有真的。因为对这样的人物,不仅要把他理解为一个部族,同时还要理解为一个人,这个人是一般的人,而是部落酋长或部族首领。所以这种人物的名称有双层意义。杀了一个共工,又来了一个共工,这是部落酋长名字延续的结果。即在部落中经历若干代,领袖可以更换,但领袖名字始终如一。如共工族团第一代领袖称共工,第二代、第三代……共工族团的领袖都叫共工。可以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族团,他们的承袭序例,反映了不同时期在中原地缘分别居于领袖地位。
总体看,五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初级阶段,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五帝时代在神州大地出现了不少区域性的文明中心,反映了华夏文明起源是多源头的。诸多文明中心由于各种原因,百川归海,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华夏文明。
现代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大汶口文化有可能就是蚩尤等东夷族的文化,在五帝时代早期,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很强大,从山东向河南中部乃至西部地区扩张这可能是蚩尤侵凌炎帝的反映。由于炎帝向黄帝求救,于是发生了黄帝、炎帝和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黄帝的统一,使炎、黄、蚩尤三部落成为华夏族的最早枝干,文化内涵的趋同一致,成为一种巨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又在文治繁荣、武功强盛的基础上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逐步形成了华夏文明。
从地域上看,五帝也是属于不同区域的部落。据历史文献记载,“黄帝筑邑造五城”。又说舜时“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表明当时已有城邑出现。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中原地区发现早期城址如郑州西山、濮阳高城、襄汾陶寺、辉县孟庄和登封王城岗等,是五帝时代城邑的历史见证。五帝时代这些城址如果可以比作花儿的话,那也是是“名花有主”,各有所归。如河南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距今5000年前后,恰在黄帝时代积年以内,地处古有熊国地域范围,应当为黄帝时代的城址;河南濮阳高城龙山文化早期城址,与颛顼高阳所都帝丘的时代、地望相符;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年代同尧、舜时代相当,很可能是尧、舜所都的“平阳”;河南辉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在共工氏活动的太行山东麓一线,应为共工氏的中心聚落;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地处祝融之墟,很可能就是祝融都邑之所在;河南登封王城岗龙文化城址,同夏族之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始建年代略早于夏代,可能先为夏鲧之城,后来成为禹都阳城。
在五帝之中黄帝之后是颛顼,主要的贡献是进行了原始宗教改革,即命重、黎分主天地,改变过去民神杂糅、家为巫史的习惯,确定只有专门的巫师(南正重)才有权进行人神沟通、集中下达神的意志。这也是广大地区联盟形成以后,需要统一意志的反映,是公共权力一旦产生之后,把全民的信仰归于自己统治和掌握的企图。更为重要的是,颛顼把巫事与人事分开,即把宗教与行政分开,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理性从巫事中分离出来,成为日后进入文明的思想基础,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从此中国古代社会向以人事为主、向人治发展,而不以宗教、神事为主了。这就保证了社会生产健康发展,社会劳动不再被大量投向消费性的神事和巫术,保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社会之中理性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并为尔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礼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颛顼之后的帝喾时期,主要是农业生产和历法制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帝喾以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艺畜牧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大戴礼•五帝德》说他“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节气;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度。”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而五帝时代后期尧舜禹时代,社会得到了很大发展,政治制度日渐成熟。
五帝时代晚期的尧、舜、禹时期,社会发展比早期有了很大的进步,社会分工与交换的发展,又促使从事管理的特权阶层产生,官僚行政机构的粗具规模,刑法的出现,这又导致了公共权力的最高代表王权的发展,最后导致夏代国家的诞生。
从行政机构看,黄帝时仅是开始有了行政性的官吏。而到了尧时,据《尚书•尧典》记载,已有了掌管四方的官员四岳,说明已按地域进行治理。到了舜时,“举八恺,使主后土,……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注:《史记•五帝本纪》。)。并明确分职,令禹为司空、弃为后稷、契为司徒、皋陶作士、垂为共工、益为朕虞(以朱虎、熊罴为佐)、伯夷为秩宗、夔为典乐、龙为纳言,即行政官员已大致具备。从中可以看出五帝时代行政、司法、水利、礼乐等都已开始有专门官吏管辖,官僚机构已经萌芽出最初的框架。加上按地域治理人民的“四岳”、“十二牧”,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作为人与人之间唯一的纽带和秩序准则,已让位于理性程度更高的中央和地方官制的萌芽。从刑法的发展来看,原始社会时期实行的是约定俗成的氏族习惯法。而到了尧舜禹时期,由于社会的分化分层,氏族习惯法已不适用,因而脱离人民并镇压人民的刑法作为一种强制的暴力应运而萌生,这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成文的法典是人类文明的创造和成就。随着文明的发展,“礼”的内容逐渐丰富和完备,涵盖了包括“刑”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成熟的礼制。但在五帝时代,尚未系统化的礼与刑是中国古代文明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新的阶级国家的社会秩序就是靠礼与刑而逐渐建立和维护的。
从王权的发展来看,黄帝时期王权已经萌芽,而尧舜禹时期则有了迅速的发展并逐渐成熟。如尧时四岳举鲧治理洪水,尧以为不可,但四岳请予试用,尧也只好听从。待鲧治水失败,再加以更换,即尧还得尊重四岳的建议。而到了禹时,“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注:《国语•鲁语》。)。即禹对下面的部落酋长已有了生杀之权,反映王所代表的最高公共权力已发展到对一切已有生杀予夺权力的程度。此外,尧舜禹时期通过不断的祭祀天地山川与巡狩,既体现了王权,又不断加强了王权。
祭祀也从祈求神灵庇佑的原始信仰演变为少数人按等级享有的权力,政事中浓郁的神事色彩,使祭祀成为权力的象征。此外,带礼仪色彩的巡狩制度为王所专有,体现了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再有,从最高首领帝位继承制度来说,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以尧禅位于舜为例,据《五帝本纪》,尧在位70载时,询问谁可以“践朕位?”四岳推荐庶人舜可以继承。“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经过3年考察,才令“舜受终于文祖”。舜得举用事20年以后,才“摄行天子之政”(注:《史记•五帝本纪》。)。舜摄政8年而尧崩,然后舜才正式继位。说明当时帝位的继承者先要经过推荐和认可,还要经过试用与考核,而不是父死子继。
又据《古本竹书纪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相见也。”记载了与尧主动禅位给舜的说法大相径庭另一种情况。丹朱是尧的儿子。传说尧娶散宜氏女,生丹朱。丹朱受封于丹水。当尧之时,部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且很激烈。尧时曾对南方的三苗进行讨伐。尧本在北方,但尧的儿子丹朱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汉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尧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传说。也有一种说法讲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让位于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但在《山海经》一书中,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而其书中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却不多。另外,东汉大儒郑玄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这说明丹朱在汉代人眼里是古代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在这可推导出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丹朱也不一定不肖。
另外还有被黄帝封到三苗当诸侯的缙云氏也出现了要求亲子继承的事。缙云氏因为擅长经商,慢慢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父家长就要求自己的亲生子来继承自己的财产和权力,舜继尧位后,就责骂缙云氏为贪财、贪食的“饕餮”、“凶人”和“不才子”。把它作为“四凶族”之一,加以讨伐和流放,后裔一部分被驱逐到今甘肃敦煌一带,一部分驱逐到了今浙江缙云县一带。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在尧舜之时,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斗争当中的情况。继承人可以不是同一族氏,可以起于民间。
随着王权的发展,传子的倾向愈来愈明确,最后到了禹时,明为禅让于伯益,实则培植其子启的势力,即“其实令启自取之”(注:《战国策•燕策》。)。于是禹死后,启杀益而夺有天下,禅让制被传子制代替,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夏正式出现,中国进入上三朝时期。
五帝时期在生产发展、人口增加的基础之上,人们居住的聚落也有了新的发展与分化,突出表现为新的聚落形态——城(国)的出现以及都邑的分化,并开始出现不平等的城乡分化。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早期的城市,性质可能以军事防御为主。到了五帝时代后期,城市出现了都和邑的分化。“都”不仅具有高耸的城墙,而且在这些城市内部已普遍出现规模较大的夯筑宫殿或宗庙基址。城墙可以用来保卫城市安全,宫殿或宗庙是当时贵族和王居住及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这无疑可以作为酋邦政治乃至王权逐渐发展成熟的象征。“都”周围的小聚居地相当于“邑”,一般没有城墙及宗庙宫殿夯土建筑基址,说明此时城与周围小聚落的关系已不再是以往的平等关系,而是主从关系。即“都”是该政治中心,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而“邑”则是受其统治的部落所在。到了夏王朝建立之时,登封王城岗城址——“禹都阳城”则已蜕变为夏王的所在地,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与都、邑的分化同步,在部落内部,各氏族、各家族之间不仅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而且社会分层逐步发展。家族成为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并且各家族以及家族内部人们的政治身份地位逐步分化。到了五帝时代晚期,在政治上具有特权地位的贵族阶层开始形成,而“王”就是由最显要的贵族家族中产生的。
五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史的第一个阶段。五帝时代活动的地域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在这里生活着许多人群,有炎黄部落,古羌人,东夷人,三苗人,九黎人乃至古越人,他们互相征伐,又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共同形成了华夏族。“华”是光荣的意思,在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带有漂亮的玫瑰花图案的黑陶,就被认为是和“华—花”部落有关,而对光明的崇拜是这个部族的特征之一。“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在商朝末期,周人联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统的姜姓诸族(其代表为姜太公),以及迁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人就自称为“有夏”(见《尚书》),又因为穿华服,说华语,行华礼,所以也自称“华夏”,又将周王朝分封出去的诸侯国称作“诸夏”、“诸华”或“诸多夏国”、“华夏列国”,而把“中国”以外的文化低的地区和民族,就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来华夏不断壮大,凡是接受华夏文化的各个民族,大都纳入了传统华夏族的范畴,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中华民族。】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安慰无辜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领头的是周武王发和殷成王汤。
【两句话引出了中国上古的"三王",也就是禹王、汤王和武王,他们是夏商周三代之王,也是三个时代的代表。禹王的事迹将在第三部分谈,此地只讲汤武二王。周武王姓姬,名字叫发,所以称周发。他讨伐暴君商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他的父亲姬昌是商朝的西伯侯,曾被商纣囚禁七年,并没有对商朝采取军事报复行动。姬昌著易经,揽人才,使他的属地周,国富兵强,为武王伐纣积累了本钱。周朝建立以后才被尊封为周文王。殷汤说的是成汤,成汤姓子,名履,他讨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因为他是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年号成汤,故此又被称作商汤。商汤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13年。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的后期也称为殷商。这里不称商汤而称殷汤,有指整个商朝600年历史的意思。"汤武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暴君的统治,打的旗号都是"吊民伐罪"。吊的意思是慰问,"吊民"就是安抚、慰问无辜的苦难百姓。伐是讨伐,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一种暴力行为。讨伐罪恶的统治者,就是"伐罪"。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以培养道德来"渐变",以暴力相加的"突变"必引起一段时间的天下大乱,到时候受害最深的还是老百姓。所以孔子推崇文王的品德,对武王只是承认他划时代的革命作用。注意这里 "吊"一字,吊的本义是悼念死者,引申义是安抚活着的人。这个字的甲骨文形义是弓箭。因为远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野地里用柴薪一盖,因怕禽兽来吃,所以送丧的亲友就要带弓箭,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坐朝问道"是秦始皇开始的规矩,在此之前称立朝,后写为"莅朝"。君臣上朝都是站着,没座位,更没有椅子。椅子在古代叫"胡凳",汉朝的古人还是席地而坐,以后带靠背的椅子才从西域传进来。所以立朝,一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平等,君主不过是会议的召集人而已。二是古代生活和政事都很简单,站着说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了。
从秦始皇开始坐朝问道,君臣都是坐着,共商国事。君坐臣立的规矩,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据传有一天赵匡胤临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要坐下时才发现椅子没了,让太监撤走了。《千字文》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君臣上殿临朝之礼还是沿用秦汉之制,所以这里称为"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的意思是垂依拱手, 天下太平。这句话语出《书经•武成书》里有一句话"纯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是垂挂,把上衣挂起来就叫垂衣。拱手是行个拱手礼,表示不做什么事、不用花什么气力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
平章是平正彰明。《尚书•尧典》里有"平章百姓"的话。平的意思是公平正直,章通"彰",有彰明、显著、鲜明的意思。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使四方各族人俯首称臣。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声字,文义从黍,有众多、数目很多的意思。爱是爱护、珍惜;育是抚育、养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头、顺从。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数民族,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西戎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生活为主。周朝中叶,西戎入侵中原,当时的西戎被称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由此开始了东周的历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来与汉族融合,定居务农,属于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遐是远,迩是近。天下一统,万民同心就是"遐迩一体"的意思。"率宾"等同于"率滨",是四海之内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 :普天之下,远近统一,四海的百姓都拥护、归附于王道的统治。"率宾归王"一句的语义,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上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
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历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之别。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但是到了东周时期就不行了,首先登场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推崇和实行的是霸道,以实力说话,比拳头。比如当时的齐桓公任用贤相管仲,充分利用齐国的自然资源,晒盐炼铁、渔农贸易一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富国强兵。齐桓公曾九次主持召开诸侯大会,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地位相当于今日的美国,实力强说了算,你不买账不行。
历史上的正统观念,一种政治制度或者实行王道,以仁义礼治来治国,当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实行霸道,靠实力形成威慑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也无可厚非。最令人所不齿的是靠阴谋诡计,篡权窃国。这些人不但仁义礼智信没有,连真正的实力也没有,有的只是野心,加上苏秦、张仪等人的诡诈之术。庄子对这些"国君"嗤之以鼻,称他们为大盗,所谓"窃钩者盗,窃国者侯"。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叫,小白马在草场上自由自在地吃着草食。圣君贤王的仁德之治使草木都沾受了恩惠,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凤凰、麒麟和龙是历史上记载的珍禽善兽,只有在仁义道德的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时期,不少朝代都出现过,但从没有见过这些善兽。后人说它们是传说中的动物,自然界根本就没有。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福薄,见不到。史书上记载,孔子诞生之时出现了麒麟,孔子69岁做《春秋》的时候,有人打猎捕获了一只怪兽,因不识是何物,送来给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泪叹气说:"这是麒麟啊!麟啊,你生不逢时啊"!所以五经里面称《春秋》为《麟经》。
  凤凰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有点像大熊猫,要吃竹笋。凤凰中雄性的叫凤,雌性的叫凰,古有三凤求凰的典故。白驹是小白马,古代用白驹为典的很多,庄子也有白驹过隙的典故。为什么用白驹,用黑驹不行吗?白驹在此代表龙。龙是水陆空三栖动物,空中是飞龙,水中是游龙,在陆地上就不是龙的形象。传说中的龙上岸以后,就地一滚变成白龙马。《三国》里赵子龙骑的是闪电白龙驹,《西游记》里唐僧骑的白龙马不也是东海小龙王变的吗?
  "白驹食场"一句也是引经,《诗经•小雅•白驹》里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执之维之,以永今朝"的诗句。
  这里的鸣凤与白驹,代表了那个以道德仁义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体表现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盖的意思。
  化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相靠背之形,本义是变化、改变的意思。人都有医学常识,吃多吃少并不重要,要紧的吃了能消化、能吸收。否则完谷不化,吸收不良,人就不会健康。同理,人读书学习不在多,而在于化。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有文没化,充其量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古人说"读书养气变化气质",才是读书的目的,否则读书越多越傲慢,越心浮气躁,就"输"了。
  "赖及万方"的赖字,是幸蒙、依赖的意思。万方不仅仅指人,泛指一切众生。例如历史上有商汤"解网更祝"的故事。成汤有一天出游,看见郊外的猎人四面布网,还向天祈祷说:"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来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网中"。
  成汤见此,感叹人心贪婪、手段残酷。特命解除三面猎网,只留一面,并改祝祷词说:"愿向左的往左逃,愿向右的往右逃,愿向上的往上飞,不愿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的网"。所以这里才说"赖及万方",连禽兽也享受到王道统治的恩泽。"

三查询字词

衣;衣,甲骨文像有两袖两襟的上装,而且很形象地画出了两臂插入两袖,穿起上装的样子,很像我们现在的套头衫。
裳:常,篆文=尚+巾,表示人们崇尚的服饰,而且是正式场合的服饰。最初,“裳”是“常”的异体字,后来两个字渐渐分指不同意义。
黎:黎是一个汉字,读音是lí,属于上下结构。黎字原义是众,众多的意思,如:~民;~庶。古通“黧”,黑色。如:黎明,黎庶。古国名,姓。黎是中国姓氏。
戎:。西戎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生活为主。周朝中叶,西戎入侵中原,当时的西戎被称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由此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羌: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来与汉族融合,定居务农,属于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
遐迩:遐:远,指边疆。迩:近,指中原
率:带领,顺着
宾:服从,归顺。宾”与“主”相对,表示国外的邦国、人民。天下的百姓俱为一体,远方的人民也愿意归顺贤明的君主。
王:甲骨文字形像古代的一种宽刃巨斧。“王”的造字本义即是战斧。在冷兵器时代,武器的大小形制与个人的社会地位有较大的联系,因此,“王”字的斧形逐渐变成了王权的象征。古人认为“王”字中的三横,象征着天、地、人,而“王”者,便是能够打通天、地、人三者的非凡之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王”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王,天下所归往也。”“王”“往”音韵相近,意义相通,意谓“王道”就是能够仁泽天下,令四面八方的民众、邦国为之倾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09:49: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苍颉制了文字,胡曹制作了衣裳。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成汤安抚百姓,讨伐暴君。贤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向大臣们询问治国之道,垂衣拱手,毫不费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功绩彰著。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使四方各族人俯首称臣。普天之下都统一成了一个整体,所有的老百姓都服服帖帖地归顺于他的统治。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叫,小白马在草场上自由自在地吃着草食。圣君贤王的仁德之治使草木都沾受了恩惠,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10:16: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的学习心得:以前从来没有把中国民族的源头时期的三皇五帝搞明白,这次通过查阅资料,看群里老师同学提供的信息,总算有些眉目了,很有意思的学习。印象最深的是伏羲八卦的由来,伏羲看到马头龙身怪兽身上的卷毛和花纹而创造出来的,感觉灵感创意确实是人类特有的智慧。还有就是对商纣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历史人物往往都会被放大他的局部优点或者缺点,让后人更清楚的理解他的历史作用,但这并不是他的全部。所以提醒我们要用更加宽容的心态去了解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6: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蒺藜 于 2018-12-21 17:01 编辑

第三周作业

一、原文内容:
  盖此身发 (gài cǐ shēn fà),四大五常 (sì dà wǔ cháng)。
  恭惟鞠养 (gōng wéi jū yǎng),岂敢毁伤 (qǐ gǎn huǐ  shāng)。
  女慕贞洁 (nǚ mù zhēn jié),男效才良 (nán xiào cái liáng)。
  知过必改 (zhī guò bì gǎi),得能莫忘 (dé néng mò wàng)。
  罔谈彼短 (wǎng tán bǐ duǎn),靡恃己长 (mí shì jǐ  cháng)。
  信使可覆 (xìn shǐ kě fù),器欲难量 (qì yù nán liáng)。
  墨悲丝染 (mò bēi sī rǎn),诗赞羔羊 (shī zàn gāo yáng)。
  景行维贤 (jǐng xíng wéi xián),克念作圣 (kè niàn zuò  shèng)。

二、需要查询的句子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人的身体发肤,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人的思维意识,是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准则的。
这里的「盖」是发语词,这是一种特殊的文言现象。没有实意,但放在句首,可以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发下文的作用。常见的发语词,还有夫、焉、惟、斯等。
四大:地、水、火、风也。代表了古印度朴素的世界观。四大与其说是四大元素,倒不如说是物质的四大性质,地大代表的是坚固,水大代表的是湿,火大代表的是热,风大代表的是动。落实到人体,如《圆觉经》所说:毛发、指甲、牙齿、皮肉、筋骨、脑髓等,凡是呈现为固体的,都是地大;唾液、鼻涕、脓血、口水、津液、痰、泪、精气、大小便等,凡是呈现为液体的,都是水大;活人身上的暖气,就是火大;人的各种运动,比如呼吸、走路、看书等,都是风大。佛门讲四大皆空,说的就是这个四大。这个空并非空无,而是缘起缘灭,相当于《周易》里说的「变易」。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是天德,这是天赋与人的天性。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中无法抗拒的力量,这种支配力量被称为天。常是恒常、永远存在、不能改变的意思。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只有谨慎小心地爱护它,怎么能轻易地毁伤呢?
“恭”是恭敬、谦逊,“惟”是惟谨、顺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恭惟连用(也作恭维),是个贬义词,有曲意奉承、讨好对方的意思,这与古汉语截然不同。
“鞠”和“养”的意思一样,都是抚育、长养的意思,例如《诗经·小雅·蓼莪篇》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这句话出自孔子讲的《孝经》。《孝经》是儒门十三经之首,历来读书的规矩是先读《孝经》然后才有资格读《四书》。
《孝经》是曾子问孝,孔子回答,再由曾子及其门人整理而成,共有十八章,解释了一个“孝”字。
孔子在《孝经》中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我们这个身体是受父母遗传而来的,是我们的神识借以居住的房舍,等于是上天和父母借给我们用的,使用完毕以后还要归还的。所以我们对自己这个身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如果能够所有,谁还愿意生老病死呢?向别人借来用的东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弄坏了就没有办法还了,所以这里才说“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女子应该追求的是保持自己内心方正的品性和外在洁净的品行男子应效法德才兼备的贤人
“贞”字的本义是正,甲骨文形从卜从贝,是最古老的占卜用语。上古卜卦,问事之正不正,就曰问贞。后世假借为端方、正直的意思,形容一个人的意志操守坚定不移。《易经》中称“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
“洁”是干净、没有污染的意思。“女慕贞洁”是说女子应该追求的是保持自己内心方正的品性和外在洁净的品行。
贞既为正,那么只有止于一才能“正”。谁止于一?心念止于一。能止于一就是正,能守正,就是有贞。不是老公死了不再嫁人就守贞了,心里乱七八糟,一点贞也没有。
同样,对男子的要求也有两条,才与良。“才”指人有能力、有才智,有才的人是才子。“良”是指一个人有德,有良心、有德行才叫良。男子应效法德才兼备的贤人,所以男子起名字叫才、良的很多。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毕竟还是有所不同,表现在本质上的差异就是“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对女子之德的要求是“贞洁”,女子要羡慕、爱慕的是贞与洁,自古女孩子起名字叫贞、洁的很多。
历来的规律就是,有才的无德,有德的无才;既有能力又有品德,德才兼备的人太少了。如果二者不可兼得的话,宁愿有德无才,这样不但自己一生平安,还可以遗德给子孙,保子孙荣显。自己吃点苦,但能保证子孙后代超过我们,这有什么不好呢?相反,如果我们这一生只求才不积德,一定会恃才傲物目空四海,结果是天怒人怨,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人的性别虽有不同,但所具有的五常之德是相同的,都是仁义礼智信。这是人格,做人的资格,离开了五常也就不成其为人了。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改正,自己有能力做到的就一定不要放弃。
“知过必改”这一句话,也是语出《论语》。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动荡的时候,有四件事是最让人担忧的。第一是人不讲品德的修养,也就是不积德;第二是人人浮躁,不肯老老实实地做学问;第三是明明知道应该做的事却不肯去做;第四就是自己的毛病、缺点总也改正不了,这是孔子每天都在担忧的。
“得”与“德”二字通假,“得能莫忘”有两重含义,一是从他人之处有所得、有所能,也就是别人教会我们的东西,使得我们有所得、有所能,我们不能忘,这也是知恩必报的意思。二是我们自己于修心、修身上有所得、有所能,莫忘。也就是刘备白帝城托孤,教育儿子阿斗说的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别人的德能不能忘记,自己的德能也不能够忘记。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
“罔”和“靡”的词性相近,都是表示禁止、劝阻的否定性动词,相当于别、不要的意思。“靡”字的本义是无、没有,读第三声。这两句话里强调了两个不要:第一不要谈论别人的缺点和短处。当你手指别人的时候,只有一根指头指别人,三根指头却指向自己,到头来受伤害最重的正是自己不是别人。第二不要依仗自己的长处而骄傲自大,圣人造字早就告诉我们,自大念臭,有味儿了。再加一点,就是“臭”,臭不可闻。《易经》里八八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六爻皆吉无凶,那就是“满招损,谦受益”的谦卦。
陈抟老祖在《心相篇》里也说,“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喜欢称赞自己长处的人功名很难有所成就,这对科考时代的读书人是大忌,因为“满招损”是天理。喜欢谈论别人缺点的人,一生中的障碍很多,自己的身心性命也很容易受伤害,因为自己削了自己的福报。“恃”在这里的意思是依仗,如有“恃强凌弱”的成语。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诚实的话要经得起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
“信使可覆”是个倒装句,为强调“信”字,将其倒装在及物动词“使”的前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过的话要兑现,要能经得住反复考验。“覆”字的本义是翻转、倾覆的意思,此处的引申义为审察、核实、检验。
“信使可覆”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覆也”。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与义是一样的,都是说一个人立定的志向、发过的誓愿要经得住检验,要能够兑现。人的毛病之一,就是“常立志”与“常后悔”交替进行。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忘了,不兑现。信是五德之一,称为信德。信主元气,五行属土,对应人的脾胃。凡不讲信用的人,没有不伤脾胃、不损元气的。大地属土,其德主信,如果大地失去信用,春不生、夏不长,是这块地的地气没有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孔子说“人无信而不立”,没有信德的人,永远不能立身、立命。
“器欲难量”是说,一个人做人处事,心胸器量要大,大到让人难以估量才好。俗语说“侯王颌下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心小量窄的结果,必然是嫉贤妒能,这样的人不但薄福,而且下场很不好。唐朝著名的两大奸臣“口蜜腹剑李林甫”、“笑里藏刀李义府”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一个人能否担当重任、成其大事,首先要看心量。心大意大,天地给你的舞台就大,你就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小量窄,你自己的路就越走越窄,最后孤家寡人、形影相吊,这是一定的道理。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墨子悲叹白丝被染上了杂色,《诗经》赞颂羔羊能始终保持洁白如一。
“墨”指的是墨子,《墨子》一书中有个“墨悲丝染”的故事。话说墨子有一次路过染坊,看到雪白的生丝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颜色。任凭你怎样漂洗,也无法再将染色丝恢复生丝的本色了。墨子悲泣地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可不慎也”。这个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丝一样洁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复本性的质朴纯洁,已经不可能了。
“诗”指的是《诗经》,意思与墨子说的差不多,也是感叹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样洁白柔软。人应该永远保持这种纯善的、没有污染的本性才好
【《诗·召南·羔羊》之篇。赞,美之也。羔,羊之小者。羊,畜名。《诗》云:「羔羊之皮,素丝五紽。」按《诗》本义,美大夫之节俭正直。此引《诗》,则但取羔羊素丝,其色之纯一耳。】
诗赞羔羊,说的是《诗经·召南·羔羊》赞美羔羊纯白无暇。原诗如下——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要仰慕圣贤的德行,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
这两句话属于引经,经文出自《诗经》与《尚书》。《诗经•小雅•车辖》一篇中有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是贤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向往。“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义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贤人是人群的榜样,做人的标准。战胜自己为贤,再能成就他人方为圣。
《尚书》里面有“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一句话。庄子用“野马”来形容人狂奔不已的念头和思想,这里的“狂”字就代表了我们凡夫俗子。人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狂乱的思想和私心杂念,凡夫就能变成圣人。同理,放纵自己的心念,圣人也会退化为凡夫。

三、查询字词
四大
1)     道家以道、天、地、王为四大。《老子》中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2)     佛家(或佛学)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这四者能够产生一切,包括事物和思想。当然也产生人自身。
五常:
1)      封建礼教中的人与人的五种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又叫五伦。据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序),朋友有信。”
2)      五种伦理道德,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叫五教
3)      五种品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4)      五行也可称为五常,即金、木、水、火、土。
慕: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昏暗。慕,金文(莫,暗,不明确、不公开)  (心,想望,向往),表示不公开地暗想。造字本义:暗暗地想望、向往,未曾公开表达。白话版《说文解字》:慕,因喜爱而学习、模仿。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莫”作声旁。
效:本字“效” 效,甲骨文   (矢,射箭)  (攴,持械攻击),造字本义:在战斗中射击拼杀。
合并字“傚”    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效仿学习。傚 人(人,师傅)效(效,效仿学习),造字本义:学习行猎、作战,模仿,取法。
合并字“効” 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效”的省略,表示拼杀。効 交(交,“效”的省略) 力(力,全力),造字本义:奋力拼杀。
白话版《说文解字》:效,模仿。
覆: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往返、反转。,籀文   (像罩盖)  (復,往返、反转),表示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造字本义: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罩盖状的 写成“西” 。  《说文解字》:覆,覆盖。一种说法认为“覆”是盖子。此处引申为审察、核实、检验。
量: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古代装行李的布包、布袋。量,甲骨文  (口,即“日”,代替日月星辰----参见“日”*、“天”*)  (束,即“囊”,行囊,代表旅行),表示行者以日月星辰为参照,计算行程。有的甲骨文 将“口” 明确写成“日” ,将“束” 明确写成“东” 。金文 字形中“日” 与“东” 的形象更加明确。造字本义:以日月星辰为参照,估算行程。《说文解字》:量,用秤子测出物品的轻重。字形采用有所省略的“重”作边旁,采用省略了“鄉”的“曏”作声旁。此处引申为推测、评估、思量。
莫:“莫”是“暮”的本字。莫,甲骨文   (林莽)  (日,太阳),像太阳隐没在丛林 之中。造字本义:太阳下山,阳光隐入丛林草野。 “莫”的“太阳下山”本义消失后,隶书再加“日”另造“暮”代替。隶书 将“艸” 误解成两只手而连写成“大”  。日在草上为“早”*  ,日在草中为“莫”(暮),日在树下为“杳”*  。 古人称日升而天地分明为“旦”* ,称日落而天地不分为“莫”(通“暮”* )。白话版《说文解字》: 莫,太阳快下山。字形采用“日”作边旁,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引申为不,别,难以,无法。
罔:“罔”和“靡”的词性相近,都是表示禁止、劝阻的否定性动词,相当于别、不要的意思。
靡:“靡”字的本义是无、没有。读第三声。
景:“景”是“影”的本字。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古代用以瞭望预警的高大亭台。景,篆文   (日,太阳)  (亭,代表楼台建筑),表示日照楼台。造字本义:名词,太阳在高大亭台上投下的影子。当“景”的“影子”本义消失后,俗体隶书 再加“彡” (光影)另造“影”代替。《说文解字》:景,太阳的光。这里是高大光明的意思。
贤:“臤”是“賢”的本字。臤,甲骨文   (臣,官吏)  (又,抓持,掌握、管理),表示有管理才能的官吏。当“臤”作为单纯字件后,金文 再加“貝” (宝贵)另造“賢”代替,表示宝贵的、难得的人才。造字本义:名词,具备出众的管理、执行才能的大臣。古人称男子善于管理组织为“贤”,称女子心灵手巧为“惠”*  。《说文解字》:贤,多才多能。字形采用“贝”作边旁,“臤”作声旁。
圣:本字 “圣”  圣,甲骨文   (共,供奉)  (土),供土,表示所敬拜的土地神。在古人眼中,滋生万物的土地奇而完美。造字本义:神奇完美的土地神。古人称主天者为“神”,称主地者为“圣”。《说文解字》:圣,汝河、颍水一带,人们将致力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称作“圣”。
合并字“聖”  聖,甲骨文聖=长着大耳的人,表示耳聪大慧者。中国远古祖先认识到,善听是内心宁静敏感者的超凡能力,能在自然环境中辨音识相者,是大觉悟的成道者。有的甲骨文加“口” (说,预言),表示预言。造字本义:先知先觉、洞察真相并能预言者。《说文解字》:聖,通达者。
译文
人的身体发肤,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人的思维意识,是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准则的。只有谨慎小心地爱护它,怎么能轻易地毁伤呢?女子应该追求的是保持自己内心方正的品性和外在洁净的品行,男子应效法德才兼备的贤人。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改正,自己有能力做到的就一定不要放弃。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诚实的话要经得起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墨子悲叹白丝被染上了杂色,《诗经》赞颂羔羊能始终保持洁白如一。要仰慕圣贤的德行,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22:5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周所感:本周的内容围绕做人的根本开始,最基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其中最有感悟的是前面出自《孝经》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对待自己的身体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就好比借的东西要保管好,不能随便损伤。第一次知道这样的比喻,把身体从“我”的一部分中抽离出来,好像更能理解身体本生就是纯净的,要好好的保护他的四大平衡状态,按仁义礼智信的德行运转,这才是正确对待身体的方式。理解了这句话感觉更容易放下“我执”,理性的观察“我”的所作所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8 22: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蒺藜 于 2018-12-28 23:14 编辑

第四周作业

一、原文
德建名立 (dé jiàn míng lì),形端表正 (xíng duān biǎo zhèng)。
空谷传声 (kōng gǔ chuán shēng),虚堂习听 (xū táng xí tīng)。
祸因恶积 (huò yīn è jí),福缘善庆 (fú yuán shàn qìng)。
尺璧非宝 (chǐ bì fēi bǎo),寸阴是竞 (cùn yīn shì jìng)。
资父事君 (zī fù shì jūn),曰严与敬 (yuē yán yǔ jìng)。
孝当竭力 (xiào dāng jié lì), 忠则尽命 (zhōng zé jìn mìng)。
临深履薄 (lín shēn lǚ bó),夙兴温凊 (sù xīng wēn qìng)。
似兰斯馨 (sì lán sī xīn),如松之盛 (rú sōng zhī shèng)。

二、需要查询的语句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这两句话着重讨论了德与名、形与表的两种关系。“德”与“名”是一对,名是名利的简称。人没有一个不追求名利的,说不想那是因为没有条件与机会。人求名利、求好的果报就应该种好的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我们反过来,倒果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缘木求鱼。“缺德”哪里能求到“善果”呢?古人说“德是摇钱树,信是聚宝盆”。有了德才能童叟无欺,有了信才能货真价实,这样做贸易不想发财都不可能。这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由此再进一步要明白道与德的关系。德者得也,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前面三千字为道经,后面二千字为德经。道为理体,譬如我们出门之前要看地图,定好方位,然后开车出发,就是德,不去永远没有德。明道不行道,永远不会有德。道与德很难兼得,有道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只有得道的人才是道德兼备。否则就是“有道无德,必定招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不积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炼,一定会走火入魔,因为修行没有资粮。外表道貌岸然,实质浮躁虚饰的人,内里一定是空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明道。
“形”与“表”又是一对,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身心两部分都包括在内。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仪表容貌自然端正。人的形体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于心地,整容化妆是没有用的,起码不能长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将人变丑为美,歹毒之心会使人面目狰狞。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陈希夷的《心相篇》,其文着重谈的就是心与貌的关系。
为什么“形端”就能“表正”呢?这就谈到诸子百家里的《管子》。《管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谈管理学的第一书。现代管理学上自以为是新发现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在《管子》中找到雏形。管子是齐桓公的首相,他通过发展经济,帮助齐桓公富国强兵,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诸国之首。《管子•心术篇》中说:“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必得”。管子认为,人的身为馆舍德如贵宾,馆舍不打扫干净就不可能留贵宾常驻。为了留住“德”这个贵宾,我们的身体,这个馆舍就一定要端正。形体端正了,内心的德建立起来了,仪容仪表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虚堂”是空屋子,“习”是 接二连三的重复。我们都有“虚堂习听”的经验,一间空屋子里面的回声很大,在一个角落讲话另外 的几个角落里都能听到。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出自《易经》。《易经•坤卦•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庆”是吉祥、喜庆。“有余庆”是福泽绵长,这是积善的回报;“有余秧”是灾祸不断,这是积恶的果报。这两句话重点讨论了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善恶是因,福祸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别清楚,千万不能倒置。
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有人会问,为什么前面两句话,由“空谷传声”又突然转到“善恶祸福”上去了呢?表面看起来,好像二者之间没有联系,其实前后四句在语义上是紧密相连的。“空谷传声”传出的是谁的声音?“虚堂习听”听到的又是谁的声音?都是发声者自己发出的声音。如果不出声,哪里会有“传声”和“习听”呢?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
此外,太空有凸透镜的放大效应。在山谷中发出的声音和听到的声音不一样,被放大了很多倍。同理 ,一个人造的善恶之因很小,但变成果报的时候会放大不知多少倍。明白了这个宇宙的基本定律,我们就再也不敢起恶念、做坏事了。相反,举手之劳的小善要多做,因为将来的福报会成倍数地扩大, 好像高利率的储蓄存款一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出自《淮南子》。《淮南子》上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璧的本义是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环,后世将上等的美玉称为璧。直径一尺长的璧是非常宝贵的,古有“和氏之璧,价值连城”的故事。但是这里却说“尺璧非宝”,这是与光阴比较而言的。与光阴(时间)相比,一尺长的美玉也不是宝贝,但是片刻时光却值得珍惜。
古人为什么将时间叫做“寸阴”呢?时间可以用尺子计量吗?古代的计时工具中有一种叫日晷,是石头制做的上面带有刻度的盘子,盘面上有一根垂直的铁针。日晷盘面上的刻度非常复杂,分为好几层。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地球自转的地轴又是歪的,所以四季的日照高度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阴影也长短不一。当夕阳落山的时候,阳光在日晷上的阴影只有一寸长。夕阳落山是瞬间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紧时间寸阴就没有了。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競”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在竞逐、奔走,竞字的本义是争竞、角逐和比赛的意思。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这几句开始讨论五伦关系。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基本关系。
人性之中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人心之中要明五伦之道。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间就表现为五种伦常关系。例如,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间讲信,诚信是友道。君臣之间讲义,义者宜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智慧;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适度适宜就是义,就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间要讲礼,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知道长先幼后,孔融让梨,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人的天性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伦常秩序,现代人不明五伦之道,颠倒伦常关系,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五伦之首是父子之道,原则是父慈子孝。父道叫慈道,严就是慈,爱即是害。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得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所以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父母下面对应的子道就是孝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天地、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是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
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展开,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懂了孝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于孝子”的道理。
“资父事君”的意思是资养父母、侍奉君王,原则要求是两个字“严”与“敬”。严是一丝不苟,敬是诚谨恭敬,恭在外表, 敬在内心。孔子在《孝经》里面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强调了奉养父母、侍奉君王是一样的,都要一丝不苟,虔诚恭敬。汉语里自古孝顺二字合用,孝指内心的诚敬,顺指言行上不拗父母之意。这也是《弟子规》中要求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内无诚敬之义,言行再顺,“孝”也是一个空壳。孟子形容这种孝身不孝心的孝 ,与养肥猪没有什么区别。一个人爱父母这很好,但如果内心不敬,这种爱就不会保持长久。孔子也说,爱父母如果是空心的爱,那与养宠物(犬马)没有什么不同。你对你的宠物也很疼爱、很关心, 但有诚敬之心吗?显然没有。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这两句话是由《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与“臣事君以忠”两句话变化而来的,强调孝敬父母应当 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于君主要能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恪尽职守 。君不是仅仅指帝王,你的领导、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忠字的象 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地把本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叫尽忠。
有人将“忠则尽命”,解释为“忠于君主要能不惜生命”。孔子、孟子都反对这种没有理性的愚忠, 把命搭上要看值不值,是不是“仁”“义”之所在。帝王要胡来,忠臣当然要谏劝,这是做臣子的本分,但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臣子进谏言一定要有智慧,要适时适度,还要“怡色柔声”。君主不 纳谏就要适可而止,为做“忠臣”把命搭上就没有必要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诤臣是唐朝的魏征。他曾对唐太宗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地问为什么。魏征回答说:“忠臣没有 好下场,不是被砍头就是被挖心,所以我绝不做忠臣”。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但也明白了魏征的用 意,那就是明君一定肯接纳贤臣的谏言。
忠于君主要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孔子说过“命者名也”的话,命就是一个人的名分、 一个人的本分。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素位而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才有功德。越位行事,劳而无 功,所以孔子才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自己本分内的事,不要过多地干预,知道多了烦恼 多,不是自寻烦恼吗?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没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
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都是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 ,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白脸奸臣的形象是小说家塑造的,不是历史事实。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这两句话是“资父事君”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临深履薄”是事君之道,“夙兴温凊”是资父之道,二者都是严与敬的具体体现。
“临深履薄”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一篇。其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着悬崖深渊,腿肚子转筋;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咔咔声不断,心惊肉跳。古人做人处事、言行举止非常谨慎,因为古人懂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一句话一旦说出来,再想收回去就不可能了。人所以长了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人多看多听少说。行为上也是一样,一定要谨慎又谨慎。
事君谨慎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开国立基的前几代帝王,后代的职业皇帝往往都有心理障碍。因为这些职业皇帝,文不及文臣武不及武将,反而要指挥这些文武百官,处理连他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自认为受到戏耍所以喜怒无常。做臣子的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弄不好还要祸及九族,能不战战兢兢吗?
“夙兴温凊”是“夙兴夜寐”与“冬温夏凊”两句话的缩略语。“夙兴”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点儿就寝,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抑》,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古代夙兴夜寐的标准是,做儿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迟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还没有起床,做儿女的就要先起来;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儿女的才能睡。早晚两次要给父母问安,也就是《弟子规》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早晚两个时段是人体基础代谢和激素分泌水平变化的峰值时期,老年人最容易发病、犯病,所以子女要于早晚两次问父母安,看看健康状况。现代社会是乾坤颠倒,父母给子女问安,父母早早起来,打扫房间、准备好早餐,然后子女才姗姗而起。真心疼儿女的老人,就早点睡晚点起,因为你不睡儿女就不能睡,你三点钟就起来折腾,你儿子得几点钟起床呢?
“温凊”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也就是《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的意思。《二十四孝》故事里就有“黄香扇枕”,黄香九岁就能够在暑天为父母扇枕头,冬天用身体给父母暖被子。现在有冷气机,用不着扇了,但我们对父母的孝心与亲情应该与古人是一般无二的。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一个人应该让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修养象兰草那样的芳香,象青松那样的茂盛。“兰”在这里指的是 兰草,不是兰花。兰草的学名叫泽兰,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以入药,开紫红色花,其茎、叶、 花都有微香,古代用于熏香。《易经.系辞》里就有“其臭如兰”的形容。“馨”是散布很远的香气, 多比喻人的德化远播、声誉流芳百世。
松柏属不落叶乔木树种,其生长不择土质,可活千年以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人认为松与君子一样 ,具有常青不老,四时不易其叶的品质。松为人君,传说梦见松树的人将为公,所以公木为松。柏树 则被认为是阴木,可以寄托哀思,西方属金色白,故白木为柏。中国文化中的陵墓旁一定要植柏,墓 柏是陵寝的一部分,盗伐墓柏的与挖坟掘墓者同罪。记述汉代风俗的《三辅旧事》中记载:凡有盗伐 陵柏者“皆杀之弃市”。
一个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象香草那样香气远播;同时真正的德行能够耐霜雪,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 验。荀子说过“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谚语中也有“疾风知劲草”的话,说的是 在中国西北有一种草,寒风一起百草倒伏,只有它高高地迎风立于山岗之上,这就是中药里面专治风 湿病的独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这两句话自勉,自立利他、成己成人。



三、需要查阅的字词: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甲骨文“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甲骨文彳,即“得”,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有的甲骨文用“行”代替“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金文加“心”,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为便于书写,将“直”略写变形成,于是本为“直心”的字形“”变成了“十目一心”的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在道家思想中,*  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与“”有时因同音而相互假借。  

  ,甲骨文口,叫喊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金文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代一般男子在成年后为自己的“”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叫作“”;也有的底层百姓有“”无“”。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 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与“”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是对“”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


   甲骨文[img=12,21]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1]jia(1).gif[/img]像一个人[img=12,17]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1]jia(1)jian(1).gif[/img]站在地上[img=14,7]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1]jia(1)jian(2).gif[/img],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地面。造字本义:站在地上金文[img=16,20]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2]jin(1).gif[/img]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img=12,20]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4]zhuan(1).gif[/img]将站着的人[img=12,17]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1]jia(1)jian(1).gif[/img]写成[img=15,16]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4]zhuan(1)jian(1).gif[/img]。隶书[img=19,15]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5]li(1).gif[/img]彻底失去人形。人站在天地之间,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立”字本义为站立,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立”字字形很像一个站立的人形,此人双腿分开,保持着直立姿势。古代臣子上朝时依品秩站立,被称为“立班”。“立”字通“位”,意思是爵次、位次。现在,“立”字的含义很多,如“树立”“建立”“设置”“设立”......只有确立起新的事物,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甲骨文[img=12,21]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1]jia(1).gif[/img]像一个人[img=12,17]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1]jia(1)jian(1).gif[/img]站在地上[img=14,7]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1]jia(1)jian(2).gif[/img],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地面。造字本义:站在地上金文[img=16,20]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2]jin(1).gif[/img]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img=12,20]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4]zhuan(1).gif[/img]将站着的人[img=12,17]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1]jia(1)jian(1).gif[/img]写成[img=15,16]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4]zhuan(1)jian(1).gif[/img]。隶书[img=19,15]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56li/[5]li(1).gif[/img]彻底失去人形 身上的最外一层衣服,代表了人的外部形象。
“表”是个象形字,本义是在外面穿的衣服。古人穿衣很讲究,夏季穿“衣“,冬季穿”裘“。他们所穿的裘衣,大多毛朝外,出门时外面还要再加一外套。这件外面穿的衣服就称为”表“。古陶文的”表“字,上部是”毛“,下部是”衣“,表示将衣服套在裘毛之上。小纂的”表“,将”毛“字放到了”衣“的中间,字义没有变化。后来,”表“字引申为表面、外部,与”里“相对,如最虚伪的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的人。

   ”是“”的本字。,甲骨文(囗,城邑、方国)(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造字本义: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方国的方框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写成指事字。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改写成一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行)另造“”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称仗义的讨伐为“”。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gif正对着目标前进,绝不歪斜偏离。正对着目标前进,绝不歪斜偏离。”正“字是指事字,本义是平正、使不偏离。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上面的一个长方形,代表的是古代的城邑,象征方位、目标;下面的三叉状,就像是人的脚。两者连在一起,就是说这个人正在朝着这个城市的方位不偏不斜地走去。在甲骨卜辞中,有”王来正人方“,这里的”正“是”征“的本字。后来,”正“还被借用代表品行,有改正、端正之义。

  ”是“”的本字。,甲骨文[img=12,22]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74yin/[1]jia(1).gif[/img]像一个人[img=10,18]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74yin/[1]jia(1)jian(1).gif[/img]躺卧在席垫[img=11,16]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74yin/[1]jia(1)jian(2).gif[/img]上。造字本义:躺在席子上金文[img=12,20]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74yin/[2]jin(1).gif[/img]、篆文[img=14,21]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74yin/[4]zhuan(1).gif[/img]承续甲骨文字形。楷书异体字以“工”(大)代“大”。当“”的“卧席”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另造“”代替,强调苇、藤的材质。 一个人舒服地平躺在一张大床上。
甲骨文的”因“字,中间一个人字,代表人。外围四周是一个大口,代表大床。人和口两字内外相连,就像是一个人正平躺在一张大床上。从这里看出,”因“字的本义就是一张床褥或坐垫。”因“是”茵“的本字,后来因为”因“字被假借作虚词,所以就新造了”茵“来代替。坐垫可以被人做倚靠,所以”因“也可引申为根据、凭借。现在”因“常表示原因、原因。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变形,表示酒坛。,甲骨文示,祭祀又,巫师的动作酉,酒坛双手,奉持),表示巫师手奉美酒,祭祀祈祷。有的甲骨文省去双手,将写成,将“酉”写成“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酒坛形写成“畐”造字本义:动词,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从甲骨文字形看远古祖先的幸福观,* 为帝王所赐,是临死获赦而活着;“”为上苍所赐,是神佑而富足安康。手捧美酒跪在祭坛,祈求幸福快来临。
在甲骨文中,”福“字形右部分是双手捧着一个酒坛子,左部份为”示“表示祭台,左右两部分组合在一起表示人在祭坛向神祈求幸福降临。所以,这个字的本义是福气、福运,与”祸“相对,如《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字也指代祭祀使用的酒肉。现在,每到春节来临,人们都要贴福字,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安康。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物的嘴,代动物。,篆文(糸,丝绳),代动物)造字本义:用绳线捆绑动物隶书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写成。楷书将隶书的写成,将隶书的写成。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的写成 缘分成为人与人结织最美丽的借口,也是分别时最华丽的告别辞。“缘”字本义为衣服的边饰,是一个形声字。该字左边为“糸”,表示字义,其小篆文字形看上去很像是一束丝说明“缘”与丝絮,布帛有一定的关系;右为“边 ”,表示字音。同时,“ ”指的是毫兽,而“毫”是兽的边缘。这里是说“缘”指的是衣服的边饰。后来,又泛指各种事物的边缘。此外,“缘”还指人与人之间的缘分。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甲骨文羊,即“祥”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有的甲骨文双眼写成。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写成。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省略成一只眼睛文[img=19,20]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BC--dongwu==/--BC3--yang(zu)--/009shan/[2]jin(2).gif[/img][img=16,15]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BC--dongwu==/--BC3--yang(zu)--/009shan/[2]jin(2)jian(1).gif[/img](羊,即“祥”[img=18,14]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BC--dongwu==/--BC3--yang(zu)--/009shan/[2]jin(2)jian(2).gif[/img](两个“言”),表示言语祥和亲切。造字本义:形容词,神态安祥,言语亲和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两个“言”写成“卄”加“口”的
,甲骨文像一个眉开眼笑的人[img=11,21]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E--shangye==/--CE1--bei(zu)--/016qing/[1]jia(1)jian(1).gif[/img]手捧[img=11,17]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E--shangye==/--CE1--bei(zu)--/016qing/[1]jia(1)jian(2).gif[/img]宝贝[img=13,12]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E--shangye==/--CE1--bei(zu)--/016qing/[1]jia(1)jian(3).gif[/img]。造字本义:手持财礼,眉开眼笑前往祝贺金文[img=15,24]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E--shangye==/--CE1--bei(zu)--/016qing/[2]jin(1).gif[/img]误将眉睫写成鹿角,并错误地在“人”[img=11,15]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E--shangye==/--CE1--bei(zu)--/016qing/[2]jin(1)jian(1).gif[/img]的下部“配套”地加上鹿尾[img=14,11]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E--shangye==/--CE1--bei(zu)--/016qing/[2]jin(1)jian(2).gif[/img],误将“贝”[img=13,12]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E--shangye==/--CE1--bei(zu)--/016qing/[1]jia(1)jian(3).gif[/img]写成“心”[img=13,9]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E--shangye==/--CE1--bei(zu)--/016qing/[2]jin(1)jian(3).gif[/img],完全背叛甲骨文字形,于是甲骨文眉开眼笑的人[img=11,21]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E--shangye==/--CE1--bei(zu)--/016qing/[1]jia(1)jian(1).gif[/img]讹变成一只鹿。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并将金文中的鹿尾[img=14,11]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E--shangye==/--CE1--bei(zu)--/016qing/[2]jin(1)jian(2).gif[/img]改写成[img=12,13]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E--shangye==/--CE1--bei(zu)--/016qing/[4]zhuan(1)jian(1).gif[/img](倒“止”),表示前往祝贺。隶书有所变形,失去篆文的“鹿头”形象。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的简化为“大”(人)。在现代汉语词汇“庆贺”中,“与“”近义,但在甲骨文字形中有所区别:“”强调赠送礼物,以示纪念主人的称心事件;“”强调送礼的同时,现场说好话恭维主人    诚恳地献出美丽的鹿皮,用来庆祝好事。
“庆”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美丽的鹿。甲骨文的“庆”字,左半边是“文”字,代表花纹,右边是“鹿”,连在一起就表示一种身上长有花纹、形态美丽的鹿。金文的形体,“文”变成了“心”字,放到“鹿”的中间。小篆的“庆”字,“文”字放到了字形的最下方。“庆”的字形,也像是一个人诚心诚意地把鹿皮奉献出来,所以现代汉语中的“庆”,还引申出祝福和奖赏,如庆贺、庆祝。

   ,甲骨文像两个头部加“辛”的俘虏或奴隶并列在一起,表示两个俘虏或奴隶相拼相争。造字本义:战争的胜利者或主人,强迫战俘或奴隶比武,以此取乐金文误加“口”。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误将篆文的“辛” 写成“立”。俗体楷书省去正体楷书字形的一半。 在甲骨文中,“竞”字很像两个奴隶在搏斗,他们的头上带有“辛”字的标志。因此,“竞”字的本义为争逐、比赛。古代,贵族们常常强迫奴隶们搏斗,以此满足自己的乐趣。现代汉语中常常出现的“竞争、竞技”等词语,都是沿用的“竞”字的本义。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竞争。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旅行在外。篆文次,旅行貝,钱财),表示旅行用的钱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旅费,路费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简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写成 有了资产,还要注意使用时轻重缓急的次序。
“资”字本义为钱财,是一个形声字。该字下边为“贝”,“贝”在古代曾充当货币,说明“资”与钱财有关;上面为“次”,“次”指次序,这里是说分配使用钱财时要注意轻重缓急的次序。该字本义沿用至今,如资产、资本、耗资。后来,“资”字引申为资历、资格。用作动词,这个字的意思是资助。

  ,篆文是指事字,在“匕”(食勺)上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用勺子添食。造字本义:用食勺为别人添食。  人与人之间之处,要多给予,而不能只想着索取。
“与”是个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给予。《正字通》中解释为“与,赐也”。金文的“与”,字形外侧是四个“手”,下方是“口”,表示器物,中间的“与”是声旁,合起来就像是一个人将某物递给另一个人。小篆的“与”,省略了下方的“口”。楷书繁体的“与”,字形和小篆相近。“与”后来引申为“帮助”。现在,“与”常用作介词,表示“和、跟”,如“我与你”。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年长。,甲骨文(是“老”的省略,长发长者)(子,后代),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造字本义: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上部的“老”字来源于“考”,“考”的本义就是拄着拐杖前行的人,代表上面那位头发稀少、面带笑容的老人;下部一个子字,是一个年轻人,代表这个老人的子孙。两个字的字形上下相接,形象地说出了“孝”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年轻的后人要经常帮扶年老力衰的老年人,出门搀扶着老人,听从老人的教导,在生活上要多照顾和关心老人,经常顺着老人的心思,这样老人也就每天能开心。金文将甲骨文的明确为或[img=14,20]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M--zi(zu)--/025xiao/[2]jin(2)jian(1).gif[/img]。篆文[img=15,26]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M--zi(zu)--/025xiao/[4]zhuan(1).gif[/img]承续金文字形。隶书[img=21,20]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M--zi(zu)--/025xiao/[5]li(1).gif[/img]将篆文的“老”[img=15,19]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M--zi(zu)--/025xiao/[4]zhuan(1)jian(2).gif[/img] 简化成[img=17,14]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M--zi(zu)--/025xiao/[5]li(1)jian(1).gif[/img];将“子”[img=11,16]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M--zi(zu)--/025xiao/[2]jin(1)jian(2).gif[/img] 写成[img=13,13]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M--zi(zu)--/025xiao/[5]li(1)jian(2).gif[/img]

”与“”同源。,甲骨文[img=12,21]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6--li(zu)--/001li/[1]jia(1).gif[/img]像向下伸展的手臂,是右手[img=16,11]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5--shou(zu)--newnew/103yu/[2]jin(1)jian(2).gif[/img](即“又”)的变形。有的甲骨文写作“又”。古人的手臂,由于大量的日常手工劳动而强壮有劲,造字者遂以强壮有劲的手臂代表无形的力量。在甲骨文中,有力的男子为,有力的女子为。金造字本义:名词,强壮有劲的手臂文[img=9,23]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6--li(zu)--/001li/[2]jin(1).gif[/img]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img=11,20]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6--li(zu)--/001li/[1]jia(1).gif[/img],突出了手指的形象。有的金文[img=15,21]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6--li(zu)--/001li/[2]jin(2).gif[/img]将甲骨文的手臂写成弯曲形状。篆文[img=10,21]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6--li(zu)--/001li/[4]zhuan(2).gif[/img]竖写,淡化了手形。隶书[img=19,13]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6--li(zu)--/001li/[5]li(2).gif[/img]对篆文字形作了较大变形,手臂形象消失 用“力”这种农具翻土,很需要一点力气。
“力”字本义为一种翻土的农具,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力”字字形很像古代一种翻土的农具。“力”用作动词,意思是努力、致力于,如“力田”,即努力耕种田地。因为翻土耕地需要一定的力气,所以后来“力”字引申为力气、力量,也指威力、权势。这也是“力”字现在的常用义。此外,“力”还泛事物的效能,如“控制力”“生产力”“视力。”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在两者之间、不偏不离。金文中,正而不偏心,情感、态度),表示态度公正,不偏私情。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公正,不偏私情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每个人都应该忠于自己的内心。
“忠”字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在金文中,“忠”字上边为“中”,表示字音;下边为“心”,表义字义。古人以尽心任事为忠,又因为“中”有正直不偏之义,所以“忠”又被视为中正之德。宋代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以为忠。”可见,在古人看来,“忠”乃一种美德。“忠”字用作名词,意为忠臣。该字还通"中",在中间、适中之义。

   ”与“”同源,后分化。,甲骨文[img=12,23]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3--kou(zu)--/021ming/[1]jia(1).gif[/img][img=14,12]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3--kou(zu)--/021ming/[1]jia(1)jian(1).gif[/img](朝下的“口”[img=11,16]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3--kou(zu)--/021ming/[1]jia(1)jian(2).gif[/img](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指示下级。当“”成为常规名词后,金文[img=14,21]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3--kou(zu)--/021ming/[2]jin(2).gif[/img]再加“口”[img=0,13]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3--kou(zu)--/021ming/[2]jin(2)jian(1).gif[/img]另造“”,代替“”的本义动词功能,强调“开口发令”。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命和令一样,都是跪坐在房中指使他人做事。篆文[img=15,24]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3--kou(zu)--/021ming/[4]zhuan(1).gif[/img]承续金文字形。隶书[img=21,17]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3--kou(zu)--/021ming/[5]li(2).gif[/img]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人”[img=9,18]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3--kou(zu)--/021ming/[4]zhuan(1)jian(1).gif[/img]写成“单耳旁”的“卩”[img=9,14]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3--kou(zu)--/021ming/[5]li(1)jian(1).gif[/img]
“命”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发布命令。甲骨文的“命”和“令”的字形相同,上面是个房屋顶部的形状,下面是个跪坐在地上的“人”形,表示一个人坐在房中,指使他人做事时的情形。金文的“命”,下方的左侧多了个“口”形,表示命令是从人的口中发出的。“命”用作名词,也指命令。后来,该字还引申为生命、命运。

四、译文
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福禄是乐善好施的回报。一尺长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贝,即使是片刻时光也值得珍惜。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侍候父母让他们感到冬暖夏凉。让自己的德行像兰草那样的清香,像松柏那样的茂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23:45: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有感:这一周的内容围绕德行展开,最有体会的有两点,第一是“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这其实与佛家的“业”和“因果”是共通的,世间的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每个起心动念都影响“业”的变化,人心向善就积累福报,反之则是恶报。当你知道了因果,就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什么该想该做,什么不该做。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有“德行”;第二是“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这两句话是由《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与“臣事君以忠”两句话变化而来的,强调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于君主要能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恪尽职守。对照自己感觉很惭愧,既没有竭力也没有尽命,仔细体会孝顺父母的人在社会上的确更能体谅领导、同事、朋友以及大众,这样的人更加忠实可靠,也更能升起慈爱之心。这句话真是开启人生智慧的秘诀,做到孝,进而忠诚、可靠、懂得感恩、内心调柔,就是顺应德行的方式,必定会积累更多的福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5:35 , Processed in 1.115102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