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需要查询的语句
1、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德与名是因果关系,有德则名显。德是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是几千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积淀,且不断前行的文明成果,高于法律。一个有德、修德、积德之人,必定名声显赫。如孔融让梨,年龄不大就名扬天下。
形与表是身心与仪表的关系。相由心生,善良仁爱之心能使人相貌端庄,身心健康自然仪表端正。如同我们常说的身正影直。
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管子•心术篇》中说:“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必得”。
2、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空”,本义是:人工开凿或修建的居穴。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窍也。在文中的意思是:空旷、广阔。“空”是多音字,读kōng时,指不包含什么、没有内容,如:空虚、空洞;作名词时,指天空、空间,也指佛门。道家的虚静之性为空。读kòng,作动词时,意思是使之困穷、腾让出来等意;作名词时,指闲暇、空地等。读kǒng时,同“孔”,是洞、窟窿、口等意。
“谷”,本义是:山岭间涧水汇集的洼地,也就是山谷。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泉出通川为谷。“谷”作名词时,除了指山谷、水流外,也指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
“传”,本义是:驿站所备的车。“传”是个多音字,一是读chuán,通常用作动词,是传递、传播的意思;二是读zhuàn,名词,指解说经义或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也指驿站等。在这里读chuán,是传递、传送的意思。古人送传信件,通常是快马加鞭,所以“传”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遽也。“遽”的本义是: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声”,本义是:耳朵能辨别的听觉信息。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音也。其实“声”与“音”是有区别的:声为阳,音为阴,声为天之阳,音为地之阴。风声、雷声发于天。人属于地之物,所以唱歌走音称为“五音不全”,而非“五声不全”。《礼记·乐记》中有:“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虚”,本义是虎豹横行、了无人烟的地方,也指大土山。《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大丘也。“虚”是“墟”的古字,意思是大山丘、土丘。最大的墟就是昆仑山,所以昆仑山也叫昆仑墟。在古代,“虚”也同“圩”,是集市的意思。在本文里,“虚”当空旷、空阔讲。“虚”在道教里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
“堂”,本义是:王宫内举行隆重仪式的大殿正厅。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就是:殿也。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来讲,堂屋是最大的房间,古代称“堂”,在汉代以后称作殿。唐代以后就不叫“殿”,又改称“堂”了,泛指房屋的正厅。“堂”作形容词时,指在外表、举止或言语中表现出尊严,如堂堂大丈夫;也指同一祖父,但不同父亲的兄弟姐妹关系。
“习”的甲骨文上面是羽毛,下面是一个“日”,本义就是小鸟每日都振动翅膀重复飞行。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就是:数飞也。“习”作动词时,有通晓、熟悉、习染等意。《论衡·本性》中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听”,本义是:用耳朵感受声音。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聆也。就是专心听的意思。“听”是个简化字,其繁体字“聽”的内涵更加丰富,“聽”的左边是一个“耳”与一个“王”,右边与“德”的右边一样,所以要有“听德”,什么声音都能听得,音不入耳,声不入心。《尚书》中有:“无稽之言勿听。”《礼记·大学》中讲:“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的意思是:在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回声不断;在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反复回荡。声音在“空谷”与“虚堂”里能够回荡传递,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就会成倍的放大回应,所以,说什么话,一定要谨慎小心!《周易·系辞》中讲:“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君子在私室说的话,如果是好的言论,远在千里之外也会使人感动,产生共鸣,更何况在你身边的人呢?相反,如果内心发出不正当的言论,远在千里之外也会引起人们的反对,更何况身边的人呢?可以知道发自内心之言论的重要及其意义。言行为诚信之本,所以孔子才说“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言论与行为,对君子来说,就像门的轴、弩箭的扳机,一旦发动,就已经决定了荣誉或耻辱。君子的言行,足可以动摇天地,怎么能不谨慎呢?
3、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祸福”两句话出自《易经》。《易经•坤卦•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庆”是吉祥、喜庆。“有余庆”是福泽绵长,这是积善的回报;“有余秧”是灾祸不断,这是积恶的果报。这两句话重点讨论了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善恶是因,福祸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别清楚,千万不能倒置。
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
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4、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这两句话,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璧的本义是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环,后世将上等的美玉称为璧。直径一尺长的璧是非常宝贵的,古有“和氏之璧,价值连城”的故事。但是这里却说“尺璧非宝”,这是与光阴比较而言的。与光阴(时间)相比,一尺长的美玉也不是宝贝,但是片刻时光却值得珍惜。
古人为什么将时间叫做“寸阴”呢?时间可以用尺子计量吗?古代的计时工具中有一种叫日晷,是石头制做的上面带有刻度的盘子,盘面上有一根垂直的铁针。日晷盘面上的刻度非常复杂,分为好几层。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地球自转的地轴又是歪的,所以四季的日照高度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阴影也长短不一。当夕阳落山的时候,阳光在日晷上的阴影只有一寸长。夕阳落山是瞬间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紧时间寸阴就没有了。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驰光不留,逝川倏忽。尺璧非宝,寸阴可惜。”
5、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从这几句开始讨论五伦关系。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基本关系。
人性之中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人心之中要明五伦之道。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间就表现为五种伦常关系。例如,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间讲信,诚信是友道。君臣之间讲义,义者宜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智慧;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适度适宜就是义,就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间要讲礼,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知道长先幼后,孔融让梨,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人的天性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伦常秩序,现代人不明五伦之道,颠倒伦常关系,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五伦之首是父子之道,原则是父慈子孝。父道叫慈道,严就是慈,爱即是害。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得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所以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父母下面对应的子道就是孝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天地、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是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
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展开,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懂了孝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于孝子”的道理。
“资父事君”的意思是资养父母、侍奉君王,原则要求是两个字“严”与“敬”。严是一丝不苟,敬是诚谨恭敬,恭在外表, 敬在内心。孔子在《孝经》里面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强调了奉养父母、侍奉君王是一样的,都要一丝不苟,虔诚恭敬。汉语里自古孝顺二字合用,孝指内心的诚敬,顺指言行上不拗父母之意。这也是《弟子规》中要求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6、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这两句话是由《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与“臣事君以忠”两句话变化而来的,强调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于君主要能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恪尽职守。君不是仅仅指帝王,你的领导、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忠字的象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地把本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叫尽忠。
有人将“忠则尽命”,解释为“忠于君主要能不惜生命”。孔子、孟子都反对这种没有理性的愚忠,把命搭上要看值不值,是不是“仁”“义”之所在。帝王要胡来,忠臣当然要谏劝,这是做臣子的本分,但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臣子进谏言一定要有智慧,要适时适度,还要“怡色柔声”。君主不纳谏就要适可而止,为做“忠臣”把命搭上就没有必要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诤臣是唐朝的魏征。他曾对唐太宗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地问为什么。魏征回答说:“忠臣没有好下场,不是被砍头就是被挖心,所以我绝不做忠臣”。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但也明白了魏征的用意,那就是明君一定肯接纳贤臣的谏言。
忠于君主要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孔子说过“命者名也”的话,命就是一个人的名分、一个人的本分。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素位而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才有功德。越位行事,劳而无功,所以孔子才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自己本分内的事,不要过多地干预,知道多了烦恼多,不是自寻烦恼吗?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没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
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都是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白脸奸臣的形象是小说家塑造的,不是历史事实。
7、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这两句话是“资父事君”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临深履薄”是事君之道,“夙兴温凊”是资父之道,二者都是严与敬的具体体现。
“临深履薄”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一篇。其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着悬崖深渊,腿肚子转筋;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咔咔声不断,心惊肉跳。古人做人处事、言行举止非常谨慎,因为古人懂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一句话一旦说出来,再想收回去就不可能了。人所以长了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人多看多听少说。行为上也是一样,一定要谨慎又谨慎。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现代文翻译:曾子病危,弥留之际,身体已经不灵活了,众弟子围在他身边,他跟学生们说:“把我的脚摆正,把我的手摆正。《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这一辈子小心严谨地修养心性(以期臻于孔老夫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现在我即将去世,知道不会再犯错了。你们后来人要勤勉、小心啊!”)
事君谨慎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开国立基的前几代帝王,后代的职业皇帝往往都有心理障碍。因为这些职业皇帝,文不及文臣武不及武将,反而要指挥这些文武百官,处理连他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自认为受到戏耍所以喜怒无常。做臣子的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弄不好还要祸及九族,能不战战兢兢吗?
“夙兴温凊”是“夙兴夜寐”与“冬温夏凊”两句话的缩略语。“夙兴”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点儿就寝,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抑》,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古代夙兴夜寐的标准是,做儿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迟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还没有起床,做儿女的就要先起来;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儿女的才能睡。早晚两次要给父母问安,也就是《弟子规》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早晚两个时段是人体基础代谢和激素分泌水平变化的峰值时期,老年人最容易发病、犯病,所以子女要于早晚两次问父母安,看看健康状况。
“温凊”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也就是《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的意思。《二十四孝》故事里就有“黄香扇枕”,黄香九岁就能够在暑天为父母扇枕头,冬天用身体给父母暖被子。现在有冷气机,用不着扇了,但我们对父母的孝心与亲情应该与古人是一般无二的。
8、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一个人应该让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修养象兰草那样的芳香,象青松那样的茂盛。“兰”在这里指的是兰草,不是兰花。兰草的学名叫泽兰,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以入药,开紫红色花,其茎、叶、花都有微香,古代用于熏香。《易经·系辞》里就有“其臭如兰”的形容。“馨”是散布很远的香气,多比喻人的德化远播、声誉流芳百世。
松柏属不落叶乔木树种,其生长不择土质,可活千年以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人认为松与君子一样,具有常青不老,四时不易其叶的品质。松为人君,传说梦见松树的人将为公,所以公木为松。柏树则被认为是阴木,可以寄托哀思,西方属金色白,故白木为柏。中国文化中的陵墓旁一定要植柏,墓柏是陵寝的一部分,盗伐墓柏的与挖坟掘墓者同罪。记述汉代风俗的《三辅旧事》中记载:凡有盗伐陵柏者“皆杀之弃市”。
一个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象香草那样香气远播;同时真正的德行能够耐霜雪,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荀子说过“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谚语中也有“疾风知劲草”的话,说的是在中国西北有一种草,寒风一起百草倒伏,只有它高高地迎风立于山岗之上,这就是中药里面专治风湿病的独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这两句话自勉,自立利他、成己成人。
需要查阅的字词:
1、德:
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甲骨文“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甲骨文“德”=彳(即“得”,获取、获得)+直(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有时因同音而互相假借。
《说文解字》:德,升也。从彳,㥁聲。(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㥁”作声旁。)
2、建:
金文(“阜”表示山地,表示墙基)(不是“聿”,表示手持杵棒 ,夯土筑墙),表示辟山为址,傍山筑屋。为了肥沃的土壤和方便灌溉,古人大多定居于河湖岸边;又为了地基牢靠和防洪防汛,古人常辟山为址,傍山筑屋,面河而居。造字本义:辟山为址,筑墙造屋。 《说文解字》:建,立朝律也。从聿,从廴。(建,定立朝庭法律。字形采用“聿、廴”会义。)
3、名:
甲骨文“名”=口(口,叫喊)+夕(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召唤孩子。古代一般男子在成年后未自己的“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叫做“字”;也有的底层百姓有“名”无“字”。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做“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字”。
《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名,自称。字形采用“口、夕”会义。夕,天黑。天黑了人们不相见,所以用嘴向别人说自己的名。)
4、立:
甲骨文“立”像一个人站在地上,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地面。造字本义:站在地上。
《说文解字》: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屬皆从立。(立,站住。采用“大”作边旁,在“大”的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立于“一”之上。所有与立相关的字,都采用“立”作边旁。)
5、形:
籀文“形”=“井”的变形(矿井)+土(土,矿粉,指丹青等颜料)+彡(彡,光彩),表示用矿物颜料着色。造字本义: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彤”,是用朱丹上彩,使物象赤化;“形”是着色加彩,使图案从背景中显示出来。
《说文解字》:形,象形也。从彡幵聲。(形,描画,使其象物之形。字形采用“彡”作边旁,“幵”是声旁。)
6、端:
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老人拄杖而行。篆文“端”=立(立,站直)+耑(耑,老人拄杖),表示老人拄杖直立。造字本义:动词,老人借着拐杖站直、站稳。
《说文解字》:端,直也。从立,耑聲。(端,站直。字形采用“立”作边旁,采用“耑”作声旁。)
7、表:
表,甲骨文是象形字,像兽毛朝外的皮衣,像衣服外部披着兽毛。籀文左边为“衣”,右边为“鹿”(代动物毛皮),表示用鹿皮制作高级的“表”。篆文用“毛”代“鹿”,并改成上中下结构:“衣”+“毛”,强调“表”的“毛质”特征。造字本义:用动物毛皮制成的外衣。
《说文解字》: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為表。(表,上衣。字形采用“衣、毛”会义。古昔时代人们穿裘衣,制裘时将毛皮带毛的一面当作外面。)
8、正:
“正”是“征”的本字。甲骨文“正”=口(口,城邑、方国)+止(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造字本义: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正”。
《说文解字》: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从正。(正,纠正,使恰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所有与正相关的字,都采用“正”作边旁。)
9、祸:
祸,甲骨文像大块骨头上刻有很多符号。有的甲骨文写作“
占”
,表示祭祀占卜时显示的凶兆。有的甲骨文
加“犬”
(猎),表示用来刻写的骨头来自猎物。金文
省去甲骨文的“犬 ”
,将
写成
,加“示”
,强调“
祸”的凶兆与祭祀占卜的关系
。造字本义:神因人的过犯而降下死难。篆文将金文的“骨”file:///C:/Users/hp/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8.gif写成“咼”file:///C:/Users/hp/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4.gif。 《说文解字》:禍,害也,神不福也。从示咼聲。(禍,灾害,表示神灵不予保祐。字形采用“示”作边旁,“咼”是声旁。)
10、因:
“因”是“茵”的本字。因,甲骨文像一个人躺卧在席垫上。造字本义:躺在席子上。当“因”的“卧席”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艹”另造“茵”代替,强调苇、藤的材质。
《说文解字》:因,就也。从口大。(因,就近依凭。字形采用“囗、大”会义。)
11、恶:
篆文“恶”=亚(亚,位居第二的)+心(心,意愿),表示不如愿的。造字本义:内心无法接受的,反感的。
《说文解字》:惡,過也。从心,亞聲。(恶,罪过。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亚”作声旁。)
12、积:
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績”的省略,表示续接、累加。籀文“积”=禾(禾,谷物)+責(责,绩,续接、累加),表示持续累加的谷物。造字本义:储备的粮食。俗体楷书“积”用近音的“只”代替正体楷书的“责”。
《说文解字》:積,聚也。从禾,責聲。(积,聚集。字形采用“禾”作边旁,“责”是声旁。)
13、福:
《说文解字》:福,祐也。从示畐聲。(福,神灵保祐。字形采用“示”作边旁,“畐”作声旁。)
14、缘:
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物的嘴,代动物。篆文“缘”=糸(糸,丝绳)+彖(彖,代动物),造字本义:用绳线捆绑动物。
《说文解字》:緣,衣純也。从糸,彖聲。(缘,装饰的衣边。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彖”作声旁。)
15、善:
《说文解字》:善,吉也。从誩,从羊。此與義美同意。(善,吉祥。字形采用“誩、羊”会义。“善”这个字,与“義”(义)、“美”同义。)
16、庆:
甲骨文像一个眉开眼笑的人手捧宝贝。造字本义:手持财礼,眉开眼笑前往祝贺。现代汉语词汇“庆贺”中,“庆”与“贺”近义,但在甲骨文字形中有所区别:“庆”强调赠送礼物,以示纪念主任的称心事件;“贺”强调送礼的同时,现场说好话恭维主人。
《说文解字》:慶,行賀人也。从心从夂。吉禮以鹿皮爲贄,故从鹿省。(庆,带礼前往向他人祝贺。字形用“心、夂”表义。嘉礼用鹿皮包装,所以字形采用省略了“比”的“鹿”作边旁。)
17、竞:
甲骨文像两个头部加“辛”的俘虏或奴隶并列在一起,表示两个俘虏或奴隶相拼相争。造字本义:战争的胜利者或主人,强迫战俘或奴隶比武,以此取乐。
《说文解字》:競,彊語也。一曰逐也。从誩,从二人。(竞,争着说话。一种说法认为,“竞”是相追逐。字形采用“誩”和“二人”会义。)
18、资:
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旅行在外。篆文“资”=次(次,旅行)+貝(贝,钱财),表示旅行用的钱财。造字本义:名词,旅费,路费。
《说文解字》:資,貨也。从貝次聲。(资,财货。字形采用“贝”作边旁,“次”作声旁。)
19、事:
“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中,是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又,执、持),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古远时代以族旗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中”的本义即两国使者各执国旗争端的国界会谈调停,折中求和。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出使和谈 ,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古代称博学的文职官员为“史”,称行政管理官员为“吏”。 《说文解字》:事,職也。从史,之省聲。(事,当差。字形采用“史”作边旁,采用有所省略的“止”(屮)作声旁。)
20、严:
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坚硬、难以改变。嚴,金文(的变形,“岩”,坚硬不变)(帚,体罚用的竹鞭)(又,抓持)(口,训诉),表示为苛硬的标准而体罚训斥。造字本义:体罚、训斥,用苛刻的硬标准要求。 《说文解字》:嚴,教命急也。(严,教训、命令,督促紧急。)
21、与:
本字“与”:与,篆文是指事字,在“匕”(食勺)上加一点指事符号file:///C:/Users/hp/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91.gif,表示用勺子添食。造字本义:用食勺为别人添食。 合并字“舆”: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添食、给予。與,篆文是(舁,很多手放在一起)+(与,给予),表示相互给予。造字本义:结交,相互支持。
《说文解字》:与,賜予也。一勺爲与。此与,與同。(与,赐予。“一”、“勺”会义成“与”字。这个字与“與”字含义相同。)
22、敬:
“敬”最早见于金文,字形从“茍(jì)”从”攴(pū)”。“敬”的构型和本意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会意字。金文的左边是个口,右边是一只手(又)拿着棍子或鞭子。两相会意,表示手举着木棍,用口吆喝着,传出戒、慎的意思,这就是“敬”。小篆的左边变成了个“茍”字,“茍”为牧羊人用口吆喝羊群:右边仍然是手拿木棍或鞭子,意思未变。楷书是由小篆楷化而成。本意为警告,是”警”的本字。一说这种构型是表示手持棍棒使人恭敬。其本义是对人尊重,有礼貌。
有人认为,“敬”字左边的“茍”不是人形,而是一条狗的形状。右边的“攴”指棍棒,也就是用棍棒教训狗,对主人要顺从、恭敬。其本义也是对人尊重、有礼貌。现代文字学家郭沫若也认为“茍”是狗之象形文,但他认为狗多用于警卫,“敬”即“警”之初文。
还有一说,“敬”的初文即“茍”。清代学者徐灏在《说文段注笺》中提到:“《释名》曰:‘敬,警也,恒自肃警也。’按敬有戒谨义,苟训急敕,敕者,戒也。其义相近,声也相转,疑即古敬字,从苟加攴,攴,治也,治事肃恭之意。”“茍”与“敬”不仅音相近,含义也相近。西周早期金文以茍为敬,敬字是在西周早中期之间产生的,是在“茍”字基础上累加义符而成,作为表示肃敬之义的专字。
从金文到小篆,“敬”的左半边一直是“茍”,因为“茍”与“苟(gǒu)”的字形极为相近,隶书以后逐渐混淆。现代汉语规范写法的“敬”左半边是“苟(gǒu)”。
《说文解字》:敬,肃也。从攴、茍。
23、孝:
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年长。孝,甲骨文(是“老”的省略,长发长者)(子,后代),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造字本义: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善于侍奉父母长辈。字形采用省略了“匕”的“老”和“子”会义。这个字形是表示“子承老”。)
24、竭:
曷,本意守卫的士兵对流氓逃难的人进行盘问,后加口,喝问何人,从何方而来。加立,表示喝令站起来。工地上士兵喝令累到的劳役站起来继续干活。
《说文·立部》:竭,负举也。从立,曷声。本义为用脊梁背起,驮起。
25、力:
“力”与“手”同源。力,甲骨文像向下伸展的手臂,是右手(即“又”)的变形。有的甲骨文写作“又”file:///C:/Users/hp/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18.gif。古人的手臂,由于大量的日常手工劳动而强壮有劲,造字者遂以强壮有劲的手臂代表无形的力量。在甲骨文中,有力的男子为file:///C:/Users/hp/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20.gif,有力的女子为file:///C:/Users/hp/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22.gif。造字本义:名词,强壮有劲的手臂。 《说文解字》: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災。凡力之屬皆从力。(力,筋骨。像人的筋骨形状。平治天下的功能也叫“力”,这种“力”可抵御大灾。所有与力相关的字,都采用“力”作边旁。)
26、忠:
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在两者之间、不偏不离。忠,金文(中,正而不偏)(心,情感、态度),表示态度公正,不偏私情。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公正,不偏私情。 《说文解字》:忠,敬也。从心,中聲。(忠,敬仰并遵从。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中”作声旁。)
27、尽:
盡,甲骨文(皿,食物用完后空的盛器)(又,抓持)(毛,毛刷),表示吃完盛器中的食物后用毛刷清洁盛器。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毛刷清洁食物被完全吃完后的盛器。 《说文解字》:盡,器中空也。(尽,盛器内的东西被全部掏空。)
28、命:
“令”与“命”同源,后分化。令,甲骨文是(朝下的“口”)+(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指示下级。当“令”成为常规名词后,金文再加“口”file:///C:/Users/hp/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45.gif另造“命”,代替“令”的本义动词功能,强调“开口发令”。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
《说文解字》:命,使也。从口,从令。(命,使令。字形采用“口、令”会义。)
现代文翻译:
一个有德、修德、积德之人,必定名声显赫;善良仁爱之心能使人相貌端庄,身心健康自然仪表端正。
在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回声不断;在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反复回荡。
祸患源自积恶,福泽源于积善。
与光阴(时间)相比,直径一尺的美玉也不是宝贝,但是片刻时光却值得珍惜。
奉养父母,侍奉君王,要严肃、恭敬。
孝敬父母要尽自己的全力,忠于国家要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建设国家,要慎之又慎,就如同站在悬崖边和行走在薄薄的冰面上一样;侍奉父母,要起得比父母早,睡得比父母晚,冬天要给父母温床,夏天要使父母的寝居凉爽。
一个人要让自己的德行感染人,象兰草那样香气远播;而且像青松那样能够耐霜雪,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
心得与感想:
这周的内容,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做人一定要“心正”。心正,必有德,相由心生,外表看上去也一定慈眉善目、仪表堂堂。心正,祸患也将远离,福泽绵延。心正,才能做到把有限的生命用来实现它的价值,而不被物化的东西所绑架。心正即身修,才能做到齐家、平天下。齐家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孝,奉养父母,不是养宠物,仅仅只是让父母吃饱穿暖,给他们钱花,不是孝,孝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敬”。说到这里,真的是很惭愧,我这个地方一直是拧巴的。不能孝,也养不好子女,齐家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于国家、对于领导,要“忠”,为了集体利益,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于生命。这点我也做得太不好了,太计较个人得失,并且常常做分裂集体的事情,愧疚死了!从现在开始吧,尽我的可能,像青松那样不屈不挠,做一个合道、有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