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19-2-1 21:54 编辑
第九周
一、原文
磻溪伊尹 (pán xī yī yǐn),佐时阿衡 (zuǒ shí ē héng)。
奄宅曲阜 (yǎn zhái qū fù),微旦孰营 (wēi dàn shú yíng)。
桓公匡合 (huán gōng kuāng hé), 济弱扶倾 (jì ruò fú qīng)。
绮回汉惠 (qǐ huí hàn huì), 说感武丁 (yuè gǎn wǔ dīng)。
俊乂密勿 (jùn yì mì wù), 多士寔宁 (duō shì shí níng)。
晋楚更霸 (jìn chǔ gēng bà), 赵魏困横 (zhào wèi kùn héng)。
假途灭虢 (jiǎ tú miè guó), 践土会盟 (jiàn tǔ huì méng)。
何遵约法 (hé zūn yuē fǎ), 韩弊烦刑 (hán bì fán xíng)。
二、需要查询的语句
1、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磻溪: 指的是姜太公渭水垂钓,文王访贤的故事。磻溪是在渭水河畔(在今陕西宝鸡附近)的一个溪潭,水旁有一块大石头(磻),姜子牙曾坐在上面钓鱼。姜尚,字子牙,是东方夷人。他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他以地为姓,故又称吕尚。姜子牙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但在纣王的统治下,他怀才不遇,后来听说西伯侯,文王姬昌思贤若渴,便来到陕西岐山脚下的渭水河边,那时他已八十七岁了。他坐在磻石上用直钩钓鱼,不但不用鱼饵,鱼钩还悬在水面上三寸。有人问他这样能否钓到鱼,他回答说愿者上钩。 姜太公(约公元前1128-约公元前1015),本名姜尚,姜姓,字子牙,曾被封于吕地,故又称吕尚,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夏朝末年空桑(今河南杞县)人。 因其母居伊水之上 ,故以伊为氏 。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华厨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也就是后来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伊尹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教汤效法尧舜的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 根据学者考证,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如蜚声远近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说文》释"尹"作"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治调之意的引申·转化"。"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 佐: 《廣雅· 釋詁二》:佐,助也(白话:佐,协助,配合)。 《字彙· 人部》:佐,輔也(白话:佐,辅助)。 时: 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行进。時,甲骨文=(止,行进)+(日,太阳),表示太阳运行。造字本义:名词,太阳运行的节奏,季节。简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删减字件“土”,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寺”简化成“寸”。四季为“时”;一天为“日”。 阿衡: 商代官名。师保之官。《书·太甲上》:“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孔 传:“阿,倚;衡,平。言不顺伊尹之训。” 伊尹 曾任此职,故以指 伊尹 。《诗·商颂·长发》:“实维 阿衡 ,实左右 商王 。” 毛 传:“ 阿衡 , 伊尹 也。”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商调曲之一》:“ 殷汤 受命,委任于 阿衡 。” 阿: 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呵”的省略,表示感叹。阿,金文=(阜,大山、高地)+(呵,感叹、呼唤)+(土,山地),表示在高山顶感叹、呼唤。造字本义:动词,人们在登上高山后感叹、呼唤。 衡: 衡,金文=(行,商行、市场)+(西,装货物的包囊)+(大,人),表示将东西带到集市。造字本义:交易者在市场估测重量。
2、奄宅曲阜,微旦孰营。奄: 电,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雨天打雷时的闪光。奄,金文=(打雷时的闪电)+(大,人),表示闪电打在人身上。造字本义:动词,闪电将人击毙。生命毁于雷电为“奄”,生命毁于流水为“淹”。 曲阜: "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早在上古时代,人类祖先就在曲阜一带生息劳作,开拓了早期的物质文明,文物发掘中发现大量公元前4300--前2400年间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据古籍记载,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即是炎帝神农氏营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 大约公元前二十七世纪末叶,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寿丘。继黄帝之后,少昊曾在曲阜营建都城。相传少昊在位84岁,寿百岁,崩葬曲阜城东北寿丘云阳山,与二帝三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并称万世享祀。 中国古史相传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开创了发达的古代文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后,曲阜属上古尧舜时代九州之一的徐州。公元前十六世纪后的商代,曲阜为奄国国都,并一度成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纣灭商,武王将其胞弟、王国宰辅周公旦封于故奄地曲阜,立国为"鲁"。 公元前249年楚国灭鲁,始设鲁县,596年初定县名为曲阜。 微: ①甲骨文=(长发的老人)+(手执棍杖),表示老人拄杖而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加“辵”(行进),强调行进。造字本义:老人拄杖缓行。 ②微,小也。——《广雅·释诂二》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荀子·非相》。注:“微,细也”。 ③微,隐行也。——《说文》 旦: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孰: ①“孰”是“熟”的本字。孰,甲骨文=(祭祖的庙宇)+(丮,执,像伸手献祭),表示在祖庙献祭。造字本义:带着困惑用煮熟的香肉献祭,向祖先问卜。 ②会意。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肉;右边是“丮”( jí),表示手持。合起来表示手持熟食来吃。本义:熟,煮熟 孰,食饪也。——《说文》。字亦作熟。
3、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桓公匡合"中的匡是匡正,合是汇合。齐桓公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各路诸侯。《论语》里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召开诸侯大会,像现在的联合国大会,他是秘书长,与各诸侯国一起制定盟约。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济弱扶倾",要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要扶植将要倾覆的周王室。周朝到了末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如此,这杆大旗还是要举着,所以要扶倾。 公: 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共”的省略,表示集体拥有。公,甲骨文=(八,是“分”的本字)+(口,是“共”的省略,集体拥有),表示平均分配集体所共同拥有的物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口”写成“厶”(私),表示与“私”相反。造字本义:动词,平均分配部落或氏族集体所共同拥有的包括食物在内的所有物品、物用。 合: ①合,甲骨文=(口,向下的张开的嘴巴)+(口,向上张开的嘴巴),表示两口相接。造字本义:动词,接吻亲嘴,调情相爱。 ②动词:两相闭拢,封闭。 合璧 合龙 合拢 合围 合十 合眼 合嘴 / 闭合 分分合合 合,合口也。——《说文》 ③动词:相配,协作。 合作 / 配合 协合 ④动词:对得上,与…一致。 合度 合法 合格 合理 合乎 合适 合脚 合身 合群 合时 合算 合心 合意 合不来 合得来 ⑤助词:应该。 合该 合宜 / 场合 ⑥动词:会集,聚集。 合影 合照 合并 合成 合集 合股 合资 合伙 合力 合剂 合金 合流 合围 合同 合约 / 集合 聚合 整合 ⑦副词:一起,一同,一齐。 合唱 合奏 合谋 合用 合作 合葬 ⑧名词:家庭全体成员。 合村 合家欢 弱: 两“弓”会义,表示弓子强劲有力;像须发,表示年长或衰老。弱,表示强弓已老旧,比喻强劲的弓弩在使用很久之后失去弹力。造字本义:强弓寿命已到,缺乏力量。 倾: ①“顷”是“倾”的本字。顷,篆文伸长颈脖以就匙中食物。“当“顷”的“伸长颈脖”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倾”代替。造字本义:仰起脖子接匙中食物。 ②动词:仰头朝向。 倾侧 倾向 右倾 左倾 ③动词:斜,翻侧,倒。 倾巢 倾倒 倾动 倾覆 倾塌 倾斜 倾城 倾国 倾心 倾角 倾慕 倾羡 倾国倾城 倾家荡产 倾盆大雨 倾箱倒筐 ④副词:完全地,全部地,全心地。 倾诉 倾谈 倾听 倾销 倾泻 倾注
4、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绮: 绮里季,古人名,姓吴名实。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典出《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秦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避秦乱,隐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后高祖欲废太子, 吕后用留侯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高祖辍废太子之议。绮里季为其中之一,后亦以"绮里季"泛指隐士。 回: 回,甲骨文在圈状符号上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循环反复、周而复始。造字本义:以圈状的轨迹不断旋转、扩展。金文去短横指事符号,强化了螺旋循环的形象。 汉惠: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汉惠帝是个年轻的皇帝,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就继承皇位。 刘盈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与民生息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废除秦时禁锢,使黄老哲学代替法家学说,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 惠帝做了7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在24岁的时候就过早地死去。惠帝死后,吕后又执政八年。这前后15年,是大汉王朝从建国到文景之治的过渡时期、奠基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说(yuè): 傅说(yuè)。傅说原是傅岩搞版筑的奴隶,殷高宗武丁梦见了他,便画相访求,找到以后,用为宰相。 傅说,中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建筑学家。他作为商代宰相,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留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名句,被尊称为"圣人"。而这位颇具传奇色彩、奴隶出身的宰相,当年就隐居在如今的林州市的王相岩。 感: 感,金文=(咸,全、都)+(心),造字本义:心完全被触动。 武丁: 武丁是商王盘庚的侄子,商王小乙之子。相传,武丁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 与下层民众比较接近。武丁在位前,是一个“旧劳于外,爱暨小人“,武丁长期在外,不能不认为是小乙的有意安排;马融曾说,武丁为太子时,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劳苦于外,与小人从事,知小人艰难劳苦。 公元前1251年,商王小乙去世,武丁继任商朝君主之位。 武丁继位后,想要复兴商朝,但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说话,将一切政事交由冢宰决定,自己则观察国家风气。 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盘庚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武丁在位共五十余年,他日夕思复兴殷,苦于未得忠良之佐,后来傅说等辅佐下,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推进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武丁在位时期,灭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荆襄,扩疆数千里。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称为"武丁中兴"。
5、俊乂密勿 ,多士寔宁。
多: 本意是数量不少。古文字像是牛蹄子印(牛蹄子分两半,比马类动物印痕多),有的认为是两个“夕”(星星),用星星表示多。 士: 本意是“十里挑一者”,即出众者,有一定才能、特长的人。 士,金文像是有手柄(即,是“又”的变形)的宽刃战斧。造字本义:手持大斧作战的武夫。有的金文淡化斧刃、突出斧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有所变形。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其在军中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斧作战的叫“兵”;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手持特大战斧的首领叫“王”。最早的竹制武器叫“不”;使用带刃的木制武器的首领叫“帝”;文治天下的首领叫“君”;头戴金冠的王者叫“皇”。 宁(寧): “宁”本意是贮藏,“寜”才是安宁、宁静的意思。简化汉字时,把“宁”当作“寜”的简化形体,把表示“贮藏”的“宁”改为“贮”。
“多士寔宁”的意思就是,天下赖此多士以宁,这句话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如此众多的能人志士、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正是依靠了他们,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6、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晋: 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众人俯首跪拜。晋,甲骨文=(臸,两个“至”,即两个“倒”,众人俯首跪拜)+(曰,说,赞颂),表示众臣跪拜称颂。造字本义:动词,群臣俯首跪拜,朝见天子,齐声赞颂。 ②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指追着太阳一直前进。本义:上进 晉,进也。日出,万物进。——《说文》 晋者,进也。——《易·序卦》 ③周代诸侯国名。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居有今山西省大部与河北省西南地区,地跨黄河两岸。后被其大夫韩、赵、魏所分而亡。 ④晋文公(前697年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 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楚: ①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行进的脚板。楚,甲骨文=(芔,草莽、荆丛)+(足,脚),表示穿行于草莽荆丛之中。有的甲骨文用“林”(灌丛)代替“芔”(草莽、荆丛),表示穿行于灌丛。有的甲骨文加“水”(山涧),表示穿行于高山的丛林、深涧。造字本义:名词,牡荆,在中国西南地区出行者随处都会遇见的带棘灌木,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 楚,丛木也。一名荆。——《说文》 ②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七雄之一。熊绎受封于周成王,立国于荆山一带,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周人称为荆蛮。后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王城)。春秋战国时国势强盛,疆域由湖北、湖南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战国末,屡败于秦,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 ③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应该称为熊旅而不是芈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秦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更: ①更,甲骨文=(穴,表示石钟)+(丁形木锤)+(又,抓、持),表示手持木锤敲击石钟。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木锤在整点时刻敲撞钟向公众报时。 ②形声。从攴( pū),“更”的小篆形是个形声字。丙声。 本义:改变 更,改也。——《说文》 霸: ①( pò)本义:阴历每月之初始见的月光。这个意义又写作“魄”。 ②假借为伯。指古代诸侯联盟的盟主 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白虎通》 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孟子·离娄·丁音》 "赵魏困横"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苏秦、张仪所实行的合纵和连横的策略。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都是战国时代人,同是鬼谷子王诩的学生。孙膑、庞涓走了军事路线,苏秦、张仪走政治路线。 苏秦第一次的游说失败,回来后"头悬梁,锥刺骨"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三略六韬等谋略学,一年以后再次出山。这次他改变策略,先从弱小的国家开始游说,说动了赵王、燕王,燕国更是提供他全部活动经费。最后连南方的楚国也被说动,结果是"并相六国",当了六国的辅相。苏秦提出"合纵"战略,就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一起上。他提出的"合纵"战略受到普遍欢迎,六国都把副宰相的位置空着留给苏秦。合纵的结果是"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战国策》)。苏秦后来在齐国被人刺杀而死,其弟苏代、苏厉继续他的路线。 六国合纵之后,秦国处于长达十余年的四面围困之中,秦惠文王很想改变这一局面,但苦无良策。就在这时,张仪拜会了秦王,陈述了"近交远攻、远交近攻"的连横破纵之策,秦王闻而心悦,肃然起敬,特拜张仪为上卿。 张仪是魏国人,本是苏秦的同学。他胸怀大志,审时度势,善于通过权变立于不败之地。张仪的连横策略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友好,谁也不要侵犯谁,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样既不友好,而且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六国被张仪连劝带哄地说服了,都与秦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秦的"合纵"就被拆散了。秦国随之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惠文王曾御诏"张仪为秦建功树勋如天之覆地之载,日月常昭,永著千秋",封张仪武信君、采邑五城。 "连横"实施以后,秦国首先打击赵、魏,因为赵魏距离秦国最近,所以说是"赵魏困横"。被困于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上。秦占据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赵占据今天河北南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魏在河南北部、山西西部和南部。 困: 甲骨文=(囗,石砌的花池)+(木,树),表示接近根部的树干被地面上石砌的池子限制,生长受阻。造字本义:动词,树干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籀文=(止,限制)+(木,树),表示抑制树木生长。 横: 黄,甲骨文与“寅”是同一个字,表示练习射箭。横,篆文=(木,架)+(黄,“寅”,练习射箭),造字本义:动词,把弓身平放在弓架上。弓子竖挂时弓身与地面垂直,弓子平放时弓身与地面平行。
7、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
假途灭虢: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假:借。號:春秋时的虢国。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寘以伐虢。宫之奇 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宼不可玩,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虞侯 因不听宫之奇的劝谏而遂使晋国在灭掉虢国之后也被晋国灭亡。 虞国与虢国领土接壤,均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
践土:春秋时郑国的一处地名。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晋献公晚年,景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19年,才有机会重会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他任用贤良、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晋国的国势日渐强盛。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于公元前636年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使自己名声大振。此时齐国的霸业已经衰落了,南方的楚国欲问鼎中原,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战。 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以守当年流亡楚国时的诺言。晋军才一交手便自败退,楚人不识是计,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晋文公连忙下令,不再追杀。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将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僖公28年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也趁此机会,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就这样,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五霸的第二位。 今天河南省荥阳县西北还有一个践土台,就是当年践土会盟的遗址。盟是会意字,其字形下面是个接血的盘盂,上面是个明字,表示在神前发誓,明志结盟的意思。古人是歃血为盟,歃血是在盟会时,喝一点牲血,或含一点在口里,表示诚意。以后发展成在嘴唇涂上牲畜的血,现代是割自己的血喝血酒,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8、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萧何: (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负责制定法律。《汉书•刑法志》说他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律乃承秦律,秦律又是商鞅根据《法经》化法为律以后,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朝初兴之时,本应一切从简,所以立法三章。"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遵: 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崇敬。遵,篆文=(辵,行进)+(尊,崇敬),造字本义:崇敬地奉命而行。 约: 约,篆文=(糸,系、束)+(勺,食具,代表进食),造字本义:比喻限制进食,省吃俭用。 法: 灋,金文=(去,离开住地,代表为生存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社会活动)+(水,柔软、流动,无所抗拒又无坚不克的物质)+(廌,轻盈灵巧的动物),表示古代参天察地的高人在野外活动时,从流水顺其自然的特性、麋鹿等动物的灵巧自由中,领悟到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之道。道家思想相信“上善若水”,认为水的特质代表了自然的本质精神。有的金文调整结构,突出了代表自然的“水”和“廌”。造字本义:名词,人类从水、鹿等自然中领悟并践行的生存之道,即暗合宇宙万物的本质精神、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在道家思想观念中,“道”代表宇宙万物和谐运行的本质规律;“法”代表人类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 韩非: (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变法。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 《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 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弊: 形声。字本作“獘”,从犬,敝声。从犬,表示被狗扑倒或遭狗咬而倒下。讹变为“弊”。本义:仆,向前倒下。 烦: 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烧烤。烦,篆文=(火,烧烤)+(页,头),比喻思虑过度,头脑发热如火烧。造字本义:因思想负担而焦燥不安。 刑: 刑,金文=(“井”中加一点,表示套在头上的木枷)+(刀,刑具),造字本义:用刀砍杀披枷戴锁的罪人。
三、需要查询的字词:
1、宅
①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托”的本字,表示上举。宅,甲骨文=(宀,房架)+(乂,即“又”的变形,用手抓),表示抓住房柱房梁并托举起来,使房架竖立。籀文加“土”(地基),强调在地基上撑起房架。造字本义:动词,托举房架,建筑房屋。 ②形声。从宀( mián),乇( zhé)声。本义:住所;住处 使宅百揆。(使它居统领百官的位置。)——《书·舜典》 上以厚,下安宅。——《易·象传》
2、营
①形声。从宫,荧( yíng)省声。宫,房子,与居住有关。本义:四周垒土而居 营,帀居也。--东汉·许慎《说文》。段玉裁注:"帀居,谓围绕而居。" 桂馥义证:"营谓周垣。" ②本意是军营。军营需要每日照看,引申为经营、治理。简化字把上面的两个“火”,变成“艹”而有了简化形体。
3、匡
①“匡”是“筐”的本字。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行。匡,甲骨文=(即,竹筐)+(羊,羊羔),表示用来装羊糕的竹筐,以免羊糕乱跑逸失。金文=(竹筐)+(往,前行),强调防止小动物乱跑的竹筐。造字本义:名词,防止小动物乱跑逸失的竹筐 ②名词:竹筐,竹制盛具。 该义项后由“筐”代替 ③动词:限制,修正,纠误。 匡正 ④动词:扶持,扶助,辅助。 匡复 匡济 匡救 匡时济世
4、扶
①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扶,甲骨文=(人)+(伸手抓持的人),表示一个人伸手搀着另一个人。有的甲骨文简化字形,突出搀援的手。造字本义:搀着病弱或年老的人。 ②动词:支持软弱的、使之健康发展。 扶持 扶植 扶栏 扶手 扶贫 扶苗 扶弱 扶正 扶弱抑强 扶危济困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 • 劝学》
5、济
①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作一致,节奏相同。濟,金文=(水,渡河)+(齊,相等,统一),表示动作统一划水渡河。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在同一船上喊着号子,以统一节奏发劲,整齐划桨,强渡激流。 ②动词:援助,帮助度过难关。 济度 济急 济贫 济惠 济增 济助 济私 济事 济时 济世 济民 济众 济人利物 济世爱民 济世救人 济世之才 ③名词:助益,有效的支援。 无济于事 ④形容词:数量众多且品质整齐(jǐ)。 济楚 济济 济然 济济一堂 / 人才济济 ⑤名词:古代山东境内大河,今为黄河下游(jǐ)。 济南 济水
6、俊乂
俊: 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幼儿蹒跚学步,天真可爱。俊,篆文=(人,成人)+(夋,幼儿学步,天真可爱),表示健康漂亮,单纯可爱。造字本义:健康漂亮,单纯可爱。 俊,材千人也。——《说文》 乂 yì: ①会意。从丿从乂相交。又作“刈”。本义:割草或收割谷类植物 乂,芟草也。——《说文》 ②治理;安定 乂,治也。——《尔雅》 有能俾乂。——《书·尧典》 保国乂民。——《汉书·武五子传》 朝野安乂。——《北史》 ③又如:乂安(太平无事) 俊乂: 亦作“ 俊艾 ”。才德出众的人。《书·皋陶谟》:“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 孔 传:“谓天子如此,则俊德治能之士竝在官。” 孔颖达 疏:“乂,训为‘治’,故云‘治能’。 马 、 王 、 郑 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汉书·王褒传》:“故世平主圣,俊艾将自至,若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之君,获 稷 、 契 、 皋陶 、 伊尹 、 吕望 。”
7、密勿
密: 本意是山如堂,即三面环山,一面平坦,略似堂屋与两边的厢房。引申为安静、隐蔽。上面的“宓”(读mì)字有安定、安静之意,所以用来作读音。再引申为山林草木密集。 密,山如堂者。——《说文》 不窥密。——《礼记·少仪》。注:“隐曲处也。” 密,稠也,疏之对也。——《增韵》 勿: 本意是不定之实物。 象形字,有一种说法是像刀上沾有渣滓,代表各种物体;还有一种说法是像彩条旗子,代表各色各样的实物。这里指某事物。 密勿: ①勤勉努力。 ●《诗·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鲁‘黾勉’作‘密勿’。」 ●《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勉彊以从王事……故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 颜师古注:「密勿,犹黾勉从事也。」 ②机要;机密。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与闻政事密勿大臣,宁有恳恳忧此者乎?」
8、寔
本意是这里,相当于“是”。古文有时等于实用的“实”字。 寔字,现代简化字将其等同于“实”字,但两个字并不完全相同。实字的繁体形“實”是会意字,从宀、从贯。宀代表房屋,贯代表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为實。因此實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是真实、确实。“寔”是通假字,既通“实”字,也通“是”字,此地的“寔”就是代词,通“是”字,有兹、此的意思。 六年春,自曹来朝。书曰:寔来。——《左传·恒公六年》
9、假途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 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平陆北)邻虢的北境,为进攻虢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荀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玉、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遂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 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二十二年,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青龙涧河北岸的李家窑村)。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后晋班师暂住虢国休整。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虞公,灭其国。
四、给儿子如此讲
从这里开始就要讲述一系列文臣武将策功茂实的事迹,你听一听他们都做了些什么让人敬佩称赞的事。 周文王在磻溪遇到吕尚(姜子牙),吕尚帮助周国振兴,而被尊称为太公望;伊尹适时地辅佐成汤建立了商朝,商汤王封他为“阿衡”。一下子就取得曲阜这样的居住地,作为安身之地、食邑之所,除了周公旦,还有谁人有资格得到这样的封地呢?春秋时期,齐桓公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各路诸侯,以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扶植将要倾覆的周王室。以绮里季为首的商山四皓,帮助汉惠帝幸免废黜,夺回太子之位;傅说通过托梦,感传给商君武丁,而被武丁拜为相,辅佐国政,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 如此众多的能人志士、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正是依靠了他们,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赵国、魏国受困于连横。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召集诸侯歃血会盟。萧何遵守汉高祖与关中父老约定的三章法令,并依据简约的立法精神制定九章法令,使西汉大治;而韩非子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烦苛的刑法之下。
五、本周心得
中午和同事一起吃饭时,谈到了饭桌上的礼仪,同事因小时候被要求而觉得应该废除,而我坚定认为这是必须传承的瑰宝,是华夏文明的一种体现,并非繁文缛节。由此,再回到千字文的学习上来,如何做到既能自己补好课,又能喂养给已14岁的儿子?当我认为饭桌礼仪必须遵守,甚至自己都不完全了解饭桌礼仪,(昨晚看电视才知道用筷子也有很多讲就),但也能让儿子重视并遵守,那么全家学习千字文等经典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自己对待华夏经典的态度,进而要能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光说经典好,好在哪里呢?是不是真信了,就看做得怎样!
儿子历史好,我历史很差,这一周认认真真向儿子请教,让我好好地把这段历史捋了捋,而深感咱们华夏民族能人志士层出不穷、华夏文化绚丽璀璨。——别想着自己嚼烂了再喂给孩子,自己的咀嚼的过程就是喂养孩子的过程,也别怕被经典打板子,能被打说明还在经典的范围之内,出线时才会被打,反复被打就越来越确信,就越来越能辨识是否返道。再回到个人的地盘上来思考,如果自己内部世界的君臣民也能如这几周学习内容里描述的那样的场景相处,“我”这个世界怎么能不富强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