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516|回复: 20

木木的千字文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2 16: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又挪过来,放在自己的地里。
   1、我所理解的《千字文》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大开大阖间展现巍巍华夏之风骨,天地人尽在其间。
   2、我参加这个读书会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连不上,道德经的东西太深,如何浅出又没搞明白,给孩子看先人的摄影、摄像作品还挺好的,不过自己有局限,吃啊吃的就吃到老路子上去了,来和大家一起吃,拓展一下吃法试试。
   3、我是否能够坚持读完此文,并按照要求分享和讨论?
        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00: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木 于 2018-12-8 23:58 编辑

一、原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仄,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二、字、词——
:《说文》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所庚切。
       《玉篇》起也。《庄子·外物篇》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众害生。《注》生,起也。
        又《玉篇》产也。《博雅》人十月而生。《谷梁传·庄二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
        又出也。《易·观卦》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注》生,犹动出也。
        又养也。《周礼·天官·大宰》五曰生以驭其福。《注》生,犹养也。贤臣之老者,王有以养之。《左传·哀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训。
        又《韵会》死之对也。《孟子》生,亦我所欲也。《前汉·文帝纪》世咸嘉生而恶死。
        又造也。《公羊传·桓八年》遂者何,生事也。《注》生,犹造也。专事之词。
        又性也。《书·陈》惟民生厚,因物有迁。《传》言人自然之性敦厚,因所见所习之物,有迁变之道。

        又《左传·僖二十七年》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疏》怀生者,谓有怀 之心。
        又《诗·卫风》旣生旣育,比予于毒。《笺》生,谓财业也。《前汉·高帝纪》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矢人》凡相笴,欲生而抟。《注》相犹择也,生谓无瑕蠹也。抟谓圜也。
        又不熟也。《史记·项羽纪》与一生彘肩。
        又语辞。《李白·戏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欧阳修诗》问向靑州作么生。
        又平生,畴昔也。《阮藉诗》平生少年时,赵李相经过。《杜甫诗》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又《正字通》凡事所从来曰生。宋高宗朝,孙楙入觐,尝论公生明。上问何以生公。曰:廉生公。问何以生廉。曰:俭生廉。上称善。
        又所生,祖父也。《诗·小雅》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疏》当早起夜卧,行之无辱汝所生之父祖也。
        又友生,朋友也。《诗·小雅》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又先生,师之称。诸生,弟子之称。《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史记·郦生传》高祖谓郦食其,以万戸封生。《注》师古曰:生犹言先生。文颖曰:诸生也。
        又先生,父兄也。《论语》有酒食,先生馔。
        又《仪礼·士冠礼》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注》乡先生,乡中老人为卿大夫致仕者。《史记·五帝纪》荐绅先生难言之。
        又《诗·商颂》以保我后生。《朱注》我后生,谓后嗣子孙也。
        又门生。《裴皡诗》三主礼闱年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
        又苍生,民也。《晋书·谢安传》安石不出,其如苍生何。《张协杂诗》冲气扇九垠,苍生衍四垂。
        又《前汉·郊祀志》故神降之嘉生。《注》师古曰:嘉生谓众瑞。
        又《楚语》滞则不震,生乃不殖。《注》生,人物也。
        又水名。《山海经》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注》卽奢延水也。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
        又姓。《正字通》汉生临,明生甫申。
        又微生,浩生,俱复姓。
        又与牲同。《前汉·昭帝纪》令破乌桓。斩虏获生有功。《注》获生口也。
        又与狌同。《汲冢周书》郭都生生。
        又《广韵》《正韵》所敬切《集韵》《韵会》所庆切,音貹。产也。《字汇》俗谓鸡生卵。
        又《集韵》《韵会》

        所景切,音眚。育也。《论语注》四乳生八子。《陆德明·音义》生,所幸反。

:进也。象艸木益滋,上出达也。凡出之属皆从出。尺律切

     《广韵》见也,远也。《增韵》出入也,吐也,写也。
       又生也。《尔雅·释训》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左传·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注》秦康公,晋之甥也。
       又《周礼·秋官·大司寇》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注》出谓越狱逃亡也。
       又《增韵》斥也。《正韵》亦作黜绌。
       又《唐韵》《集韵》《韵会》尺类切《正韵》蚩瑞切,并推去声。自中而外也。
       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
       又叶尺伪切,吹去声。《诗·小雅》匪舌是出,维躬是瘁。
       又叶敕律切,音黜。《马融·围棋赋》荧惑窘乏兮无令诈出,深念远虑兮胜乃可必。
       又《韵补》叶侧劣切,音茁。《曹植·卞后诔》详惟圣善,岐嶷秀出。德配姜嫄,不忝先哲。


《说文》山川气也。象回转形。后人加雨作云,而以云为云曰之云。《正字通》与曰音别义同。凡经史,曰通作云。
        又运也。《管子·戒篇》天不动,四时云下,而万物化。《注》云:运动貌。
        又狎昵往复也。《诗·小雅》昏姻孔云。《朱传》云:旋也。《左传·襄二十九年》晋不邻矣,其谁云之。《注》云:犹旋。旋归之也。
        又语助。《诗·小雅》伊谁云憎。《史记·封禅书》秦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坂。
        又陆佃曰:云者,有应之言也。《左传·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当御。三云:叔向不应。
        又云云:众语也。《前汉·汲黯传》上曰,吾欲云云。《注》犹言如此如此也。
        又云云:山名。《前汉·郊祀志》封大山禅云云:《注》云云:太山下小山。
        又云为。《易·系辞》变化云为。


《玉篇》上跃也,奔也。《礼·月令》季春,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注》累、腾,皆乘匹之名。《疏》季春阳盛,物皆产乳,故合累牛腾马,使牝就牡,欲孳生蕃也。
        又《说文》传也。一曰犗马也。
        又姓。
        又与媵通。《仪礼·公食大夫礼》众人腾羞者尽阶,不升堂,授以盖降出。《注》腾当作媵。媵,送也。授,授先者一人。


《说文》诣也。《春秋·成九年》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注》女嫁三月,又使大夫随加聘问,谓之致女。《礼·曲礼》献田宅者操书致。《注》详书其多寡之数,致之于人也。
        招致也。《杨升庵外集》致有取意。《易·系辞》备物致用。《疏》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剂致甿。《注》致,犹会也。民虽受上田中田下田,及会之。以下剂为率。
        纳也。《礼·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注》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疏》不云置,而云致者,置是废绝,致是与人,明朝廷必有贤代己也。
        传致也。《诗·小雅》工祝致告。《笺》祝于是致孝孙之意,告尸以利成。
        极也。《书·盘庚》凡尔众,其惟致告。《传》致我诚,告汝众。《礼·礼器》有放而不致也。《疏》致,极也。
        《礼·乐记》致乐以治心。《注》致,犹深审也。
        又委也。《易·困卦》君子以致命遂志。《论语》事君能致其身。《朱注》致,犹委也。
        又诚也。《老子·道德经》其致之。《注》致,诚也。
        又挑战曰致师。《左传·宣十二年》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疏》致师,致其必战之志。
        又态也。《水经注》茂竹便媚,致可翫也。《六帖》崔远风致整峻。《王缙诗》自然成高致。
        又至也。《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梦之灋。一曰致梦。《疏》训致为至,梦之所至也。
        又制也。《管子·白心篇》以致为仪。《注》致者,所以节制其事,故为仪。
        又《易·系辞》一致而百虑。《疏》所致虽一,虑必有百,言虑虽百种,必归于一致也。
        又就也。《老子·道德经》故致数车无车。《注》致,就也。言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轝,无有各为车者。
        又《诗·大雅》是致是附。《传》致,致其社稷羣神。《疏》致者,运转之词。
        又密也。《礼·礼器》德产之致也精微。《注》致,致密也。《前汉·严延年传》文致不可得反。《注》言其文案整齐。
        又与致通。《礼·月令》孟冬,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必功致为上。《注》谓功力密致也。致至同。

《说文》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霝其闲也。《玉篇》云雨也。《元命包》阴阳和为雨。《大戴礼》天地之气和则雨。《释名》辅也。言辅时生养。《易·干卦》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书·洪范》八庶征,曰雨,曰旸。
        《尔雅·释天》暴雨谓之涷,小雨谓之霡霂,久雨谓之淫。陆佃云:疾雨曰骤,徐雨曰零,久雨曰苦,时雨曰澍。
        谷雨,二十四气之一。见《后汉·律历志》
        《正字通》雨虎,虫名。遁甲开天图曰:霍山有雨虎,状如蚕,长七八寸,在石内,云雨则出,可炙食。或曰石蚕之类。详见《本草纲目》。
        《集韵》欧许切,音(提手旁+於)。义同。
        《广韵》《集韵》《韵会》并王遇切,音芋。《集韵》自上而下曰雨。《韵会》风雨之雨上声,雨下之雨去声。《诗·邶风》雨雪其雱。
        《小雅》雨我公田。《释文》雨,于付反。《礼·月令》仲春始雨水。《注》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

《说文》润泽也。从雨路声。《玉篇》天之津液,下所润万物也。《释名》露,虑也。覆虑物也。《大戴礼》阳气胜,则散为雨露。《五经通义》和气津凝为露。《蔡邕·月令》露者,阴之液也。《白虎通》露者,霜之始。《礼·月令》孟秋,白露降。《诗·召南》厌浥行露。《笺》厌浥然湿,道中始有露,谓二月中嫁娶时也。
        《小雅》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屈原·离骚》朝飮木兰之坠露。《前汉·鼌错传》覆露万民。《注》如淳曰:覆,也。露,膏泽也。《春秋纬》武露布,文露沉。《注》甘露降其国,布散者,人尙武,沉重者,人尙文。
        《玉篇》露,见也。《集韵》彰也。《礼·孔子闲居》风霆流形,庶物露生。《疏》露见而生。《左传·襄三十一年》其暴露之。《战国策》诸侯见齐之罢露。《注》在野曰露。
        《左传·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阏湫底,以露其体。《注》露,羸也。《疏》肌肤瘦,则骸骨露也。
        《正字通》军中捷书曰露布。《后汉·礼仪志》请驿马露布。《文心雕龙》露布者,露版不封,布诸视听。
        台名。《史记·孝文纪》常欲作露台。
        《史记·楚世家》荜露蓝缕。《注》服虔曰:荜露,柴车素大辂也。《后汉·灵帝纪》得民家露车共乗之。
        《扬子·方言》覆结或谓之承露。
        《正字通》库露,器名。《皮日休诗》襄阳作髹器,中有库露眞。《注》玲珑空虚,故曰库露。今谚呼书格曰库露格。
        《前汉·董仲舒传》玉杯蕃露。《注》皆其所著书名也。《字汇补》繁露,冕之缫旒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程大昌演繁露,皆取此义。
        (上面一撇,中间一竖,下头两边各两个人)露,书法也。《王愔·文字志》其阿那若浓露之(上面一撇,中间一竖,下头两边各两个人)
        《尔雅·释草》蔠葵,繁露。《注》承露也,大茎小叶,华紫黄色。
        《汲冢周书》渠叟以䶂犬。䶂犬者,露犬也。能飞,食虎豹。
        白露、寒露,名。见《后汉·律历志》
        《诗·邶风》胡为乎中露。《传》中露,卫邑也。
        姓。《广韵》史记三皇纪,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鲁语》以露堵父为客。《风俗通》汉有上党都尉露平。

《说文》缔也。《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诗·桧风》我心蕴结兮。
        《曹风》心如结兮。《疏》如物之裹结。《礼·曲礼》德车结旌。《注》结,谓收敛之也。《疏》结,缠其旒着于竿也。《前汉·五行志》衣有襘,带有结。《注》结,缔结之结也。
        《博雅》曲也。
        《玉篇》要也。
        《集韵》胡计切,音系。《前汉·张释之传》跪而结之。《注》师古曰:结,读曰系。
        《集韵》激质切,音吉。义同。
        《集韵》吉诣切,音计。《前汉·陆贾传》尉佗魁结箕踞。《注》师古曰:结,读曰髻。

《说文》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
        《尔雅·释言》作,造,为也。《书·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为。《洪范》有猷有为有守。
        治也。《晋语》疾不可为也。《注》为,治也。
        使也。《鲁语》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注》为,犹使也。
        语词。《前汉·武帝纪》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
        姓。《广韵》风俗通云:汉有南郡太守为昆。《韵会》鲁昭公子公为之后。
        《广韵》《集韵》《韵会》并于伪切,音䧦。《广韵》助也。《增韵》所以也,缘也,被也,护也,与也。《书·咸有一德》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释文》为上为下之为,于伪反。徐云:四为字皆于伪反。
        《多士》惟我下民秉为。《诗·大雅》福禄来为。《笺》为,犹助也。《释文》于伪反,协句如字。
        叶吾何切,音莪。《诗·王风》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尙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尙寐无吪。

:《说文》丧也,成物者。从雨相声。
所庄切。《段注》(霜) 丧也。以叠韵为训。成物者。豳风。九月肃霜。传曰。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秦风。白露为霜。传曰。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岁事成。按雷、雨、露皆所以生物。雪亦所以生物而非杀物者。故其用在霜杀物之后。诗言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生我百谷。其证也。惟霜为?敛万物之用。许列前缀靁。为动万物者莫疾乎此也。次之以雪。乃次之以霝?。谓冬雪而后春雨也。次之以露。露春夏秋皆有之。秋深乃凝霜也。次之以霜。而岁功成矣。岁功以雪始、以霜终。从雨。相声。所庄切。十部。
        《玉篇》露凝也。《释名》其气惨毒,物皆丧也。《大戴礼》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易·坤卦》履霜坚冰至。《诗·秦风》白露为霜。
        《字汇补》国名。《西域记》屈霜国。
        姓。见《姓苑》。
        《正字通》历年曰霜。《李白诗》陛下之寿三千霜。
        《集韵》《类篇》并色壮切,音孀。陨霜,杀物也。或作灀。《潘岳·马汧督诔》马生爰发,在险弥亮。精贯白日,猛烈秋霜。

《说文》皆也。《玉篇》悉也。《书·尧典》庶绩咸熙。《左传·僖二十四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注》咸,同也。《鲁语》小赐不咸。《注》咸,徧也。《庄子·知北游》周徧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史记·司马相如传》上咸五,下登三。《注》师古曰:与五帝皆盛也。
        卦名。《易·咸卦》彖曰:咸,感也。
        《易·杂卦》咸,速也。
        《尔雅·释丘》左高曰咸丘。
        乐名。《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咸。《注》大咸,咸池,尧乐也。
        地名。《史记·秦本纪》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
        星名。《前汉·天文志》咸汉星出西北。
        《王充·论衡》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姓。《姓苑》巫咸之后,今东海有之。
        《集韵》居咸切,音缄。《礼·丧大记》凡封,大夫士以咸。《注》咸读为缄,今齐人谓棺束为缄绳。咸或为椷。《释文》咸,一本作缄。
        《集韵》古斩切,音鰔。与减同。损也。
        一曰水名,详水部减字注。
        姓。《前汉·酷吏传》咸宣,杨人也。《注》咸音减省之减。
        《集韵》公陷切,音䫡。亦与减同。详水部减字注。
        音憾。《左传·昭二十一年》窕则不咸。《注》不充满人心。《释文》咸,本亦作感,戸暗反。按感同憾

《说文》薄味也。《急就篇注》平薄谓之淡。《史记·叔孙通传》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注》啖,亦作淡。《如淳曰》食无菜茹为淡。
        甘之反也。《礼·表记》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广韵》徒敢切,音噉。淊淡,水满貌。《前汉·扬雄传》秬鬯泔淡。
        《广韵》《集韵》《正韵》并以冉切,音琰。澹淡,水播荡貌。《枚乗·七发》湍流遡波,又澹淡之。
        随风貌。《司马相如·上林赋》随风澹淡。
        淡淡,安流平满貌。《宋玉·高唐赋》溃淡淡而入。
        《广韵》《集韵》并徒甘切,音谈。水貌也。或作澹。
        与痰通。《王羲之·初月帖》淡闷千呕。《黄伯思云》淡,古痰字。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徒滥切,音餤。水味也。《中庸》淡而不厌。
        《集韵》以赡切,音艳。水貌。《列子·汤问篇》淡淡焉若有物存。张湛读。

《说文》涉水也。《扬子·方言》潜涵,沉也。
        游也。《注》潜行水中,亦曰游。
        藏也。《易·干卦》阳气潜藏。
        《尔雅·释言》潜,深也。《诗·小雅》潜虽伏矣。
        汉水之别名。《尔雅·释水》水自江出为沱,汉为潜。《书·禹贡》沱潜旣道。
        丘名。《尔雅·释丘》晋有潜丘。
        地名。《春秋·隐二年》公会戎于潜。
        邑名。《史记·楚世家》吴取楚之六潜。
        潜江,县名。《广舆记》属安陆府。
        牛名。《酉阳杂俎》句漏县大江中有潜牛。
        姓。宋安抚使潜说友。
        《小尔雅》鱼之所息谓之潜。《诗·周颂》潜有多鱼。《传》潜,糁也。

《说文》回飞也。《尔雅·释鸟》鸢乌丑,其飞也翔。《注》布翅翱翔。《易·丰卦》天际翔也。《诗·郑风》河上乎翱翔。
        《礼·曲礼》室中不翔。《注》行而张拱曰翔。
        《礼·玉藻》朝廷济济翔翔。《注》庄敬貌。
        《礼·三年问》过其故乡回翔焉。
        《周礼·冬官考工记·矢人》前弱则俛,后弱则翔。《注》翔,回顾也。 《集韵》通作鴹。

天地玄黄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而地黄”,这里为了对仗改作“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
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们熟悉的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读《易经》。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四书》和诸子百家等等统统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学中国文化不读《易经》是本末倒置。
       《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状态的,现代物理学称为大爆炸以前的那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中国文化叫太极。150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大爆炸,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经》说: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体吗?但这是物理的天地,物质世界的天地。在《易经》文化里面属于形而下的“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质的道的世间,那不是我们现有的智力能够讨论的,所以庄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存”是保留的意思,“不论”是不讨论,"存而不论"暂且不讨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一说就吵架,何苦呢! 对智慧高的人讲真话,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对智慧不够的人只能说浅话: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样都是天地两个字,深人有深解,浅人有浅说,各得其所。

       天的本意是人的头顶,即俗称的”天灵盖”,再引申为天空。天空不好用文字表现,就画出人(大即人)头顶之上的地方来表示天空,即人头顶以上就是天空。俗话说:“头上三尺有神灵”,这也证明古人把天看得与人很近。地的本意是土地和地面上的万物。地字用“土、也”二字合成,意思是泥土和蛇(“也”字是蛇的形象)。土生万物,蛇爬行在地上的草术中,常见而又神秘,可以代表生命,用土与也二字合在一起,进一步指土地、大地以及万物。
       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叫玄。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叫玄。肉眼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怎么说是黑色呢?天的蓝色,是由于光的衍射现象,太阳光中红、橙、黄、绿这些颜色的光波长较长,可以发生衍射射到地面上。而蓝、靛、紫这些颜色的光波长较短,只能在各种空气中的杂质间来回发射,所以天空看起来是蓝色的。但是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太空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确实是黑色的,所以从颜色上说天玄是对的。此外天道高远,像老子说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体,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
地黄
       也有两重意思。我们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炎黄文化中,土的颜色,人的肤色,农作物黍、稷都是黄的,所以说地黄。
另一重的含义,宇宙中的天体,包括地球在内,都是大爆炸的产物,在初始状态都是炽热的物质。地球就将其温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浆之内,并借助太阳不断地补充。有温度才可能有生命现象,在色谱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黄色是暖色。地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长养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国人又把大地尊称为“母亲”。天道高远,地道深邃,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说:“人死了以后归于黄泉,过了奈何桥就是黄泉道了”。话虽不可信,其意无非是指那个不为活人所知的另一个深邃的世界。

宇宙洪荒
       “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扬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引,所以这两句话都是经典。
宇,《说文》宇,屋边也。《释名》宇,羽也,如鸟羽翼,自覆蔽也。《易·系辞》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诗·豳风》八月在宇。《注》宇,檐下也。
宙,《说文》舟车所极覆也,下覆为宇,上奠为宙。《淮南子·齐俗训》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洪,《说文》洚水也。《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
荒,《说文》芜也。一曰草掩地也。《周语》田畴荒芜。《韩诗外传》四谷不升谓之荒。《尔雅·释天》果不熟为荒。

       早在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天文观测活动。在授时和星占两个主要需求推动下,中国天文学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发展出以28宿和北极为基准的赤道天文坐标系统,创制了圭表、漏壶、浑仪、简仪和水运天像台等天文仪器,积累了丰富的、连续的观测记录。在三国时代就已编制了包括283个星座1465颗恒星的星表,史书中还保留有大量奇异天象记录,其中包括公元前687年的流星雨记录、公元前613年的哈雷慧星记录、公元前32年的极光记录、公元前28年的太阳黑子记录、公元134年的超新星记录。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不仅为服务于政治和农业的历法制定提供了基础,而且也发展了具有独特哲理的宇宙观,包括无限宇宙的概念、天地的结构模型、宇宙的生成演化和天人关系。
       在古代中国,宇宙概念所指称的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战国(前476-前221)末年的尸佼对宇宙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宇”就是包括东西南北四方和上下六合的三维空间,而“宙”就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维时间。东汉时代的张衡(78———139)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的无限宇宙概念。与宇宙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天地”,它意指人类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而那些尚观测不到的部分叫做“虚空”或“太虚”。元代的邓牧(1247———1306)认为在无限的虚空中有无限多的天地,“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而已耳”(《伯牙琴》),与300年后欧洲布鲁诺(1548———1600)的宇宙无限论如出一辙。中国古代先哲们还认为,就一个天体来说都是有始有终的,但就无限多的天体构成的系统来说则是无始无终的。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的结构相继出现过三大模型,即盖天模型、浑天模型和宣夜模型。盖天模型把天地的结构设想为一把附着有众天体的左旋大伞笼罩着一个倒扣的静止的大盘子,约在西汉末年成书的《周髀算经》给出一个典型的论述。浑天模型把天看作一个附着有众天体的球壳绕极轴左旋,关于静止在天球中央的地之形状则有地平和地圆两种观点,约成书于晋代的《浑天仪注》以“浑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做比喻。关于天体的运动,这两种模型一致认为恒星随天一起左旋,而对于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则有左旋和右旋之争。宣夜模型抛弃了伞笠或球壳的固体天假设,主张众天体自然漂浮在充满气体的虚空之中。明代哲学家黄道周(1582———1646)为说明岁差还提出过一种地动宇宙模型,在恒星天球内地球和日月五星绕共同的宇宙中心运转,地球的公转周期为23376年。
       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特点是宇宙进化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宇宙生成的论点。《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由“道”生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模式。《易传》认为天地万物由“太极”生成,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生成模式。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易纬·乾凿度》把宇宙早期的演化史分为四个阶段:未见气的太易、气之始的太初、形之始的太始和质之始的太素四大阶段。最具科学意义的宇宙演化观点是南宋朱熹(1130———1200)提出的“元气旋涡”假说,“这一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出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形成个地在中央;气之轻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类经图翼·运气》)。如果把“地在中央”改为“太阳在中央”,它就是其后500年西方出现的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以太阳旋涡假说”,也与其后700年德国科学家康德(1724———1804)提出的“星云假说”类似。
       中国古代先哲把“究天人之际”作为重要的思考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但“天人合一”并非如当今许多人所误解的“天人一体”,而是在“天人相分”基础上的“天人同构”。它的两个重要推论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原则和“天人感应论”。在天人关系问题上,道家强调“以人合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战国以来逐渐形成的天人感应论,沿着意志感应论和自然感应论两个方向发展。西汉(前206———公元23)哲学家董仲舒(前179———前104)认为天像人一样有意志,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使占星术具有了司法或预警的性质,天文学家成为天意的解释者。东汉哲学家王充(27———97)认为天地是含气自然,人不能以行为感天,而着力发展自然感应论,为物理科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基础。

       《淮南子》上说,上下四方叫作宇。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间的概念。古往今来叫作宙,是历史的承续,是时间的概念。宇宙一个说的是空间,一个说的是时间,代表了现代科学里"时空"的观念。我们今天所用的宇宙一,只是言物理的太空,只相当于古人所说的"",没有宙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时间不是客观存在,是人的主观感觉。空间状态的延续是时间,脱离开空间就没有时间,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空间拓展了时间就随着延长了,反过来,空间缩小了时间也就随着缩短了。古人有"王质观棋"的故事。晋朝的王质进山砍柴,看见松下有两个童子在下棋,他就驻足观了一盘棋。棋罢,斧子把儿已经烂了。回到家里,同时代的人都过世了。可见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今天我们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的时间比起我们小时候的一天,显得很短。这很自然,因为空间缩短了。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经要走三年,现在坐飞机几个小就到了,交通的便利缩小了空间,自然我们在时间的感觉上就缩短了。
  此外,时间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直接关系。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宇宙中的质量、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转化。宇宙的速度极限是光速,即30万公里/秒,当运动速度到达光速,时间就趋近于零。超过光速运动,时间就倒转了,就是科幻片里描绘的"时光隧道"。到达这一步,人类才能说"进化"了,否则总是研究猴变人、人变猴的,一点新意都没有。但问题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种形式,不是不存在。我们即使进入了时光隧道,也只是倒计时,还是没有超越时空的束缚。《金刚经》和《老子》是东西方两大圣人教给我们破时空的经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古代的读书人没有不读这两部经的,今天我们把它当作宗教著作拒绝接受,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福薄,享受不了。
  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是50亿年以前(太阳系形成),那时地球的地壳很薄,温度极高。造山运动引发了洪水,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说的。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闹了三次,大禹治水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大约在4000年以前。大禹平水患,定九州,这是人类史上出现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范例。
  荒的本义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离现在至少是500万年,那时的地球上还处在混囤蒙昧的状态中。中国自古就有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说的是盘古氏开天地。在久远前天地还未分开的时候,有一个人,他像胎儿一样盘缩在像鸡蛋壳一样的天地里面睡觉,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少岁了,所以叫他盘古。他睡醒了以后觉得又黑又闷,就把这个鸡蛋壳一斧子劈成了两半。轻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于被固定住了,盘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这虽是个神话故事,但与宇宙大爆炸说有一点神似。


日月盈昃
       日:《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博雅》君象也。《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易·干卦》与日月合其明。《系辞》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说卦》离为火为日。《周礼·天官·九嫔注》日者天之明。《礼·祭义》日出于东。《史记·天官书注》日者,阳精之宗。《前汉·律历志》日合于天统。《后汉·荀爽传》在地为火,在天为日。《淮南子·天文训》火气之精者为日。《书·舜典》协时月正日。《传》合四时之气节,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齐一也。《洪范》五纪,三曰日。《传》纪一日。《疏》从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为一日。
       月:《说文》阙也。太阴之精。《释名》月,缺也,满则缺也。《易·系辞》阴阳之义配日月。《礼·祭义》月生于西。《公羊传·庄二十五年注》月者,土地之精。《史记·天官书注》月者,阴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训》水气之精者为月。《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传》一岁十二月,月三十日,三岁则置闰焉。《洪范》二曰月。《传》所以纪一月。《疏》从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礼·礼运》月以为量。《注》天之运行,每三十日为一月。
       盈:《说文》满器也。《博雅》满也,充也。《易·丰彖》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诗·齐风》鸡旣鸣矣,朝旣盈矣。《左传·庄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礼·礼运》月生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指盈满,这是针对月亮来说的;仄的意思是倾斜,是针对太阳说的。月亮十五是满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每个月的阴历十五,夕阳还没落山,满月已经升起来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黄相对而望,蔚为瑰丽。每个月的初一,没有月光的月体叫朔,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也没有月光,那叫晦。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来了,开始是C形,像镰刀一样,叫新月。到了初八,是反着的D形,这叫上弦。十五是满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后到一线残月,然后就是晦。这是当月球与太阳处于同一直线的时候,二者的视表面积重合,月体完全遮住了太阳,看不见月光了。
       仄:《说文》厕本字。通作侧。平仄,字声也。仄慝,月行迟也。占家曰: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仄慝。仄慝则王侯其肃。
       指的是日西斜,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正午的时候位置最高,一过午时就叫仄。中国自己的天文学里面讲究黄道、白道和赤道,这是最基本的天体运行的轨道。
       中国人出门做事,喜欢挑个黄道吉日。那什么是黄道呢?黄道是太阳围绕地球运转一圈所形成的轨迹。有人一听就跳起来了,胡说!不科学。太阳怎麽会围绕地球转呢?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我们说这要看基点在哪里,如果以地球为基点,以太阳为参照物,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动,确实是太阳围绕地球转。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晚上从西方落下去,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日升日落。我们换一种说法,说成:在地球上观察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视运动的轨道就叫黄道。随你怎么说都是一回事。黄道一个周天360度,分成十二个等份,叫做黄道12次或12宫。从子到亥,一宫30度,每月走一宫,十二宫走完,太阳转了一个周天。白道是在地球上观察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圈所形成的轨道,叫白道。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极之间,画一条假象的平行线,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两部分。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为标记,天球上才有对应的九州分野。根据月光的盈亏变化来记载时间的长短,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历法,我们现在用的是夏历,也就是夏朝的太阴历。


辰宿列张

       这一句话,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一书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共同著作的。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厉王刘长之子。《淮南子》中有一句:"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可见《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对五经和诸子百家读得烂熟,可以信手拈来。
  广义的辰是星体的总称,俗称星辰。狭义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文学的大熊星座,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辰又指太阳所行黄道十二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宫。
  广义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有什麽区别呢?单颗的称星,一颗以上的一团星、一组星,就叫宿。我们看看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团,一疙瘩一块的,根本数不出有多少个,只能叫一宿,一个星宿。中国天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隋唐时期,那时的星域分区,把视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墙,就是把星域分成三进的大院套。然后再按东西南北,象切西瓜一样把星域分成四块,每一块选择七组星辰,每组都是恒星。所谓恒星就是不动的星,向太阳一样,今天是这样,明天是这样,一万年还是这样,永远不变,便于观察,便于比较。每一方有七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来是二十八组,就是二十八宿。
  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星座是一个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双鱼座等等。西方天文学本有48个星座,以后希腊人又加上40个,总共88星座,都是根据西方神话传说的人物、动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平座、金牛座等等,和我们中国的不一样。
  按中国古人的说法: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实际上,是把28宿连起来以后,看它的形状像这四种动物。比如东方苍龙,一共有七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们用线连起来,活象一只回首收翘、奔腾不已的龙。龙宿居东,在季为春,升发温和,我们是东方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中国人的发祥地。
  南方朱雀七组星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好像一只展翅的孔雀。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连起来的形状像只张口的老虎。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分成两组,一组象个蛇,另一组象个龟。
  古人从小就对星宿非常熟悉,行文写诗,信手拈来。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是北方玄武的两宿,月亮运行到斗牛之间,表示时值中夜了。现代科技发展了,我们对天文反而一窍不通了,中国的孩子参加国际组织的夏令营,居然不会在夜晚用星辰辨别方向,外国人很觉奇怪。
  列是排列,陈摆开来的意思;张是张布,展开挂起来的意思。

寒来暑往

       寒暑说的是气候的变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前一句是引经,虽然简简单单四个字,但出自《易经》。《易经》里说:"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想推,而成岁焉"。秋收冬藏是省略句,全称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候与物候历来就是农本国家的大事,游牧民族就无所谓了,不太重视。气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物候则关心生物消长的节律性,偏重在生物与自然的关系。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阳最近的近日点(1.4亿公里),距离最远的远日点(1.6亿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地球的地轴又是歪的,自转起来造成各地区日照强度不均衡,这就产生了寒暑的变化。
  天文学中所以引出28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黄道内的28宿为坐标,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个天体之间的关系。28宿虽然都是恒星,但离我们至少都有40万亿公里(4.3光年),正因为它们光色暗淡,又恒定不动,所以便于作为背景和坐标,来观察五星和日月的运动。
  如果七曜中的两个或三个星体出现冲、留、合的变化,即运转角度、排列、与距离的不同,会对地球产生引力上的改变,形成不同的气象。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单独靠引力调集雨云。其他几个星体,可以利用其引力调集雨云,造成地球上的暴雨。通常两星或多星夹角的合力矢线所指的地球方向会有暴雨,夹角内地区的云被吸走了,会出现干旱。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变化来预报气象的变化。
  如何确定旱涝发生的地区呢?这就要提到天文学上九州分野的概念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九州的说法。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后又确定为九州,并铸了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就是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每一州对应着天上星域的一个分区,叫做九州分野。多星夹角的矢力线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对应的九州就会有旱涝冰雹等灾害,或火山地震等灾变。后世由此分支发展出占星术,那是另外一回事,与传统科技不相干。
  水星用来定四季,因为水星的公转周期为88天,接近一个季度的天数,水星在天上转一圈的时间刚好是一个季度。因为它是太阳系的内行星,永远在太阳的左右摆动,所以很好观察。北斗星也是用来定四季的,这到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璇玑旋斡"一句时再详谈。
  金星是用来定时的,确定时间用的。金星又叫太白星,黄昏以后在西方看到它时叫长庚星,黎明之前在东方看到它时叫启明星,表示天就要亮了。


闰余成岁
       "闰余成岁"这句话,语出《尚书•尧典》,有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中国文化里面发达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中国天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是我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为什么中国天文学发达呢?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不能胡来。所以中国历代都有司天监,有"天官",专门观测天文气象的变化,以此作为行政施治的根据,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称为"七政"。
  国家、朝廷(政府)就要负责制定律历,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来指导人们务农。中国的天文历立法,历来是太阴和太阳合参,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记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360度,运行365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中国很早就有太阳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有详细论述,但没有正式颁布使用,因为太阳历与月律(月亮的节奏、节律)不符。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绕地轨道是椭圆。月亮盈亏朔晦,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30天,远地点时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点。这样,一年加起来是354天,按照太阳历算是365天,中间差了11天,这就叫闰余。闰的意思是多余,门里王为闰,家里养个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余是什么?所以庄子说:"帝王者,圣人之余事也"。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来就差了33天,多出一个月。这样历法与物候节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后,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麽办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个月出来,这样加出的这个月叫闰月,加闰月那年就叫闰年。平年是十二个月,闰年就是十三个月。多出的这个月加在哪呢?加在有节没气的那个月。24节气中有12节、12气,平分到每个月是一节、一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气。阴历的月律与年律有日差,转三年以后就有一个月有节没气,因此设闰就加在这个月。所以读历史,有时侯闰八月,有时候闰十二月,不一样。三年一闰只消化了30天,还多三天呢。五年闰两回,天数又不够,后来发现十九年闰七次最合适。
  阳历也同样设闰,阳历365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多出的5个多小时,四年就累计到24小时了,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因此,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这样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
  "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
  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木星(岁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30度,为一个岁次。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太阳历纪年,岁星历记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闰的问题解决了,历法和四季在理论上总算能对上了,但是历与四季气候、与实际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是不是能够配在一起呢?这就要用律吕来校正、调整了。什么叫律吕呢?律吕是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么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六律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所以音乐里有黄钟、大吕之说。
  如果再往下说,律吕之数用三分损益法,就是"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加一"。比如:黄钟的管长九寸,其数为九。先进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得数为729,再减一倍,得数是364.5(729÷2=364.5)。这就是阴历年加闰以后的天数,用律历对应节气勘定出来的调整数,与太阳历的365只差半天。对务农来讲,半天的误差马马虎虎地可以接受。再深入下去讨论就要看《汉书•律历制》,就不是我们在这里三言五语能说明白的了。

       中古汉语语音的声调是四声八调系统。四声就是平、上、去、入,各分阴阳,这样就成了八调,所以我们今天说声调,在古代“声”和“调”是两件事。“声”是调型问题,“调”是调值问题。
什么是调分阴阳?这个事情其实也说不太好,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多的看法就是,阴,就是说这个字的声母是清声,阳,就是这个字的生母是浊声。
什么是清声?什么是浊声?大概说起来就是,清声的发音部位比较靠上,浊声的发音部位比较靠下。你把手放在锁骨这里,发一个声母辅音,感觉到震动的就是浊音,感受不到震动的就是清音。现在普通话里没有浊音了,但是很多地方方言还有,尤其在南方。
       比如说平声的声调就有两种,一种高一点,这个字的声母是清声母,就叫阴平;一种低一些,它的声母是浊声母,就叫阳平。
       同样,上声也分为阴上、阳上,去声也分为阴去、阳去,入声也分为阴入、阳入。这就是四声八调系统。
       什么是平仄呢?平声就叫平,上、去、入合起来叫仄。为什么这么分呢?为什么一三分,不二二分呢?这事以后再做解释。先这么记着。
       入派三声是中古声调至今最大的变化。中古音的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里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呢?因为北方民族不善于说这个声调。入声这个声调在粤语等很多方言里还有,是种很短促的音,后面带一个塞音尾,好像说到一半突然被堵住了一样。北方那些豪放的马上民族他们说不来这声儿,就把这声儿呢,说成了平、上、去声,这就叫入派三声。
       另外,全浊的阳上变成了去声,比如“上”这个字,现在是读四声,向下的,原来是三声,向上的。
       还有,北方这些民族他们基本上是阿尔泰语系,阿尔泰语系的浊声很多,所以他们见到汉语的这个浊音字,好像就特有感觉,一有感觉就可能说过头了,所以好多阳上的字就变成了去声,而阳平这个声调,它曾经是古音最低层的,声音最低的一个声调,结果被这些北方的民族呢,读成了一个向上翘的声音。这样一来,调型都变了,原来是平的,现在改成往上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声调,就是今天普通话的第二声。而阴去、阳去后来合并,这样就形成了近古音。近古音和普通话就很接近了,在声调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普通话一声,就是原来的阴平,二声就是原来的阳平,三声就是原来的上声,四声就是原来的去声,另外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通过普通话的四声反推中古音的平仄,有一个口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
       就是说普通话一声和二声就是原来的平声,三声和四声就是原来的仄声,入声呢,得单独挑出来,它们也是仄声。
       这说的是中古音,那么上古音呢?关于上古音,因为它的记载比较少,争议就比较大。上古音的阴阳大概是不太清楚的,但是四声应该是存在的。看《诗经》的押韵,基本上是四声分押的。学术界有“古无上声”“古无去声”“上古汉语无声调”等多种说法,但我还是赞同王力先生的“四声一贯论”。
       上古音和中古音有变化吗?有的,比如说上古音的很多入声字,到了中古音就变成了去声。但是变化不是那么大。

巨阙
      
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位著名的铸剑大师叫欧冶子,他平生铸了五把最有名的宝剑,其中三把是长剑,两把是短剑。长剑的头一把就是巨阙剑,第二把叫纯钩剑、第三把叫湛卢剑。两把短剑就是莫邪剑和鱼肠剑,三长两短五把剑全都锋利无比。历史上有专诸刺王僚的故事,说的是剑客专诸,受吴公子光收买,要刺杀吴王僚。僚王爱吃烤鱼,专诸就假扮厨师,手托鱼盘,鱼肚子里就暗藏利刃,趁机刺杀了僚王。那把锋利的短剑就被后人称作鱼藏剑,三长两短则成了意外灾祸的代名词。

夜光

       珍珠里面最著名的是夜光珠,但也只是传说,没有人亲眼见过。真正的夜光珠据说能将十步左右的暗室,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相当于现在的电灯泡,没有100瓦也差不太多。历史上有个大军阀孙殿英盗墓,在慈禧太后的墓里挖出一颗夜光珠,怕被治罪杀头,就托人送给将介石了。这种夜光珠,属于宝石一类的棱面晶体矿物,可以反光但不能发光。真正的夜光珠不是矿物质,而是传说中鳞甲类动物多年修炼而成的宝物,是他们的命根子。
  中国古代,有一本专门讲神神怪怪故事的书,叫《搜神记》,里面有一个隋侯珠的故事。汉朝有一个在隋地被封为侯的贵族,代表国家出使他邦。隋侯在路上看到一条受伤的蛇,在沙地里翻滚,马上要死了。他赶快用水把蛇救活,并将蛇带到有水草的地方放生了。一年以后的一个晚上,隋侯做梦见到蛇来报答他,送他一颗夜明珠。梦醒一看,枕边果然有一颗明珠,照得满室通明。
  龙天生就有一颗小珠,慢慢地越养越大,所以有狮滚球、龙戏珠的故事。蛇修炼成了有珠,蟹修炼好了有珠,大鱼精也有珠,不是有成语"鱼目混珠"吗?龙,我们没见过。蛇、螃蟹、鱼,等不到成精就都让我们这些人精吃得差不多绝了。现在能看见的只有蛤蚌含藏的珍珠。蛤蚌的珠含有荧光物质,经灯光照射后才有荧光,持续时间很短,不能自动发光。
  《淮南子》上有"蛤蟹含珠,与月盛衰"的故事。"蛤蚌育珠",要在月圆之夜,皓月高悬,海面上风平浪静。这时,蛤蚌的贝壳打开了,对着月亮,开合收放,吸收月华之光,那颗珠,慢慢地越养越大。"犀牛望星"的故事也是一样的。犀牛到了月朗星曦的晚上,把它的独角对着北极星,来吸收星精月华。所以,犀角与珍珠都是中药里面最寒凉的,因为它们吸收的是北极星和月亮的精华。

三、译文——
       天青地黄,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混沌一片,就像是洪水滔天,寸草不生。人们观察太阳升起又落下,月亮圆了又缺,据此拟画了黄道与白道,制定了阴阳合历,从此,我们可以计算日期。漫天星斗,按星宿列位,在深蓝的天幕中依次排开,人们根据它们的位置确定了方位,从此,我们可以分辨东南西北。冬天来了,夏天过去了,气候总是轮番往来;生物们呢,在秋天收获,冬天守藏。人们根据四时更替,物候变化,开始耕种粮食。因为历法与季节有差异,人们发明了闰年闰月,一年四季就能合理地分布,这样我们就能按年推算时间。人们用律吕来倾听自然的声音,让生活与节气吻合,并能在生活中像天地一样歌唱和说话。山河的气息上升,相聚为云。云朵像马儿一样往上奔跑,在很高的地方,生出了雨。接近地面的露珠,在清晨气温很低的时候,凝结成霜。云南丽江中盛产沙金,西北的昆仑山出产美玉。战国的铸剑大师欧冶子铸造了最有名的宝剑——巨阙剑,最珍贵的珍珠叫做夜光珠。水果里面的珍品是能够和脾胃、补中焦的李子和柰子,蔬菜里头最重要的是能够开窍解毒和调味的芥菜和姜。人们总结出这食药同源的饮食结构,让我们既吃得饱,又不生病。海水很咸,河水是淡的。身披鳞甲的动物在水里游行,身覆羽毛的动物在天空展翅翱翔。

四、心得体会——
       1、为有如此祖先而感到骄傲。如果辜负他们,那是大罪过啊。身为华夏子孙,是得加强学习,积极建设哦,特别是在时下。

       2、唱歌,讲故事,可以找零碎时间,一次讲一点儿;也可以在睡前一气儿讲一段。根据时间限度,根据娃的状态来定。试了一小下,在嚼碎的基础上,是能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打比方的。有一点儿信心,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22: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木 于 2018-12-16 00:08 编辑

文——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闻道,垂拱片章。
爱育黎首,臣服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字词短语——
衣裳
:《说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黄帝时人。《白虎通》衣者,隐也。《释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躯依也。《类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玉藻》衣,正色。裳,闲色。《傅玄·衣铭》衣服从其仪,君子德也。衣以饰外,德以饰内。
《说文》下帬也。《释名》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诗·邶风》绿衣黄裳。《礼·曲礼》暑无褰裳。《扬子·方言》惜乎衣未成而转为裳也。《集韵》本作常。


”是“”的异体字。“”与“”同源,后分化。,金文(结满籽实的禾穗)(刀,收割),表示割黍米。黍米是远古百姓的主要粮食。造字本义:动词,收割黍米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碎屑的四点指事符号写成“水”,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刀”写成非“刀”非“勿”的。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引申出“黑中带黄的黍米色”的含义后,楷书异体字“黧”省去,并加“黑”,强调黑色。古籍多以“”代替“”。


《说文》兵也。《礼·月令》以习五戎。《注》五戎,弓殳矛戈戟也。《周礼·秋官·掌交》九戎之威。《注》九戎,九伐之戎也。
兵车名。大曰元戎,小曰小戎。《诗·秦风》小戎俴收。
《小雅》元戎十乗。
《礼·王制》西方曰戎。


《说文》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西南僰人、僬侥,从人;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于海。有以也。

遐迩

:《说文》远也。《书·太甲》若陟遐必自迩。《楚辞·远游》泛容与而遐举兮。
:《说文》近也。《书·舜典》柔远能迩。《诗·周南》父母孔迩。


《说文》捕鸟毕也。象丝罔,上下其竿柄也。
《玉篇》遵也。《广韵》循也。《书·太甲》率乃祖攸行。《诗·大雅》率西水浒。《注》循也。
《广韵》领也,将也。《左传·宣十二年》率师以来,惟敌是求。


《说文》所敬也。《玉篇》客也。《易·观卦》利用宾于王。《书·舜典》宾于四门。
《洪范》八政,七曰宾。《传》礼宾客无不敬。《仪礼·士冠礼》主人戒宾。《注》宾,主人之僚友。
《尔雅·释诂》宾,服也。《疏》宾者,怀德而服。《新序》先王所以拱揖指挥,而四海宾者,诚德之至已形于外,故《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旣来。
《书·尧典》寅宾出日。《传》宾,导也。《释文》从也。


《广韵》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正韵》主也,天下归往谓之王。《易·坤卦》或从王事。
《随卦》王用享于西山。《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诗·小雅》宜君宜王。《注》君,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汉以下,凡诸侯皆称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龙师是伏羲氏,他是中国太古时代的三皇之首,他一出场就代表了三皇: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火帝是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火帝。
  鸟官是中国太古五帝的头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远古史上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讲中国古代史,先要明白几个时间段:宋元明清时期属于近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汉时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是太古,伏羲氏以前就属于远古了。中国远古史的奠基就是盘古开天地。现代科学证明:地球是在50亿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40亿年以前出现的,人类是500万年以前出现的,所以我们的老祖先盘古氏距今至少有500万年的历史了。
  盘古氏下来就是天地人三皇,这个时期太久远太古老了,没有文字只有传说,所以太古史不可考证。《鉴略妥注》是儿童读的历史课本,里面唱道: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万八寿最长。人皇时代人的寿命最长,有一万八千岁。那时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即潮湿又不安全,经常遭到野兽的袭击,于是在树上搭窝盖屋,吃水果、戴树叶,就进入有巢氏时代。接着学会了钻木取火,进入燧人氏,也就是"火帝"的时代了。
  火帝下来是龙师伏羲氏,伏羲也写作"伏牺",就是制伏野兽的意思,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家说的"狩猎阶段"。伏羲氏姓风,号太昊,这个时候黄河里面出来了一个长着马头、龙身的怪兽。它身上的毛带卷卷的,有斑点和花纹,伏羲氏见到以后受到了启发,划出八卦的符号,又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发明了渔网,人类文明进入了渔猎时代。因为伏羲氏见到了龙马,于是用龙来给百官命名,如有青龙官、赤龙官、黄龙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龙师,在位115年。
  人类学会使用火以后,文明阶段就开始了。这个时期的冠军就是神农氏,神农氏姓姜,号炎帝,他自称是太阳神、火德王,两个火字为炎,所以神农氏也是"火帝"。神农氏选五谷、尝百草,教民稼穑,在位140年。他是农业的始祖、又是医药之王,药王庙供奉的药王就是神农氏。也有供药王孙思邈的,但孙思邈是唐朝的大医药学家,比神农氏晚得太多了。
  鸟官人皇
  五帝的第一个是少昊氏,又叫金天氏,他是黄帝的儿子,因为学会了太昊伏羲氏的学问,所以人称少昊氏。那个时候是太平盛世,有凤凰飞来,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鸟来命名。比如有凤鸟官、玄鸟官、青鸟官等等,所以称他为"鸟官"。
  人皇指的远古时代的天皇、地皇、人皇,因为年代太久远了,讲起来都好像科幻故事一样。比如《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人皇有九个头,乘着云车,驾着六只大鸟,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一共传了150代,合计45600年。人皇长着九个脑袋,说起来谁信呢!只能当故事听。所以历史上把三皇定为太古时代的伏羲氏、神农氏、还有黄帝,这是见之于史的"三皇",在殷商的历史文献上有文字可考。
  远古的天地人三皇,就演义为天上的玉皇大帝是天皇爷,掌管人的性,人要是做事亏良心、不讲天理,天皇就降灾给你,就收你的性。地府的阎王爷是地皇爷,主管人的命,人要是不孝父母、不讲情理,地皇就降病给你,就收你的命。人间的皇帝是皇王爷,掌管人的身,人要是为非作歹、犯上作乱,皇帝就治你的罪,让你失去人身自由。让你相信有天地人三皇,无非是让人学好,不要任着性子胡作非为,一旦积重难返,就悔之晚矣了。

       龙师火帝

       龙师是伏羲氏,他是中国太古时代的三皇之首,他一出场就代表了三皇: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火帝是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火帝。
       鸟官是中国太古五帝的头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远古史上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中国历史分为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中国近代史(1840年——949年),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
       利用地质学方法,对全世界地层进行对比研究,综合考虑到生物演化阶段、地层形成顺序、构造运动及古地理特征等因素,把地质历史化分为四大阶段,每个大阶段叫宙,即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宙以下为代。太古宙分为古太古代和新太古代;元古宙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代以下分为纪,如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纪以下分为世,每个纪一般分为早、中、晚三个世,但震旦纪、石炭纪、二叠纪、白垩纪按早晚二分。最小的地质年代单位是期。宙、代、纪、世、期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相对地质年代单位。每个年代单位有相应的时间地层单位,表示一定年代中形成的地层。地质年代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这两句话说的是黄帝时代。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人类的人文文明进程才正式开始了。黄帝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在位100年。从黄帝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记年,从甲子年开始记起,至今有5000年,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创造文字的是仓颉,仓颉造字;制作音乐的是伶论,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数,大挠造甲子,岐伯作医学,发明衣裳的是胡曹。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阶段,人只是拿树叶、兽皮往下身一围就算了。胡曹发明了衣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裤子是很晚才出现的。这里用仓颉造字、胡曹造衣裳代表黄帝时代完成的包括指南车、历法、舟车在内的传统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称颂了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贡献。

黄帝在历史上,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人类的人文文明进程才正式开始了。黄帝姓姬名云,因生于轩辕之丘又名轩辕,号有熊氏,在位一百年。
从黄帝时代始,中国历史开始以甲子纪年,至今有五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创造文字的是仓颉,仓颉造字;制作音乐的是伶伦,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术,大挠造甲子,岐伯作医学,发明衣裳的是嫘祖。
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阶段,人只是以树叶兽皮往下身一围。直至嫘祖发明了衣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围的裙子叫裳,至于裤子,那是很晚才出现的。唐代著名韬略家、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这里用嫘祖造衣裳代表黄帝时代完成的衣食住行等人类外在物质生活的改善,包括历法、舟车在内的发明创造,称颂了其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贡献。
而对精神文明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恐怕主要是说“始制文字”的仓颉了。
在黄帝以前已有文字符号,不过是早期的图形符号,只能简单表意,不能记录语言,因为无法构成词汇,来表达思想。仓颉则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象形文字。
《法苑珠林》里记载:“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仓颉,其书下行”。
当时在黄帝手下造字最著名的有三个人,一个叫梵,他造了一种从左向右横写的字。一位叫佉卢,造了一种从右向左横写的字。还有一位仓颉,他造的字,单个字是从上到下排列,连贯成行以后是由右至左。
梵和卢造的字结构散漫,都用了代表读音的字母。仓颉却用一个统一的格式来约束每一个字,让每个字都团结得很紧密,使笔画少的不显空疏,笔画多的不显拥挤,每个字独立表意,在整体关系上又和谐统一,所以最后采用了仓颉造的字。
据史书记载说,仓颉发明文字,倾刻间,“天雨粟,鬼夜哭”。天上像下雨一样把米撒下来,表示上天的祝贺。“鬼夜哭“是说,文字使民智顿开,老百姓再不会整日浑浑噩噩,妖魔鬼怪也就无法再骗人了。现在河南新郑市还有仓造字台的遗址。
梵因自己的文字未被采用,就到三危(西藏)以南的身毒国去了。到虞舜时代,梵文开始在印度通行。至于卢,也因自己的文字未被采用,而到西方去了(其迹见于回文)。梵文形成的是婆罗门文字系统,卢文形成的是阿拉伯文字系统。除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苏联东南部地区有发现外,我国新疆也发现不少卢残卷。

       又传说黄帝有个妻子叫嫘祖。那个时候蚕是野生的,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于是,嫘祖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打那时起,就有了丝和帛了。但传说,发明衣裳的却是嫘祖手下的女宫胡曹。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阶段,人只是拿树叶、兽皮往下身一围就算了。胡曹发明了衣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裤子则是很晚才出现的。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有虞"、"陶唐"说的是五帝里面的最后两位,有虞是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人们称他为虞舜。陶唐指尧帝,他姓伊祁,号放勋,因为他的封地在陶和唐(今天的山东一带),所以叫他唐尧。
  尧是帝喾之子,黄帝的玄孙,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住的是茅草屋,门前是土垫的台阶,吃粗米饭,穿麻布衣,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拥戴。
  尧在位七十几年,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了舜,死时118岁。
  舜是颛顼一脉的子孙,他宽厚待人,孝顺父母,慈爱兄弟,为政仁和。古代24孝故事里挂头牌的就是舜。舜帝在位六十一年,把君位禅让给禹,自己死于巡视的路上,终年110岁。舜的两位夫人娥皇、女瑛闻讯,泪洒君山斑竹,双双投江而亡,化为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尧帝和舜帝,他们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风质朴。在位时克勤克俭地为百姓做事,年老了,干不动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管辖的国土推让给贤能的人。
  推的意思是辞让,推位是把自己的位子委与贤人。让的意思是禅让,禅让是把统治权让与能者。"推位让国"是连位子带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后世的帝王但有一线生机就只让位子,不交权力,更有甚者连位子也不让,死了以后再说。所以历史上能够真正推位让国的,只有尧和舜。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这两句话引出了中国上古的"三王",也就是禹王、汤王和武王,他们是夏商周三代之王,也是三个时代的代表。禹王的事迹将在第三部分谈,此地只讲汤武二王。
  周武王姓姬,名字叫发,所以称周发。他讨伐暴君商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他的父亲姬昌是商朝的西伯侯,曾被商纣囚禁七年,并没有对商朝采取军事报复行动。姬昌著易经,揽人才,使他的属地周,国富兵强,为武王伐纣积累了本钱。周朝建立以后才被尊封为周文王。
  殷汤说的是成汤,成汤姓子,名履,他讨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因为他是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年号成汤,故此又被称作商汤。商汤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13年。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的后期也称为殷商。这里不称商汤而称殷汤,有指整个商朝600年历史的意思。
  "汤武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暴君的统治,打的旗号都是"吊民伐罪"。吊的意思是慰问,"吊民"就是安抚、慰问无辜的苦难百姓。伐是讨伐,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一种暴力行为。讨伐罪恶的统治者,就是"伐罪"。
  两句话的完整意思是:安慰无辜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领头的是周武王发和殷成王汤。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以培养道德来"渐变",以暴力相加的"突变"必引起一段时间的天下大乱,到时候受害最深的还是老百姓。所以孔子推崇文王的品德,对武王只是承认他划时代的革命作用。
  注意这里"吊"一字,吊的本义是悼念死者,引申义是安抚活着的人。这个字的甲骨文形义是弓箭。因为远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野地里用柴薪一盖,因怕禽兽来吃,所以送丧的亲友就要带弓箭,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坐朝闻道,垂拱片章
  "坐朝问道"是秦始皇开始的规矩,在此之前称立朝,后写为"莅朝"。君臣上朝都是站着,没座位,更没有椅子。椅子在古代叫"胡凳",汉朝的古人还是席地而坐,以后带靠背的椅子才从西域传进来。所以立朝,一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平等,君主不过是会议的召集人而已。二是古代生活和政事都很简单,站着说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了。哪里像今天,政务会议一开就好几天,不但坐着,还得住在星级宾馆里,肥吃肥喝。
  从秦始皇开始坐朝问道,君臣都是坐着,共商国事。君坐臣立的规矩,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据传有一天赵匡胤临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要坐下时才发现椅子没了,让太监撤走了。《千字文》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君臣上殿临朝之礼还是沿用秦汉之制,所以这里称为"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的意思是垂衣拱手,天下太平。这句话语出《书经•武成书》里有一句话"纯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是垂挂,把上衣挂起来就叫垂衣。拱手是行个拱手礼。表示不做什么事、不用花什么气力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
  平章是平正彰明。《尚书•尧典》里有"平章百姓"的话。平的意思是公平正直。章通"彰",有彰明、显著、鲜明的意思。

爱育黎首,臣服戎羌

  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声字,文义从黍,有众多、数目很多的意思。爱是爱护、珍惜;育是抚育、养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头、顺从。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数民族,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西戎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生活为主。周朝中叶,西戎入侵中原,当时的西戎被称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由此开始了东周的历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来与汉族融合,定居务农,属于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遐是远,迩是近。天下一统,万民同心就是"遐迩一体"的意思。"率宾"等同于"率滨",是四海之内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普天之下,远近统一,四海的百姓都拥护、归附于王道的统治。"率宾归王"一句的语义,出自《经•小雅•北山》,上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句。
  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历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之别。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但是到了东周时期就不行了,首先登场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推崇和实行的是霸道,以实力说话,比拳头。比如当时的齐桓公任用贤相管仲,充分利用齐国的自然资源,晒盐炼铁、渔农贸易一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富国强兵。齐桓公曾九次主持召开诸侯大会,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地位相当于今日的美国,实力强说了算,你不买账不行。
  历史上的正统观念,一种政治制度或者实行王道,以仁义礼治来治国,当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实行霸道,靠实力形成威慑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也无可厚非。最令人所不齿的是靠阴谋诡计,篡权窃国。这些人不但仁义礼智信没有,连真正的实力也没有,有的只是野心,加上苏秦、张仪等人的诡诈之术。庄子对这些"国君"嗤之以鼻,称他们为大盗,所谓"窃钩者盗,窃国者侯"。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唱,小白马在草场上悠然地食草。圣君的教化啊,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王道的恩泽啊,遍及万方的众生百姓。
  凤凰、麒麟和龙是历史上记载的珍禽善兽,只有在仁义道德的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时期,不少朝代都出现过,但从没有见过这些善兽。后人说它们是传说中的动物,自然界根本就没有。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福薄,见不到。史书上记载,孔子诞生之时出现了麒麟,孔子69岁做《春秋》的时候,有人打猎捕获了一只怪兽,因不识是何物,送来给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泪叹气说:"这是麒麟啊!麟啊,你生不逢时啊"!所以五经里面称《春秋》为《麟经》。
  凤凰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有点像大熊猫,要吃竹笋。凤凰中雄性的叫凤,雌性的叫凰,古有三凤求凰的典故。白驹是小白马,古代用白驹为典的很多,庄子也有白驹过隙的典故。为什么用白驹,用黑驹不行吗?白驹在此代表龙。龙是水陆空三栖动物,空中是飞龙,水中是游龙,在陆地上就不是龙的形象。传说中的龙上岸以后,就地一滚变成白龙马。《三国》里赵子龙骑的是闪电白龙驹,《西游记》里唐僧骑的白龙马不也是东海小龙王变的吗?
  "白驹食场"一句也是引经,《经•小雅•白驹》里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执之维之,以永今朝"的诗句。
  这里的鸣凤与白驹,代表了那个以道德仁义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体表现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盖的意思。
  化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相靠背之形,本义是变化、改变的意思。人都有医学常识,吃多吃少并不重要,要紧的吃了能消化、能吸收。否则完谷不化,吸收不良,人就不会健康。同理,人读书学习不在多,而在于化。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有文没化,充其量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古人说"读书养气变化气质",才是读书的目的,否则读书越多越傲慢,越心浮气躁,就"输"了。
  "赖及万方"的赖字,是幸蒙、依赖的意思。万方不仅仅指人,泛指一切众生。例如历史上有商汤"解网更祝"的故事。成汤有一天出游,看见郊外的猎人四面布网,还向天祈祷说:"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来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网中"。
  成汤见此,感叹人心贪婪、手段残酷。特命解除三面猎网,只留一面,并改祝祷词说:"愿向左的往左逃,愿向右的往右逃,愿向上的往上飞,不愿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的网"。所以这里才说"赖及万方",连禽兽也享受到王道统治的恩泽。

  《千字文》的第一部分,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讲起,一直讲到上古、太古和远古的历史。说到中国的历史,不免又要多说几句。现在的孩子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真正认可的没有几个。教科书上讲的中国历史也是改来改去,自己对自己根本就没有信心。由一万二千年变成五千年、三千年、两千五百年、二千年,越来越短。还认为:美国才两百年的历史,我们说两千年,不少了。
  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是文史不分家,不懂史就无法理解文,就会歪曲文义,张冠李戴。中国的历史从伏羲氏算起,理直气壮的回答一万两千年是不错的。从黄帝开始算起是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文字、历法、衣冠、音乐、医学都出现了,所以黄帝是人文初祖。从周公开始整理周以前的中国文化至今是三千年有文献可以考证的历史。孔子第二次整理周以前的文化,集中国文化的大成,删诗书定礼仪,作《春秋》。孔子根据当时能看到的、确切可信的史料,著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就是《春秋》。从孔子著《春秋》至今是2500年,童叟无欺,绝不掺假。黄帝至今是五千年,神农氏至今有九千年,伏羲氏至今至少是一万两千年。再往前推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母系氏族的女娲氏,树上搭窝的有巢氏,再到远古时期的三皇氏,再往前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了。
  诸位如有兴趣,不妨可以读读《鉴略》。那是一本和《三百千》配套的儿童启蒙历史课本,不过现在的成年人不一定看得懂。

译文——
       远古、太古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制服野兽,三皇带领人们进入狩猎阶段,并使用火;太古五帝少昊氏治下太平盛世引来凤凰飞舞,远古三皇时代,人们穴居,寿命很长。自黄帝开始,华夏祖先造字、造乐、算数、作医,并纺织和制作衣裳。唐尧、虞舜德高望重,仁爱百姓,将帝位与国土推让于贤人。周武王和商汤王起兵讨伐暴君,安抚、慰问苦难百姓。秦始皇规定君臣同坐、共商国是,上下垂衣拱手,天下太平,百姓安宁。贤德的君王慈爱黎民,四方少数民族都归依臣服。普天之下,远近一统,万民同心,四海均归附王道。在这以道德仁义为教化的太平盛世,凤凰在竹林中歌唱,小白马在草地上吃草。王道教化遍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天德恩泽衣养四面八方。

心得体会——
1、我的时间轴是断的,远古太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空间也不清楚。说起来那么想要知道祖先,诶!就是动不了笔,脑子里也拼不成个东西。磨磨蹭蹭,磨磨蹭蹭,奇了怪了……这个感觉是渐进的,第一节就有,现在更多。一想着准备要动手了吧,就出来个说搞不清的,让我去读大书去,去读史记尚书资治通鉴去。问题是搞不赢啊,搞不赢就弄一点算一点呗。嘿,一点儿也开不起个头。扯在这里了。真是扯。说起扯,是啊对,这个读法就扯。我不开,在恢弘的长河天际与现时境遇中懵着扯着……呃,这是个啥意思……
2、啊,史搞不清楚啊,搞不清楚就读不走写不出译文啊,要疯了。只有这点儿时间,拿来明,还是拿来不明? 啊啊啊……

3、我的困难是我的困难,祖先的功德是祖先的功德。真是了不得,这王道教化,这盛世骄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6: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木 于 2018-12-22 17:30 编辑

文——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字词短语——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这两句话,是针对我们人的生命体和生命属性来说的。“身发”在此处,指代我们的肉身。人的生命体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物质的“四大”,一部分是精神的“五常”。
  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这是印度哲学的概念。古印度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类物质构成的。我们中国人则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严格说起来,“地水火风”四大并不是指四种物质,构成这个世界的何止这四种物质!四大的本义是说,构成这个世界的物质有四种基本形态:固态、液态、气态,这和经典物理学说的一样,物质有气体、固体、液体三种形式。固态用地来代表,液态用水来代表,气态用风来代表。至于火则代表物质有温度,无论生物或非生物都有温度,或高或低,温度是物质属性的一个参数。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天、地、人,皆同于道,通于大。故曰域中有四大。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故居四大之其一焉。道资天,天资地,地资人,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其本然。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是天德,这是天赋与人的天性。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中无法抗拒的力量,这种支配力量被称为天。常是恒常、永远存在、不能改变的意思。
  至于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
  1)五常:仁、义、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据说指五伦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这句话出自孔子讲孝经的《孝经孝经是儒门十三经之首,历来读书的规矩是先读孝经然后才有资格读《四书孝经是曾子问孝,孔子回答,再由曾子及其门人整理而成,共有十八章,解释了一个“孝”字。孔子在《孝经》中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我们这个身体是受父母遗传而来的,是我们的神识借以居住的房舍,等于是上天和父母借给我们用的,使用完毕以后还要归还的。所以我们对自己这个身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如果能够所有,谁还愿意生老病死呢?向别人借来用的东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弄坏了就没有办法还了,所以这里才说“恭惟鞠养,岂敢毁伤”。“恭”是恭敬、谦逊,“惟”是惟谨、顺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恭惟连用(也作恭维),是个贬义词,有曲意奉承、讨好对方的意思,这与古汉语截然不同。“鞠”和“养”的意思一样,都是抚育、长养的意思,例如《诗经·小雅·蓼莪篇》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毕竟还是有所不同,表现在本质上的差异就是“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对女子之德的要求是“贞洁”,女子要羡慕、爱慕的是贞与洁,自古女孩子起名字叫贞、洁的很多。
  我们开篇就强调,我们要学习和继承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准确一点说,是先秦的文化。先秦诸子的学说,无论孔孟还是老庄都是精纯质朴,绵软甘醇。秦汉以后的各家都自由发挥,掺糠使水,早已不是诸子的本来面目。特别是唐宋以后,对妇德女道更是歪曲得可以,只贞烈牌坊一项就不知苦害了多少女子。砸锅的是孔家店的伙计,但坏账算到了老板头上,孔孟真是冤得很。
  “贞”字的本义是正,甲骨文形从卜从贝,是最古老的占卜用语。上古卜卦,问事之正不正,就曰问贞。后世假借为端方、正直的意思,形容一个人的意志操守坚定不移。《易经》中称“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
  “洁”是干净、没有污染的意思。“女慕贞洁”是说女子应该追求的是保持自己内心方正的品性和外在洁净的品行。
  贞既为正,那么只有止于一才能“正”。谁止于一?心念止于一。能止于一就是正,能守正,就是有贞。不是老公死了不再嫁人就守贞了,心里乱七八糟,一点贞也没有。同样,对男子的要求也有两条,才与良。“才”指人有能力、有才智,有才的人是才子。“良”是指一个人有德,有良心、有德行才叫良。男子应效法德才兼备的贤人,所以男子起名字叫才、良的很多。
  历来的规律就是,有才的无德,有德的无才;既有能力又有品德,德才兼备的人太少了。如果二者不可兼得的话,宁愿有德无才,这样不但自己一生平安,还可以遗德给子孙,保子孙荣显。自己吃点苦,但能保证子孙后代超过我们,这有什么不好呢?相反,如果我们这一生只求才不积德,一定会恃才傲物目空四海,结果是天怒人怨,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得”与“德”二字通假,“得能莫忘”有两重含义,一是从他人之处有所得、有所能,也就是别人教会我们的东西,使得我们有所得、有所能,我们不能忘,这也是知恩必报的意思。二是我们自己于修心、修身上有所得、有所能,莫忘。也就是刘备白帝城托孤,教育儿子阿斗说的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别人的德能不能忘记,自己的德能也不能够忘记。
  “知过必改”这一句话,也是语出《论语》。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动荡的时候,有四件事是最让人担忧的。第一是人不讲品德的修养,也就是不积德;第二是人人浮躁,不肯老老实实地做学问;第三是明明知道应该做的事却不肯去做;第四就是自己的毛病、缺点总也改正不了,这是孔子每天都在担忧的。圣人的一生都活得很累,悲天悯人,我们今天只有“知过必改”,才能对得起圣贤的教诲。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罔”和“靡”的词性相近,都是表示禁止、劝阻的否定性动词,相当于别、不要的意思。“靡”字的本义是无、没有,读第三声。这两句话里强调了两个不要:第一不要谈论别人的缺点和短处。当你手指别人的时候,只有一根指头指别人,三根指头却指向自己,到头来受伤害最重的正是自己不是别人。第二不要依仗自己的长处而骄傲自大,圣人造字早就告诉我们,自大念臭,有味儿了。再加一点,就是“臭”,臭不可闻。《易经》里八八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六爻皆吉无凶,那就是“满招损,谦受益”的谦卦。
  陈抟老祖在《心相篇》里也说,“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喜欢称赞自己长处的人功名很难有所成就,这对科考时代的读书人是大忌,因为“满招损”是天理。喜欢谈论别人缺点的人,一生中的障碍很多,自己的身心性命也很容易受伤害,因为自己削了自己的福报。“恃”在这里的意思是依仗,如有“恃强凌弱”的成语。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信使可覆”是个倒装句,为强调“信”字,将其倒装在及物动词“使”的前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过的话要兑现,要能经得住反复考验。“覆”字的本义是翻转、倾覆的意思,此处的引申义为审察、核实、检验。
  “信使可覆”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覆也”。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与义是一样的,都是说一个人立定的志向、发过的誓愿要经得住检验,要能够兑现。人的毛病之一,就是“常立志”与“常后悔”交替进行。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忘了,不兑现。信是五德之一,称为信德。信主元气,五行属土,对应人的脾胃。凡不讲信用的人,没有不伤脾胃、不损元气的。大地属土,其德主信,如果大地失去信用,春不生、夏不长,是这块地的地气没有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孔子说“人无信而不立”,没有信德的人,永远不能立身、立命。
  “器欲难量”是说,一个人做人处事,心胸器量要大,大到让人难以估量才好。俗语说“侯王颌下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心小量窄的结果,必然是嫉贤妒能,这样的人不但薄福,而且下场很不好。唐朝著名的两大奸臣“口蜜腹剑李林甫”、“笑里藏刀李义府”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一个人能否担当重任、成其大事,首先要看心量。心大意大,天地给你的舞台就大,你就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小量窄,你自己的路就越走越窄,最后孤家寡人、形影相吊,这是一定的道理。

墨悲丝染:
  “墨”指的是墨子,《墨子》一书中有个“墨悲丝染”的故事。话说墨子有一次路过染坊,看到雪白的生丝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颜色。任凭你怎样漂洗,也无法再将染色丝恢复生丝的本色了。墨子悲泣地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可不慎也”。这个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丝一样洁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复本性的质朴纯洁,已经不可能了。

诗赞羔羊:
  “诗”指的是《诗经》,《诗经•风•召南》里面有“羔羊”一篇,赞美了小羊羔毛皮的洁白。意思与墨子说的差不多,也是感叹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样洁白柔软。人应该永远保持这种纯善的、没有污染的本性才好。

景行维贤:
  《诗经•小雅•车辖》一篇中有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是贤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向往。“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义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贤人是人群的榜样,做人的标准。战胜自己为贤,再能成就他人方为圣。

克念作圣:
  《尚书》里面有“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一句话。庄子用“野马”来形容人狂奔不已的念头和思想,这里的“狂”字就代表了我们凡夫俗子。人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狂乱的思想和私心杂念,凡夫就能变成圣人。同理,放纵自己的心念,圣人也会退化为凡夫。

四大:四大范围很广,有指四大美女的说法。《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内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印度指地、水、火、风、空为五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佛教加以改造,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亦名四大种。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又把物质世界称为色法。色,分能造色和所造色两类,四大种为能造色,其余一切物体为所造色。此外,还有诸多四大。
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中云“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

慕:《说文》习也,爱而习玩模范之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思也。《礼·檀弓》其往也如慕。
  系恋不忘也。《孟子》大孝终身慕父母。

效:《说文》象也。《玉篇》法效也。《广韵》学也。《增韵》放也。《易·系辞》效法之谓坤。《左传·庄二十一年》郑伯效尤。
  《礼·曲礼》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注》效,犹呈也。
  《左传·文八年》效节于府人而出。《注》效,犹致也。
  《左传·昭二十六年》宣王有志,而后效官。《注》效,授也。
  《广韵》效验也。《前汉·艺文志》儒者,己试之效。
  《广韵》效力也。《前汉·韩信传》愿效愚忠。
  《类篇》一曰功也。《前汉·尹赏传》追思其功效。
  《增韵》勉也。《韵会》一曰具也。《九经字样》作効者讹。《韵会》效,亦作效。礼韵续降效力之效与仿效之效不同,许双押。

覆:《玉篇》反复也。《诗·小雅》不惩其心,覆怨是正。《礼·月令》季春,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
  倒也。《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书·胤征》顚覆厥德。
  败也。《中庸》倾者覆之。《纲目集览》覆,军败也。
  中覆。《前汉·冯唐传》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注》覆谓覆白之也。
  射覆。《前汉·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注》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
  与复同。《易·干卦》终日干干,反复道也。
  《集韵》方六切,音福。审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详察曰覆。《唐书·邓景山传》检覆私隐。
  《广韵》敷救切,音与宥韵副同。《说文》盖也。《诗·大雅》鸟覆翼之。《礼·檀弓》见若覆夏屋者矣。
  扶富切,浮去声。伏兵曰覆。《左传·隐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量:《集韵》斗斛曰量。《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释文》量,力尚切,斗斛也。《左传·昭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礼·明堂位》颁度量,而天下大服。《注》量,谓豆、区、斗、斛、筐、筥所容受。《前汉·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
  《正韵》度量,能容之谓量。《蜀志·黄权传》魏文帝察其有局量。《程子遗书》或问:量可学乎。曰:可。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人量随识长,亦有识高而量不长者,识未至也。
  限也。《礼·礼运》月以为量。《疏》量,犹分限也。
  《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币曰量币。《释文》量,音亮。
  音良。
  审也。《礼·少仪》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释文》量,音亮。
  酒量。《论语》惟酒无量不及乱。《东都事略》太祖谓王审琦曰:天必赐卿酒量。
  《唐韵》《集韵》《韵会》吕张切《正韵》龙张切,音良。《说文》称轻重也。《冯衍·遂志赋》弃衡石而意量兮。
  《广韵》度多少也。《增韵》槪量多寡也。《唐书·武后纪》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
  度长短也。《周礼·夏官》量人。《注》量,犹度也。谓以丈尺度地。《前汉·枚乗传》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
  《韵会》商量。
  《博雅》量,度也。《左传·隐十一年》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释文》量,音良。《韩愈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按古文亮、良二音通,今读度量,器量为亮,读丈量,商量为良,二音遂分。

莫:《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段注》且冥者、將冥也。木部曰。杳者、冥也。夕部曰。夕、莫也。引伸之義爲有無之無。从日在茻中。
《韵会》无也,勿也,不可也。《易·系辞》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定也。《诗·大雅》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谋也。《诗·小雅》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博雅》强也。《论语》文莫吾犹人也。《晋书·栾肇·论语驳曰》燕齐谓勉强为文莫。《扬子·方言》侔莫,强也,凡劳而相勉谓之侔莫。《淮南子·谬称训》犹未之莫与。《注》莫,勉之也。
  削也。《管子·制分篇》屠牛垣,朝解九牛而刀可莫铁。
  《博雅》莫莫,茂也。《诗·周南》维叶莫莫。《注》莫莫,茂密之貌。
  《庄子·逍遥游》广莫之野。《注》莫,大也。

罔:《说文》网,或从亡。《易·系辞》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释文》取兽曰罔,取鱼曰罟。按今文易作网。
  罗也。《易·大壮》君子用罔。《注》君子用之,以为罗已者也。《诗·大雅》天之降罔。《传》天下罗罔,以取有罪。
  《尔雅·释言》罔,无也。《易·晋卦》贞吉罔孚。《书·汤誓》罔有攸赦。
  《论语》罔之生也,幸而免。《何晏注》诬罔。《朱注》不直也。《前汉·扬雄传》不可奸罔。《注》诬也。
  《楚辞·九歌》罔薛荔兮为帷。《注》结也。
  《楚辞·九章》罔芒芒之无纪。《注》又欲罔然芒芒,与众同志,则无以立纪纲,垂号谥也。
  《庄子·齐物论》罔两问景曰。《注》罔两,景外之微阴也。

靡:《说文》披靡也。《广韵》偃也。《左传·庄十年》望其旗靡。《史记·项羽纪》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注》正义曰:靡,言精体低垂。
  《玉篇》侈靡,奢侈也。《周礼·地官·司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注》靡,谓侈靡也。《礼·檀弓》若是其靡也。《战国策》专淫逸侈靡。
  《扬子·方言》私小也。秦晋曰靡。《注》靡,细好也。《司马相如·上林赋》靡曼美色于后。《注》张揖曰:靡,细也。
  《尔雅·释言》靡,无也。《书·咸有一德》命靡常。《诗·邶风》靡日不思。《扬雄·解嘲》胥靡为宰。《注》张晏曰:靡,无也。言相师以无为作宰者也。
  《玉篇》罪累也。《诗·周颂》无封靡于尔邦。《传》封,大也。靡,累也。《疏》奢侈淫靡,是罪累也。
  《书·毕命》商俗靡靡。《疏》韩宣子称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靡靡者,相随顺之意。《史记·淮阴侯传》燕从风而靡。
  《儒林传》靡然乡风。
  《史记·殷本纪》说为胥靡。《注》靡,随也。古者相随坐,轻之名。
  《诗·王风》行迈靡靡。《传》靡靡,犹迟迟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敞望靡徙。《注》靡徙,失正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登降施靡。《注》施靡,犹连延。
  《司马相如·上林赋》明月珠子,玓瓅江靡。《注》靡,崖也。

景:《说文》光也。《段注》光者、明也。左传曰。光者远而自他有耀者也。日月皆外光。而光所在处物皆有阴。光如镜故谓之景。车舝笺云。景、明也。后人名阳曰光。名光中之阴曰影。别制一字。异义异音。斯为过矣。尔雅、毛诗皆曰。景、大也。其引伸之义也。从日。京声。居影切。古音在十部。读如姜。《释文》景,境也。明所照处有境限也。
  又《尔雅·释诂》景,大也。《诗·小雅》以介景福。《笺》受大福也。
  又《诗·小雅》景行行止。《笺》景,明也。
  又《诗·小雅》景行。《朱传》大道也。
  又《博雅》景景,白也。《篇海》韶也。
  又像也,慕也,仰也。

贤:《说文》多才也。《段注》贤、劳也。谓事多而劳也。故孟子说之曰。我独贤劳。《玉篇》有善行也。《易·鼎卦》大亨,以养圣贤。
  《系辞》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书·大禹谟》野无遗贤。
  《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
  《礼·内则》若富,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注》贤,犹善也。
  胜也。《礼·投壷》某贤于某若干纯。《注》以胜为贤。

圣:
圣:《说文》汝颍闲谓致力于地曰圣。《扬子·方言》圣圣,致力无余功貌。按从土从又。会手把土义。
       古人称主天者为“神”,称主地者为“圣”。
:《易·干卦》人作而万物睹。《书·洪范》睿作。《传》于事无不通之谓。《礼·礼运·三代之英疏》万人曰杰,倍杰曰。《孟子》大而化之之谓。《风俗通》者,声也。闻声知情,故曰

才:《说文》艹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徐曰》上一,初生岐枝。下一,地也。《段注》艹木之初也。引伸为凡始之偁。释诂曰。初哉始也哉卽才。故哉生明亦作才生明。凡才材财裁纔字以同音通用。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也。一、逗。地也。一谓上画也。将生枝叶谓下画。才有茎出地而枝叶未出。故曰将。艹木之初而枝叶毕寓焉。生人之初而万善毕具焉。故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藴也。凡艹木之字才者、初生而枝叶未见也。屮者、生而有茎有枝也。㞢者、枝茎益大也。?者、益兹上进也。此四字之先后次弟。《六书正讹》才,木质也。在地为木,旣伐为才,象其枝根斩伐之余。从木省。别作材,非。
       天地人为三。《易·系辞》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一曰能也。《礼·文王世子》必取贤敛才焉。《论语》才难,不其然乎。《前汉·武帝纪》其令州县举茂才异等。《唐书·百官志》择人以四才。《邵尧夫曰》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才者,天之良质也,学者所以成其才也。
       质也,力也。《诗·鲁颂》思无期,思马斯才。《传》多材也。《孟子》非天之降才尔殊也。《近思录》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淸则才淸,气浊则才浊。
       造字本义:动词,立柱架梁,开始建屋

良:《说文》善也。《广韵》贤也。《释名》良,量也。量力而动,不敢越限也。《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
       《太甲》一人元良,万邦以贞。《注》元,大。良,善也。
       《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朱注》良,易直也。
       《尔雅·释诂》良,首也。
       《博雅》良,长也。
       《正韵》器工曰良。《礼·月令》陶器必良。《周礼·天官·王府》掌凡良货贿之藏。
       《内府》掌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
       《春官·巾车》凡良车散车不在等者,其用无常。《注》作之有功有沽。《疏》精作为功则曰良。麤作为沽,则曰散也。
       《博雅》良,牢也。
       深也。《后汉·祭遵传》良夜乃罢。《注》良,犹深也。
       良人,夫也。《仪礼·士昏礼》御衽于奥,媵衽良席在东。《注》妇人称夫曰良。《孟子》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夫称妇亦曰良人。《诗·唐风》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毛传》良人,美室也。按朱注云:良人,夫称也。与毛传异。
       良久,颇久也。《列子·仲尼篇》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正韵》或以为良久,少久也。一曰良,略也。声轻,故转略为良。
       病愈曰良愈。
       能也。《左传·昭十八年》弗良及也。《疏》正义曰:良是语词。服虔云:弗良及者,不能及也。良,能也。
       《左传·庄十六年》良月。《注》十月也。
       《礼·少仪》仆者右带剑,负良绥,申之面。《注》良绥,君绥也。
       《庄子·危言篇》尝视其良。《注》墓也。
       《谥法》温良好善曰良
       造字本义:名词,宫殿区内精美的玉砌廷廊,是古代帝王侍卫、侍从、顾问、医师等听候召唤的所在
贞:《说文》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徐曰》《周礼》有大贞礼,谓卜人事也。
       《易·干卦》元亨利贞。《疏》贞,正也。
       《文言》贞者,事之干也。《书·太甲》一人元良,万邦以贞。《疏》天子有大善,则天下得其正。
       《书·洪范》曰贞,曰悔。《传》内卦曰贞,外卦曰悔。
       《礼·檀弓》故谓夫子贞惠文子。《疏》谥法,外内用情曰贞。
       《释名》贞,定也。精定不动惑也。

《说文》瀞也。《广韵》经典用絜。《仪礼·宗人》举鼎鼏告絜。
       又《新书·道术篇》厚志隐行谓之洁。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切除丝品上的杂乱余丝。篆文 水,污渍絜,切除杂丝),表示除去污渍。造字本义:动词,去污除湿

克:《说文》肩也。《徐曰》肩,任也。任者,又负荷之名也。能胜此物谓之克也。《易·大有》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
       《玉篇》胜也。《书·洪范》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尔雅·释言》克,能也。《书·康诰》克明峻德。
       《扬子·法言》胜己之私谓之克。《论语》克已复礼为仁。
       《春秋·隐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
       《左传·庄十一年》得儁曰克。
       忌刻。《韵会》胜心也。《左传·僖九年》不忌不克。《集韵》通作克。
      ,甲骨文 (张着大口惨叫) (是“人”的变形,像身体蜷缩的人),表示人因遭受剔肉酷刑而惨叫。有的甲骨文在蜷缩的人形上方加血滴,强调酷刑的血腥。有的甲骨文将人形写成一人手持戈器。远古人类将天灾理解成神对人类的惩罚,并以牺牲个体活人的残酷祭天方式,表示对天神的妥协。造字本义:古人杀人剔肉祭天,以消除巨大的天灾

念:《尔雅·释诂》思也。《疏》常思也。《释名》念,黏也。意相亲爱,心黏着不能忘也。《书·大禹谟》念兹在兹。
       《小尔雅》无念,念也。《诗·大雅》无念尔祖。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低吟。,金文(今,“吟”)(心,表示惦记),表示口吟心忆。造字本义: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

维:《说文》车盖维也。
       《博雅》系也。《诗·小雅》絷之维之。《传》维,系也。《公羊传·昭二十四年》且夫牛马维娄。《注》系马曰维,系牛曰娄。
       《诗·小雅》四方是维。《周礼·夏官·大司马》以维邦国。《注》维,犹连结也。
       《仪礼·太射礼》中离维纲。《注》侯有上下纲,其邪制射舌之角为维。
       《尔雅·释天》太岁在巳曰屠维。
       《前汉·贾谊传》是犹度江河亡维楫。《注》维,所以系船。
       《管子·牧民篇》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淮南子·天文训》帝张四维,运之以斗。
       《楚辞·天问》干维焉系。《注》维,纲也。
       《尔雅·释诂》伊维侯也。《注》发语辞。《韵会》案六经惟维唯三字皆通作语辞,又训独,尚书助辞皆用惟字,诗助辞多用维字,左传助辞用唯字,论语助辞用惟字。新安朱氏曰:惟从心,思也。维纟,系也。唯从口,专辞也,应辞也。然皆语辞,古书皆通用之。
       造字本义:用绳子系住鹰隼双足,驯养助猎

惟:《说文》凡思也。从心隹声。《段注》方言曰。惟、思也。又曰。惟、凡思也。虑、谋思也。愿、欲思也。念、常思也。许本之曰。惟、凡思也。念、常思也。怀、念思也。想、冀思也。思部虑、谋思也。凡许书分部远隔、而文理参五可以合观者视此。凡思、谓浮泛之思。生民。载谋载惟。笺云。诹谋其日。思念其礼。按经传多用为发语之词。毛诗皆作维。论语皆作唯。古文尙书皆作惟。今文尙书皆作维。古文尙书作惟者、唐石经之类可证也。
       《玉篇》有也,为也,谋也,伊也。
       语辞也。《毛晃曰》有是惟之惟,书济河惟兖州之类。有思惟之惟,书视远惟明,诗载谋载惟之类。有惟独之惟。书惟王不迩声色之类。
       金文以“”代“”,表示人们渴望像鸟一样自由飞翔。造字本义:羡慕、向往飞翔


行:《说文》人之步趋也。《类篇》从彳从亍。《韵会》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为行者也。《尔雅·释宫》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释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
       《广韵》适也,往也,去也。
       《增韵》路也。《礼·月令》孟冬,其祀行。《注》行,在庙门外之西,为軷壤,高二寸,广五寸,轮四尺,设主軷上。
       道也。《晋语》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五行。《书·洪范》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其五行。《韵会》五行,运于天地闲,未尝停息,故名。
       行人,官名。《广韵》周有大行之官。《论语》行人子羽修饰之。
       语也。《尔雅·释诂》行,言也。《注》今江东通谓语为行。
       歌行。《前汉·司马相如传》为鼓一再行。《师古曰》行谓引,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此其义也。
       《唐书·韩琬传》器不行窳。《音义》不牢曰行,苦恶曰窳。
       《广韵》下孟切,胻去声。《玉篇》行,迹也。《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注》德行内外,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háng),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造字本义:名词,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

恭:《说文》肃也。《段注》肃者、持事振敬也。尚书曰。恭作肃。此以肃释恭者、析言则分别。浑言则互明也。论语每恭敬析言。如居处恭、执事敬、貌思恭、事思敬皆是
       《书·洪范》貌曰恭。《礼·曲礼》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疏》在貌为恭,在心为敬。貌多心少为恭,心多貌少为敬。
       《礼·玉藻》手容恭。《注》高且正也。
       《论语》温良恭俭让。《疏》和从不逆谓之恭。
       《周语》夙夜恭也。《注》夙夜敬事曰恭。《释名》恭,拱也,自拱持也。亦言供给事人也。
       《书·太甲》接下思恭。《礼·少仪》宾客主恭。《注》以不骄慢为恭。
       奉也。《书·甘誓》今予惟恭行天之罚。《传》恭,奉也。
       《谥法》正德美容,敬顺事上曰恭。
       甲骨文中“”与“”通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敬奉。,甲骨文表示敬奉神龙。造字本义:虔敬地供奉神龙

鞠:《说文》蹋鞠也。《战国策》六博蹹鞠。《注》《刘向·别录》:蹙鞠,黄帝作,盖因娱戏以练武士。《扬子·法言》捖革为鞠。
       《尔雅·释言》鞠,生也。《扬子·方言》养也。楚韩郑之闲曰鞠。《诗·小雅》母兮鞠我。《书·盘庚》鞠人谋人之保居。
       《尔雅·释言》鞠,稚也。《书·康王之诰》无遗鞠子羞。《传》鞠子,稚子。
       《玉篇》推也。《广韵》推穷也。《书·盘庚》尔惟自鞠自苦。《传》鞠,穷也。《诗·齐风》旣曰告止,曷又鞠止。
       《小雅》鞠为茂草。《注》鞠,穷也。《战国策》事败而好鞠之。《注》鞠,穷也。
       《尔雅·释诂》鞠,盈也。《诗·小雅》降此鞠讻。《传》鞠,盈也。
       《玉篇》告也。《诗·小雅》陈师鞠旅。《传》鞠,告也。
       《韵会》鞠躬也。《仪礼·聘礼》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

译文——
       我们的身体和心,身自天地,心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要像供奉神龙、驯养猎鹰一样抚育助用,不敢有丝毫毁伤。女人应不显不露地将明察与中正不污放在心中,男人应竭其所能地投入奉天事君之道。知道过错必定改正,行道有德之心从不消失。不谈论他人短处,也不依赖自己所长。给对方的许诺,要和心里的真实状况一致。永不满足的心念,是不能用来衡量和计算人的功能的。墨子为蚕丝染色不褪而哀痛,诗经为羊羔皮毛洁白而赞叹。十字路口那光明的方向总与从于事者相连,不让自己黏著于物的心思作主便能通达于事。

心得体会——
1、我是祖先们行道有德积淀而成的一颗果子,要好好利用,发挥功能,才是不浪费。
2、寥寥数语,一个字一个字地查证翻译,推敲来龙去脉,再连接成句,真是朴素。这朴素的道理,静水流深。
3、做吧,该做的就肯定能做。一细点儿一细点儿地做,大了容易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4 00: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木 于 2018-12-27 22:49 编辑

文——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壁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字词短语——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德”与“名”是一对,名是名利的简称。人没有一个不追求名利的,说不想那是因为没有条件与机会。人求名利、求好的果报就应该种好的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我们反过来,倒果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缘木求鱼。“缺德”哪里能求到“善果”呢?古人说“德是摇钱树,信是聚宝盆”。有了德才能童叟无欺,有了信才能货真价实,这样做贸易不想发财都不可能。这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由此再进一步要明白道与德的关系。德者得也,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前面三千字为道经,后面二千字为德经。道为理体,譬如我们出门之前要看地图,定好方位,然后开车出发,就是德,不去永远没有德。明道不行道,永远不会有德。道与德很难兼得,有道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只有得道的人才是道德兼备。否则就是“有道无德,必定招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不积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炼,一定会走火入魔,因为修行没有资粮。外表道貌岸然,实质浮躁虚饰的人,内里一定是空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明道。
  “形”与“表”又是一对,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身心两部分都包括在内。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仪表容貌自然端正。人的形体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于心地,整容化妆是没有用的,起码不能长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将人变丑为美,歹毒之心会使人面目狰狞。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陈希夷的《心相篇》,其文着重谈的就是心与貌的关系。
  为什么“形端”就能“表正”呢?这就谈到诸子百家里的《管子》。《管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谈管理学的第一书。现代管理学上自以为是新发现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在《管子》中找到雏形。管子是齐桓公的首相,他通过发展经济,帮助齐桓公富国强兵,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诸国之首。《管子•心术篇》中说:“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必得”。管子认为,人的身为馆舍德如贵宾,馆舍不打扫干净就不可能留贵宾常驻。为了留住“德”这个贵宾,我们的身体,这个馆舍就一定要端正。形体端正了,内心的德建立起来了,仪容仪表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虚堂”是空屋子,“习”是接二连三的重复。我们都有“虚堂习听”的经验,一间空屋子里面的回声很大,在一个角落讲话另外的几个角落里都能听到。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祸福”两句话出自《易经》。《易经•坤卦•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庆”是吉祥、喜庆。“有余庆”是福泽绵长,这是积善的回报;“有余秧”是灾祸不断,这是积恶的果报。这两句话重点讨论了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善恶是因,福祸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别清楚,千万不能倒置。
  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

  “空谷传声”传出的是谁的声音?“虚堂习听”听到的又是谁的声音?都是发声者自己发出的声音。如果不出声,哪里会有“传声”和“习听”呢?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此外,太空有凸透镜的放大效应。在山谷中发出的声音和听到的声音不一样,被放大了很多倍。同理,一个人造的善恶之因很小,但变成果报的时候会放大不知多少倍。明白了这个宇宙的基本定律,我们就再也不敢起恶念、做坏事了。相反,举手之劳的小善要多做,因为将来的福报会成倍数地扩大,好像高利率的储蓄存款一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尺壁非宝,寸阴是竞
  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上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璧的本义是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环,后世将上等的美玉称为璧。直径一尺长的璧是非常宝贵的,古有“和氏之璧,价值连城”的故事。但是这里却说“尺璧非宝”,这是与光阴比较而言的。与光阴(时间)相比,一尺长的美玉也不是宝贝,但是片刻时光却值得珍惜。
  古人为什么将时间叫做“寸阴”呢?时间可以用尺子计量吗?古代的计时工具中有一种叫日晷,是石头制做的上面带有刻度的盘子,盘面上有一根垂直的铁针。日晷盘面上的刻度非常复杂,分为好几层。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地球自转的地轴又是歪的,所以四季的日照高度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阴影也长短不一。当夕阳落山的时候,阳光在日晷上的阴影只有一寸长。夕阳落山是瞬间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紧时间寸阴就没有了。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竞”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在竞逐、奔走,竞字的本义是争竞、角逐和比赛的意思。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这几句开始讨论五伦关系。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基本关系。
  人性之中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人心之中要明五伦之道。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间就表现为五种伦常关系。例如,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间讲信,诚信是友道。君臣之间讲义,义者宜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智慧;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适度适宜就是义,就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间要讲礼,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知道长先幼后,孔融让梨,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人的天性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伦常秩序,现代人不明五伦之道,颠倒伦常关系,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五伦之首是父子之道,原则是父慈子孝。父道叫慈道,严就是慈,爱即是害。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得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所以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父母下面对应的子道就是孝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天地、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是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
  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展开,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懂了孝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于孝子”的道理。
  “资父事君”的意思是资养父母、侍奉君王,原则要求是两个字“严”与“敬”。严是一丝不苟,敬是诚谨恭敬,恭在外表,敬在内心。孔子在《孝经》里面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强调了奉养父母、侍奉君王是一样的,都要一丝不苟,虔诚恭敬。汉语里自古孝顺二字合用,孝指内心的诚敬,顺指言行上不拗父母之意。这也是《弟子规》中要求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内无诚敬之义,言行再顺,“孝”也是一个空壳。孟子形容这种孝身不孝心的孝,与养肥猪没有什么区别。一个人爱父母这很好,但如果内心不敬,这种爱就不会保持长久。孔子也说,爱父母如果是空心的爱,那与养宠物(犬马)没有什么不同。你对你的宠物也很疼爱、很关心,但有诚敬之心吗?显然没有。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这两句话是由《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与“臣事君以忠”两句话变化而来的,强调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于君主要能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恪尽职守。君不是仅仅指帝王,你的领导、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忠字的象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地把本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叫尽忠。
  有人将“忠则尽命”,解释为“忠于君主要能不惜生命”。孔子、孟子都反对这种没有理性的愚忠,把命搭上要看值不值,是不是“仁”“义”之所在。帝王要胡来,忠臣当然要谏劝,这是做臣子的本分,但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臣子进谏言一定要有智慧,要适时适度,还要“怡色柔声”。君主不纳谏就要适可而止,为做“忠臣”把命搭上就没有必要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诤臣是唐朝的魏征。他曾对唐太宗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地问为什么。魏征回答说:“忠臣没有好下场,不是被砍头就是被挖心,所以我绝不做忠臣”。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但也明白了魏征的用意,那就是明君一定肯接纳贤臣的谏言。
  忠于君主要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孔子说过“命者名也”的话,命就是一个人的名分、一个人的本分。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素位而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才有功德。越位行事,劳而无功,所以孔子才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自己本分内的事,不要过多地干预,知道多了烦恼多,不是自寻烦恼吗?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没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
  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都是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白脸奸臣的形象是小说家塑造的,不是历史事实。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这两句话是“资父事君”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临深履薄”是事君之道,“夙兴温凊”是资父之道,二者都是严与敬的具体体现。
  “临深履薄”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一篇。其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着悬崖深渊,腿肚子转筋;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咔咔声不断,心惊肉跳。古人做人处事、言行举止非常谨慎,因为古人懂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一句话一旦说出来,再想收回去就不可能了。人所以长了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人多看多听少说。行为上也是一样,一定要谨慎又谨慎。
  事君谨慎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开国立基的前几代帝王,后代的职业皇帝往往都有心理障碍。因为这些职业皇帝,文不及文臣武不及武将,反而要指挥这些文武百官,处理连他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自认为受到戏耍所以喜怒无常。做臣子的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弄不好还要祸及九族,能不战战兢兢吗?
  “夙兴温凊”是“夙兴夜寐”与“冬温夏凊”两句话的缩略语。“夙兴”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点儿就寝,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抑》,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古代夙兴夜寐的标准是,做儿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迟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还没有起床,做儿女的就要先起来;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儿女的才能睡。早晚两次要给父母问安,也就是《弟子规》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早晚两个时段是人体基础代谢和激素分泌水平变化的峰值时期,老年人最容易发病、犯病,所以子女要于早晚两次问父母安,看看健康状况。现代社会是乾坤颠倒,父母给子女问安,父母早早起来,打扫房间、准备好早餐,然后子女才姗姗而起。真心疼儿女的老人,就早点睡晚点起,因为你不睡儿女就不能睡,你三点钟就起来折腾,你儿子得几点钟起床呢?
  “温凊”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也就是《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的意思。《二十四孝》故事里就有“黄香扇枕”,黄香九岁就能够在暑天为父母扇枕头,冬天用身体给父母暖被子。现在有冷气机,用不着扇了,但我们对父母的孝心与亲情应该与古人是一般无二的。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一个人应该让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修养象兰草那样的芳香,象青松那样的茂盛。“兰”在这里指的是兰草,不是兰花。兰草的学名叫泽兰,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以入药,开紫红色花,其茎、叶、花都有微香,古代用于熏香。《易经•系辞》里就有“其臭如兰”的形容。“馨”是散布很远的香气,多比喻人的德化远播、声誉流芳百世。
  松柏属不落叶乔木树种,其生长不择土质,可活千年以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人认为松与君子一样,具有常青不老,四时不易其叶的品质。松为人君,传说梦见松树的人将为公,所以公木为松。柏树则被认为是阴木,可以寄托哀思,西方属金色白,故白木为柏。中国文化中的陵墓旁一定要植柏,墓柏是陵寝的一部分,盗伐墓柏的与挖坟掘墓者同罪。记述汉代风俗的《三辅旧事》中记载:凡有盗伐陵柏者“皆杀之弃市”。
  一个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象香草那样香气远播;同时真正的德行能够耐霜雪,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荀子说过“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谚语中也有“疾风知劲草”的话,说的是在中国西北有一种草,寒风一起百草倒伏,只有它高高地迎风立于山岗之上,这就是中药里面专治风湿病的独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这两句话自勉,自立利他、成己成人。

德:《说文》升也。
  《广韵》德行也。《集韵》德行之得也。《正韵》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易·干卦》君子进德修业。《诗·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书·皋陶谟》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又《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周礼·地官》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玉篇》德,惠也。《书·盘庚》施实德于民。《诗·小雅》既饱以德。
  善敎也。《礼·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注》德谓善敎。
  感恩曰德。《左传·成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疏》德加于彼,彼荷其恩,故谓荷恩为德。《后汉·樊晔传》光武微时,晔馈饵一笥,帝德之不忘。
  《韵会》四时旺气也。《礼·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谥法》绥柔士民,谏争不威,执义扬善,曰德。
  《玉篇》福也。
  星名。《前汉·郊祀志》望气王朔言,后独见填星出如瓜。有司皆曰:陛下建汉家封禅,天其报德星云。《注》德星,既填星也。
  《韵会》亦作悳。《前汉·贾谊传》悳至渥也。
  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在道家思想中,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建:
《说文》立朝律也。《书·洪范》建用皇极。
  《玉篇》竖立也。《韵会》置也。《易·比卦》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广韵》木名。在弱水,直上百仞,无枝。
  星名。《礼·月令》仲春之月,旦建星中。《注》建星在斗上。《史记·天官书》建星者,旗也。《注》建六星在斗北,临黄道,天之都关也。
  造字本义:辟山为址,筑墙造屋。(表示辟山为址,傍山筑屋。为了肥沃的土壤和方便灌溉,古人大多定居于河湖岸边;又为了地基牢靠和防洪防汛,古人常辟山为址,傍山筑屋,面河而居。

名:《说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玉篇》号也。《广韵》名字也。《春秋·说题》名,成也。《左传·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自呼名也。《礼·曲礼》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呼人之名也。《礼·曲礼》国君不名卿老世妇。
  名誉也。《易·干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春秋·说题》名,大也。《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名号也。《仪礼·士昏礼》请问名。《疏》问名,问姓氏也。名有二种,一是名字之名,一是名号之名。孔安国注尚书,以舜为名。郑君目录,以曾子为姓名,亦据子为名,皆是名号为名者也。今以姓氏为名,亦名号之类。《周语》有不贡,则修名。《注》名谓尊职贡之名号。
  号令也。《周语》言以信名。《注》信,审也。名,号令也。
  文字也。《仪礼·聘礼》不及百名书于方。《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周礼·秋官·大行人》谕书名。《注》书名,书之字也,古曰名。
  《春秋·解题》名,功也。《周语》勤百姓以为己名。《注》功也。
  《释名》名,明也,明实事使分明也。
  《尔雅·释训》目上为名。《注》眉眼之闲。
  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
  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字”。

立:《说文》立,住也。《释名》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驻其所也。《广韵》立,行立。《礼·曲礼》立必正方。
  成也。《礼·冠义》而后礼义立。
  坚也。《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论语》三十而立。
  树立也。《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伊训》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左传·襄二十四年》穆叔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置也,建也。《书·牧誓》立尔矛。《周礼·天官》建其牧,立其监。《左传·桓二年》师服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存立也。《论语》己欲立而立人。
  速意也。《史记·平原君传》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直起也。《前汉·五行志》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
  甲骨文像一个人站在地上,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地面。造字本义:站在地上

形:
《说文》象形也。《释名》形有形象之异也。《易·干卦》品物流形。
  《系辞》在地成形。
  《玉篇》形,容也。《书·说命》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传》审所梦之人,刻其形象。《谷梁传·桓十四年》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注》貌,姿体。形,容色。
  《韵会》形,体也。《前汉·杨王孙传》形骸者,地之有也。
  《正韵》现也。《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骨露也。《礼·曲礼》居丧之礼,毁瘠不形。《注》形谓骨见。
  地势也。《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注》得形势之胜便者。《前汉·鼌错传》臣闻用兵临战合刅之急者。一曰得地形。
  器也。《史记·秦本纪》饭土塯,啜土形。《注》如淳曰:土形,饭器之属,瓦器也。按与铏同。
  造字本义: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是用朱丹上彩,使物象赤化;“”是着色加彩,使图案从背景中显示出来。

端:
《说文》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直也,正也。《礼·曲礼》振书端书于君前。《注》端,正也。《玉藻》目容端。《前汉·贾谊传》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

  《篇海》萌也,始也,首也。《礼·礼运》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公羊传·隐元年注》上系天端。《疏》天端,即春也。春秋说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左传·文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疏》履,步也,谓推步历之初始,以为术历之端首。《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注》端者,首也。人皆有仁义礼智之首,可引用之。
  《广韵》绪也,等也。《扬子·方言》绪,南楚或曰端。
  《增韵》审也。《战国策》郄疵对智伯曰:韩魏之君,视疵端而趋疾。
  专也。《战国策》敢端其愿。《注》端,犹专也。
  布帛曰端。《礼·记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为端。《小尔雅》倍丈谓之端,倍端谓之两,倍两谓之疋。
  《周礼·春官》其齐服有端,素端。《郑司农注》衣有襦裳者为端。《谷梁传·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注》端,端之服。《疏》其色,而制正幅无杀,故谓之端。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老人拄杖而行。表示老人拄杖直立。造字本义:动词,老人借着拐杖站直、站稳

表:
《说文》表,上衣也。《玉篇》衣外也。
  外也。《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表异。《书·毕命》表厥宅里。《传》表异其宅里。
  标也。《晋语》置茅蕝,设望表。《注》谓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
  笺表。《释名》下言于上曰表。《蔡邕·独断》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
  《韵会》杪也,末也。
  造字本义:用动物毛皮制成的外衣

正:
《说文》是也。从止一以止。《注》守一以止也。《新书·道术篇》方直不曲谓之正。《易·干卦》刚健中正。《公羊传·隐三年》君子大居正。
  备也,足也。《易·干·文言》各正性命。《书·君牙》咸以正罔缺。
  《尔雅·释诂》正,长也。《郭注》谓官长。《左传·隐六年》翼九宗五正。《杜注》五正,五官之长。
  《昭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官名。《礼·王制》史以狱成告于正。《郑注》正,于周乡师之属,今汉有正平丞,秦所置。
  朼载也。《周礼·夏官》诸子大祭祀,正六牲之体。《注》正谓朼载之。朼,亦作匕。
  常也。朱子云:物以正为常。
  正人,寻常之人也。《书·洪范》凡厥正人。《朱子·语录》是平平底人。
  定也。《周礼·天官》宰夫令羣吏,正岁会,正月要。《注》正,犹定。
  决也。《诗·大雅》维龟正之。
  治其罪亦曰正。《周礼·夏官》大司马九伐之法,贼杀其亲则正之。《注》正之者,执而治其罪。《王霸记》曰:正,杀之也。
  直也。《易·坤·文言》直其正也。《尔雅·释泉》滥泉正出。正出,直出也。
  平质也。《论语》就有道而正焉。《屈原·离骚》指九天以为正。《注》谓质正其是非也。
  以物为凭曰正。《仪礼·士昏礼》父戒女,必有正焉,若衣若筓。《注》有正者,以托戒使不忘。
  厘辨也。《论语》必也正名乎。
  四月亦曰正月。《诗·小雅》正月繁霜。《笺》夏之四月,建巳之月。《疏》谓之正月者,以干用事,正纯阳之月。
  《杜预·左传·昭十七年注》谓建巳正阳之月也。正,音政。
  预期也。《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公羊传·僖二十六年》师不正反,战不正胜。
  三正。《史记·历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然。《后汉·章帝纪》王者重三正,愼三微。《注》三正,天地人之正。
  人臣之义有六正,谓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也。见《说苑》。
  七正,日月五星也。《书·舜典》作七政。《史记·律书》作七正。
  八正,谓八节之气,以应八方之风。《史记·律书》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
  《大品经说》八正,曰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王屮·头陀寺碑文》凭五衍之轼,拯溺逝川。开八正之门,大庇交丧。
  先正,先贤也。《书·说命》昔先正保衡。
  谥法。《汲冢周书》内外宾服曰正。
  ”是“”的本字。造字本义: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当“”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行)另造“”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称仗义的讨伐为“”。

祸:
《说文》害也,神不福也。《释名》毁也,言毁灭也。《增韵》殃也,灾也。《诗·小雅》二人从行,谁为此祸。《礼·表记》君子慎以避祸。

  造字本义:神因人的过犯而降下死难

因:
《说文》从囗大。会意。《徐锴曰》能大者,众围就之也。《段注》就也。就下曰。就高也。为高必因丘陵。为大必就基址。故因从囗大。就其区域而扩充之也。中庸曰。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左传曰。植有礼。因重固。人部曰。仍、因也。论语。因不失其亲。谓所就者不失其亲。从囗大。于眞切。十二部。
  仍也,袭也。《论语》殷因于夏礼。《孟子》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注》析而又析也。《礼·礼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
  依也。《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托也。《孟子》时子因子而以告孟子。
  由也。《邹阳·上梁王书》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莫不按剑相眄者,无因至前也。
  缘也。《传灯录》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
  ”是“”的本字。,甲骨文像一个人躺卧在席垫上。造字本义:躺在席子上当“”的“卧席”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另造“”代替,强调苇、藤的材质。

恶:
《说文》过也。《段注》人有过曰恶。有过而人憎之亦曰恶。本无去入之别。后人强分之。从心。亚声。乌各切。五部。

  《广韵》不善也。从心亚声。《通论》有心而恶谓之恶,无心而恶谓之过。
  丑陋也。《书·洪范》六极,五曰恶。《传》丑陋也。《五行传》貌不恭之罚也。
  瑕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筑氏》敝尽而无恶。《注》虽至敝尽,无瑕恶也。
  粗也。《史记·项羽本纪》以恶食食项王使者。谓粗饭也。
  年凶曰岁恶。
  器物不良曰苦恶。
  粪秽也。《前汉·昌邑王传》如是靑蝇恶矣。《师古曰》恶即矢也。越王句践为吴王尝恶。
  多所不可曰性恶。《后汉·华陀传》为人性恶难得意。
  (亚,位居第二的)+(心,意愿),表示不如愿的。造字本义:内心无法接受的,反感的

积:
《说文》聚也。《段注》(积) 聚也。禾与粟皆得称积。引伸为凡聚之称。《增韵》累也。堆也。《易·大有》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升卦》积小以高大。《诗·周颂》积之栗栗。《礼·月令》仲秋命有司,趣民多积聚。《前汉·食货志》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仪礼·士冠礼》皮弁服素积。《郑注》积犹辟也,以素为裳,辟蹙其要中。
  (禾,谷物)+(责,绩,续接、累加),表示持续累加的谷物。造字本义:储备的粮食

福:
《说文》佑也,休也,善也,祥也。《礼·祭统》福者,备也。《易·谦卦》鬼神害盈而福谦。《书·洪范》向用五福。
  《释名》福,富也。其中多品如富者也。
  祭祀胙肉曰福。《周礼·天官·膳夫》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谷梁传·僖十年》祠致福于君。
  福犹同也。《张衡·西京赋》仰福帝居,阳曜阴藏。《薛注》言今长安宫,上与五帝所居之太微宫,阳时则见,阴时则藏,同法也。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变形,表示酒坛。,甲骨文示,祭祀又,巫师的动作酉,酒坛双手,奉持),表示巫师手奉美酒,祭祀祈祷。造字本义:动词,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从甲骨文字形看远古祖先的幸福观,”*为帝王所赐,是临死获赦而活着;“”为上苍所赐,是神佑而富足安康。

缘:
《说文》衣纯也。《礼·深衣》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注》缘,緆也。《前汉·公孙弘传》缘饰以儒术。《注》譬之于衣加纯缘者。
  《广韵》与专切《集韵》余专切,音沿。《玉篇》因也。
  循也。《孟子》犹缘木而求鱼也。
  顺也。《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
  夤缘,连络也。《韩愈·古意》靑壁无路难夤缘。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物的嘴,代动物。,篆文=(糸,丝绳)+,代动物)造字本义:用绳线捆绑动物

善:《说文》吉也。《玉篇》大也。《广韵》良也,佳也。《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
  《诗·墉风》女子善怀。《笺》善,犹多也。《礼·文王世子》尝馔善,则世子亦能食。《注》善谓多于前。
  《礼·曲礼·入国不驰注》驰善躙人也。《疏》善犹好也,车驰则好行刺人也。
  《礼·王制注》善士谓命士也。
  《礼·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疏》善犹解也。
  《礼·少仪》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疏》道难,故称习。艺易,故称善。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甲骨文=羊,即“祥”)+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造字本义:形容词,神态安祥,言语亲和

庆:
《说文》行贺人也。从心从夂。吉礼以鹿皮为贽,故从鹿省。丘竟切。《周礼·春官·宗伯》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疏》谓侯国有喜可贺,王使大夫以物庆贺之也。
  《秋官·大行人》贺庆以赞诸侯之喜是也。
  善也。《书·吕刑》一人有庆。《正义》天子有善事也。《诗·大雅》则笃其庆。《毛传》善也。《正义》福庆为善事,故为善也。
  休也。《礼·月令》行庆施惠。《注》庆谓休其善也。休,美也。
  福也。《易·履卦》大有庆也。《诗·小雅》孝孙有庆。
  赐也。《诗·小雅》是以有庆矣。《笺》谓有庆赐之荣也。
  ,甲骨文像一个眉开眼笑的人手捧宝贝。造字本义:手持财礼,眉开眼笑前往祝贺
  在现代汉语词汇“庆贺”中,“与“”近义,但在甲骨文字形中有所区别:“”强调赠送礼物,以示纪念主人的称心事件;“”强调送礼的同时,现场说好话恭维主人。

竞:
强也。《书·立政》乃有室大竞。《尔雅·释诂》竞,强也。《左传·僖七年》心则不竞,何惮于病。
  争也,逐也,高也,遽也。《诗·商颂》不竞不絿。《注》竞,逐也。《左传·襄十年》郑其有灾乎,师竞已甚。《注》争竞也。《哀二十三年》敝邑有社稷之事,使肥与有职竞焉。《注》竞,遽也。
  《增韵》盛也。《左传·昭三年》二惠竞爽。
  ,甲骨文像两个头部加“辛”的俘虏或奴隶并列在一起,表示两个俘虏或奴隶相拼相争。造字本义:战争的胜利者或主人,强迫战俘或奴隶比武,以此取乐

资:《说文》货也。《段注》货者、化也。资者、积也。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绤。皆居积之谓。资者、人之所藉也。周礼注曰。资、取也。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从贝。次声。卽夷切。十五部。《易·旅卦》旅即次,怀其资。《注》必获次舍,怀来资货。
  《易·干卦》万物资始。《释文》资,取也。
  《仪礼·聘礼》问岁月之资。《注》资,行用也。
  《五经文字》赍,与资同。《仪礼·少牢馈食礼》资黍于羊俎两端。《注》资,犹减也。今文资作赍。
  与咨同。《礼·缁衣》民惟曰怨资。《尚书》作咨。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旅行在外。篆文=次,旅行)+貝,钱财),表示旅行用的钱财。造字本义:名词,旅费,路费

事:
大曰政,小曰事。《说文》职也。《广韵》使也,立也,由也。《释名》事,伟也。伟立也。凡所立之功也。《书·大禹谟》六府三事允治。
  《诗·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注》三公也。
  《诗·大雅》三事就绪。《注》三农之事也。
  奉也。《礼·曲礼》年长以倍。则父事之。
  营也,治也。《史记·曹参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
  ”、“”与“”同源。,甲骨文=中,是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 )+又,执、持) ,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是“中”的繁体甲骨文的简写。古远时代以族旗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的本义即两国使者各执国旗争端的国界会谈调停,折中求和。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出使和谈,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
  古代称博学的文职官员为“”,称行政管理官员为“”。

严:
《说文》敎命急也。
  《尔雅·释诂》严,敬也。《书·皋陶谟》日严祇敬六德。
  《玉篇》威也。《礼·祭义》严威俨恪。《疏》严谓严肃。
  尊也。《礼·大传》收族故宗庙严。《注》严犹尊也。《史记·游侠传》诸公以故严重之。
  《广韵》严,毅也。
  《前汉·史丹传》声中严鼓之节。《注》李奇曰:庄严之鼓节也。
  《韵会》戒也。昏鼓曰夜严。
  《正字通》寒气凛冽曰严。《李白诗》霜朽楚关木,始知杀气严。
  《正字通》敌将至,设备曰戒严。敌退,弛备曰解严。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坚硬、难以改变。,金文=的变形,“岩”,坚硬不变)+(帚,体罚用的竹鞭)+(又,抓持)+(口,训诉),表示为苛硬的标准而体罚训斥。造字本义:体罚、训斥,用苛刻的硬标准要求

与:
《说文》赐予也。一勺为与。《六书正讹》寡则均,故从一勺。
(與)〔古文〕《说文》党与也。《战国策》是君以合齐与强楚。《注》与,党与也。《管子·八观篇》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
  《广韵》善也。《礼·礼运》诸侯以礼相与。
  《增韵》及也。《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许也,从也。《论语》吾与点也。《管子·形势解》鬼神助之,天地与之。
  待也。《论语》岁不我与。
  《博雅》如也。《前汉·韩信传》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注》师古曰:与,如也。《司马相如·子虚赋》楚王之猎,孰与寡人。
  施予也。《礼·曲礼》与人者,不问其所欲。《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注》与,谓予人物也。
  助也。《战国策》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注》与,犹助也。
  类也。《周语》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曲与焉。《注》与,类也,威仪少比类也。
  以也。《诗·召南》之子归,不我与。《朱注》与,犹以也,以谓挟己而偕行也。
  和也。《战国策》内不与,外敌不可拒。《注》寇犹乱,与犹和也。
  用也。《诗·唐风》人之为言,苟亦无与。《传》无与,弗用也。
  数也。《礼·曲礼》生与来日。《注》与,犹数也。
  语辞。《礼·表记》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
  容与,闲适貌。《庄子·人闲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注》以求从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楚王乃弭节,裴回翱翔容与。《注》索隐曰:言自得。
  《正字通》大与,官名,主爵禄之官。
  ,篆文是指事字,在“匕”(食勺)上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用勺子添食。造字本义:用食勺为别人添食
  (合并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添食、给予。,(舁,很多手放在一起)+(与,给予),表示相互给予。造字本义:结交,相互支持

敬:说文》肃也。《释名》敬,警也。恒自肃警也。《玉篇》恭也,慎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书·洪范》敬用五事。《周礼·天官·小宰》三日廉敬。《注》敬,不解于位也。《礼·曲礼》毋不敬。《注》礼主于敬。《左传·僖三十三年》敬德之聚也。《论语》修己以敬。
  《后汉·周燮传》安帝以纁羔币聘燮,燮因自载到颍川阳城,遣生送敬,遂辞疾而归。《注》送敬,犹致谢也。

孝:
《说文》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书•尧典》克谐以孝。《礼•祭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之谓畜。
  《祭义》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莅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无勇非孝。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谥法》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大虑行节,曰孝。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年长。,甲骨文=(是“老”的省略,长发长者)+(子,后代),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造字本义: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

竭:
尽也。《礼·曲礼》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史记·太史公自序》神大用则竭。
  《说文》负举也。《段注》凡手不能举者、负而举之。《礼·礼运》五行之运,迭相竭也。《注》竭犹负戴也。言五行运转,更相为始。
  《玉篇》败也。《左传·庄十年》曹刿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力:
《说文》筋也。象人筋之形。
治功曰力,能圉大灾。《徐曰》象人筋竦,其身作力,劲健之形。《增韵》筋,力气所任也。《礼·聘义》日几中而后礼成,非强有力者不能行也。
  《曲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韵会》凡精神所及处,皆曰力。《孟子》圣人既竭目力焉,竭耳力焉。
  《韵会》物所胜亦曰力。《家语》善御马者均马力。《杜甫·张旭草书诗》溟涨与笔力。
  勤也。《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前汉·司马迁传》力诵圣德。《注》师古曰:力,勤也。
  《礼·坊记》食时不力珍。《注》力,犹务也。
  《后汉·铫期传》身被三创,而战方力。《注》力,苦战也。
  病甚曰力。《唐书·汲黯传》臣犬马病力。
  为人役者曰力。《晋·陶潜·与子书》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与“”同源。,甲骨文像向下伸展的手臂,是右手(即“又”)的变形。有的甲骨文写作“又”。古人的手臂,由于大量的日常手工劳动而强壮有劲,造字者遂以强壮有劲的手臂代表无形的力量。在甲骨文中,有力的男子为,有力的女子为。金造字本义:名词,强壮有劲的手臂

忠:
《说文》敬也。《玉篇》直也。《增韵》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
  《六书精蕴》竭诚也。《书·伊训》为下克忠。《传》事上竭诚也。
  不贰也。《诗·邶风·北风笺》诗人事君无二志,勤身以事君,忠也。
  《广韵》无私也。《左传·成九年》无私,忠也。《后汉·任延传》延曰:私臣不忠,忠臣不私。
  厚也。《周语》忠非亲礼。《注》厚也。
  《谥法》危身奉上,险不辞难曰忠。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在两者之间、不偏不离。金文=中,正而不偏)+心,情感、态度),表示态度公正,不偏私情。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公正,不偏私情

尽:
《说文》器中空也。《小尔雅》止也。《玉篇》终也。《广韵》竭也。《集韵》悉也。《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左传·哀元年》去恶莫如尽。《谷梁传·定十年》孔子历阶而上,不尽一等。《礼·曲礼》君子不尽人之欢。《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史记·礼书》明者,礼之尽也。《荀子·正名篇》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注》适可而止也。
  《韩鄂岁华纪丽》大酺小尽。《注》月三十日为大尽,二十九日为小尽。
  ,甲骨文=皿,食物用完后空的盛器)+又,抓持)+毛,毛刷),表示吃完盛器中的食物后用毛刷清洁盛器。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毛刷清洁食物被完全吃完后的盛器

命:
《说文》使也。《书·尧典》乃命羲和。
  《玉篇》敎令也。《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传》言其外布文德敎命。《说命》王言惟作命。《易·泰卦》自邑告命。《增韵》大曰命,小曰令。上出为命,下禀为令。
  《尔雅·释诂》命,告也。
  《易·干卦》各正性命。《疏》命者,人所禀受。《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注》命者,生之极。《左传·成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疏》命虽受之天地,短长有本,顺理则寿考,逆理则夭折,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法则,以定此命,言有法,则命之长短得定,无法,则夭折无恒也。
  《诗·周颂》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笺》命,犹道也。
  《诗·周颂》夙夜基命宥密。《传》命,信也。《疏》信顺天命。
  《周礼·春官·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论语》为命裨谌草创之。《疏》命,谓政令盟会之辞也。
  《周礼春官大宗伯》典命。《注》命,谓迁秩羣臣之书。
  星名。《周礼·春官·大宗伯》司命。《注》文昌第四星。
  《周语》襄王赐晋惠公命。《注》命,瑞命。诸侯卽位,天子赐之命圭,以为瑞节。
  《周语》襄王赐。晋文公命。《注》命,命服也。诸侯七命,冕服七章。
  《前汉·张耳传》尝亡命游外黄。《注》师古曰:命者,名也。脱名籍而逃亡。
  《前汉·李陵传》射命中。《注》师古曰:所指名处,卽中之也。
  《广韵》计也。
  《广韵》召也。
  ”与“”同源,后分化。,甲骨文朝下的“口”)+(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指示下级。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

译文——
       符合自然律的方法论在心中定居了,人的名号也就跟着树立起来了。内心之形站直站稳了,外表言行也就符合天理了。心中那山谷空旷,心声就能传得又远又长;心中那厅堂虚静,心声的回音就会绕梁不绝。内心无法接受而犯下的过错积聚起来,人将失去天神护佑而遭遇灾祸。富足安康的祈祷,将会循着人安详的神态、亲和的言语前来呈送贺礼而得以实现。一尺璧玉不值得宝贝,一寸光阴都应该争取。资助父亲旅行的路费,履行公职,应该用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恭敬而谨慎。服从、奉养父母和长辈要用尽全部力气,用心工作要完全知晓并达成上级指示。行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为人要夙兴夜寐,冬温夏凊,孝顺父母,晚睡早起,勤勉努力。做人的德行要像芳香的兰草,香气散播得很远;像茂盛的青松,风雪中仍然生机盎然。
心得体会——
      1、读到现在有点感觉了,从字词朴素的本意出发,场景、描述性,故事讲起来就比较生动和立体。
      2、朴素的道理,道投出来的纹路,哈哈,我想说什么呢……对,好基础。

月小结——
       不知不觉就一个月了哦。最初读它老是连到道德经那里去了呀,查字查出来那么艰深,这个怎么讲啊。后来琢磨着吃掉消化成生活里头的比方吧,还行,可以消化一些。现在找到个什么感觉呢,直接讲字,直接讲典故,也挺好的。看到什么东西,联想起个什么,就问她个什么,比如,你说,字是怎么来的呀,时间是什么东西呀,道理是个什么啊,日月的甲骨文怎么写的呀,之类的。她有兴趣就会反问,是什么?这样就能讲。如果不感兴趣,就飘过吧。在家吟诵啊,一起洗澡唱歌啊,你唱个儿歌,我唱段千字文,咱们互相学歌呀。还挺有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0 10: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木 于 2019-1-5 00:01 编辑

文——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字词短语——
澄:《增韵》水静而淸也。《段注》淸也。澄之言持也。持之而后淸。方言曰。澄、淸也。澄澄古今字。礼运。澄酒在下。字作澄。郑云。澄酒与周礼沈齐字虽异。葢同物也。周易。君子以征忿。征者、澄之假借字。蜀才作登。郑云。征犹淸也。必云犹者、正谓澄不训淸。澄之斯淸。故王弼训止也。《谢灵运诗》秋水共澄鲜。
       又《曹植诗》明月澄淸景。《注》澄,湛也。
       又酒名。《礼·礼运》澄酒在下。
       山名。《广舆记》在南昌丰城县。

取:,甲骨文=耳朵)+(用手抓),表示手持割下的耳朵。造字本义: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古代战争中,士兵割下死敌的耳朵作为评价战绩的依据。
       《说文》捕取也。从又耳。《玉篇》资也,收也。《广韵》受也。《增韵》索也。《礼·儒行》力行以待取。《史记·鲁仲连传》为人排难解纷,而无取也。《管子·白心篇》道者,小取焉则小得福,大取焉则大得福。
       又《韵会》凡克敌不用师徒曰取。
       又《前汉·王莽传》考论五经,定取礼。《注》师古曰:取,读曰娶。
       又《集韵》《韵会》《正韵》并逡须切,音趋。《集韵》取虑,县名,在临淮。
       又《集韵》雌由切,音秋。《前汉·地理志》陈留浚仪。《注》师古曰:取虑,县名。音秋卢。取又音趋。
       又《集韵》《韵会》《正韵》并此苟切,音趣。《杜甫·遭田父泥飮诗》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呌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又《正韵》索也。《诗·小雅》如酌孔取。《笺》谓度所胜多少。

映:        央,表示明显、突出、醒目。,篆文=日,太阳)+央,明显、突出、醒目),表示醒目的阳光。造字本义:动词,阳光晃眼地照耀光影的反射为“”,强调物理性、客观性;对某一事物的反响状态为,强调社会性、主观性。
       《说文》明也,隐也。《梁元帝·纂要》日在午曰亭,在未曰映。《潘岳·射雉赋》畏映日之傥朗。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窗洞,代居所。,甲骨文(穴,岩穴)+(囗,即“囧”,窗洞,居所),表示远古祖先在山洞、岩穴中挖孔凿窗,采光通风,以寄居栖身。篆文误写成“宀”、“谷”会义的结构。造字本义:动词,栖身、藏身于洞穴。
      《说文》盛也。从宀从谷。《徐铉曰》屋与谷,皆所以盛受也。《增韵》受也,包函也。《易·师卦》君子以容民畜众。《书·君》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注》谓包之也。
       又《唐书·狄仁杰传》娄公盛德,为所包容久矣。
       又仪容也。《礼·冠义》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射义》试之于射宫,其容比于礼,其节比于乐。
       又《玉藻》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遫,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又从容,安也。《书·君陈》从容以和。《中庸》从容中道,圣人也。
       又《尔雅·释器》容谓之防。《郭璞注》形如今床头小曲屛风,唱射者所以自防隐也,所以容身防矢也。
       又礼官曰容。《礼·乐记》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注》容谓礼乐之官。使之检视殷家礼乐之官,而复其位。《前汉·儒林传》徐生善为容。是善礼乐者谓之容也。
       又飞扬貌。《楚辞·九章》纷容容之无经兮。
       又《礼·内则》佩容臭。《注》香物也。助为形容之饰,犹后世香囊也。
       又纱之轻者曰轻容。《唐苑类》轻容,无花薄纱也。

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金文字形像纺织者手工整理纺织机上散乱或混杂无序的丝线,使丝线条理有序,便于纺织。,甲骨文=,纺织者整理织机上的乱丝)+辛,刑具、司法),表示法官整理诉讼双方陈述的混乱案情,辨察真相,公正断案。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同时加“舌”(说话)写成“”,强调法官用谨慎、严密、正式的言词,陈述并辨析案情,做出终审结论。有的金文省去“舌”,并用“司”(执法、施刑)代替“辛”(刑具)。篆文综合两款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法官用谨慎、严密、正式的言词,陈述并辨析案情,做出终审判决

宜:”与“”同源,后分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和“”的本字,表示祭祖杀牲,平分肉食。甲骨文=(且,祭祖杀牲,平分肉食)+(两个“夕”,两肉块),表示祭祖仪式上平分肉食。造字本义:祭祖杀牲,平分肉食。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且”的中间一横写成“等号”,强调“平分”。平分肉食为“”,独享双份或数份肉食为“”,堆积大量肉食为“”。
       《说文》所安也。《增韵》适理也。《易·泰卦》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礼·王制》齐其政,不易其宜。
       又《左传·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注》职方氏所谓靑州宜稻粱,雍州宜黍稷之类是也。
       又《诗·周南》宜其室家。《传》宜者,和顺之意。
       又《尔雅·释诂》宜,事也。《诗·大雅》公尸来燕来宜。《毛传》宜其事也。
       又《玉篇》当也,合当然也。《礼·乐记》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又祭名。《书·泰誓》类于上帝,宜于冢土。《注》祭社曰宜。冢土,社也。《礼·王制》宜乎社。《注》引尔雅,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令诛罚得宜。

荣:,金文是象形字,像花朵,像一片交叉丛生的花丛,像花丛中闪烁于花蕊的花粉。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上部的花朵、花粉状写成两个“火”;误将金文字形下部草茎丛生状的写成“秃宝盖”,并加上“木”,将金文的象形字变成会义字,强调树木开花。造字本义:动词,丛生的植物繁花绽放。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的比较来看,“荣”的本义是草本植物开花,“华”的本义是木本植物开花,然而古籍的用字表现却恰恰相反:称草本植物开花为;称木本植物开花为“”。植物不开花而结实为* ;开花而不结果的植物为
       《说文》桐木也。见桐字注。--按梧下云。梧桐木。荣下曰。桐木。此即贾思勰靑桐、白桐之别也。白桐华而不实。材中乐器。靑桐则不中用。毛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其白桐与。又云。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则靑桐亦桐。浑言之也。
       又屋梠之两头起者为荣。《礼·丧大记》升自东荣,降自西北荣。《注》荣屋翼也。
       又荣华。《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又《淮南子·时则训》秋行夏令为华,行春令为荣。
       又荣者,辱之反。《老子·道德经》知其荣,守其辱。
       又人以血为荣,以气为卫。《内经》荣卫不行,五脏不通。
       又《谥法》宠禄光大曰荣。

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凭借、依据。篆文(竹,簿子、册子)+(耤,依据),造字本义:作为人口出生官方依据的册子
       《玉篇》书籍。《尚书·序疏》籍者,借也。借此书以记录政事,故曰籍。《左传·昭十五年》王谓籍谈曰:昔而高祖,司晋之典籍。
       又戸籍。《史记·萧何世家》高祖入关,何独先走丞相府,收图籍,以是具知天下戸口阨塞。
       又尺籍,所以书军令。
       又门籍。置牒于门,以案出入。《前汉·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门中者,得为父母兄弟通籍。《注》籍者,为尺二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挂之宫中,案省相应,乃得入也。
       又租籍。《管子·国蓄篇》租籍者,所以强求也。《注》在工商曰租籍。
       又籍田。《礼·祭义》天子为籍千亩,诸侯为籍百亩。《诗疏》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五经要义》天子籍田以供上帝之粢盛,所以先百姓而致孝享也。籍,蹈也。言亲自蹈履于田而耕之也。
       又籍籍,语声也。《前汉·江都易王传》国中口语籍籍。
       又狼籍。《史记·蒙恬传》此四君者皆为大失,以是籍于诸侯。《注》言恶声狼籍,布于诸国。

甚:”是“”的本字。,金文=(甘,品味)+(匕,食匙酒勺),结构与“”相反;有的金文在“匕”上加“八”(兮,感叹)。造字本义:沉溺于美酒声色享受,生活安逸当“”的“沉于酒色”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酒)另造“”代替。
       《说文》尤安乐也。《广韵》剧过也。《韵会》尤也,深也。《易·系辞》其道甚大,百物不废。《诗·小雅》彼谮人者,亦已大甚。《淮南子·修务训》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

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水长流。金文=(永,水长流)+(口,说、读),比喻诵读如流。有的金文以“言”代“口”,进一步明确造字主题。造字本义:像流水一样流畅而持续地诵读篆文将金文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古籍中“”与“”通用。古人称拼出字音为“”;称自言自语为“”; 称配乐而唱为“”;称大声宣告为“”; 称背书为“”;称节奏和缓地诵读为“”。
       《说文》本作咏,歌也。《前汉·东方朔传》弹琴其中,以咏先王之风。《礼·文王世子》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注》发咏,谓以乐纳之。
       又《集韵》或作永。《诗·魏风》谁之永号。《释文》作咏。○按《玉篇》《广韵》诸书本作咏。《字汇》作咏,从二水,附六画,非,今攺正。咏字右从二水作,不从永。

      (咏)《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为命切,音泳。《说文》歌也。《玉篇》长言也。《增韵》咏歌讴吟也。《书·益稷》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传》以合咏歌之声也。《尔雅序》叙诗人之兴咏。《疏》咏者,永言也。《前汉·艺文志》咏其声谓之歌。
       又鸟鸣亦曰咏。《陆机·悲哉行》耳悲咏时禽。《注》禽声应时而变也。

乐:,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白“(说唱),强调弹琴伴奏歌唱。造字本义:动词,和着演奏歌唱
       《正韵》逆角切,并音岳。《说文》五声八音之总名。《书·舜典》夔,命女典乐,敎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易·豫卦》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礼·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
       又钟鼓、羽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又姓。《左传》晋大夫乐王鲋,《战国策》燕乐毅。复姓。《孟子》乐正裘。
       又《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历各切,并音洛。喜乐也。《通论》喜者主于心,乐者无所不被。《易·系辞》乐天知命。《孟子》与民同乐。

礼:”是“”的本字。,甲骨文=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再加“示”(祭祀)另造“”,强调“”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和“建鼓”构成的金文,拆写成“曲”和“豆”,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加“酉”(酒)另造“”,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综合将金文字形,采取金文字形中的“示”,采用取金文字形中的“酉”(酒),并以“水”代替“酉”(酒),大大简化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
       《广韵》卢启切《集韵》《韵会》里弟切《正韵》良以切,音蠡。《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体也。《韵会》孟子言礼之实节文斯二者,盖因人心之仁义而为之品秩,使各得其叙之谓礼。

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吹奏用芦管编成的“排笛”,造成不同声部的乐音美妙谐调共振。,金文=口,说)+禾,即“龢”,吹奏多管的排笛,造成谐音振),比喻不同人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合拍。金文异体字以“言”(说话)代替“口”(说话),明确“言论不同而协调”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在汉语词语“和谐”中,“”与“”近义而有所不同:“表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的统一性比“更为丰富。
       《集韵》《韵会》胡戈切,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
       又《舜典》律和声。《易·干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又《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本作鉌。
       又《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
       又《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
       又《谥法》不刚不柔曰和。

睦:,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房屋、庐舍。,金文=(六,庐舍、邻里)+(见,探望),表示探望邻里。 造字本义:邻里相互拜访探望,友好来往
       《集韵》《韵会》莫六切,音牧。《说文》目顺也。一曰敬和也。《博雅》信也。《广韵》亲也。《书·尧典》九族旣睦。《礼·礼运》讲信修睦。
又州名。唐置睦州。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川”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川字的本义就是河流。人的德行可以经父一代传至子一代,以至子孙万代,遗传的通道就是孝道。子孙尽孝就可以享受祖先积累的福德,后人不孝这个通路就断掉了。因此问题出在我们这里,与祖先没有关系。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他以儒生统帅军队,保家卫国、官高位显,家中却一贫如洗,自己用薪俸收养了一百多个孤儿,自己死后的棺材都是别人送的。但他积累的深福厚德,荫蔽子孙何止百代。他死于公元1052年,直至现代范家一门仍然是人才辈出,这不能不说是范仲淹的德行川流不息。
       “渊”是水停之处,深水潭叫作渊。潭水澄净,可以象镜子一样照见自己的容貌、仪表。祖先建立的德行象潭水一般洁净无染、清澈照人,后人应该以此为鉴,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起子孙后代自己的德行,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去,才叫做“川流不息”。
       我们现代人不讲孝,也不相信有孝道。孔子在《论语》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我们当中有几个人能记住自己父母的生日?这个祖先之德的“川流”能不息掉吗?地球上的江河能不干涸吗?我们能有定力而不浮躁吗?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这两句话出自《礼记•曲礼》。《礼记》上有“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的语句。俨是恭敬、庄重。容貌恭敬庄严,举止沉静安详就是“容止若思”。“容”指人的容貌仪表,“若思”是若有所思,人的仪容举止要安详,要从容不迫,不能毛毛草草。
       “言辞安定”是说,言语对答要安定沉稳,要有定力。古人教导我们,君子应该是“修己以敬,安之以人”。内心敬才能重,重了才能定。内有定,外表的仪容举止才有安。“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的根本在于“敬”,所以“毋不敬”的后面才是“俨若思,安定辞”。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讲究一个“礼”字,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典章制度统属礼的范围。中国文化中礼的核心就是一个“敬”字,有敬方有礼,有心才为爱。没有诚敬之心,礼再多也是形式,不但一点作用没有,人反而因此变得越来越虚伪。因此《礼记•经解篇》中才说“礼之失,烦”。前清的旗人见面问安,全家人都要问个遍,搞得烦文冗节就烦死人了。
       “礼”既然是协调社会秩序的总则,使人恭俭庄敬,其中心就不能离开诚敬二字,所以孔子在《论语》里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无不敬”。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马跑得很慢叫作“笃”,引申义是厚实、硕大,如有笃爱(厚爱)和笃交(深交)的用词。“初”是指一件事的开端。任何事情,无论修身还是求学,有好的开端固然很好,但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就更属难能可贵。
       “慎终”是“慎终如始”的简称,“令”也是美、善的意思,例如有成语“巧言令色”是说好话、装笑脸。人做事虎头蛇尾的多,开端很好决心很大,但没有三天的热乎气就凉下来了。老子也说:人往往是功亏一篑,常于“事几成而败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修道,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哪里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荀子曾说过: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结束。开始和结束都能完美,人的一生就完备了。但是,能够笃初慎终,善始善终的人毕竟太少了。孟子曾举孝道的例子说:人在年幼的时候知道爱恋父母,长大以后就去爱慕漂亮姑娘;结了婚开始迷恋妻女,做了官又去讨好君王。谁人能够善始善终呢?只有真正的孝子,才能够笃初慎终,终生怀恋父母。
       注意这两句话的修辞特点,笃初对慎终,诚美对宜令。诚、宜均为肯定副词,诚有确实、的确的意思;宜有当然、应当的意思。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荣业”是荣誉与功业的简称。“籍甚”的意思是凭借于此而更加强大,《汉书•陆贾传》文中有“名声籍甚”的话。为什么要慎终如始,为什么要小心谨慎地做人?因为这是一个人一生荣誉与事业的基础,有了这个根基,荣业的发展才能没有止境。但是这个荣业的基础在那里?“所基”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谈的“德业”与“德行”。“德建名立”才是人生追求的荣誉、事业的基础,如果能够将其发扬光大下去,子孙万代的荣业都将是永无止境的。
  “竟”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从音、从人。竟字的本义是一曲音乐演奏完毕,引申义为结束、完毕。“无竟”就是没完没了,永无止境。
  这里要注意“业”字的意义,佛教中“业”字用得很多,例如:善业、恶业、业障、业报等等。但什么叫做“业”?如何才是造业,一定要辨别清楚。当一件事情在进行之中的时候叫“作”,事情结束以后的结果叫“业”。只要做事就一定会有结果,“没有结果”也是结果的一种,所以善行造成善业,恶行就形成恶果,不善不恶的行为就形成“无计”的业果。工业、农业、各种事业无不如此,以至于小孩子刚上学也开始学着做“作业”了。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学优登仕”是引用《论语•子张篇》里“学而优则仕”一句话,但这仅仅是子夏说的半句话。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们与他人讨论问题,一定要允许别人把话说完,只听了半句话就大放厥,批评孔子宣扬“读书做官论”,不是无知又是什么呢?后世对此句话的理解,几乎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人作官”。但是书读得好的人,十之八九是书呆子,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官呢?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所谓的“七十二贤”之一,不会连这么浅显的道理也不明白。那么,子夏为什么说“学而优则仕”呢?
  中国上古时期,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十个青年中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就叫作“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吗?被挑选出来的士,由国家出钱进行再培训,学礼法、学政策、学法规等政事。培训完成以后,再挑选优秀的士子出来为人群服务。这时的士加个亻旁,叫作“出仕”,也就是放出去做管理工作。哪里是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做官,如此简单呢?作官政绩好的人,又被选拔出来再培训、再提升,就是“仕而优则学”。
  我们读历史了解到,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社会,即使是状元、榜眼也不过是进翰林院任职而已,至于做官行政,则要先从最基层的知县开始做起,一点点积累经验。就是这七品芝麻官也要经过候选、后补多道手续才能捞着,终身不得官做的人多得很。
  “摄职”是先给一个代理官职,摄是辅助、佐助的意思。从政是参与政事的讨论与处理。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即使是学优登仕的优秀人才,也还是要从见习、代理等职位开始做起。谁敢把天下的治权,交给一个没有经验的毛头小子呢?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一旦“摄职从政”以后,就要像周召伯那样,人虽然死去了,但百姓永远怀念他。“甘棠”就是现在的棠梨树,也叫杜梨树,这个典故出自《诗经•召南•甘棠》篇。
  周召伯,姓姬,名奭,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兄弟,曾帮助武王伐纣。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没有几年就病故了,儿子成王继位。成王才十四岁无法主理国事,就由他的叔叔周公旦协助理政。朝中的反对派就聚集在召伯身边形成另外一股力量,召伯虽非文王嫡出,但还是与周公一起共同辅佐成王理政。召伯巡视南方的时候,曾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树下休息、理政,后人因为怀念召伯,一直不忍心伐掉这棵甘棠树。
  《诗经》中唱道:“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意思是“甘棠树啊高又大,不能砍啊不能伐,因为召公曾休息在这棵大树下”。后世就用“甘棠”一词,指代为官者的政绩与遗爱。
  自古以来,这棵甘棠树到底在哪里一直不确定。最近有资料证实,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有个“上甘棠村”,村人多姓周,据传是宋儒周敦颐的后裔。据上甘棠村明代的族谱,《永明周氏族谱》所载:“吾甘棠,召公驻节过化之乡”,证明了召伯是在巡视湖南的时候,在此甘棠树下休息。“去而益咏“的意思是说,周召伯虽然离去了,但百姓却越发歌颂他、怀念他。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这两句话谈到了中国的礼乐,以及由礼乐涉及到的贵贱尊卑的等级概念。
  礼乐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用礼乐来概括。广义的“礼”是中国文化的统称,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教育等等,所有文化内容。狭义的礼指社会秩序,特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现代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内容。
  为什么要研究礼?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国文化千经万论、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字“和”。子思为此著了一部《中庸》,他强调说“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中和之气,所谓心平气和才有健康。过去中国人流行拜财神,财神旁边就有和合二仙,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没有“和”什么也办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广义的“乐”是艺术形式的总称,包括了现代的音乐、舞蹈、美术、影剧等艺术形式。狭义的乐指音乐。乐有什么作用呢?没有乐行不行呢?
  没有艺术修养,人生会很枯燥乏味,连自己哄自己玩的玩意儿都没有,生活不是会很枯燥吗?所以要用乐来调心。古代的伟人都懂艺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同时又是大文学家、大书法家。无论自己心中的痛苦和烦恼有多么大,通过读书写字、吟诗赋棋、吹拉弹唱就化解了,不象现代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非弄出个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不算完。所以我们要懂得古人设置礼乐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何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何哉”?孔子说:礼啊礼啊,不是送两包点心就是礼,那是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学;乐啊乐啊,不只是唱歌跳舞就是乐,那是要将我们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
 
  老实讲,中国的礼乐都是对己不对人的,用礼来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达到和为贵的目的。礼象篱笆墙一样,挡君子不挡小人,如果你硬是要翻墙而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的歌曲都是低吟慢唱,是唱给自己听的。乐器也都是独奏的,无论笙管笛箫、琴瑟琵琶,都是声音小而柔,是演奏给自己听的,目的在调心。西洋乐器多是演奏给他人听的,所以震耳欲聋。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自觉,文化与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至于“贵贱尊卑”,那首先是由于我们的心理观念造成的。人的通病都是好高骛远,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高贵的,得到了就卑贱了、看不起了。尊卑贵贱,首先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心理追求标准,然后才是根据自己的行为,社会对自己的归类。这种分类也是由一个人气质、追求的不同,自然形成的文化差异,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划定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举例子来说,染黄毛、戴鼻环、吃摇头丸的人,恐怕欣赏不了贝多芬与莫扎特。谁规定的呢?是自己的文化品味与道德修养决定的。如果自己降低了做人的标准,自己堕落为社会上不道德的“卑贱”一类,又与他人何干呢?
  我们现在觉得做中国人可耻,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卑!我们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没有自己的文化身份,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因此也就无法与其他民族平等地进行交往。西方文明的长处在物质科学的进步,东方文明的长处在人文文化的传承。中国有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其他的文明古国都灭亡了,因为它们的文化传承断了。中国之所以五千年来不亡国,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没有断,只要有文化在,国家亡了可以复国,民族亡了可以振兴。但是如果民族文化亡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成了“游魂”,中华民族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

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前面说到“礼之用和为贵”,天地人三才之道无一不是要求达到“和”的境界,天道、地道、人道都要和,和合万物才能生养。天道之和叫“太和”、地道之和叫“中和”、人道之和叫“保和”,“保和”的意思是要求人保持住天地赋予的和气。由行为入手,真正做到保和,才能达到中和;中和不丢才能恢复到太和,就是复本归元。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教给我们这个道理吗?懂了,就能家和万事兴,夫妻和合生贵子;不懂就能把好日子过成苦日子,烦烦恼恼地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和合二仙是一对,此和就有彼合,有感就有应。上有和下就有睦,所以说“上和下睦”。“和”是协调、平静、美好的意思;“睦”字从目,目顺也,就是看着顺眼,引伸义为亲近、好合。长辈与晚辈要和睦相处,就是“上和下睦”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唱”是“倡”的通假字,有倡导、发起的意思。“夫唱妇随”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不是说,夫妇二人天天在家里唱卡拉OK,男女对唱,那就错了。
  “夫唱妇随”是半句话,后面还有半句是“妇唱夫随”。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第三者(孩子或外人,不是插足的第三者),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有分歧、有意见可以回去再讨论,但当着外人夫妻之间不能拆台,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

译文——
      我们似兰如松的德行沿着孝道像大河水流一样不停息的流淌,到深水潭的地方,会因杂物沉淀而清澈如镜,在里面能够映出我们的人形来。仪容恭敬沉稳,举止端庄从容,说话发自内心,应答有定力。大事必定由一个又一个的初始状态开始发展,做事谨守细微、初始、根本的地方,自始至终都在这些地方用功,谨慎诚心。这是成就繁盛功业的基础,凭借这样的基础便没有终极。于是,成为一个厉害的好人,进而辅助乃至治理天下。做一个像周召伯那样行德政的好官,他巡视时曾在树下歇息过的那棵甘棠啊,人们都不舍得砍掉,他走得越远,人们便越加怀念。艺术区别贵贱,礼节区分尊卑,在其位谋其正。居上位为官长的人,慈俭佑下;居下位为民的人,敬上而友邻。夫妻同心,一唱一随。

心得体会——
       1、这一节的内容,又小又大,从小人人儿到大人人儿,从个人到天下,都在里头了。咱们的祖先讲话真是凝练,在基础的地方讲话真是通达。
       2、这些基础的正人根的道理哦,必须一定要传递给娃。强喂翻篇儿了,不搞推手游戏了,用心,伺机而行
       3、同时也提醒自己,顺带着夯实一下地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9 14: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木 于 2019-1-12 21:29 编辑

文——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字词短语——
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运输的船只。,甲骨文(两只手,表示运送与接收)(舟,两岸间运送货物的工具),表示用船只在两岸间运送。造字本义:动词,用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物品
       《说文》相付也。《玉篇》得也。《易·旣济》实受其福。《诗·大雅》受天之祜。
       承也。《李适之法观禅师碑铭》孰承最上,密受居多。
       盛也。《杜甫诗》野航恰受两三人。
       容纳也。《论语》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可大受也。

训: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河流。,古鈢字形川,河流言,说话),比喻像河水一样滔滔不绝地教说。造字本义:动词,不停地告诫、命令、呵斥古人称温柔地教诱导为“”;称粗暴地呵斥为“”。
       《说文》说敎也。《徐曰》训者,顺其意以训之也。《正韵》诲也。《字汇》导也。《书·伊训》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传》作训以敎导太甲。《诗·大雅》四方其训之。《正义》训是敎诲之别名。《礼·曲礼》敎训正俗。《疏》谓训说义理。
       《正字通》古言可为法也。《书·说命》学于古训。《诗·大雅》古训是式。《传》古,故也。训,道也。《传》古训,先王之遗典也。《左传·文六年》告之训典。《注》训典,先王之书。
       《玉篇》诫也。《魏书·高允传》臣被敕论集往世酒之败德以为《酒训》。
       《广韵》男曰敎,女曰训。
       《博雅》顺也。《书·康诰》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传》上天用顺文武之道,而付之以天下之大也。《后汉·方术传》下使五品咸训于嘉时。《注》训,顺也。

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封地边界的茂盛植物。,金文(丰,茂盛植物)(双手),表示手持丰茂植物。篆文再加“手”,强调恭敬持举。造字本义:双手恭敬持举丰茂植物,祭拜土神,以求种植丰收
       《说文》承也。《礼·曲礼》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
       与也,献也。《史记·蔺相如传》奉璧西入秦。

仪:”是“(仪)”的本字。,甲骨文羊,祥,吉兆我,武器,借代战争),表示吉兆之战。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为神灵福佑的。简体楷书“”以“”代替“”,“”表示杀戮,“”加一点,表示公正顺天的战争。
       两仪,天地也。
       三仪,天地人也。
       容也。《诗·曹风》其仪不忒。
       威仪。《诗·邶风》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周礼·地官·保氏》敎国子以六仪,一祭祀,二宾客,三朝廷,四丧纪,五军旅,六车马之容。

,甲骨文字形与“”相似,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造字本义:两人并肩挨着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变形较大,将篆文的“人” 写成“匕”。
       校也,也。《周礼·天官》凡礼事,赞小宰,比官府之具。《注》比,校次之,使知善恶足否也。《仪礼·大射仪》遂比三耦。《注》比,校也。《齐语》比校民之有道者。
       类也,方也。《礼·学记》比物丑类。《疏》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则学乃易成。《韩诗外传》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挟行也。比于善,自进之阶。比于恶,自退之原。

怀”是“”的本字。,金文衣,胸襟眔,流泪),表示将哭泣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以示爱护与安慰。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心”(慰藉)另造“”代替,强调大人慰藉伤心的幼儿。造字本义:动词,父母将伤心哭泣的幼儿抱在胸前加以安慰
       《说文》念思也。从心褱声。《论语》君子怀德。
       归也。《书·大禹谟》黎民怀之。《注》归之也。
       来也。《诗·齐风》曷又怀止。
       《周颂》怀柔百神。《注》怀,来也。
       安也。《书·秦誓》邦之荣怀。《诗·王风》怀哉怀哉。
       包也。《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
       藏也。《论语》怀其宝,而迷其邦。《礼·曲礼》其有核者,怀其核。
       慰也。《诗·桧风》怀之好音。
       怀抱,胷臆也。《左传·成十七年》琼瑰盈吾怀乎。《论语》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伤也。《诗·邶风》愿言则怀。《毛传》怀,伤也。
       私也。《诗·小雅》每怀靡及。《笺》怀,私也。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粗涩、不光滑。籀文(麻,粗糙)(石盘),表示有粗砺槽纹的石盘。造字本义:用两块凿有交错麻点的石盘组成的石具,用来加工食物,去壳或粉碎篆文承续籀文字形。
       《说文》本作䃺。《尔雅·释器》石谓之磨。《诗·卫风》如琢如磨。
       又去声。《说文》石硙也。《正字通》俗谓硙曰磨,以硙合两石,中琢纵横齿,能旋转碎物成屑也。《天文志》如蚁旋磨。

颠沛
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仆倒。,古鈢(真,“蹎”的省略)(页,头部),表示头部仆地。造字本义:跌倒,以头着地篆文字形与古鈢字形相同。  

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呼吸器官。,篆文(水,洼)(“肺”的省略,呼吸器官),水之肺,比喻作为大地水分调节器官的沼泽。造字本义:沼泽,多水草之地隶书将篆文的写成
  • 1、指跌倒;倾仆。
    《诗·大雅·荡》:“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拔。
  • 2、指动荡变乱。
  • 《论衡·定贤》:“鸿卓之义,发于颠沛之朝。”
  • 3、指狼狈困顿。
    《后汉书·臧宫传论》:“岂其颠沛平城之围,忍伤黥王之陈乎?”
    受磨难、挫折;贫困、颠沛,偃仆也。——《论语·里仁》
    岂其颠沛平城之围。——《后汉书·臧宫传》

,甲骨文(兔)(止,“趾”,行进),表示追逐野兔。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写成“辵”(行进),强调猎人“追逐”的含义。在所有猎物中,温顺易捕的,莫过于野兔,因此野兔逃脱会成为古人捕猎失手的深刻印象。造字本义:动词,野兔逃脱猎人追捕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字底”。
       《广韵》失也,过也。《书·盘庚》予亦拙谋作乃逸。《注》过失也。
       《广韵》奔也,纵也。《左传·成二年》马逸不能止。
       《成十六年》乃逸楚囚。《注》纵之也。
       《正韵》隐也,遁也。《论语》举逸民。
       逸逸,往来次第也。《诗·小雅》举酬逸逸。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表面。(疒,病)(皮,表面),表示病在表皮。造字本义:形容词,表面的病态,即困乏、倦怠,稍加休息即可
       《说文》劳力也。《玉篇》乏也。《增韵》倦也。《前汉·万石君传》庆惭不任职,上书曰:臣幸得待罪丞相,疲驽无以辅治。《后汉·光武纪》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增韵》止也。
       《管子·小匡篇》诸侯以疲马犬羊为币。《注》疲谓瘦也。
       《集韵》或作罢。《左传·成十六年》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释文》疲,亦本作罢。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均匀,平均。篆文(水)(均匀),表示水充斥每一处。造字本义:容器内液体饱和隶书将篆文的写成
       《说文》盈溢也。《书·大禹谟》不自满假。《传》满谓盈实。《正义》满以器喩,故为盈实。《管子·霸言篇》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满。

坚持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善于管理、组织。,古鈢字形(臤,管理、组织)(土,壁垒、护墙),表示发动和组织群众,加固壁垒或城墙。造字本义:动词,加固壁垒或城堡等防御工事,使敌人攻而不克篆文调整局部结构。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简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臣”简化成两竖,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臤”简写成

持:”是“”的本字。,金文(之,止,不动)(又,手,表示持握),表示持守、维护、控制。有的金文以“寸”代替“又”。有的金文加“口”(邑),表示辅政官员聚集的地方。有的金文加“邑”(都邑),表示“”是设在都城供官员暂住的地方。秦代前后称都城接待官员的地方为“”;汉代开始亦将接待西来高僧的地方称为“”。当“”的“维护、持守”本义消失后,篆文加“手”另造“”代替。造字本义:保守,维护,控制隶书将篆文的“手”简写成,失去五指形象。
       坚持(名词、形容词、动词),即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持即持久,有耐性。坚持意思是不改变不动摇,始终如一。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坚持也是有毅力的一种表现。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这两句是谈教育的原则,要将师教与家教结合起来。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训诲,在家中要奉持母亲的规范。古代的规矩是,父亲在外做事、挣钱养家,所以常年不在家,只有到了年底放长假的时候才回来。小孩子在家里的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所以女人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两项内容。小孩子自降生至三岁以前,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小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样板,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母仪母教。世上先有孟母,然后才有孟子,周有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才有文王、武王、周公,才有周朝八百年的天下。现代的妇女都嫌丈夫挣钱少,不管孩子的教育,自己出去做女强人了,这个世界上哪里还会有忠臣孝子呢?
  “傅训”是师傅、师长的训诲,属于师道。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人师”与“经师”,人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化性、立命,学做人,经师则负责知识的传授。韩愈在《师说》里面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教做人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传授在其次。不会做人,知识越多危害性越大,因为“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古代的“傅”多为“人师”,要对一个学生的品行负责,所以专制时代的学生犯过,常常要追究“傅”的责任。“师”则多为传授技艺的“经师”,一师之徒,往往有十几个、几十个之多。
  “母仪”是母亲的举止仪表,过去大臣给皇太后送匾额,都题写“母仪天下”,这是恭维话,但也是劝勉的话,勉励皇太后做天下人的榜样,所以母亲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不可不谨慎。
  教育必须是老师与家长联合起来,有些话只能老师说,有些话又非家长讲不可。家教与师教象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所以《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现代人将对子女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推给社会,自己大撒把、坐享其成,这怎么能行呢?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这两句话是前面讨论过的,对孝道的第一圈拓展,将爱心扩展到自己的家人。对待姑姑、伯伯、叔叔,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同样,对待侄儿、侄女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犹子”犹如自己的儿子,《礼记•檀弓》上说:“兄弟之子,犹子也”,显然就是指侄子。
  人非圣贤,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大公无私。怎么办呢?就要一点一点来。孟子说,分成三步来走:第一步“亲亲”,先关心自己的家人,先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做起。把钱财施舍给外人舍不得,帮助自己的亲人总应该可以了。第二步“仁民”,关心同类人,我们都是人,是同类,应该互相帮助。第三步“爱物”,爱护众生、爱护这个生态环境,所谓的“天同覆,地同载”。
  孔子说过,对父母尽孝是小孝,是孝之始;能够爱天下人、爱万物才是大孝,是孝之终。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自己的爱心拓展开来,就是贤人、就是菩萨。一步就做到“众生平等”当然好,如果一下子做不到,就要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经常看到学佛的人,烦自己家里人,烦自己的父母,反而跑到庙里去做功德、去供养法师,这就本末倒置了。林则徐“十无益”中的第一条就是“父母不孝,奉神无益”。父母是世间的两尊活佛,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是助人成道的活菩萨,是大护法。放着活佛不拜、活菩萨不亲近,反而向外跑,就背道而驰,大错特错了。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这两句话谈的是五伦中的兄弟之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孔怀兄弟”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一篇,其中有“死丧之畏,兄弟孔怀”的诗句。“孔”是程度副词,有非常、最如何之意。“怀”是关爱、关怀。“孔怀”就是非常关怀、关爱的意思。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亲近无比,是朋友关系不能相比的。故此,后世多用“孔怀”二字,指代兄弟手足之情。
  兄弟之道在五常之中属于礼德,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悲伤的是父母,所以《弟子规》中才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古人有一首叙述兄弟之情的诗,讲得很有味道。诗中说:
  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
  兄弟不和,总是因为“争”“贪”而起的争端,其中各自的妻室往往没有起到好作用。想想古人的兄弟之情、姊妹之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见贤思齐,处处约束自己,为兄弟姐妹提供方便。兄弟本是同气连枝,一母所生,各自的后代又都叶茂枝繁,成为新一伦的弟兄。父一辈如果能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样板,后代的兄弟姊妹以至于堂兄弟、堂姊妹之间也一定会效法。这是真正的“荣业所基”,比遗财给子孙重要得多,所以孔子才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这是谈的是五伦中的“朋友道”,是兄弟之道的拓展。一个人果真能够做到“兄友弟恭”,一定能够结交到良朋益友。如果手足之情都处不好,哪里会有真朋友呢?所以“十无益”中的第二条才说“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五伦中的其他几伦都好理解,唯独“友道”不好理解。为什么朋友也算一伦呢?人在一生之中会遭遇无数的痛苦与烦恼,有的痛苦上不可对父母师长言说,下不可告妻子兄弟,只能向朋友倾诉。人在一生中没有几个知心朋友是很痛苦的,也是做人的失败。
  交朋友一定要投分,也就是投脾气、投缘分,不是一类人就千万不要聚到一起,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况且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彼此不是一类,就格格不入。朋友之道讲一个信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现代社会是工商时代,凡事都讲一个利字,无利不早起。这种名利场中的酒肉朋友,与此处讲的“友道”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定要辨别清楚。
  朋友相处,应该像曾子说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弟子规》中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之间有进步要互相鼓励,有过失要互相规劝,有困难要互相帮助,有心得要互相交流,这就是“切磨箴规”。切磨是“切磋琢磨”的缩略形式,意指对学问的探讨与研究。“箴”字的本义为竹针或石头针,可用于针灸治病。箴文是一种告诫类文体,起规劝、纠正作用,箴言就是有哲理作用、能激励人的座右铭。规是劝告、建议。
  朋友间的规劝要注意分寸和尺度,这是“交友投分”的另一重含义。“分”是本分、分量,“投分”就是要恰如其分。朋友间相劝要适可而止,不听也就算了,我们作为朋友的责任尽到了,再劝就会结怨。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告诫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过分了就会自取其辱,那又何必呢?
  “切磋琢磨”这四个字,本义是指玉石加工过程的四道工序。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要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要“两个人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琢磨琢磨”。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首先说的是仁德。仁慈就是仁德,仁是体,慈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它们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论语》二十篇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
  仁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不能离开具体的事项空对空地讨论,所以孔子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仁者爱人”,有爱心,能够爱人、爱物就是仁,这是孔子不得已的说法,因为爱毕竟还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内容。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博爱谓之仁”,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这是唐朝韩愈说的,不是孔子的话。
  普通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喜欢就爱,不喜欢就不爱,所以爱字里面有心。简化汉字的爱干脆连心也掏去了,赤裸裸地告诉人爱是空心的、假的,信不得。慈则是爱的升华,是没有条件的爱。母亲疼爱儿女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就是慈,所以称母亲为慈母。
  “隐恻”也称为恻隐,是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不忍,是仁慈之心的表现,所谓“恻隐怜人谓之慈”(《贾子道术》)。如果分开来解字,“痛之深为隐,伤之切为恻”。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尽心上》)做人的标准以恻隐之心为首,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这并不是孟子在骂人,事实确是如此。
  孟子举了“孺子坠井”的例子,一个人看到有孩子掉入井里,他瞬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救人,根本没考虑是否有奖金,是否受表扬之类的条件,这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点。
  “造次”的本义是仓促、匆忙,引伸义为草率、轻忽、唐突。人在忙乱仓促、来不及思考的时候,仁德所表现出来的慈爱、恻隐之心也不能够离开、不能够抛弃,就是“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节义廉退”说的是五常之德除仁以外的其余四德“信义智礼”。“节”的本义为竹节,竹子可以被剖开,但其中的节不会扭曲,由因引伸为气节、操守,所谓“君子竹,大夫松”,说的是人应该有所守而不变。这里用“节”来代表五常之中的信德。
  古代国家的特使出访,手中都要持着一根竹子做的“旌节”,人在旌节在以象征国家的主权与尊严。西汉的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汉昭帝时才被迎回中原。苏武须发入雪,手中高举着那根旌节回到长安,被传为千古佳话。
  “义”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是孟子做人的标准之一,虽有敌军围困,只要“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廉”指一个人有操守,不苟且,在五常中代表“智德”。“退”的意思是谦退、谦逊、礼让,是“礼德”。

  在此四句中,“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俱全。但“仁”统四端,有了“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所以仁占五德之首。日本人五德中做到了四个,偏偏缺少仁德,所以日本这个民族虽然传统文化继承得好,“义礼智信”都做到了,但始终都不能如愿以偿的执世界文化之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在很多时候,只用一个仁字就代表了五德,例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一篇里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在一餐饭这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离开五常之德,于造次颠沛之间,更是如此。“颠”是狼狈困顿,“沛”是跌倒倾仆,“颠沛”合用比喻人的生活动荡困苦,人生挫折困顿的状态。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性静情逸”说的是,人的心性沉静下来了,心情就会安逸、悠闲;相反,如果性不静,情不安逸,就会“心动神疲”。心念动了,精神就困倦、疲劳了。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守真志满”是守住真常之性。“真”指人的本性、本质,“守真”就是守住自己纯真的本性和操守。能够守住真常之性,人的心志就会饱满。如果跟着外物跑,心被外物所动,人的意志就被转移、被改变了。

  这四句话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眼”,是承接上文,讨论一个人如果能够坚守五常之德、奉行五伦之道之后的心理建设,也是我们学习如何做人的基本原则。
  这几句话的内容涉及到东方心理学,亦即“心性”学说的基本概念,如果对“心性”学说不了解,对这几句话里面讲到的性情、心神、志意的内涵,就很难有深刻的理解。
  传统的东方心性学说与西方心理学是两个不同的研究体系,西方心理学偏重于研究人的行为,根据行为研究人的心理,然后再据此规范人的行为,制定防范恶行的措施。东方心性学说不搞寻枝摘叶这一套,直接从根上动手,单刀直入,直探人心的根源:念头、欲望、思想,来研究人的第一动机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来的。以期从根本上切断它。
  这六个字代表了六个不同的概念、六种不同的心理层次,一层比一层深。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两组:“性、情、神”是第一组,“心、志、意”是第二组。第一组是人的心理之根,所以字用竖心旁;第二组是人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所以字形用底心。六个字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其中最活跃的是心,“心”可以与其他五个结合形成五种不同的心理:心性、心情、心神、心志、心意;“神”可以结合三种:神情、神志、神意;“情”可以结合两种:情志、情意;“性”只有一种,性情。
  “性”是天赋的、天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心理活动的本体。“性”的表现形式就是“情”,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本体,依托于“情”这个形式表现出来,以便与同类进行交流。“情”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形式,医学上叫做“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情是由性所发出的,性一动就发为情。子思在《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其节谓之和”。未发是性之未动还没有变为情的时候,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叫做“中”(上古时代的中原音,今天的河南话里“中”还是读第三声)。
  一旦性情发动,性变为情了,就要“中其节”,节是节骨眼、是关键、是物体的连接点。“中节”就是要正中靶心,恰到好处,能中节就是和,和就不伤,己人都不伤。人非圣贤不可能没有情感,性一动就变为情感,既有情感就要发作表现出来。发作可以,但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孩子闯了祸,教育得恰到好处,他一定乖乖地接受,不会记恨父母,这就是和。如果处理得过了火,将孩子以前的过错、陈糠烂谷子一起翻出来,他一定不服气,因为你没有中节。掌握这个火候,就需要智慧与经验。
  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总称。中国文化中其实没有迷信的东西,“鬼”与“神”的概念,按照道家思想的解释“纯阳之气谓之神,纯阴之气谓之鬼”。并非是神在天上、鬼在地府,神鬼统统都在自己身上。“神者伸也”,是生命活动的伸展和延长;“鬼者归也”,是生命活动的回归和结束。可见,迷信是自己对生命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迷惑,是无知、没有智慧的表现。
  心、志、意,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之所往谓之志”,所往是人的心要向何处去。我们经常说要立志、要有志向,说的就是人的心要有一个运动方向,这就叫作志。“心之所发谓之意”,发出来的、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就叫作意。研究字形,心上有音就是意,心之音声不是人的心理活动又是什么呢?
  前面已经提到,心是构成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最活跃,不动心就什么心理现象也没有。但什么是心?这是研究心性之学的基点。必须明了什么是心,才能彻底了悟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本源,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心之所发”、什么是“心之所往”。到底什么是心呢?希望诸位认真去思考,我们在下一讲中再详细讨论。
  “守真”是保持住人的真常之性,“真”是真常,指人的本性、本源,道家有“返璞归真”的说法。

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这句话是这一部分的结语,也等于是给第二部分下的结论。一个人只要能够坚持高雅的操守,好运自然会来临,哪里用得着向外面去求呢?
  “雅操”指高雅的操守、高尚的道德追求,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与“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伦之道。能持五常之德、行五伦之道,才为此地所讲的“坚持雅操”。但人都是正眼未开,不知正身求己,反而拼命地向外追求,希望福从天降,这是不明理。理不明就无法行道,道不行就没有功,没功就没德,没德福从哪里来呢?如果反问自己,我们到底缺少什么?大概都是“缺德”。如果上天能够恩赐,赐予我们的也只有德而已。
  “好爵自縻”一句出自《易经》,《易经•中孚卦》里面有一句“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的话。“爵”是古代青铜制作的酒具,因贵族的等级不同使用的爵器也不同。后世把爵作为爵位、爵号、官位的总称,好爵即指代高官厚禄、好运气、好机会。
  “縻”的本义为拴牛的绳子。拴马的绳子叫羁,拴牛的绳子叫縻,羁縻合用是牵制、笼络的意思。縻字的引伸义为牵系、拴住,“自縻”就是自己跑来拴住自己,也就是自修己德、自求多福,好运自来的意思。中国文化是自立的文化,儒家思想中不认为有个能拯救人类的上帝,解救人类的只有人自己,人的良知良能才是拯救人类自己的最后希望。
  中国人历来讲究求人不如求己,求己者贵,知足者富。《易经•乾卦》的第一句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而后才有外援,自立而后才有天助,所以叫做“自縻”。

  第二部分内容是《千字文》全篇的中心之所在,它既是第一部分的延伸也是独立完整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的主题就是谈如何做人。首先从人的两重属性开始讲起,详细论述身与心、德与名的关系,指导我们应该怎样端正思想、修正行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德业。最后将重点落实在心性的修正上面,也就是“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如果真能够身体力行做到了,自然就会“好爵自縻”。

译文——
  在外不断接受师傅的训导,在家奉行母亲的仪规。对待诸姑伯叔,犹如亲儿子。深刻感怀兄弟同根连枝之气。交友循缘,要像加工玉石一样时常切磨箴规。仁人之心,忙乱不离;信义智礼,颠仆不亏。性静,情就无人追捕而不忙;心动,神就疲于奔命而困倦。守住真实现场,心志就会饱满;追逐物事,意志就会被转移。坚持令人惊叹的操行,好运就像自带的一样。

心得体会——
  在外在内,自己和娃,得守规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21: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木 于 2019-1-19 12:28 编辑

原文——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旁启,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移星。

字词短语——
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烧柴做饭。,金文(者,“煮”,焚烧(邑,城邑),表示焚柴祭天之城。造字本义:名词,国王焚天祭祖所在的大城市
       《广韵》天子所宫曰都。《周礼·地官·小司徒》四县为都。
       又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左传·隐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庄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又卿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礼·坊记》制国不过千乗,都城不过百雉。
       又《正韵》美也,盛也。《诗·郑风》洵美且都。《前汉·司马相如传》车从雍雍,闲雅甚都。
       又叹美之辞。《书·皋陶谟》皋陶曰都。
       又《正韵》居也。《东方朔·客难》身都卿相之位。
       又《广韵》总也。《曹丕·与吴质书》顷撰遗文,都为一集。《韩愈·答崔立之书》若都不可得。
       又《字汇补》水所聚也。《释名》泽中有丘曰都丘,言虫鸟所都聚也。

邑:,甲骨文囗,四面围墙的聚居区人,民众),表示众人的聚居区。造字本义:名词,有一定人口定居的城邦
       《说文》国也。《正韵》都邑也。《释名》邑,人聚会之称也。《史记·五帝纪》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周礼·地官·小司徒》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又《载师》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注》公邑,谓六遂之余地。家邑,谓大夫之采地。
       又王畿亦称邑。《书·汤誓》率割夏邑。《诗·商颂》商邑翼翼。
       又侯国亦称邑。《书·武成》用附我大邑周。《诗·大雅》作邑于丰。
       又于邑,气逆结不下也。《楚辞·九章》气于邑而不可止。《前汉·成帝赞》言之可为于邑。《注》于邑,短气也。

京:甲骨文的“”与甲骨文的“”、金文的“”,三个字字形相近。,甲骨文像有塔楼的建筑。造字本义:古代筑在都邑城关、用于瞭望预警的高耸亭台有的甲骨文略有变形,表示多柱、无墙。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亭盖与亭阁分离。
       大也。《扬子·方言》燕之北鄙,齐楚之郊,凡人之大谓之京。
       又《尔雅·释丘》丘绝高曰京。《广雅》四起曰京。
       又《蔡邕·独断》天子所居曰京师。京,大也。师,众也。《公羊传·桓九年》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又数名。十亿为兆,十兆为京。

盘:”和“”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搬运、运送。,甲骨文(般,即“搬”,运送)(口,盛器),表示用来端送碗碟杯子的宽口平底盛器。金文(般,搬运)(皿,盛器),用“皿”代替甲骨文的“口”,明确“盘”的“器皿”性质。有的金文用“金”代替“皿”,表示用金属制成的“铜盘”。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用“木”代替籀文字形中的“皿”或“金”,表示用木板作成的“木盘”。造字本义:一种方形、宽扁、平底的集装盛器,通常可以同时盛放几个碗碟,托在手掌上为酒筵端送食物菜肴
       《说文》承盘也。《正字通》盛物器。或木,或锡铜为之。《左传·僖二十三年》乃馈盘飱置壁焉。《史记·滑稽传》杯盘狼籍。《吕氏春秋》功名着于盘盂。
       又浴器亦曰盘。《礼·丧大记》沐以瓦盘。《大学》汤之盘铭。《注》沐浴之盘也。
       又国名。《南史·梁武帝纪》盘盘国遣使朝贡。
       又首出御世曰盘古氏。《任昉·述异记》盘古氏,夫妇阴阳之始也,天地万物之祖也。今南海中盘古国人,皆以盘古为姓。

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操持。,篆文有,操持邑,城镇,地域),表示富有的地方。造字本义:名词,富足之境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邑”写成“双耳旁”。为了回避“鬱”字的繁复笔画(27画),《汉字简化方案》用8画的同音简单字形“郁”代替27画的繁复字形“鬱”,进行合并简化。
       《集韵》地名。《前汉·地理志》右扶风有郁夷县,胶东有郁秩县,又郁郅县,属北地郡。
       又郁郁,文盛貌。《史记·五帝纪》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又《天官书》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

丙舍:
  ”是“”的本字。,甲骨文假借“穴” ,表示用来安装手柄的石器孔洞。有的甲骨文在“穴”(孔洞)上方加一横,表示穿在石器孔洞中的木棍。造字本义:名词,装在石器孔洞里的手柄
       十干名之一。《尔雅·释天》太岁在丙曰柔兆。月在丙曰修。《说文》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丙承乙,象人肩。凡丙之属皆从丙。〖注〗徐锴曰:阳功成,入于冂。冂,门也,天地阴阳之门也。
       又《周髀算经》上天名靑丙,下地曰靑戊。
       又《张衡·东京赋》大丙弭节,风后陪乘。《注》大丙,神名。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简易茅屋。,甲骨文余,单柱、无壁的简易茅屋囗,代表村邑),表示村邑中的茅屋。造字本义:名词,村邑中供旅人暂住的简易客店
       《说文》市居曰舍。《释名》舍,于中舍息也。《礼·曲礼》将适舍,求毋固。《注》谓行而就人馆。《疏》适,犹往也。舍,主人家也。《周礼·天官·宫正》以时此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注》次谓吏直宿,若今部署诸庐者。舍,其所居寺。《前汉·高祖纪》高祖适从旁舍来。
       又《王莽传》里区谒舍。《注》不宿客之舍为里区,宿客者曰谒舍。
       又息也。《诗·小雅》尔之安行,亦不遑舍。《笺》女可安行乎,则何不暇舍息乎。《前汉·高祖纪》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注》师古曰:舍,息也,于殿中休息也。
       又日行有次舍。《淮南子·天文训》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岛七舍。《郭璞·游仙诗》回日向三舍。《注》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
       又师行一宿为舍。《增韵》又三十五里为一舍。《左传·僖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注》一舍三十里。
丙舍古代以十干配五方,丙为南方之位,因以指南方;五行中丙丁属火,因以为火的代称,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北为主,南为从;阳为主,阴为从。
          故丙舍一词意为:1)正房旁边的耳房;2)客居他处。

陛:”是“”的本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相连接。,金文郭,城郭比,相连接),表示将城郭相连的通道。篆文以“土”(墙)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郭”(城郭),表示将墙院相连的通道。当“”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阜”(向上的石阶)另造“”代替,表示王宫内相连的台阶。造字本义:名词,群臣的朝殿与帝王的宣殿相连的至尊台阶
       《说文》升高阶也。《玉篇》天子阶也。《战国策》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前汉·东方朔传》是时朔陛戟殿下。
       又《王莽传》朱戸纳陛。《注》孟康曰:纳,内也。谓凿殿台际为陛,不使露也。师古曰:尊者不欲露而升陛,故内之于溜也。
       又天子称陛下。《史记·秦始皇纪》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蔡邕·独断》天子必有近臣,执兵立于陛侧,以戒不虞。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达尊之意。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这里从国家的首都开始谈起,介绍与国家上层建筑有关基本知识和常识。这一段文字介绍了中国最古老的两个都城,以及都城里面精美的建筑。
  中国最古老的两个都城,一个是东京洛阳,一个是西京长安。洛阳号称是九朝古都,历史上前后有九个朝代在洛阳定都。洛阳建都的历史,比长安还要早,是在西周的时候开始建立的。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没有几年武王就病死了,由十四岁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幼小不能理政,就由他的叔叔周公辅政。殷商的政权虽然被推翻了,但前朝的遗老遗少等贵族还在,他们并不甘心服气。为了安全起见,就在西周首都亳之外的洛阳建立了洛邑,然后把前商朝的贵族都迁到洛阳,以防他们捣乱。
  周平王的时候,西部的少数民族犬戎入侵中原,扰乱周朝,连"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也被杀死了。继任的周平王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国都东迁到洛阳,史称"东京"。以后的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以至唐朝初期也都将国都设在洛阳,所以才称洛阳为"九朝古都"。
  西京长安,简称西安,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中国的中心,所以是"十一朝古都"。最早在长安建都的是西汉,之后有秦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朝代均定都于此。西安周边有多处历史遗迹,如东边的半坡村,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离现在有7000年了。一个东京洛阳,一个西京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宏伟的两个都城。
  什么叫做"都邑"呢?"天子所宫曰都",天子住的地方叫都;"诸侯所都曰邑",诸侯住的地方叫邑,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和省会的概念。
  中国的文化灿烂光华,故此称为"华";中国的土地辽阔无边,因此叫做"夏",华夏就代表了中国。京字甲骨文字形为高大的土堆,以后成为一个国家首都的专用词。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这两句话描述了东西二京,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背邙面洛"描述的是洛阳,洛阳城背靠北邙山,南面是洛水。在古汉语中一提到背,在方位上就是指北方,一说面就是南方。中国人讲究面南背北,我们尚南,以面南为正位;西方人尚北以北为正位,同样的罗盘,我们叫指南针,他们叫指北针。古代的地图都是上南下北,与现代欧式的地图反着,所以我们的居室也要坐北朝南,历来的衙门口也都是朝南开。
  为什么非得坐北朝南不可呢?这就是我们的文化,面南背北是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天子既居乾位有九五之尊,天子的一举一动就要正大光明,经得住南方丙丁火(阳光)的直射,阳光下的影子要正,政者正也,自己正了,才能施政,所以"天子无私事"。
  "背邙"的邙指的是洛阳城北的邙山,北邙山海拔250米,方圆200公里,既不雄伟也不高大,但是由于水低土厚、气候温和,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山上古代帝王的陵墓多得数不胜数,历史上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在邙山几十公里的主地段内,仅皇家陵园就有五处,分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皇陵区,埋葬着汉光武刘秀、蜀后主刘禅、南陈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等帝王,以及贾谊、班超、李密、薛仁贵、狄仁杰、杜甫、石崇、孟郊、颜真卿等名流。古人有诗说,"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一点也不假。此外,"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洛阳牡丹出邙山",北邙山又叫牡丹山,这个典故就不是人人皆知了。
  洛阳城的南面是洛水,此水起源于陕西的洛南县、流经洛阳城南,然后汇入黄河,所以"背邙面洛"是洛阳城地理背景的描绘。
  "浮渭据泾",说的是西京长安的地理位置。西安的左面有渭水,右面有泾河。渭水发源于甘肃,泾水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这里汇合后流入黄河。在流入黄河以前,泾水清、渭水浊,水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有"泾渭分明"的成语。浮是漂流、漂浮的意思;据是据恃、凭据、靠着的意思。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这两句话描绘了都城中帝王宫殿的雄伟和壮丽。天子所居之室叫宫,天子所议之堂叫作殿,本来在上古时期宫室通称,以后宫字才专为皇家所用。殿的本义是泛指高大的房屋,以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厅堂。
  一般来说,殿是议论公事的地方,宫是帝王的生活区。例如北京皇宫紫禁城的布局,分为前朝后廷、左庙右稷。紫禁城前半部分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属于外朝;后半部分是后三宫: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殿),那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属于内廷。紫禁城的左面是皇帝的家庙,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面是祭地神和谷神的社稷坛(中山公园五色土)。
  "宫殿盘郁"是形容都城里面的宫殿,盘旋曲折、错落重迭。盘是盘旋、逶迤,郁是重叠茂盛的样子。
  楼观是古代宫殿群里面最高的建筑,飞是形容建筑物之高,有凌空欲飞之势。惊是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舌拱不下。说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又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非常了不起,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亭台楼阁。亭子只有顶没有四壁,是供游人、行人小憩的地方。台是用土石垫起来的高而平的方形建筑,便于了望。阁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楼是两层以上的建筑,《说文》里说,楼者重屋也,是重重叠加的屋子。观是宫廷大门外面两层的细高的建筑,是朝廷张贴公告的地方。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叫做阙,也就是通往皇宫正门的缺口,后世的观楼已经与皇城的正门融合在一起了。故宫紫禁城午门前面有一个小广场,广场的两侧是宫墙和门楼,这就是早先的观楼,现在上面有五座阁楼式建筑叫五凤楼。
  楼观都高入云天,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记得李白有一首诗《夜宿山寺》,述说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他登上去了。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后人有好事者,将自己家的楼,取名"摘星楼",以言其高。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上面谈了宫殿的外表,那么宫殿里面又是何种景致呢?
  "图写禽兽",宫殿里面雕梁画栋,梁柱檐井、墙壁匾额上面,画满了飞禽走兽;还有用"青黄赤白赫,黑红紫绿蓝",五彩十色绘画的天仙和神灵,真是绚丽多彩,目不暇给。这种情景就是此地讲的"画彩仙灵"。
  读古书要学会随文入观,要随着文字的展开,进入文字中所描写的那种情景与状态,脑子里要像看电视剧一样。此处的《千字文》就是剧本,你自己是摄影师,你的镜头先从远方的背景处开始拍摄,也就是"背邙面洛,浮渭据泾"。然后将镜头慢慢拉近,"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再将镜头拉向宫殿里边,对彩绘装饰的特写镜头,"图写禽兽,画彩仙灵",这样读书才有意思,才活灵活现。

丙舍旁启 ,甲帐对楹:
  镜头再拉向宫殿的两侧,"丙舍旁起,甲帐对楹"。
  丙舍是古代王宫中正室两旁的别室,后世叫做偏殿、配殿。古人认为:"亥为天门,巳为地户"。亥是十二地支的最后一位,后面接着又是子时一阳生,新一轮的生命又开始了,所以亥主生,为天门。巳是阳尽之时,巳的后面就是午,午时一阴生,生命体的负面过程开始了,所以巳主死,为地户。"丙舍于巳",故凡地户皆称丙舍。
  地户就是与专死人打交道的地方,都称为丙舍。例如寄柩所、祠堂、陵园内的房子等等。钟繇有著名的《丙舍贴》传世,内有"墓田丙舍"的话。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称:"帘间清唱报寒点,丙舍无人遗烬香"。
  因为丙舍不是正房,而是配房、别室,其门户自然也都是朝东西方向开启的,故称傍启。傍是旁的通假,傍启就是旁启。
  "甲帐对楹"的意思,是豪华的幔帐对着高高的楹柱。甲帐是汉武帝时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中记载:"武帝以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汉武帝的幔帐用珊瑚、宝石翡翠、珍珠镶嵌,是第一等的幔帐,故称甲帐。
  楹是堂屋前部的柱子,此处指宫殿中的第一排柱子。楹柱上面通常都挂上木头镌刻的对联,叫做楹联,例如光绪皇帝题故宫后殿的楹联:
  修身先谨懔幽独,
  读书在培养本源。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这两句都是出自《诗经》,述说了宫殿里面正在进行的活动。肆与设是一个意思,都是放置、陈列,"肆筵设席"就是摆设筵席。《诗•大雅•行苇》中有"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的诗句。
  筵和席都是古代的坐具,中国上古时期没有椅子,椅子叫"胡凳",是从西域胡地传进来的。中国传统的叫凳子,没有靠背。在唐朝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地上铺个席子,然后跪坐在地上,今天的日本人还是这个传统。筵席就是铺在地上的坐具,紧贴地面的那层席子就叫作筵,筵上再设座席。席有大有小,有单人席、双人席不等。"肆筵设席"现代意思就是在宴会开始之前,桌椅的排摆和陈设的准备。
  "鼓瑟吹笙",是宴会中助酒兴的音乐歌舞,《诗•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
  鼓是弹奏的意思,瑟是二十五弦的琴。古代七弦的叫琴,二十五弦的为瑟。笙在这里代表了管乐,瑟在这代表了弦乐。鼓瑟吹笙就是管弦乐合奏,丝竹之声四起。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中国古代的建筑无论厅堂屋舍,还是亭台楼阁都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有升堂之称。升阶是一阶阶登上去,纳陛也是用脚蹬着一步步走上前。阶和陛都是台阶的意思,普通的台阶就叫阶,帝王宫殿的台阶就叫陛。皇室宫殿的台阶,通常九阶为一组,所谓"天子之陛九级",陛之上的平台都用朱砂涂成红颜色,叫做丹墀。紫禁城太和殿前的丹墀转圈九层,以示九重之天。
  臣子站在陛阶之下向天子奏事,自称陛下,意为"在陛下者告之"就是站在台阶底下的我有事要奏报,并不是称皇帝为陛下,他是陛上。"升阶纳陛"的意思,就是一步步拾阶而上,登堂入殿了。
  弁是古代的官帽,有爵弁和皮弁之分。爵弁是没有旒的冕,冕是黑色的礼冠,近似西方的硕士学位帽。天子、诸侯在祭祀大典的时候戴冕,以后规定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成语。冕的上面有块长方形的搓板,叫延。延的前后沿都挂着一串串的玉石珠子,叫做旒。天子挂12串,诸侯挂10串。挂旒的目的是提醒天子,对待臣子要宽容,谁能没有过失呢?该闭一只眼的时候就闭一只眼,象隔着帘子看人一样,不要总是明察秋毫。
  皮弁是文武百官戴的皮帽子,用白鹿皮缝制,样子象现在的瓜皮帽。鹿皮拼缝之处,缀有一行行闪闪发亮的小玉石,光映下其烁如星,看上去就象闪烁的星星一样。
  "弁转移星"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戴着官帽,上面的玉石转来转去,在灯光的映照下,就象星星一样明亮。这句话语出《诗经•卫风•淇奥》,诗中说:"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译文——
  最华丽的国都和城市,要数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洛阳背靠北邙山,南面洛水;长安浮于渭河,为泾河所环抱。都城中宫殿盘旋错落,楼观凌空欲飞,高耸入云,触目惊心。宫殿里面雕梁画栋,画满了飞禽走兽,还有彩绘的天仙神灵。宫殿两侧,偏殿从东西方向开门,豪华的帐幔对着高高的楹柱。看,宫殿里面正在摆设筵席,席间管弦乐合奏,丝竹声四起。官员们在台阶上下互相祝酒,所戴皮帽上的玉石转来转去,被灯光一映,好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心得体会——
       好一片繁华有序、热情节制的都市场境。想到和睦,上和下睦。我们期待的场景,早就是实景了呀。很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21: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木 于 2019-1-26 23:11 编辑

原文——
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官陪辇,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字词短语——
既....亦:
“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个人坐在食器(皀)前扭头的样子,表示吃饱了。本意即吃完饭,引申为尽、完。由尽、完虚化为表示已经,用作副词;也作连词,表示推论因果关系。在与”又“、”且“、”也“连用时,表示同时存在两种情况。
既:甲金文从「」从「」,「」亦标声。
       「皀」象食器,「旡」象人口背向食器,全字会人跪坐于食器前,吃饱后,转头不看餐具之意,本义是食毕,引申有完成、已经的意思。、参见「皀」、「旡」。
       「既」与「即」皆象人跪坐于食器前,两者分别在于前者的「口」背向食器,故「既」有食毕之义,「即」的「口」则面向食器,因此指人准备就食。
亦:名词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
       多用作副词,表示同样、也、又、不过的意思。也可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如学而时习之,不~说乎?,在古文中经常见到亦字。

坟典:
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
          杜预有注:“皆古书名。”《尚书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
          郑玄说,“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因此三坟即三皇之书,五典谓五帝之书。至于《八索》与《九丘》是指“八卦”与“九州之志”,一说是《河图》、《洛书》。
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大。,篆文土,墓冢賁,大),表示大墓。造字本义:名词,比土冢更大的正式墓地,地表有碑铭。隶书将篆文的写成“卉”。俗体楷书用“文”简化正体楷书中同音的“贲”,同时强调坟丘的碑铭。在古代,“”通常是平常人的葬地,有碑铭显示坟主身份,一般葬式简单,不担忧盗墓;*   则是王公贵族的葬地,为防盗掘,他们将陪葬珍宝与主人身份一同深埋地宫。地表有碑铭的叫“”,地表没有碑铭的叫“”。《说文解字》:墳,墓地。
典:甲骨文册,权威古籍双手,捧持),表示双手奉持权威古籍。有的甲骨文和金文加“等号”(重复),表示“先贤著作 = 评判标准”,强调圣贤古籍的是非评判意义。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写成“丌”。造字本义:动词,主持事务的官吏双手恭敬地捧着古哲先贤的著作,以之为据进行判断和评价《说文解字》:典,三皇五帝赖以成功治国的书籍。

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该文字在《左传·庄公十二年》和《左传·襄公十年》等文献均有记载。
会意。从车,两“夫”(男子)并行,拉车前进。本义: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说文解字》辇,挽车也。
又如:辇车(古代用人挽拉的辎重车;古代宫中用的一种便车,多用人挽拉);辇舆(用人拉车;;人抬的车,即后世轿子);辇夫(车夫);辇道(车道)。
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如:辇辂(皇帝的车驾);辇毂(皇帝坐的车子);辇舆(车子);辇道(帝王车驾所经的道路);辇路(天子御驾所经的道路);辇乘(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辇御(皇帝的车舆)。

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说文》缨,冠系也。鲜冠组缨,绛衣博袍。——《墨子·公孟》

肥轻
谓肥马轻裘。指服御华贵,生活豪华。 南朝 梁 周兴嗣 《千字文》:“世禄侈富,车驾肥轻。” 唐 杜甫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一出:“你道是本分内营生,胜随身田万顷,为甚把杀心儿换个肥轻。”参见“ 肥马轻裘 ”。《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子华和冉子都是孔子的弟子。子华出使齐国,冉子为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粮食。孔子说:“给他母亲一釜(六斗四升)米吧。” 冉子嫌少,请求再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一庾(十六斗)米吧。” 冉子还是嫌少,就自己拿出五秉(一秉是二十四斗)米送给了子华的母亲。孔子说:“子华出使齐国的时候,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轻暖的皮袍(乘肥马,衣轻裘)。我曾听说:君子救人于急难,而不是增加人的财富。”
        “肥马轻裘”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轻暖的皮袍。形容生活豪华。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刺”的本字,表示棘刺。,金文“竹”的变形朿,棘刺),表示竹鞭。造字本义:名词,用来刺激、驱赶马匹的竹鞭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巧妙用力的器械。,篆文工,巧具力,使劲),表示利用器械,巧妙发力。造字本义:动词,运用器械,巧妙发力,武术制敌
     《说文》功,费心费力,使国家安宁。字形采用“力、工”会义,“工”也作声旁。

鄂君舟节野草伐,砍),造字本义:动词,用大刀斩劈丛密野草
     《说文》茂,草丰盛。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戊”作声旁。

,金文宀,家伫物柜貝,钱财),表示家有宝贝。造字本义:家境富裕,柜中藏贝有的金文误将伫物柜与“貝”写成合“貫”,表示钱财万贯。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说文》实,富裕。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贯”作声旁。贯,代表财货宝贝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拟声词,相当于“咯咯”的响声。篆文(亥,拟“咯咯”响)(刀,契),造字本义:用刀具“咯咯”响地契镂
     《说文》刻,雕镂。字形采用“刀”作边旁,“亥”作声旁。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称呼,引申为标记。金文金,金属名,标记),表示在金属上标记。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在钟鼎贵器镂刻主人的名字、记号
     《说文》铭,在金属上刻记。字形采用“金”作边旁,“名”作声旁。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这两句话是描述西京长安皇宫里面的建筑,向右通广内殿、往左达承明殿。上古时代没有高大的宫殿建筑,殷商的遗址上至今也没有发现瓦片,甚至禹王住的所谓宫室,也是半地穴式的,出入口有两级的土阶,屋顶都是茅草的,就是《诗经》中描写的"茅茨土阶"。直到战国时代的遗址上才发现了空心砖,还是用于墓穴,住人的房子还是用干打垒的土墙。
  秦始皇开始大规模的营造宫殿,象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三个月的阿房宫。汉朝的长安城里面有著名的"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曹植、曹子建的诗文里面,就有一篇赋专门描写建章宫多么的豪华。刘邦就住在长乐宫,未央宫是在公元200年的高祖七年,由丞相箫何主持修建的,营造得极为豪华。建章宫的规模更为庞大,殿宇楼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宫殿比未央宫还要高大。仅东西两个观阙就有20多丈高。
  《三辅黄图》这部汉朝的著作中就描写,"建章宫中,西则广内殿","未央宫有承明殿"。建章宫右通广内殿,未央宫往左去就是承明殿。古代东为右,西为左,上为南,下为北,与西洋地图相反。广内殿是皇帝收藏图书典籍的地方,承明殿是皇帝会见文武大臣的地方。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既集坟典"说的是广内殿,因为它是收藏图书的地方,收藏了古今的图书典籍。
  "亦聚群英"说的是承明殿,承明殿既然是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所以承明殿里亦聚群英,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坟指的是三坟,典指的是五典。三坟指的是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的著作;典指的是五帝: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记载五帝事迹的书,叫作五典。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早已经失传了。坟的本义是指高大的土堆,不是说死人的坟头是坟。人死了埋在一个地方,要弄一个标记,防止以后再来扫墓找不到了,就在地上堆一个土堆,叫作坟头,但这并不是坟的本义。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才子,叫袁枚、袁子才,诗作得相当好。袁枚中过进士,做过两任知县,他把《红楼梦》里边描写的大观园,也就是南京隋织造的隋园买了下来,重新装修以后住在里面。他在随园门口挂了一幅楹联。上联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下联是,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八索就是八卦,九丘是九洲的洲志。当时还有一位才子赵翼,也是很有名的诗人和史学家。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书到今生读已迟",这辈子再读书其实已经晚了,这辈子用的是上辈子读的书,你这辈子读的是给下辈子准备的。
  赵翼看到了这幅对联,很不服气。三坟五典早已绝迹,孔老夫子都不一定读过。你袁枚口气太大了,得修理修理他。于是拿了自己的名帖来访袁枚。刚好袁枚不在家,管家很客气地招待赵翼,并问有什么事。赵翼说我也没什么事,只是来借两部书看。管家问借什么书,他说,三坟五典就可以。袁枚回来听说此事,知道赵翼是来找麻烦的,赶快叫人把门口的对联摘了。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广内殿里面除了三坟五典以外,还有什么好东西呢?还有古玩字画的真迹,例如有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汉朝有一个叫杜度的人善写草书,中国历史上写草书的第一人是杜度,不是唐朝的怀素。杜度草书的手稿,就是杜稿。三国时代的钟繇,写隶书是天下第一的,他的隶书真迹,就是钟隶。
  除此之外,还有"漆书壁经"。漆书是在上古时期,笔墨都还没有出现以前,用树脂漆书写在竹简上的大头小尾的文字,现代称为"蝌蚪文"。
  元代吾丘衍在《学古编》里面解释说:"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现代出土了商代用玉石制作的漆书笔,可见漆书既是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文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书。《晋书•束皙传》记载。晋时有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都人(今河南新乡),盗掘战国时魏襄王的墓得到13篇漆书的古籍。
  壁经是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的经卷。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所有的儒书都收缴上来,孔子的八世孙怕儒学从此失传,就把一部分经卷藏在了夹壁墙里边。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想侵占孔子的旧宅修花园。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里边的竹简,内有《孝经》、《尚书》、《论语》等。
  我看到有文章介绍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活埋了儒生461个是事实,这又是李斯帮忙干的。那些儒生每每在下面指责他,他本来出身就不好,母亲又不太正经,这些人天天嚼舌头,最后把他逼急了,把这些人坑于山谷之中。至于焚书,他只是象征性地烧了一部分,其余的都堆放在阿房宫。项羽火烧阿房宫,烽火连三月,所以李斯坑儒、项羽焚书。二人是罪魁祸首,秦始皇一直背黑锅。
  到了汉惠帝刘盈当政,发现天下没儒学经典了。于是昭告天下,看谁还藏有儒家的经典。谁家敢藏,书是没有了,只能靠背诵的功夫默写下来。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名叫伏生的九十岁老头,他默写了整部《尚书》。以后把壁经里发现的《尚书》与他默写的《尚书》对比,一字都不差,可见古人背书的工夫真是一绝。一但爆发战争,书烧了,你没有背诵的功底,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府罗将相,路侠槐卿

  上文说了广内殿,这里再说说承明殿。承明殿里面聚集了文武百官、公卿将相。府是聚集的意思,例如将国家的仓库叫做府库。朝廷的里面,文武百官,群英荟萃。朝廷的外面,道路两旁站立的都是三公九卿。侠是夹的通假字,就是夹道欢迎的夹字。
  "槐卿"是三槐九卿的简称。古人最崇敬槐树,槐树能生存数千年,且不怕旱涝、不畏寒暑,生命力极强。槐树花、槐树皮都可以吃,可以在饥年救人性命,所以槐树是中国的国树,叫国槐。三槐就是三公,代表国家最尊贵的三个职位。
  每个朝代,对三公的称谓都不同,秦汉以前,将太师、太傅、太保叫作三公。这三太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头,虽然没有具体的职务,但一句话就能将皇帝的意见否了,与今天的中顾委差不多。西汉的三公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这三公都是宰相,都有实权,大司马掌管全国的兵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大司徒专门管钱、管人,相当于丞相;大司空主管国家的基本建设。
  九卿是秦汉时代,中央政府的行政长官,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政、治粟内史、少府,共九卿。九卿中只有三卿主管国家的行政,其余的六卿主管皇帝的私人事务。廷尉又称大理,是全国最高法官;典客又称大鸿胪,主管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治粟内史又称大司农,主管全国的租税赋役。
  九卿中的少府是宫廷总管,下设属官尚书。由于事务越来越多,尚书变成尚书省,从隋朝开始尚书省下设六部,也就是直到清朝都沿用的"兵刑工、吏户礼"六部。六部的正部长称尚书,副部长称侍郎。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这些公卿将相的待遇,都是异常的丰厚。简单地形容一下,就是"户封八县,家给千兵"。每户的封地都有八个县那么大,每家的亲兵卫队都有千人以上。这里的八和千起形容词作用,不是数量词。
  历史上根据功劳,受封地最多的是羊祜。羊祜是西晋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傅、征南大将军,是使西晋灭吴战争胜利的关键人物。羊祜一生清廉仁慈,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周济族人、奖励将士。他死后,武帝司马炎亲着孝服,痛哭流涕。羊祜如此大的功绩,封地不过五县。可见这里所说的"户封八县"是形容封地之多。
  封是分封土地,即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王室成员和有功的臣子。封字在六书中属会意,从土、从寸,字象是植树于土上,以明疆界。周朝建立后开始分封建国,设立800诸侯国,秦时被废除,汉朝又开始封爵食邑。诸侯自己采邑内收缴的赋税,除了向天子进贡以外,均归自己调度,象上面说的羊祜就是食邑六千户。
  给是配给、供给的意思,国家对有功勋的重臣,配以护卫的兵卒,类似现代首长家中的警卫人员。晋朝的大书法家卫瓘,因平蜀之功被封为征北大将军、尚书令,朝廷派给千兵。卫瓘的女儿卫铄,即众所周知的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是王羲之学书法的老师。

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这些将相公卿,个个都带着高高的官帽,陪伴着帝后的车辇。
  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古人将长发挽为发髻,再用冠套住,不象后世的帽子将整个头顶都盖住。为了将冠固定住,冠的两旁就有两条可以在颔下打结的小丝带,叫缨。
  辇字是会意字,上边两夫下边一车,表示是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古代宫中用的一种轻便的人力车叫辇,后世专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皇上坐的叫龙辇,皇后坐的叫凤辇。
  古代的车轮是木制的,车轮的边框叫辋,中心的轴孔叫毂,连接辋和毂的木制轮条叫辐。《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毂就代表车轮子,驱毂就是驾车之义。
  古人乘车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居中,护卫的人在右,又叫车右。战车就不同了,是御者居中,持弓箭的甲士居左,持长矛的甲士居右。
  振是抖动、摇动的意思。缨有两重意义:一是系在颏下的冠带,如《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淳于髡仰天一笑,帽子带断了。古人乘车都是站在车厢里,叫作"立乘",车马一跑起来,帽带就会随风摆动,所以叫做振缨。二是马的缰绳也叫缨,古人把请战叫做"请缨一战",因此抖动马的缰绳也叫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古代贵族的爵位是世袭的,只要后代子孙没有违纪犯法,爵位没有被削去就可以世袭往替。禄是根据爵位的等级不同,政府予以的配给和补贴。
  古代的俸和禄不是一个概念,俸是薪俸,相当于现代的工资、薪水,你得干活才有薪俸。禄是配给,相当于现代的福利,只要你有爵位或名分,不干活也有禄给。例如满清初期,只要你是满人,就可以每个月领一斗禄米、二吊铜钱,什么也不用干,像新西兰的毛利人一样,坐享福利。所以后代满人除了提笼架鸟,什么都不会做,爱即是害这句话一点也不错。侈是奢侈、豪华、奢靡过度;富是富足、财物殷实。这些人世代享受国家的供养,生活奢侈富足,无忧无虑。
  战国以前,车马是连用的。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上古时代驾车就是御马,乘马就是乘车。驾是拉车的马,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是速度最快的车,所以有成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因帝王车驾出行都配有仪仗,逶迤可达数里,故非普通的一车一驾可比。
  肥轻是肥马轻裘的简称,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孔子的学生公西华代表鲁国出使齐国,孔子说他骑着高头大马,穿着狐皮大衣,神气活现的。"肥马轻裘"已成为一个成语,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白居易有《秦中吟》诗十首,其中之一就题为《轻肥》。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这些人世代享有如此丰厚的待遇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的策功茂实。
  策是文治,出谋划策;功是武功,上阵杀敌。因为这些将相公卿,都有文治武功,而且这些功绩都是既丰厚又真实。茂是茂盛丰厚,实是真实不虚。这些人的文治武功既多又实,所以才有如此好的待遇。
  他们活着的时候是这样,死了以后还要勒碑刻铭,将他们的名讳事迹镌刻在金石之上,留传百世。勒碑是往石碑上刻字,刻铭是往金属上刻字,二者不一样。
  中国刻碑的历史始于西汉,汉以前没有碑,是往石头上刻字。故宫博物院保存有石鼓文,是战国时代镌刻在石鼓上的文字,还有石柱文,那是镌刻在六棱石柱上的文字。刻铭是在青铜器上刻字,现存的有盘铭文、钟鼎文,都是青铜器上的篆字。故宫养心殿里有一幅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汤之盘铭,是商王成汤洗手用的浴盘上面刻的字,属于金铭。其它的钟鼎文是预先雕刻在范具上,再通过浇铸出现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属于金铭。
  刻碑为什么又叫勒碑呢?勒是摹勒的简称,白板素碑的碑面先要以朱砂摹勒上石,然后才能镌刻。可以请人将碑文直接用朱砂笔摹写到碑面上,或者在碑文纸的背面用双勾法,即用朱砂笔勾勒出空心字形,再把碑文纸正面扣在碑面上,上面垫上若干层棉纸用石头慢慢地研磨,空心的朱砂字就印在石碑上了,然后才能用凿子镌刻。为什么要用朱砂摹勒呢?一则朱砂色泽鲜红、醒目;二则朱砂为矿物质,颗粒粗,写出的字不瘫软、不变形、不易脱落。

译文——

       建章宫向右通向藏书的广内殿,向左通向群臣聚集的承明殿。广内殿中收藏着三皇五帝治国典籍,承明殿内聚集了成群的文官武将,群英荟萃。广内殿内,还有汉代杜度草书手稿,三国钟繇隶书真迹,上古时期树脂漆书的文简,以及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的经卷。朝廷的里面,文武百官,群英荟萃。朝廷的外面,道路两旁站立的都是三公九卿。他们每户封地八县之大,每家的亲兵卫队千人以上。他们戴着高高的官帽,陪着帝后的车辇出游,车马驰驱,帽带飞舞。他们世代领受俸禄,生活奢侈豪富。他们的文治武功卓著而真实,不但被载入史册,且被镌刻在金石上永传后世。

心得体会——
       真是很感动。好人,好报。策功茂实。世禄侈富。多好啊。君君臣臣,各居其位,多好啊。

月度小结——
       这个月读的书,展现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社会状况图,一个真实的和谐的有效运作的场面,让人心生什么呢,感动、温暖、向往之类的都差一点儿……一种既真实又虚无的感受。真实在于,我们有,真的有;虚无在于,现在还似乎没有。那就加油吧。生活里面各种各样的变化,有时会蒙圈,但停下来想想,也就这么回事,一步步地走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22: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木 于 2019-2-2 23:45 编辑

原文——
盘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乂靡勿,多士寔宁。
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字词短语——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上举。,甲骨文宀,房架乂,即“又”的变形,用手抓),表示抓住房柱房梁并托举起来,使房架竖立。有的甲骨文将“又”写成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变形的“又”写成。籀文加“土”地基),强调在地基上撑起房架。造字本义:动词,托举房架,建筑房屋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说文解字》宅,寄托人身的居所。字形用“宀”作边旁,用“乇”作声旁。


形声。从宫,荧( yíng)省声。宫,房子,与居住有关。本义:四周垒土而居。


”是“”的本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行。,甲骨文,竹筐羊,羊羔),表示用来装羊的竹筐,以免羊羔乱跑逸失。金文竹筐往,前行),强调防止小动物乱跑的竹筐。造字本义:名词,防止小动物乱跑逸失的竹筐。有的金文将竹筐简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往”写成“王”。“”的“竹筐”引申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另造“”代替。
《说文解字》:匡,盛饭用具,竹箱。字形采用“匚”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甲骨文伸手抓持的人),表示一个人伸手搀着另一个人。有的甲骨文简化字形,突出搀援的手。造字本义:动词,搀着病弱或年老的人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独体结构写成左右结构,把“大”写成“夫”。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又”写成“手”。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简写成
《说文解字》:扶,佐助。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夫”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扶”字。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作一致,节奏相同。金文水,渡河齊,相等,统一),表示动作统一划水渡河。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在同一船上喊着号子,以统一节奏发劲,整齐划桨,强渡激流。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俗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为“”。
《说文解字》济,河川名。源于常山郡房子县的赞皇山,向东流入泜河。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齐”作声旁。

俊乂

俊,《说文》,材千人也。《春秋繁露·爵国》: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
乂,《尔雅》,治也。
《书·皋陶谟》:“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 孔 传:“谓天子如此,则俊德治能之士竝在官。” 孔颖达 疏:“乂,训为‘治’,故云‘治能’。 马 、 王 、 郑 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群书治要》:“夫世之治乱、国之安危,非由他也。俊乂在官,则治道清;奸佞干政,则祸乱作。故王者任人,不可不慎也。”(卷四十八 典语)

密勿

1、勤勉努力。
     《诗·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谓“ 鲁 ‘黾勉’作‘密勿’。”
     《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勉彊以从王事……故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 颜师古 注:“密勿,犹黾勉从事也。”
      南朝 梁 沈约 《刘领军封侯诏》:“内参嘉谟,外宣戎略,密勿劬劳,诚力备尽。”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椟敛兵革,天清地谧,日进昌言,从容密勿,开建国本,情忠力悉。”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其为处也,跬步户庭之间,而清严邃密……於是宰辅有所奏请,宥密有所图回,争臣有所绳纠,侍从有所献替,以次入对,从容密勿,盖终日焉。”
      清 顾炎武 《乾陵》诗:“弥缝由密勿,回斡赖元功。”
2机要;机密。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与闻政事密勿大臣,宁有恳恳忧此者乎?”
      唐 李德裕 《谢赐让官批答状》:“承訏俞之命,或虑阙遗;奉密勿之机,实忧不逮。”
      明 黄瑜 《文渊阁铭》:“ 永乐 初,命侍读 解缙 等七人,入掌密勿。”
      《诗刊》1977年第3期:“忘身参密勿,忠党树仪刑。”
3指机要之职。
      宋 王禹偁 《怀贤诗·王枢密》:“文学中甲科,风云参霸府。直躬在密勿,未始畏强御。”


《说文》止也。《徐曰》寔如此,止如此也。
又是也。《诗·大雅》实墉实壑。《注》实当作寔。寔,是也。 《增韵》《正韵》与实通。《韵会》以通为误。

假途

假:借; 途:道路; 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吕氏春秋》:
晋献公想攻打虢国,但去虢国需从虞国经过。于是就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请求借路,虞公就一定会同意。”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坐骑。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可怎么办?”荀息说:“这情况不会出现,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再说了,把垂棘之璧屈地产的良马送给虞国,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晋献公就同意了,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虞公一看宝玉和骏马,就一口答应了荀息。宫之奇劝虞君说:“不能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唇齿相依的来历)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荀息带兵消灭了虢国。再回军又消灭了虞国。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原文: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皁而着之外皁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吕氏春秋》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从这里开始举出一系列文臣武将的事例,说明他们策功茂实的经过,都是一段段感人的事迹,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戏文故事。
  第一个出场的是太公姜子牙,他的事迹是渭水垂钓,文王访贤的故事。磻溪是在渭水河畔(在今陕西宝鸡附近)的一个溪潭,水旁有一块大石头(磻),姜子牙曾坐在上面钓鱼。
  姜尚,字子牙,是东方夷人。他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他以地为姓,故又称吕尚。姜子牙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但在纣王的统治下,他怀才不遇,后来听说西帛侯,文王姬昌思贤若渴,便来到陕西岐山脚下的渭水河边,那时他已八十七岁了。他坐在磻石上用直钩钓鱼,不但不用鱼饵,鱼钩还悬在水面上三寸。有人问他这样能否钓到鱼,他回答说愿者上钩。
  周文王精通《易经》,曾著过《周易》。这一天,文王要出外狩猎,他就先卜了一卦。结果显示:此次狩猎的猎物不是野兽,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果然在渭水遇到姜子牙,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先祖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帮助周国振兴,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姜子牙为"太公望",立为国师。
  姜太公给文王制定的战略,首先是"修德以倾商政"。这样就有四十多国先后归顺了周。到周文王晚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完成了对商的战略性包围。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在出师前卜了一卦,结果很不吉利,偏又赶上暴风雨,诸侯们都很恐惧。吕尚却认为,决定大事不能靠占卜,应抓住战机立即出兵。结果是大获全胜,商朝被灭。武王占领殷都后,把纣王存放在鹿台的钱和储藏在钜桥的粮食散发给穷苦的百姓,并且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加土,还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从而深得民心。
  吕尚作为周朝的开国功臣,受封于齐,都城在营丘(今日的山东临淄)。吕尚到齐国后,开始改革政治制度、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使齐国很快成为大国之一。太公吕尚活了一百多岁,但葬地始终不详。
  第二位出场的是伊尹,他辅佐成汤灭了夏桀,开创了殷商六百载的天下。伊尹的手艺是烹调,他本来就是汤王的厨子。中国的手艺人讲究拜祖师爷,厨子要拜伊尹,戏子要拜唐明皇,唐明皇是戏班子的祖师爷。如果读一读《吕氏春秋•本味篇》,你就知道伊尹的厨艺有多高了。这篇文章记载了伊尹与成汤两个人,就饮食烹饪方面的对话。
  伊尹是一个孤儿,出生以后就被扔在伊水旁边,他以水为姓,所以姓伊。有辛氏的家人在河边发现了伊尹,就把他抱回来由家里的厨师代为收养。伊尹从小跟厨师学艺,以后随着有辛氏嫁给了成汤,伊尹也就成了成汤的厨师。这个人极其聪明,很有谋略,很想帮着成汤干一番大事业。但一个厨子,怎样才能接近成汤呢?他就想了一个奇招。
  成汤有一段时间发觉饭菜的味道不对,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于是把厨子伊尹叫来,问问他这菜是怎么回事。伊尹于是根据烹调的道理,纵谈天下大事。成汤听得大喜过望,知道此人绝非等闲之辈,经过几次长谈以后决定拜伊尹为宰相。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如《诗经•商颂•长发》中有诗曰:"寮维阿衡,左右商王。"因为伊尹适时地辅佐成汤建立了商朝,所以此地称他为"佐时阿衡"。
  古代饮食和医药是不分家的,自古就有"药疗不如食疗"的说法,所以伊尹还是中医煎汤药的祖师爷。至今还流传说,煮中药的沙锅是伊尹传下来的。

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第三位介绍的是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四子,武王的亲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陕西岐山北),所以被称为周公。他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
  周朝建立以后不久,武王就病死了,成王姬育继位。当时成王还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道,只得由他的叔叔,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
  周公摄政不久,分封商地的管叔和蔡叔就到处造谣,说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图篡夺王位。被封在商地的纣王的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管叔、蔡叔等人互相勾结,扯旗造反。在这紧急关头,周公决定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战争,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周公东征归来之后,制礼作乐,从事文化建设。为不失去一个贤人,周公洗一次头发,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出来会客;吃一顿饭,也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去接待客人,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典故。周公非常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重,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成王还小不懂事,过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尚书•无逸》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曾经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祝祷辞,被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他辅佐武王、成王两代人,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为周朝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奄宅曲阜"的意思是说,取得曲阜这样的居住地,作为安身之地、食邑之所。奄是时间副词,有一下子、突然之间就如何的意思。宅是动词,居住的意思。曲阜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曲阜市,古代鲁国的都邑。
  周开朝后,开始分封建国,周公被封在鲁。由于成王幼小需要辅政,周公脱不开身,就由周公的儿子伯禽代替父亲受封于鲁国。伯禽临行前,周公对他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那就是《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的: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伯禽到任三年以后才来向父亲汇报工作,周公问:"你怎么这么久才来报政"?伯禽说:我要改变那里的风俗、实施礼仪、还要服三年的丧礼,所以晚了。姜太公同时被封在齐国,他五个月就回来汇报工作。周公问:你怎么这么快就来报政了?太公回答:我适应那里的风俗、革除不必要的礼仪,精兵简政,所以来得快。周公将齐鲁两国的情形一对比,叹了一口气,说:"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微旦孰营
  微是假定副词,是如果没有、要不是就如何的意思,例如《岳阳楼记》的最后一句话:"微斯人,吾谁与归?"除了这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我还能崇敬谁呢?这里的"微旦孰赢"也是一个设问句,意思是:除了周公旦,还有谁人有资格得到这样的封地呢?
  我们要清楚,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设这样一个问句,为什么言外之意说除了周公以外,谁也不配拥有曲阜鲁地,原因何在?
  我们要知道,曲阜曾是神农氏的故都、黄帝的出生地、少昊氏之墟、商殷故国、周公旦的封地、孔子的故乡,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周代的文化,周公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周的文化,也为后世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基础。周公是历史上第一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所以作者才说,除了周公之外,还有谁有资格拥有鲁地呢?
  接下来的孔子又出生在曲阜,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继承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传承,又一次整理中国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所以孔子是第二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因为他们的故乡都在曲阜,曲阜也就成为集中国文化大成之地。几代圣人的基奠和足迹都留在这里,至今曲阜市还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前几天看一篇报道,孔府里原有一块"至圣先师大圣文王孔子"之碑,文化革命期间被砸碎后散失了。曲阜市几年前要将碑复原,当地政府号召居民有收藏原碑碎片的,就交回来,以便将碑复原。曲阜居民就将收藏的碎碑交了回来,一共收回来一百零八块,将其拼起来以后,刚好就是原来完完整整的那块碑。曲阜人不简单啊!鲁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啊!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下面是春秋五霸登台,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第一个就是齐桓公。齐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第一大国,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好、有渔盐之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的素质和修养高。上文提及,姜太公帮助武王统一了天下,被封在齐地,姜氏一系发展出的文化,代表了传统的道家文化。周公被封在鲁地,周氏一脉保存了周代的人文文化,发展出后世的儒家文化。因此,后世有用齐鲁文化一词,代称中国传统文化。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用管仲当宰相发展经济、富国强兵。齐国临海,于是就晒盐捕鱼,又发展商业,使齐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类似今天的美国,难怪孟子、荀子等知名人士都要先来齐国看一看。
  "桓公匡合"中的匡是匡正,合是汇合。齐桓公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各路诸侯。《论语》里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召开诸侯大会,像现在的联合国大会,他是秘书长,与各诸侯国一起制定盟约。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济弱扶倾",要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要扶植将要倾覆的周王室。周朝到了末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如此,这杆大旗还是要举着,所以要扶倾。
  齐桓公并没有说空话,他北伐山戎以救燕国,平定狄乱以助邢国、卫国,曾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的联军,征伐南方的楚国,迫使楚国订定了盟约,阻止了楚国的北进。齐桓公在位43年,先后纠合诸侯26次,真正是匡合天下、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这里出场的是商山四皓和傅说,五位志士能人。
  绮是绮里季,加上东园公、夏黄公、用里先生,一共四个人。秦朝末期,天下大乱,这四个德高望重的老头儿,为避乱世隐居在商山,所以人称商山四皓,皓是皓首白头,胡子眉毛都白了的意思。楚汉相争,刘邦想请他们出来辅佐自己打天下,无奈四个人都不干。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立了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就是后来继位的汉惠帝。
  刘盈生性若弱,否则也不会让吕后反了天。刘邦死看不上这位太子,就想废了他,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急了眼,就找张良出主意。张良就想方设法,请出商山四皓与太子刘盈同游。刘邦看到后,说:"羽翼已成,难以动矣"。于是就打消了换立太子的念头,刘盈才保住了太子位。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就是历史上的汉惠帝。以绮里季为首的商山四皓,帮助汉惠帝夺回了他太子的位子,故称"绮回汉惠"。
  刘盈保住了太子位,吕后可恨死了如意和戚夫人。刘邦死后,吕后便做了太后,她令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在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作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吕后知道后,就毒死了赵王如意并下令斩断戚夫人的手脚、挖眼熏耳、喂以哑药,丢入厕所,称为"人彘",并带儿子汉惠帝前来观看。刘盈一边痛哭,一边指斥吕后说:"你如此残害戚夫人,狠毒如此,实非常人所能为"。惠帝身心受到极大刺激,从此一厥不振,没几年就死了,死时年仅22岁。
  "说感武丁"的故事见于《史记•殷本纪》。傅悦是继伊尹之后,商朝第二位奴隶出身的贤臣。傅说是古代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出身奴隶,曾在傅岩山一带劳动,因发明了"版筑法"(干打垒筑墙)而闻名遐迩。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位君主,在位59年。继位前,武丁被父亲送到下面去体验生活、增长才干,故而结识了傅说。傅说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重用。武丁继位做了商王,很想振兴殷商,苦于没有良相辅佐,就想到了傅说。但怎样才能让大臣们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他说: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上天给我派了一个能臣,帮助我复兴殷商。这个人现在傅岩山修路,长得什么样子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商朝人都迷信,敬重鬼神,对武丁所说坚信不己,就在傅岩山找到了傅说。
  傅说被拜为相,辅佐国政,实行了"治乱罚恶、畏天保民、选贤取士、辅治开化"等一系列政治措施,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由于傅说是通过托梦,感传给武丁的,所以是"说感武丁"。
  傅说年老后,武丁赏赐了很多财物,让他安度晚年,并辅导王室子弟们读书明理,颇受后人尊敬。山西省平陆县至今还保存有傅说当年的版筑遗址、傅说庙、傅说墓等古迹,供后人凭吊。

俊乂密勿 , 多士寔宁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仁人志士的勤勉努力,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俊乂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人才,在古代“千人之英曰俊,百人之英曰乂”。一百个人里挑出来一个精英叫乂,一千个人里挑一个出来的叫俊,《尚书·皋陶谟》里有“俊乂在官”的话。密勿是勤勤恳恳的意思,《汉书·刘向传》里有“密勿从事”一句话。
  “寔宁”的寔字,现代简化字将其等同于“实”字,但两个字并不完全相同。实字的繁体形“實”是会意字,从宀、从贯。宀代表房屋,贯代表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为實。因此實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是真实、确实。
  “寔”是通假字,既通“实”字,也通“是”字,此地的“寔”就是代词,通“是”字,有兹、此的意思。
  “多士寔宁”的意思就是,天下赖此多士以宁,这句话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如此众多的能人志士、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正是依靠了他们,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五霸的头一名是齐桓公,第二位就是晋文公了。孔子对这二位的评价是:"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晋文公的经历非常坎坷,因家庭变故在外流浪19年,饱尝人间冷暖。所以他的为人处事,用诡诈计谋的时候多,谲就是诡诈。齐桓公就不是这样,世家贵族出身,为人处事都有绅士的派头。
  晋文公,名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因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他在外避难十九年,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国即位,时年已经62岁了。在位期间,他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出避难。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襄王回国,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鼎盛,极盛时的晋国据有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的一部分。直到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才有赵韩魏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夺霸主地位在城濮大战,楚国战败,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五霸之中的楚国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所以发展很快。在春秋时代,历史资料里留下了170个国家的名字,楚一国就先后吞并了170个国家中的40个。
  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执政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秦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其儿子审继位,称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内原有庄王庙,今已废。

  "赵魏困横"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苏秦、张仪所实行的合纵和连横的策略。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都是战国时代人,同是鬼谷子王诩的学生,而且是肄业,没有正式毕业的学生。孙膑、庞涓走了军事路线,苏秦、张仪走政治路线。半吊子学生本领都如此,可以想见鬼古子的本领学问得有多大。
  苏秦第一次的游说失败,回来后"头悬梁,锥刺骨"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三略六韬等谋略学,一年以后再次出山。这次他改变策略,先从弱小的国家开始游说,说动了赵王、燕王,燕国更是提供他全部活动经费。最后连南方的楚国也被说动,结果是"并相六国",当了六国的辅相。苏秦提出"合纵"战略,就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一起上。他提出的"合纵"战略受到普遍欢迎,六国都把副宰相的位置空着留给苏秦。合纵的结果是"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战国策》)。苏秦后来在齐国被人刺杀而死,其弟苏代、苏厉继续他的路线。
  六国合纵之后,秦国处于长达十余年的四面围困之中,秦惠文王很想改变这一局面,但苦无良策。就在这时,张仪拜会了秦王,陈述了"近交远攻、远交近攻"的连横破纵之策,秦王闻而心悦,肃然起敬,特拜张仪为上卿。
  张仪是魏国人,本是苏秦的同学。他胸怀大志,审时度势,善于通过权变立于不败之地。张仪的连横策略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友好,谁也不要侵犯谁,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样既不友好,而且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六国被张仪连劝带哄地说服了,都与秦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就像二战前的欧洲国家与跟希特勒签订友好条约一样,苏秦的"合纵"就被拆散了。秦国随之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惠文王曾御诏"张仪为秦建功树勋如天之覆地之载,日月常昭,永著千秋",封张仪武信君、采邑五城。
  "连横"实施以后,秦国首先打击赵、魏,因为赵魏距离秦国最近,所以说是"赵魏困横"。被困于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上。秦占据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赵占据今天河北南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魏在河南北部、山西西部和南部。

假途灭虢 , 践土会盟

  假途灭虢的故事见于《左传•僖公五年》。虞国与虢国领土接壤,均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其实在三年前晋侯就向虞借过道,攻占了虢国的领地下阳,此次是第二次借路。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看出其中有阴谋,就力谏虢公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劝谏虢公说:虞虢两家表里相依,是腮帮与牙床、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您不是不知道。晋侯的贪心不能放纵,晋侯的野心不得不防。虞公说:不会吧!晋侯与我是同姓同宗,哪能害我呢?宫之奇说:晋虞虢三家都姓姬,你们都是同一个祖宗。晋侯能忍心灭虢国,就不忍心灭虞国吗?虞公又说:不会吧!我祭祀很虔诚,鬼神一定保佑我的。宫之奇说:鬼神亲德不亲人,不修德政的祭祀是没有用的。
  虞侯不听劝谏,宫之奇说:虞国算完了!于是就率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十二月,晋国灭掉了虢国,回兵的路上就把虞国也给灭了。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晋献公晚年,景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19年,才有机会重会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他任用贤良、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晋国的国势日渐强盛。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于公元前636年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使自己名声大振。此时齐国的霸业已经衰落了,南方的楚国欲问鼎中原,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战。
  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以守当年流亡楚国时的诺言。晋军才一交手便自败退,楚人不识是计,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晋文公连忙下令,不再追杀。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将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僖公28年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也趁此机会,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就这样,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五霸的第二位。
  今天河南省荥阳县西北还有一个践土台,就是当年践土会盟的遗址。盟是会意字,其字形下面是个接血的盘盂,上面是个明字,表示在神前发誓,明志结盟的意思。古人是歃血为盟,歃血是在盟会时,喝一点牲血,或含一点在口里,表示诚意。以后发展成在嘴唇涂上牲畜的血,现代是割自己的血喝血酒,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以上几节讲的故事为了证明,春秋五霸有谋臣,战国七雄有策士,以示群英荟萃的意思。

何遵约法 , 韩弊烦刑
  这两句话引出历史上的另外两个名士:萧何与韩非。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国良相,曾与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一起辅佐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原是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都有记述他的事迹。司马迁评价他说:"以文无害""奉法顺流",因萧何遵循简约的原则,制定了汉律九章,故称"何遵约法"。
  公元前二O七年八月,刘邦进兵武关,赵高杀了秦二世,派人来接洽投降的事,条件是要封他为关中王。刘邦没有答应,赵高不久也被秦王子婴杀死了。十月,刘邦进军咸阳附近的霸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亲自到霸上向刘邦投降。刘邦一进阿房宫就不想再出来了,樊哙、张良再三劝说,刘邦才回兵霸上。《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只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负责制定法律。《汉书•刑法志》说他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律乃承秦律,秦律又是商鞅根据《法经》化法为律以后,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朝初兴之时,本应一切从简,所以立法三章。"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学派的大家,关于他的身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得非常清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於秦,不能自脱"。
  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韩王,无奈韩王不纳。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的权势来管理部下,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富国强兵,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文人用文字钻国家法律的空子,游侠靠武艺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宠信那些徒有虚名的文人,形势危急时,又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养的人并不是所需要的,而要用的人又不养,所以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他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始皇一见如获至宝,立即攻打韩国,为的就是要韩非。
  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即与他日夜长谈,非常喜欢他。秦朝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韩非子的理论制定的。还没等始皇重用韩非,李斯、姚贾等人因嫉妒而毁谤韩非,说:"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现在大王要吞并六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的。如果大王不用他,再放他回去,这是自种祸根啊,不如以过法诛之!给他随便加个罪名,处死算了。"秦始皇以为此话有理,就下令有司给韩非定罪。李斯乘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述说是非,又见不到。韩非悲愤交加,在狱中服毒自尽而亡。秦王下令后即悔,马上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子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烦苛的刑法之下,司马迁说他"明知游说帝王之难,还写了部《说难》的专著,但他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所以称为"韩毙烦刑"。弊就是自弊,自己倒毙、死亡的意思。

译文——

       周文王在磻溪遇到助他兴周的国师太公望,厨子伊尹适时辅佐成汤建商,被封为阿衡。取得曲阜这样的封地,除了握发吐哺的周公旦,还有谁有这资格呢?齐桓公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各路诸侯,救济弱小,扶植即将倾覆的周王室。汉惠帝的太子之位,因商山四皓而免于被废;苦力傅说感动武丁,“托梦拜相,辅佐商朝殷道复兴。众多志士能人勤勉谨慎,世道才安宁。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大败晋国,成就霸业。六国以合纵之策围秦,连横破纵,赵魏受困于秦国连横之策。晋献公借道虞国灭虢,回兵路上顺带灭了虞。晋文公晋楚大战中退避三舍,践土会盟成为霸主。萧何收拾秦法,遵循简约原则,制定汉律九章。韩非子为秦制定烦苛刑法,自己却难逃游说君王的灾祸,死于自己制定的刑律。

心得体会——
     这一个部分,好多典故,好多故事可以讲。一直在琢磨怎么收怎么放,怎么生动。琢磨来琢磨去,最大的感受就是各居其位、各尽其职。君君臣臣。哪怕是个死,那也是该死的。为什么呢?知道,行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祖先们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范本,那么多榜样。嗯,也不用瞎琢磨了,见机行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4:57 , Processed in 1.183147 second(s), 15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