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木 于 2018-12-27 22:49 编辑
文——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壁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字词短语——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德”与“名”是一对,名是名利的简称。人没有一个不追求名利的,说不想那是因为没有条件与机会。人求名利、求好的果报就应该种好的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我们反过来,倒果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缘木求鱼。“缺德”哪里能求到“善果”呢?古人说“德是摇钱树,信是聚宝盆”。有了德才能童叟无欺,有了信才能货真价实,这样做贸易不想发财都不可能。这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由此再进一步要明白道与德的关系。德者得也,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前面三千字为道经,后面二千字为德经。道为理体,譬如我们出门之前要看地图,定好方位,然后开车出发,就是德,不去永远没有德。明道不行道,永远不会有德。道与德很难兼得,有道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只有得道的人才是道德兼备。否则就是“有道无德,必定招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不积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炼,一定会走火入魔,因为修行没有资粮。外表道貌岸然,实质浮躁虚饰的人,内里一定是空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明道。 “形”与“表”又是一对,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身心两部分都包括在内。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仪表容貌自然端正。人的形体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于心地,整容化妆是没有用的,起码不能长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将人变丑为美,歹毒之心会使人面目狰狞。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陈希夷的《心相篇》,其文着重谈的就是心与貌的关系。 为什么“形端”就能“表正”呢?这就谈到诸子百家里的《管子》。《管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谈管理学的第一书。现代管理学上自以为是新发现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在《管子》中找到雏形。管子是齐桓公的首相,他通过发展经济,帮助齐桓公富国强兵,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诸国之首。《管子•心术篇》中说:“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必得”。管子认为,人的身为馆舍德如贵宾,馆舍不打扫干净就不可能留贵宾常驻。为了留住“德”这个贵宾,我们的身体,这个馆舍就一定要端正。形体端正了,内心的德建立起来了,仪容仪表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虚堂”是空屋子,“习”是接二连三的重复。我们都有“虚堂习听”的经验,一间空屋子里面的回声很大,在一个角落讲话另外的几个角落里都能听到。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祸福”两句话出自《易经》。《易经•坤卦•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庆”是吉祥、喜庆。“有余庆”是福泽绵长,这是积善的回报;“有余秧”是灾祸不断,这是积恶的果报。这两句话重点讨论了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善恶是因,福祸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别清楚,千万不能倒置。 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
“空谷传声”传出的是谁的声音?“虚堂习听”听到的又是谁的声音?都是发声者自己发出的声音。如果不出声,哪里会有“传声”和“习听”呢?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此外,太空有凸透镜的放大效应。在山谷中发出的声音和听到的声音不一样,被放大了很多倍。同理,一个人造的善恶之因很小,但变成果报的时候会放大不知多少倍。明白了这个宇宙的基本定律,我们就再也不敢起恶念、做坏事了。相反,举手之劳的小善要多做,因为将来的福报会成倍数地扩大,好像高利率的储蓄存款一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尺壁非宝,寸阴是竞
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上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璧的本义是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环,后世将上等的美玉称为璧。直径一尺长的璧是非常宝贵的,古有“和氏之璧,价值连城”的故事。但是这里却说“尺璧非宝”,这是与光阴比较而言的。与光阴(时间)相比,一尺长的美玉也不是宝贝,但是片刻时光却值得珍惜。 古人为什么将时间叫做“寸阴”呢?时间可以用尺子计量吗?古代的计时工具中有一种叫日晷,是石头制做的上面带有刻度的盘子,盘面上有一根垂直的铁针。日晷盘面上的刻度非常复杂,分为好几层。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地球自转的地轴又是歪的,所以四季的日照高度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阴影也长短不一。当夕阳落山的时候,阳光在日晷上的阴影只有一寸长。夕阳落山是瞬间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紧时间寸阴就没有了。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竞”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在竞逐、奔走,竞字的本义是争竞、角逐和比赛的意思。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这几句开始讨论五伦关系。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基本关系。 人性之中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人心之中要明五伦之道。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间就表现为五种伦常关系。例如,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间讲信,诚信是友道。君臣之间讲义,义者宜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智慧;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适度适宜就是义,就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间要讲礼,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知道长先幼后,孔融让梨,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人的天性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伦常秩序,现代人不明五伦之道,颠倒伦常关系,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五伦之首是父子之道,原则是父慈子孝。父道叫慈道,严就是慈,爱即是害。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得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所以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父母下面对应的子道就是孝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天地、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是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 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展开,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懂了孝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于孝子”的道理。 “资父事君”的意思是资养父母、侍奉君王,原则要求是两个字“严”与“敬”。严是一丝不苟,敬是诚谨恭敬,恭在外表,敬在内心。孔子在《孝经》里面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强调了奉养父母、侍奉君王是一样的,都要一丝不苟,虔诚恭敬。汉语里自古孝顺二字合用,孝指内心的诚敬,顺指言行上不拗父母之意。这也是《弟子规》中要求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内无诚敬之义,言行再顺,“孝”也是一个空壳。孟子形容这种孝身不孝心的孝,与养肥猪没有什么区别。一个人爱父母这很好,但如果内心不敬,这种爱就不会保持长久。孔子也说,爱父母如果是空心的爱,那与养宠物(犬马)没有什么不同。你对你的宠物也很疼爱、很关心,但有诚敬之心吗?显然没有。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这两句话是由《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与“臣事君以忠”两句话变化而来的,强调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于君主要能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恪尽职守。君不是仅仅指帝王,你的领导、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忠字的象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地把本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叫尽忠。 有人将“忠则尽命”,解释为“忠于君主要能不惜生命”。孔子、孟子都反对这种没有理性的愚忠,把命搭上要看值不值,是不是“仁”“义”之所在。帝王要胡来,忠臣当然要谏劝,这是做臣子的本分,但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臣子进谏言一定要有智慧,要适时适度,还要“怡色柔声”。君主不纳谏就要适可而止,为做“忠臣”把命搭上就没有必要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诤臣是唐朝的魏征。他曾对唐太宗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地问为什么。魏征回答说:“忠臣没有好下场,不是被砍头就是被挖心,所以我绝不做忠臣”。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但也明白了魏征的用意,那就是明君一定肯接纳贤臣的谏言。 忠于君主要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孔子说过“命者名也”的话,命就是一个人的名分、一个人的本分。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素位而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才有功德。越位行事,劳而无功,所以孔子才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自己本分内的事,不要过多地干预,知道多了烦恼多,不是自寻烦恼吗?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没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 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都是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白脸奸臣的形象是小说家塑造的,不是历史事实。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这两句话是“资父事君”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临深履薄”是事君之道,“夙兴温凊”是资父之道,二者都是严与敬的具体体现。 “临深履薄”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一篇。其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着悬崖深渊,腿肚子转筋;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咔咔声不断,心惊肉跳。古人做人处事、言行举止非常谨慎,因为古人懂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一句话一旦说出来,再想收回去就不可能了。人所以长了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人多看多听少说。行为上也是一样,一定要谨慎又谨慎。 事君谨慎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开国立基的前几代帝王,后代的职业皇帝往往都有心理障碍。因为这些职业皇帝,文不及文臣武不及武将,反而要指挥这些文武百官,处理连他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自认为受到戏耍所以喜怒无常。做臣子的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弄不好还要祸及九族,能不战战兢兢吗? “夙兴温凊”是“夙兴夜寐”与“冬温夏凊”两句话的缩略语。“夙兴”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点儿就寝,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抑》,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古代夙兴夜寐的标准是,做儿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迟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还没有起床,做儿女的就要先起来;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儿女的才能睡。早晚两次要给父母问安,也就是《弟子规》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早晚两个时段是人体基础代谢和激素分泌水平变化的峰值时期,老年人最容易发病、犯病,所以子女要于早晚两次问父母安,看看健康状况。现代社会是乾坤颠倒,父母给子女问安,父母早早起来,打扫房间、准备好早餐,然后子女才姗姗而起。真心疼儿女的老人,就早点睡晚点起,因为你不睡儿女就不能睡,你三点钟就起来折腾,你儿子得几点钟起床呢? “温凊”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也就是《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的意思。《二十四孝》故事里就有“黄香扇枕”,黄香九岁就能够在暑天为父母扇枕头,冬天用身体给父母暖被子。现在有冷气机,用不着扇了,但我们对父母的孝心与亲情应该与古人是一般无二的。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一个人应该让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修养象兰草那样的芳香,象青松那样的茂盛。“兰”在这里指的是兰草,不是兰花。兰草的学名叫泽兰,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以入药,开紫红色花,其茎、叶、花都有微香,古代用于熏香。《易经•系辞》里就有“其臭如兰”的形容。“馨”是散布很远的香气,多比喻人的德化远播、声誉流芳百世。 松柏属不落叶乔木树种,其生长不择土质,可活千年以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人认为松与君子一样,具有常青不老,四时不易其叶的品质。松为人君,传说梦见松树的人将为公,所以公木为松。柏树则被认为是阴木,可以寄托哀思,西方属金色白,故白木为柏。中国文化中的陵墓旁一定要植柏,墓柏是陵寝的一部分,盗伐墓柏的与挖坟掘墓者同罪。记述汉代风俗的《三辅旧事》中记载:凡有盗伐陵柏者“皆杀之弃市”。 一个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象香草那样香气远播;同时真正的德行能够耐霜雪,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荀子说过“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谚语中也有“疾风知劲草”的话,说的是在中国西北有一种草,寒风一起百草倒伏,只有它高高地迎风立于山岗之上,这就是中药里面专治风湿病的独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这两句话自勉,自立利他、成己成人。
德:《说文》升也。
《广韵》德行也。《集韵》德行之得也。《正韵》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易·干卦》君子进德修业。《诗·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书·皋陶谟》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又《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周礼·地官》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又《玉篇》德,惠也。《书·盘庚》施实德于民。《诗·小雅》既饱以德。
又善敎也。《礼·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注》德谓善敎。
又感恩曰德。《左传·成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疏》德加于彼,彼荷其恩,故谓荷恩为德。《后汉·樊晔传》光武微时,晔馈饵一笥,帝德之不忘。
又《韵会》四时旺气也。《礼·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又《谥法》绥柔士民,谏争不威,执义扬善,曰德。
又《玉篇》福也。
又星名。《前汉·郊祀志》望气王朔言,后独见填星出如瓜。有司皆曰:陛下建汉家封禅,天其报德星云。《注》德星,既填星也。
又《韵会》亦作悳。《前汉·贾谊传》悳至渥也。 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建:《说文》立朝律也。《书·洪范》建用皇极。
又《玉篇》竖立也。《韵会》置也。《易·比卦》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又《广韵》木名。在弱水,直上百仞,无枝。
又星名。《礼·月令》仲春之月,旦建星中。《注》建星在斗上。《史记·天官书》建星者,旗也。《注》建六星在斗北,临黄道,天之都关也。 造字本义:辟山为址,筑墙造屋。(表示辟山为址,傍山筑屋。为了肥沃的土壤和方便灌溉,古人大多定居于河湖岸边;又为了地基牢靠和防洪防汛,古人常辟山为址,傍山筑屋,面河而居。)
名:《说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玉篇》号也。《广韵》名字也。《春秋·说题》名,成也。《左传·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又自呼名也。《礼·曲礼》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又呼人之名也。《礼·曲礼》国君不名卿老世妇。
又名誉也。《易·干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又《春秋·说题》名,大也。《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又名号也。《仪礼·士昏礼》请问名。《疏》问名,问姓氏也。名有二种,一是名字之名,一是名号之名。孔安国注尚书,以舜为名。郑君目录,以曾子为姓名,亦据子为名,皆是名号为名者也。今以姓氏为名,亦名号之类。《周语》有不贡,则修名。《注》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
又号令也。《周语》言以信名。《注》信,审也。名,号令也。
又文字也。《仪礼·聘礼》不及百名书于方。《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周礼·秋官·大行人》谕书名。《注》书名,书之字也,古曰名。
又《春秋·解题》名,功也。《周语》勤百姓以为己名。《注》功也。
又《释名》名,明也,明实事使分明也。
又《尔雅·释训》目上为名。《注》眉眼之闲。 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
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字”。
立:《说文》立,住也。《释名》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驻其所也。《广韵》立,行立。《礼·曲礼》立必正方。
又成也。《礼·冠义》而后礼义立。
又坚也。《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论语》三十而立。
又树立也。《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伊训》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左传·襄二十四年》穆叔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又置也,建也。《书·牧誓》立尔矛。《周礼·天官》建其牧,立其监。《左传·桓二年》师服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又存立也。《论语》己欲立而立人。
又速意也。《史记·平原君传》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又直起也。《前汉·五行志》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 甲骨文像一个人站在地上,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地面。造字本义:站在地上。
形:《说文》象形也。《释名》形有形象之异也。《易·干卦》品物流形。
又《系辞》在地成形。
又《玉篇》形,容也。《书·说命》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传》审所梦之人,刻其形象。《谷梁传·桓十四年》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注》貌,姿体。形,容色。
又《韵会》形,体也。《前汉·杨王孙传》形骸者,地之有也。
又《正韵》现也。《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又骨露也。《礼·曲礼》居丧之礼,毁瘠不形。《注》形谓骨见。
又地势也。《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注》得形势之胜便者。《前汉·鼌错传》臣闻用兵临战合刅之急者。一曰得地形。
又器也。《史记·秦本纪》饭土塯,啜土形。《注》如淳曰:土形,饭器之属,瓦器也。◎按与铏同。 造字本义: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彤”是用朱丹上彩,使物象赤化;“形”是着色加彩,使图案从背景中显示出来。
端:《说文》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直也,正也。《礼·曲礼》振书端书于君前。《注》端,正也。《玉藻》目容端。《前汉·贾谊传》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
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礼·礼运》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公羊传·隐元年注》上系天端。《疏》天端,即春也。春秋说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左传·文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疏》履,步也,谓推步历之初始,以为术历之端首。《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注》端者,首也。人皆有仁义礼智之首,可引用之。
又《广韵》绪也,等也。《扬子·方言》绪,南楚或曰端。
又《增韵》审也。《战国策》郄疵对智伯曰:韩魏之君,视疵端而趋疾。
又专也。《战国策》敢端其愿。《注》端,犹专也。
又布帛曰端。《礼·记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为端。《小尔雅》倍丈谓之端,倍端谓之两,倍两谓之疋。
又《周礼·春官》其齐服有玄端,素端。《郑司农注》衣有襦裳者为端。《谷梁传·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注》端,玄端之服。《疏》其色玄,而制正幅无杀,故谓之玄端。 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老人拄杖而行。端,表示老人拄杖直立。造字本义:动词,老人借着拐杖站直、站稳。
表:《说文》表,上衣也。《玉篇》衣外也。
又外也。《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又表异。《书·毕命》表厥宅里。《传》表异其宅里。
又标也。《晋语》置茅蕝,设望表。《注》谓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
又笺表。《释名》下言于上曰表。《蔡邕·独断》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
又《韵会》杪也,末也。 造字本义:用动物毛皮制成的外衣。
正:《说文》是也。从止一以止。《注》守一以止也。《新书·道术篇》方直不曲谓之正。《易·干卦》刚健中正。《公羊传·隐三年》君子大居正。
又备也,足也。《易·干·文言》各正性命。《书·君牙》咸以正罔缺。
又《尔雅·释诂》正,长也。《郭注》谓官长。《左传·隐六年》翼九宗五正。《杜注》五正,五官之长。
又《昭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又官名。《礼·王制》史以狱成告于正。《郑注》正,于周乡师之属,今汉有正平丞,秦所置。
又朼载也。《周礼·夏官》诸子大祭祀,正六牲之体。《注》正谓朼载之。朼,亦作匕。
又常也。朱子云:物以正为常。
又正人,寻常之人也。《书·洪范》凡厥正人。《朱子·语录》是平平底人。
又定也。《周礼·天官》宰夫令羣吏,正岁会,正月要。《注》正,犹定。
又决也。《诗·大雅》维龟正之。
又治其罪亦曰正。《周礼·夏官》大司马九伐之法,贼杀其亲则正之。《注》正之者,执而治其罪。《王霸记》曰:正,杀之也。
又直也。《易·坤·文言》直其正也。《尔雅·释泉》滥泉正出。正出,直出也。
又平质也。《论语》就有道而正焉。《屈原·离骚》指九天以为正。《注》谓质正其是非也。
又以物为凭曰正。《仪礼·士昏礼》父戒女,必有正焉,若衣若筓。《注》有正者,以托戒使不忘。
又厘辨也。《论语》必也正名乎。
又四月亦曰正月。《诗·小雅》正月繁霜。《笺》夏之四月,建巳之月。《疏》谓之正月者,以干用事,正纯阳之月。
又《杜预·左传·昭十七年注》谓建巳正阳之月也。正,音政。
又预期也。《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公羊传·僖二十六年》师不正反,战不正胜。 又三正。《史记·历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然。《后汉·章帝纪》王者重三正,愼三微。《注》三正,天地人之正。
又人臣之义有六正,谓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也。见《说苑》。
又七正,日月五星也。《书·舜典》作七政。《史记·律书》作七正。
又八正,谓八节之气,以应八方之风。《史记·律书》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
又《大品经说》八正,曰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王屮·头陀寺碑文》凭五衍之轼,拯溺逝川。开八正之门,大庇交丧。
又先正,先贤也。《书·说命》昔先正保衡。
又谥法。《汲冢周书》内外宾服曰正。 “正”是“征”的本字。造字本义: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彳”(行)另造“征”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正”。
祸:《说文》害也,神不福也。《释名》毁也,言毁灭也。《增韵》殃也,灾也。《诗·小雅》二人从行,谁为此祸。《礼·表记》君子慎以避祸。
造字本义:神因人的过犯而降下死难。
因:《说文》从囗大。会意。《徐锴曰》能大者,众围就之也。《段注》就也。就下曰。就高也。为高必因丘陵。为大必就基址。故因从囗大。就其区域而扩充之也。中庸曰。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左传曰。植有礼。因重固。人部曰。仍、因也。论语。因不失其亲。谓所就者不失其亲。从囗大。于眞切。十二部。
又仍也,袭也。《论语》殷因于夏礼。《孟子》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注》析而又析也。《礼·礼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
又依也。《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又托也。《孟子》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
又由也。《邹阳·上梁王书》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莫不按剑相眄者,无因至前也。
又缘也。《传灯录》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 “因”是“茵”的本字。因,甲骨文像一个人躺卧在席垫上。造字本义:躺在席子上。当“因”的“卧席”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卄”另造“茵”代替,强调苇、藤的材质。
恶:《说文》过也。《段注》人有过曰恶。有过而人憎之亦曰恶。本无去入之别。后人强分之。从心。亚声。乌各切。五部。
《广韵》不善也。从心亚声。《通论》有心而恶谓之恶,无心而恶谓之过。
又丑陋也。《书·洪范》六极,五曰恶。《传》丑陋也。《五行传》貌不恭之罚也。
又瑕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筑氏》敝尽而无恶。《注》虽至敝尽,无瑕恶也。
又粗也。《史记·项羽本纪》以恶食食项王使者。谓粗饭也。
又年凶曰岁恶。
又器物不良曰苦恶。
又粪秽也。《前汉·昌邑王传》如是靑蝇恶矣。《师古曰》恶即矢也。越王句践为吴王尝恶。
又多所不可曰性恶。《后汉·华陀传》为人性恶难得意。 (亚,位居第二的)+(心,意愿),表示不如愿的。造字本义:内心无法接受的,反感的。
积:《说文》聚也。《段注》(积) 聚也。禾与粟皆得称积。引伸为凡聚之称。《增韵》累也。堆叠也。《易·大有》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又《升卦》积小以高大。《诗·周颂》积之栗栗。《礼·月令》仲秋命有司,趣民多积聚。《前汉·食货志》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又《仪礼·士冠礼》皮弁服素积。《郑注》积犹辟也,以素为裳,辟蹙其要中。 (禾,谷物)+(责,绩,续接、累加),表示持续累加的谷物。造字本义:储备的粮食。
福:《说文》佑也,休也,善也,祥也。《礼·祭统》福者,备也。《易·谦卦》鬼神害盈而福谦。《书·洪范》向用五福。
又《释名》福,富也。其中多品如富者也。
又祭祀胙肉曰福。《周礼·天官·膳夫》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谷梁传·僖十年》祠致福于君。
又福犹同也。《张衡·西京赋》仰福帝居,阳曜阴藏。《薛注》言今长安宫,上与五帝所居之太微宫,阳时则见,阴时则藏,同法也。 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酉”的变形,表示酒坛。。福,甲骨文(示,祭祀)(又,巫师的动作)(酉,酒坛)(双手,奉持),表示巫师手奉美酒,祭祀祈祷。造字本义:动词,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从甲骨文字形看远古祖先的幸福观,“幸”*为帝王所赐,是临死获赦而活着;“福”为上苍所赐,是神佑而富足安康。
缘:《说文》衣纯也。《礼·深衣》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注》缘,緆也。《前汉·公孙弘传》缘饰以儒术。《注》譬之于衣加纯缘者。
又《广韵》与专切《集韵》余专切,并音沿。《玉篇》因也。
又循也。《孟子》犹缘木而求鱼也。
又顺也。《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
又夤缘,连络也。《韩愈·古意》靑壁无路难夤缘。 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物的嘴,代动物。缘,篆文=(糸,丝绳)+(彖,代动物),造字本义:用绳线捆绑动物。
善:《说文》吉也。《玉篇》大也。《广韵》良也,佳也。《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
又《诗·墉风》女子善怀。《笺》善,犹多也。《礼·文王世子》尝馔善,则世子亦能食。《注》善谓多于前。
又《礼·曲礼·入国不驰注》驰善躙人也。《疏》善犹好也,车驰则好行刺人也。
又《礼·王制注》善士谓命士也。
又《礼·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疏》善犹解也。
又《礼·少仪》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疏》道难,故称习。艺易,故称善。 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祥”。善,甲骨文=(羊,即“祥”)+(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造字本义:形容词,神态安祥,言语亲和。
庆:《说文》行贺人也。从心从夂。吉礼以鹿皮为贽,故从鹿省。丘竟切。《周礼·春官·宗伯》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疏》谓侯国有喜可贺,王使大夫以物庆贺之也。
又《秋官·大行人》贺庆以赞诸侯之喜是也。
又善也。《书·吕刑》一人有庆。《正义》天子有善事也。《诗·大雅》则笃其庆。《毛传》善也。《正义》福庆为善事,故为善也。
又休也。《礼·月令》行庆施惠。《注》庆谓休其善也。休,美也。
又福也。《易·履卦》大有庆也。《诗·小雅》孝孙有庆。
又赐也。《诗·小雅》是以有庆矣。《笺》谓有庆赐之荣也。 庆,甲骨文像一个眉开眼笑的人手捧宝贝。造字本义:手持财礼,眉开眼笑前往祝贺。 在现代汉语词汇“庆贺”中,“庆”与“贺”近义,但在甲骨文字形中有所区别:“庆”强调赠送礼物,以示纪念主人的称心事件;“贺”强调送礼的同时,现场说好话恭维主人。
竞:强也。《书·立政》乃有室大竞。《尔雅·释诂》竞,强也。《左传·僖七年》心则不竞,何惮于病。
又争也,逐也,高也,遽也。《诗·商颂》不竞不絿。《注》竞,逐也。《左传·襄十年》郑其有灾乎,师竞已甚。《注》争竞也。《哀二十三年》敝邑有社稷之事,使肥与有职竞焉。《注》竞,遽也。
又《增韵》盛也。《左传·昭三年》二惠竞爽。 竞,甲骨文像两个头部加“辛”的俘虏或奴隶并列在一起,表示两个俘虏或奴隶相拼相争。造字本义:战争的胜利者或主人,强迫战俘或奴隶比武,以此取乐。
资:《说文》货也。《段注》货者、化也。资者、积也。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绤。皆居积之谓。资者、人之所藉也。周礼注曰。资、取也。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从贝。次声。卽夷切。十五部。《易·旅卦》旅即次,怀其资。《注》必获次舍,怀来资货。
又《易·干卦》万物资始。《释文》资,取也。
又《仪礼·聘礼》问岁月之资。《注》资,行用也。 又《五经文字》赍,与资同。《仪礼·少牢馈食礼》资黍于羊俎两端。《注》资,犹减也。今文资作赍。
又与咨同。《礼·缁衣》民惟曰怨资。《尚书》作咨。 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旅行在外。資,篆文=(次,旅行)+(貝,钱财),表示旅行用的钱财。造字本义:名词,旅费,路费。
事:大曰政,小曰事。《说文》职也。《广韵》使也,立也,由也。《释名》事,伟也。伟立也。凡所立之功也。《书·大禹谟》六府三事允治。
又《诗·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注》三公也。
又《诗·大雅》三事就绪。《注》三农之事也。
又奉也。《礼·曲礼》年长以倍。则父事之。
又营也,治也。《史记·曹参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 “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中,是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 )+(又,执、持) ,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是“中”的繁体甲骨文的简写。古远时代以族旗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中”的本义即两国使者各执国旗争端的国界会谈调停,折中求和。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出使和谈,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
古代称博学的文职官员为“史”,称行政管理官员为“吏”。
严:《说文》敎命急也。
又《尔雅·释诂》严,敬也。《书·皋陶谟》日严祇敬六德。
又《玉篇》威也。《礼·祭义》严威俨恪。《疏》严谓严肃。
又尊也。《礼·大传》收族故宗庙严。《注》严犹尊也。《史记·游侠传》诸公以故严重之。
又《广韵》严,毅也。
又《前汉·史丹传》声中严鼓之节。《注》李奇曰:庄严之鼓节也。
又《韵会》戒也。昏鼓曰夜严。
又《正字通》寒气凛冽曰严。《李白诗》霜朽楚关木,始知杀气严。
又《正字通》敌将至,设备曰戒严。敌退,弛备曰解严。 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坚硬、难以改变。嚴,金文=(的变形,“岩”,坚硬不变)+(帚,体罚用的竹鞭)+(又,抓持)+(口,训诉),表示为苛硬的标准而体罚训斥。造字本义:体罚、训斥,用苛刻的硬标准要求。
与:《说文》赐予也。一勺为与。《六书正讹》寡则均,故从一勺。(與)〔古文〕《说文》党与也。《战国策》是君以合齐与强楚。《注》与,党与也。《管子·八观篇》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
又《广韵》善也。《礼·礼运》诸侯以礼相与。
又《增韵》及也。《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许也,从也。《论语》吾与点也。《管子·形势解》鬼神助之,天地与之。
又待也。《论语》岁不我与。
又《博雅》如也。《前汉·韩信传》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注》师古曰:与,如也。《司马相如·子虚赋》楚王之猎,孰与寡人。
又施予也。《礼·曲礼》与人者,不问其所欲。《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注》与,谓予人物也。
又助也。《战国策》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注》与,犹助也。
又类也。《周语》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曲与焉。《注》与,类也,威仪少比类也。
又以也。《诗·召南》之子归,不我与。《朱注》与,犹以也,以谓挟己而偕行也。
又和也。《战国策》内寇不与,外敌不可拒。《注》寇犹乱,与犹和也。 又用也。《诗·唐风》人之为言,苟亦无与。《传》无与,弗用也。
又数也。《礼·曲礼》生与来日。《注》与,犹数也。
又语辞。《礼·表记》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
又容与,闲适貌。《庄子·人闲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注》以求从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楚王乃弭节,裴回翱翔容与。《注》索隐曰:言自得。
又《正字通》大与,官名,主爵禄之官。
与,篆文是指事字,在“匕”(食勺)上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用勺子添食。造字本义:用食勺为别人添食。
(合并字“與”)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添食、给予。與,(舁,很多手放在一起)+(与,给予),表示相互给予。造字本义:结交,相互支持。
敬:《说文》肃也。《释名》敬,警也。恒自肃警也。《玉篇》恭也,慎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书·洪范》敬用五事。《周礼·天官·小宰》三日廉敬。《注》敬,不解于位也。《礼·曲礼》毋不敬。《注》礼主于敬。《左传·僖三十三年》敬德之聚也。《论语》修己以敬。
又《后汉·周燮传》安帝以玄纁羔币聘燮,燮因自载到颍川阳城,遣生送敬,遂辞疾而归。《注》送敬,犹致谢也。
孝:《说文》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书•尧典》克谐以孝。《礼•祭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之谓畜。
又《祭义》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莅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陈无勇非孝。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又《谥法》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大虑行节,并曰孝。 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年长。孝,甲骨文=(是“老”的省略,长发长者)+(子,后代),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造字本义: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
竭:尽也。《礼·曲礼》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史记·太史公自序》神大用则竭。
又《说文》负举也。《段注》凡手不能举者、负而举之。《礼·礼运》五行之运,迭相竭也。《注》竭犹负戴也。言五行运转,更相为始。
又《玉篇》败也。《左传·庄十年》曹刿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力:《说文》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灾。《徐曰》象人筋竦,其身作力,劲健之形。《增韵》筋,力气所任也。《礼·聘义》日几中而后礼成,非强有力者不能行也。
又《曲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又《韵会》凡精神所及处,皆曰力。《孟子》圣人既竭目力焉,既竭耳力焉。
又《韵会》物所胜亦曰力。《家语》善御马者均马力。《杜甫·张旭草书诗》溟涨与笔力。
又勤也。《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前汉·司马迁传》力诵圣德。《注》师古曰:力,勤也。
又《礼·坊记》食时不力珍。《注》力,犹务也。
又《后汉·铫期传》身被三创,而战方力。《注》力,苦战也。
又病甚曰力。《唐书·汲黯传》臣犬马病力。
又为人役者曰力。《晋·陶潜·与子书》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力”与“手”同源。力,甲骨文像向下伸展的手臂,是右手(即“又”)的变形。有的甲骨文写作“又”。古人的手臂,由于大量的日常手工劳动而强壮有劲,造字者遂以强壮有劲的手臂代表无形的力量。在甲骨文中,有力的男子为,有力的女子为。金造字本义:名词,强壮有劲的手臂。
忠:《说文》敬也。《玉篇》直也。《增韵》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
又《六书精蕴》竭诚也。《书·伊训》为下克忠。《传》事上竭诚也。
又不贰也。《诗·邶风·北风笺》诗人事君无二志,勤身以事君,忠也。
又《广韵》无私也。《左传·成九年》无私,忠也。《后汉·任延传》延曰:私臣不忠,忠臣不私。
又厚也。《周语》忠非亲礼。《注》厚也。
又《谥法》危身奉上,险不辞难曰忠。 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在两者之间、不偏不离。忠,金文=(中,正而不偏)+(心,情感、态度),表示态度公正,不偏私情。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公正,不偏私情。
尽:《说文》器中空也。《小尔雅》止也。《玉篇》终也。《广韵》竭也。《集韵》悉也。《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左传·哀元年》去恶莫如尽。《谷梁传·定十年》孔子历阶而上,不尽一等。《礼·曲礼》君子不尽人之欢。《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史记·礼书》明者,礼之尽也。《荀子·正名篇》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注》适可而止也。
又《韩鄂岁华纪丽》大酺小尽。《注》月三十日为大尽,二十九日为小尽。 盡,甲骨文=(皿,食物用完后空的盛器)+(又,抓持)+(毛,毛刷),表示吃完盛器中的食物后用毛刷清洁盛器。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毛刷清洁食物被完全吃完后的盛器。
命:《说文》使也。《书·尧典》乃命羲和。
又《玉篇》敎令也。《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传》言其外布文德敎命。《说命》王言惟作命。《易·泰卦》自邑告命。《增韵》大曰命,小曰令。上出为命,下禀为令。
又《尔雅·释诂》命,告也。
又《易·干卦》各正性命。《疏》命者,人所禀受。《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注》命者,生之极。《左传·成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疏》命虽受之天地,短长有本,顺理则寿考,逆理则夭折,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法则,以定此命,言有法,则命之长短得定,无法,则夭折无恒也。
又《诗·周颂》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笺》命,犹道也。
又《诗·周颂》夙夜基命宥密。《传》命,信也。《疏》信顺天命。
又《周礼·春官·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论语》为命裨谌草创之。《疏》命,谓政令盟会之辞也。
又《周礼春官大宗伯》典命。《注》命,谓迁秩羣臣之书。
又星名。《周礼·春官·大宗伯》司命。《注》文昌第四星。
又《周语》襄王赐晋惠公命。《注》命,瑞命。诸侯卽位,天子赐之命圭,以为瑞节。
又《周语》襄王赐。晋文公命。《注》命,命服也。诸侯七命,冕服七章。
又《前汉·张耳传》尝亡命游外黄。《注》师古曰:命者,名也。脱名籍而逃亡。
又《前汉·李陵传》射命中。《注》师古曰:所指名处,卽中之也。
又《广韵》计也。
又《广韵》召也。 “令”与“命”同源,后分化。令,甲骨文(朝下的“口”)+(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指示下级。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
译文——
符合自然律的方法论在心中定居了,人的名号也就跟着树立起来了。内心之形站直站稳了,外表言行也就符合天理了。心中那山谷空旷,心声就能传得又远又长;心中那厅堂虚静,心声的回音就会绕梁不绝。内心无法接受而犯下的过错积聚起来,人将失去天神护佑而遭遇灾祸。富足安康的祈祷,将会循着人安详的神态、亲和的言语前来呈送贺礼而得以实现。一尺璧玉不值得宝贝,一寸光阴都应该争取。资助父亲旅行的路费,履行公职,应该用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恭敬而谨慎。服从、奉养父母和长辈要用尽全部力气,用心工作要完全知晓并达成上级指示。行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为人要夙兴夜寐,冬温夏凊,孝顺父母,晚睡早起,勤勉努力。做人的德行要像芳香的兰草,香气散播得很远;像茂盛的青松,风雪中仍然生机盎然。
心得体会——
1、读到现在有点感觉了,从字词朴素的本意出发,场景、描述性,故事讲起来就比较生动和立体。
2、朴素的道理,道投出来的纹路,哈哈,我想说什么呢……对,好基础。
月小结——
不知不觉就一个月了哦。最初读它老是连到道德经那里去了呀,查字查出来那么艰深,这个怎么讲啊。后来琢磨着吃掉消化成生活里头的比方吧,还行,可以消化一些。现在找到个什么感觉呢,直接讲字,直接讲典故,也挺好的。看到什么东西,联想起个什么,就问她个什么,比如,你说,字是怎么来的呀,时间是什么东西呀,道理是个什么啊,日月的甲骨文怎么写的呀,之类的。她有兴趣就会反问,是什么?这样就能讲。如果不感兴趣,就飘过吧。在家吟诵啊,一起洗澡唱歌啊,你唱个儿歌,我唱段千字文,咱们互相学歌呀。还挺有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