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5-9-14 15:38 编辑
第三周第一天
一、原文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màn],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二、查字 1、必——“必”是“柲”的本字。必,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戈的手柄两侧加两竖指事符号,表示戈柄的护层(参见“介”)。古人将多层柔韧的竹片缠在一起,作为锻锤、戈、矛等器械的手柄,以良好的韧性避免在使用巨大暴发力时折断手柄。在古人眼里,战场上枪械手柄的质量攸关性命,因此手柄的韧性是“必须”的保障。造字本义:名词,将多层竹片缠在一起构成的戈、矛等器械的柔韧手柄。 2、息——“瘜”是“息”的异体字;“��”是“瘜”的异体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借代心脏所在的胸部。息,金文=(自,即“鼻”的本字,呼吸器官)+(心,胸、腹),表示以腹为鼻进行呼吸。造字本义:动词,以腹为鼻,即胎儿不用口鼻、只借助母体的心跳来呼吸,沉静安定,运气若有若无。 3、居——“居”是“毓(育)”的异体字。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孕妇。毓,甲骨文=(女,孕妇)+(水,产妇的羊水)+(倒写的“子”,胎儿降生),表示胎儿伴随大量羊水排出母体。在古人眼里,妇女生育后安安定定在家里“坐月子”,最能体现“住家过日子”的本质,因此“居”从“生育”的本义引申出“住家过日子”的含义,又因此用“居”代替本义为“住家生活”的“凥”。造字本义:动词,妇女生育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 4、操——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噪”的本字,表示栖集在树上的鸟群喧闹鸣叫。操,篆文=(手,挥动拳脚)+(喿,即“噪”的本字,鸟群喧闹鸣叫),表示集体运动发出喧闹声。造字本义:动词,集体喊着口令训练或演习。 5、缦——“曼”是“嫚”和“縵”的本字。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冒”和“帽”的本字,表示套头、遮脸。曼,甲骨文=(上下两个“又”,两只手)+(目,用眼看),表示在半遮半掩的两手之间向外看。古代身材婀娜的女子在表演柔媚甜软的歌舞时,常将两掌掌背横在脸上半遮眼睛,或用轻柔飘逸的纱巾将面部半遮半掩,创造出柔美、迷离的艺术效果。“曼”由动词“歌舞女子在纱巾的半遮半掩中流盼”引申出名词“轻柔飘逸的丝巾”;当“曼”的名词含义“飘柔的丝巾”消失后,篆文再加“糸”(丝)另造“縵”代替。造字本义:名词,轻柔飘逸的纱巾、丝品。 6、弦——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幺”,细单线。弦,甲骨文=(弓,有弹性的射击器械)+(像夹带弹丸的丝线),表示系在弓子两端、增强弹射力的牛筋之类弹性绳线。造字本义:名词,紧绷在弓子的两端、以其弹力射箭的牛筋。 7、博——“博”和“搏”在金文字形中原本是一个字,从篆文开始分化。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缚”的本字,表示捆绑。博,甲骨文假借“尃”。尃,甲骨文=(像线绕在纺砖上)+(又,抓),表示抓住并捆绑。博,金文字形多样化,都强调武力拼杀、绑获对手:金文字形 =(十,盾)+(尃,即“缚”),表示武力拼杀,捆绑俘虏。造字本义:武力拼杀,捆绑俘获敌人。 8、依——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上装。依,甲骨文=(衣,上装,借代前胸)+(人,人体),表示一个人偎在他人胸上,不愿离开。造字本义:动词,偎在对方胸口,表示心连心,不愿离开。 9、诗——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庙宇,祭祀场所。詩,篆文=(言,说)+(寺,庙宇,祭祀场所),表示祭祀主持者祝祷赞颂。造字本义:动词,祭祀时赞颂神灵和先王。 10、杂——“杂”是“朹”的异体字。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数量大。朹,籀文=(木,树)+(九,数量大),表示多种树木。造字本义:动词,一个林子里混合多种树木。 11、艺——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执握。埶,甲骨文=(丮,双手执握)+(木,幼苗),表示执苗种植。造字本义:动词,种植庄稼草木,培土锄草。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大学的教导,根据时序教导时必须手持符合公义道理的事务和职责,老师的教授结束后回到内心悄悄琢磨时,必须手持如在家过日子般的安定,进行深入的领悟。 不先集体喊着口令训练用轻柔飘逸的纱巾将面部半遮半掩,以能创造出柔美的艺术效果,就不能安定于琴弦之上;不深刻体会武力拼杀的对立与偎在对方胸口的依赖,就不能安定于言说心志、抒发情感的押韵文字;不多样性地服从日常生活要求,就不能安定于遵守礼仪。不喊着号子一齐使劲夯实重要的基础技艺(种植),就不能开心地合着志向的引导进行学习。
五、阅读心得 生活(居学)与学习(正业)是分不开的,生活是基础,学校的教学是提升,但最终还要用于生活。 学习的要点是和合,求同存异之后合在第三者上。
【师说】
开学典礼上的四件事,皮弁祭菜,《宵雅》肄三,入学鼓箧,夏楚二物;日常三件事,未卜禘不视学,时观而弗语,幼者弗问。这七件事情,是教学的大规矩 以前的书上说,办学这个事儿不外乎两方面,管理者尽其职,先生和学者树立志向 就像开学典礼祭拜仪式需要有人实际的组织行为和真金白银的付出,也需要有人真心祭拜,以身入局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各在其位,各谋其职。会打三班鼓得有一班人。众人拾柴火焰高。 教,是建国君民这个系统过程的一个环节。而同时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教之大伦,是一个系统工程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职位 蛾子时术之:发展性、过程性、活性、命性 斅学半:术性、亲性、仁性、人性 念终始典于学:目的性、来源性、统治性、神性 学记读到现在,我们能见到学记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能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把握方式 同时也是对“学”的把握方式 华夏人对万事万物的把握纲目,也是对学的把握纲目,在不断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