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双玉

双玉《六韬》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4-12 22: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5-4-12 22:54 编辑

第八周 (4月6日-12日)
龙韬
将威第二十二【原文 注音及翻译】
(全文均能识字,无注音)
      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为禁止而令行?”

  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武王问太公说:”将帅用什么办法来树立威信?用什么办法来体现圣明?用什么办法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
  大公答道:“将帅通过诛杀地位高贵的人来树立威信,通过奖赏地位低下的人来体现圣明,通过审慎而严明的赏罚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因此,杀一人而能使全军震骇的,就杀掉他;赏一人而能使全军高兴的,就奖赏他。诛杀贵在诛杀地位高贵的人,奖赏重在奖赏地位低下的人。能诛杀那些官高位显担当重要职务的人,是刑罚能触及最上层;能奖赏牛僮、夫、饲养人员等地位低下的人,是奖赏能达到最下层。刑罚及于最上层,奖赏达到最下层,这就是将帅的威信得以树立,命令能够执行的原因所在。

【查字】
1. 威:造字本义:动词,封建时代对不守妇道的女子施刑,以警示妇女遵守妇道
2. 明:造字本义:动词,日光或月光将空间照亮。隶化后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日”写成,将籀文字形中的“月”写成。甲骨文异体字“朙”月,月亮囧,窗牖),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亮夜里黑暗房间的角落。“朙”的隶书异体字“眀”误将“囧”写成“目”。古籍多以“明”代替“朙”和“眀”。“明”侧重表示日光充足;“朗”侧重表示月光充足。

【我如何做】
赏罚分明,不过纠结而优柔寡断,逐渐笃实自己的决策,推进行动。

励军第二十三
【原文 注音及翻译】
(全文均能识字,无注音)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致胜的要领。”
  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对,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而是由于将帅关心自己的冷暖和饥饱,体恤自己的劳苦,因此深受感动而甘心尽力报效。”

【查字】
1. 励:造字本义:动词,竭力磨利工具
2. 礼: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
3. 止:造字本义:名词,张开脚趾的脚掌,站立并支撑身体、或支撑身体行走的器官当“止”的“脚趾”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足”另造“趾”代替。

【我如何做】
在劳动的第一线身先士卒,寒暑同劳苦,共命运。

阴符第二十四

【原文 注音及翻译】
(全文均能识字,无注音)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凡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杀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到敌国境内,全军突然遭遇紧急情况,或者对我有利,或者对我有害,我想从近处通知远方,从国内策应国外,以适应三军的需要,应当怎么办?”
  太公答道:“君主授予主将秘密的兵符,一共分为八种:有我军大获全胜、全歼敌军的阴符,长度为一尺;有击破敌军,擒获敌将的阴符,长度为九寸;有迫使敌军投降,占领敌人城邑的阴符,长度为八寸;有击退敌人,通报战况的阴符,长度为七寸;有激励军民坚强守御的阴符,长度为六寸;有请求补给粮草、增加兵力的阴符,长度为五寸;有报告军队失败,将领阵亡的阴符,长度为四寸;有报告战斗失利,士卒伤亡的阴符,长度为三寸。凡是奉命传递阴符的,如果延误时限、泄露机密,听到的和随便传告机密的,都一律处死。这八种阴符,由君主和将帅秘密掌握,是一种用来暗中传递消息,而不泄露朝廷和战场机密的通讯手段。这样,即使敌人有十分高深的智慧,也无法识破它的奥秘。”
  武王说:“高明啊!”

【查字】
1. 符:造字本义:名词,一种竹制的核验信物,即,古人将刻有特殊图文的竹片剖成两半,一半留在上级,一半留在下级,作为朝廷或官署封爵、置官、命使和调遣兵将时双方核验的凭证,以双方所持竹片图文是否相吻合来检验持符者的身份真假
2. 克:造字本义:动词,古人杀人剔肉祭天,祈求消除天灾隶书写成的组合。当“克”的“杀人祭天”本义消失后,楷书再加“刀”另造“剋”代替。

【我如何做】
识别和创建家庭生活中的“阴符”,隐形的信息系统。比如我们夫妻吵架了,以某种信号表示愿意沟通、表示和好的意愿。

【心得总结】
将要威,上下刑赏分明;也要仁,与士兵同呼吸共命运;有谋,阴符系统统合全军的行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19 22: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5-4-19 23:03 编辑

第九周 (4月13日-19日)
龙韬
阴书第二十五【原文 注音及翻译】
(全篇均能识字,无注音)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繁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知能识。”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国君与主将想要集结兵力,根据敌情进行灵活的机动,谋求出其不意的胜利。但事情繁杂,用阴符难以说明问题,彼此相距又十分遥远,言语难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道:“所有密谋大计,都应当用阴书,而不用阴符。国君用阴书向主将传达指示,主将用阴书向国君请示问题,这种阴书都是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所谓一合而再离,就是把一封书信分为三个部分;所谓三发而一知,就是派三个人送信,每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互参差,即使送信的人也不知道书信的内容,这就叫阴书。这样,无论敌人怎样聪明,也不能识破我的秘密。”
  武王说:“高明啊!”

【查字】
1. 阴:造字本义:名词,山地背阳的潮湿北坡
2. 参:造字本义:动词,博学的老者仰观星天,辨别方位
【我如何做】
警觉自己容易“全盘托出”的毛病。探查到对方来聊天、问话的目的,根据对方目的有的放矢地说话聊天,而不是把自己直白坦诚而愚蠢地暴露给对方。

军势第二十六
【原文 注音及翻译】
(全篇均能识字,无注音)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资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

  “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说:“进攻作战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答道:“作战的态势要根据敌人的行动而决定,战术的变化产生于敌我双方的临阵对垒,奇正的运用来源于将帅无穷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最重要的机密不能泄露,用兵的谋略不可言传,况且机密极为重要只能藏于心中而不能表现为论论,军队的部署和运用只能隐秘而不可暴露于敌。倏然而去,忽然而来,独断专行而不受制于人,这就是用兵的原则。敌人听说我军兴兵,就会商议应对之策;敌人发现我军行动,就会设计对我算计图谋;敌人了解我军企图,我军就会陷入困境;敌人摸清我军规律,我军就会遭遇危险。所以善于用兵的,取胜于军队动用之前;善于消除祸患的,能够消除祸患于未然;善于打胜仗的,能够取胜于无形之中。最高明的作战是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因此,经过白刃相交殊死拚搏而取胜的,不是良将;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的,不是智士;智慧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师;技艺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工。用兵最重要的莫过于所攻必克,作战最重要的莫过于保守机密,行动最重要的莫过于出其不意,计谋最重要的莫过于神妙难测。凡是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示弱于敌,然后进行决战。这样便可事半而功倍。
  圣人观察天地的变化,反复探求其运行的规律,根据日的运行,季节的变化,昼的长短,推断出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万物的生死,取决于天地的变化。所以说,没有弄清战争的形势就贸然作战,虽然军队众多,也必定失败。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看到有胜利把握就进攻,没有获胜的可能就停止。所以说,不要恐惧,不要犹豫。用兵的害处,最大的是犹豫;军队的灾难,最大的是狐疑。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不放过,遇到有利的战机决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有利战机,自己反而会遭受祸殃。所以,明智的指挥者抓住战机就不放过,机智的指挥者一经决定就绝不迟疑。所以投入战斗才能象迅雷使人不及掩耳,象闪电使人不及闭目,前进有如惊奔驰,作战有如狂迅猛。阻挡它的就被击破,靠近它的都被消灭,这样的军队谁还能抵抗呢?
  将帅用兵,能不动声色而胸有成的叫做神,情况未明而洞察端倪的叫做明。所以,掌握了神明的道理,作战就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天下就没有敢于作对的敌国。”
  武王说:“您说得好啊!”

【查字】
1. 制:造字本义: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好更多的果子,修剪果树的枝梢,减省营养浪费
2. 专:造字本义:动词,手转纱轮纺纱
3. 克:造字本义:动词,古人杀人剔肉祭天,祈求消除天灾
4. 释:造字本义:动词,解除囚犯的枷锁,使获自由现代汉语中常“诠释”并用,词义偏指“诠”:“”表示解析,分项阐明,强调最终的“明了”的效果;“”表示全面、透彻地解释,也就是说“”是详尽的“”,强调学术阐述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我如何做】
无恐惧,无犹豫”。
纠结是我的老毛病,事前或者做的时候总想顾虑周全,以为顾虑周全了之后做事才会尽可能让事能成,总是隐忧事情干不成怎么办。我需要先做,先做出来再调整,而不是在做之前、做的过程中反复犹疑困顿,原地踏步贻误军机。

奇兵第二十七

【原文 注音及翻译】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道,大要何如?”
      太公曰:“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夫两阵之间,出甲阵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深草蓊
wěng
者,所以逃遁也;溪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坳泽窈冥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无隐者,所以战勇力也;疾如流矢,如发栅者,所以破精微也;诡伏存设奇,远张诳诱者,所以破军擒将也;四分五裂者,所以击圆破方孔;因其惊骇者,所以一击十也;因其劳倦幕舍者;所以十击百也;奇技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强弩长兵者,所以逾水战也;长关远候,暴疾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喧嚣者,所以行奇谋也;大风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后也;伪称敌使者,扎以绝粮道也;谬号令与敌同服者,所以行走北也;战必以义者,所以励众胜敌也;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命也;严刑重罚者,所以罢怠也;一喜一怒,一与一夺,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调和在珲
hún
;制一臣下也;处高敞者,所以警守也;保险阻者,所以为固也;山林茂秽者,所以默往来也;深沟高垒,粮多者,所以持久也。

  “故曰: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能治乱,不可以为语变。

  “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法则,其要领是什么?”
  太公答道:“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并不是能战于天上,也不是能战于地下,其成功与失败,全在于能否造成神妙莫测的态势。能造成这种态势的就胜利,不能造成这种态势的就失败。当两军对阵交锋时,卸下铠甲,放下武器,放纵士兵,行列混乱,目的是为了变诈以引诱敌人;占领草木茂盛地区,目的是为了便于隐蔽撤退;占领溪谷险阻地形,目的是为了以少击众;占领低谷、水泽等低湿幽暗地区,目的是为了阻止敌人成车和骑兵行动;占领险隘关塞山林地形,目的是为了隐蔽军队行动;占领平坦开阔地区,目的是为了同敌人比勇斗力;行动快如飞箭,猛如发机,目的是以迅不及掩耳之势打破敌人的深谋妙计;巧妙设伏,布置奇兵。虚张声势,诱骗敌人,目的是为了击破敌军,擒获敌将;四面出击,多方进攻,目的是为了打破敌人的圆阵和方阵;乘敌人惊慌失措之机发起进攻,目的是为了达到以一击十;乘敌人疲劳不堪、晚宿营之机实施突袭,目的是为了达到以十击百;利用奇妙的技术架桥造,目的是为了越过深水,渡过大河;使用强督和长兵器,目的是为了便于越水作战;在边远地区设置关卡,派出侦察人员,快速行动,不拘常法,目的是为了降服敌人城池占领敌人土地;故意大声鼓噪暄嚣前进,目的是为了扰乱敌人耳目施行奇计妙策;冒着大天气展开行动,目的是为了攻前袭后多方进击;冒称敌人使者潜入敌后,目的是为了切断敌人粮道;诈用敌人号令,穿着敌军服装,目的是为了便于准备撤退;作战中对官兵晓以大义,目的是为了激励士气战胜敌人;加封官爵,加重奖赏,目的是为了劝勉官兵奋勇效命;实行严刑重罚,目的是为了促使疲惫的官兵坚持战斗;有喜有怒,有赏有罚,有礼有威,有慢有快,目的是为了协调全军意志,统一部属行动;占领高大而又视野开阔的地形,目的是为了利于警戒和守备;保守险隘要地,日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防御;占领山深林密的地形,目的是为了隐蔽军队的行动;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多储粮秣,目的是为了持久作战。
  所以说,不懂得攻战的策略,就谈不上对敌作战;不会机动使用兵力,就谈不上出奇制胜;不通晓军队治乱的关系,就谈不上随机应变。所以说,将帅不仁慈,军队就不会拥护;将帅不勇敢,军队就没有战斗力:将帅不机智,军队就会产生疑惧;将帅不精明,军队就会遭到惨败;将帅考虑问题不审详,军队就会失掉战机;将帅缺乏警惕,军队就会疏于戒备;将帅领导不坚强有力,军队就会玩忽职守。所以,将帅是军队的主宰,将帅严整军队就同他一起严整,将帅无能军队就同他一道混乱。得到了贤明精干的将帅,就会国家昌盛军队强大;得不到贤明精干的将帅,就会国家衰弱军队覆亡。”
  武王说:“您说得好啊!”

【查字】
1.
hún:
推测造字本义:名词,带有霞光红斑的玉石
2. 智: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口,谈论、传授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省去“干”,简化字形。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再加“曰”(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曰”写成“白”(说明),并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干”写成“亏”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隶书省去篆文字形中的“亏”,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白”写成“曰”。古人称精通行军作战为“智”,称清心净虑、洞察真相为“慧”;称醒来感知清晰为“觉”;称明心见性、发现自我为“悟”;称简单无我、自然率性为“禅”。
3. 锐: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悦”的本字,表示得意、喜悦。銳,篆文金,金属兑,兑变),强调锋刃变利。造字本义:名词,金属烧锻磨砺后的锋刃

【我如何做】
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我应该做的是不囿限于常规,有啥就用啥,一切为了胜利。我太容易受限于常识常规所规定的正确的做法,但有时候并不能收获成果,也不能高效完成事情。

【心得总结】
诚,与天地通。为将者,借天地的形势与神势,无所不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6 23: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周(2025.4.20-4.26)
龙韬
五音
【原文 注音及翻译】
(全篇均能识字,无注音)
      武王问太公曰:“律章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

  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共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可以知敌。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之。古者三皇之世,虚无之情以制刚强。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

  “其法:以天清净,无阴云风雨,夜半,遣轻骑往至敌人之垒,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有应志管,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白虎;徵声应管,当以玄武;商声应管,当以朱雀;羽声应管,当以勾陈;五管声尽,不应者,宫也,当以青龙以五行之符,佐胜之征,成败之机。”武王曰:“善哉!”

  太公曰:“微妙之音,皆有外候。”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敌人惊动则听之,闻鼙鼓之音者,角也;见火光者,徵也;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寂寞无闻者,宫也。此五者,声色之符也。”
       武王问太公说:“从律管发出的声乐中,可以判断军队力量的消长,预知战争的胜负吗?”
  太公回答道:“深奥啊!君王所问的这个问题。律管共有十二个音阶,其中主要的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这是最基本的声音,千秋万代都不会改变。五行相生相克,神妙无比,乃是天地变化的自然规律、藉此可以预测敌情的变化。金、木、水、火、土五行,各以其相互生克取胜。用兵之道也是以其胜攻不胜啊!”
  “古代三皇的时候,崇尚虚无无为,以克制刚强暴虐。当时没有文字,一切都按照五行生克行事。五行相互生克的原理,就是天地演变的自然规律。六甲分合是十分微妙的。运用五音五行的方法是:当天气清明晴朗,没有阴时,于半夜派遣轻骑前往敌人营垒,在距离敌营九百步以外的地方,都手拿律管对着耳朵,向敌方大声疾呼以惊动他们。这时,就会有来自敌方的回声反应于律管中,这回声非常微弱。如果是角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白虎所代表的方位从西方攻打敌人;如果是徵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玄武所代表的方位从北边攻打敌人;如果是商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朱雀所代表的方位从南边进攻敌人;如果是羽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勾陈所代表的方位从中央攻打敌人;所有律管都没有回声的是宫声的反应,应当根据青龙所代表的方位从东边攻打敌人。所有这些就是五行生克的应验,辅佐制胜的征兆,胜败的关键。”
  武王说:“太妙了!”
  太公说:“微妙的音律,都有外在的征候。”
  “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呢?”
  太公说:“当敌人被惊动时就仔细倾听,听到鼓声是角声的反应,见到火光是徵声的反应,听到金铁矛戟各种兵器声是商声的反应,听到敌人的呼叫声是羽声的反应,寂静无声的是宫声的反应。这五种音律与外界的动静是各有对称,互相符合的。”

【查字】
1. 候:造字本义:动词,带着弓箭,埋伏在山隅岩角后面,静待猎物
2. 决:造字本义:动词,大水冲裂堤岸
3. 佐:造字本义:动词,支持,配合,辅助
4. 应:造字本义:动词,彼此存在息息相通的共鸣,能默契地彼此配合,彼此影响光影的折射为映”,强调客观性;对某一事物的反响为“应”,强调主观性。
【我如何做】
听到对方的声音,看见对方的反应和事情的回馈,再决定这事是否合适我做、是否需要我来帮忙、是否继续做。

兵征
【原文 注音及翻译】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

  太公曰:“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凡三军说怿
,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
zhǔ
,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

  “三军齐整,阵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
duó
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扬以清,鼙
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以沐,此大败之征也。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上,军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在未交战之前就先知道敌人的强弱,预见战争胜负的征兆,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胜败的征兆,首先在敌人精神上表现出来。精明的将帅能够察觉,但能否利用征兆打败敌人,则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周密地侦察敌人出入进退的情况,观察它的动静,言中谈论的吉凶预兆和士卒们相互议论的事情。凡是全军喜悦,士卒畏惧法令,尊重将帅命令,相互以破敌为喜,相互以勇猛为荣,相互以威武为誉,这是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征兆;如果全军上下不断惊动,士卒散乱行列不整,相互之间被敌人的强悍所恐吓,相互传播作战不利的消息,相互之间议论纷纷,谣言四起不能制止,互相煽惑欺蒙,不畏惧法令,不尊重将帅,这是军队战斗力虚弱的征兆;全军步调一致,阵势坚固,沟深垒高,又凭借大风大的有利气候条件,三军不待命令而旌旗指向前方,金铎之声高扬而清晰,鼙鼓之声婉转而嘹亮,这是军队得到神明的帮助,必将取得大胜的征兆;行阵不稳固,旌旗纷乱而方向不明,又逆着大风大雨的不利气候条件,士卒震骇恐惧,士气衰竭而涣散,军惊骇乱奔,战车轴木折断,金铎之声低沉而混浊,鼙鼓之声沉闷而压抑,这是军队大败的征凡是攻打包围城市:如果城上的气是死灰之色,城可被毁灭;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北流动,城可被攻克;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西流动,城可能投降: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南流动,城就坚不可拔;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东流动,城就不能进攻;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又人,守城的主将必定逃亡败北;如果城上的气出而覆盖我军,我军必遭不利;如果城上的气高升而不停止,作战一定历时长久。凡是攻城围邑,如果过了十天仍不打雷下雨,必须迅速撤围,因为城中一定有贤能的辅助。这样,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可攻就攻,不可攻就停止的道理了。”
  武王说:“好啊!”

【查字】
1. 预:造字本义:动词,事先思虑处事应对的先后次序与安排
2. 效:造字本义:动词,在战斗中射击拼杀
3.
zhǔ:
造字本义:动词,行进的队伍首尾相望
4. 固:
造字本义:动词,给盾甲捆扎或加层,使之牢不可破
5. 沐:
造字本义:动词,雨洒树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三点水”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泡脚为“洗”。
6. 气:
造字本义:名词,易于在天地之间均匀扩散、飘逸的第三态物质,汽流。隶书有所变形。“气”是天地间容易飘逸、扩散的自然汽流;“氣”是人体内因肠胃消化食物而产生的气体。《汉字简化方案》用“气”合并“氣”。“乞”是“气”字减去中间一笔的特殊指事字:飘逸、扩散的汽流为“气”;短气为“乞”。

【我如何做】
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观察事态,看到势头不对要能止,不能一厢情愿深陷进去,妄想结果如我所愿。


农器
【原文 注音及翻译】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
  
  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
yōu
之具,其矛戟也;蓑薛簦
dēng
笠者,其甲胄干盾也;镢、锸
chā
、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马所以转输,粮用也;鸡犬,其伺候也;妇人织纴
rèn
,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春钹
草棘,其战车骑也;夏耨
nòu
田畴,其战步兵也;秋刈禾薪,其粮食储备也;冬实仓廪,其坚守也;田里相伍,其约束符信也;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里有周垣,不得相过,其队分也;输粟收刍,其廪库也;春秋治城郭,修沟渠,其堑垒也。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说:“天下安定,国家没有战争,野战、攻城的器械,可以不要准备吗?防守御敌的设施。可以不要建设吗?”
  太公答道:“战时的攻战守御器材,实际上全在平时人民生产生活的工具中。耕作用的耒耜,可用作拒、蒺藜等障碍器材;马车和牛车,可用作营垒和蔽橹等屏障器材;锄耰等农具,可用作战斗的矛戟;蓑衣、伞和斗笠,可用作战斗的盔甲和盾牌;钁锸斧锯杵臼,可用作攻城器械;牛马,可用来转运军粮;鸡狗,可用来报时和警戒;妇女纺织的布帛,可用于制作战旗;男子平整土地的技术,可用于攻城作业;春季割草除棘的方法,可用为同敌战车骑兵作战的技术;夏季耘田锄草的方法,可用为同敌步兵作战的技巧;秋季收割庄稼柴草,可用作备战的粮秣;冬季粮食堆满仓库,就是为战时的长期坚守作准备;同村同里的人,平时相编为伍,就是战时军队编组和管理的依据;里设长吏,官府有长,战时即可充任军队的军官;里之间修筑围墙,不得逾越,战时即是军队的驻地区分;运输粮食,收割伺料,战时就是军队的后勤储备;春秋两季修筑城郭,疏浚沟渠,如同战时修治壁垒沟壕。所以说,作战的器具,全寓于平时的生产生活之中。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无不重视农事。所以必须使人民大力繁殖六畜,开垦田地,安定住所,男子种田达到一定的亩数,妇女纺织有一定的尺度。这就是富国强兵的方法。”
  武王说:“说得好啊!”

【查字】
1. 修:造字本义:动词,小心翼翼地着彩上色,装饰美化
2. 设:造字本义:动词,布署兵力,指挥战斗

【我如何做】
1. “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农事和兵战一体。练习自己的知止,不只是在应事上,找东西(东西不见了我会一直找,越找越焦躁)、炒菜(别总是担心菜没炒熟而一直炒很久)也一样练习。
2. 不被物品的形所限制住,物为人所用。

3. 安逸之时并不是躺平、不作为之时,要预见性地积余;用的时候才有资源,不然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心得总结】
行动过程中(战时)根据现场信息来及时、灵活地调动战略,停战时要积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3 22: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周 4.27-5.3虎韬
军用
【原文、注音及翻译】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三军器用,攻守之具,科品众寡,岂有法乎?”
      太公曰:“大哉,王之问也!夫攻守之具,各有科品,此兵之大威也。”
      武王曰:“愿闻之。”
      太公曰:“凡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法用武冲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一车二十四人,推之以八尺车轮,车上立旗鼓,兵法谓之震骇。陷坚陈,败强敌。
      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七十二具,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以五尺车轮,绞车连弩自副,陷坚陈,败强敌。
     提翼小橹扶胥一百四十具,绞车连弩自副,以鹿车轮,陷坚陈,败强敌。
      大黄参连弩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飞凫、电影自副,飞凫,赤茎白羽,以铜为首。电影,青茎赤羽,以铁为首。昼则以缝缟,长六尺,广六寸,为光耀;夜则以白缟,长六尺,广六寸,为流星。陷坚陈,败步骑。
       大扶胥冲车三十六乘,螳螂武士共载,可以纵击横,可以败敌。辎车骑寇,一名电车,兵法谓之电击。陷坚陈,败步骑。
       寇夜来前,矛戟扶胥,轻车一百六十乘,螳螂武士三人,共载,兵法谓之霆击。陷坚陈,败步骑。
       方首铁棓bàng ,维颁,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棓。大柯斧,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𨱆。 方首铁锤,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锤。败步骑群寇。
      飞钩,长八寸,钩芒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千二百枚,以投其众。”三军拒守:“木螳螂,剑刃、扶胥,广二丈,百二十具,一名行马。平易地,以步兵败车骑。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百二十具。黄帝所以败𧈪尤氏。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步骑。
       突暝来前促战,白刃接,张地罗,铺两镞
蒺藜,参连织女,芒间相去二寸,万二千具。旷野草中,方胸𮣴chán矛,千二百具。张𮣴矛法,高一尺五寸,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狭路微径,地陷铁械锁,参连,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垒门拒守:“矛戟小橹,十二具,绞车、连弩自副。”三军拒守:“天罗虎落锁连一部,广一丈五尺,高八尺,百二十具。虎落剑刃扶胥,广一丈五尺,高八尺,五百二十具。“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着转关辘轳(lù lu)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渡大水,飞江,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天浮铁螳螂,矩内圆外,径四尺以上,环络自副,三十二具。以天浮张飞江,济大海,谓之“天潢”,一名“天舡
chuán
”。
      “山林野居,结虎落柴营,环利铁锁,长二丈以上,千二百枚。环利大通索,大四寸,长四丈以上,六百枚。环利中通索,大二寸,长四丈以上,二百枚。环利小徽缧
léi
,长二丈以上,万二千枚。
      “天雨,盖重车上板,结枲
𬬺铻(jǔyǔ),广四尺,长四丈以上,车一具,以铁杙
张之。“伐木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棨镢(qǐ jué),刃广六寸,柄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铜筑固为垂,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鹰爪方胸铁杷
,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铁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两枝铁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
      “芟
shān
草木大镰,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大橹刀,重八斤,柄长六尺,三百枚。委环铁杙,长三尺以上,三百枚。“㭬
zhuó
杙大锤,重五斤,柄长二尺以上,百二十具。
      “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楯shǔn二千,矛楯shǔn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
       武王曰:“允哉!”
       武王问太公说:“君王兴兵作战,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攻守器械,其种类的区分和数量的多少,难道有一定的标准吗?”
  太公答道:“您问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啊!攻守器械的种类和数量,各有不同,这是关系到军队威力强弱的大问题。”
  武王说:“我想听听详细内容。”
  太公说:“凡是用兵作战,武器装备有个大概的标准。统率甲士万人,所需武器装备的标准是:名为武冲大扶胥的战车三十六辆,以有技能而勇猛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每车用二十四人推行。其车轮的高度为八尺,车上竖旗立鼓。兵法上把这种战车叫做震骇,可用它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名为武翼大橹矛戟扶胥的战车七十二辆,以有技能而勇猛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为两翼护卫。其车轮高五尺,并附设用绞车发射的连弩,可用它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名为提翼小橹扶胥的战车一百四十辆,附设用绞车发射的连弩。这种车装有独轮,可用它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名为大黄参连弯大扶肯的战车三十六辆。以有技能而勇猛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附设称作飞凫和电影的两种旗帜。飞凫用红色的竿、白色的羽,用铜做旗竿头;电影用青色的竿、红色的羽,用铁做旗竿头。白天甩大红色的绢作旗子,其长六尺,宽六寸,名叫光耀;夜间用白色的绢作旗子,其长六尺,宽六寸,名叫流星。这种战车可用来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名为大扶胥冲车的战车三十六辆,车上载乘称作螳螂的武士,可以用来纵横冲击,击败强敌。
  名为辎车寇骑的战车,也叫电车。兵法上称为电击。可以用来攻破坚阵,击败敌人步骑。
  敌人乘黑夜前来突袭,宜用名为矛戟扶胥轻车的战车一百六十辆,每车上载乘称作螳螂的武士三人。兵法上称为霆击,可用来攻破坚阵,击败敌人步骑。
  名为方首铁棓维朌的铁棒,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共 134 置一千二百把,这种武器也叫天棓。名为大柯斧的长柄斧,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共置一千二百把,这种武器也叫天钺。方首铁槌,重八斤,柄长
  五尺以上,共一千二百把,也叫天槌。这些武器都可以用来击败敌人的步骑。
  飞钩,长八寸,钩尖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共一千二百枚,可以用来投掷钩伤敌人。
  军队防守时,应使用一种名为木螳螂剑刃扶胥的战具,每具宽两丈,共一百二十具,也叫行。在平坦开阔的地形上,步兵可以用它来阻碍敌车骑的行动。
  木蒺藜,设置时要高于地面二尺五寸,共一百二十具,可以用来阻碍敌步骑行动,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名为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的战车一百二十辆,黄帝曾用以打败蚩尤。可以用来击败敌人的步骑,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在隘路、小道上,可以布设铁蒺藜。铁蒺藜刺长四寸,宽八寸,每具长六尺以上,共一千二百具,可用来阻碍敌人步骑行动。
  敌人乘着黑夜突然前来逼战,白刃相接,这时应张设地罗,布置两镞蒺藜和名为参连织女的障碍物,每具芒尖相距二寸,共一万二千具。在旷野深草地区作战,应设置名为方胸铤矛的障碍物共一千二百具。布设铤矛的方法,是使它高出地面一尺五寸。以上这些器具,可以用来击败敌人步骑,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在隘路、小道和低洼的地形上,可以张设名为铁械锁参连的障碍物,共一百二十具。可以用来击败敌人的步骑,阻碍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守卫营门,用矛、戟、小橹十二具,并附设绞车连弩。军队进行守御时,应设置名为天罗虎落锁连的障碍物,每部宽一丈五尺,高八尺。共一百二十具。并设置名为虎落剑刃扶胥的战车,每部宽一丈五尺,高八尺,共五百二十具。
  渡越沟堑,要设置飞桥,每间宽为一丈五尺,长两丈以上,飞桥上装备转关辘轳,共八具,用铁环和长绳架设。横渡江河,要使用名为飞江的浮桥,宽一丈五尺,长两丈以上,共八具,用铁环和长绳把它们联结起来。名为天浮的渡水器材有叫做铁螳螂的铁锚,内呈圆形,外径四尺以上,并用铁环和绳索联结,共三十二具。用天浮架设飞江,可以横渡大河。这种渡河工具叫做天潢,也叫天舡。
  军队在山林旷野地区扎营,应用木材结成名叫虎落柴营的栅寨。用铁环长绳锁连,每条长两丈以上,共需一千二百条。带铁环的粗大绳索,铁环大四寸,绳长四丈以上,共六百条。带铁环的中等绳索,铁环大两寸,绳长四丈以上,共三百条;小号绳索,每条长两丈以上,共一万二千条。
  天下雨时,辎重车要盖与车顶板,板上契刻齿槽,使它与车子吻合,每付木板宽四尺,长四丈以上,每辆车配置一付并用名为铁杙的钉子加以固定。
  砍伐树木用的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棨钁的大锄,刃宽六寸,柄长五尺以上,共三百把;名叫铜筑固的大锤,长五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鹰爪方胸的铁耙,柄长七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方胸铁叉的叉竿,柄长七尺以上,共三百把。
  剪除草本用的大镰,柄长七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大橹刃的割草工具,重八斤,柄长六尺,共三百把;带环的铁橛,长三尺以上,共三百个;钉橛用的大铁槌,重五斤,柄长二尺以上,共一百二十把。
  军队万人,需要装备强弩六千张,戟和大盾两千套,矛和盾两千套,以及修理作战器具和制造兵器的能工巧匠共三百人。以上就是兴兵作战按一万人计算所需要的装备器材的大致数目。”
  武王说:“就这样办!”

【查字】
1. 镞:1.箭头。古代镞还有双翼、圆锥等型式,参阅《文物》1976年第10期。借指箭。2.轻捷锋利。参见“镞矢”。3.雕刻。参见“镞镂”。4.通“簇”。参见“镞镞”。
2. 遮:,篆文辵,行进庶,隔断火焰与食物),造字本义:动词,隔断通道,阻遏
3. 捆绑犯人的黑色绳索。引申为捆绑,拘禁。参见“缧绁”。
4. 𬬺铻:互相抵触,格格不入。
5. 砥:造字本义:动词,将刀具放在磨刀石上用力推、顶,通过石头的强烈摩擦使刀刃锋利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氏”写成古籍多以“砥”代替“厎”。古籍常“砥砺”并用,“砥”表示将磨刀石抵靠、紧压着刀刃,以增加磨砺的摩擦力,是“砺”的手段;“砺”表示用表面粗硬的石块把刀刃摩擦得锋利可怕,是“砥”的结果。
6. 砺:造字本义:动词,用表面粗硬的石块磨擦刀刃,使刀刃锋利有威力
【我如何做】
在生活中根据行动目的来灵活操作物品的功能性使用,不一定是专器专用。


三陈
【原文、注音及翻译】
(全片均能识字。无注音)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陈、地陈、人陈,奈何?”

  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杓sháo,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陈。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陈。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谓人陈。”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作战时市设的所谓天阵、地阵、人阵,是怎么回事?”
  太公回答说:“根据日月、星辰、北斗星在我前后左右的具体位置来布阵,就是所谓的天阵;利用丘陵水泽等地形条件来布阵,就是所谓的地阵;根据所使用的战车、骑兵等兵种和政治诱降或武力攻取等不同战法布阵,就是所谓的人阵。”
  武王说:“好啊!”

【查字】
1. 陈:造字本义:名词,部队在旷野、山地行军作战时的阵形
【我如何做】
根据天时决定当下的生活活动,根据地势(地理条件)决定当下的生活活动,根据人、器物资源和状况来决定当下的生活活动。

疾战
【原文、注音及翻译】
(全篇均能识字,无注音)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陈,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

  武王曰:“若已出围地,欲因以为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员众,其将可走。”
       武王问太公道:“如果敌人从四面包围了我军,切断我军与外界的联系,断绝我军的粮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这是天下处境最困难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急速突围就能胜利,行动迟疑就会失败。突围的方法是,把部队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冲阵”战斗队形,使用强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打击震骇敌军,使其陷入混乱,然后迅速突击,这样就可以横行无阻地突围出去了。”
  武王问:“如果我军已成功地突出重围,还想乘势击败敌军,又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应该以我左军迅速向敌左翼发起攻击,以我右军迅速向敌右翼发起攻击,不要和敌人争夺道路以免分散兵力,同时以我中军向敌轮番突击,或击其前,或抄其后。这样,敌军虽多,也能将其打败。”

【查字】
1、 困:困,甲骨文囗,石砌的花池木,树),表示接近根部的树干被地面上石砌的池子限制,生长受阻。籀文止,阻止、限制木,树),表示抑制树木生长。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树干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常“贫穷”、“贫困”并称——“貧”是缺乏钱财,没有支点,经济不自由;“穷”是没有出路,失去希望,身心不自由;“困”是环境不利,行为被动,人身不自由。
2. 迭:,篆文辵,行进、进程失,未抓牢,不能控制),表示进程失控。造字本义:动词,在不同时间到达
【我如何做】
1. 在困境中不原地焦虑,发起行动,警觉地行动。

2. 保持目标的一性,不要在做事的过程中随意旁生枝节。

【心得总结】
要战便战,直接行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10 23: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周
必出
【原文 注音及翻译】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敌人四合而围我,断我归道,绝我粮食,敌人既众,粮食甚多,险阻又固,我欲必出,为之奈何?”

  太公曰:“必出之道,器械为宝,勇斗为首。审知敌人空虚之地,无人之处,可以必出。将士人持玄旗,操器械,设衔枚,夜出,勇力、飞足、冒将之士居前平垒,为军开道;材士强弩,为伏兵居后;弱卒车骑居中。陈毕徐行,慎无惊骇。以武冲扶胥前后拒守,武翼大橹以蔽左右。敌人若惊,勇力冒将之士疾击而前,弱卒车骑以属其后,材士强弩隐伏而处。审候敌人追我,伏兵疾击其后,多其火鼓,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三军勇斗,莫我能御。”

  武王曰:“前有大水、广堑、深坑、我欲逾渡,无舟楫之备,敌人屯垒,限我军前,塞我归道,斥堠
hòu
常戒,险塞尽中,车骑要我前,勇士击我后,为之奈何?”
  太公曰:“大水、广堑、深坑,敌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若此者,以飞江,转关与天潢以济吾军。勇力材士从我所指,冲敌绝陈皆致其死先燔吾辎重,烧我粮食,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已出,令我踵军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敌人车骑,必不改远追长驱。因以火为记,先出者令至火而止,为四武冲阵。如此,则吾三军皆精锐勇斗,莫我能止。”武王曰:“善哉!”
      王问太公说:“统率军队深入敌国境内,敌人从四面合围我军,切断我军的退路,断绝我军的粮道。而敌军数量众多,又粮食充足。并占领了险阻地形,守御坚固。我想突围而出,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突出敌人包围的方法,兵器器材至关重要,而奋勇战斗则最为首要。仔细查明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无人防守的处所,乘虚而击,就可以突出包围。突围的部署是:将士们都拿着黑色的旗帜,手持器械,口中衔枚,乘着黑夜行动。使勇敢有力、行动轻捷、敢于冒险犯难的将士担任先锋,攻占敌人某些营垒,为我大军打开通道;使有技能而勇敢的武士使用强弩,作为伏兵,隐匿在后面掩护大部队行动;让老弱士卒和车骑在中间行进。部署完毕后,沉着行动,谨慎从事,不要惊慌,使用武冲扶晋的战车在前后护卫,用武翼大橹的战车在左右掩护。如果敌军发觉我军的突围行动,我勇敢有力的先锋部队即迅速发起冲击,向前推进,老弱士卒和车骑随之跟进,有技能而配备有强弩的武士则隐蔽地埋伏起来。当敌人前来追击我军时,我伏兵就迅速地攻击它的侧后,并大量使用火光、鼓声乱敌耳目,使其感到我军仿佛是从地下冒出,从天上降下,全军奋勇战斗,敌人就不能阻止我军的突围了。”武王问:“如果前面有大河、宽堑、深坑阻碍,我军要逾越而过,但又没有准备只。敌人屯兵筑垒,阻止我军前进,堵截我军退路,其斥候又戒备森严,险要地形全被敌人占据,敌人的战车、骑兵又在前面阻截,勇士又在后面袭击,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凡是大河、宽堑、深沟之地,敌人一般是不会设防的。即使设防,兵力也一定不会很多。这样,就可以用飞江、转关和天潢等工具将我军摆渡过去。派遣勇敢的武士按照指定的方向,冲锋陷阵,拚死战斗。并先焚毁我军的辎重,烧掉我军的粮草,明确告诉全军将士,奋勇作战就能生存,畏缩怯战就是死亡。已经脱离危险之后,就让我军前卫部队设置烟火信号,派出远方斥候警戒,占领丛林、坟墓和险阻地形。这样,敌人的战车和骑兵就必定不敢长驱远追了。设置烟火信号的目的。是为了指示先期突围的部队至有火的地方集结。并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冲阵战斗队形,这样,我全军将士都精锐而勇猛战斗,敌人就无法阻止我军了。”
  武王说:“说得好啊!”
【查字】
1.  堠hòu: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斥~(“斥”,侦察的意思;侦察敌情的建筑物,亦指探测敌情的士兵)。烽~。~鼓。     记里数的土堆:~子(标记里程的土堆,引申为路程)。~程。


军略
【原文 注音及翻译】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险阻之水,吾三军未得毕济,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后不得属于前,无有舟梁之备,又无又草之资,吾欲必济,使三军不稽留,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攻城围邑,则有轒輼fén wēn、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三军行止,则有武冲、大橹,前后拒守;绝道遮街,则有材士强弩,卫其两旁;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行马,蒺藜;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夜则设云火万炬,击雷鼓,振鼙
duó
,吹鸣笳;越沟堑,则有飞桥、转关、辘轳,鉏铻;济大水,则有天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三军用备,主将何忧?”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人敌国境内,遇到深溪大谷和难以通过的河流,我军尚未完全渡过,忽然天降暴洪水涌来,水位大涨,后面的军队被水隔断,既没有只、桥梁、又没有堵水用的草料物资。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全军渡过,使军队不至滞留太久,应当怎么办?”
  太公答道:“大凡率领军队作战,如果计划不预先拟定,器械不事先准备,平时训练没有落实,士卒技术不熟练,就不能算是王者的军队。凡是军队有大的军事行动,没有不训练士兵熟练使用各种器械的。如攻城围邑,就用轒辒、临车和冲车等各种攻城战车;观察城内敌情,就用登高的云梯和瞭望敌人动静的飞楼;三军前进和驻扎,就用武冲、大橹等战车在前后掩护;断绝交通,遮隔街道,就用勇敢而有技术的士卒使用强弩控制两侧;设置营垒,就在四周布设天罗、武落、行、蒺藜等障碍器材;白天就登上云梯瞭望远方,并设置五色旌旗报告敌情;夜晚就点燃烟火,并击响雷鼓、敲动鼙鼓、摇动大铎、吹响鸣笳,作为指挥信号;跨越沟堑,就用飞桥、转关,辘轳、鉏铻等器械;渡越大河,就用天潢、飞江等只;逆流而行,就用浮海、绝江等器材。三军所需的器材用具都己齐备,主将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查字】
1. 毕:造字本义:动词,远古山区农人用竹罩保护地里的种籽或幼苗,直至幼苗长成壮苗
2. 备:造字本义:名词,预存在箭筒里的箭支


临境
【原文 注音及翻译】
(均能识字,无注音)
 武王问太公曰:“吾与敌人临境相拒,彼可以来,我可以往,陈皆坚固,莫敢先举,我欲往而袭之,彼亦可来,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兵三处,令军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旌旗,击鼙鼓,宛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无使敌人知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不来矣。”

  武王曰:“敌人知我之情,通我之谋,动而得我事,其锐士伏于深草,要隘路,击我便处,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前军,日出挑战,以劳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扬尘,鼓呼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如此,则敌人不敢来。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
       武王问太公说:“我军与敌人在国境线上相互对峙。敌人可以前来攻我,我也可以前去攻敌,双方的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率先采取行动。我想前去袭击敌人,但又担心敌人前来袭击我军,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就把我军分为前、中、后三部。令我前军深挖沟堑,高筑壁垒,不要出战。布列雄旗,敲击鼙鼓,作好守卫准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不要让敌人侦知我军意图。然后,派遣我中军精锐部队偷袭敌军中央,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无法了解我军情况,就会停止了动,不敢前来进攻了。”
  武王问道:“如果敌军己侦知我军情况,洞察我军企图,我军一有行动,敌人就知道我要做什么,因而派出他的精锐部队埋伏在深草地区,在我必经的隘路上实施截击,在我防备不周密的地方发起攻击,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命令我的前军,每天前去向敌人挑战,以疲惫懈怠敌人的斗志;命令我的老弱士卒,拖动树枝,扬起尘土,击鼓呐喊,来回奔跑,以壮声势。进行挑战时,我部队或出现在敌人左边,或出现在敌人右边,距离敌人不超过百步。在我不断骚扰下,敌人的将领必定疲于应付,敌人的士卒必定震骇恐慌。这样,敌人就不敢前来进攻我军了。我军如此不停地袭扰敌军,或袭击他的内部,或攻击他的外部,然后,全军疾速地投入战斗,敌人一定会被打败。”
【查字】
1. 袭:造字本义:动词,袖藏武器,趁敌不备,突然近距离攻击
2. 临:造字本义:动词俯首察看。临、摹、描、拓,是中国书画研习或复制的技法,“临”指现场对照着原作原本进行写、画,目的是训练观察与理解,“临写”与“背写、默写”相对;“摹”指凭借手对实体的触摸和实际感知,目的是精确判断形体,并以复制或仿造手段,塑造或雕刻出原样的实体(传统书论或和画论中常将平面制作的“描”,等同于立体造型的“摹”);“描”指看准底图或底字,在透明的纸上照样画写,目的是精准地重现底图原形;“拓”指将纸平铺在阴刻凹陷图文的金石上,用墨袋扑打或抹擦出白显的图文,目的是复制金石上的阴刻图文。“临摹”是偏义复词,词义偏指“临”;“描摹”是偏义复词,词义偏指“描”。   

【心得总结】
面临困境(困战),动就是生机,不动就是绝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17 23: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周 (5月11-17日)任务
虎韬之
动静第三十七
【原文 注音及翻译】(均能识字,无注音)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陈不固,后陈欲走,前陈数顾;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人必败。”

  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傍,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避。远我旌旗,疏我行陈,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南击金无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武王询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敌我势均力敌,双方相互对峙,众寡强弱相等,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在这种情况下,我要使敌军将帅心怀恐惧,士气低落,行阵不能稳固,后阵士兵想要逃跑,前阵动摇不定不断回头张望。然后擂鼓呐喊,乘势渐小,迫使敌人溃败逃走,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要做到这样,就须派遣部队绕到敌后十里的地方,在道路两旁埋伏起来,另派遣战车和骑兵远出百里,迂回到敌军的深远后方,并命令部队多备旌旗,增设金鼓,在双方战斗发起后,擂鼓呐喊,各军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这样,敌军将帅必然恐惧,士兵必然惊骇,以致大小部队互不救援,官兵互不照顾。如此,敌军就必然失败。”
  武王又问道:“如果敌方所处地势不利于我军在两旁设立埋伏,我军战车和骑兵又不能迂回到敌人深远后方,同时敌人又察觉了我军意图,预先有了充分的准备,这种种情形使我军士卒情绪低落,将帅心怀恐惧,如果交战一定不可能取得胜利。遇上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君王您问得真是精妙呀。像这种情况,应当在交战前五天,就先向远方派出斥候侦察,窥探敌人动静,审察敌人前来进攻的征兆,预先设下埋伏等待敌人进犯。必须在对敌最不利的地形上同敌军交战。疏散我军旌旗,拉开我行列的距离,并以与敌人相当的兵力向敌进击,刚一交战即行撤退,鸣金停止而故意不止,继续后退三里再回头反击,这时伏兵乘机而起,或攻击敌人两侧,或抄袭敌军前后,全军奋力作战,敌人必败而逃走。”武王说:“说得真好啊!”
【查字】
1。 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宽刃大斧的武器,借代战争。越,金文走,逃跑骨,死亡),表示逃避死亡、灾难。有的金文邑,郡邑戉,钺斧,借代战争),表示逃避战乱之地。篆文走,逃跑戉,钺斧,借代战争),表示逃避战乱。有的篆文辵,行进匿,隐藏),表示逃跑和隐匿。远古时代中原地区战争频仍,不堪兵灾的人士纷纷逃往南方的蛮荒之境以求长安。造字本义:动词,避开战乱的北方,远逃南方蛮荒偏安之地
2。 伏:造字本义:动词,猎手带着猎狗,趴卧隐蔽,伺机出击猎物
3。 施:造字本义:动词,军旗在柔和的风中旖旎招展

【我如何做】
没有优势时,不能干等着优势的时机到来再行动,没有优势可以制造优势。

金鼓第三十八【原文 注音及翻译】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当,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旬日不止,沟垒悉坏,隘塞不守,斥堠hòu懈怠,士卒不戒,敌人夜来。三军无备,上下惑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不绝,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为一屯,诫而约之,各慎其处。敌人若来,亲我军之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锐士,随而击之。”

  武王曰:“敌人知我随之,而伏起锐士,佯北不止,遇伏而还,或击我前,或击我后,或薄我垒,吾三军大恐,扰乱失次,离共处所,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队俱至,或击其后,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敌人必败。”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敌我双方兵力相当,正好碰上严寒或酷暑,或者是每日大雨下了十日还未停止,造成沟堑营垒全部毁坏,山险要隘不能守备,侦察哨兵懒散松懈,士兵疏于戒备。这时,敌人乘天黑前来袭击,全军上下都没有准备,官兵疑惑混乱,对此应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凡是军队,只要加强戒备就能巩固,如果放松警惕就会失败。命令我军营垒之上,口令问答之声不绝,哨兵手持旗帜,与营垒内外联络,相互传递号令,不要使金鼓之声断绝,士卒面向敌方,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每三千人编为一屯,严加告诫和约束,使每个人都能小心谨慎地做好自己的防守工作。如果敌人前来进犯,看到我军戒备森严,就算来到我军阵前,也必会因害怕而撤退。这时,我军乘敌人力气衰竭士气低落之时,派遣精锐部队紧随敌后攻击敌人,将其一举歼灭。”
  武王又问:“如果敌人查探到我军将跟踪追击,于是事先埋伏下精锐部队,然后假装撤兵,当我军进入敌伏击圈时,敌人就掉转头来配合其伏兵向我反击。有的攻打我前部,有的袭击我后部,有的逼近我营垒,让我军上下大为恐慌,自相惊扰,行列混乱,士兵们纷纷擅离职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应该把我军分为三队,分头去跟踪追击敌人,千万不要走进敌人的伏击地区,在进入敌人伏击圈前三支部队要同时追上敌人。有的攻打敌人的前后,有的攻击敌人的两侧,并严明号令,使士兵迅速出击。这样,敌人必被打败。”
【查字】
1。hòu: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斥堠(“斥”,侦察的意思;侦察敌情的建筑物,亦指探测敌情的士兵)。烽堠。堠鼓
2。戒:造字本义:动词,双手持戈,警惕备战。
3。怠:造字本义:形容词,动机消失,行为懒惰
4。 慎:造字本义:动词,贞人贞卜,小心翼翼,深思谨言
【我如何做】
专心、有序地完成一件事,不自乱阵脚,戒固心神内核的“三军”。

绝道第三十九
【原文 注音及翻译】
(均能识字,无注音)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守,敌人绝我粮道,又越我前后,吾欲战则不可胜,欲守则不可久,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深入敌人之境,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

  武王曰:“吾三军过大林、广泽、平易之地,吾盟望误失,卒与敌人相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我两旁,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神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既有警急,前后相就。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人敌国境内,与敌军对峙抗衡,这时敌人截断了我军运输粮食的通道,并迂回到我军后方,从前后两方面夹击我军。我军想要进攻又不能胜利,要防守又不能长久。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太公答道:“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一定要观察清楚地理形势,务必占据控制有利地形,依托山林、险阻、水泉,林木以求得阵势的巩固,谨慎严密守卫关隘桥梁,对城邑、坟墓等地形的便利也应了然于心。这样,我军防守就坚不可摧,敌人既不能截断我军粮道,又无法迂回到我军后方,从前后两面夹击我军了。”
  武王又问:“我方军队通过高大的山林、宽阔的沼泽地及平坦的地形时,约定到达的盟军误时未至,突然又遭遇敌军,我想要进攻又害怕不能胜利,想要防守又担心不能巩固,这时敌人又从两旁包抄过来,将我军围困住,又迂回到我军深远后方实施夹击,于是我军大为恐惧。遇上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道:“大凡统军作战的方法,应当事先派侦察人员,在距离敌人二百里的地方,详细了解敌人所在的位置。如果地形对我军行动不利,就用武冲车结成营垒向前推进,并派出两支后卫部队紧随其后,后卫部队和主力的间隔可达百里,近的五十里。一旦遇上突发情况,以便前后互相救援。我军如能经常保持这种完善而坚固的部署,就一定不会遭受伤亡和失败了。”武王说:“讲得真好啊!”
【查字】
1。 守:造字本义:动词,持械护卫家园,御寇入侵
2。战:造字本义:动词,远古士兵以弓箭、干戈为武器打斗拼杀
3。 察:造字本义:动词,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

【我如何做】
为后续行动做好侦察工作。

【心得总结】


奔着打胜仗不断地动,有预有谋地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5-5-24 23:54 编辑

第十四周
虎韬
略地
【原文 注音及翻译】
       武王问太公曰:“战胜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别军守险,与我相拒。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卒至而击我,中外相合,击我表里,三军大乱,上下恐骇,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外内,中人绝粮,外不得输,城人恐怖,其将必降。”

  武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士卒迷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当分军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敌人恐惧,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至。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

  “无fán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则天下和服。”武王曰:“善哉!”

        武王询问太公说:“我军乘胜追击深入敌国境内,占领他们的土地,但还有大城未能攻下,而城外另有一支部队固守险要地形与我军对峙。我军想围攻城池,又担心城外部队突然向我方发起攻击,与城内的敌人里应外合,对我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使我全军大乱,官兵恐惧震骇。遇上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凡是攻城围邑之时,应把战车;骑兵配置在离城较远的地方,担任守卫和警戒,以隔断敌人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城内敌人旷日持久必然粮食断绝,而外面的粮食又不能输入。如此,城内军民就会发生恐慌,守城的敌将必然投降。”
  武王又问:“城内的敌军断粮,城外粮食又无法运输进去,这时敌人内外暗中互相联系,秘密谋划向外突围,乘着黑夜出城拼命死战,敌人的车骑精锐有的突击我内部,有的进攻我外面,使我军士卒恐惧惶惑,全军大败混乱,敌人眼看就要反败为胜。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遇到这种情况,应把我军分为三部,并根据地形选择有利位置来驻扎。详细查明敌人城外部队所在的位置以及附近大城别堡的状况,故意给敌人留一条道路,以引诱城内敌军外逃。但是一定要小心戒备,不要让敌人跑掉。因为突围的敌军慌乱恐惧,因此不是想逃入深山老林,就是想撤向其他城邑。这时我军应以一部,首先赶走敌人在城外的部队,以另一部车骑精锐在距城较远的地方,阻止敌人突围的先头部队,不要让他们逃脱。在这种形势下,守城敌军就会误以为其先头部队已突围成功,打通了撤退的通道,其精锐士卒就必定会继续出城外逃,只留下一些老弱士卒在城内。然后用我军的第三部战车和骑兵,深入长驱,插入敌后。如此,敌人守城部队必不敢继续突围。这时我军要格外谨慎,不要急于同敌人交战,只要断绝其粮道,把它围困起来,日子一久,敌人必然投降。
  攻占敌军城邑之后,不要焚烧敌军储存的粮食,不要毁坏城内百姓房屋,不要砍伐坟地的树木和庙祠的丛林,对于已经投降的敌军不可杀戮,不能虐待俘虏的敌人。要向敌国民众表示仁慈,对他们施加恩惠,并向敌国军民宣布,有罪的只是无道君主一人。这样,天下就会心悦诚服了。”武王说:“说得真好啊!”
【查字】
1. 略:造字本义:动词,侵入他邑,重定疆界
2. 社:造字本义:名词,为每年一度祭拜土地神而专设的土台,台上种植象征大地滋养万物之神力的树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古籍多以“社”代替“”。古籍常“社稷”并用,“社”表示种植神树、专供聚落祭拜土地神的土台;“稷”表示代表五谷之神的稻麦黍菽等庄稼。
3. 燔:造字本义:动词,烤熟用于祭祀的全牲,祭祀之后参与祭典的人们可以直接用手抓食
【我如何做】
1. 与人说话的时候,如果需要搜集对方的信息,不能咄咄逼人的一味输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输出自己的提问,而是应该给对方留一线,让对方顺着这一线“逃”出去,就能让对方发散出更多的信息。
2. 一场攻城略地的胜仗,不仅在于要攻下对方的场地空间,更在于要收服对方人民的内心。天下归一。

火战
【原文 注音及翻译】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草蓊wěnghuì,周吾军前后左右,三军行数百里,人马疲倦休止。敌人因天燥疾风之利,燔fán吾上风,车骑锐士,坚伏吾后,吾三军恐怖,散乱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则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见火起,即燔吾前,而广延之,又燔吾后。敌人若至,则引军而却,按黑地而坚处。敌人之来,犹在吾后,见火起,必远走。吾按黑地而处,强弩材士,卫吾左右,又燔吾前后。若此,则敌不能害我。”

  武王曰:“敌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烟复吾军,其大兵按黑地而起,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为四武冲陈,强弩翼吾左右。其法无胜亦无负。”

     武王询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遇到茂密的草丛树木围绕在我军前四周,我军队伍已行军数百里,人马困乏疲惫,迫切需要修整。这时,敌人利用天气干燥,风声疾速的有利条件,在我军上风口放火,又派其战车、骑兵和精锐部队,在我军后方打下了坚实的埋伏,造成我三军恐怖,溃散逃跑,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宿营地竖起云梯、飞楼,登高瞭望和仔细观察前后左右有什么异常情况。发现敌人烧起大火,我军也立刻在自己前方点火以使火烧成一片,同时又在我军后面放火烧出一块空地。若是敌人前来进攻,我就把军队撤到这块烧光草木的空地上坚守。前来进攻的敌人此时落在我军后面,看到火起,必定退走。我军在烧出来的空地上排兵布阵,派手执强弓劲弩的勇武之士护卫在我军左右两侧,并继续放火烧掉我前后的草地。这样,敌人就不能加害于我了。”
  武王问:“敌人既在我左右放火,又在我前后放火,浓烟覆盖了我军阵地,而敌人的大军趁机向我据守的空地发起进攻,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遇上这种情况,应当把我军结成四武冲阵的战斗队形,同时让手执强弓劲弩的勇武之士护卫在左右两侧。这种办法虽然无法取胜,但也不会导致失败。”
【查字】
1. 延:造字本义:动词,在漫漫长路上持续前行
2. 按:造字本义:动词,控制、抑制,使之不动
【我如何做】
遇事不要忙着慌张,考察已有的资源,调动已有的资源和可调配的资源做出行动。

垒虚
【原文 注音及翻译】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自来自去?”

  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人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

  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铎duó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则行陈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武王询问太公说:“怎样才能知道敌人营垒的虚实和敌军兵力的调动情况呢?”
  太公答道:“将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得失。登高下望,观察敌情的变化;从远处眺望敌人的营垒,就可知道敌人内部的虚实;观察敌方士兵的动态,就可知道敌军调动的情况。”
  武王又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事情呢?”太公答道:“听不到敌营的鼓声,也听不到敌营的铃声,看到敌人营垒上有许多飞鸟飞翔而且一点也不惊恐,空中也没有飞扬的尘上,就可以判定这必定是空营,敌人是在用假人欺骗我们。如果敌人仓促撤退不久,还没有停下来又急忙返回的,这是敌人调动太忙乱的表现。调动太匆忙,前后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行列阵势就必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可以快速出击,即使是以少击众,也一定会取得胜利。”
【查字】
1. 氛:造字本义:名词,缤纷飘散的云气或雾霭
2. 次:造字本义:动词,身体欠安,打喷嚏
【我如何做】
运用感知觉直接感受事物的联系,为做决策来搜集第一手的事实信息。

【心得总结】
只有一条路可走、可胜,就是向前,向前,向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5-5-25 22:17 , Processed in 1.105583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