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42|回复: 0

第七课 单元总结——教化四阶段(性正志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24 10: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月18日上课
  主体和客体在“健康”这个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会行走很长的路。这路叫“养”,大致分为四段:幼儿(0-6岁)、童蒙(7-12)、少年(13-18)、成人(18起)。每个阶段教化目标会有不同的具体化内容,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

  以下是AI查询的资料:
  1. 幼儿养性(0-6岁)
  《礼记·内则》: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说明幼儿阶段以生活礼仪和简单认知为主,强调环境熏陶和习惯培养,而非知识灌输。
  《周易·蒙卦》:
  “蒙以养正,圣功也。”
  虽言“童蒙”,但其“养正”需以幼年纯良心性为基础,故幼儿期重在保护天性。
  《颜氏家训》:
  “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强调幼年心性纯粹,应通过潜移默化涵养性情。

  2. 童蒙养正(7-12岁)
  《周易·蒙卦》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主张以启发引导(非强制)的方式传授道德规范,契合“养正”之旨。
  《论语·学而》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强调童蒙阶段以孝悌、诚信等德行为先,后习文化。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
  具体规范行为习惯,从日常细节中“养正”。

  3. 少年养志(13-18岁)
  《论语·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自述少年立志,为“养志”阶段提供典范。
  《孟子·尽心上》
  “士尚志……仁义而已矣。”
   强调少年需以仁义为志,超越功利。
  《近思录·为学》(宋代理学):
  “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主张以圣贤为志,培养担当精神。

  4. 成人养德(18岁以后)
  《大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成人阶段以“修身”为核心,贯通道德实践与社会责任。
  《孟子·公孙丑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养德”即养此“浩然之气”,需终身践行义理。
  《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强调成人通过自省与实践完善德行。

  总结:文献中的阶段贯通性
  《周易》与《礼记》奠定“蒙养”基础,强调顺应天性与循序渐进。
  孔孟思想贯穿始终:
  幼年重情感根基(孝悌),
  少年重志向确立(尚志),
  成人重德行实践(修身)。
  宋明理学(如朱熹、程颐)细化阶段教育方法,将经典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蒙学体系。

  启示
  古代文献虽未明确划分现代意义上的“年龄阶段”,但其教育思想始终暗含“因时施教”的逻辑:
  幼儿如“幼苗”,需以“无言之教”护其本性(《老子》“行不言之教”);
  童蒙如“璞玉”,需以礼法雕琢其形(《礼记》“玉不琢,不成器”);
  少年如“朝日”,需以志向引其光芒(《抱朴子》“志坚者,功名之主也”);
  成人如“松柏”,需以德行固其根本(《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些文献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教育“循序渐进、德性为本”的智慧体系。

  什么是养?下面是养的字源资料:
  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角弯曲、性情温顺的食草动物。𢼝,甲骨文羊,两角弯曲、性情温顺的食草动物攴,持械打击),表示手持鞭子在山地驱赶羊群。甲骨文异体字将“羊”写成,并用“行”(行进)代替“攴”(挥鞭驱赶),表示驱羊出门放牧。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羊”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攴”写成。篆文异体字“飬”将籀文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并用“食”(喂饲料)代替籀文字形中的“攴”(挥鞭驱赶),表示以圈羊喂草代替户外放牧。造字本义:动词,牧羊或圈羊喂草。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羊”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食”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养”,依据狂草字形中“食”字下部的“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良”局部简化成两点,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食”简化成“介”。古代称放牛为“牧”,称放羊为“养”。后来“养”专指圈喂家畜家禽。《说文解字》:
养,供养。字形采用“食”作边旁,采用“羊”作声旁。

  养的核心意思在于提供和寻找食物,食物是养的直接工具。我们开课以来的内容,是对养的本的具体描述
  性是什么呢?下面是“性”的字源资料:

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天然萌发。性,金文心,欲求生,天然萌发),表示人类天然萌发的欲求。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名词,人类萌生于心的本能欲望,如食,色。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篆文字形中的“生”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竖心旁”简化成。古籍常借“生”代替“性”。《説文解字》:性,人之陽气性善者也。从心,生聲。


  性的核心意思在于,一颗人的心,能生正欲的能力。
  什么是正呢?

  “正”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囗,城邑、方国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方国的方框“囗”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写成指事字。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写成短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止”写成。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彳”(行)另造“征”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正”。《说文解字》:
正,是也。纠正,使恰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所有与正相关的字,都采用“正”作边旁。㱏,这是古文写法的“正”字,采用“二、止”会义,二,表示上苍。,这也是古文写的“正”字, 采用“一、足”会义,足,也是“止”的意思。

  正的核心意思是,人心所具有的自我革命,自我保持“其性”的能力。这是志的基础。

  什么是志呢?

  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写成“士”,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常假借“志”代替“誌”。《汉字简化方案》用“志”合并代替“誌”。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説文解字》:
志,意也。
  志的核心意思是,性的阶段性固定运,正的表达型态。是人心之正的功能超越性表达。
  什么是德呢?

  “悳”是“德”的异体字;“惪”是“悳”的异体字;“㥀”是“惪”的异体字;“㥁”也是“悳”的异体字;“𢛳”是“㥁”的异体字。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得之有道。繁体甲骨文用“行”代替“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繁体金文加“心”,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有的金文将“心”简写成。有的金文用“言”(“信”的省略)代替“心”,强调“忠信”之于“德”的精神基础意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得”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是“直”的变形),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得之坦荡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彳”写成“双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异体字“悳”省去篆文字形中的“彳”(“得”的省略),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惪”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㥀”将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有的楷书异体字“㥁”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𢛳”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古籍多以“德”代替“悳”、“惪”、“㥀”、“㥁”和“𢛳”。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因含义交叉、读音相同而时常相互假借代替。《说文解字》:
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

   德的核心意思是心直接从“道”所得。直心通道无旁,
志心也直。因为直心在出与入两个方向的正确性,德也就是保持输入和输出的能力。德是志的实现形态。

课后练习  说说什么是养?什么是性正志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5-5-25 22:09 , Processed in 1.089082 second(s), 15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