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1|回复: 7

家宝的作业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8 19: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心的学习开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21: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4-12-10 00:04 编辑

教案:

一件事情最终做到什么程度,不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强弱,而是由这个人对这件事情的“志”所决定的。所谓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养孩子,是不是一个需要立志的事情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的所有事情都是需要立志的,比如按时睡觉。
  如此便有一个问题必须要回答,为什么要立志去养孩子呢?这是值得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
  基本上,人们都在养孩子。既然做所有事情都有志在支撑,养孩子的人自然也是有养孩子的志的;既然志之所向无坚不摧,那么所有人养孩子都是不应该有困难的,包括技术上的困难。可是,为什么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一般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是志不管用?还是志立得没对?如果假定“志”是管用的,那问题就出在立志上了。该怎么立志,变成了必须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
  父母教职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立志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要养孩子的问题。

志,生于德与形势的和合,也就是对形势的德化。  志一旦确立便自动运行,不需要人工介入。
志的运行内容便是思,也不需要人工介入。
思输出于形势便是心的功能,这便又回到了德和形势(神)的和合。
归根到底,立志是德的运行。志不固,不正而成痣庤,是因为缺德。问题从问题之外解决,立志的问题从积德解决,所有要学与习。








思考题  说说看,为什么回答了为什么养孩子的问题,便是回答了如何养孩子的问题,而它们归根到底是父母如何积德的问题?


从观察他人和自我体验经验看,人的绝多数行为(当然也有相当是来源于潜意识自动化行为)都来自于某个目的,这个行为最终能否最终达到预期目的,也往往是由于这个目标的坚定性和必要性决定的。
而为什么养孩子,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却极易被忽视的问题,或是因长辈希望、或是因为喜欢孩子、或是因为世俗习惯(结婚生子、传种接代)等等,

这个“为什么”往往也决定了人在众多事项中的优先排序性,和完成的决心。如果真正想明白其做的目的性和必要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就决定了,其结果也就基本决定了。

想想自己,其实在生孩子前并没有特别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按照世俗习惯,长辈期望、自己喜欢孩子而生了孩子。在孩子刚出生和还在怀抱时,基本是依靠发自内心的喜悦养孩子,因为这时候孩子大部分时间基本都是呈现出美好的一面,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一些孩子的问题和冲突也越来越多,人也更多的陷入到情绪和解决一个个问题细节去了,加上自己的内心也不安,孩子的各种表现让我们感觉心力交瘁不已,似乎更多是完成一种责任。
发现这其中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出现了两个关注的主体,一个是自己,自己仍旧不安,感觉还没有活出像样的感觉,要为自己忙,给自己留时间;另外一方面还要照顾孩子,养育孩子。这时候欲多则心散,加上家人的撕扯,人更加的惶恐。

如同老师讲:父母如果还时常想着自己的星辰大海,是很难养好自己的孩子的,很遗憾,我就是其中一个。透入我的内心,我还没有活出自己,不甘心。内心会这样想,如果我自己都不能长好,我能养育出一个好的孩子吗?!——我内心的答案是不可能。这种心态下去养育孩子是肯定出问题的,一方面在时间精力投入上我是矛盾纠结的,一方面在孩子养育中会不由自主的投射我的缺进去。纵观我们的孩子,由于缺少经验而导致的伤害很小,反而是我们的缺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从侧面也就印证了,弄清楚为何养育孩子的问题,就回答了如何养孩子的问题,而归到根本就是父母补缺、积德的过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06: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4-12-10 00:06 编辑



主体层次

被教化者
直接教化者
非直接教化者
具体角色
[size=10.5000pt]儿子


爸爸


爸爸的认知、担忧





表面目标
[size=10.5000pt]改正错题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指导错题,找知识遗漏点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儿子盲从老师话不对劲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真实目标
[size=10.5000pt]明白数学加减括号的变化规则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对养育孩子真正重要东西思考和感悟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教会孩子什么是真,该信什么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要素

[size=10.5000pt]一道题除老师说的方法,还有更快更简单的方法。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一类型数学题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数学题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方式
[size=10.5000pt]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和另外一种方法去解题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两种做题方法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不同方法结果却可以一样,但时间和准确性却有明显差别。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实际效果
(或预测效果)
[size=10.5000pt]明白了知识点,还检查去同类型的错题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有填补了知识遗漏点,不是盲从谁的话,数学的魅力是变化和让复杂变简单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应该有所触动,对老师的话有所松动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规律要求
(正确内容)
[size=10.5000pt]明白了正确的运算法则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不否定孩子,发展孩子的思路中去揪偏。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事实胜于说教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

教案:
孩子长大的过程,是其身心的结构不断“发育”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之所以以它际的样子发生,存在必不可少的决定性要素,其中最基本的是这个过程的主体。也就是说,不管孩子养得如何,总归不只是孩子自己把自己养大的,那是谁养大的?

   自己,直接养育者,目标和方式的提供者

   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必竞是他自己亲自成为了那个样子。那么,他自己要成为个什么样,便是排在首位的操作要素。与此相关,他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弄成那个样子,主客两方面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在他自己的蓝图中,对实现路径和方式的要求是什么?也就是有个目标和手段问题。

  每一个具体养育行为的直接提供者,以具体的方式,提供了具体资源,孩子才最终自己成为了那个样。那么,直接养育者为什么选择那样的资源,为什么选择那样的方式?这里也有个目标和手段的问题。

  养育过程,是养育者和被养育者双向奔的过程,是一场合作。那么,是谁让他们那样奔赴?具体目的和总的目的是什么?这里还是有个目标和手段的问题。

在三个主体层次上,具体地弄清目的和手段,再结合自然规律的检验,养育主体才能得到妥善确立。

  黎元仁寿,羸劣获安。危安其位,亡保其存。释缚脱艰,全真导气。三圣之道,至道之宗。

课后练习  找具体的教养行为,分柝其三个层次的主体的目的和手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06: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4-11-25 23:52 编辑

事件简述:8岁大儿子腿受伤晚上上完中药膏后洗澡洗掉,老婆没有经过儿子直接动手想帮他解下纱布,不让药膏散落在浴室满地,可能扯痛到他了,导致大发脾气,从浴室推搡妈妈出来到客厅书桌,仍不解气,还用浴巾甩打妈妈,嘴里一直说着:没让你动,你却非要动....;看他还一直用浴巾甩妈妈,我喝止了他,让他不要动手,用嘴巴讲,也同时生气的训了妈妈:这都么大的孩子了,不要把他再当小孩子了,事前问问他,不要不愿意还继续....;后续儿子还是情绪满满,一会说要摔我们手机,一会摔门,我更加生气了,狠狠的训了他,场面简直就乱成一锅粥;后面儿子一个人在浴室里,一边洗澡一边口中自说自语的宣泄不满,主要是对妈妈的不满,那刻对儿子又感觉到心疼,又无奈,又生气....
主体层次
被教化者
直接教化者
非直接教化者
具体角色
儿子
爸爸
家风
表面目标
希望妈妈在他不允许帮他解纱布时就不要动收解纱布
不能对长辈动手,好好说话,不允许摔门
孩子不能对父母动手
真实目标
希望获得尊重,自己的事能自己做主
让儿子要敬,有畏,不能无法无天
孩子要对父母敬畏
要素
方式
边哭诉边发脾气,推搡妈妈,用浴巾打妈妈
先同理孩子说了妈妈,同时对儿子训斥和略加动手。
占据爸爸的观念认知,儿子挑战了这个界限,使爸爸生气起来情绪
实际效果
(或预测效果)
妈妈没了脾气和话语,好像知道了错误;爸爸开始支持他,但后面又惹怒爸爸
应该一些话是听进去了,只是情绪下很难很快安静下来;教化目标切换的似乎有些乱(从认同他妈妈动手解纱布前应该得到他同意到后期因他情绪下的过分反应而教训他;同时还加入了对妈妈的训斥)
再次强化了儿子的认知,但当时情绪下让他更愤怒和内心难以平衡,怒气无法发泄
规律要求
(正确内容)
适当发泄情绪,表达清楚后当适可而止,知道做儿子的本分和敬畏。
不该同时处理对2个人的情绪;
不该因他们的情绪反应而起了反应。
其实这里有疑问:当孩子陷入巨大情绪下而违反了规则,该先管规则还是先处理孩子的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23:00: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月总结:
本月两次课程学习了教化的对象和教化的主体。开课前直觉的认为教化的对象就是孩子,教化的主体就是父母。实际发觉并不是这样简单,不管是对象还是主体都有多层次性。应当回到教化的现场,审视整个从心~情~行为的完整过程,还要保持主体感在线,别让情绪下的自认为对欺杀了孩子;同时,教化也当是团队协助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22: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4-12-10 00:08 编辑

教育对象

  先编辑一段《乐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


  心的日常,感物而动,动而生音(情),在外成形为声越出自身范围,而被别人所感。别人重复这个过程,以声回馈我们。如此周而复始。声(物)——心——感而动为音——形于外为声。
  在这个过程中,心是枢纽。但,心会发生变化么?
  心如果有变,变些什么呢?唯一可变的是“德”。德变了心就变了。
  怎么促进德变,并且是正确的变呢?向猛兽学习。读读下面这两段:
  转圆法猛兽。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经由教化者外部的输出,使被教化者的心发生改变,从而使其输出发生改变的“流水线”。部署和运行好这条“流水线”,便能造就一个人。
  虽然我们还不能掌握这条流水线,但我们可以借用这条线连接终点,确认各个层次的教化对象,由表及里排列:个人的输出——内心活动——心的结构——德。

  课后练习 描述一下你所认为的教化对象。

教化对象在哪里找是漏掉的问题,上课时已经补上了。
  课后练习 描述一下你所认为的教化对象。

结合一个教化行动的过程看教化对象:
近期刚好接手大儿子的作业辅导,他做作业非常拖拉,观察后我感觉:这其中少部分是知识点掌握问题,一部分是教育方式问题(之前允许放学后可以先玩、先吃,允许晚上做一点,大部分早上做),还有一部分是他畏难情绪,还有一块是他情绪能量低——让我们看到家庭氛围能量低落

首先,是教化者本身的内在运行和输出行为,这个教化行为是由目标和思的,它们是否正确是取决于这个主体是否由德,也意味着这个教化主体也反过来受影响,同时成为被教化的对象。着手去教化时,其实也在让我去看到和思考刀整个家庭能力场域问题。

其次,对象的内心活动,也就是情绪,这个是很明显的、需要影响的教化对象。比如他的畏难情绪就是要教化的对象,我的做法是让他从作业中先找简单的,开始5分钟左右守着他开始做,沉下去,动起来就没那么畏难了,我再离开。

再次,对象的心的结构,过去,他已经习惯了被我们催着写作业,某种习惯上,他可能会觉得写作业就是我们的事了,而不是自己应该主动解决的事情了;现在我尽力不守着他做作业,重复告诉他是他的事;鼓励他,让他自己选方法和先后,只定目标。



最后,对象的德。最终目标是让儿子能写作业自己独立快速完成,且能学习意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真正价值,学会学习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06: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材:
通过教化,使教化对象的精神结构-心理进程-整体功能,得到发展、修正,是教化的基本任务。所谓发展,是依照特定的基础,遵循特定的方向,实现特定的目标,说人话:发展就是把应该有而没有的东西给装上。所谓修正,是依照特定的标准,检查已有的结构、功能、进程,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做出改变,并调整修改以后的部件与整个系统的协作状态,实现系统的调整。简单说就是,修改系统错误。  发展和修正,都需要一个标准。这就是,什么是健康的人?人的精神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是一个笼统没有细节的概念:

  “徤”是“健”的异体字;“踺”是“徤”的异体字。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立柱架梁、筑墙造房。健,篆文人,肢体建,立柱架梁),表示腿如柱臂如梁,意即站立雄姿,有如建筑挺拔。在交通运输落后的古代,身板是常用的承重工具,腿脚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不仅如此,善于奔跑的腿脚,也是冷兵器时代原始武器的一部分,因而受到古代战争的高度重视,善于奔跑的壮士被称誉为“健勇”的“健儿”。造字本义:形容词,肱强股壮,脚力非凡,善于奔跑,竞争力出众。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建”写成。楷书异体字“徤”用“双人旁”(行进、奔跑)代替“单人旁”(肢体),强调身体强壮而善于奔跑。楷书异体字“踺”用“足”(双脚)代替“双人旁”(行进、奔跑),强调腿力脚力超群,可以边跑边跳,边跳边踢。古人称肱强股壮、身板挺拔为“健”,强调躯干外形的结实;称体内平衡、和谐滋润为“康”,强调代谢状态的安适自在。

  “康”是“穅”的本字,而“糠”是“穅”的异体字。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累积并封存财宝,传之家族后代。康,甲骨文庚,累积、传承三点,米粒,借代谷物粮食),表示储积谷物粮食,以备将来意外灾荒之需(其中“屰”是顶端带绳结的绳线“丫”的变形,“庚”是带带结绳线和贮宝盒“宁”的重叠——参见“庚”*)。有的甲骨文将“庚”写成,其中是两个“宁”(“贮”的本字,藏宝)的重叠。有的甲骨文将“庚”写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庚”写成。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庚”写成。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干”加“双手”构成的,将金文字形中表示米粒的四点写成“米”。造字本义:动词,在家中储积谷物粮食,以备将来意外的灾荒之需,消除断粮之忧。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庚”写成,误将篆文字形中的“米”写成“水”。当“康”的“储积谷物粮食”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禾”(庄稼)另造“穅”代替,表示积年变质的谷子,并引申为不可食用的谷壳糠屑。楷书异体字用“米”代替“禾”另造“糠”代替,表示谷子舂米产生的空壳碎屑。古籍多以“糠”代替“穅”。中医方面,称体形挺拔强壮为“健”,强调生理条件的硬实;称心态安定从容为“康”,强调心理上的自足安乐。

  健康,可以区分为主观健康、客观健康和自然健康。主观健康,是自己认为自己和别人健康,也包括一部分人甚至全部人认为的健康。客观健康,看起来是健康的,不病。自然健康,是不光看起来健康,自己认为健康,同时实际上也是健康的——结构、进程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健康。自然健康,是客观健康的,也是主观健康的,反过来说则不一定对。

  自然健康的标准和动力,是自然规律。人本无病,自然健康,所以研究人,必须研究自然健康。研究不病,实际研究的对象不是人。


  自然之法,阴阳五行俊豪杰。《素书》、《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道德经》和《周易》,从两个方向描述了这个自然之法。前三者从本相上描述,后者从进程上描述。
  健康的体验本质是个什么呢?这个答案,只能从每个人内心自己求得,不可言状。也就是说,健康,就是你实际上健康了。


课后练习 说说你认为的健康标准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3 07: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4-12-17 01:02 编辑

课后练习 说说你认为的健康标准是什么?


第一、从字面意思看,健是身体健硕,康是内在和谐、安定;建,更强调结构健康,康更是强调是种能量流动的健康;内外皆健康,身体、精神/心理都健康


第二、健康应是自然的,非人伪造的,结合道之要求,要给予合适引导,但不应加入人的臆想。
第三、《素书》讲如何个人如何在人类社会组织运作上发挥作用,或称为立功,是谓道(走的路/目标要对)——德(不断积累正确操作感)——仁(亲,使万物得其欲)——义(立功立事)——礼(履规)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讲如何做好个体的自我内外优化,从内到外有效输出成事,是谓志(养志法灵龟,志坚)——思(实意法腾蛇,定安)——神(分威法伏熊,神归其舍)——心(
散势法鸷鸟,寻间而动
)——德(转圆法猛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1:13 , Processed in 1.088170 second(s), 17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