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5|回复: 0

第六十一课 人格问题(不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7 20: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我们要说一下什么是人格和人格问题。
  下面阴影中的材料,是西方心理学语境下使用的人格概念的各种描述,整合起来基本上能够表达西方心理学的人格内涵。
      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人格?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作出了相应界定。总体而言,从心理学角度对人格所下的概念有以下五种。
(1)罗列式概念。通常采用”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来描述人格,显然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无法构建外延之间的关系,而且外延的边界有多大也难以说清楚。
(2)整体性概念。强调人格是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罗列式概念的缺陷。
(3)层次性概念。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层次性概念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把人格特征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而最高层次的属性或特征具有统合的作用。
(4)适应性概念。此类概念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
(5)区别性概念。如果说前面四种概念都反映了人们在人格上的共同性的话,区别性概念更多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更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特性方面。



  可以认为,在西方心理学语境下,人格是指人的主体性。西方心理学没有对主观主体性和客观主体性做出区分,所以西方心理学语境中的人格,实际上主要指的是主观主体性。
  在现代汉语中,人格的使用场景大致如下面的阴影所描述。
  在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05年修订版中,人格一词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从词典中的解释可以看出,人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到一个人的能力道德,小到一个人的个性习惯,无所不包。而且无论哪一点无疑都对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人格一词有多义。有时与品格同义,一般人在常识上所了解的人格一词即系指品格而言,其所云人格之高尚或低下,即系指品格之高尚或低下而言。此乃常识义之人格涵义。在心理学上,人格指个人之特质,人格之研究在教育心理学上与教育学上尤其重要。在法律上人有自然人有法人,皆具有法律人格,可以成为权利义务之主体与客体。吾人不必执人格必有一确切之定义,而只能因所用地方之不同,情况之差异,而分别去了解其真正的含义。然而,不管在常识上、心理学意义上或法律意义上,人格一词都有相当重要性,与吾人密切相关;或品性之不修,或个人特质之不具,或法律人格之不备,则均难以称之为完整的人。在哲学的层次上,人格一词或更为广包,尤以中国哲学为然。在中国哲学之领域,哲人即哲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可以不著书,也可以不建立严密的理论,他只须活出一完美人格的形象,他的人生的完成即在于塑造一完美人格。即或一字不识,也可以活出一圣哲的形象出来,人格的完美即哲学的完成。是则在中国哲学的领域,人格不光是常识义的,也非只是心理学层次的,而是义理层次的,人格的完成即是义理的完成,也就是哲学的完成。以上内容节选自君友会王爱君文集《人格论》。


  查询“格”的字源

  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进犯。格,有的甲骨文假借各”,表示进犯。甲骨各,进犯亍,行),表示行军作战。有的金文木,械具各,进犯),表示用木械进犯、攻击。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木械攻击。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各”写成《说文解字》:格,树高枝长的样子。

  综合起来看,人格可以定义为,一个人之所以为这个人而不是其他人的规定性。而这个规定性又主要选择的是主体性(主体感)为指标。这样,人格这个概念,描述的大致是这样一个事实:因为人的主体性中的自主性、自为性、自我维持性和自我调节性,客观上能使人像被设定好了程序和功能的机器一样一往直前持之以恒的运转下去。  相应的,所谓人格问题,便是人的基于主体性的自动运行过程和结果,不能正常反应和适应实际情况和形势的要求,其实质是德化过程中出现的主体性(现象)除了问题。人便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体,正在接受形势的某种压迫或者排斥,产生所谓主体感问题。所有有问题和没问题的主体性,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
  临床上通常通过主体感来进入人格,在很多时候,直接把主体感当成了人格本身。

  人格问题的现象本质是,一个人基于主体性的自动运行,之所以和形势极其要求不吻合,是因为上不能通神下不能接物,所谓不仁。其机制本质在于德不足。
  人格问题,其基本表现在于主体感内容上:主体感包含反映现象时间特性的秩序感(秩序-混乱感);反映空间特性的统整感(统整-破碎感);反映人的接收中心功能的安宁感(安宁-动荡感);反映人作为输出中心功能的活力感(活力-无力感)。  处理人格问题,其基本思路可能在于:

  第一方面,描述和接触主体感
  第二方面,通过对主体感的理解到达主体性(德化)现场
  第三方面,在德化现场发现并处理不仁。
  第四方面,处理不仁的具体内容和方向,可以参照《素书》本德宗道章的讲述。
   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
   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
   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
   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课后练习  说说人格(主体感)问题和情绪问题的区别在哪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09:12 , Processed in 1.069360 second(s), 17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