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38|回复: 0

序 我们要干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8 11: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3年计划,我们定位为专业课程。专业,就是专门的业,专门的作业,专门的功夫,专门的浸染,专属于你个人的能力和风格,能力之风。(1) 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2) 专门的学问。(3) 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4) 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分。(5) 对一种物事物了解的非常透彻的程度。
  我们希望一二阶这两年的时间,可以引发你对人心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努力获得实实在在的体认性知识和技能,在与己与人共处的活动特别是职业助人活动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素养和能力。所以这个课程,既是对专门学问的探索,也是对专门职业的追求,也是增进对一个专门的社会服务体系的理解,也是你追求对人心人性具有越来越透彻的了解。兼具以上关于“专业”的定义的所有内容。从职业论,心理咨询服务是职业,因为你靠他赚取收入支持生活开销;教养子女是职业,因为子女是你生活的根依之一;人际交往是职业,因为交际是你作为人的本能性需要。
  专业的课程可以是止于知的,也可以是止于行的,也可以是知行不二的。知易行难,万事行为先。我们不是国家的高等学府,不掌握国家投入的强大的科学研究资源,也不提供国家系统需要的社会符号。我们只是天天参加着人的生活的人生经历者,所拥有的最丰厚的资源就是真实的生活。我们最在意的也是作为人的生活体验。我们的课程不是科学理论性的,其最根本的追求不在于让你掌握一些知识和理论,不限于让你只是“知道”。课程致力于你在实际人生中如何观察、理解你所遇到的心理事件和现象,如何决策和采取你自己的有效行动(而不是符合某种理论的行动)。

  所有的专业,都是对至真、至善、至美的生活的追求。
  人类最初,以形身为我,连自心也未能觉到,与畜生的认识水平差不多;后来感觉到心理的活动,又觉得是独立于身体的另一种生命,形成灵魂的观念。再后来觉得灵魂观念把自性实体化是不妥的,又产生了心灵的观念。西方文艺复兴以后分科之学的精神得到光大,把人心也视为客观现象之一加以研究,提出了心理概念,产生了科学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对自性做冷静的客观观照,以得对象之真为目标,获得冷静的“客观真实”。
  人们对自性认识的这样四个阶段,最终得到的,不是人性的自性,只是一个纯对象化的真实。
  更高的视角是从意义、价值来认识人心——这是一种评价的、可转化的“自心”概念。意思是,在这个体系下,心理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事物,而是人生的意义事物。这意味着,科学的求真之路必须要服从于人生之真、善、美的伦理目标;意味着心理学不能仅仅成为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人生求真、求善、求美之下(人性文化)的科学技术。这便是人生心理学。

  心理学实际上区分为科学心理学和人生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把心理视为自然之物,人生心理学把心理视为意义之物;科学心理学高度依赖对象化观察,人生心理学高度重视体证体认性观察;科学心理学的学习中,学习者主要居于心理的“对面”,人生心理学的学习中,学习者主要居于心理之中,是心理本身。
  科学心理学的落脚点在真实知识,人生心理学的落脚点在意义感和价值感。科学心理学求真知(科学实证的真),人生心理学求真相(内外统一的境)、求善意(符合自然规律的心意)、求美好(最大限度地实现天道规律)。真,实而不虚;善,符合规律的共生共存及其“意义-价值”体认——德;美,各方的共生共存不但符合规律,还和谐、协调,至善为美,以及这种至善的“意义-价值”体认——至善,超越。善以真为基础,美以善为基础。科学实证,用“外部”事实证明或证伪。内外统一的境,外部实证和内部确信(天道规律)相统一的境界。
  人生心理学是主体心理学,主体心理是人性心理加人文心理,不是纯粹中性的,它的内容和相应研究方法与科学心理学有区别。在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差不多同时诞生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具有人生心理学的某种性质,但缺少对人性(人生的“意义-价值”体验)的关怀和认同,至今还淹没在科学心理学的思想之中。人生心理学主要不能依靠科学技术来研究。这就好像,一个好家庭不能主要由家庭心理学家在实验室建成,只能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建成。临床心理学,必然只能是人生心理学。已经有心理学家认识到,科学心理学不解决人生烦恼问题。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心理学需要被贬低,而是强调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要以人生心理学作为总的框架,有效运用科学心理学成就。

  人生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并不对立,它们之间是可以通达连接的。我们的3年计划,正是以人生心理学对人性、人文的宗极关怀为总的指导思想,以人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实现为核心,打通和统合科学心理学的发现和技术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追求如下基本目标的实现:
  1、引导你从你自己内在的“意义-价值”感受(通达天道规律的枢纽)出发,观察和尝试自主建立你自己的心理观(人性观)、疾病观(人性发展观)和治疗观(人际影响观)。
  2、让你在心里亲自体会到、接触到,影响到的前提下,来理解和把握科学心理学的知识所描述的心理现象、心理规律。让冰冰冷的科学知识,成为热的、活的生命体验。
  3、在技术学习段,致力于引导你,在内在体认的基础上展开工作。促使你在应用技术的过程,始终聚焦于承认、照顾和服从人的内在体会、意义感和价值追求的真实需要,并跟这些感受和需要一起工作,引导人与自己、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存和发展。这样的工作方式,是针对“活着的人”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切片的,静止的工作方式,可以避免把人当作无生命的东西统一“塑造”。

  简单的概括起来,未来2年,我们需要抓住两个基本要点:第一,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抓住的“心理”是一个活物,不是切片下来放在对面被“冷”“静”观察的“外在”之物;第二,这样的工作方式必然导致一个趋势——对人的生命的“根”“本”“末”的宗极追索。导向探讨人是什么,人心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人的生活为了什么等等人生的宗极问题。途中必然碰到诸如此类的生活问题:我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我做了什么就成功地发生了?我应该做些什么可以怎么解决?我可以做什么来如何解决?我决定做什么来怎么解决?我做什么才可以在未来不发生问题?
  上述第一个要点,你可以在课堂练习中找到感觉;第二个要点需要你在课外花点功夫,去理解一下人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因为意义和价值,是人性人心的基本问题,堪称人根、命根。
  当然,还有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是,你可以预测一下,这样一个课程,2年中你和大家可能会遇到什么?你和你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有何担忧、对策或者应对准则?
  ——————————————————————-------——--
课后练习:
       尝试体会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的下述体验报告,并结合你对“意义-价值”的理解,说说你对3年计划这个课程的基本追求(两个基本要点)的理解。
  我凝视着一株树
  我可以把它看作一幅画像:一束沉滞的光波或者是衬有湛蓝、银白色调之背景的点点绿斑。
  我可以把它视之为运动:密实胶结的木髓上奔流的脉动,根须的吸吮,枝叶的呼吸,与大地天穹的不息交流或者微妙生成本身。
  我可以把它看成实例而划归某一类属,以研究它的特殊构造和生命形式。
  我也可以完全漠视它的实在,它的统一,而仅把它当作规律的表征——或那些使力量的对抗趋于平衡的规律,或者是那些制约元素的融合与分离的规律。
  我可以把它分解为永驻不易的数,分解为纯粹的数量关系。
  在上述一切情形中,树始终不过是我的对象,它有它的空间位置、时间限度、性质特点、型态结构。
  但是,我也能够让发自本心的意志和慈悲情怀主宰自己,我凝神观照树,进入物我不分的关系中。此刻,它已不再是“它”,唯一性的伟力已经整个的统摄了我 …….
  凡隶属于树的一切,它的形貌结构、物理运动、碧绿翠华、化学变化、它与水火木土的交流,与星辰日月的类通,此刻都聚集进入一个统一体中。
  树并不是我的印象、我想象力的驰骋、我心绪的象征。它是我之外真实的存在。它与我休息相关,正如我与它息息相通,其差别仅在于方式的不同……
  那么,树也有与人相似的意识?对此我一无所知。是否因为你们曾经成功的分解过它,现在又想要将不可分解的东西再度分解?与我相遇的绝不是树的灵魂或者精神,而正是不可分割的树本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5:08 , Processed in 1.088310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