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8
分享人:张文玲
分享题目:中华心性之学
分享内容:
各位同修各位朋友:晚上好!今天是2020年7月8日,我是月华,负责本周的经典分享,我分享的主题是中华心性之学简说,将从中华心性之学的内涵、意义、落地三个方面展开。
中华文明启程是这样的:上古时期,三皇五帝即以“天道”开启天地自然之道、日月历法之道、劳作住行之道、社会伦礼之道、教化成人之道。“道”即成为归纳统摄万象的本质法则。天地、神鬼、人,无一不纳入“道”的法则。又言一阳一阴谓之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五行、八卦等,用极简抽象符号系统阐明万物变化规律。
儒家重人事,追求理想人格。道家重天道,积极修养身心(仙)。佛家重觉性,体证开悟修慧命(佛)。儒释道三家的共同之处是:皆以探索认识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人的身心本质为志趣;外担当社会责任,内修圆满人格为重任。三家殊途同归,以修炼心性为道趣。
为了对心性更多了解,我们以儒家为例进行说明。孔子贵仁,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学说,魏晋玄学建立以无为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宋初诸儒于佛教之理,先从事研究,后取其方法,周敦颐、张载、程颐、程灏等对宇宙人生根本问题进行探索,打破两汉之因袭,将“道”、“阴阳”等分析,阐明其内容,至朱熹形成理气论。“理”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是一个天理。”所谓“格物”,穷尽事物的道理,才能对事物的本质有深刻认识。陆九渊提出心是宇宙本体,心就是理,心是道,认识了自己的内心就通达了万物本质。明朝王阳明顿悟:“格物致知的要旨和圣人之道就在我心中,不必外求,心就是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致良知:一个人能把自己的良知充分表达出来,就达到了“知”)。从此宋明理学、心学成为东亚文明的精神之魂。
那么,中华心性之学如何为现代人所用?如何继续为人类做出贡献?工业文明的蒸汽还在沸腾,信息的喧哗已经遍布大街小巷。人心、人性、教育永恒的困扰依然萦绕在每一个普通人心中。如何调理自己的身心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如何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如何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些仍然是教育的难题、社会的难题、心理健康的难题、精神文明建设的难题。传统心性文化带给我们很多启迪思考,然,圣人之道普通人够不着!和现代清晰的科学知识比较,总是感觉缺乏精准的地图,对个人身心修炼调理,教育教化上还属于思想、理论、哲学范畴,语言认知思维范畴,人文知识的熏陶层面。
我们不仅需要有找到“它”的工具,还需要知道“它”在哪里,找到“它”,看见“它”,听见“它”,嗅见“它”,尝到“它”……一切认识需要有事实作为依据,一切思辨需要有原始材料为基础建构,一切建构过程需遵循基本逻辑结构。唯有如此我们的知才是真实的,可靠的。心性知识亦需要如此。
中华心性之学意义如此重大,怎样落实呢?惟海禅师提出人由低到高三层属性组成: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者关系:上层统率下层,下层又是建构上层的基石,即生物属性是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基石,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意识,社会的成熟度是一个人健康的标志,是否有场景意识,是否有角色意识,是否有和谐人际关系等社会化能力。一个人不仅仅是物质的,社会的,和动物本质区别的是人是精神性的,高级的精神性是人独有无二的。生物和社会是精神成长的基础,同时一个人的主体生命,精神又是统率、司令,可以调控人的原始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若三者之间的主从关系没有解决,或单一强调生物属性,或社会属性,或精神属性,终究陷入偏见中,人的发育就不健全。
神经心理学运动功能层次原理就印证了人是三层属性论。认为神经系统是按高低层次加以组织的,层次高的控制层次低的。各个层次功能相当独立,例如走路反射行为是由脊髓编码控制;母性行为是由脑干神经回路支配;学习是由前脑的神经回路支配。心理已经大脑神经化,化学信息化。困扰我们的很多情绪和神经的原始反射过程有关,和神经递质相关。
大乘禅法不仅提供精确的心理现象知识,还清晰地回答了主体心性知识,例如将你的心神“解析”出念-志与神;回答了精神、心灵、心性与身体肉体、行为活动的关系:例如将从你的感知里层层剥出知-觉与明。原理清晰,通过心性体认将更加精确区分人的组成,通过体认将身体剖析”出肉-筋与骨,智慧中区分出解-悟与证。同时运用觉观为入门的技术体证到心性本身!
这样的心性训练是操作性非常强的,是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的,可以让我们清晰地遇见自己,让中华心性文化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地操作,让中华心性文化崛起出现曙光!
月华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聆听。【据惟海法师开示编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