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dmin

老梦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7 11: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4周

经文抄录
  第65章  常知稽式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66章  不争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理解:
    上古时期,善以道治国的圣人,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百姓为什么会难治呢,因为灭天之天,开人之天。人之道,不过巧伪。天之道,则素朴而纯厚。巧伪愈多,则其德愈薄。所以说,用人之道来治国,就是国之贼。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国君如果道德治国,不以人智治国,则百姓道德足全,天下太平,无所乱而无不治。这样的统治,应天地之情,才是国之福。此两者,指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智治国两统治之道。以道德治国,百姓以天行。以智治国,百姓以伪行。常知稽式,是此真言为天下式,治理天下,抱一不离。
      汪洋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众谷之王,因为它善处卑下,故能成为百川众谷之王。有道的圣人走在前面带领百姓前进,把利益放在百姓的身上。圣人能领导老百姓,必定以放低自己的态度做事。所以圣人居老百姓上位但百姓不感到负担沉重,处在人前位却不会防害老百姓。所以天下的百姓乐于推崇这样的圣人而不会厌烦。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主要心得:
1、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失德之路:道生德,德生命,命生形,形生性,性生伪,伪生贼,贼生祸。
     反德之路: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同乎大顺,顺生福。
     与物反矣,性起伪,莫过于开人之天,丧己于物。要反德与初至玄德,就要弃物救人,而复其真。故曰,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合于天地,同于大通,百姓德备而善,则天下至安至福。
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道的原则就是把自己放低,放低自己资源才会向你汇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00: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5周

经文抄录
   第67章 我有三宝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68章 以德配天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理解:
     天下都说我天道之大却不近人情物情,正是因为大所以才不近情。如果近情,时间长了就不大了。有三样法宝可以保持此“不近”:一为慈,二为俭,三为不敢为天下先。慈(德畜天下)故能勇救人救物,俭(人德不生不见)故能天德广大;不为天下先故能天德常足而成就天下神器的长久。如今的 人舍天德而且勇于积人德并以人德服人,舍不生人德之规而且使人德广布,舍(人德)不为天下先而且以己之下德为天下资,死矣。所以啊,慈以战以御外敌克内贼则胜,以慈事道而守则天下固。天下失道,天将以战救之,天下和平,天将以守固之。
    善为士(事道者)者,尚天德之慈,不尚人德之勇武;正义之战者,不以人欲之武(怒);持天德胜敌者,不怒之以先、示之以实;以天德用人者,行不言之教。这就是不争之德(不武者,无欲以争;不怒者,不争以怒;不与者,不怒以先),这就是用人之力(为之以天,天下莫不为其所用),这就是符合了上古圣人所极于之天德(守不武、战不怒、克不与)。

主要心得
    1、持保三宝

     持保不近人情物情,以保道大的三个法宝是慈、俭、不为天下先。慈故能勇,无慈则无勇;俭故能广,无俭则不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言教必早已。

    2、慈战慈守

     人与物将亡,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舍弃了慈,将没有勇气抵御外敌,只会窝里斗;战争得胜,天下和平,舍弃了慈将不可能守卫内部的祥和,而在家中耀武扬威寻求安慰。无慈不能文,不能武,或者二文二武。慈者天德圆满,天德有缺者悲。悲者外不能战,内不能守。

    3、不争之德与用人之力

    不争之德者,不武、不怒、不与。不武者,善为士(事道者)者也,尚天德之慈,不尚人德之勇武;不怒者,正义之战者也,不以人欲之武(怒);不与者,持天德胜敌者也,不怒之以先、示之以实。此为慈战。为之以天,天下莫不为其所用,此为用人之力,此为慈守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18: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6周

经文抄录


第69章 哀兵必胜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
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70章 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理解
    用兵的时候,要一直直接给自己叨叨:我不敢主动发起战争,而是以慈卫道守民而伺机而战;不敢进寸而应攘而无臂,应“而退尺”扔而无敌。不以兵克兵而应以道制胜。所谓,行无行(不敢为主而为客,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所谓攘无臂(不敢进寸,不以兵克兵);所谓扔无敌(退而后应,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所谓执无兵(虽有王师而用兵本于道,人道人德不出)。祸莫大于秉持非慈之人德之勇武而战(轻敌),轻敌丧失了全部的法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两军对垒,天哀(慈,生死不入心的大慈大勇)者胜。
    我(道,下同)所说的都是简单的道理,做起来也很容易。但人道好争人德好积所以天下莫能知,人道不去天道也运行不了。我所说的是以道为宗的,行我说的道需要以天为君(为政者是总经理,天是董事长,道是股东大会)。之所以弊于人道而不知我言,是因为不到我的位置来知(不进天门)。想知我而能知我者少啊,要向我靠拢啊,才可以德交归焉而成为天下贵。所以圣人当外人内天(外王内圣)。


心得

1、不主而客

    国之大事在戎与祀,人之大事在争与积。此两件事情,其正确道路的本质是一样的:以天的名义,以慈卫道。慈者能容天道,俭者能府天下,不为天下先者能常善。不主动发动战争,不以人德的勇武和固执,而以天慈之勇常善救人救物者,行无行(不敢为主而为客,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攘无臂(不敢进寸,不以兵克兵,而以王道克兵);扔无敌(退而后应,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执无兵(虽有王师而用兵本于道,人道人德不出,不滥用武力)。祸莫大于秉持非慈之人德之勇武而战(轻敌),轻敌丧失了全部的法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两军对垒,天哀者胜。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不主而客者,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地、善数不用筹策,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知雄守雌为天下溪、知白守黑为天下式,知荣守辱为天下谷。不争而用人之力。

  精神内守,而抱道不离者,天下无敌。攻无不克,守无不固。

2、被褐怀玉

    言有宗,事有君。人啊,要把心关进天门之内啊!这样精神不外驰,领承道的指引,感受道的心得。不要自生莫须有的情欲,不要固守情欲,活生生弄个人道让自己折腾,而使得自己的心遮蔽于天门之外。’这样人的内在,就纯粹了。就心善渊了。心善渊了才能与善仁,才能言善信,才能政善治事善能,才能动善时。才能内玉。在祖宗的文化中啊,玉是道的象征啊,这让我想到苏州拙政园里的玉壶冰。人就应该有这样的心,此为怀玉
    天底下尊卑贵贱实实在在,透过缤纷万象,何谓真实的尊贵?真珍贵者常善救人常善救物,此为真人皮。人的生活根本目的在哪,根本正确在哪?为天地立心啊,人为天地心嘛,慈嘛;为生民立命啊,替天行道常善救人常善救物嘛,俭嘛;为万世开太平嘛,不敢为天下先,不谋取私利嘛。人就应该长成这个样子,展现出这个样子,此为被褐


  人心统摄人行,而人心关在天门之中为道之仆,如此三位一体,天人合一,此为人,天人——被褐怀玉。

月度总结
   1、本月8章。
   第63章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圣人终身不为大而成其大;第64章说万事始于安、未兆、脆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开始之时不可自为而败,自持而失。并且还要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两章有内在逻辑,共同讲一件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做事情的道理,事理。
   第65章说稽式之玄德,前两章不难之事变成了难事,是不常知稽式,明民而非愚民,以智治国使民智多,不善始,不慎终。第66章讲圣人不智。不与民争,才能常知稽式,行圣王之道。此两章讲一件事:人的内部修身和外部治“”治事
   第67章讲治国治事三宝,慈、俭和不为天下先(后)。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后能成器长;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能救。第68章讲圣人能够以德配天,获得三宝,必须要有不争之德: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两章讲圣人三宝和如何才能获得
   第69章,讲圣战。
   第70章,讲圣人的样子被褐怀玉。


总体上,这八章以事理为据,讲如何做人,和人样子。

2、心得


人总是要有所作为,有所事的,做些什么事?国之大事在戎与祀,人之大事在争与积。怎么做事?以不争之德,常知稽式,积圣人之玄德慎终如始。还有往哪里做事,是战是守,何战何守?等等。这个月的经文,值得研读和终身体会。


3、关于大家
   需要深刻体会坐进此道的感觉。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加深的功夫。不要五个指头尖尖巧巧的,手掌舍不得握下去;不要畏畏缩缩身体舍不得扑上去。坐进此道!坐进此道!坐进去,坐进去不走了!!在此安居乐业,安身立命。
   有的人腰上套着根连在脚上的保险绳,有的人手里拿着空钱包,有的人拎着自己的旧衣服,有人抱着自己要饭的破碗......
   放下那些没用的!坐进去,咱这辈子不走了,就住在这里了!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啦。相信咱华夏老祖宗的话,祖宗不会害自己的子孙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1 12: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7周读书笔记

经文抄录


第71章 圣人不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72章 民不畏威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理解:  

   (天道不可达与知)由知变无知,是谓尚道;由不知变知,是谓生病。圣人不知故不病,因为其绝圣弃知。惟有绝圣弃智才可以一直不生病。
    人不知畏惧天,则天不威而民自循之威到来,对其所居乐而不淫、敬而不亲,对其所生(万物),胜而不伤和而不害而无所喜恶。惟有不知不病不狭,所以无厌。所以圣人以道观己自知其然其所以然,而不会以物观己丧己于物而自见(而不自知),与天地居一,与万物处和,在天德而有其慈必然自爱,而不以物注身而自贵。所以去人而取天。


心得:


  1、不知不病狎不厌
   天道不可知,知而天道破碎。天道破碎而病,而被弃。病者其所居。其所居者厌其所生。厌其所生者以物观己丧己于物而自见而不自知,不自知者,以物注身而自贵(不自爱)


  2、大威者不威


   自见自贵者使民畏而无威,自知自爱者民不畏威而大威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4 13: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好头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0 0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8周
经文抄录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理解:
勇于敢为人道者则杀,勇于不敢为人道,而顺于道者,则活。这一个勇于敢,一个勇于不敢,两个结果是不一样的,一个会招致天刑之祸,一个则会天降大恩。天之所恶,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天之道,不好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而善于给出或利或害的响应;不召唤而万物自来归附,心静坦然而善于谋划。天道之网广大无边,无形广漠却无所漏失。
百姓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恐吓他们呢?如果使人民经常畏惧死亡,对于邪恶的人,我们就会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呢?我们应该秉持由掌管天生天杀的天道来执行杀罚。如果替天行人道,就好比技艺拙劣的人代替技艺高超的匠人乱砍乱杀。技艺拙劣的人在乱砍乱杀时,很少不把自己手弄伤的。所以君王失道乱天下,不仅会失天下,必然也会殃及自身。

心得:
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只有天道,才能做到无所不为,无所不治。人以自己有限的不完备的一己之知,去人助天,代天行德,是不自量力,败事有余。人丧其天,要么畏,要么狎,生杀皆失其机,是谓勇于敢则杀。人合其天,不畏亦不狎,生杀皆得其机,是谓天人合发,是谓勇于不敢则活。
2、民不畏死
天生天杀,道之理。人生人杀,道之亡。亡道,必失于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19: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9周

原文抄录

第75章  贤于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76章 强大处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林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理解


   以人德为政者好欲而好多得,以其自以为天的尊崇多食占多少田租,百姓便会有多少饥饿。以其自以为天之尊以人智人欲代天施为多少,百姓智力的难度就增加多少。以其自以为天之尊而以人智厚生多少,百姓就轻死多少。所以啊,唯有不益生而为者,才算是真正的贵民生者也。
   人出生的时候德厚而柔弱,死亡的时候德薄而坚强。草木初生的受德厚而柔脆,死的时候德薄而枯槁。所以坚强是死路,柔弱是生路。所以兵强则意味着德灭而亡,木强则意味着德灭而亡。所以为政为事者定要将人德强大置于下,将天德柔弱置于上。



心得

1、无以生为与贤于贵生


  人常常以为你好为由干事情,所谓利他。利他者要区分以什么为出发点,以天地视角为出发点才属正道,但天地不仁,所以归根到底,不必利他,只需要观天执天即可。为益生者害生,贤于贵生者无以生为。


2、强大处下与柔弱处上

  德薄而强,失道而大。无道无德者,秉持人道而坚强,此乃死之徒,宜放下。灵活有力而联络四方者,在道有德。秉持天道而柔弱,此乃生之徒,宜高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2: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0周


经文抄录

第77章 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78章 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理解
    天之道,是不是很像张弓的过程?张弓的过程中,要把上面高的一端往下按,把下面低的一端往上举,这样才可以把弓弦安到弓背上。将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仍有多余者损之,仍有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积人德有余的人,补人德不足天德不亏的人。人德则正好相反。谁能天德有余而不是人德有余而奉天下呢,惟有以道为政为事的人。所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下没有什么比水不积可形、可欲、可得而柔弱的了,用之以攻坚强的能力没有超过水的的,以其无而使万有变成了自身。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不知,却因好积人德而莫能行。所以圣人说:积天德者,积天下之所恶为,而成为社稷之主;受国之人德益生之不祥的人,才是天下共主。和天道的道理似乎和人道刚好相反。


心得

   1、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天和人的对立,真的很实在,莫做反了。


   2、正言若反

   天人两道的道理,看起来真的是反的。


   3、以其无以易之


   道的生杀之机,以其无以易之,以其无以生之。


月度总结

  本月八章:第71章 圣人不病,讲圣人病病是为不病;第72章 民不畏威讲天道不威而大威;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讲勇于敢和勇于不敢,因天地好恶而不敢为的道理;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讲不可替天行道的道理;第75章 贤于贵生讲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的道理;第76章 强大处下讲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道理;第77章 不欲见贤讲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第78章 正言若反又一次用水做比方讲述人天两道正言若反的道理。

   主要心得:
   1、天网恢恢
   天道人道简单至极,切莫厚生而应有余以奉天下,如若不服天网恢恢。
   2、不欲见贤
   人不可自以为是,真的很危险。道的生杀之机,以其无以易之,以其无以生之。生你杀你无痕迹。
  3、关于大家
   这一轮阅读,只是个开头,只是把文字理顺了一下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22: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1周  
经文抄录

第79章天道无亲

和大怨,必有余怨;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80章 至治之极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理解

   争者和失者之间彼此存怨,尽管你可以选择放弃报复,但必然会有余怨;以人德之恕为德,怎么可以为善?圣人执天德之债权而成人,而不责于人。有天德之人与天德合,胜人而不伤人;有人德之人与天德相伤,伤人而不胜人。天道非人无亲,常与天德于善人。
   要天下大一统且长久,诸侯国宜小、国内人口宜少,分而治之。并且使其不使用百倍千倍效率的制器工具,天不开奇物,人人自成其天。使其民天足而重死,而不人乏而轻死远徒逐利。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也没有陈兵用兵的条件。使人们重新使用那种让人存于天道的自然记事方式。于是便可至治之极。于是便启动了这样的进程:君王不食厚税百姓甘美食,甘美食而美其服,甘食美服而安其居,安居而人人以天伦为乐。于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心得
   1、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有德之人,乃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天德于圣人,故有天德。有天德之人跟天德相同,执左契(债权人之契)而成人之美,不争不积人德之美,胜人而不伤人。无天德的人德之人,积人德之争,争则比损,损则必怨——伤天,伤人而不胜人。以人德争,无德;以人德息争,亦无德。
   2、小国寡民
   国之已乱,当限制诸侯力量,使什百之器不用,民重死不远徒,有舟舆不乘,有甲兵无陈,结绳记事。终将甘食,美服,安居,乐俗,而天下人复归以天为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00: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2周

经文抄录

  第81章 既以为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理解

   天地真言没有人为美化,人智美化过的人言不是天道。天道之善,只可循,不可辩,辩者不善。能体道的纯素者为知,知道者不博杂,博杂者不知道。圣人生而不有而不积,为而不恃而既以为人,而己愈有。长而不宰而既以与人,而己愈多。天道至虚至静,至柔至弱,而能生万物而不勤,应万物而不争,胜万物而不伤,利万物而不害。合天道而行玄德,复天之天,废人之天,载天道,辅万物以自然而不敢为,而成圣人之道。圣人至虚至静至柔至弱,同于天道,以天道为之于天下而不行人道不争。

心得

    这一章算是总结了,讲道德不外乎为了行道德。言,信而不美;说,善而不辩;知,纯素而不博杂;行,不积(生而不有)、既以为人(为而不恃)、既以与人(长而不宰)。已愈有,己愈多。道德之人效法天道的利而不害,而行为而不争。


第一轮阅读总结

历时四十三周,道德经的这一轮阅读,读完了。体会这整体感受,十个字:复杂的简单,简单的复杂。
    一、简单的复杂

   道德经81章5000多字,讲的内容实在不少,提出了很多范畴、很多场景和很多准则。要不要整理,要。但不能仅仅是文字的整理,也不应该是割裂的筹策式的整理,而应该是对一个和合体的“和”的整理。是这些众多的范畴合于一个简单的命题: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以天地为锚,拥玄德做圣(真)人。如最后一章所说:言,信而不美;说,善而不辩;知,纯素而不博杂;行,不积(生而不有)、既以为人(为而不恃)、既以与人(长而不宰)。已愈有,己愈多。道德之人效法天道的利而不害,而行为而不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之间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二、复杂的简单


     天人合一的简单,实在是太复杂。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天与天下,居其间者人。人有奇欲、人有人智,吃饱了没事,总会无事生非。道理天理至简,人心人德至杂。教化故,鸿篇5000言,不能穷尽五色五味和五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5-5-29 05:16 , Processed in 1.072307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