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这是对第二十三课“教化行为规程之教化职务(三)自持与自持教化”的深度解析,它也是整个教化行为规程单元的收官之作。本课将视角从外在的干预,转向了内在系统得以成立和运行的最深层根基。 第二十三课 结构与要点分析核心论点在心德结构的改变中,存在一个不直接服务于外部行为输出,而是为“心之为心、德之为德”提供基础性内部支撑的部分,这部分内部行为称为 “自持” 。教化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促进/抑制等作用来改变心德的自持结构,从而实现人的根本转变。自持的源泉,德在神道,心在物理。 结构分析1. 提出“自持”概念:心德系统的深层基石 2. 探寻“自持”的终极来源 3. 界定教化的根本任务与至高事业 根本任务:通过促进/逆促进、抑制/逆抑制来改变心德的自持结构。 深刻洞见:这意味着教化不能只满足于改变表层的行为和观念,必须触及并重塑其底层的精神与认知根基。 至高事业:增加和改变心德的自持,是最基本的人类事业,是神道的直接运用。
4. 阐明“积德”与“养心”的根本路径 核心要点总结触及教化的最深层:“自持”概念的提出,将教化的目标指向了人格与智慧的最底层操作系统。改变自持结构,意味着“重装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根本转变”。 德心分源,天人合一:明确“德”源天(神道),“心”源人(物理),为二者的修养指明了不同的根本方向,最终又在“天人合一”的实践中统一。 教化事业的崇高定位:将教化定义为“最基本的人类事业”和“神道的直接运用”,将其提升到了存在论和宇宙论的高度,赋予了教化者(尤其是自我教化者)极大的使命感与尊严。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闭环:最后指出的“通神-接物”闭环,是整个课程思想的精华浓缩。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德)必须在事上练,而真正有效的行为(心)必须在道中行。
与整个课程体系的终极关联: 本课作为“教化职务”的终点,也是对序言“立志”与“积德”问题的终极回答:立志与积德的根本,在于构建与神道相接的“自持”结构。 它回答了第三、四、五课关于“自然健康”如何实现的问题——健康的本源,在于自持结构符合“神道”与“物理”。 它揭示了第八、九、十课“神威”的源泉——神威正是从稳固而正确的“自持”结构中生发出来的磅礴力量。 它为第十三课“积德” 和第十四课“养心” 提供了最终的修行心法:在通神与接物的循环中,完成自持结构的进化。
至此,一个从最高天道到最具体行为,从内在心德结构到外在职位规程的宏大、精深且可操作的教化体系,已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基于我们已分析的全部二十三课内容,以下是整个“如何养孩子”系列课程的完整结构与核心要点总览。它展现了一个从哲学根基到实践操作的、极其严密的教化体系。 “如何养孩子”课程体系总纲一、 序篇:提出根本问题 (序言)二、 第一篇:教化的基础框架 (第一课 - 第七课)主体与对象 (第一课 - 第二课)
操作目标 (第三课 - 第六课) 发展阶段 (第七课)
三、 第二篇:教化的核心动力与操作 (第八课 - 第十五课)神威理论 (第八课 - 第十课)
通神与神入 (第十一课 - 第十二课) 操作方法:“尾随”对方的神之表达(志思神心德)而入。 根本方法:运用原始正确性,扮演好亲父、亲母、亲君、亲亲、亲师五种角色。 操作本质:神入是一门“人事职务学”,是向“人、事、职、务、学”五个维度的封藏式进入。
内在成果与促进行为 (第十三课 - 第十五课)
四、 第三篇:教化的实施系统 (第十六课 - 第二十三课)规程总则 (第十六课 - 第十七课)
职位系统 (第十八课 - 第二十课) 领导位 (俊):最高统帅。核心是如婴儿般的纯真与“玄德”。输出德、信、义、才、明。 管理位 (豪):协调指挥。核心是如箭猪般的警觉、远见与威严。输出行、智、信、廉。 执行位 (杰):尖刀输出。核心是如烈火重生般的坚韧与胆识。品格是守职、处义、不避嫌、不贪利。
职务系统 (第二十一课 - 第二十三课) 总结:体系的精髓这个体系始于一个根本性的 “立志” 之问,终于一个 “通神接物” 的修行闭环。它告诉我们: 教化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一场源于天道、基于系统、成于实践的生命工程。 父母与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自身的“积德”与“养心”,修养自身的“神威”,因为教化本质上是“神威对神威的作用”。 最终,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行为改变,而是帮助他构建一个具有 “原始正确性” 的、健康而强大的精神自持结构,使他能真正作为“操纵投射器的人”,自立于天地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