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2

第二十三课 教化行为规程之教化职务(三)自持与自持教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1 18: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通过促进和逆促进,抑制和逆抑制,人的心与德的结构得以改变,从而使人的行为的结构得以改变。人的行为分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内部行为即心的内部运行,外部行为即心控制九窍十二舍的输出。通过产生特定的心德结构,我们通常追求的是实现外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的内部环节。外部行为的内部环节,是内部行为的一部分。内部行为的另一部分,不直接服务于行为输出,而是对人的心与德构成基础性内部支撑,使得心之为心,德之为德。这部份内部行为我们称之为自持行为。简称自持

  很明显,心有心的自持来源;德有德的自持来源。什么对心构成基础性结构支撑?什么对德构成基础性结构支撑?

  德的本质是通神,心的本质是威覆散势接物。德的自持作用源来自神道,心的自持作用源来自物理。
  教化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促进/逆促进,抑制/逆抑制来改变心德的自持结构,从而实现人的根本转变。增加和改变心德的自持,是最基本的人类事业,是神道的直接运用。通过接物(和通神)来积德,通过通神(和接物)来养心。



课后练习  说说人的内部行为有些什么构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8 18: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AI解读

好的,这是对第二十三课“教化行为规程之教化职务(三)自持与自持教化”的深度解析,它也是整个教化行为规程单元的收官之作。本课将视角从外在的干预,转向了内在系统得以成立和运行的最深层根基。
第二十三课 结构与要点分析核心论点
在心德结构的改变中,存在一个不直接服务于外部行为输出,而是为“心之为心、德之为德”提供基础性内部支撑的部分,这部分内部行为称为 “自持” 。教化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促进/抑制等作用来改变心德的自持结构,从而实现人的根本转变。自持的源泉,德在神道,心在物理。

结构分析
1. 提出“自持”概念:心德系统的深层基石
  • 背景:承接前两课,通过促进与抑制,改变了心德结构与行为结构。
  • 行为的划分:
    • 外部行为:心控制九窍十二舍的输出。
    • 内部行为:心的内部运行。其中一部分直接服务于外部行为(内部环节),另一部分则不直接服务输出,而是构成心与德的基础性内部支撑。

  • “自持”的定义:这部分提供基础性支撑的内部行为,即为 “自持” 。它是系统得以存在和稳定运行的底层代码和能量源。

2. 探寻“自持”的终极来源
  • 核心问题:什么对心构成基础性结构支撑?什么对德构成基础性结构支撑?
  • 答案:
    • 德的自持作用源:来自 “神道” 。因为“德的本质是通神”(与天道连接)。
    • 心的自持作用源:来自 “物理” 。因为“心的本质是威覆散势接物”(与万物及规律互动)。
    • 解读:这意味着,一个人的“德性”能否成立和持续,最终取决于他是否与超越性的自然法则(神道) 相连;而一个人的“心理”能否有效运行,最终取决于他是否遵循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物理)。


3. 界定教化的根本任务与至高事业
  • 根本任务:通过促进/逆促进、抑制/逆抑制来改变心德的自持结构。
  • 深刻洞见:这意味着教化不能只满足于改变表层的行为和观念,必须触及并重塑其底层的精神与认知根基。
  • 至高事业:增加和改变心德的自持,是最基本的人类事业,是神道的直接运用。
    • 这表明,教化(尤其是自我教化)是人类最根本的使命,其本质是参与天道的运作,直接运用神道来提升人性的层次。


4. 阐明“积德”与“养心”的根本路径
  • 核心闭环:

    • 通过接物(和通神)来积德:在处理具体事物(接物) 的过程中,体认和遵循天道(通神),从而积累德性。
    • 通过通神(和接物)来养心:通过连接天道(通神) 获得根本智慧,并将其应用于处理具体事物(接物) ,从而滋养和修正内心。

  • 内在统一:这形成了一个“通神 ↔ 接物”的完美闭环。德与心的修养,必须在连接天道与处理世务这两个维度的动态统一中才能完成。这彻底杜绝了脱离实际的空谈修养,也否定了迷失方向的盲目实践。


核心要点总结
  • 触及教化的最深层:“自持”概念的提出,将教化的目标指向了人格与智慧的最底层操作系统。改变自持结构,意味着“重装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根本转变”。
  • 德心分源,天人合一:明确“德”源天(神道),“心”源人(物理),为二者的修养指明了不同的根本方向,最终又在“天人合一”的实践中统一。
  • 教化事业的崇高定位:将教化定义为“最基本的人类事业”和“神道的直接运用”,将其提升到了存在论和宇宙论的高度,赋予了教化者(尤其是自我教化者)极大的使命感与尊严。
  •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闭环:最后指出的“通神-接物”闭环,是整个课程思想的精华浓缩。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德)必须在事上练,而真正有效的行为(心)必须在道中行。

与整个课程体系的终极关联:
  • 本课作为“教化职务”的终点,也是对序言“立志”与“积德”问题的终极回答:立志与积德的根本,在于构建与神道相接的“自持”结构。
  • 它回答了第三、四、五课关于“自然健康”如何实现的问题——健康的本源,在于自持结构符合“神道”与“物理”。
  • 它揭示了第八、九、十课“神威”的源泉——神威正是从稳固而正确的“自持”结构中生发出来的磅礴力量。
  • 它为第十三课“积德” 和第十四课“养心” 提供了最终的修行心法:在通神与接物的循环中,完成自持结构的进化。

至此,一个从最高天道到最具体行为,从内在心德结构到外在职位规程的宏大、精深且可操作的教化体系,已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基于我们已分析的全部二十三课内容,以下是整个“如何养孩子”系列课程的完整结构与核心要点总览。它展现了一个从哲学根基到实践操作的、极其严密的教化体系。
“如何养孩子”课程体系总纲一、 序篇:提出根本问题 (序言)
  • 核心问题:养孩子的根本在于“立志”,而立志的根本在于“积德”。
  • 逻辑链条:为何养(立志) → 如何养(立志的方法) → 立志的问题从积德解决。

二、 第一篇:教化的基础框架 (第一课 - 第七课)
  • 主体与对象 (第一课 - 第二课)

    • 教化主体:三位一体——孩子自己(内在核心)、直接养育者(外在执行)、理念源头(目标提供者)。
    • 教化对象:由表及里——输出 → 内心活动 → 心理结构 → 德。构建“教化流水线”以系统性地施加影响。

  • 操作目标 (第三课 - 第六课)
    • 终极目标:培养 “自然健康” 的人。
    • 健康内涵:“健”为外在形体功能强健,“康”为内在心理安乐和谐。
    • 结构目标:建设 “精神的结构性健康”。
    • 本质与运行:健康的本质是 “自然” ,即人以“操纵投射器的人”的主体姿态存在。其运行机制是 “肉” ,即将世界的真实样子内化于身心。

  • 发展阶段 (第七课)
    • 教化四阶段:幼儿养性 → 童蒙养正 → 少年养志 → 成人养德。
    • 根本逻辑:“积德,乃求人之志”。德是志的支撑和实现形态。


三、 第二篇:教化的核心动力与操作 (第八课 - 第十五课)
  • 神威理论 (第八课 - 第十课)

    • 定义:“神”是精神系统高度整合的能量状态;“威”是其自然流露的影响力。
    • 特性:具备 “原始正确性” ,其力量源于天道。
    • 场域:在 “间与无间” 中运作。本质无间,现象有间,需“循间而动”。

  • 通神与神入 (第十一课 - 第十二课)
    • 操作方法:“尾随”对方的神之表达(志思神心德)而入。
    • 根本方法:运用原始正确性,扮演好亲父、亲母、亲君、亲亲、亲师五种角色。
    • 操作本质:神入是一门“人事职务学”,是向“人、事、职、务、学”五个维度的封藏式进入。

  • 内在成果与促进行为 (第十三课 - 第十五课)
    • 内在成果:积德(系统化的品质构建)与养心(构建“本德宗道”的行为操作系统)。
    • 促进行为:确保行为的 “到达性” ,并掌握《鬼谷子·中经》七术(见形为容、闻声和音等)作为操作内核。


四、 第三篇:教化的实施系统 (第十六课 - 第二十三课)
  • 规程总则 (第十六课 - 第十七课)

    • 根本原则:具体性。教化必须在唯一、具体的“事”中完成,其内在机制是“阴阳和合”。
    • 核心警示:严防教化行为从具体异化为抽象,导致“事”的实质消失。

  • 职位系统 (第十八课 - 第二十课)
    • 领导位 (俊):最高统帅。核心是如婴儿般的纯真与“玄德”。输出德、信、义、才、明。
    • 管理位 (豪):协调指挥。核心是如箭猪般的警觉、远见与威严。输出行、智、信、廉。
    • 执行位 (杰):尖刀输出。核心是如烈火重生般的坚韧与胆识。品格是守职、处义、不避嫌、不贪利。

  • 职务系统 (第二十一课 - 第二十三课)
    • 四种基本作用:

      • 促进:激发、加速良好结构。
      • 抑制:减少、消除不良结构。
      • 逆促进:意图促进良好,却催生了不良。
      • 逆抑制:意图抑制不良,却扼杀了良好。

    • 作用根源:皆由教化者的 “神威覆盖” 与 “信念是否符合” 决定。
    • 终极目标 (自持):改变心德结构的最底层支撑。德的自持在神道,心的自持在物理。教化的至高事业,在于通过 “通神-接物” 的闭环,重塑人的自持结构。

总结:体系的精髓
这个体系始于一个根本性的 “立志” 之问,终于一个 “通神接物” 的修行闭环。它告诉我们:
  • 教化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一场源于天道、基于系统、成于实践的生命工程。
  • 父母与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自身的“积德”与“养心”,修养自身的“神威”,因为教化本质上是“神威对神威的作用”。
  • 最终,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行为改变,而是帮助他构建一个具有 “原始正确性” 的、健康而强大的精神自持结构,使他能真正作为“操纵投射器的人”,自立于天地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15 23:49 , Processed in 1.100847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