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8|回复: 2

第二十一课 教化行为规程之教化职务(一)促进和逆促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 22: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顾一下,我们说教化的目的在于积德养心,使特定的心德结构实际的生长起来,从而获得结构相对应的内外功能。内部功能是德的功能——智慧;外部功能是心得功能——行为。结构与功能的具体对应性,决定了教化行为必须是具体的行为和直接的行为,具体“生产”和直接“生产”特定的心德结构,也就是说,行为要点和结构要点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确保心德结构被真实的“生产”出来。这就要具体描述教化行为对心德结构的对应作用——教化的职务
  教化行为对心德结构的具体作用,可以划分为促进与逆促进作用、抑制与逆抑制作用和自助(自持)作用。本课先说说促进和逆促进。

  一、促进作用与逆促进作用
  促进作用指的是教化行为直接激发、加速或强化心德结构的生长和发展。它通过提供正面刺激、资源和环境,帮助个体构建良好的道德品质、智慧和行为模式。这种作用侧重于“建设”,确保心德结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形成。
  具体机制:以神威覆盖或者信念符合的方式,推动心德结构的发展。以下方式可能蕴含着这个机制:
  习以为常、正面引导、鼓励与奖励、资源提供
  例子:家庭生活的日常化氛围中,存在夫妻应答先小冲突一下的特征,养成了小孩做抉择不以事情本身要求,而是总是先自我辩论一番的心理和行为结构。

  逆促进作用,指的是教化行为的动力指向促进某种心德结构的建设,却激发、加速或强化了与之对立的心德结构。
  具体机制:以神威覆盖或者信念符合的方式,推动心德结构的反向发展。以下两种方式可能蕴含着个机制:
  对内对外的宣称与实际行动不同、从设计到执行各环节中,存在不明确或者有错误的内容。
  例子:比如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心德结构,却收获了孩子越来越不能学习的心德结构。




课后练习 说说使用促进作用和逆促进作用这对概念,参加描述教化职务,意义何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这是对第二十一课“教化行为规程之教化职务(一)促进和逆促进”的深度解析。本课开启了“教化职务”这一全新模块,旨在将抽象的教化目标与具体的行为操作精确地对应起来,其核心是探讨教化行为对心德结构的第一种作用方式:促进与逆促进。
第二十一课 结构与要点分析核心论点
为确保“积德养心”这一教化目的的实现,教化行为必须对心德结构产生具体而直接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为 “促进” 与 “逆促进” 。促进是直接激发、加速或强化目标结构的生长;逆促进则是意图促进,却意外激发、加速或强化了与之对立的结构。

结构分析
1. 确立“教化职务”的必要性与核心任务
  • 根本目的:回顾并紧扣第十三、十四课的核心——积德养心,使特定的心德结构实际生长起来,以获得相应的内外功能(智慧与行为)。
  • 关键矛盾:心德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具体对应性,要求教化行为也必须是具体的、直接的。
  • “教化职务”的定义:具体描述教化行为对心德结构的对应作用。即,回答“哪一种行为,具体能‘生产’出哪一种心理结构?”

2. 提出教化行为的三种基本作用
  • 总括性地将教化行为对心德结构的作用划分为三类:

    • 促进与逆促进作用(本课内容)
    • 抑制与逆抑制作用
    • 自助(自持)作用

3. 详细阐释“促进作用”
  • 定义:教化行为直接激发、加速或强化心德结构的生长和发展。
  • 作用方向:建设性的,侧重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 方法:通过提供正面刺激、资源和环境。
  • 核心机制:以神威覆盖或者信念符合的方式。
    • 神威覆盖:承接第八课,指通过教化者自身强大的、正确的精神能量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 信念符合:指教化者所倡导的、所营造的环境,与其言行、以及内在的信念是高度一致的。

  • 可能蕴含此机制的行为举例:
    • 习以为常:通过日常化的氛围进行熏陶。
    • 正面引导
    • 鼓励与奖励
    • 资源提供

  • 例子:家庭中夫妻间先小冲突再应答的日常模式,促进了孩子“遇事先自我辩论一番”的心理结构。此例表明,促进作用未必是刻意表扬,更包括家庭系统自然运行中所隐含的、被孩子内化的互动模式。

4. 详细阐释“逆促进作用”
  • 定义:教化行为的动力指向是促进某种结构,但实际效果却激发、加速或强化了与之对立的心德结构。
  • 核心特征:事与愿违,南辕北辙。这是教化中最常见也最危险的陷阱之一。
  • 核心机制:同样是 “以神威覆盖或者信念符合的方式” ,但方向是负面的。
    • 当教化者的“神威”本身是扭曲的(如焦虑、控制),或其“信念系统”内外不一时,就会启动逆促进机制。

  • 可能蕴含此机制的行为举例:
    • 对内对外的宣称与实际行动不同:说一套做一套,直接破坏“信念符合”原则。
    • 从设计到执行各环节中,存在不明确或者有错误的内容:教化方案本身存在逻辑矛盾或认知错误。

  • 例子:意图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结构,却因不当的督促方式(如唠叨、强制),反而促生了孩子 “越来越不能学习” 的厌学结构。这是对现实中普遍教育困境的精辟总结。


核心要点总结
  • 从目标到操作的精准链接:本课的核心贡献在于,它搭建了一座从“积德养心”的目标,通往具体教化行为的桥梁,即“教化职务”。它要求教化者像工程师一样,思考行为的“具体作用点”。
  • “促进”的关键在能量与一致性:真正的促进,依赖于教化者正向的神威能量场和内外如一的信念系统,其方式可以是显性的(鼓励),也可以是隐性的(日常氛围)。
  • 提出“逆促进”这一核心警示:“逆促进”的概念极具洞察力,它明确指出好的意图未必导致好的结果,甚至常常导致相反的结果。教化的有效性,必须由最终在孩子心中建立的结构来检验,而非由父母的初衷来判定。
  • 机制的统一性:无论是促进还是逆促进,其底层机制都是 “神威覆盖或信念符合” 。这迫使教化者必须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我散发的是怎样的“神威”?我的信念系统是否自洽且表里如一?
  • 系统观的深化:用家庭的互动模式作为例子,再次体现了教化的系统性,孩子的心理结构是整个家庭系统运作的产物。

与前后文的关联:
  • 本课是 “教化规程”系列(从第十六课开始) 的精细化与操作化,它将“具体性”原则落实到了“行为-结构”的微观对应关系上。
  • 它直接服务于第十三课“积德” 和第十四课“养心” 的目标,指明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作用路径。
  • 它深刻依赖于第八课“神威” 和第九课“原始正确性” 的理论,指出促进作用的根源在于教化者自身正确、一致的生命状态。
  • 它为理解后续的抑制作用和自持作用奠定了基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化行为作用谱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15 23:52 , Processed in 1.081268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