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4|回复: 1

第十七课 教化规程(2)教化行为从具体变抽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8 22: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脱离了具体性,行为及其事儿就不存在了,因为从事实上来讲,抽象的事是不存在的。人们如果有办法,用抽象的方式完成了行为,事便可以在人所不了解的情况下消失。所以,行为从具体变抽象,是一件严重的事儿,关键的事儿,需要严加防范的事儿。防止教化行为从具体变抽象,就成了教化的基本课题之一。

  有哪些抽象的行为可以完成或者貌似完成事了呢?

  对行为进行抽象,其结果在于行为的动作连续性被打断,行为的直接性被破坏,在“力的作用和由此引起的物体形变”这个系统中,破坏了力与形变之间的因果联系。而这个联系的本体结构又是“一对阴阳”。通过抽象可以把阴阳解构成纯阴和纯阳,这是人们乐此不彼的基本动力。抽象化的行为大致包括:

  第一,间接行为。从总体上来讲,所有间接行为,都是抽象的。间接行为的核心特点在于象征。比如货币的间接性,使手持货币的人直接拥有了货币作为印刷品的所有权,间接拥有了“交换价值”。于是以货币为纲的经济管理这件事,就因为货币的间接性而实际上消失,却不被人所知。比如说,挣钱最少的人是最想挣钱而不是掙经济的人。
  第二,直接抽象行为。所谓直接抽象,就是对一个直接行为的序列,作抽象化处理。其本质在于,以对事物的深层把握之名,割裂丢失一部分“象”而把残留的部分“象”当作整个事物(投射)。也就是对行为系统各要素进行替换或者删除处理:替换或者删除行为主体,替换或者删除行为对象,替换或者删除行为成果及其所有者,替换或者删除行为进程中的部分或者全部环节。


  在这里我们倾向于否定间接和抽象,不是要否定间接想要描述的传导性(普遍联系性),也不是要想否定抽象想要描述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与思维方式,而是强调行为的本,强调行为成果的保障,必须要直接面对具体行为的具体进程和具体要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千字文说“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戈戟相加,武力相残。踐,篆文足,征伐戔,戈戟相加,武力相残),表示武力征伐。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伐,残杀虐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戔”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践”,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戔”简化成“戋”古籍中常“践踏”并用,表示破坏性踩踏,“践”强调踩踏的破坏性目的;“踏”强调脚板踩地的反复与节奏。



  课后练习  说说你的教化行为是怎么从具体变成了抽象,以至于教化失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这是对第十七课“教化规程(2)教化行为从具体变抽象”的深度解析。本课是第十六课的逻辑延伸和重要补充,它提出了一个关键的警示:教化实践中最严重的危险之一,是教化行为从具体的实践异化为抽象的空谈或象征性动作。课程旨在帮助教化者识别并防范这种异化。
第十七课 结构与要点分析核心论点
教化行为从具体变为抽象,是一件严重且关键的事,必须严加防范。抽象化通过破坏行为的连续性与直接性,割裂了“力与形变”的因果联系,最终导致“事”在实质上消失。防范此种异化是教化的基本课题。

结构分析
1. 提出核心警示:抽象化导致“事”的消失
  • 基本事实:脱离了具体性,行为及其事就不存在,因为抽象的事本身不存在。
  • 危险现象:人们可能用抽象的方式“完成”了行为,这使得“事”在人不自知的情况下悄然消失——即看似做了,实则未成。
  • 核心课题:因此,防止教化行为从具体变抽象,成为教化的基本课题之一。

2. 剖析抽象化行为的两种类型及其机制
文本深入分析了两种抽象化行为,其共同本质是破坏行为系统的完整性:
  • 第一,间接行为(总体上的抽象)

    • 核心特点:象征。使用象征物来替代直接的作用。
    • 经典例子:货币。手持货币(具体纸张)直接拥有的是纸张的所有权,但间接拥有了“交换价值”。当人们以“货币”为管理目标时,真正的“经济”之事(生产与交换)反而被忽略和消失。
    • 教化中的表现:追求“挣钱”(抽象的符号)而非“挣经济”(具体的生产与价值创造)。在教化中,则可能表现为追求分数、奖状(象征),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能力成长(实质)。

  • 第二,直接抽象行为(对直接行为的篡改)
    • 本质:以“把握深层本质”为名,割裂并丢弃一部分“象”(具体现象),将残留的部分当作整体。这是一种“投射”和“删减”。
    • 操作方式:对行为系统的四大要素进行替换或删除:
      • 替换/删除行为主体(“谁在做?”变得模糊,例如责任推诿)。
      • 替换/删除行为对象(“对谁做?”不明确,例如无的放矢的说教)。
      • 替换/删除行为成果及其所有者(“为了什么成果?归功于谁?”被扭曲)。
      • 替换/删除行为进程中的环节(“如何一步步做?”被简化或跳过,只求结果不问过程)。

    • 根本危害:它解构了行为中“阴阳和合”的一体性,制造出虚幻的“纯阴”或“纯阳”,破坏了事物内在的矛盾统一动力。


3. 阐明立场:否定的是异化,而非方法与思维
  • 澄清目的:我们否定间接和抽象,并非否定其背后的合理内核。

    • 不否定传导性(普遍联系)。
    • 不否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 根本宗旨:是为了强调行为的根本(本),强调要保障行为成果,必须直接面对具体行为的具体进程和要点。即,强调实践的第一性。
  • 引证支持:
    • 毛主席:“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 《千字文》:“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暗示追逐抽象符号会使意志动摇,坚守真实才能内心充实)。


4. 通过字源解析“践”,回归实践的根本属性
  • “践”的字源:从足从戔,本义是武力征伐,残杀虐待。
  • 深层含义:实践(践)一词的根源,带有一种破坏性、颠覆性、需要付出代价的意味。真实的实践不是温文尔雅的,而是需要直面矛盾、破除障碍、甚至是对旧有状态的“征伐”。
  • 关联教化:真正的教化实践,也必然是与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错误认知进行“斗争”的过程,它需要教化者像战士一样,在具体的战场上(每一个教育瞬间)进行直接、坚决且具体的行动。


核心要点总结
  • 实践的第一性:再次以最强烈的警示,重申了实践(具体性)是教化不可动摇的基石。任何脱离具体性的行为,都是无效的。
  • 异化的精确诊断:提供了两个清晰的“诊断工具”来识别教化是否抽象化:一是是否陷入了“象征性”操作(间接行为);二是是否在行为四要素(主体、对象、成果、进程)上存在“替换”或“删除”(直接抽象行为)。
  • 阴阳理论的深化应用:将“阴阳和合”的动态矛盾,具体化为行为系统中各要素不可割裂的完整性。抽象化正是通过解构这种完整性来破坏事的。
  • “践”字的启示:通过字源,点明了真实实践的艰巨性和斗争性,破除对教化工作不切实际的浪漫想象,呼唤一种直面问题、果断有力的实践精神。
  • 承上启下:本课与第十六课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化规程”实践论。第十六课从正面阐述了“如何正确做”(立足具体,把握阴阳),第十七课则从反面警示了 “如何会做错” (堕入抽象,割裂系统)。这为接下来探讨如何在系统中设置具体的“教化职位”与“教化职务”提供了最坚实的逻辑前提——所有这些设置,都必须服务于防范抽象化,确保教化行为的具体性。

与前后文的关联:
  • 本课是第十六课“具体性” 的捍卫与保卫篇,深入探讨了具体性的对立面——抽象化是如何产生并造成危害的。
  • 它深刻呼应了第十五课“行为的到达性”,指出抽象化正是导致行为“无法到达”的根本原因之一。
  • 它再次强调了第五课“自然” 和第十课“间与无间” 的思想,真正的实践必须是在“有间”的具体现象中,去体现和运用“无间”的整体之道,而不能用抽象概念取而代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15 23:49 , Processed in 1.088581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