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13|回复: 2

第十六课 教化规程(1)具体性及其机制(阴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2 11: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区分教化行为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是从被教化者角度区分教化的“原”或“人”。区分教化的具体性与抽象性,是要区分教化行为的“始”、“事”。教化,是一件什么事,从哪里开始的,将要到哪里结束,中间会经历些什么?也就是说,教化是一步一步具体实现的。这是教化的规程——事的具体性。

  事的具体性:教化作为一件事,是职务行为,是有目标和要求的行为;教化作为一件事,是具体的进程,是一个物的流程;教化作为一件事,是一个人的真实践行过程,所谓实践过程,所谓人的身心流程;教化作为一件事,是人被控制并不间断输出的过程,所谓天行健的流程

  事的具体性,是以人和物的运动性为基础的。世界精神和物质如果从来就静止不动,事这个事儿是不存在。事,是在运动性中诞生的。运动性可以区分为人心的运动和人身的运动以及环境的运动。人心的运动和人身的运动,可以统一起来把握为“行”。《礼记.乐记》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至于天下也。

  事的具体性,是以唯一性为特征的。世上的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就好比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种唯一性,规定了事情必须直接完成。抽象是不能完成事的。

  事的具体性,决定着事的矛盾统一(阴阳和合)性。事的每一个直接、具体的行动环节,都是阴阳相胜的。


  脱离具体性,事便消失。无事和没事,是不一样的两种事的状态。无事是把具体的事连同其所在的系统一并当做一个整体来把握,有根的事称之为无事;没事,是忘了事儿,丢失了事本身的具体性,其整体性部分可能不在把握中,也可能知道有个整体。为无为事无事,是做事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化的基本方法。《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说: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课后练习 说说教化行为的具体性是什么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8 11: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这是对第十六课“教化规程(1)具体性及其机制(阴阳)”的深度解析。本课是“教化规程”单元的开篇,它将之前所有关于目标、原则、方法的论述,拉回到一个最根本的维度——实践。课程的核心在于阐明:教化必须作为一个具体的、唯一的、充满阴阳动态矛盾的“事” 来完成,而不能停留在抽象的理念中。
第十六课 结构与要点分析核心论点
教化作为一项实践(事),其根本属性是 “具体性” 。这种具体性建立在运动的唯一性之上,并表现为一个由“阴阳和合”矛盾所驱动的进程。脱离具体性,教化便不复存在。成功教化的基本方法是 “为无为,事无事”。

结构分析
1. 确立“教化规程”的探讨范畴:事的具体性
  • 承上启下:

    • 此前(第十五课)区分行为的直接性与间接性,是从被教化者角度区分教化的 “原”或“人” (源头与主体)。
    • 本课区分具体性与抽象性,是要区分教化行为的 “始”、“事” (开端与过程)。

  • 核心问题:教化是一步一步如何具体实现的?这就是 “教化规程”——即“事”的具体性。

2. 阐释“事的具体性”的四重内涵
教化作为一件“事”,其具体性体现在四个层面:
  • 职务行为:是有目标和要求的正式行动。
  • 物的流程:是一个具体的、有形的进程。
  • 人的践行:是一个人的身心真实投入和实践的过程。
  • 天的运行:是人被(天道)控制并不间断输出的过程,如同天行健。

3. 论证具体性的基础:运动的唯一性
  • 基础:具体性以人和物的运动性为基础。没有运动,就没有“事”。
  • 运动的分类:人心的运动、人身的运动、环境的运动。前两者可统一为 “行”。
  • 引证《乐记》:“行成而先,事成而后”。行为(行)的养成是优先的,事情(事)的成功是随之而来的结果。这强调了教化重在构建具体的行为模式。
  • 根本特征:唯一性:世上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事。这种唯一性规定事情必须直接完成,抽象不能完成事。这是对空谈理论最有力的批判。

4. 揭示具体性的内在机制:阴阳和合
  • 核心论断:事的具体性,决定着事的矛盾统一(阴阳和合)性。
  • 内在机制:事的每一个直接、具体的行动环节,都是阴阳相胜的。这意味着教化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充满动态平衡:
    • 例如:教导与沉默、约束与放手、计划与调整、主动与回应……这些对立面在具体情境中相互博弈、相互转化,共同推动教化的进程。


5. 辨析脱离具体性的两种状态,并提出根本方法
  • 脱离具体性的后果:“事”便消失。
  • 两种“无事”状态:
    • 无事:是把握整体的状态。把具体的事及其系统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心中有根,故能从容“无事”。
    • 没事:是丢失具体的状态。忘了事情的具体性,可能只剩下一个模糊的整体概念,导致无法有效行动。

  • 根本方法:“为无为,事无事” (《道德经》)。
    • 内涵:以“无为”的心态去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处事。
    • 实践路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从容易、细微的具体处着手,解决难题,成就大事。
    • 教化应用:教化者不应执着于宏大的控制,而应聚焦于每个当下唯一、具体的教育瞬间,顺应阴阳变化的自然节奏,从细微处引导,如此方能最终成就教化之大业。



核心要点总结
  • 实践转向:本课标志着理论向实践的彻底转向,强调教化必须作为一个 “活生生的、一次性的具体事件” 来对待。
  • 唯一性的强制力:由于每次教化情境都具有 “唯一性” ,这强制要求教化者必须直接面对、即时回应,无法套用抽象的模板。
  • 阴阳是进程的引擎:将“阴阳”从哲学概念落实为具体教育事件中的内在动力机制。成功的教化,在于洞察并运用每个教学瞬间的阴阳动态。
  • 方法论的精髓:“为无为,事无事”是应对复杂、唯一的教化实践的最高心法。它要求教化者既高度投入(为、事) ,又不妄加干涉(无为、无事) ,专注于根基和细节。
  • 闭环与开启:本课与第十五课共同构成了一个闭环——第十五课提供了确保行为“到达性”的策略工具箱(术) ,而本课则奠定了运用这些策略的实践论基石(道)——即必须在具体、唯一、阴阳变化的“事”中去灵活运用。这为后续讲解教化行为如何从具体变抽象(第十七课)以及教化职位的设立(第十八课及以后)开启了大门。

与前后文的关联:
  • 本课是第七课“教化四阶段” 和第十四课“行为养成” 的实践论深化,说明了任何一个阶段的推进,都必须遵循“具体性”原则。
  • 它回应了第五课“健康的本质——自然” 和第十课“神威的间与无间”, “为无为,事无事”正是“自然”之道在教化实践中的体现,也是对“无间”整体的把握与对“有间”具体的运用。
  • 它为理解后续更复杂的教化系统(职位、职务)提供了基础:所有系统都必须服务于在具体情境中完成教化之“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15 23:48 , Processed in 1.086604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