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8|回复: 4

第十四课 人的行为(心) 养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 16: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是事的基础,如《礼记.乐记》所言: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行是人的输出,是外部所受到的人的作用。在这种作用之下,世界发生变化或改变变化程度或方向,从而达成“事”的要求。

  现代以行为称呼行。行为的建设,人们重视“习惯”养成。
  

  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串连。慣,甲金篆字形暂缺,隶书心,习性贯,串连),表示贯穿日常生活的习性。推测造字本义:形容词,重复成习而不自觉。《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惯”,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貫”简化成“贯”



  习惯是不需要监控和调度就可以自然运行的心术通道,在这个通道的作用下,人的前后行为总是一贯性的连成一体。习惯这种现象,揭示出行为的高效运行方式及其内在基础:

  一、行为是在同一核心组织和支配下的各要素组成的,习惯意味着核心的一惯性和要素准备与鉴别模式的一惯性

  二、习惯作为一个专门的行为系统,控制中心在于人的“心”。

  心摄九窍十二舍,“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心是管事的,不管人。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心管人不管事,这就需要养心。



  养心,就是要建构一个“本德宗道”的操作系统(仁心);就是要建立一个有志之心和笃实之行协同运行的统一系统(仁术)。

  怎么养一颗有志之心呢?《素书.本德宗道》提供了方法:


  夫志心笃行之术
  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
  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
  败莫败于多私。


  有志之心会怎么笃行呢?《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给出了回答: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整合框架:心-行-事的系统运作

闭环逻辑:
以 养心 建构操作系统(本德宗道) → 驱动 习惯系统 高效运行(自动化行为) → 通过 散势法则 释放势能(捕捉时机/精准行动) → 达成 事的实现(改变世界)。


课后练习  说说养心是在养什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3 17: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这是对第十四课“人的行为(心)养成”的深度解析。本课与第十三课“积德”构成姊妹篇,共同定义了教化的两大操作目标。第十三课聚焦于内在的“软件系统”(德),而本课则聚焦于驱动外在行为的“中央处理器”与“操作系统”(心)及其运行机制。
第十四课 结构与要点分析核心论点
教化在行为层面的目标是“养心”,即构建一个以“志”为核心、能够自动高效运行(习惯)并能精准抓住时机释放力量(散势)的行为控制系统。此系统驱动“行”以成“事”,其根本方法是“本德宗道”。

结构分析
1. 厘清“行”与“事”的关系:行为是成事之基
  • 行的定义:人的输出,是人对世界施加的作用。
  • 事的定义:世界在人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
  • 逻辑关系:行 → 事。高效、正确的行为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2. 提出行为建设的核心:习惯
  • 习惯的字源:“惯”从心从贯,意为 “贯穿日常生活的习性” 。
  • 习惯的本质:
    • 自动化:不需要监控和调度就可以自然运行的心术通道。
    • 一致性:使人的前后行为一贯性地连成一体。

  • 习惯揭示的高效行为原理:
    • 统一的控制核心:行为由同一“核心组织”(即“心”)支配,习惯意味着这个核心的稳定性和决策模式的一致性。
    • 系统化:习惯本身是一个专门的行为系统,其控制中心在于“心”。


3. 界定“心”的功能与常见误区
  • 心的正确功能:是 “管事” 的,即处理具体事务、驱动行为。
  • 常见误区:“心管人不管事” 。即心用在了控制他人、情绪内耗上,而非专注于解决问题。
  • 结论:因此需要 “养心” ,纠正其功能,构建一个高效的操作系统。

4. 阐明“养心”的双重目标:仁心与仁术
  • 养心的目标一:建构“本德宗道”的操作系统 (仁心)

    • 即构建一个以德为根本、以道为宗旨的内心决策与指挥系统。

  • 养心的目标二:建立“有志之心”与“笃实之行”协同的系统 (仁术)
    • 即让内在的志向与外在的坚实行动高度统一、协同运行。


5. 提供“养心”的具体方法:志心笃行之术
引用《素书·本德宗道》章,提供了建设“有志之心”的十四项核心修炼,分为正反两个维度:
  • 七项应追求的特质(养正):

    • 长莫长于博谋 (远见)
    • 安莫安于忍辱 (坚韧)
    • 先莫先于修德 (根基)
    • 乐莫乐于好善 (情怀)
    • 神莫神于至诚 (能量)
    • 明莫明于体物 (洞察)
    • 吉莫吉于知足 (智慧)

  • 七项应戒除的弊病(去邪):
    • 苦莫苦于多愿 (贪多)
    • 悲莫悲于精散 (耗散)
    • 病莫病于无常 (反复)
    • ...等(共七项,构成完整的品德闭环)。


6. 描述“有心”后的“行”:散势法鸷鸟
引用《鬼谷子》,描述了有志之心在驱动行为时的理想状态:
  • 本质:“散势者,神之使也”。散发威势、采取行动,是内在神威的驱动。
  • 关键:“用之,必循间而动”。行动必须遵循时机和间隙(间) ,待时而动,一击即中。
  • 心法:“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内在修养好志思神心德,外在观察形势的虚实变化。
  • 结果:能做到“动而不失分散之实”,行动精准有效,能分散对方的势而成就自己的事。


核心要点总结
  • 从“德”到“行”:本课将第十三课积累的内在之“德”,转化为驱动外在之“行”的心理动力与操作系统。
  • 习惯的系统观:将“习惯”提升到行为操作系统的高度来理解,而非零散的技巧。好的习惯系统是“仁心”的自动化表现。
  • 养心的辩证性:“养心”既是建设性的(培养博谋、至诚等),也是清除性的(戒除多愿、精散等)。
  • 行动的智慧:引入了“散势”与“循间”的概念,强调行为不仅是“努力”,更是 “在正确时机发力” 的智慧,这与第十课“间与无间”的理论完全呼应。
  • 完整的闭环逻辑:课程最后整合出一个清晰的教化闭环,这也是一个高效行为的生成模型:
    养心 (本德宗道,建构操作系统) → 习惯 (自动化高效运行) → 散势 (捕捉时机,精准发力) → 成事 (改变世界)。

与前后文的关联:
  • 本课与第十三课“积德” 紧密相连,共同构成教化内在构建的两大支柱:德为体,心为用。
  • 它深刻体现了第七课“教化四阶段” 中“养正”、“养志”、“养德”的要求在行为层面的落实。
  • 它完美运用了第八课至第十二课关于“神威”、“间”的理论,指出“有志之心”的笃行,就是“神威”在“循间而动”。
  • 它为实现第三、四、五课提出的“自然健康”与“功能输出有力”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养成路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3 17: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16.002px]这段深邃的文字揭示了行为、习惯与心灵修养的深刻联系,融合了儒家、道家与纵横家的智慧。以下是对其核心思想的系统梳理与延伸思考:

[size=16.002px]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6 08: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思考的作业

深度思考的作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15 23:48 , Processed in 1.108198 second(s), 17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