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9|回复: 3

第十三课 人的智慧(德)积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7 11: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现在开始关心一下教化对象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也就是该把教化对象培养成个什么样子。这是一段教化行动或者总的教化行动的终点,到达之前,终点则是行动的目标灯塔。
  教化行动的优质产品标准该怎么来确定?应该依照造化者的存在目标来定,造化者的目标,与教化标准没有联系,因为造化者是不可能来造化万物的。造化者能造化,也能消化天下之物。立天之道以定人,便是这个意思。
  自然规律对人的要求是原始正确性、人事职务学,父母君亲师,教化便要符合这样的要求。归结起来,便是人对自然规律的建设性,人不能忤逆于天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教化贯彻的便是自然规律对待顺逆的昌亡之法
  这个昌亡之法,保障了对自然规律的建设性。具体两个要点:首先保障有与天道的符合性——人,至私,招之能来,忠;然后保障对建设的实效性——事、至公、来之能战、诚。
  忠者为命,诚者为运。命,长者贤者耳提面命;运,实现长者贤者的命令。
  命,不只是言教,更是不言之教;不只是经验,更是知识。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目标和原理上的忠。
  运,不只是行动,更是正确行动;不只是被动行动,更是主动行动。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以遂其生成。目标和原理上的诚。  教化的追求在于被教化者有一个好的命运

  在被教化者的身上搞成一个什么,能够实现前述追求和目的,也就是教化的操作目标,在于积德和养心

  积德,乃求人之志。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教化的积德的具体任务是些什么,也就是在孩子心里积些什么德呢?
  一、不累、让过、无污之德;
  二、不误、广知、修身之德;
  三、自守、不穷、扶颠之德;
  四、接人、济物、止乱之德;
  五、不惑、应卒、解结之德;
  六、无咎、立功、保终三德。


课后练习 说说作为教化产品的人,其合格标准是什么?教化工作,为人积德的意义何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7 21: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var(--dsw-alias-label-primary)]
好的,这是对第十三课“人的智慧(德)积累”的深度解析。本课标志着课程重心从教化者与被教化者的“互动过程”(神威、神入),转向了对教化最终“产品”的规格界定——即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核心答案是:一个通过“积德”而能承载“好命运”的人。
第十三课 结构与要点分析核心论点
教化的终极目标是赋予被教化者一个“好的命运”。实现此目标的根本途径在于 “积德” 与 “养心”(本课重点在“积德”)。“德”是人对天道的顺应与承载,具体表现为一系列内在品质,其积累过程就是有系统地构建这些品质。

结构分析
1. 确立教化的终极目标:好的命运
  • 提出关切:教化行动的终点和“优质产品标准”是什么?
  • 终极依据:“立天之道以定人”。标准必须依据自然规律(天道) 对人的要求来定,即原始正确性与人事职务学。
  • 核心法则: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教化即是贯彻此“昌亡之法”。
  • 命运的内涵:
    • 命 (忠):承接、忠于天道与长者贤者的“不言之教”与智慧。是目标与原理上的忠。
    • 运 (诚):有效执行、实现天道与命令的“正确行动”。是目标与原理上的诚。
    • “好命运”即是能忠诚于天道并能有效践行之的生命状态。


2. 指明实现目标的根本路径:积德与养心
  • 操作目标:在被教化者身上“搞成一个”能够承载好命运的内在结构。这即是 “积德” 和 “养心” (本课聚焦“积德”)。
  • 核心论断:“积德,乃求人之志。” 此句画龙点睛,将“德”与第七课的“志”联系起来——积累的“德”正是为了支撑和实现人之“志向”。

3. 系统阐述“积德”的具体内容(四十八项德目)
文本引用并重新组织了《素书》中的内容,将“积德”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为一个极其详尽的、可操作的品德构建清单。这个清单分为六个层次,共十八项,每项包含正反两个维度,合计三十六项基本德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品德体系。
  • 第一组:基础净化(对己)

    • 绝嗜禁欲 → 除累
    • 抑非损恶 → 让过 (禳过)
    • 贬酒阙色 → 无污

    • 目标:清除内心的负担、过错和污秽,为装载更高尚的品德腾出空间。

  • 第二组:学识修身(对己)
    4. 避嫌远疑 → 不误
    5. 博学切问 → 广知
    6. 高行微言 → 修身
    • 目标:建立明晰的边界、广博的学识和稳健的言行。

  • 第三组:立身谋局(对己及小圈子)
    7. 恭俭谦约 → 自守
    8. 深计远虑 → 不穷
    9. 亲仁友直 → 扶颠
    • 目标:培养能坚守、有远见、能借助良师益友渡过困境的品格。

  • 第四组:处世济世(对人及社会)
    10. 近恕笃行 → 接人
    11. 任材使能 → 济物
    12. 殚恶斥谗 → 止乱
    • 目标:掌握与人相处、管理事务、维护正义的公共能力。

  • 第五组:决断应变(对复杂局势)
    13. 推古验今 → 不惑
    14. 先揆后度 → 应卒 (应对突发)
    15. 设变致权 → 解结
    • 目标:培养以史为鉴、预判谋划、通权达变以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

  • 第六组:持守功业(对人生终局)
    16. 括囊顺会 → 无咎
    17. 橛橛梗梗 → 立功
    18. 孜孜淑淑 → 保终
    • 目标:达成谨慎无过、建立功业、善始善终的圆满人生。



核心要点总结
  • 目标具体化:将模糊的“成才”目标,精准定义为培养能承载“好命运”的个体,而“命运”又被清晰地分解为“忠”于天道与“诚”于践行。
  • “德”的操作性定义:“德”在此不是一个空泛的道德概念,而是一个庞大、系统、内部结构严谨的品质集合,是可以通过教化“积累”的精神资产。
  • 品德系统化:提供的四十八项德目(六组十八项)是一个完整的品德操作系统,从个人修养到社会事功,从日常言行到危急决断,覆盖了人生的全部维度。这为教化提供了清晰的“施工图”。
  • 承上启下:本课是前十二课理论的落脚点之一。所有关于神威、神入、自然健康的努力,最终都要凝结为被教化者内在的“德”。
  • 关联核心模型:明确指出 “积德乃求人之志” ,将本课与第七课的“教化四阶段”(性、正、志、德)以及序言的“立志”完全贯通,形成了严密的理论闭环。“德”是“志”的实现基础和支撑,积德的过程就是坚定和实现志向的过程。

与前后文的关联:
  • 本课是第七课“教化四阶段”(成人养德) 的具体化和展开。
  • 它实现了第三、四、五课提出的“自然健康”与“精神结构性健康”的具体建设方案——通过构建这套品德结构来实现健康。
  • 它为后续课程(如第十四课《人的行为(心)养成》、第十五课《促进积德养心的教化行为》)如何“养心”和具体操作,奠定了目标和内容基础。




[color=var(--dsw-alias-label-tertiary)]


[color=var(--dsw-alias-label-tertiary)]


[color=var(--dsw-alias-label-tertiary)]


[color=var(--dsw-alias-label-tertiary)]


[color=var(--dsw-alias-label-tertiar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 18: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对这两个课后练习问题的回答:

一、作为教化产品的人的合格标准
(一)品德方面
1.符合天道与忠诚
教化合格的人应具有与天道相符合的品质,即忠诚。这种忠诚体现在能积极响应召唤(“招之能来”),对事物秉持忠诚的态度,不做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公义之事。
2.建设性与诚信
在对待建设事务上要有实效性,做到公正(“至公”)、勇于战斗(“来之能战”)且真诚(“诚”)。这意味着在面对各种任务和挑战时,能够以积极、负责且诚实的态度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3.积累德行
具备多种德行,如不累(通过绝嗜禁欲)、让过(抑非损恶)、无污(贬酒阙色)等。这些德行反映了一个人在自我约束、对待他人过错以及保持自身纯洁性方面的素养。
(二)知识与能力方面
1.博学广知
教化合格的人应该广泛学习并深入探究问题(“博学切问”),从而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达到“广知”的状态,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2.应对变化的能力
能够推古验今(从历史经验中学习)、先揆后度(谨慎衡量)、设变致权(灵活应变),在面对突发情况(“应卒”)和复杂问题(“解结”)时能够从容应对,不迷惑(“不惑”),这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适应能力。
(三)人际交往方面
1.亲仁友直
懂得亲近仁德之人、与正直者交友,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近恕笃行(以宽容和诚实对待他人),从而能够在社会关系中扶颠(扶持他人、稳定社会关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支持网络。
二、教化工作为人积德的意义
(一)个人层面
1.实现自我完善
积德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克服自身弱点、培养优良品德的过程。例如,通过绝嗜禁欲去除自身的贪恋和过度的欲望,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解脱和自我提升。
2.保障个人命运
教化中积德有助于个人拥有好的命运。一个具有多种美德的人,在社会中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支持,也更有可能在事业、家庭等方面取得成功。
(二)社会层面
1.构建和谐社会
当大多数人都接受教化并积德时,整个社会将充满正能量。人们之间相互宽容(近恕笃行)、乐于助人(亲仁友直),能够有效地减少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传承文化价值
积德的过程也是传承文化价值观的过程。教化中所倡导的诸如忠诚、诚信、仁爱等价值观,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的积德行为得以传承和弘扬,成为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15 23:47 , Processed in 1.126470 second(s), 17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