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67|回复: 1

第十课 神威的间与无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6 10: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神威的原始性决定着他的总体性和集体性,但因为空间和时间的关系,神威总是表现为局部性和个体独立性。区分出来了个体,便有了集体。个体和集体是一对有害的概念。

  个体独立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概念,因为很多事情需要借助这个概念来表述和解决。个体性、独立性是相对的。相对于什么呢?相对于客观事实,但个体性和独立性也是绝对的,在主观世界中的绝对性。主观世界中的绝对性来源于,神威的正确性。


  间与无间,是主观上的有间和客观上的无间。

  主观上秉持了时间和空间,神威的正确性便转化(体验)为独立性。独立性制造多个个体间的“间”,间是一个结构,一个制造出来的结构,功能是割裂并分隔。这样便会有了万有之至坚,和各有之间绝对的有间。有间便会有见间和推间。
  无间是客观事实,源于神威的原始性。因为无间,每个个体都代表他所在的整体,具有整体的性质,整体的发展规则和方向,具有来自于整体之上的力量(神威)。普天之下,弥散着一种神的至柔之威势

  《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鬼谷子说: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教化发生在独立个体之间,成就于独立个体之内,但它实质是发生和成就在神威势的统一无间之内。所以教化的主客体会如此不确定和如此确定,教化的目标会如此的自然,也如此的主观和客观。自然统摄主观和客观,是教化的基本姿势。





课后练习  无间与有间,提示着什么样的教化原则和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这是对第十课“神威的间与无间”的深度解析。本课旨在解决一个核心矛盾:既然神威是统一且具有原始正确性的,为何在现实中我们会看到如此多独立的个体和彼此的隔阂?课程通过引入 “间” 与 “无间” 这一对关键概念,深刻阐述了神威在现实中的显现方式与教化的根本立场。
第十课 结构与要点分析核心论点
神威在本质上(客观)是统一、无间的,但在现象上(主观)则因个体的独立性而显现为“有间”。真正的教化,必须同时深刻认知到底层的“无间”与表层的“有间”,并立足于“无间”来运作“有间”,从而达成“不言之教”与“无为之益”。

结构分析
1. 提出核心矛盾:神威的总体性与局部性
  • 神威的总体性:源于其原始正确性,神威在本质上是统一、集体、无分无割的。
  • 神威的局部性:由于时空的局限,神威在现实中总是通过具体的、独立的个体来表现。
  • 问题根源:“个体”和“集体”这一对概念本身是有害的,因为它们制造了人为的分离与对立。

2. 界定“间”与“无间”的来源与属性
  • 主观有间:

    • 来源:当人的主观意识执着于时间与空间的分别时,神威的正确性就被个人体验为 “独立性”。
    • 作用:独立性制造了“间”。这个“间”是一个被制造出来的心理结构,其功能是割裂与分隔。
    • 结果:形成了“万有之至坚”(彼此坚固对立)和“各有之间绝对的有间”(彼此隔绝)的现象世界。

  • 客观无间:
    • 来源:源于神威的原始性。
    • 内涵:在客观实相上,万物是互联、互通、一体无间的。
    • 表现:每一个个体都全息地代表着其所在的整体,承载着整体的性质、发展规则和来自整体的力量(神威)。宇宙中弥漫着一种 “至柔之威势” ,它无孔不入,贯通万物。


3. 通过经典引证,阐述在“间”中运作“无间”的智慧
  • 《道德经》的智慧(立足无间):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 解读:那统一无间、至柔的神威(无有),能够穿透一切看似坚固的隔阂(有间)。
    • 教化应用:因此,最高效有益的教化是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即不依赖于有形的、强制的“有间”手段,而是依靠无间神威的自然感通。

  • 《鬼谷子》的智慧(运用有间):
    •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
    • 解读:要散发威势(影响他人),必须是神威的驱使。在具体操作上,必须遵循“间”的规律来行动。
    • 操作要点:
      • 内修为本:“必内精五气”(修养好志思神心德),这是发挥神威的前提。
      • 外视虚实:观察外在形势的虚实变化。
      • 待间而动:找到恰当的时机和突破口(间),然后行动,才能分散对方的势而成就自己的势。
      • 失败之因:“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用肃穆的神威去洞察和行动。



4. 统合二者,确立教化的根本姿势
  • 教化的场域:教化发生在独立个体之间(有间),成就于独立个体之内(有间)。
  • 教化的实质:但这一切发生和成就的终极场域,是神威势的统一无间之内。
  • 教化的根本矛盾与统一:
    • 主客体如此不确定(因为在有间层面,个体独立且多变),又如此确定(因为在无间层面,一切都统摄于神威)。
    • 目标如此自然(无间的法则),又如此主观和客观(有间的显现)。

  • 教化的基本姿势:自然统摄主观和客观。教化者必须将自身的立足点置于“自然”(无间)的层面,以此来观照和运用“主观”与“客观”(有间)的世界。


核心要点总结
  • 辩证统一:“间”与“无间”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一体两面。“无间”是本体和背景,“有间”是现象和舞台。
  • 教化者的双重认知:一个有效的教化者,必须同时看到:
    • 表层的“有间”: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立性,懂得“循间而动”,因材施教。
    • 底层的“无间”:坚信自己与孩子在本体上是连接的,依靠自身修养所生发的神威进行“不言之教”。

  • 操作心法:以内精五气(修无间)为体,以外视虚实、循间而动(用有间)为用。
  • 终极境界:教化的最高境界是“无为之益”,即教化者的神威(至柔)能够自然驰骋于被教化者的心田(至坚),看似无为,实则无不为。
  • 解决困惑:本课解答了实践中的根本困惑——为何有时努力教化却效果不彰?答案可能是过于执着于“有间”的技术,而忽略了与“无间”神威的连接。真正的力量源于无间,并通过有间来巧妙展现。

与前后文的关联:
  • 本课是第八课“神威” 和第九课“原始正确性” 的现实应用篇,解决了“绝对正确的神威如何在与有缺陷的现实个体互动中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
  • 它完美呼应了第五课“健康的本质——自然”,此处的“自然统摄主观和客观”正是第五课哲学思想的直接应用。
  • 它为接下来第十一课“引导通神的一般操作” 等具体实践课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心法基础和原则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15 23:47 , Processed in 1.104718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