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136|回复: 1

第四课 教化的操作目标(2)精神的结构性健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31 10: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健康这个现象也有根本末。使用(消耗)健康的人重视末本根,拥有健康的人(本人)在意本末根,建设健康的人强调根本末。构成健康的基本要素及其来源是健康的根;确立健康的基本成份及其运行方式与进程,是健康的本;健康输出与自然及其环境相适应的功能是健康的末。

   对于健康的建设者来说,健康的末是最终的目的;健康的本是建设行为的操作目标;健康的根,是建设行为设计和修正的依据。也就是说,教化的具体目标是,建设一个结构(本)健康的人。功能(末)的健康和资源来源以及指导方针(根)的健康,是对建设行为的支持性资源。

   结构,包含着构造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方式。健康的结构性,就是要强调健康的构造性,还要强调构成健康的各要素(构件)之间的联系性


   志思神心德;道德仁义礼;位明德赏问;天地人(玄思维)......都是结构自然的结构描述架构。
   
   对特定指标系统内的指标,做出保障系统输出有效(与环境和谐)、内部安宁(内部和谐)的限制性规定,便得到精神结构的自然健康标准了。比如

   (灵龟)螣蛇(伏熊)(鸷鸟)(猛兽);
   (正)(人)(恕)(遵)(安);
   (虚平以待)辐辏并进勿坚而拒(信赏正刑)荧惑不在);
   (授时)(有财)(出力)


课后练习  说说人的精神健康的结构建设,在家庭教化中的意义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这是对第四课“教化的操作目标(2)精神的结构性健康”的详细解析。本课在第三课定义了“自然健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这一目标具体化、结构化,为教化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操作焦点。
第四课 结构与要点分析核心论点
教化作为一项“建设健康”的工程,其直接的操作目标是构建一个“结构健康”的精神系统。该结构健康包含内部的构造、联系,并受到根本法则的指导,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外功能的和谐。

结构分析
1. 提出“健康的根本末”分析框架
此框架从不同角色的视角切入,定义了健康的三个层面:
  • 根:构成健康的基本要素及其来源(指导方针与资源)。
  • 本:确立健康的基本成份及其运行方式与进程(内在结构与机制)。
  • 末:健康输出并与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外在表现与效用)。




角色
关注焦点(排序代表重要性)
解读

使用健康者末 → 本 → 根更看重一个人最终能做什么(功能),其次才是其内在。
拥有健康者本 → 末 → 根更关注自身的感受与运行状态(结构),其次是功能和资源。
建设健康者(教化者)根 → 本 → 末必须首先依据根本法则(根)来设计,然后操作于内在结构(本),最终实现健康功能(末)。

2. 明确教化者的操作目标与依据
基于上述框架,为教化者指明了方向:
  • 操作目标:建设一个结构(本)健康的人。这是教化行为直接作用的对象。
  • 最终目的:实现功能(末)的健康,即人与环境的和谐。
  • 设计与修正依据:根本法则与资源(根)。

3. 界定“结构健康”的内涵
  • 双重属性:

    • 构造性: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构件)组成。
    • 联系性:这些要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联系。

  • 结构性健康:意味着不仅构件本身完好,构件之间的联结与协作方式也处于和谐、通畅的状态。

4. 列举精神结构的描述架构
文本提供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结构模型,表明精神结构可以被系统性地描述和分析。例如:
  • 志思神心德(可能与《鬼谷子》相关)
  • 道德仁义礼(儒家核心概念)
  • 位明德赏问(可能指向治理或自我管理的结构)
  • 天地人(宇宙三才结构)

5. 提出制定“自然健康标准”的方法
这是将理论落地的关键一步:
  • 方法:对特定指标体系(如上述的志思神心德)内的每一个指标,做出保障系统内外和谐的“限制性规定”。
  • 目的:
    • 对外有效:保障系统输出与环境和睦(功能健康)。
    • 对内安宁:保障系统内部和谐(结构健康)。

  • 示例:
    • 志 (灵龟):可能规定为“应沉稳坚定,不应浮躁易变”。
    • 仁 (恕):可能规定为“应推己及人,不应自私苛责”。
    • ……这些具体的“规定”就构成了可衡量、可操作的健康标准。



核心要点总结
  • 角色决定视角:明确区分了健康的使用者、拥有者和建设者(教化者)的不同关切,教化者必须立足于“根本末”的视角。
  • 目标聚焦于“本”:教化的直接操作目标是构建和修正人的精神结构,而非仅仅管理其外在功能。
  • 结构重于构件:健康的结构性既强调要素本身,更强调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 理论模型化:提供了多种可用的精神结构模型(如志思神心德),使抽象的精神世界变得可被分析。
  • 标准可操作化:提出了通过 “制定限制性规定” 来定义具体健康标准的方法,为教化的评估和操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

与前后文的关联:
  • 本课是第三课“自然健康”目标的具体化和深化,回答了“如何着手建设自然健康”的问题。
  • 它承接了第二课末尾提出的从“德”到“输出”的教化对象层次,明确指出“精神结构”是这一流水线的核心改造环节。
  • 它为后续课程(如教化四阶段、神威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有后续的教化手段,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结构性健康”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15 23:52 , Processed in 1.102305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