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38|回复: 1

第三课 教化的操作目标(1)人的健康标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31 10: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通过教化,使教化对象的精神结构-心理进程-整体功能,得到发展、修正,是教化的基本任务。所谓发展,是依照特定的基础,遵循特定的方向,实现特定的目标,说人话:发展就是把应该有而没有的东西给装上。所谓修正,是依照特定的标准,检查已有的结构、功能、进程,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做出改变,并调整修改以后的部件与整个系统的协作状态,实现系统的调整。简单说就是,修改系统错误。  发展和修正,都需要一个标准。这就是,什么是健康的人?人的精神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是一个笼统没有细节的概念:

  “徤”是“健”的异体字;“踺”是“徤”的异体字。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立柱架梁、筑墙造房。健,篆文人,肢体建,立柱架梁),表示腿如柱臂如梁,意即站立雄姿,有如建筑挺拔。在交通运输落后的古代,身板是常用的承重工具,腿脚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不仅如此,善于奔跑的腿脚,也是冷兵器时代原始武器的一部分,因而受到古代战争的高度重视,善于奔跑的壮士被称誉为“健勇”的“健儿”。造字本义:形容词,肱强股壮,脚力非凡,善于奔跑,竞争力出众。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建”写成。楷书异体字“徤”用“双人旁”(行进、奔跑)代替“单人旁”(肢体),强调身体强壮而善于奔跑。楷书异体字“踺”用“足”(双脚)代替“双人旁”(行进、奔跑),强调腿力脚力超群,可以边跑边跳,边跳边踢。古人称肱强股壮、身板挺拔为“健”,强调躯干外形的结实;称体内平衡、和谐滋润为“康”,强调代谢状态的安适自在。

  “康”是“穅”的本字,而“糠”是“穅”的异体字。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累积并封存财宝,传之家族后代。康,甲骨文庚,累积、传承三点,米粒,借代谷物粮食),表示储积谷物粮食,以备将来意外灾荒之需(其中“屰”是顶端带绳结的绳线“丫”的变形,“庚”是带带结绳线和贮宝盒“宁”的重叠——参见“庚”*)。有的甲骨文将“庚”写成,其中是两个“宁”(“贮”的本字,藏宝)的重叠。有的甲骨文将“庚”写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庚”写成。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庚”写成。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干”加“双手”构成的,将金文字形中表示米粒的四点写成“米”造字本义:动词,在家中储积谷物粮食,以备将来意外的灾荒之需,消除断粮之忧。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庚”写成,误将篆文字形中的“米”写成“水”。当“康”的“储积谷物粮食”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禾”(庄稼)另造“穅”代替,表示积年变质的谷子,并引申为不可食用的谷壳糠屑。楷书异体字用“米”代替“禾”另造“糠”代替,表示谷子舂米产生的空壳碎屑。古籍多以“糠”代替“穅”。中医方面,称体形挺拔强壮为“健”,强调生理条件的硬实;称心态安定从容为“康”,强调心理上的自足安乐。

  健康,可以区分为主观健康、客观健康和自然健康。主观健康,是自己认为自己和别人健康,也包括一部分人甚至全部人认为的健康。客观健康,看起来是健康的,不病。自然健康,是不光看起来健康,自己认为健康,同时实际上也是健康的——结构、进程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健康。自然健康,是客观健康的,也是主观健康的,反过来说则不一定对

  自然健康的标准和动力,是自然规律。人本无病,自然健康,所以研究人,必须研究自然健康。研究不病,实际研究的对象不是人。


  自然之法,阴阳五行俊豪杰。《素书》、《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道德经》和《周易》,从两个方向描述了这个自然之法。前三者从本相上描述,后者从进程上描述。
  健康的体验本质是个什么呢?这个答案,只能从每个人内心自己求得,不可言状。也就是说,健康,就是你实际上健康了


课后练习 说说你认为的健康标准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这是对第三课“教化的操作目标(1)人的健康标准”文本的结构与要点分析。本课的核心任务是为教化确立一个清晰、可操作的终极目标——培养“自然健康”的人,并详细阐释“健康”的内涵。
第三课 结构与要点分析核心论点
教化的基本任务是对人的精神系统进行“发展”与“修正”,而这一切操作都必须依据一个明确的、根本性的标准:人的“自然健康”。这种健康是结构与功能、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最高健康状态,其标准和动力源于自然规律。

结构分析
1. 明确教化的基本任务:系统性的“发展”与“修正”
  • 操作对象:人的精神结构-心理进程-整体功能。这是一个系统论的视角。
  • 发展:填补缺失。即“把应该有而没有的东西给装上”,是建设性的。
  • 修正:纠正错误。即“修改系统错误”,并重新整合,是调整性的。
  • 共同前提:二者都需要一个明确的 “健康标准” 来判断什么是“应该有”和什么是“错误”。

2. 深入解析“健康”的本质(通过解字)
  • 健:核心在于 “强壮的体魄与功能”。

    • 字源:腿如柱,臂如梁,身体挺拔。强调躯干外形的结实和功能性的竞争力(善于奔跑、承重)。
    • 引申:指生理条件的硬实,有形的、外在的强壮。

  • 康:核心在于 “内在的安适与丰足”。
    • 字源:家中储积谷物,以备灾荒。强调无断粮之忧的内在安定感。
    • 引申:指代谢状态的安适自在和心理上的自足安乐,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和谐。

  • 结论:“健康”一词本身就包含了外在形体功能的强健(健) 与内在心理状态的安乐和谐(康) 这两个维度的统一。

3. 确立教化的终极目标:“自然健康”
  • 区分三种健康:

    • 主观健康:个人或群体“认为”的健康(可能存在认知偏差)。
    • 客观健康:“看起来”不病(可能只是表象)。
    • 自然健康:不仅在主客观上是健康的,更重要的是在结构、进程和功能上达成一致性健康。这是健康的最高标准,是本质上的健康。

  • 核心标准与动力:自然健康的标准和动力是 “自然规律”。
    • 论点:“人本无病,自然健康”。因此,教化和研究的正确方向是维护和恢复这种天然的、符合自然规律的健康状态,而不是去研究“病态”。


4. 指出探寻自然之法的路径
  • 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从两个维度描述了“自然之法”(即自然规律):

    • 本体论:《素书》、《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道德经》——从 “本相” 上描述。
    • 进程论:《周易》——从 “进程” 上描述。

  • 健康体验的本质:健康的最终体验是内在的、个人化的、不可言状的。它不是一个理论概念,而是一种实际的生命状态——“就是你实际上健康了”。


核心要点总结
  • 系统化操作:将教化视为对一个复杂精神系统的“开发”与“调试”工程。
  • 目标具体化:将模糊的“为孩子好”具体化为追求“自然健康”这一可依据标准进行检验的目标。
  • 健康的双重维度:健康是 “健”(外在形体功能强健) 与 “康”(内在心理安乐和谐) 的完美结合。
  • 自然法则为最高标准:一切教化行为的对错与成效,最终必须接受 “自然规律” 的检验。“自然健康”是符合天道的健康。
  • 实证性终点:健康的最终证明是体验性的、内在的,而非仅仅依赖于外在评价或理论自洽。它强调 “实际上健康了” 这一结果。

与前后文的关联:
  • 本课承接序言的“立志”和第一、二课的“主体与对象”,回答了 “要达成什么” 这一关键问题,为整个教化体系设定了明确的操作目标。
  • 它为后续课程(如精神的结构性健康、健康的本质等)的展开奠定了总基调:所有的探讨都将围绕如何实现人的“自然健康”而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15 23:52 , Processed in 1.097564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