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16|回复: 1

序言 如何养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9 04: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件事情最终做到什么程度,不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强弱,而是由这个人对这件事情的“志”所决定的。所谓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养孩子,是不是一个需要立志的事情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的所有事情都是需要立志的,比如按时睡觉。
  如此便有一个问题必须要回答,为什么要立志去养孩子呢?这是值得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
  基本上,人们都在养孩子。既然做所有事情都有志在支撑,养孩子的人自然也是有养孩子的志的;既然志之所向无坚不摧,那么所有人养孩子都是不应该有困难的,包括技术上的困难。可是,为什么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一般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是志不管用?还是志立得没对?如果假定“志”是管用的,那问题就出在立志上了。该怎么立志,变成了必须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
  父母教职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立志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要养孩子的问题。
  

  志,生于德与形势的和合,也就是对形势的德化。  志一旦确立便自动运行,不需要人工介入。
  志的运行内容便是思,也不需要人工介入。
  思输出于形势便是心的功能,这便又回到了德和形势(神)的和合。
  归根到底,立志是德的运行。志不固,不正而成痣庤,是因为缺德。问题从问题之外解决,立志的问题从积德解决,所有要学与习。

思考题  说说看,为什么回答了为什么养孩子的问题,便是回答了如何养孩子的问题,而它们归根到底是父母如何积德的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序言”文本整理的结构和要点分析,并尝试回答最后的思考题。
序言内容结构与要点分析
这篇序言的核心目的是确立“立志”与“积德”作为解决“如何养孩子”这一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其论证结构环环相扣,可以分解如下:
第一部分:提出核心论点——养孩子的根本在于“立志”
  • 普遍原则:开篇立论,指出任何事情(包括养孩子)的最终成果,不取决于能力,而取决于做这件事的“志”。“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 引出问题一:为何立志?
    • 既然凡事需立志,养孩子也不例外。
    • 那么,第一个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要立志去养孩子?(即“为什么养孩子”)


第二部分:揭示核心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提出矛盾现象:

    • 理论上:人人养孩子都有“志”,有志则应无坚不摧、没有困难。
    • 现实中:养孩子普遍会遇到各种困难。

  • 分析矛盾根源:
    • 假设“志”本身是管用的,那么问题就出在“立志”这个环节上。
    • 由此引出第二个关键问题:该如何立志?


第三部分:深入本质——揭示“志”的来源与运行机制
这部分将问题从“立志”本身引向更深的层面。
  • “志”的生成:“志,生于德与形势的和合”。

    • “形势”可以理解为客观环境、具体情况。
    • “德”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内在的智慧、品性、境界或处理问题的根本能力。
    • “志”是内在之“德”与外在“形势”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正确方向和决心。

  • “志”的运行:“志一旦确立便自动运行”,其运行表现为“思”,输出为“心”(行为)。
    • 这表明,一旦确立了真正的“志”,正确的思考和行动是自然流露的,无需刻意勉强。

  • 问题的根本症结:“志不固,不正……是因为缺德”。
    • 所有关于“立志”的问题(志向不坚定、方向错误),其根源在于“德”的不足。

  • 根本解决方法:“立志的问题从积德解决”。
    • 因此,解决如何养孩子的问题,不能就方法论方法,而必须回到父母自身的修养上来,即 “父母如何积德”。



对思考题的解答
为什么回答了“为什么养孩子”的问题,便是回答了“如何养孩子”的问题,而它们归根到底是父母“如何积德”的问题?
这个逻辑链条可以这样理解:
  • “为什么”决定“如何”:

    • “为什么养孩子”是一个人养育孩子的终极目的和方向(即“志”的方向)。例如,如果目的是培养一个独立、善良、有担当的人,那么你的“如何养”就会是鼓励探索、教导共情、要求负责。如果目的仅仅是让孩子听话、考高分,那么“如何养”就会是控制、灌输和施压。
    • 因此,清晰、正确的“为什么”会自动衍生出与之相匹配的“如何”。方向错了,方法越好,可能偏离越远。方向正确,方法会在“志”的驱动下自然生发和调整。

  • “为什么”和“如何”都根源于“德”:
    • 根据文本,一个人会提出怎样的“为什么”(立志的初衷),以及他能否确立并坚持这个“志”,取决于他的“德”。
    • 一个父母有深厚的“德”(智慧、仁爱、远见),他对于“为什么养孩子”就会有更深刻、更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回答。同时,他也能在复杂的养育过程中保持定力,让正确的“志”自动运行,输出正确的“思”与“心”(即正确的教育行为)。
    • 反之,一个“缺德”(缺乏智慧、短视、自私)的父母,他的“志”可能就是扭曲的、功利的,由此产生的“如何养”也必然是问题重重。


结论:
  • 回答了“为什么养”,就确立了养育的正确方向(志)。
  • 正确的方向(志)会自然导出正确的方法(如何养)。
  • 而能否提出并坚守这个正确的“为什么”和“如何”,其根本动力和源泉在于父母自身的 “德” 是否丰厚。
  • 因此,整个“如何养孩子”的课题,最终被归结为父母自身 “如何积德” 的修行。父母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学与习”)来提升自己的“德”,这才是解决一切养育难题的终极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15 23:50 , Processed in 1.104447 second(s), 17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