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莫雪萍 于 2025-2-20 16:30 编辑
文韬之: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文师第一 原文: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彨,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谴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也?”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一、查字正音 1、史编布卜bǔ:史,官职名,先秦时主要掌管记事、祭祀及占卜诸项事务。编,人名,布卜,占卜。 2、彨chī:通“螭”,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 3、罴pí:熊的一种,即棕熊,又叫马熊,毛棕褐色,能爬树,会游泳。 4、兆zhào:造字本义:动词,通神巫师写下天书,预示吉凶。 5、缗mǐn:钓鱼用的绳。 6、嘿mò嘿昧昧——嘿嘿,同“默默”。寂然无声。 7、擅shàn: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粮仓谷物丰足。造字本义:动词,独自占有大量粮食和财物。
二、译文 周文王准备去打猎,太史编占卜以后说:“您这次到渭河北岸打猎,将会得到巨大的收获。所获得的不是龙,不是彨,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赐给您的老师,辅佐您的事业日渐昌盛,而且他还将辅佐三代周王。” 文王问:“占卜的结果真有这么好吗?” 史编回答说:“我的远祖史畴曾为禹占卜,结果得到皋陶。那次的征兆正与今天的相似。” 文王于是斋戒三天,然后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打猎。终于见到了太公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边钓鱼。 文王上前慰劳并询问:“先生喜欢钓鱼吗?” 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我钓鱼,与这个道理很相似,并不是真正喜欢钓鱼。” 文王问:“这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呢?” 太公回答说:“钓鱼和君王招揽贤才一样,有三种权术。用厚禄收买人才,如同用饵钓鱼;用重金收买死士,也如同用饵钓鱼;用官职招揽人才,也如同用饵钓鱼。凡是垂钓,目的都是为了得鱼,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奥,从中可以看到大的道理。”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深奥的道理。” 太公回答说:“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鱼类就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的根须深,枝叶就茂盛,枝叶茂盛,果实就能结成。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亲密合作,亲密合作,事业就能成功,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语应对,是用来掩饰真情的,能说真情实话,才是最好的事情。现在我说的都是真情实话,毫无隐讳,恐怕会引起您的反感吧?” 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规谏,而不厌恶真情实话。我怎么会反感呢?” 太公说:“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要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禄,就会服从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啊!再怎么强盛不衰的国家,如果违背了钓人之术,贤人都会离开,从而走向衰落;再怎么弱小的国家,如果运用了钓人之术,都能得到贤人的辅佐和效劳,从而走向强大。微妙啊!圣人之德,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畅快啊!圣人所思虑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种争取人心的办法。” 文王问道:“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仁君之德。君王用德治天下,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义。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喜欢国君能带给他们幸福的生活,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文王再次拜谢后说:“先生讲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 于是,把太公请上车,一起回到国都,并拜他为师。
三、心得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对这一段非常有感觉,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无论是修身还是建设家庭,都离不开这个根本,一旦脱离,问题百出。家也非一个人的家,是大家的家,家中每个人心中经常装着我能够为这个家做些什么?那么这个家就会朝着积极向好的方向发展,矛盾就能在矛盾之外得到解决。我现在能做到的是继续在大家庭里陪同小一辈的背诵经典,希望能够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一点点影响下一代。
盈虚第二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qǐ]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橼、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tè],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shàn]祸亡之家。其自奏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一、查字正音 1、盈yíng:造字本义:动词,人进浴缸,缸水满溢。 2、虚:造字本义:名词,虎豹横行、了无人烟的地方。 3、垩è:造字本义:名词,用于帝王大墓封顶绝缘的白膏泥,又称青膏泥,学名为“微晶高岭土”;因其细黏如胶,被称作“膏”;潮湿状态呈青灰色,故称“青膏泥”,晒干状态呈白灰色,又称“白膏泥”。现代地质学将以海洋生物化石为主要成份的白色方解石喻称为“白垩”,将此白色地层所代表的地质年代称为“白垩纪”。 4、甍méng:屋脊。 5、桷jué:横排在屋梁上的方形木条。 6、橼yuán:安放在檩上,支撑屋顶和瓦片的木料。 7、楹yíng:造字本义:名词,厅堂前部独立而不与墙相连的一排柱子。 8、斫zhuó:造字本义:动词,石匠挥斧凿石。 9、茨cí:用茅草或芦苇盖屋顶。 10、慝tè:邪恶;罪恶;恶念。
二、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天下纷杂熙攘,有时强盛,有时衰弱,有时安定,有时混乱,其所以这样,是什么缘故?是由于君主贤明与不肖所致呢?是因为天时变化而造成的自然结果呢?” 太公回答说:“君主不贤,则国家危亡而民众变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定而民众顺服。所以,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与不贤,而不取决于天时的自然影响。” 文王问道:“古时贤君的事迹,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太公回答说:“从前帝尧统治天下,上古的人都称道他为贤君。” 文王问道:“他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太公回答说:“帝尧统治天下时,不用金银珠玉作饰品,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观赏珍贵奇异的物品,不珍视古玩宝器,不听淫佚的音乐,不粉饰宫庭墙垣,不雕饰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中的茅草。以鹿裘御寒,用粗布蔽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征发劳役而耽误民众耕织。约束自己的欲望,抑制自己的贪念,用清静无为治理国家。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就升迁其爵位,廉洁爱民的就增加其俸禄。民众中孝敬长者、慈爱晚辈的给予敬重,尽力农桑的予以慰勉。区别善恶良莠,表彰善良人家,提倡心志公平,端正品德节操,用法制禁止邪恶诈伪。对自己所厌恶的人,如果建立功勋同样给予奖赏;对自己所喜爱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进行惩罚。赡养鳏寡孤独,赈济遭受天灾人祸之家。至于帝尧自己的生活,则是十分俭朴,征收赋税劳役微薄。因此,天下民众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之色,百姓拥戴他如同景仰日月,亲近他如同亲近父母。” 文王说:“帝尧真伟大啊,这正是贤君之德啊。”
三、心得 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虚己盈人,心中要时时装着一杆秤,提醒自己。

国务第三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一、查字正音 1、国:造字本义:名词,武力守卫的一方独立疆域,有独立军政体系的主权社会。 2、务:造字本义:动词,手持矛盾戈戟,进行你死我活的竭力搏杀。 3、省xǐng:造字本义:动词,在内心反思过失,自察自警。 4、驭yù:造字本义:动词,收缰勒马。
二、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我想知道治国的根本道理。要使君主受到尊崇,民众得到安宁,应该怎么办呢?” 太答道:“只要爱民就行了。” 文王问道:“应当怎样爱民呢?” 太公回答说:“要给予民众利益而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使民众取得成功而不败坏他们的事情,保护民众生存而不无辜杀害,给予民众实惠而不掠夺侵占,使民众安乐而不要让他们蒙受痛苦,让民众喜悦而不要激起他们愤怒。” 文王说:“请您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民众不失去职业,就是得到利益;不耽误农时,就是促成了民众的事情;减省刑罚,就是保护了民众生存;少征收赋税,就是给予民众实惠;少修建官室台榭,就是使民众安乐;官吏清廉不苛扰盘剥,就是让民众喜悦。反之,使民众失去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败坏民众的事情;民众无罪而妄加惩罚,就是杀害他们;横征暴敛,就是对民众的掠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榭而疲劳民力,就会增加民众的痛苦;官吏贪污苛扰,就会激起民众的愤怒。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统驭民众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妹那样,看到他们饥寒就为他们忧虑,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对他们施行赏罚就象自己身受赏罚,向他们征收赋税如同夺取自己的财物。这些就是爱民的道理。”
三、心得 管理好一个人的内部组织如同管理好一个家庭和国家,有德有仁,使其各得其所欲,以遂其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