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55|回复: 14

原子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6 20: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ody 于 2025-2-19 21:42 编辑

第一周 2月16日-2月23日
文韬之: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文师第一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邪?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查字正音:
彨:chi 无角的龙
罴:pi 一种熊
译文:
周文王将要去打猎,史官编占卜对他说在渭阳狩猎,会有很大的收获,不是龙,不是老虎,不是熊,昭示可以得到公猴一般的人物,是老天给你的老师,得到可以辅佐让国家更昌盛,恩惠三个王,文王说,卦昭示的是这样吗?史官编说,我的太祖曾为大禹占得这样卦,得到皋陶,卦象很接近的。
周文王乃斋戒三天,乘车去打猎,在渭阳打猎。于是碰见了姜太公,姜太公坐在长满茅草的河边钓鱼。
文王问他:你喜欢钓鱼吗?
太公说:我听说君子喜欢是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小人是喜欢得到物质利益,今天我钓鱼,有点相似,不喜欢钓鱼。
文王问:什么是有点相似呢?
太公说:钓鱼就像是权术一样,有三种,分别是用厚禄收买人才,用重赏收买死士,用官位吸引人才,钓鱼就是求鱼,这个情况可以详细讲讲,有深深的道理的
文王说:我想听听其中的情况
太公说:水源深就有流水,水流动就会有鱼,树根深而树木才能长,树木生长才会有果实。君子性情相投才会亲密合作,亲密才能把事情做成。言语敷衍,是对实情掩饰,只有敞开心怀才是最好的状态,现在我向您敞开心怀,你不会厌烦吧
文王说:只有仁德的才能接受劝谏,不厌恶真实情感,我不会那样
太公说: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要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禄,就会服从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可叹啊!土地广大,国祚绵长,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最终必将烟消云散;默默无闻,不动声色地暗中准备,它的光芒必将普照四方。微妙啊!圣人的德化,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欢乐啊!圣人所思虑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种争取人心的办法文王问: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太公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与天下的人共享利益就会得到天下;不与天下人共享利益就会失去天下,天有时运,地能生财,能让大家按天时及时劳作并有收获的的人就是仁君。有仁,天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的死难,及时解决人的难处,解救人的患难,及时帮助别人在急难,这就是有德的君主,有德的君主,大家就会归附。能够与人民同忧同乐,同爱好同厌恶,这是有义的君主,大家都会奔赴过来。人都会讨厌死亡而乐于或者,喜欢趋利避害,能够让人民获得利益,这就是道,天下的人就会归附。
文王再拜说:我怎么敢不接受上天的昭命,于是带着太公回去,拜为师傅
心得:促进事情和人的动力来自于同利,了解人性,按照人性去做事

盈虚第二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珍怪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橼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共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查字正音
垩 e 粉刷墙壁的白土 甍 meng 屋脊
茨 ci 一种草
闾 lv 大门
译文
文王问太公:天下熙熙攘攘,国家有时强盛,有时弱小,有时国家治理的很好,有时候国家混乱,这是为什么呢?是君主贤明和昏庸导致的吗,还是规律就是这样变化的太公说:君主昏庸,国家危险而民众混乱,君主贤明,国家安定人民得到治理,治理的好和不好在于君主,不在于天命
文王说:请你讲讲古代的贤明的君主是什么样子的
太公说:古代尧帝治理天下的时候,是大家说的贤明的君主
文王说:他的治理是如何呢?
太公说:帝尧统治天下时,不用金银珠玉作饰品,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观赏珍贵奇异的物品,不珍视古玩宝器,不听淫佚的音乐,不粉饰宫庭墙垣,不雕饰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中的茅草。以鹿裘御寒,用粗布蔽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征发劳役而耽误民众耕织。约束自己的欲望,抑制自己的贪念,用清静无为治理国家。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就升迁其爵位,廉洁爱民的就增加其俸禄。民众中孝敬长者、慈爱晚辈的给予敬重,尽力农桑的予以慰勉。区别善恶良莠,表彰善良人家,提倡心志公平,端正品德节操,用法制禁止邪恶诈伪。对自己所厌恶的人,如果建立功勋同样给予奖赏;对自己所喜爱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进行惩罚。赡养鳏寡孤独,赈济遭受天灾人祸之家。至于帝尧自己的生活,则是十分俭朴,征收赋税劳役微薄。因此,天下民众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之色,百姓拥戴他如同景仰日月,亲近他如同亲近父母文王说:尧帝是贤明的君主
心得
外部环境是外部环境,一个人要从自己做起,把自己做好了,外部环境也就好了

国务第三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中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
查字正音
务:wu 从力,表示要致力于某事。本义:致力,从事
苛:ke  过于严厉
译文
文王问太公:我想听下治理国家的道理,想要君主尊贵,人民安定,应该怎么做呢?
太公说:爱人民
文王说:怎么爱人民呢?
太公说:让人民获得利益而不是损害他们,帮助他们生产而不是打扰他们,保障人民生命而不滥杀无辜,给与他们物质而不是夺取他们东西,让他们安乐不让他们痛苦,让他们乐于生活而不是让他们愤怒
文王说:请详细解释一下
太公说:人民不丧失谋生就是给他们利益,农民不失农时就是帮助他们从事生产,减少刑罚就是保障人民生命,少征赋税就是给他们福利,少建设宫廷人民就会快乐,官吏不苛责人民,人民就会开心。让人民失去谋生手段就是损害他们的利益,耽误农耕时间就是耽误他们生产,没有罪惩罚人民就是杀害他们,加重赋税就是夺走他们的东西,多建造宫廷就是让人民疲惫,官吏贪污受贿就是打扰百姓。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驾驭人民就像父母爱孩子,就像兄长爱弟弟,看到他们劳苦就就感到悲伤,就像罪在自己身上一样,向人民收税就像拿走自己的东西一样,这就是爱人民的道理。
心得:
对待家人,对待朋友,要有一颗换位思考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0: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dy 于 2025-3-1 16:56 编辑

大礼第四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唯临,为下唯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唯周,为下唯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而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虚,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查字正音
定:从宀从正
沉:陵上滈水也。从水冘聲。一曰濁黕也。直深切
辐凑:fu cou 见"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
译文
文王问太公:君臣之间的礼节如何呢?
太公回:做君主的需要俯身爱民,做官的需要潜心国事,俯身爱民就离人民不远,潜心国事就不会欺瞒君主。做君主的做事需要考虑周到,做臣子的需要安分守己。考虑周全就像上天一样,安分守己就像大地一样,君臣之礼就成了。文王说:君主应该怎么做呢?
太公回:君主应该安静从容,柔和节制心中有定数,善于给予而不是与民争利,内心虚静待人待物不偏不倚。文王问:君主应该怎么听取意见及建议呢?
太公回:不要轻易许下承诺,不要因为意见不一样而拒绝,许下承诺就会丧失主见,轻易拒绝就会闭塞无人谏言。看到高山我们仰望,他们觉得不可以攀登,深渊让臣民揣度,不可测也。要有神明的品德,行为端正,思想安静。
文王问:怎么才能做到洞察万事呢
太公回:君主眼睛应该贵于视明,耳朵贵于听得聪,思想贵于有智慧。用天下的眼光来看,没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用天下之耳朵去听,没有什么事听不见的;用天下的想法去思考,没有什么是不明白的。臣民的意见像辐条集中在车毂哪里,君主就不会受到蒙蔽。
心得
自己要想明白很多事就要站在更高的视野来观察事物


明传第五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
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查字正音
怠 dai 慢也。从心台聲。徒亥切  敬 jing (敬)肅也。肅部曰:肅者,持事振敬也。與此爲轉注。心部曰:忠,敬也。戁,敬也。憼,敬也,恭肅也,憜不敬也。義皆相足。
译文
文王生病躺在病床上,召见太公,太子姬发在旁边。文王说:呜呼,老天将要抛弃我,周朝的社稷大事都要交给姬发你了,今天想要用您的至道之言,来传给子孙
太公回:文王想要问什么
文王说:古代先圣的治国道理,哪些是禁止的,哪些是提倡的,可以听下吗
太公回:看见善事确怠慢,时机到了而有疑惑不决,知道不对了而不去纠正,这三者是要废弃的。柔和而安静,谦恭而严肃,能强能弱,能够隐忍而刚强。这四个是应该弘扬的。所以正义胜过私欲那么国家就会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国家就会灭亡。严肃胜怠惰,国家就会吉祥,怠惰胜过严肃国家就会灭亡。
心得
国家就像人一样,内心有公,人才会强大吉祥


六守第六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者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太公曰:敢问三宝?
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查字正音
付:fu 與也。从寸持物對人 予者、推予也
义:己之威儀也,儀者,度也。今威儀字用之。誼者,人所宜也。
译文
文王问太公:管理国家和人民的君主,是如何失去国家的太公回:用人不慎重,君主在选拔人才时有六大标准要遵守,重视三个行业
文王问:六条遵守的准则是?
太公回: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诚,四是诚信,五是勇敢,六是智谋,这是选择人才的六个标准
文王问:怎么才能谨慎的选择符合这六条标准的人才呢?
太公回:在人富有的时候观察他是否触犯礼法,在身份高贵时观察是否骄傲,给与重任观察是否转动私念,用它处理国事观察是否有所隐瞒,处于危险的情况观察是否会恐惧,处理一些难事观察是否有计谋;处于富裕而不触犯礼法是仁爱的人,身份高贵而不骄傲的人是符合正义的,给与重任没有私念的是忠诚的,处理国家大事没有隐瞒的是诚信的,处于危险而不会恐惧的是勇敢的,给与难事而计谋不断地是有谋的人。君主不要把三大行业的权利给与他人,给与他人,君主就失去了威严。
文王问:三宝是什么?
太公回: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三宝,农民专心中粮则谷物充足;工匠专心做器,则器具充足;商人专心卖货,则货物充足,三大行业的人各自安分其业,人民就没有什么顾虑。不要打扰生产秩序,不要打乱家族结构。臣子不能比君主还富裕,都城不能比国家还打。使用符合六个标准的人才国家就会昌盛,三大行业运作良好,国家就会安定。
心得
人是从行业选拔出来的,国家治理的好,就要选好人,抓好重点行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 16: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dy 于 2025-3-8 10:48 编辑

守土第七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无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正也。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
查音正字
文王问太公,怎么守卫国土?
太公回:不要疏远宗族,不要怠慢民众,安抚周边邻国,控制四方势力,不要把国家权力交给其他人,交给其他人就会失去权力,不要挖掘深沟而增加高山,不要干舍本逐末的事情。到了中午要及时晒东西,有刀就要收割,手中有斧就要及时征伐,不晒东西就失去时机,有刀子不及时割东西就失去时机,手拿父子没有及时征伐,坏人就会来。涓涓小流水,不塞住就会成江河一样大的流水;微弱的火星不扑灭,就会成大火,草木刚长出来不去除,长大了就要用斧子。所以君主必须把国家治理富裕,不富裕就不能施行仁义,不施行恩惠就无法团结宗亲。疏远宗亲就会受害,失去民众就必然失败。不要把权力借给别人,借给别人就会被别人所害。
文王问:什么是仁义?
太公回:尊敬民众,团结宗亲。尊敬民众就会团结和谐,团结宗亲,宗亲就会喜欢君主,这就是仁义的准则。不要让别人夺了您的威势,要依靠人心的明察,顺应自然。顺从的就要用任用,不顺从就要用武力,君主尊敬这些原则天下就会服从。
译文
彗 hui 掃竹也。从又持甡。古文彗从竹从習。篲,彗或从竹。祥歲切

心得
团结能团结的人,把握好自己的界限

守国第八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天下仁,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至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查音正字
敛 lian 收也经 织也。——《说文》。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经指的是不动的东西
译文
文王问太公:怎么能够守住国家
太公回:斋戒之后,我将告诉你天地运行不变的规则,四时变化的规律,仁圣的治理国家的道理,人民有变化的征兆
文王斋戒七天,面朝被拜见太公而问
太公说:太阳运转产生四时变化,大地孕育万千生灵,天下有人民有仁圣治理。春天的规律是滋生,万物欣欣向荣,夏天的规律是茁壮成长,秋天是收获,冬天是收藏。丰收了就收藏起来,来年重新萌芽生长,如此循环往复,没有仁知道终点和起点。天下治理的很好,仁圣就会藏起来,天下大乱的时候,圣人就会出来,遵循自然规律。圣人在天地间活动,天道是最大的。按照天道的规律去办事,人民就会安定的生活。人民生活不安定就会有纷争。所以发兵治理。提出诛灭暴乱,天下的人就会响应。等到暴乱被平息,不与人民挣利,不退去自己的位置,这样子守国,既可以长久了。
心得
守住规律,驱邪扶正,重视宣传


上贤第九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陵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其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食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缕,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曰,伪方异伎,巫蛊左道,不详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文王曰:善哉
查音正字
化 hua 变也 教行也。教行於上。則化成於下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作为君主,应当尊崇什么人,抑制什么人,任用什么人,除去什么人?应该严禁什么事,制止什么事?太公回答说:作为君主,应该尊崇德才兼备之人,抑制无德无才之辈,任用忠诚信实之人,除去奸诈虚伪之徒。严禁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所以君主应当警惕六贼、七害
文王说:我想听听这些道理
太公说:所谓六贼是:
一、臣僚中有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池亭榭,以供游乐观赏的,就会败坏君主的德行;
二、民众中有不从事农桑,任意使气,爱好游侠,违犯法令,不服从官吏管教的,就会败坏君主的教化;
三、臣僚中有结党营私,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视听的,就会损害君主的权势;
四、士人中有心志高傲,标榜节操,气焰嚣张,在外又结交诸侯,不尊重君主的,就会损害君主的威严;
五、臣僚中有轻视爵位,藐视上级,耻于为君主冒险犯难的,就会打击功臣的积极性;
六、强宗大族争相掠夺,欺压贫弱的,就会损害民众的生业。
所谓七害是:
一、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而恃勇强横,轻率赴战,企求侥幸之功的,君主切勿让这种人担任将帅;
二、徒有虚名而无实才,言语不一,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巧的,君主必须慎重,切勿同这种人共谋大事;
三、外表朴实,穿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实是图利。这是虚伪之人,君主切勿同他亲近;
四、冠带奇特,衣着华丽,博闻善辩,高谈空论,以此为自己装点门面,身居偏僻简陋之处,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之人,君主切匆宠用;
五、谗言谄媚,不择手段,以求官爵;鲁莽轻率不惜性命,以贪图俸禄。不顾大局,见利妄动,高谈阔论取悦君主,这种人君主切勿任用;
六、从事雕文刻镂,技巧华饰一类奢侈工艺,因而妨害农业生产的,君主必须加以禁止;
七、用骗人的方术,奇特的技艺,巫蛊左道,符咒妖言,迷惑欺骗善良民众的,君主必须加以制止。
所以民众不尽力从事耕作,就不是好民众,士人不忠诚守信,就不是好士人;大臣不敢直言进谏,就不是好大臣;官吏不公平廉洁爱护民众,就不是好官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各种矛盾,处理各项问题,确保君主地位稳固,整饬纲纪,核查名实,严明赏罚,使民众安届乐业,就不是好宰相。做君主的方如发同龙头,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深刻观察问题,审慎听取意见,表现庄严肃穆,隐藏内心真情。使人感觉象天那样高而不可穷极,象渊那样深而不可测量。因此,君主当怒而不怒,奸臣就会兴风作浪;当杀而不杀,大乱就会随之发生;当兴兵讨伐而不讨伐,敌国就会强大起来。
文王说:说得对
心得
警示自己,擦亮眼睛,注意观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08: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dy 于 2025-3-15 19:50 编辑

举贤第十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弊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查音正字
督 du 察視也
译文
文王问太公:君主重视举荐人才而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国家治理越来越乱,以至于亡国,这是什么原因
太公回:举荐贤才却不用,这是推荐贤才的名声而没有使用贤才的实效
文王说:这里的失误在哪里呢
太公回:其失误的地方在君主用的人是大家所称赞的人,而不是真的贤才
文王说:怎么说呢
太公回:君主使用大家所称赞的人为贤才,大家觉得名声不好的为蠢材,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得到提拔,党羽少的的就会遭到罢黜。君主周边就都是坏人勾结,而阻挡了贤才,忠臣的贤才就会死于无罪,奸臣就会用虚名捞取爵位,所以国家就会治理的越来越乱,国家就会遭遇危亡
文王问:怎么才能举荐贤才呢
太公回:将帅与宰相的分清职责,按照官吏的标准去举荐人才,按照官吏的标准去考察人才,选拔人才要考察能力,令才能何官位匹配,这就是举贤的道理
心得
以标准作为根本,根据标准来匹配,以不变或者少变的东西作为评判,而不是别人说的话

赏罚第十一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查音正字
阴:yin 闇者,閉門也。閉門則爲幽暗,故以爲高明之反。水之南,山之北也
译文
文王问太公:赏是用来劝勉人有德行,罚是用来警示罪责,我打算用赏一个人来劝勉很多人,用惩罚来警示很多人,应该怎么做呢
太公回:用赏赐这种方式重要的是诚信,惩罚这种方式一定要实行。要对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东西进行奖赏何惩罚,这样大家就会慢慢的改变了。诚信使人可以畅行于天下,通达神灵之处,更何况是人呢
心得
对外诚信 对内也一样

兵道第十二
文王问太公: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来独往。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映。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查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查音正字
一 yi 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译文
文王问太公:用兵的道理是太公回:用兵的道理是指挥权的统一,指挥权统一了就能不受羁绊。黄帝说,指挥权统一的时候,就可以指挥的接近神秘莫测的境界,运用时在于把握时机,还有发挥在于因势利导,成功的关键在于君主的。圣王以兵为凶器,不到不得已是不会用的。今商王知道国家存在,不知道国家快要灭亡了,知道享乐不知道国家快要遭殃了。现在您已经思虑治理国家的根本问题,难道还会忧虑指节的问题吗
武王问太公:两军相遇,敌人不能来进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敌人。双方都设置坚固的守备,谁都不敢率先发起攻击,我想袭击他,又没有有利的条件,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要外表佯装混乱,而内部实际严整;外表伪装缺粮,而实际储备充足;实际战斗力强大,而装做战斗力衰弱。使军队或合或离,或聚或散,装作没有节制纪律以迷惑敌人。隐匿自己的计谋,保守自己的意图,加高巩固壁垒。埋伏精锐,隐蔽肃静,无形无声,使敌人无从知道我方的兵力部署。想要从西边发起攻击,则先从东边进行佯攻。武王问太公:如果敌人已经知道我军情况,了解了我方计谋,那该怎么办?
太公回:作战取胜的方法,在于周密地察明敌情,抓住有利的战机,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给予迅猛的打击。
心得
出其不意,用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6 14: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dy 于 2025-3-22 16:39 编辑

发启第十三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们,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鸟将击,卑飞剑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查音正字
酆 feng 周文王所都,在京兆 杜陵西南,从邑,丰声
创 chuang 傷也。从刃从一。創,或从刀倉聲
译文
文王在酆城召见太公说:呜呼,商王暴虐道极点,滥杀无辜,太公助我一起为百姓解忧,怎么做呢?
太公回:君主修德礼贤下士,对百姓给予好政策,观察天道吉凶。天道没有显示灾殃,不能首先倡导举事。人道没有显示灾祸,不可以提前谋划战争。必须是能看到上天显示祸殃,又看到人道遭灾,才可以谋划。必须看到人的两面,外面展示的和私下的,才能知道内心所想;看到他疏远谁,又亲近谁,才能知道他的实情。遵行吊民伐罪之道,就可以获得道的真谛,追求称王天下的理想,就能实现,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制度就可以成功;敢于强敌竞争,就能够战胜强敌。完全的胜利不是靠战争获得,强大的军队征服敌人而自身没有受到伤害,其中道理于鬼神相通,微妙啊
与臣下共患难就能够相互救援;与臣下情意相投就能互相成就;与臣下增恶相同就能够互相帮助;与臣下相同的爱好就能够又共同的目标。这样就算没有甲兵也能获胜,没有攻城器械能够获胜,没有沟壑能守也能获得胜利。大智慧不显示出有智慧,有大谋略的人不显示有谋略,有大勇敢的人不显示自己非常勇敢,真正的利益不显示出利益。能够给天下带来利益的人,天下人就能够一起跟随开创事业;让天下人受害的,天下人就会阻塞他的事业。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取得天下,就像追逐野兽,天下人都有想吃肉的想法。如果能够做到同一条船渡河,渡河大家都有利益,船沉了大家都会遭殃,遵循这样的道理就会有人一起开拓事业,而不是阻塞事业。不从百姓这里获利的就能够获得百姓,不从国家哪里取利的人就能够获取天下。所以,这种方法使人看不见,这种事情使人听不到,这种胜利使人不可知。真是微妙啊!
鸷鸟将要发起袭击时,必先收翼低飞;猛兽将要搏斗时,必先贴耳伏地;圣贤将要行动时,必先向人表示自己的愚蠢迟钝。现在的商朝,谣言四起,社会动乱不已,而纣王依然荒淫无度,这是国家覆亡的征兆,我观察他们的田地里,野草盖过了禾苗;我观察他们的大臣,奸邪之徒超过了忠直之士;我观察他们的官吏,暴虐残酷,违法乱纪。面对这种局面,他们朝廷上下依然执迷不悟。这是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旭日当空则天下万物都能沐浴阳光,正义所至则天下万物都能得到利益,大军兴起则天下万物都会欣然归附。伟大啊!圣人的德化,独到的见地,无人能及,这才是最大的欢乐啊
心得
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 要做好多个同 同情 同恶 同好,然后能够考虑到别人的利益 为别人谋利益就能够获得支持

文启第十四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之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文王曰:静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查音正字
遒 qiu 或从酋
啬 此字本训当为收谷,即穑之古文也。转注为爱濇之义,或借为濇
译文
文王问太公:圣人应该遵守什么呢?
太公回:有什么忧虑和吝啬的呢,万物都会各得其所,有什么吝啬和忧虑的呢,万物都会自己生长。就像圣人施行了政策,不知道怎么就有效了,就像四季,不知道就变化了。圣人守住无为而治,万物就会自己演化。万物变化没有穷尽,圣人从容的探索无为的治国之道,探索所得,不可以藏起来,既然不藏起来就要实行,不可以不实行,实行了,就无需再说出来。天地不说自己的规律,而万物按照规律自己生活。圣人不说自己英明,而成就事业。古代的圣人,把众人聚集成家族,然后聚集各家族成为国家,将各国家聚集再一起成为天下。分封贤人取治理各个国家,这就是政治的大纲领。圣人宣传政治教化,顺应民俗,将不良风俗修正,各国的习俗是不一样的,各国家人民乐在自己的习俗中,但人民敬爱君主,这就是国家大的安定。圣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无为而治,现任要端正行为。愚笨的人不能端正行为,所以与民众争利。君主劳碌那么刑罚就会多,刑罚多人民就会忧虑,民众忧虑就会跑走。君主和民众都能不能安定,长时间不安定,这是政治中的大失败。天下的民众就像水一样,阻挡住就不流动,开放他就会流动,保持安静就会清澈。圣人看到了开端,就知道了结果。
文王说:怎么才能做到静呢?
太公说:天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民众有自己生活常态。能够与百姓共同生活,天下就会安静。最好的办法是顺应民心,其次是通过教导。所以天看起来没有做什么而成事,人民通过自己而富足,这就是圣人的德行。
文王说:您的言行,我要日夜背会,不能忘记,经常使用。
心得
1.欲望让人累
2.顺应正常欲望
3.和其他人不一样很正常,个人过好自己生活

文伐第十五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
一曰,因其所爱,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
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
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定
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
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
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
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
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
十一曰,赛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死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技。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
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查音正字
锢 gu 鑄塞也。从金固聲
译文
文王问太公:怎么运用政治外交手段打击敌人?太公回:文伐有十二种方式?
第一:敌人喜欢什么就顺着来,他就会产生骄傲,骄傲了就会产生邪恶得事情,就能利用这个除掉他
第二:亲近敌人君主喜欢得宠臣,以削弱他得威信,宠臣有二心,就会不忠诚与君主,国家就会陷入危亡
第三:偷偷得贿赂帝国君主身边的人,这样就可以掌握非常重要的信息,近臣在国内心却向外国外,国家就会陷入危险的情况
第四:对于帝国君主喜欢的淫乐多多赠给他,赠送珠宝,赠送美人。自己言辞卑训,听从他的命令。他们就不会和我们斗争,这样图谋害我国的情况就会停下来
第五:表面尊敬敌国的忠臣,实际给他贿赂,拖延敌国的使臣,不处理他的食物,随后我方故意给新使者透露一些信息
第六:收买敌国的内臣,离间在外的大臣,有才能的大臣暗中帮助外国,敌人入侵国内,国家很少有不灭亡的
第七:想要抑制敌国君主争雄的决心,一定要大量的财货贿赂他,收买左右的忠臣爱臣,给他们好处,让他们轻视生产事业,导致国家积蓄耗光
第八:用贵重的财宝贿赂敌国君主,进而乘机与他同谋别国,所图谋的又对他有利。他得到利益后必然信任我们,这就密切了敌国与我的关系。关系越密切,敌国就必然会被我所利用。他自己有国而被外国利用,最终必遭惨败:
第九:用煊赫的名号尊崇他,不让他身临危难,给他以势倾天下的感觉,顺从他的意志以博取他的信任。使他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先夸耀他的功绩。再恭维他德比圣人,这样他必然会狂妄自大而荒废政事了
第十:对敌君要假意卑微屈从,这样必然获得他的信任人从而获得他的内情。秉承他的意志顺从他的要求,就象兄弟一般亲密。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就可以微妙地加以控制利用。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象得到神助似地轻而易举把它消灭
第十一:用各种方法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凡是臣民没有不爱好富贵,厌恶死亡和灾祸的。暗中许诺尊贵的官位,秘密赠送大量财宝,来收买敌国的英雄豪杰。自己国内积蓄充实,但外表却装作贫乏。暗中收纳敌国的智谋之士。使他与自己图谋大计;秘密结交敌国勇士,借以提高我方士气。要尽量满足这些人取得富贵的欲望,并不断使之滋长蔓延。这样,敌国的豪杰、智士就转而成为我的党徒。这就叫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敌国君主虽然还拥有国家,但视听己被闭塞,还怎么能维持他的统治呢?
第十二:扶植敌国的奸臣,以迷乱其君主的心智;进献美女淫乐,以迷惑其君主的意志;;送给良犬骏马,使其沉溺犬马声色以疲惫身体;经常报以有利的形势,以使他高枕无忧。然后观察有利的时机,而与天下人共谋夺取他的国家
以上十二种方法正确运用之后,就可以采取军事行动了。这就是所谓上察天时,下观地利,等到各种有利的征兆都已显现时,就可以兴兵讨伐了
心得
不断修自己的德行,智慧,让自己能够更好的分辨各种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3 17: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dy 于 2025-3-29 20:13 编辑

顺启第十六
文王问太公曰:何如而可为天下?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侍之;委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查音正字
盖 gai 苫也。从艸盇聲。古太切
德 升也。从彳㥁聲。多則切
译文
文王问太公:怎么才能治理好天下呢?
太公回:德大能够覆盖天下,有容纳天下得胸怀;用诚信覆盖天下,就能够约束提案下;仁爱能够覆盖天下,这样就能安抚天下;恩惠能够覆盖天下,这样就能保护天下;权力覆盖天下,这样就能不失去天下;遇到事情不疑惑,就像天命不能修改,时令更替不能变易。上述六个条件齐备,就可以治理天下了。能够让天下人一起获利,天下的人就会和他一起开创事业,伤害天下的,大家就会阻挠他的事业;能够让天下人生存的,天下人就会感激他;伤害天下人,天下的人就会把他当成贼除掉;能够让天下人清晰表达见识,大家就会归顺他;使天下的人变穷,大家都会仇视他;能够让天下人生活安定,天下人就回依靠他,使天下的人陷入危险的,大家就会把他看成祸害。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顺应道德人才能够处理好
心得
做事情要顺应人性的特点,不要和人性对着干

三疑第十七
武王问太公曰: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离亲,散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因之,慎谋,用财。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欲离其亲,因其所爱,与其宠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志。彼贪利甚喜,遗疑乃止。
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淫之以色,啖之以利,养之以味,娱之以乐
既离其亲,必使远民,勿使知谋,扶而纳之,莫觉其意,然后可成
惠施于民,必无爱财,民如牛马,数喂食之,从而爱之。
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
查音正字
啖 dan 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译文
武王问太公曰: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离亲、散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因之,慎谋,用财。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欲离其亲,因其所爱,与其宠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志。彼贪利甚喜,遗疑乃止。
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淫之以色,啖之以利,养之以味,娱之以乐。既离其亲,必使远民,勿使知谋,扶而纳之,莫觉其意,然后可成。
惠施于民,必无爱财。民如牛马,数喂食之,从而爱之。
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
心得
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将风险转化为机遇

王翼第十八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受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
武王问:请问其目
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潜谋应卒,揆天消变,总览计谋,保全民命;
谋士五人,主图安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
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候风气,推时日,考符验,校灾异,知天心去就之机;
地利三人,主三军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非法;
通粮四人,主度饮食蓄积,通粮道,致五谷,令三军不困乏;
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击,不知所由;
伏鼓旗三人,主伏鼓旗,明耳目,诡符节,谬号令,闇忽往来,出入若神;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难,修沟壑,治壁垒,以备守御;
通材三人,主拾遗补过,应偶宾客,论议谈语,消患解结;
权士三人,主行奇谲,设殊异,非人所识,行无穷之变;
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
爪牙五人,主扬威武,激励三军,使冒难攻锐,无所疑虑;
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方,摇动四境,以弱敌心;
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
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
法算二人,主计会三军营壁,粮食,财用出人。
查音正字
an 谲 jue 權詐也。益梁曰謬欺,天下曰譎。从言矞聲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君主统率军队,必须有得力的辅佐之人,以造成非凡的威势,这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凡举兵兴师,都以将帅掌握军队的命运。要掌握好全军的命运,最重要的是通晓和了解各方面情况,而无需专精某项技术。因此,应该量才授职,用其所长,灵活掌握,并使其成为一项制度。所以将帅需要辅佐人员七十二人,以便顺应天道,应付各种情况。按照这种方法设置助手,就是掌握了作将帅的道理。发挥各种特殊人才的奇异才能,就可以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武王问:请问这方面的细节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腹心一人,主管参赞谋划。应付突然事变,观测天象,消除祸患,总揽军政大计,保全民众生命;
谋士五人,主管筹划安危大事,考虑形势的发展变化,鉴别将士的品德才能,申明军纪,授予官职,决断疑难问题,裁定事情可否;
天文三人,主管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测度风向气候,推算时日吉凶,考察吉凶征兆,核查灾异现象,观察人心的向背;
地利三人,主管察明军队行军和驻止的地形状况,分析利弊得失的变化,观察距离远近,地形险易,江河水情和山势险阻等,确保军队作战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管探讨敌我形势的异同,分析作战胜负的原因,检查点验作战时的兵器,检举揭发各种违法行为;
通粮四人,主管筹划给养,筹备储存,保证粮道畅通,征集军需粮秣,确保军队供给不发生困难;
奋威四人,主管选拔有才能的勇士,配发优良的武器装备,组织突击部队风驰电掣般行动,迅猛快速地打击敌人;
伏鼓旗三人,主管军队的旗鼓,明确视听信号,制造假符节,发布假命令以迷惑敌人,忽来忽往,神出鬼没;
股肱四人,主管担负重要使命,从事艰巨任务,挖掘沟堑,构筑壁垒,以备守御;
材三人,主管完善将帅的不足,弥补将帅的过失。接待宾客,讨论问题,消除祸患,排解纠纷;权士三人,主管实施诡诈奇谋,设置绝术异技,不让敌人识破,进行无穷变化;
耳目七人,主管通过与外界交往,听风声,观动静,查明天下形势,了解敌军情况;
爪牙五人,主管宣扬我军军威,激励三军斗志,使他们敢于冒险犯难,攻坚摧锐而无所疑惧;
羽翼四人,主管宣扬将帅的威名声誉,以震骇远方、动摇邻国,削弱敌军斗志;
游士八人,主管察明敌方奸佞,刺探敌国变乱,操纵敌国民心,观察敌人意图,进行间谍活动;
术士二人,主管使用诡诈,借助鬼神,迷惑士众,稳定军心。
方士二人,主管各种药物,治疗创伤,医治疾病;法算二人,主管计算军队营垒、粮食和财用的收支情况。
心得
做好分工,自己做事情,也可以把事情分好再去做,这样效率会比较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4 09: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dy 于 2025-4-4 20:42 编辑

论将第十九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期,忠则无二心。
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武王曰:善哉
查音正字
期 qi (期)會也。會者、合也。期者、要約之意。所以爲會合也。叚借爲期年、期月字。其本字作稘。期行而稘廢矣。周禮質人、士虞禮古文期年字作基。从月。月猶時也。要約必言其時。其聲。渠之切。一部
译文
武王问太公:选拔将领的原则是什么样的呢?太公回:将应具备5种才能,警惕10种缺点
武王问:敢问具体内容是?
太公回:所谓的五种才能:勇敢,智慧,仁义,诚信,忠诚。勇敢就不会被侵犯,智慧遇到事情就不会心乱,仁义就懂得爱人,爱兵如子,诚信就会欺骗,忠诚就不会有二心。
所谓的十种缺点是:有勇气但是轻易赴死;有的秉性急躁而快速做决策;有的贪财好利;有仁慈之心但心慈手软;有智慧但心里胆怯的;有诚信但是轻易相信别人;自己很廉洁实惠与人;有智慧但是内心怯懦;有刚愎自用的;有懦弱但容易依赖别人。勇敢轻死的,可以攻击他;秉性急躁容易快做决策者,可以用长久拖垮他;贪财好利的,可以贿赂他;仁慈但心慈手软的,可以劳碌他;有智慧但心理怯懦的,可让他内心不安;诚信容易轻信被人的,可以欺骗他;廉洁但不爱人的,可以侮辱他;有智慧却优柔寡断的,可以袭击他;刚愎自用的,奉承迷惑他
军队是国家的大事,存亡的关键事情,核心点在于将领。将领是国家的辅助,被先王重视,所以任命将领不可以不认真考察。所以说战争不可能两方都胜利,两方都失败。军队出了国境,不到十日,不是亡灭对方国家,就是自己备战败,将领被杀。
武王说:讲的真好啊
心得
从五种才能和十种缺点的方法,可以套用这种方法,从两面去分析其他岗位


选将第二十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欲简练英勇,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不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嗃嗃而反静悫者,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查音正字
嗃 he 嗃嗃,嚴酷皃。从口高聲。呼各切
悫 que 謹也
译文
武王问太公:君王起兵征讨,要挑选智勇双全的英雄,了解水平的高低,该怎么做呢?
太公说:将领外在与内在品质不相符的情况有十五种:有的看着严肃实则为非作歹;有的看着温良实则时偷窃;有的看着恭敬实则内心怠慢无礼;有的看着廉洁谨慎实则内心不实诚;有的看着精明干练实际无才干;有的看着忠厚老实实际不诚信;有的外多智谋而内不果断,有的外似果断而实无作为,有的外表老实而实无信用,有的外表动摇而实忠诚,有的言行过激而办事却有功效,有的外似勇敢而实胆怯,有的外表严肃而实际上平易近人,有的外表严厉而内心温和厚道,有的外表虚弱形体丑陋却能受命出使无所不至、办事无所不成。天下都看不起的,圣人会重视的,如果不具备鉴别人才高明见识,就无法看到他们的区别,以上就是将领的外部表现和内心的不相符的情况。
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呢?
太公回:知道人才有八种方法:一问一些问题,看他们回答的言辞;二用言辞穷究到底,看他应变能力;三派人私下为他谋划私利,看他是否忠诚;四直接询问隐情,看他是否隐瞒;五让他处理财务看他是否廉洁;六用美色试探他,看他是否坚贞;七把难事告诉他,看他是否勇于承担;八用酒灌醉他,看他是否失态。如果八种方法都使用了,就能够区分出来了。
心得
怎么去知道一个人,从以上八种方法里就可以了解一个人



立将第二十一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
将既受命,乃命太吏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翼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查音正字
钺 yue 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礼仪
译文
武王问太公:君王任命大将的方式时怎么样的?
太公回:国家有危难,应该避开正殿,在偏殿诏将军:国家目前有危险,掌握在将军,有个国家不愿意臣服,想让将军帅军队征讨
将军受了命令,命令太史卜卦,斋戒三日,在太庙里,用龟甲占卜一个好日子,将象征权力的斧钺授给将军。君主进入庙的大门,面朝西站立,将军进入庙门面朝北站立。君主亲自拿将斧钺的头部,将柄给与将军,将军拿其柄。君主宣布:从此之后,军中事物,由将军处理,发现敌人的虚弱就攻击,发现敌人强大就停止进攻,不要因为我们兵士众多而轻视敌人,不要认为使命重大就与敌人拼死,不要因为自己身份尊贵就看不起其他爱人,不要认为自己见解独到就违背众人的意见,不要认为自己擅长辩论自己就正确。士兵没有坐下休息自己就不要先坐。士兵没有吃饭自己就不要先吃饭,与士兵一起同忍受寒冷与酷热。如果能做到这些,士兵一定能够拼死尽力。将军接受了任命,向君王行礼并说:臣听说国家的事情不能让外面的人治理,军队不能再让朝中的人指挥。如有二心不能侍奉君主,如果心存疑虑不能对付敌人。我既然受命,手持斧钺,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如果不能完成任务,臣不敢返回。希望君王能够下达指令给臣,如果您不答应臣,臣就不敢担任将军。
君主答应了,将军拜别而行。军中的事情,都是有将军出。面对敌人决战,没有二心。如果这样就可以无敌。军中有智慧的人为将军谋划,勇敢的人为将军战斗,军队士气高昂,直冲云霄,还未与敌人交锋,敌人就投降归顺。再国外战胜敌人,在国内建立功勋,军官升迁,士兵受赏,百姓快乐。国家因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定太平。
武王说:讲的好啊

心得
有时候仪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隆重可以震撼人心,在某些工作和生活中可以设计一些仪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08: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dy 于 2025-4-12 10:54 编辑

将威第二十二
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为禁止而令行?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查音正字
威 wei 姑也。从女从戌。漢律曰:“婦告威姑。”於非切〖注〗徐鍇曰:“土盛於戌,土陰之主也,故从戌。
译文
武王问:将帅用什么办法来树立威信?用什么办法来体现圣明?用什么办法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大公回:将帅通过诛杀地位高贵的人来树立威信,通过奖赏地位低下的人来体现圣明,通过审慎而严明的赏罚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因此,杀一人而能使全军震骇的,就杀掉他;赏一人而能使全军高兴的,就奖赏他。诛杀贵在诛杀地位高贵的人,奖赏重在奖赏地位低下的人。能诛杀那些官高位显担当重要职务的人,是刑罚能触及最上层;能奖赏牛僮、马夫、饲养人员等地位低下的人,是奖赏能达到最下层。刑罚及于最上层,奖赏达到最下层,这就是将帅的威信得以树立,命令能够执行的原因所在。
心得
一个人的威怎么体现出来呢 工作中的诛大是解决业务难题,赏小是和业务伙伴相处比较好;家庭生活中的诛大比如坚守一些原则

励军第二十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胜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夏,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查音正字
礼 li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
译文
武王问: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回:将帅有三个克敌致胜的要领。
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回: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对,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而是由于将帅关心自己的冷暖和饥饱,体恤自己的劳苦,因此深受感动而甘心尽力报效。
心得
金钱是鼓动人斗志的一种,同甘苦也是一种,也许也很有用


阴符第二十四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闻,泄者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祕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查音正字
祕 mi 同“秘”
译文
武王问:率领军队深入到敌国境内,全军突然遭遇紧急情况,或者对我有利,或者对我有害,我想从近处通知远方,从国内策应国外,以适应三军的需要,应当怎么办?太公答道:君主授予主将秘密的兵符,一共分为八种:有我军大获全胜、全歼敌军的阴符,长度为一尺;有击破敌军,擒获敌将的阴符,长度为九寸;有迫使敌军投降,占领敌人城邑的阴符,长度为八寸;有击退敌人,通报战况的阴符,长度为七寸;有激励军民坚强守御的阴符,长度为六寸;有请求补给粮草、增加兵力的阴符,长度为五寸;有报告军队失败,将领阵亡的阴符,长度为四寸;有报告战斗失利,士卒伤亡的阴符,长度为三寸。凡是奉命传递阴符的,如果延误时限、泄露机密,听到的和随便传告机密的,都一律处死。这八种阴符,由君主和将帅秘密掌握,是一种用来暗中传递消息,而不泄露朝廷和战场机密的通讯手段。这样,即使敌人有十分高深的智慧,也无法识破它的奥秘。
武王说:高明啊
心得
阴符就现在的密码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14 20: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dy 于 2025-4-19 17:58 编辑

阴书第二十五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相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查音正字
合 he 合口也。从亼从口。候閤切
译文
武王问太公:将军打仗深入诸侯之地,国君与主将想要集结兵力,根据敌情进行灵活的机动,谋求出其不意的胜利。但事情繁杂,用阴符难以说明问题,彼此相距又十分遥远,言语难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太公回答道:所有密谋大计,都应当用阴书,而不用阴符。国君用阴书向主将传达指示,主将用阴书向国君请示问题,这种阴书都是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所谓一合而再离,就是把一封书信分为三个部分;所谓三发而一知,就是派三个人送信,每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互参差,即使送信的人也不知道书信的内容,这就叫阴书。这样,无论敌人怎样聪明,也不能识破我的秘密。
武王说:厉害啊
心得
信息保密的做法挺有借鉴意义


军势第二十六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资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陈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倏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辩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
善战者,居之不扰,见胜则起,不胜则止。
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事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讯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武王曰:善哉
查音正字
倏 shu  极快的 忽然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进攻作战的原则是什么?太公回:作战的态势要根据敌人的行动而决定,战术的变化产生于敌我双方的临阵对垒,奇正的运用来源于将帅无穷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最重要的机密不能泄露,用兵的谋略不可言传,况且机密极为重要只能藏于心中而不能表现为论论,军队的部署和运用只能隐秘而不可暴露于敌。倏然而去,忽然而来,独断专行而不受制于人,这就是用兵的原则。敌人听说我军兴兵,就会商议应对之策;敌人发现我军行动,就会设计对我算计图谋;敌人了解我军企图,我军就会陷入困境;敌人摸清我军规律,我军就会遭遇危险。所以善于用兵的,取胜于军队动用之前;善于消除祸患的,能够消除祸患于未然;善于打胜仗的,能够取胜于无形之中。最高明的作战是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因此,经过白刃相交殊死拚搏而取胜的,不是良将;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的,不是智士;智慧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师;技艺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工。用兵最重要的莫过于所攻必克,作战最重要的莫过于保守机密,行动最重要的莫过于出其不意,计谋最重要的莫过于神妙难测。凡是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示弱于敌,然后进行决战。这样便可事半而功倍。圣人观察天地的变化,反复探求其运行的规律,根据日月的运行,季节的变化,昼夜的长短,推断出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万物的生死,取决于天地的变化。所以说,没有弄清战争的形势就贸然作战,虽然军队众多,也必定失败。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看到有胜利把握就进攻,没有获胜的可能就停止。所以说,不要恐惧,不要犹豫。用兵的害处,最大的是犹豫;军队的灾难,最大的是狐疑。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不放过,遇到有利的战机决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有利战机,自己反而会遭受祸殃。所以,明智的指挥者抓住战机就不放过,机智的指挥者一经决定就绝不迟疑。所以投入战斗才能象迅雷使人不及掩耳,象闪电使人不及闭目,前进有如惊马奔驰,作战有如狂风迅猛。阻挡它的就被击破,靠近它的都被消灭,这样的军队谁还能抵抗呢?
将帅用兵,能不动声色而胸有成竹的叫做神,情况未明而洞察端倪的叫做明。所以,掌握了神明的道理,作战就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天下就没有敢于作对的敌国。
武王说:您说的好
心得
灵活应变,独立守神


奇兵第二十七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道,大要何如?
太公曰: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夫两陈之间,出甲陈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深草蓊翳者,所以逃遁者,溪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坳泽窈冥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无隐者,所以战勇力也;疾如流矢、如发机者,所以破精微也;诡伏设奇,远张诳诱者,所以破军擒将也;四分五裂者,所以击圆破方也;因其惊骇者,所以一击十也;因其劳倦暮舍者,所以十击百也;奇技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强弩长兵者,所以逾水战也;长关远候,暴疾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喧嚣者,所以行奇谋也;大风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后;伪称敌使者,所以绝粮道也;谬号令与敌同服者,所以备走北也;战必以义者,所以励众胜敌也;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命也;严刑罚者,所以进罢怠也;一喜一怒,一与一夺,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调和三军,制一臣下也;处高敞者,所以警守也;保阻险者,所以为固也;山林茂秽者,所以默往来也;深沟高垒,粮多者,所以持久也。故曰: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不可以语变。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武王曰:善哉。
查音正字
蓊翳 wengyi   草木茂密貌
译文
武王问太公:用兵的法则,其要领是什么?太公回: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并不是能战于天上,也不是能战于地下,其成功与失败,全在于能否造成神妙莫测的态势。能造成这种态势的就胜利,不能造成这种态势的就失败。当两军对阵交锋时,卸下铠甲,放下武器,放纵士兵,行列混乱,目的是为了变诈以引诱敌人;占领草木茂盛地区,目的是为了便于隐蔽撤退;占领溪谷险阻地形,目的是为了以少击众;占领低谷、水泽等低湿幽暗地区,目的是为了阻止敌人成车和骑兵行动;占领险隘关塞山林地形,目的是为了隐蔽军队行动;占领平坦开阔地区,目的是为了同敌人比勇斗力;行动快如飞箭,猛如发机,目的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破敌人的深谋妙计;巧妙设伏,布置奇兵。虚张声势,诱骗敌人,目的是为了击破敌军,擒获敌将;四面出击,多方进攻,目的是为了打破敌人的圆阵和方阵;乘敌人惊慌失措之机发起进攻,目的是为了达到以一击十;乘敌人疲劳不堪、夜晚宿营之机实施突袭,目的是为了达到以十击百;利用奇妙的技术架桥造船,目的是为了越过深水,渡过大河;使用强督和长兵器,目的是为了便于越水作战;在边远地区设置关卡,派出侦察人员,快速行动,不拘常法,目的是为了降服敌人城池占领敌人土地;故意大声鼓噪暄嚣前进,目的是为了扰乱敌人耳目施行奇计妙策;冒着大风暴雨天气展开行动,目的是为了攻前袭后多方进击;冒称敌人使者潜入敌后,目的是为了切断敌人粮道;诈用敌人号令,穿着敌军服装,目的是为了便于准备撤退;作战中对官兵晓以大义,目的是为了激励士气战胜敌人;加封官爵,加重奖赏,目的是为了劝勉官兵奋勇效命;实行严刑重罚,目的是为了促使疲惫的官兵坚持战斗;有喜有怒,有赏有罚,有礼有威,有慢有快,目的是为了协调全军意志,统一部属行动;占领高大而又视野开阔的地形,目的是为了利于警戒和守备;保守险隘要地,日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防御;占领山深林密的地形,目的是为了隐蔽军队的行动;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多储粮秣,目的是为了持久作战。
所以说,不懂得攻战的策略,就谈不上对敌作战;不会机动使用兵力,就谈不上出奇制胜;不通晓军队治乱的关系,就谈不上随机应变。所以说,将帅不仁慈,军队就不会拥护;将帅不勇敢,军队就没有战斗力:将帅不机智,军队就会产生疑惧;将帅不精明,军队就会遭到惨败;将帅考虑问题不审详,军队就会失掉战机;将帅缺乏警惕,军队就会疏于戒备;将帅领导不坚强有力,军队就会玩忽职守。所以,将帅是军队的主宰,将帅严整军队就同他一起严整,将帅无能军队就同他一道混乱。得到了贤明精干的将帅,就会国家昌盛军队强大;得不到贤明精干的将帅,就会国家衰弱军队覆亡。
武王回:说的好
心得做事不要犹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20: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dy 于 2025-4-20 20:00 编辑

五音第二十八

武王问太公曰:律章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
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共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可以之敌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之。古者三皇之世,虚无之情以制刚强。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其法:以天清净,无阴云风雨,夜半,遣轻骑往至敌人之垒,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有应志管,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白虎;徵声应管,当以玄武;商声应管,当以朱雀;羽声应管,当以勾陈;五管声尽,不应者,宫也,当以青龙以五行之符,佐胜之征,成败之机。
武王曰:善哉!
太公曰:微妙之音,皆有外候。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敌人惊动则听之,闻_鼓之音者,角也;见火光者,徵也;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寂寞无闻者,宫也。此五者,声色之符也。
查音正字
徵 zhi  古代五声音阶的第四音,又名迭。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从律管发出的声乐中,可以判断军队力量的消长,预知战争的胜负吗?
太公回答道:深奥啊!君王所问的这个问题。律管共有十二个音阶,其中主要的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这是最基本的声音,千秋万代都不会改变。五行相生相克,神妙无比,乃是天地变化的自然规律、藉此可以预测敌情的变化。金、木、水、火、土五行,各以其相互生克取胜。用兵之道也是以其胜攻不胜啊!
古代三皇的时候,崇尚虚无无为,以克制刚强暴虐。当时没有文字,一切都按照五行生克行事。五行相互生克的原理,就是天地演变的自然规律。六甲懒分合是十分微妙的。运用五音五行的方法是:当天气清明晴朗,没有阴云风雨时,于半夜派遣轻骑前往敌人营垒,在距离敌营九百步以外的地方,都手拿律管对着耳朵,向敌方大声疾呼以惊动他们。这时,就会有来自敌方的回声反应于律管中,这回声非常微弱。如果是角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白虎所代表的方位从西方攻打敌人;如果是徵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玄武所代表的方位从北边攻打敌人;如果是商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朱雀所代表的方位从南边进攻敌人;如果是羽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勾陈所代表的方位从中央攻打敌人;所有律管都没有回声的是宫声的反应,应当根据青龙所代表的方位从东边攻打敌人。所有这些就是五行生克的应验,辅佐制胜的征兆,胜败的关键。
武王说:太妙了!
太公说:微妙的音律,都有外在的征候。
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呢?
太公说:当敌人被惊动时就仔细倾听,听到鼓声是角声的反应,见到火光是徵声的反应,听到金铁矛戟各种兵器声是商声的反应,听到敌人的呼叫声是羽声的反应,寂静无声的是宫声的反应。这五种音律与外界的动静是各有对称,互相符合的。
心得
听声听意,从听声来判断相关人的情况

兵征第二十九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
太公曰: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凡三军悦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三军齐整,阵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如沐,此大败之征也。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之上,军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日长久。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武王曰:善哉!
查音正字
鼙 pi  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在未交战之前就先知道敌人的强弱,预见战争胜负的征兆,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胜败的征兆,首先在敌人精神上表现出来。精明的将帅能够察觉,但能否利用征兆打败敌人,则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周密地侦察敌人出入进退的情况,观察它的动静,言中谈论的吉凶预兆和士卒们相互议论的事情。凡是全军喜悦,士卒畏惧法令,尊重将帅命令,相互以破敌为喜,相互以勇猛为荣,相互以威武为誉,这是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征兆;如果全军上下不断惊动,士卒散乱行列不整,相互之间被敌人的强悍所恐吓,相互传播作战不利的消息,相互之间议论纷纷,谣言四起不能制止,互相煽惑欺蒙,不畏惧法令,不尊重将帅,这是军队战斗力虚弱的征兆;全军步调一致,阵势坚固,沟深垒高,又凭借大风大雨的有利气候条件,三军不待命令而旌旗指向前方,金铎之声高扬而清晰,鼙鼓之声婉转而嘹亮,这是军队得到神明的帮助,必将取得大胜的征兆;行阵不稳固,旌旗纷乱而方向不明,又逆着大风大雨的不利气候条件,士卒震骇恐惧,士气衰竭而涣散,军马惊骇乱奔,战车轴木折断,金铎之声低沉而混浊,鼙鼓之声沉闷而压抑,这是军队大败的征凡是攻打包围城市:如果城上的气是死灰之色,城可被毁灭;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北流动,城可被攻克;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西流动,城可能投降: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南流动,城就坚不可拔;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东流动,城就不能进攻;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又人,守城的主将必定逃亡败北;如果城上的气出而覆盖我军,我军必遭不利;如果城上的气高升而不停止,作战一定历时长久。凡是攻城围邑,如果过了十天仍不打雷下雨,必须迅速撤围,因为城中一定有贤能的辅助。这样,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可攻就攻,不可攻就停止的道理了。
武王说:好啊!
心得
从一些外在的征兆是可以看出来一个事情 一个人的发展情况

农器第三十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
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之具,其矛戟也;蓑薛簦笠者,其甲胄干盾也;镢、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马所以转输,粮用也;鸡犬,其伺候也;妇人织纴,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春钹草棘,其战车骑也;夏耨田畴,其战步兵也;秋刈禾薪,其粮食储备也;冬实仓廪,其坚守也;田里相伍,其约束符信也;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里有周垣,不得相过,其队分也;输粟收刍,其廪库也;春秋治城郭,修沟渠,其堑垒也。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
武王曰:善哉!
查音正字
蒺藜 ji li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横生在地面上,开小黄花,果实也叫蒺藜,有刺,可以入药
耰 you 古代弄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
钁 jue 方言,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天下安定,国家没有战争,野战、攻城的器械,可以不要准备吗?防守御敌的设施。可以不要建设吗?
太公答道:战时的攻战守御器材,实际上全在平时人民生产生活的工具中。耕作用的耒耜,可用作拒马、蒺藜等障碍器材;马车和牛车,可用作营垒和蔽橹等屏障器材;锄耰等农具,可用作战斗的矛戟;蓑衣、雨伞和斗笠,可用作战斗的盔甲和盾牌;钁锸斧锯杵臼,可用作攻城器械;牛马,可用来转运军粮;鸡狗,可用来报时和警戒;妇女纺织的布帛,可用于制作战旗;男子平整土地的技术,可用于攻城作业;春季割草除棘的方法,可用为同敌战车骑兵作战的技术;夏季耘田锄草的方法,可用为同敌步兵作战的技巧;秋季收割庄稼柴草,可用作备战的粮秣;冬季粮食堆满仓库,就是为战时的长期坚守作准备;同村同里的人,平时相编为伍,就是战时军队编组和管理的依据;里设长吏,官府有长,战时即可充任军队的军官;里之间修筑围墙,不得逾越,战时即是军队的驻地区分;运输粮食,收割伺料,战时就是军队的后勤储备;春秋两季修筑城郭,疏浚沟渠,如同战时修治壁垒沟壕。所以说,作战的器具,全寓于平时的生产生活之中。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无不重视农事。所以必须使人民大力繁殖六畜,开垦田地,安定住所,男子种田达到一定的亩数,妇女纺织有一定的尺度。这就是富国强兵的方法。
武王说:说得好啊!
心得
建设自己的力量一直都要有,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相应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5-5-26 07:17 , Processed in 1.103095 second(s), 15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