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anluqin 于 2024-11-15 20:58 编辑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师说:
礼乐政刑,乐与政通
今天第一句: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看样子是要说乐与礼通了
伦理是什么
伦是人的秩序
理是小道
具体的道
伦理即人道
我们讲人道主义,就是讲伦理
因为音起于人心,所以乐与人道相通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音是人心的震动,声是人的行为
知声而不知音,是什么情形?
只看得到这个人在做什么,却看不到这个人这么做背后的心声
只有禽兽才做的到
这样的操作,是在“心感-动声-乐-心感...”的链条上,把发生作乐的人当成了物
是对人的物化为出发点的
听话不听音,性质很严重,禽兽所谓
我们只感只得到对方的行为对我的价值
只知道,对方的言行(声)让我快乐或者痛苦了,对方的言行(声)对我的需要的满足关系,而不知道对方的声所表达的他自己的快乐痛苦和需要
这是我们很容易出现的状态 ,这便是知声不知音,是禽兽
哎,到这里,我们似乎会深深的叹气啊
知声又知音,但是不知乐,这是什么情形?
乐是别人对我们施加影响、教化,不仅仅是用来表达他收到我们刺激的自动(而非他动)心动
也就是说乐作为声的组织,也是携带着音的,只是乐所携带的音是专门针对我们的
知声又知音,但是不知乐,这意味着听不懂教化
知音不知声,只知道对方言行对我需要的满足关系,把对方当成了物。
知音声不知乐,只知道对方和我是活着的独立之人,人与人之间没有关系,这是把自己当成了物
庶民,大概是这种状态
封闭不开化,不接受教化,不理解别人行为中专门针对我的意图,我行我素
特别是不接受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
乐是通天理的作品
拒绝乐,是拒绝通神
如此,可以认为,知音声不知乐,只是通人不通天
所以只能是庶民
不通天,只能听通天的人的具体指挥,所以庶民
只有君子能知乐
本来君子就是通神接物的人的称谓
通神接物必然知乐
知乐的人必然通神并知声音,知音的人必然知声,知声的人还活着(像禽兽),不知声的人没有呼吸心跳。
这人分三六九等,乐声音可是个标尺
知声不知音是怎么做到的?
知音不知乐是怎么做到的?
知乐不知政是怎么做到的?
回答这个问题,便是回答了禽兽之为禽兽,庶民之为庶民,君子之为君子,圣王之为圣王的原因
回答这个问题,也是寻找禽兽、庶民、君子、圣王的打怪升级之路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今天就到这里了。
预习原文: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预习原文: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查字正音: 飧,sūn,造字本义:动词,在餐桌上享用肉食。古籍多以“飧”代替“飱”。 和,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 平,“平”与“乎”同源。乎(于,号角)+file:///C:/Users/wbs/AppData/Local/Temp/ksohtml4696/wps4.pngfile:///C:/Users/wbs/AppData/Local/Temp/ksohtml4696/wps5.jpg(向上的“气”、或发出的响声),表示号角吹得紧急、响亮,表示危机来临,部落紧急“呼叫”。平,金文file:///C:/Users/wbs/AppData/Local/Temp/ksohtml4696/wps6.png是指事字,字形在“乎”file:///C:/Users/wbs/AppData/Local/Temp/ksohtml4696/wps7.png(吹号示警,招集部落)顶部加一横指事符号file:///C:/Users/wbs/AppData/Local/Temp/ksohtml4696/wps8.png,表示号音悠长、稳定,无起伏,以此号音代表部落安全无事,安定众民。造字本义:动词,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
疏通文意: 因此,不知声的音人就更不懂音了,不必与之谈音, 不知音的人就更不懂乐了,不必与之谈乐了。 知乐,也就差不多知礼了。 礼乐皆知而有得,就是有德的圣人了。德,就是得。 因此,乐之隆,不是说这个音乐有多美。(极致之音) 食飱之礼,不是说这个祭品是多么的甘美。(至味之食) 周人祭祀文王时为《清庙》伴奏的瑟,用的是声音低沉稳重的朱弦和舒迟的疏越,节奏一唱三叹,余音袅袅,非常有韵味。 合祭先王的大飱之礼,将实为清水的玄酒和生鱼摆在上位,肉羹也不加任何调料,祭品简单,余味深长,耐人寻味。 因此先王制礼作乐,不是为了穷尽口腹耳目之欲,而是要教化人民节制个人的好恶而重返人先天的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