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7|回复: 40

苗苗的《乐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0 19: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4-11-10 19:46 编辑

为什么乐记是情绪心理学?
看看乐记开篇的几句话: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这段话分几层意思:
1、心动:生音,音是心声,也就是言的心理内容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在什么时候动心呢?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
音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声。
这是一个声音的形成和输出过程
音为心声
心声进一步输出,以声的形态成为别人耳朵中的刺激
这是一个情或者情绪过程
西方心理学的微表情资料表明,人的所有表情行为都可以伪装,唯有声音难以伪装、
也就是人的情绪(心动,心的动态)难以伪装
而,人心为什么要动?
感于物
感是人的一个基础机能
就是能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刺激的机体功能
天生的
如此这段话,便是在描述一个人的声音输出过程的本质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心感物——心动——生心声——音(言)——声(被他人听见,当然也被自己听见)
2、听者心动:
听者要心动的前提是什么
有所感,是不是
前述的声,传入听者耳朵的时候,只是一种物理现象,如何才能转化成心理现象,从而“感”到对方的“音(心声)”呢?
感到对方的音,便是感到对方的心动了,是吧
如此便实现了两个人之间的心相连,心动相搏
所谓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前者的声怎么才能在听者那里还原成前者的音,是不是成了这个过程的关键环节?
看看这几句: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前者的声相应,和谁相应
这里的方是指对方?
方是成型的意思
圆方的方
和听者的听觉系统相应,心相应
会引起听者的内部变动
引起听者心动
心动,心的额状态变化
故生变
听者内部的音就成型了
变成方
谓之音
这就实现了音-音的传递
传输
这很像水波纹的传导,电磁波的传播
所以声是说者的声,传输到了听者的心引起动荡形成的回音,如果听着的心没有产生动荡,就没有回音,在听着这里就接收不到说者的声?
熟悉流体力学和电磁学的人应该能够理解到这种一致性
3、情绪治疗: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在这条音的传输线上,和上节奏、旋律,再加上乐器(音色),这便是“乐”
节奏旋律乐器,是可以设计的
这便可以实现治疗了
所以“乐”便是治疗,对“心动”的治疗
所以乐记,是情绪心理学,特别是情绪治疗心理学
所以情绪不是人的本性
是人心的本性之体对所感之物的转述而已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情绪是人的心的活动花纹,是谓心理
所以各种级别的统治者,包括自己对自己内部世界的统治,要重视这种机制。
不宜不合适的干扰这种进程,因为人心的存在就是用来输出各种花纹(心理)的
要充分运用这种机制,来教化自己和大众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是行为,用以表达一个人(组织)的志之所向
乐,是教化,用在人与人之间的音线上添加教化
政,是管理,用来从外部规矩上规制一个人(组织)的行为输出
刑,是锄奸,用来阻止一个人(组织)内部的破坏性因素
用礼乐政刑,来保障一个共同宗极的目标之达成
这样人心齐了,秩序就井然了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局面就形成了
效率和公平就平衡了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个人内部和组织都是一样。
以上意思,是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乐记的开篇第一段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陈刚 11-8 12:00:37
@李影  你这种把握方式不对。往上抽象了,间接化了。要直接进入那个“物理”过程。
也就是要先把“原理”理清楚,再来分析一些现象
分析现象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终归宿,但那只不过是最终归宿,一出门就到了,这是我们持之以恒的愿望,但这不可能实现。
就像大一的医学生,不能胜任医生的工作

陈刚 11-10 06:23:07
今天跟大家说说开篇的这段话: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当我们面对乐记的时候,不知道大家会想些什么
一般说来,流行的把这篇长文当做散文阅读,或者当做音乐理论文章阅读
但文章的内容却总是在说管理政务
我们也是当做情绪心理学在读
见过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音乐能够愉快一下身心是没问题的,说他可以建国君民,教化百姓实在勉强
至于我们说这是一部最好的情绪心理学教材,能够讲清楚情绪的机制和治疗,更是少见这种看法
这些不同的看法,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
是我们对音乐的定义不同?还是对情绪的定义不同?
还是对治国理政的理解不同
在我看来,是现代对音乐使用不同
我们现代把音乐当成了娱乐手段
在心理治疗圈子中有把音乐当成治疗手段的,但总是搞得和普通音乐大不相同,好像在音乐乐器中添加了神奇的药方一样
这更是强化了音乐,普通的音乐的娱乐性
也就是说,音乐就是拿来玩的
怎么可能治疗情绪,怎么可能治国理政
就像乐记中说的: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我们把音乐当成了欢乐、快乐的手段
满足内心的那种淫荡的欲望
用小人的方式使用音乐,是全人类的主流
音乐直接通向我们内心的奇欲、邪欲
除此之外,我们找不到音乐和人的内部有什么别的连接处
如此,不知道大家面对乐记,是个什么感觉
我想,我们先界定一下自己这时候的状态,然后把这种状态放在一边。
首先老老实实的跟着原文,走一遍之后,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第一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音是什么呢?
声音,我们连在一起用很久了
这让我们分不清什么是音
我们以为的声音,其实只不过是声
音和言同源
在很早的时候是同一个字
指的是人发出来的声中所包含的心的运动内容
心在被刺激之后产生的运动内容
也就是所谓心理了
心的纹理
所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这句没问题了吧

音,就是心生的
不是喉咙生的
也不是音响设备生的
人心为什么会动,生出音来呢
人心本来是静的
一个“东西”而已
就像乐记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人心之动,是因为有物刺激于他,并且被他“感”到,才发生的
所以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刺激作用于心,心动而成音
刺激还必须被“感”到,心动成音
音是内部的心动
心动裹挟身体的发音器官,表情器官,运动器官,内部的音变成了外部可见可闻的“声”
所以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形于声,表达为声
这样一个有内向外的音声生产过程便完成了
被接受的刺激——心——心动——音——声
道德经说,音声相和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是一种流淌在“空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能量
成为一种刺激物
在听者那里重新运行一次前述过程
刺激被“感”,而心动,而音
声相应,故生变;
这里的相应,就是被听者所“感”
这里的生变,是听者心动
变成方,谓之音
这里的成方,是心动成音
方,成就、成型的意思
变,心由静变动
在声的刺激下,听者心里的音也生成了
这样,讲者心中的音,演变成了听着心中的音
就像一块石头扔到精致的水面,及其第一圈水波,然后第二圈水波也自然产生了
就像无线电波,第一次电磁振荡发生,第二个电磁振荡自然就有了
然后波长、频率就有了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音相传
这条音-音相传的通道就建立起来了
就像无线电波的频道
频率频道
收音机
北斗信号
卫星通信
都要抢占信道
信道用完了,有技术也搞不成广播
人跟人之间,考什么建立联系,建立那种心与心之间的联系
而不是力学所描述的那种联系
-音相连,其本质是心-心相连
准确的说,是心的“动”相连
打你一拳你会痛
骂你一句为什么反应比打你反应还大呢
反家暴的斗士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
家庭武斗,不出手的一方,往往伤人更重
实际上真正家庭暴力分子不是先动手的一方
黑裁判肯定会让秩序越来越糟糕
家庭是这样,社会也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社会的运行,都是一场音乐会
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音乐会
音的盛会
只不过在这个频道上,添加了更多的器材来“形”声
法律制度
交易规则
行为规范
文化
习俗
等等,都成为音响器材
超大型交响音乐会
人们丰富多彩的深惠生活和跟人精神生活
只不过是在音乐会中的感和被感
像刀郎的演唱会,台上哭台下也哭
哭成一片
所以后文说: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比音而乐之,就是,你心中的音和我心中的音相比共舞,乐此不疲
通宵达旦,不可停息
再加上各种乐器
这就是乐记所定义的“乐”
由此看来,现代定义的音乐,是过于狭窄了
为什么会搞得如此狭窄呢
大家都做小人了,只贪图在心里的激荡
完全不顾及人间正道,不顾及天理,不顾及立功立事
也就是“狗多睡着叫”
淫荡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今天就到这里了
温习一下今天的全部文字: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20: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4-11-11 20:12 编辑

20241110
预习


原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jiào)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chǎn)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一、查字:
噍(jiào):焦,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焦躁、心急。噍,篆文(口,鸣叫)(焦,急躁),表示焦急的鸟鸣。造字本义:形容词,落单雁雀呼唤追寻鸟群同伴,叫声焦急。
啴(chǎn):⒈ 〔啴啴〕形容安闲舒适,如“徒御(徒步者,御车者)啴啴,周邦咸鼓”。⒉ 〔啴缓〕和缓,如“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


二、翻译
乐是从音产生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感应外界的事物.因此当哀伤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急促而悒郁的:当欢乐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宽绰而舒缓的;当喜悦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开朗而自由的;当愤怒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粗暴而严厉的;当虔敬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刚直而廉正的;当爱慕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和美而温柔的。这六种声音,并非天性,而是受到外界事物感动才发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20: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4-11-11 20:26 编辑

《乐记》第一周第二天(11.11):
预习内容: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1.查字正音
慎: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贞人。慎,金文(心,态度)(真,贞人),表示贞人贞卜时态度谨严。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贞人贞卜,小心翼翼,深思谨言。
感:感,金文(咸,全、都)(心,意念),表示全心投入。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心完全被触动。

2.梳理文义
因此先王对于能触动心的音会十分慎重。所以礼是来引导人的志的,用音乐来和人的声,用政治来统一人的行为,用刑法来防止人的奸邪。礼、乐、刑、政,它们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人民思想而使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



二、讨论的内容: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昨天说到  感物——心动——音——声
                                                    声——音

如此在两个人之间建立起来以心相交的通道

乐=心+感+音

从而定义了乐,是建立在那条音频线中间的声乐——声音乐器和道具组合

其本质是在音频线上滴灌
繁体的乐,药物少草而已
其表现形式是声像
看看今天的内容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乐,作为一种专门化的手段,是依据音频运行的声像现象
其表现手法和所选材料,以及“疗效”,均离不开音频之所在
所由生,是一个有意思的表达方式
其本质在于心感物而动
也就是音
音是感受,是情,也就是志思神心德的思
感受,是有具体操作型含义的词汇——对受的感
感受就是情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
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当人内部的“音”是哀伤,方、形出来的声急促而衰弱(噍以杀)
当人内部的“音”是快乐,方、形出来的声宽绰和舒缓(啴以缓)
当人内部的“音”是喜悦,方、形出来的声开朗而畅达(发以散)
当人内部的“音”是愤怒,方、形出来的声粗暴而凌厉(粗以厉)
当人内部的“音”是虔敬,方、形出来的声刚直而廉正(直以廉)
当人内部的“音”是爱慕,方、形出来的声和美而温柔(和以柔)

音,在人内部是一种确切内部体验、肌肉反应,在外部则表现为对应的声
通过前述六种典型的“音声相和”,能够体会到音与声的表里同运
人内心的音(情、思),不是放在那里调用出来的,而是每一次都生出来的
感于物而后动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也就是说,人的情不是存储好了等着调用的
而是感于物而每次生出来的
如果有提前生出来保存在心里,成了“性”,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就是人的性坏了

如三字经说的性乃迁
变性了
不是人了
这是个关键的问题
情绪,属于这种情况
情结更是这种情况
一般人的所谓问题,从这里开始的。
——音成性
音成性,人就成了一个播放机
感物而动,人则是个传感器
从传感器变成了播放器,这是质变
这是病
情绪建设和治疗的落脚点应该就是这里了
莫让音(情)成性
情成性有两类情形
一类是情绪:情绪也是生成的,但对外成声拖泥带水,前后交织,情长成绪
另一类视情节和情结
情节:但内部起音之后不是向外成声,而是启动业已存储的其他的音,再方形为声
情结:存储的音自成体系,使心的起音功能发生变异
比如前面的六音,本来该起哀音,因为心变,也许就起成乐或者是喜或者是怒或者是敬、爱

情-情绪-情节-情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23: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4-11-12 23:20 编辑

《乐记》第一周第三天(11.12)预习内容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1.查字正音
音:“音”与“言”同源,后分化。音,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言”字上加几点指事符号,表示所言说的内涵,即“言”语里的心声。金文则将一点指事符号加在“言”字的“口”中,表示所言所诉。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说出的话,话语中包含的心声。
声:聲,甲骨文(殸,击磬奏乐)(口,说唱)(耳,听),表示耳朵听到的乐音或说唱的话音乐音。篆文省略甲骨文字形中的“口”,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殸”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耳”写成。造字本义:名词,音波,包括乐音、话语以及耳朵能辨别的所有听觉信息。
文:文,繁体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众多线条交错形成的图案,表示古人刻画在岩石或兽骨上、用来传达意识的图画性符号,即最古老的象形汉字。简体甲骨文简化图案的线条,仅用四段交错的线条,高度概括出纷繁多样的表义图画的本质特征。远古祖先在易于长期保存的岩壁或龟甲兽骨上,刻画能表现事物形象特征的的线条、图案,用来记录战争、天象、祭祀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日常生活经验,以便传诸后世。如“麐”的甲骨文字形表示河流岸边高崖上的麋鹿岩画(文)。繁体金文在“文”字基础上加“彡”、,突出刻纹的形象。有的繁体金文写成会义字:(心,想法、心思)(乂,“文”的简写,刻划图案), 强调“用象形图案表达心思”的含义。简体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即最早的象形汉字。

2.梳理文义
音是从人心生出。情在其中动,所以形成了声。声成文曲,被称作音。所以能治世的音安详而喜悦,政治和谐。乱世的音怨恨而愤怒,政治混乱。亡国之音悲哀而忧郁,百姓困苦。声音所表达的道和政治是想通的。
3.解读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前面的文字,描述了音——声——音,这样一个人际作用通道,并指出音起于心之所感。
如此被人所感的刺激的价值就显现了出来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便是题中之意了
乐,是一种刺激吗?
是的。是基于心动而向别人发起的,旨在动其心的刺激
人与人之间的作用,都可以叫“乐”
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作用,都可以是“乐”
如此,专门做乐,便成了一种教化
让人听什么看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是一件关乎建国君民化民成性的大事情!
能“感”到什么,是修齐治平者的本务(基本任务)
所以今天的原文说: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帝王们对能让百姓“感”到些什么,是审慎的
不可淫,不可荧
帝王是平天下的,必然如此。我们正意诚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也莫不如此。
这个信息是具有强烈现实性的
君王帝王化民成性,在他的全部操作中,乐的地位是什么呢?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礼(行为规范)用来树立目标(固志);乐用来通心,让百姓心门对着君王才好“听讲”;政(日常管理)用来使众人行动统一于总的目标;刑(赏罚)用来除奸。
道其志,志在道上,在路上,不在道途边
天黑早投宿,过桥先下马,多少冤死鬼,都在道途边。
这是志脫其道失其道的后果
百姓以声表音,君王和百姓要在声上与百姓相和,才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音相连,心相通
和其声
君王要把天下百姓看似各自为阵,互不相干独立自主完成的事,导向富国强民。百姓即便睡觉也在建设国家
政一其行
有些人的行为,无论如何,客观也在破坏家国,实在没有建设性
你这就要用刑了
刑防其奸
在这里看暴政暴力,可能真的民坏,也可能是君德不足,政不能一行,乐不能和声,礼不能道志
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一于民心同治合道
万众一心依道而行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所以华夏道统是大一统
如此乐的地位就清楚了。
今天就到这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21: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记》第一周第四天(11.13):
预习内容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1.查字正音
惉:zhān,释义是不乱,则无惉惉之音矣
懘:chì。指不流畅、不和谐。
陂:pí。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坡”的省略,表示由平地逐渐隆起的地表部分。陂,金文(“阜”的变形,山地)(皮,即“坡”的省略),表示山坡。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皮”写成。篆文将将籀文字形中的“皮”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山脚或湖边的坡地。

2.梳理文义
宫是君,商是臣,角是民,徵是事,羽是物。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不混乱,就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了。宫调混乱,音调就散漫,象征君主骄纵:商调混乱,音调就倾颓,象征更治腐败;角调混乱,音调就忧郁,象征人民怨恨;徵调混乱,音调就哀伤,象征役事劳苦;羽调混乱,音调就危殆,象征财用匮乏。五种调式都发生混乱,彼此侵凌干犯,就叫做慢。如此,国家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郑、卫两地的音乐,是乱世之音,已接近于慢了。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放纵,臣下犯上欺上、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

3.今日解读


书要往心里读
不要往脑子里读
更不能只是往耳朵和嘴上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声乐入心,成音
我们的现状,读书上头
上头而不入心
这是声乐去错了地方
心生音,头生妄想、幻想和空想
学以致用
这几天文章讲述的是用心,我们就尝试用心听声
而暂时放弃习以为常的用脑
不还是我行我素弃音持想(响)
读书方法:身体力行
以身体验之,以力运行之
滴灌,入心入身入肉
设想我们是那颗被滴灌的苗
被滴灌
水肥入心入身入肉
体验水肥入肉入身入心的之后的体会
力行体验中的肉身心的欲
这是一条通道,这是志的生成通道
所谓心术
人要重心下移
重心在头太高,容易颠倒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低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芦苇长在墙上,头重脚轻
这是上头不用肉身心
山间竹笋,缺乏营养,长势都在尖嘴厚皮上
这是声乐不入肉身心而入嘴
要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前两天的文字


讲述了诺大一个人类社会,不过是一个超大的音声相和
音声相和的短小通道,弥散在每一个超级微观的角落
也统摄着这个超级大战场的整体规则
大道至简
心心相印

下面跟大家说说今天这段文字: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记的乐记,是把《乐经》中的前十一篇汇编成一篇文章而成的
所以会出现一些类似重复的表述
今天的这一段中,第一句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和前面的这两句: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说的是同一个事儿
人心感物生音(情)——(音的)情被心所摄的九窍十二舍表达(形)——声
                                                                       ——在另一个人心中产生涟漪(成文纹)即音。
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那个“简”“道”。
像永磁铁的“极性”
再大的磁铁,是两极,达成再小的粉末,每个粉末都有相同的两极
这个简道有些什么构成的呢?
简道、通道
心、感、动(音)、声
心是活的,世界是变动的,感就不会停止
动就不会断绝
音就袅袅充斥
听话听音
观察社会,也听音即可
为什么说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音”变了
通过声传遍全身全国的每一个部件组份,乱世之音流淌
什么社会出什么音呢?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国运三种:治乱亡
对应心动三种:乐怒思
对应心情三种:安怨哀
对应政治(国事管理)三种:和乖困

政和:国事是块大磁铁,百姓是构成磁铁的磁粉
政乖:国事想做成块大磁铁,百姓是不知道谁运来的磁粉泥土木头和水
民困:百姓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

由此管理国家和管理个人,便是同一回事了
所以说: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声音之道“心感-动声”的原理,是可以用来治理事业的
政与事两个字,是同义词
政治是事不乱的意思
不谈政治,不关心政治必死无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0: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4-11-14 22:39 编辑

《乐记》第一周第五天(11.14):
预习内容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1.查字正音
庶:shù。庶,甲骨文(宀,房屋)(石,指石垒的灶)(火,炊火),表示在家炊煮。有的甲骨文省去房屋“宀”。有的甲骨文将“石”写成,将“火”写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火”简化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石”写成,导致“石”形消失,本义线索隐晦。造字本义:动词,在家里开灶煮饭。

审:shěn。“宷”是“審”的本字;“审”是“審”的简化字。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番”的本字,表示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宷,金文(宀,房间、密室)(米,是“釆”误写,即“番”的本字,古代西域),表示古代中原人将西域俘虏关押在密室。当“宷”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加“口”(问讯)、或金文加“曰”(说明)另造“審”代替,明确“审讯”的含义。篆文“審”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口”(问讯)或“曰”(说明),同时用“番”(古西北少数民族)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釆”。造字本义:动词,古代中原人将敌对的西域民族俘虏关押在密室,问讯、详细盘查,以获取详细敌情。

2.梳理文义音产生于人的内心,乐是可以通达人事伦理的。因此,只懂得声而不懂得音的是禽兽(听不懂人话);只懂得音而不懂得乐,只是普通庶民。唯有君子是能够懂得乐的。因此,从审察声而懂得音,从审察音而懂得乐,从审察乐而懂得政治,这样,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完备了。

3.昨日解读:
前面的内容谈到:声音之道与政通
其原理在于:“心-感-动(音)-声-乐-心-感-(动)音-声“这条道上,心和声(乐)的双枢纽机制
全社会全世界,因为这个机制而成为一块大磁铁
感-声为两极的磁铁
磁铁的特征是,合起来只有一个两极,碎开以后每一个碎片不论大小也有同样的两极
以音声的“六者”为抓手,可以施展礼乐刑政
这六者是:
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
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延伸开来成为: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通
音声“六者”,跟国运(治、乱、亡)之间,为什么是那样的关系呢?
看看今天的内容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世有五音,心也有五音
宫商角徵羽
宫商角徵羽到底是什么,有兴趣的可以花点时间去理解一下
简单说说,五音是五种音色
也是以五音成乐的一种调式
不是五种音高和唱名
宫商角徵羽不等于唱名12356
也不等于音名C,D,E,F,G,A,B中的CDEGA
把它理解成物种不同的音即可
这五种不同的耳音来源不同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不同的“心”发音不同
君心发宫音,臣心发商音,民心发角音,事心发徵音,物心发羽音
五音不乱,显示五心不乱
乱于发音怗懘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五心在“感、动、形声“任何一个环节上拉拉扯扯,都会产生相应的粘滞
音就乱了
意味着心乱
宫音乱成荒
君心骄
荒腔走板
君心不实
荒,被水冲
骄,自恃自见自矜
心不发音,发自己
自生

商乱成邪恶,官心坏
此官心不宜用来做官,就像不能用来修城池的建筑材料

角乱成忧,民心怨
不能直接表达的不满,使民心失去根依而多思多虑
幽怨之音

徵乱成哀,事心勤苦
做事情的心穿着孝服奔丧去了(哀),事情就断断续续久久无功
本来用之不勤的事,变得勤苦

羽乱成危,财心匮
挣钱的心跑到悬崖边呆着,挣钱的心就空唠唠的
匮,装钱的盒子空的

宫商角徵羽都乱不得
音乱则淫乱
心坏了
感不对,动不对
所以感动跟感动不同,虽然都感动
荒淫之君和乱臣贼子,都有感,都有动,都能感动
不是良心发现或者良心尚存,而是坏了的心也能感能动
不然怎么会有靡靡之音
荒淫之音
哪里来四大名著,哪里来苏东坡李煜李清照
如果五音都乱了,会怎么样呢?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彼此混淆侵犯欺凌,放肆而没有规矩
彼此和稀泥
搅成彼此体残心碎
就好像把自己内部骨肉和血搅碎混合并喷射而出
这样的情形历史上有过,现在也有,未来也不会绝迹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郑国卫国靡靡之音盛行,五音皆乱,慢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桑间濮上之音,是亡国之音,哀以思,民困,徵乱则哀,其事勤。
政教散乱,百姓放纵,臣犯上欺下图谋私利不可节制


我们现在是不是有点桑间濮上的味道啊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22: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记》第一周第六天(11.15):
预习内容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1.查字正音
瑟:sè。“飋”是“瑟”的异体字。瑟,金文是象形字,字形上部像横格的琴枕和竖排的琴弦,字形下部像拱形的琴架。有的金文将琴枕和琴弦状的写成,并用“皿”(音箱)代替拱架。有的金文(琴枕和琴弦)(必,护柄的缠带),表示弹奏者在拇指或食指上缠着小拨片,用小拨片弹拨琴弦。籀文(大,人,演奏者)(非,即“排”,用两手拨),表示用两手抚拨琴弦。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拨弦乐器,音色黯淡,弹奏者左手按弦,右手用拨片弹拨,善于演奏颤抖、忧伤的音乐;形似古琴,每弦一枕。

2.梳理文义
不懂何谓声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音;不懂何谓音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乐。懂得了乐,就接近于懂得礼了。礼、乐都懂,都有心得,称之为有德。德,就是有得于礼乐。所以,乐的规模盛大隆重,不是为穷极地满足对音乐欣赏;举行食飨之礼,不是为穷极地满足对美味的享受。伴奏《清庙》乐章的瑟,拨着红色的弦,疏通琴底的调音孔,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但余音袅袅。大飨之礼,将实为清水的玄酒放在上位,俎上摆置的是未经烹调的生鱼,肉汁里不用盐、菜调和,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所以,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用以穷极口腹耳目等感官的欲望,而是用以教导人民节制欲望、平衡好恶,进而归返人性的正道。

3.今天讨论的文字内容是: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礼乐政刑,乐与政通
今天第一句: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看样子是要说乐与礼通了
伦理是什么
伦是人的秩序
理是小道
具体的道
伦理即人道
我们讲人道主义,就是将伦理
因为音起于人心,所以乐与人道相通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音是人心的震动,声是人的行为
知声而不知音,是什么情形?
只看得到这个人在做什么,却看不到这个人这么做背后的心声。
只有禽兽才做的到。
这样的操作,是在“心感-动声-乐-心感...”的链条上,把发声作乐的人当成了物。
是对人的物化为出发点的
听话不听音
性质很严重,禽兽所谓
我们质感只得到对方的行为对我的价值
只知道,对方的言行(声)让我快乐或者痛苦了,对方的言行(声)对我的需要的满足关系,而不知道对方的声所表达的他自己的快乐痛苦和需要
这是我们很容易出现的状态
这便是知声不知音,是禽兽
哎,到这里,我们似乎会深深的叹气啊
知声又知音,但是不知乐,这是什么情形?
乐是别人对我们试驾的影响、教化,不仅仅是用来表达他收到我们刺激的自动(而非他动)心动
也就是说乐作为声的组织,也是携带着音的,只是乐所携带的音是专门针对我们的
知声又知音,但是不知乐,这意味着听不懂教化
知音不知声,只知道对方言行对我需要的满足关系,把对方当成了物。
知音声不知乐,只知道对方和我是活着的独立之人,人与人之间没有关系,这是把自己当成了物
庶民,大概是这种状态
封闭不开化,不接受教化,不理解别人行为中专门针对我的意图,我行我素
特别是不接受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
乐是通天理的作品
拒绝乐,是拒绝通神
如此,可以认为,知音声不知乐,只是通人不通天
所以只能是庶民
不通天,只能听通天的人的具体指挥,所以庶民
只有君子能知乐
本来君子就是通神接物的人的称谓
通神接物必然知乐
知乐的人必然通神并知声音,知音的人必然知声,知声的人还活着(像禽兽),不知声的人没有呼吸心跳。
这人分三六九等,乐声音可是个标尺
知声不知音是怎么做到的?
知音不知乐是怎么做到的?
知乐不知政是怎么做到的?
回答这个问题,便是回答了禽兽之为禽兽,庶民之为庶民,君子之为君子,圣王之为圣王的原因
回答这个问题,也是寻找禽兽、庶民、君子、圣王的打怪升级之路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6 22: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记》第一周第七天(11.16):
预习内容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1.查字正音
节:“莭”是“節”的异体字。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就餐。節,金文(竹,竹子)(即,就餐),表示竹制餐具,带结的一截竹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竹”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即”写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竹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即”写成。隶书异体字“莭”用“草头”(包括竹子在内的草木植物)代替“竹”,表示进餐碗具的用材不限于竹子,还广泛取材于瓜壳、木材等。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作为进餐盛具的竹碗,以竹结为天然碗底。
躬:gōng。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弯曲。躬,金文(身,躯体)(“呂”的简写,脊椎,借代脊背),表示弯腰曲背。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身”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呂”写成。篆文异体字“躬”用“弓”(弯曲)代替“呂”,强调“弯腰曲背”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弯腰曲背。

2.梳理文义
人生来是静的,这是天然的本性;与物所感而动,是天性之欲。对物知极致,然后好恶就形成了。好恶不是节在内部的,知道诱惑在外面,但是不能反身自省,天理就灭了。


3。昨日讲解。

昨天的文字讲乐通伦理
人道之中,人分三等,禽兽、庶民、君子
禽兽知声不知音,庶民知音不知乐,君子知音知乐
治理这个人道,审声知音,审音知乐,审乐知政,而治道备,人道得治
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这是个什么道理?
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根据前面的阐述可以理解。为什么审乐可以知政呢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对人群中不同的人,分别对待就是了
也就是以礼相待就对了
什么是礼呢?
知乐,则几于礼矣。
知乐的人就知道什么是礼
能从乐中听得出作者表演者的音,教化之意
便能知礼
能够知道人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也就是礼,又知道怎么作乐的人,便是有德之人了
它可以把教化之音添加到声中制乐,而教化庶民和禽兽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礼者,以声制音
编些声,制听者心中的音
从而制人心之变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盛大隆重之乐,不是来展示音的鸿大美妙
举行食飨之礼,不是来穷急美味。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清庙》之乐,用红玄开孔的瑟,一人领唱多人(三)应和咏叹,余音袅袅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大飨之礼用的玄酒实为清水
用的鱼也是生的
肉汁中也没放调料,连盐都没用
余味无穷
这些以前的圣王们制的礼乐
不是用来穷极口服耳目的欲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而是用来教化人民节制物欲平衡好恶,进而返回人道之正
声音之辨,是表里之辨,礼乐之辨是教化与极欲之辨
礼借乐而行
今天就到这里了。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20: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记》第一周第八天(11.17):预习内容: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1.查字正音
泆:yì。同“逸”。
胁:
xié。
脅,篆文(劦,即“协”,众人合力)(肉,代身体)。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强力挟持,威逼其接受要求。
暴:“暴”是“曝”的本字。暴,甲骨文(口,“日”的变形参见“日”)(鹿头,代鹿皮),像在太阳下面曝晒鹿皮。古人将野兽毛皮放在烈日下曝晒脱水,以便长久保存毛皮。金文用“麦”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鹿”,表示在太阳下暴晒麦子粮食。籀文调整结构,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的“日上鹿下”改成“鹿上日下”。篆文用“米”代替“麦”,并加“廾”(双手,操持),表示晾晒稻米的动作。有的篆文加“出”,强调将稻米“拿出家门”去曝晒。造字本义:动词,将兽皮或粮食谷物放在烈日下曝晒,以便干燥保存。


2.梳理文义
物与人之感是一直不穷的,而人的好恶就没有节制,则物感极致而人化为物。人化为物,则灭天理而生无穷人欲。于是开始生起悖逆诈伪之心,有淫逸作乱的事。所以强者威逼弱者,多着暴力寡者,聪明的诈骗笨的,勇敢的苦于胆怯,疾病没法疗养,老幼孤独得不到贵所,这是大乱之道。

3.昨日内容讲解


回顾礼乐刑政其极一,同民心出治道
也就是乐与政、乐与礼,是怎么连接上的呢?
所谓政,即事,政不息,江山万万年,是为政者的追求,也是政的要求
祭祀不辍
也就是善政了
道德经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大概是善政下的社会各阶层各层次的运行状态
都是“声-音”共同同体
声音共同体中,阴是本,声是末
一个社会的音,能判定社会治乱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所以,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执政者通过声教化决定社会发什么音,而社会所发之音反映政治
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政者莫使足寒,莫使民怨,就要用好乐声
修身齐家治国莫不如此
乐与礼呢
怎么连接的
乐声音,能知者不同,也就是社会上的人智能水平不同,自然就职能不同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因材施教即为礼
禽兽受到的礼教最多
庶民次之
君子最少
如此尊卑亲疏长幼男女,便各得其所
政通过乐的输入输出功能连接,枢纽在音声;礼通过乐的可识别性来区分,枢纽在能知。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政治世事
乐 与刑怎么连接的呢?
看看今天开始的文字: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人生而静,这个静是什么呢?
自我保持
任何物种的个体,其实都是这样
生而静
这是造物主的规定
所以文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人就是人的样子
不会是空气的样子,床的样子,家禽家畜的样子,事的样子,昨天的情绪的样子.....
那些“样子”,都是需要“努力清除的污染”
就是自己的样子
所谓自然
这样说来,人初生的时候,每天清晨起床的时候,应该最像自己的样子,最像人
所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计在于年轻的那几年
总之,人要知道维持自己的自然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
如此人道才有个基础和标准跟主体
惟有自净——静
接受到刺激作出反应,这是本能
所谓性之欲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天之性——静,性之欲——感物而动
感动的原理是什么呢?
刺激在前(物至)智能(第一个知),便会自动加工所感(物质、能量、信息)而得到自己的判断(第二个知)。
趋避的好恶趋势便自动形成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这个趋避趋势(好恶)取决于所受刺激,对本体的作用
这个作用取决于刺激和本体两个方面的性质对比
比如风吹树叶能动,风吹石头就难动
如果从内部说,也许风吹树叶而动的时候,树叶总是痛,树叶可能就不喜欢风
也许石头被风吹的时候石头眼睛看不到,势头可能也会不喜欢风吹
这便是好恶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如果人不自净不静,不纯,好恶就不会反映人自己的本质
发出的便不是人的反应
也就是说,好恶分两类——一类是人天性之好恶;一类是杂物的好恶。
好恶便是音,形于外,便是声
人所发之声,可能是人的,也可能不是人的
乐记中说的好恶,不包含杂物的好恶
因为那不是人的好恶
人不是为自己来这个世上的
人的天之在于执行天理
所以人的好恶应该要有节制
所谓节制,不是在数量和范围上的限制
通常说的不过份自私
而是要把好恶这个信息,作为信息反馈使用
用作对天理任务执行状况的反馈调节信息
也就是至私至公
好恶不能无节于内
好恶无节于内,不在内部把它转化为任务状态的反馈信息,而保持其“外部事物跟自身结构之间的对比关系”所引起的冲动
好恶便失去其本来价值——为天理服务,而转换成了为人自己服务
偷天换日,必遭灾祸
知诱于外
当,好恶无节于内,外部刺激又没有撤销,在智能的中介作用下,这个偷天换日便不可更改
人就决定性的把好恶信息当作了维护本体的控制信号,不再可能接通天地任务
返不回来了
失神了
回不来了
天理就此被消灭了
这时候人的音就是邪的,声便是恶的
音声邪恶
都是馀食赘形
最终会被天道连肉带魂清除
所谓灾祸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今天这段,很短,但很精微。大家用心消化
能够回答大家很久以来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既然人是天造之物,为什么还会不通神而受情绪控制,难道造物主造人的时候喝醉了搞错了么?人这个物种,是不是有某种天生的缺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20: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4-11-18 20:40 编辑

《乐记》第三周第二天(11.18):
预习内容: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1.查字正音
戚:“尗”是“叔”和“戚”的本字;“戚”是“慽”的本字;“慼”是“慽”的异体字。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叹息。尗,金文(干,武器)(八,即“兮”的省略,叹息),表示执干而舞,哀号叹息。当“尗”成为单纯字件后,金文加“又”(抓持)另造“叔”代替,强调手执干器。繁体金文加“戈”(另造“戚”代替,表示手执干戈,表演悲伤的祭亡舞蹈。金文异体字用“尞”(焚烧柴堆)代替“尗”,表示一边焚尸,一边祭舞。篆文将金文字形的左右结构调整成包围结构,将金文字形中的“尗”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戈”写成“戊”,弱化了金文字形中的“兮”的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古代部落尊长手执干戈表演悲伤的祭亡舞蹈,一边舞蹈一边哀叹。

2.梳理文义
所以先王制定礼乐,人为之节制;丧礼穿衣和哭泣礼仪,是节制丧事;钟鼓干戚,是中和安乐;婚礼,冠礼,及笄礼,是分别男女;射礼,乡礼,食飨礼,归正交际接待。礼节制民心,乐和合民声,政以通行,刑防止奸邪,礼乐刑政,四方通达而不被乱,则王道齐备了。

3.昨日讲解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黑河女 11-17 22:45:31@陈刚  消除了对好恶本身的好恶

陈刚 11-18 07:35:39
对头,人不能无欲

陈刚 11-18 07:36:17
只是不能有邪欲奇欲,对欲要有“节于内”


昨天的内容文字不多,要点却很多:
1、人之天性:生而静(自维持自净)
2、人性之欲:感物而动
3、刺激第一环节:物至知知
4、反应第一环节:好恶形焉
5、反应第二环节:好恶(节)不节于内
6、反应第三环节:知诱(不诱)于外
7、反应第四环节:不能(能)反躬
8、输出第一环节:天理灭(不灭)矣
这是一条流水线,或者叫做两条流水线
音声乐的流水线
也就是说,音声乐的流水线,有两种组织方案
一种方案灭天理,一种方案灭人欲
都是灭,看灭谁
这条流水线挺忙,不会停机
我们用来灭天理的话,其结果是什么呢?
人手物的控制,成为了物的指示器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如此便天理灭而穷人欲
一个人一个组织,便人欲横流,没有天理
所谓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不能保障好恶有节的话,其结果是灾难的
这条道,这条流水线,便成就了大乱之道
大乱之道的表现是: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悖乱叛逆、狡诈虚伪;骄纵淫逸、为非作歹。所以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负少数、、聪明的欺负愚钝的、胆大的凌辱胆小的;有病的得不到养治、老幼孤(丧父孤儿)独(丧子独身老人)找不到安身之所。
这个道有多乱呢?现在我们身在其中,很多现象都习以为常了难以体会
来段对比
【徐建顺吟诵专辑-哔哩哔哩】 https://b23.tv/mqcyXlQ
60年前的歌《公社是棵常青藤》,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
这样一对比,是不是就该有刑了呢?
今天就到这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7:11 , Processed in 1.116165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