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乐记是情绪心理学? 看看乐记开篇的几句话: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这段话分几层意思: 1、心动:生音,音是心声,也就是言的心理内容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在什么时候动心呢?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 音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声。 这是一个声音的形成和输出过程 音为心声 心声进一步输出,以声的形态成为别人耳朵中的刺激 这是一个情或者情绪过程 西方心理学的微表情资料表明,人的所有表情行为都可以伪装,唯有声音难以伪装、 也就是人的情绪(心动,心的动态)难以伪装 而,人心为什么要动? 感于物 感是人的一个基础机能 就是能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刺激的机体功能 天生的 如此这段话,便是在描述一个人的声音输出过程的本质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心感物——心动——生心声——音(言)——声(被他人听见,当然也被自己听见) 2、听者心动: 听者要心动的前提是什么 有所感,是不是 前述的声,传入听者耳朵的时候,只是一种物理现象,如何才能转化成心理现象,从而“感”到对方的“音(心声)”呢? 感到对方的音,便是感到对方的心动了,是吧 如此便实现了两个人之间的心相连,心动相搏 所谓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前者的声怎么才能在听者那里还原成前者的音,是不是成了这个过程的关键环节? 看看这几句: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前者的声相应,和谁相应 这里的方是指对方? 方是成型的意思 圆方的方 和听者的听觉系统相应,心相应 会引起听者的内部变动 引起听者心动 心动,心的额状态变化 故生变 听者内部的音就成型了 变成方 谓之音 这就实现了音-音的传递 传输 这很像水波纹的传导,电磁波的传播 所以声是说者的声,传输到了听者的心引起动荡形成的回音,如果听着的心没有产生动荡,就没有回音,在听着这里就接收不到说者的声? 熟悉流体力学和电磁学的人应该能够理解到这种一致性 3、情绪治疗: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在这条音的传输线上,和上节奏、旋律,再加上乐器(音色),这便是“乐” 节奏旋律乐器,是可以设计的 这便可以实现治疗了 所以“乐”便是治疗,对“心动”的治疗 所以乐记,是情绪心理学,特别是情绪治疗心理学 所以情绪不是人的本性 是人心的本性之体对所感之物的转述而已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情绪是人的心的活动花纹,是谓心理 所以各种级别的统治者,包括自己对自己内部世界的统治,要重视这种机制。 不宜不合适的干扰这种进程,因为人心的存在就是用来输出各种花纹(心理)的 要充分运用这种机制,来教化自己和大众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是行为,用以表达一个人(组织)的志之所向 乐,是教化,用在人与人之间的音线上添加教化 政,是管理,用来从外部规矩上规制一个人(组织)的行为输出 刑,是锄奸,用来阻止一个人(组织)内部的破坏性因素 用礼乐政刑,来保障一个共同宗极的目标之达成 这样人心齐了,秩序就井然了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局面就形成了 效率和公平就平衡了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个人内部和组织都是一样。 以上意思,是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乐记的开篇第一段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陈刚 11-8 12:00:37 @李影 你这种把握方式不对。往上抽象了,间接化了。要直接进入那个“物理”过程。 也就是要先把“原理”理清楚,再来分析一些现象 分析现象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终归宿,但那只不过是最终归宿,一出门就到了,这是我们持之以恒的愿望,但这不可能实现。 就像大一的医学生,不能胜任医生的工作 陈刚 11-10 06:23:07 今天跟大家说说开篇的这段话: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当我们面对乐记的时候,不知道大家会想些什么 一般说来,流行的把这篇长文当做散文阅读,或者当做音乐理论文章阅读 但文章的内容却总是在说管理政务 我们也是当做情绪心理学在读 见过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音乐能够愉快一下身心是没问题的,说他可以建国君民,教化百姓实在勉强 至于我们说这是一部最好的情绪心理学教材,能够讲清楚情绪的机制和治疗,更是少见这种看法 这些不同的看法,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 是我们对音乐的定义不同?还是对情绪的定义不同? 还是对治国理政的理解不同 在我看来,是现代对音乐使用不同 我们现代把音乐当成了娱乐手段 在心理治疗圈子中有把音乐当成治疗手段的,但总是搞得和普通音乐大不相同,好像在音乐乐器中添加了神奇的药方一样 这更是强化了音乐,普通的音乐的娱乐性 也就是说,音乐就是拿来玩的 怎么可能治疗情绪,怎么可能治国理政 就像乐记中说的: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我们把音乐当成了欢乐、快乐的手段 满足内心的那种淫荡的欲望 用小人的方式使用音乐,是全人类的主流 音乐直接通向我们内心的奇欲、邪欲 除此之外,我们找不到音乐和人的内部有什么别的连接处 如此,不知道大家面对乐记,是个什么感觉 我想,我们先界定一下自己这时候的状态,然后把这种状态放在一边。 首先老老实实的跟着原文,走一遍之后,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第一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音是什么呢? 声音,我们连在一起用很久了 这让我们分不清什么是音 我们以为的声音,其实只不过是声 音和言同源 在很早的时候是同一个字 指的是人发出来的声中所包含的心的运动内容 心在被刺激之后产生的运动内容 也就是所谓心理了 心的纹理 所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这句没问题了吧 音,就是心生的 不是喉咙生的 也不是音响设备生的 人心为什么会动,生出音来呢 人心本来是静的 一个“东西”而已 就像乐记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人心之动,是因为有物刺激于他,并且被他“感”到,才发生的 所以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刺激作用于心,心动而成音 刺激还必须被“感”到,心动成音 音是内部的心动 心动裹挟身体的发音器官,表情器官,运动器官,内部的音变成了外部可见可闻的“声” 所以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形于声,表达为声 这样一个有内向外的音声生产过程便完成了 被接受的刺激——心——心动——音——声 道德经说,音声相和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是一种流淌在“空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能量 成为一种刺激物 在听者那里重新运行一次前述过程 刺激被“感”,而心动,而音 声相应,故生变; 这里的相应,就是被听者所“感” 这里的生变,是听者心动 变成方,谓之音 这里的成方,是心动成音 方,成就、成型的意思 变,心由静变动 在声的刺激下,听者心里的音也生成了 这样,讲者心中的音,演变成了听着心中的音 就像一块石头扔到精致的水面,及其第一圈水波,然后第二圈水波也自然产生了 就像无线电波,第一次电磁振荡发生,第二个电磁振荡自然就有了 然后波长、频率就有了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音-音相传 这条音-音相传的通道就建立起来了 就像无线电波的频道 频率频道 收音机 北斗信号 卫星通信 都要抢占信道 信道用完了,有技术也搞不成广播 人跟人之间,考什么建立联系,建立那种心与心之间的联系 而不是力学所描述的那种联系 音-音相连,其本质是心-心相连 准确的说,是心的“动”相连 打你一拳你会痛 骂你一句为什么反应比打你反应还大呢 反家暴的斗士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 家庭武斗,不出手的一方,往往伤人更重 实际上真正家庭暴力分子不是先动手的一方 黑裁判肯定会让秩序越来越糟糕 家庭是这样,社会也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社会的运行,都是一场音乐会 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音乐会 音的盛会 只不过在这个频道上,添加了更多的器材来“形”声 法律制度 交易规则 行为规范 文化 习俗 等等,都成为音响器材 超大型交响音乐会 人们丰富多彩的深惠生活和跟人精神生活 只不过是在音乐会中的感和被感 像刀郎的演唱会,台上哭台下也哭 哭成一片 所以后文说: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比音而乐之,就是,你心中的音和我心中的音相比共舞,乐此不疲 通宵达旦,不可停息 再加上各种乐器 这就是乐记所定义的“乐” 由此看来,现代定义的音乐,是过于狭窄了 为什么会搞得如此狭窄呢 大家都做小人了,只贪图在心里的激荡 完全不顾及人间正道,不顾及天理,不顾及立功立事 也就是“狗多睡着叫” 淫荡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今天就到这里了 温习一下今天的全部文字: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