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老刘 于 2024-6-24 23:20 编辑
1、对曾国藩背景的了解: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敬,号潜云,湖南湘阴人,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曾氏家书三百年,一代忠良万世传”。 曾国藩早年求学于乡里私塾,后考入秀才,进入官场。他在官场上勤政廉政,提倡改革,主张“以德治国”,深得人民拥护。曾国藩在军事上也有卓越表现,他主持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提出“拳拳之心,忠诚为本”的军事理念,最终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 除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成就,曾国藩还非常重视教育。他创建了“曾氏学派”,提倡“格物致知”,注重实践和勤奋学习,影响深远。曾国藩本人也著有《曾文正公全书》,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成为后人学习的重要资料。 在《曾文正公全书》中,曾国藩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思想。他强调以德治国,提倡忠诚、廉洁、勤政等传统美德,主张政治清廉、务实务本,力求为国家和民族谋福祉。这些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曾国藩在《曾文正公全书》中也详细记录了他在军事领域的经验和教训。他提出了“拳拳之心,忠诚为本”的军事理念,强调军队的纪律和忠诚度,倡导实战训练和军事技能的提升,为他成功平定太平天国等战役奠定了基础。 教育是曾国藩一生非常重视的领域,他在《曾文正公全书》中也有大量篇章探讨教育理念和实践。曾国藩倡导“格物致知”,注重实践和勤奋学习,提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曾国藩一生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誉为“忠良千古传”。他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通过对曾国藩生平的综合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伟大贡献和卓越成就,以及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2、多数人对《曾国藩家训》的总体印象: 曾国藩的《曾国藩家训》是一部集中了他对子女教育、家风家训的精华内容的著作,展现了他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深刻思考。这部作品不仅是曾国藩个人家训的集大成,也是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1)首先,曾国藩在《曾国藩家训》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倡导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风,提倡家人要守住廉洁、勤劳的品德,远离奢华和挥霍。这种注重德行修养和勤俭持家的家风,体现了曾国藩对于家庭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2)其次,曾国藩在《曾国藩家训》中对子女的学习提出了具体指导。他强调了读书首先要会选书,推崇经典读物如《四书五经》等,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曾国藩还通过自身的经验和教诲,指导子女在学习上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法,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此外,曾国藩在《曾国藩家训》中也反映了他对子女品行和修养的关注。他强调了忠诚、诚实、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培养,提倡子女要有担当和责任感,要尊敬长辈,关爱家人,注重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4)最后,通过《曾国藩家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卓越成就,更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思考和贡献。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后人家庭教育的启示,也是对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珍贵传承。
3、名家对读《曾国藩家训》的体会(部分) 曾国藩在《世泽》一文中说:“士大夫之志趣学术,果有异于人者,则修之于身,式之于家,必将有流风余韵,传之子孙,化行乡里,所谓君子之泽也。就其最善者,约有三端,曰诗书之泽、礼让之泽、稼穑之泽。”也就是说,曾国藩认为修身齐家且传之后世的余泽,最为重要的就是诗书、礼让、稼穑。 “诗书”,读书、写字、作文是曾国藩家训的重点,是教育儿女锤炼个人修养的重要方法。“礼让”则是曾教育儿女对待人际关系的处世之道。“稼穑”是曾国藩要求儿女在当时农耕社会掌握的生存基本技能。“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这句话则可以概括曾国藩所讲的“世泽”之根本。
2024-06-18
第一篇:谕纪鸿(读书明理,勤俭自持)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一、摘抄
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凡人大多希望子孙能做大官,我却不希望子孙做什么大官,只愿都能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2、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我做官二十多年,不敢稍稍沾染官宦场中的不良习气,在饮食起居等方面,还能固守清寒、朴素时候的家风,极其俭朴的日子过得,略微丰盈的日子也过得,至于太过丰厚则不敢过了。)
3、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凡是富贵功名,都是命里注定的,一半由于人力,一半由于天命。唯独学做圣贤,全部都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互干涉。)
二、感想
曾纪鸿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当时才八岁。曾国藩书信教育子女,往往会在鼓励之后,提出要求与希望。
大多人家期望子弟做大官,然而他却教育自己的儿子,不必心心念念做大官,而要做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有了良好的品质,无论安乐与俭约的日子都可过得。
孩子还小,不明做官不做官的区别。正是懵懂时候,更需要父母引导。
看看天下现在一心让子女考公的父母,曾文公的深远的考虑更觉睿智啊!
2024-06-19 第二篇:谕纪鸿(不可浪掷光阴)咸丰六年十月初二日
一、摘抄 1、所织之布、所寄衣袜等件,余亦得察闺门以内之勤惰也。(她们所织的布,或做成了衣、袜寄来,我也可以借此考察闺门之内的这些人,到底是勤快还是懒惰。) 2、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尔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我在军营之中,从不荒废学问,读书、写字都没怎么中断过,可惜年纪大了,眼睛蒙了,没有什么长进。你今年还没满二十,一刻千金,切切牢记不可浪费了好光阴。) 3、“父母存,不有私财”,士、庶人且然,况余身为卿大夫乎?(“父母还在,兄弟间不宜蓄有私财”,一般的士子、老百姓都这样,何况我身为卿大夫呢?)
二、感想 1、曾纪泽年满十八,刚刚成婚,曾国藩作为父亲,担心他沉溺安逸,而浪掷光阴,因此去信训导,且语气较平时更为严苛。 2、另外,因为是大家庭,曾国藩强调父母在则不蓄私产。其实现代人父母在的时候依旧应当注意合理使用共同财产,兄弟姐妹的和睦才是孝顺的关键所在。 3、还有,曾国藩反复要求其子写信详细告知家中一切,看似做父亲的管得太多,其实则是在培养孩子有效支配时间和料理家务的能力,所谓修身、齐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
第三篇:谕纪泽(看《汉书》有两种难处)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五日
一、摘抄 1、看《汉书》有两种难处:必先通于小学训诂之书,而后能识其假借奇字;必先习于古文辞章之学,而后能读其奇篇奥句。(看懂《汉书》则有两种难处:必须先精通小学训诂方面的书,然后才能认识其中一些不常见的假借用字;必须先熟习古文辞章方面的学问,然后才能读懂其中一些奇特的篇章与深奥语句。小学:中国古代的文字、音韵、训诂类学问的统称。) 2、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世家子弟,最容易犯错的是在“奢”字、“傲”字上头。不是必须锦衣玉食而后才叫做奢,只要皮袍、呢褂之类的好衣服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之类习以为常,这也就是在渐渐走向奢了。见到乡村的人就嗤笑人家粗俗鄙陋,见到雇工就颐指气使,这也就是在渐渐习惯于傲了。)
二、感想 1、此信专门指点曾纪泽如何研读《汉书》,与娃一起讨论,有陪伴读书的感觉,对于激发孩子兴趣,并且指导孩子读书方法,很有意义。对于读《汉书》的两大难处,是曾国藩自己切身体验的提炼,徐徐道来,循循善诱。 2、接着上回的书信,曾国藩指出,千万不要犯了官宦公子的“奢、傲(骄)”等毛病。所谓防微杜渐,故而从习惯养成、言行细节之处加以提醒,文公真是一片苦心啊。
2024-06-20 (调整后)第三篇:谕纪泽(读书之法,切己体察,虚心涵泳)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一、摘抄 1、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近几年在外面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下位的人必须遵守法纪,如果人人以遵守道德自许,只从心愿而不从法则,那么就会有以下欺上的事情发生了。) 2、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近几年阅历渐渐深了,方才知道治人者不能治理好人,那是因为智力不够。这就是“切己体察”的一个方面。) 3、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善于读书的人,必须将书看作水,而将心看作花朵、稻秧、游鱼、濯足,那么“涵泳”二字,也就差不多能够体会其中的意思了。) 二、感想 1、此篇家书,曾国藩以自己读《四书》的深刻体会给孩子现身说法。通过对数字文字的细致研读,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亲身体会,深入浅出讲解道理,避免单纯的说教。 2、也就是说,读书要与个人阅历、生活体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与孩子交流才有说服力,孩子才容易接受。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之中,家长这样的身体力行,其实最不容易做到。 3、“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此处是说,治理别人没有做好,要反省自身关于治理的智力是否足够。曾国藩的体会,放在当今的现实中,也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原则和实践有深刻启迪。 第四篇:谕纪泽(作诗讲究声调,雪父生平三耻)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 一、摘抄 1、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涘,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生平有三大耻:各种学问,大略都已有所涉猎,摸到了其中的门径,唯独天文、算学几乎毫无所知,即便是恒星、五纬也不能识认,这是第一耻;每每做一件事情、治一个专业,总是有始无终,这是第二耻;小的时候写字,不能坚持临摹一家的书体,以致屡有变更而无所成就,书写迟钝而不能适用,近几年在军营之中,也因为写字太慢,废弃搁置误事很多,这是第三耻。) 2、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推步、算学纵难通晓,恒星、五纬观认尚易。(你如果要成为真正能够继承我的家业的儿子,就应当思量为父雪此三大耻。推步、算学纵然难以通晓,恒星、五纬还是比较容易观测识认的。) 3、今年初次下场,或中或不中,无甚关系。榜后即当看《诗经注疏》,以后穷经读史,二者迭进。(今年你初次下考场,或中或不中,都没有什么关系。出榜之后就应当开始读《诗经注疏》,以后读经读史,二者要更替着推进。) 二、感想 1、曾国藩与儿子通信,做了自我批评,详述了平生“三大耻”,就是在为学上,自己有理想却无法实现的三个方面,期待子女为其“雪耻”,激励、鼓舞儿子去实现那些光荣的梦想,并且避免“有始无终”的弊病。曾国藩不端父亲的架子,反倒向兄弟一样,平和亲切地述说自己求学之中的遗憾,让儿子更能卓然奋起。现在做父母的更应该有这样客观深刻的自我批评,可以和子女更平等的交流,更能让子女接受建议。 2、曾国藩以“三大耻”激励其子,此处又给了具体的要求,而且尽量贴近实际,比如希望孩子在天文上有所涉猎,要求做事有始有终,写字笔画圆润均匀、敏捷等,并不是太高的要求。父母希望子女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原本没有错,只是要贴近子女的实际,要求不可过高。
2024-06-21 第五篇:谕纪泽(读《诗经》法,作赋,习字)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五 一、摘抄 1、其惬意者,则以朱笔识出;其怀疑者,则以另册写一小条,或多为辨论,或仅著数字,将来疑者渐晰,又记于此条之下,久久渐成卷帙,则自然日进。(其中的惬意之处,就用朱笔标识出来;其中有疑问之处,就用另外的册子写一小条,有的多写些辩论,有的仅仅写上几个字,等将来疑惑的地方渐渐明晰,再补记在这一条之下,时间久了以后逐渐积累成卷帙,那么自然就日进不已了。) 2、尔所临隶书《孔宙碑》笔太拘束,不甚松活,想系执笔太近毫之故,以后须执于管顶。余以执笔太低,终身吃亏,故教尔趁早改之。(你所临写的隶书《孔宙碑》,用笔太过拘束,不怎么松活,想来当是执笔太近笔头的缘故,以后必须执笔在笔管的顶部。我就是因为执笔太低,终身吃亏,故而教你趁早改掉这个毛病。) 3、尔为下辈之长,须常常存个乐育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况兄弟乎?临三、昆八,系亲表兄弟,尔须与之互相劝勉。尔有所知者,常常与之讲论,则彼此并进矣。(你作为下一辈之中的长房,必须常常存着一个关心、教导诸位兄弟的念头。君子之道,最重要的就是与人为善,何况还是兄弟呢?临三、昆八,都是亲表兄弟,你应当与他们互相劝勉。你所知道的,要常常与他们讲解讨论,那么就能彼此一起进步了。) 二、感想 1、此书信中曾国藩指导儿子如何读《诗经》、如何作赋、如何习字,字里行间,既有自己深刻体会的“武功秘籍”,又有悉心指点的“高招妙法”,可见其对教育儿子言传身教下足功夫,用心良苦。 2、曾国藩强调,君子为人处世之道,在于与人为善。而作为小辈之中的长房,又当关心、教导下面的兄弟、表兄弟,必须常有“乐育诸弟”的家族大局观。其实无论兄弟、同学、友人相互劝勉、共同进步,都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大道”的,所谓“近朱者赤”的正向影响力,也就是这个意思。 第六篇:谕纪泽(看天文、认星座,三河之败)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九 一、摘抄 1、余官至二品,诰命三代,封妻荫子,受恩深重,久已置死生于度外,且常恐无以对同事诸君于地下。(我官至二品,诰命三代,封妻荫子,领受皇恩深重,早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并且经常有一种恐惧,担心对不起死于地下的那些同事们。) 2、但愿尔专心读书,将我所好看之书领略得几分,我所讲求之事钻研得几分,则余在军中,心常常自慰。尔每日之事,亦可写日记,以便查核。(愿你能够专心读书,将我所喜好研读的几种书都能够领略得几分,我所讲求的学问钻研得几分,那么我在军营之中,心里就能常常得以自我安慰了。你每天做的事,也可写成日记,以便查看核对。) 二、感想 1、曾国藩一直希望孩子能懂得一些天文知识,此信中细心指导其子学习天文,既给出了相关的书籍,又教儿子与同有此好之人相互切磋,这些方法值得育儿效仿。 2、战局的不利,胞弟的早亡,都使曾国藩情怀难堪。想到曾氏家族,只能希望儿子在叔祖、叔父母面前多尽几分爱敬之心,多存大家族的休戚与共之念。家中突然遭遇变故,当是子女身心成长的关键时刻,此时的引导特别关键,值得当家长的重视。
2024-06-22 第七篇:谕纪泽(岳家凋耗,翻校勘记)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三 一、摘抄 1、贺家气象日以凋耗,尔当常常寄信与尔岳母,以慰其意。每年至长沙走一二次,以解其忧。(贺家的气象日渐衰败、凋零,你应当常常寄信给你的岳母,从而给她的内心一些安慰。每年至少到长沙去一两次,也可以给她消解一些忧愁。) 二、感想 曾国藩的亲家家运不昌,儿女早亡。曾国藩希望其子可以经常与岳母通信,以表慰藉,不要因亲戚家道衰弱而有所轻视。他这种态度难能可贵,作为大家族的带头人,曾国藩对其子如此叮嘱咐,既是教他为人之道,也是体现家族之长的责任担当,这种态度相信会影响曾纪泽的一生。
本周心得: 本周的七篇书信,皆为曾国藩给儿子的家书。这一时期(1856年-1858年),正是他长子(长子早亡,实为次子)曾纪泽少年向青年(16—18岁)成长阶段。 这一阶段,曾国藩长年在外(带兵攻打太平军),便要求儿子经常写来家书,并附上所作诗文,这既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从曾氏子弟的成才来看,这种书信往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曾国藩常常先对儿子所作的文章、诗词、书法有所肯定,毫不吝啬赞赏之词,而且在勉励之后,又详论如何读书、写字、作文(写诗),并把自己亲身实践的心法,给儿子娓娓道来,犹如一位循循善诱、深得妙法的老师,用心辅导学生。 在辅导“诗书”,锤炼儿子个人修养的同时,曾国藩还重视培养儿子的“礼让”之德,教育儿子对待人际关系的处世之道。特别是站在家族治理的全局,要求身为长子的曾纪泽,“乐育诸弟”、“恭敬族长”,并从日常生活点滴细节要求儿子周到处世。 这几篇书信,给我们现代人最大的启示如下: 1、父母(特别是父亲)要以身作则,无论是做人、处世、治学,既要立言立德,更要用心实践,钻研总结; 2、父母要站在家族兴旺的角度,做好子女的教育培养,特别是在儿女不同的成长阶段,要给与相应的教育培养; 3、当今社会,专业分工细致,父母与孩子有可能完全处于不同的知识、信息层面,但父母应当和子女建立一项或几项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精进,寓教于乐,寓理于乐,既是进步,也是感情交流。就像曾国藩与儿子通过书信交流“诗书”“礼让”,虽然不能亲身陪伴,却胜是陪伴。
第二周 2024-06-24 第八篇:谕纪泽(读书之次序,写字之中锋)咸丰八年十二月十三 一、摘抄: 1、尔明春将胡刻《文选》细看一遍,一则含英咀华,可医尔笔下枯涩之弊;一则吾熟读此书,可常常教尔也。(明年春天,你先将胡刻本的《文选》细细地看一遍,一方面可以含英咀华,正好医治你文笔枯涩的弊病;另一方面因为我曾熟读过此书,也可以常常教导你。) 2、尔自明年正月起,每月作四书文三篇,俱由家信内封寄营中。此外或作得诗赋论策,亦即寄呈。(你从明年正月开始,每月写作四书文三篇,都通过家信的内封寄到军营中来。此外如果还写了诗赋、论策,也可以一起寄来给我看。) 3、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写字所用的中锋,就是要用笔尖着纸,此即古人所谓的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等不同形象。) 二、感想: 1、因为曾纪泽将要参加科考,所以曾国藩借兄弟之口,要求儿子对于四书文(即八股文)写作要多加练习,还要求他将习作寄来。做父亲的每篇都要亲自指导一番,对于孩子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 2、在写字方面,曾国藩十分善于发现其子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告诫指出,这在相关的家书之中非常多。此信中讲解了如何运用中锋、偏锋,如何把握蹲锋等,指导精细到位。做父母的,如果能够在百忙之中,多关注孩子存在的问题,每次择其要点加以指引,可使得教育更加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