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3-4-24 22:29 编辑
第四章 冲而用之—玄根(2023.4.1)
【正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查字】
1. 道:“道”是“導”(导)的本字。道,甲骨文  (行,四通的大路) (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 用“首”和“止” 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首” 表示动脑筋;“止” 表示行走, 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 用“又” (抓)代替“止” (行走),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 用由“爪” (抓持)、“又” (抓持)、“曰” (说明)构成的 代替 ,强调“牵引、说明、向导”的含义。篆文 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 和“曰” 。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常“道理”并称,词义偏指“理”:“道”指宇宙规律、自然生灭之源,道是至理、大理、公理,也就是说,道有宏阔永恒的抽象一面,须心胸开阔、谦卑至诚方可领悟;“理”指从生活经验中整理总结出来的秩序,原则性处世方案,理是小道,是符合环境、具体而微的有形之道,也可以说,理有场景化的具体性,只要积累一定世俗常识便可遵行。
2. 冲: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核心位置。冲,甲骨文  (川,河水) (中,核心),表示处于河心位置而受水流激刷。简体甲骨文 将河川形象 简化为不完整的“水”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河川 写成“水”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简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礁石或小州等因处河心而受到水流激刷。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俗体楷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三点水” 写成“两点水” 。 冲(冲,激刷) 皿(皿,盛器),表示用急水激刷盛器中的残留物,使盛器彻底中空。《汉字简化方案》用“冲”假借“ ”;用“冲”合并“衝”。
3. 用:“用”是“桶”的本字。用,甲骨文、金文字形极其多样丰富,绝大多数字形像某种器具。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止” (即“趾”的本字,借代脚板)的字形上加一竖指事符号 ,表示供人洗脚的水桶。有的甲骨文 将“止”形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将“止”形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将“止”形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写成有提手的桶形。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供人盛水洗脚的木桶。隶书 对篆文字形进行较大变形,写成“冂” 加“ ” 的三包围结构。当“用”的“木桶”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木”另造“桶”代替。由于洗脚是睡前卫生、保暖养生的日常必须,“用”从“洗脚木桶”的名词本义,引申出“行使、消费、施行”等动词含义,表示日常行为。
4. 或:“或”是“國”和“域”的本字。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郭” 的省略,表示外围护墙上有武力守卫的城邑 。或,甲骨文  (戈,武器) (囗,城郭),表示武力守城。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囗” (城郭)写成 ,表示四边有护墙 的城邑 。有的金文 将四边护墙 省略为一边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军队守卫的一方疆域。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戈” 写成 。当“或”的“军队守卫的疆域”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土”另造“域”代替。当“域”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又加“囗”另造“國”代替。古人称军队守城为“或”,称全民皆兵为“咸”。
5. 盈:“夃”和“盈”是“盈”的异体字。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溢”的本字,表示器皿中水满外流。盈,甲骨文  (两个人) (益,即“溢”),表示两人进入浴缸后,缸内的水满出。有的甲骨文 用“止” (趾,双脚)代替“人” ,强调人站在装满水的浴缸里。有的甲骨文 用“太” (即“汰”,淘洗)代替“止” (趾,双脚)。金文 综合甲骨文 和甲骨文 两款字形,并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误写成“乃”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夂”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夃” 省去“皿” 。造字本义:动词,人进浴缸,缸水满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夂” (止)写成“乂” 。而印刷体楷书 又误将俗体楷书字形中的“乂” 写成“又” (用手抓),以致字形费解。楷书异体字“夃” 省去“皿” 。楷书异体字“盈盈” 将“又” 写成“夂” 。古籍多以“盈”代替“夃”和“盈”。
6. 渊:“𣶒”是“囦”的异体字;“𣶒”又是“淵”的本字。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圈”的省略,表示圆圈形状。囦,甲骨文  (囗,即“圈”的省略,圆圈) (川,河水),表示圈状的河水,即河心的漩涡。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圆圈状的“囗” 写成半开放的 ,表示河道,并在河道中间增加表示洄流的形状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川” 写成四横 。籀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𣶒” 将金文字形中的河道 写成“八” ,将金文字形中表示漩涡的 写成 。当“囦”和“𣶒”偏废后,繁体甲骨文 加“水” ,明确“河心漩涡”的含义。繁体金文“淵” 在简体金文“𣶒” 基础上加“水” (河川),并用“沈” 代替漩涡形状 ,横写的“工” 是“方” (披枷的犯人)的省略,表示古人在河川最深的地方施行“沉潭”死刑。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𣶒”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执行淹毙死刑的深潭。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𣶒”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渊”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𣶒” 简写成 ,即将正体楷书字形中表示川流和方枷的 写成“米” 。抛尸山崖的天葬叫“坠”,抛尸的深谷叫“壑”;沉潭的死刑叫“沈”,执行死刑的深潭叫“渊”。
7. 宗:宗,简体甲骨文  (宀,屋宇) (示,祭拜祝祷),表示专供祭祀的屋宇。繁体甲骨文 将简体甲骨文字形中的“示” 写成 。有的繁体甲骨文 将简体甲骨文字形中的“示” 写成 。金文 、篆文 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同姓子孙献祭崇拜祖先的祠堂。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宝盖头” ,将篆文字形中的“示” 写成 。古籍常“祖宗”并称,泛指有血缘关系的先人,“祖”指后代所崇拜的最初血缘先人,中华始祖只存在于历史文化记忆之中;“宗”指同祖后代的分支,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具有现实的地理范围和具体的同一祭祀祠堂。
8. 挫: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身体由立而屈折于座位。挫,篆文  (手,摧折、打压) (坐而不能立),表示在打压之下难以站立。造字本义:动词,摧折、打压,使之难以立足。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挫”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9. 锐: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悦”的本字,表示得意、喜悦。銳,篆文  (金,金属) (兑,兑变),强调锋刃变利。造字本义:名词,金属烧锻磨砺后的锋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金”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兑”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锐”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金” 简化成“钅” 。
10. 解: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解,甲骨文  (双手,抓持) (角,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 (牛,长角的动物),表示屠夫双手 从牛的头 上剖取牛角 ,牛角上的两点指事符号 ,表示血滴。取牛角,是剖牛过程中技术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步骤,因此用取牛角代表剖牛。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角”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牛” 写成 ,并省去金文字形中的两手 ,另加“刀” (切割),强调剖宰,字形结构有所调整。造字本义:动词,剖牛,取牛角。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角”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和“牛” 简写成 。汉语中常“解剖”并用,“解”表示分割动物肢体,目的是化整为零;“剖”表示切开动物的胸腹,目的是进入内部观察。
11. 纷: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散开。紛,篆文  (糸,丝) (分,散开),表示游丝分散。造字本义:动词,装饰旗帜的众多游丝迎风飘散。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糸”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分”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纷”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
12. 和:“咊”是“龢”的简化异体字;“和”是“咊”的异体字;“訸”也是“和”的异体字。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禾本植物,即空心的竹管或芦管。龢,甲骨文  (侖,即“龠”,吹奏排笛) (禾,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芦管制成的排笛。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侖” 写成“龠”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简体金文“和” 省去“龠” 的中下部分 ,写成“口、禾”会义的结构,淡化乐器的意义,强调“开口表达不同观点”的意义,相当于将甲骨文字形 写成 ,或将金文字形 写成 ,或将篆文字形 写成 。篆文“和”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金文异体字“訸” 用“言” (说话)代替“口” (说话),进一步强调“言论观点不同,而总体思想协调一致”的含义。古籍多以“和”代“龢”、“咊”与“訸”。现代汉语常“和谐”并用,“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13. 光:光,甲骨文  (火炬) (人,奴仆、侍者),字形像蹲跪着的人 擎着火炬 ,高过头顶。金文 将火炬 简化成 。有的金文 将火炬 进一步抽象化。篆文 略有变形。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提供照明的、由奴隶手举的火把。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火” 变形为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变形为 。
14. 同:同,甲骨文  (凡,众人夯地的多柄夯桩) (口,劳动号子),表示夯地的号子。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略有变形。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在兴桩夯地时用号子统一用力节奏。隶书 继承篆文字形。多柄夯具 叫“凡”;众人喊着统一的号子、用“凡” 夯地叫“同” 。
15. 湛:“甚”是“湛”的本字。甚,金文  (甘,香甜) (匕,酒勺),表示品味美酒。当“甚”的“沉溺于美酒”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水” (酒)另造“湛”代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沉溺于美酒声色享受,生活安逸。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甚” 写成 。
16. 似:“ ”是“姒”的本字;“以”是“ ”的异体字;“佀”是“以”的异体字;“以”也是“似”的本字。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临产胎儿。 ,金文  (厶,即母胎中头朝下出生的临产胎儿) (女,母亲),表示胎儿与母亲似。远古造字者认识到,胎儿与母体存在某种“命中注定”的神奇关联,使得胎儿出生后在形神方面与母亲高度相似。隶书 将金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厶” 写成 。楷书“ ” 将隶书字形中的“女” 写成 ,将隶书字形中的“厶” 写成 。当“ ”字消失后,楷书 加“人” (父亲)另造“姒”代替,将“厶” (临产胎儿)写成“以” (“似”的本字),表示胎儿与亲生父母相似的遗传关系。“ ”的甲骨文异体字“以” 用“人” (父亲)代替“女” (母亲),强调胎儿与生父存在的相似遗传关系。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厶”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简写成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厶”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简写成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厶”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当“以”引申出虚词含义后,篆文 将“厶” 写成“㠯” 另造“佀”代替,表示二者相似。当“佀”字偏废后,俗体隶书 在“以”字隶书 基础上,再加“人” (父亲)另造“似”代替,表示子像其父。造字本义:动词,新生儿与其生父形神相似。作为动词表示两者相像时,古籍多以“似”代替“以”和“佀”。
古代王权社会中帝王有无男性后代,直接影响到王位继承权和国体的稳定,生育出“与帝王相似”的男婴的妃子(即“ ”,亦即“姒”,异体字是“以”),便可凭借生子对王权稳定的特殊贡献,地位腾飞,享受一国女性之至尊的荣誉,由此“以”从动词“新生儿与其生父形神相似”,引申出动词“凭借、倚靠、仰仗、借用”的含义。“以”和“佀”本该都读作“姒”(sì 去声),古人将“以”误读成“巳”(sì 去声)的异体字“已”(yǐ 上声)的读音。当“以”的本义消失后,俗体隶书“似”仍读“姒”(sì 去声)的读音。 17. 存: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房柱房梁,借代居所。存,籀文  (“才”的变形,居所) (子,后代),表示表示定居生活,繁衍后代。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才”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安居乐业,传宗接代,世代延续。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才”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子” 写成 。“存”的本义是传宗接代,强调时间上能延续;“在”的本义是定居生活,强调空间上有支点。
18. 子:子,甲骨文 像一幅幼儿的线描,画出了幼儿的脑袋 、头发 、两脚 。有的甲骨文 简化字形,像幼儿两脚被裹在襁褓里,露出脑袋 ,挥动两臂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籀文 综合甲骨文 和甲骨文 的字形。有的籀文 像坐在凳子 上的小孩 ,挥动着两手 。造字本义:名词,包裹在襁褓中挥动两臂、尚不能独立的幼儿。隶书 淡化了篆文字形 中襁褓婴儿的两手形象。“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 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19.象:“𤉢”和“𤊱”是“象”的异体字。象,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长鼻 、大口 、大耳 、形体超大的动物。简体甲骨文 省去耳朵形象 。金文 基本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长鼻、大口的形状 简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动物身躯、四肢、尾巴 简写成 。有的金文 描画出长鼻、长牙、大耳的剪影。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大象的长鼻、大口的形状 写成长鼻、大口、大耳的 ,将金文字形中表示动物身躯、四肢、尾巴的 写成 。在古人眼里,陆地上的万千生命中,象的体形最为庞大而且优美,鼻子曲长动感,富于视觉震撼力,遂以大象借代世间万物之形。造字本义:名词,鼻子超长、体形超大的食草动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长鼻、大口、大耳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动物身躯、四肢、尾巴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𤉢”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身躯、四肢、尾巴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𤊱”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长鼻、大口、大耳的 写成 。古籍多以“象”代替“𤉢”和“𤊱”。--------------------------------------------------------------------------------------------------------------------------------------------------------------------------------------------------- 附:“象棋”名称的由来 中国象棋,为什么叫“象棋”,而不叫“龙棋”、“凤棋”、“牛棋”、“马棋”或其他什么动物棋?对于此问,众说纷纭,但基本都倾向认为“象棋”中的“象”,与那种鼻子超长、体形超大的食草动物无关。 象形网以为恰恰相反,“象棋”的本义,就是以大象为首的古老“动物棋”,以兽中之王的“象”命名,理所当然——棋戏双方以相同数量、相同战力的动物对阵搏杀,比如以八兽借代百兽的“动物搏戏”,双方以象、狮、虎、豹、狗、狐、猫、鼠等八兽组阵,战力以“象〉狮〉虎〉豹〉狗〉狐〉猫〉鼠〉象”为序,同类相拼,双方同归于尽;任何一方的动物攻入敌方的兽穴,即为获胜(任何动物不可进入本方的兽穴,即双方不可自毁);或者任何一方将对方动物全部消灭,亦为获胜。 “象〉狮〉虎〉豹〉狗〉狐〉猫〉鼠〉象”的搏杀规则,体现了自然界循环的食物链,也体现“相生相克”的中国古老阴阳哲学观念。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战争形态与古老的“动物搏戏”相融合,经过数千年演变,形成现代的“中国象棋”。 20. 先:“先”是“兟”的本字。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迁”的本字,表示移动。先,甲骨文  (之,即“趾”的本字,借代腿脚) (人,是“千”的省略,亦即“迁”的省略,移动),表示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之”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儿” 。古籍多以“先”代替“兟”。
【翻译】
【聊录笔记】
【心得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