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心飞翔 于 2022-1-22 22:36 编辑
第二周 一、有度 [size=10.5000pt](一)查字 好[hào]赏恶[wù]罚——喜欢赏,厌恩刑罚,好,喜欢。恩,厌愿 弊——通“蔽”,遮蔽,引申为埋没 雠[chóu]——用,运用 慼——通“戚”,指亲戚。 倍主强谏——违背君主意图强行谏说。倍,通“背”,违背。 崄[xiǎn——:同“险”。陂[bēi——山坡。 从王之指——顺从君主的旨意。指,通“旨”,旨意
[size=10.5000pt](二)翻译 一个国家不可能永久强大,也不可能永久衰弱。君主坚决按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完全不按法办事,国家就衰弱。楚庄王曾吞并了二十六个国家,开拓三千里疆域;楚庄王抛弃国家死亡之后,楚国便随之衰弱。齐桓公吞并了三十个国家,开辟了三千里疆土;齐桓公死后齐国因此衰弱。燕昭王以黄河作为国境,以蓟为国都,又将涿、方城作为国都的外城,攻破了齐国,消灭了中山国,得到燕国支持的国家威望就重,没有燕国支持的国家威望就轻;燕昭王死后,燕国也因此衰弱。 魏安釐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回了河东魏国的故地,完全攻占了定陶和卫国领土;对齐国用兵,夺取了齐国的平陆之都;攻占了韩国的管地,又在淇水下游取胜;在睢阳的战事中,楚军因长期作战疲惫不堪而逃走;在蔡和召陵的战争中,楚军被打败;魏国的军队布满天下,威风传遍中原文明发达的国家;魏安釐王死后魏国随之衰弱。所以有了楚庄王,齐桓公,楚国和齐国就可以称霸;有了燕昭王、魏安釐王,燕国和魏国就可以强大。现在这些国家都衰弱了,是因为它们的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国家乱而不是使国家治的事情。这些国家本已经混乱衰弱了,他们的群臣又舍弃国法而营私舞弊,这就如同背着干柴而去救火,国家会更加混乱和衰弱。
现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能够除掉奸邪谋私之行而遵循国家法令的,老百姓就能安宁而国家就能治理得很好;能除掉图谋私利的行为而实行国家法令的,就会军队强大而人弱小。所以明察得失又有法度的规定,凌驾于群臣之上,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欺诈;明察得失而又以法度作标准以听取远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天下轻重颠例的事所欺骗。现在如果根据声誉选拔人才,那么群臣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结党营私;如果根据朋党的关系来推荐官员,那么老百姓就会努力于结党勾结而不求依法办事。所以官吏不称职,一个国家就会混乱。以虚假的名声为依据奖赏,以诽谤的流言作为依据施行处罚,那么喜欢奖赏而厌恶处罚的人,就会丢掉国家法定的职责,玩弄个人手段,互相包庇利用。臣下不顾及君主而在朝外忙于个人私交,利用机会引进他的党羽,那么这些臣下所用来为君主尽力的心思就少了。臣下私交多了,党羽多了,朝廷内外结成死党,虽然有了大的罪过,为他掩盖罪过的人却很多。因此忠臣无罪却遭遇危难而死,奸邪之臣没有功劳却坐享安乐利益。忠臣之所以遭遇危难并不是因为有罪,那么良臣就会隐退不出;奸邪之臣坐享安乐利益不是因他们有功,那么奸臣就能得到进用: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如果像这样,群臣就会废弃法度而设法捞取个人权势,不把国家的法令当回事了。屡次进出奸臣的家门,一次也不到君主的朝廷去;天天想着自己的好处,一次也不考虑君主国家的利益。君主的下属官吏虽然很多,但都不是朝廷所需要用来尊崇君主的;各种官员虽然一应俱全,但却不是君主所需要用来担任国家大事的。这样就使君主虽有一国之君的名声,实际上则要依附群臣的私家。所以下臣我说:衰亡的国家朝廷中没有人。朝廷里没有人,不是朝廷中的臣子少了。私家致力于相互谋利,不努力于富强国家;大臣们致力于相互尊崇,不努力于尊崇君主;小臣们则拿国家的俸禄去培养私交,不把官职当回事。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君主在上面不依法决断政事,而听任下面的大臣胡作非为。所以圣明的君主用法 制来选拔人才,不凭自己的意愿来用人;按法制来考核臣下的功勋,而不靠自己的主观来推测。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没,坏人无从掩饰,徒有虚名的人不能进用,遭受诽谤的人不能被免职,那么君主就能明辨臣下的功过是非而国家就容易治理,所以君主用法就可以了。
贤能的人做臣子,向北面朝见君主行礼,忠心不二。在朝廷任职不敢推辞卑贱的任务,在军队不敢拒绝危难的战事;顺从君主的指使,遵守君主的法令,一心一意等待君主的命令,而无个人的是非之见。所以臣子有口不为自己的私利辩说,有眼不为个人的目的察看,而君主能完全加以控制。做人臣的,就像人的手一样,上面用手来修饰头,下面用手来修饰脚;遇到冷暖寒热的侵袭,不得不用手来护卫身体;遇到宝剑逼近身体的时候,不得不用手来格斗。不私心偏袒贤能而有智慧的大臣,不偏爱侍奉有才能的人。所以臣民不跨越乡里到别的地方去交游,没有百里以外的亲戚。贵者和贱者不超越名分界限,愚者和智者以法为准则而立身社会,这是国家治理到了最好的境地。现在那些人轻视朝廷的官爵俸禄,随便就离开自己的君主而另外选择主人,我不认为这种行为是方正的。进言欺诈、违背法令,违反君主的意愿强行劝谏,我不认为这种行为可称为忠。施行恩惠赐与利益,收买人心来抬高自己的名声,我不认为这样的行为能称为仁。逃离社会去隐居,而用欺诈的言论非议君主,我不认为这种行为能称为义。出使其他诸侯国,损耗自己的国家,趁国家危急的时候,威吓自己国家的君主说“要和其他国家结交离开了我就不可能亲近,和其他国家的怨仇没有我就不能解开”而君主就相信他,把国家听任他来处理,他就贬低君主的名声来炫耀自己,损耗国家的财富来为自己的私家谋利,我不认为这种行为是智。这几件事,是动乱社会流行的说法,但却是先王的法令所摒绝的。先王的法令说:“臣下不要逞自己的私威,不要谋求自己的私利,顺从君主的旨意;不要违法作恶,要遵循君主指引的道路。”古时候治理得很好的国家的臣民,奉行国家的法令,抛弃结党谋私的手段,专心一意为君主办事,一切等待君主的任用。
做君主的如果要亲自考察百官,那么就会时间不够用,精力供应不足。况且君主使用眼睛,臣下就会修饰外观;君主使用耳朵,臣下就会修饰声音;君主使用思虑,臣下就会夸夸其谈。先王因为靠耳、目、思虑三者是不够的,所以放弃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依靠法术,严明赏罚。先王掌握了“因法数,审赏罚”的要领,所以法令简要而权威不受侵害。独自控制着天下的一切,聪明机巧的人也不能玩弄他们的奸诈,阴险浮躁的人不能施展他们的谄媚口才,奸邪的人就没有什么可依靠的了。臣子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也不敢擅改君主的口令;处在郎中的位置,也不敢隐瞒好事掩饰坏事;朝廷的群臣在下面,都直接将个人微薄的力量汇集到君主那里,不敢相互逾越职守。所以君主就会觉得事情不够办而每天都有闲暇,这是君主任用权势使它这样的。
人臣侵犯他的君主,正如地形一样,是逐渐地改变的,让君主迷失方向,东西方位都改变了还不自知。所以先王要设置司南仪器来帮助测定东、西方向。因此圣明的君主使他的群臣不在法令规定之外打主意,不在法令规定之内随便施加恩惠,一举一动都要依法而行。峻法,是用来禁止过错、防止谋私的方法;严刑,是用来贯彻命令、惩治臣下的手段。威势不能君臣同时树立,权力不能君臣共同拥有。威势和权力如果君臣共同拥有,那么各种违法的活动就会明目张胆地进行;执法不坚决落实,君主就会有危险;执行刑罚不果断,奸邪就不能制服了。所以说:巧妙的木匠用肉眼来测度结果也合乎绳墨,但首先一定要依据规矩来作为法度;智慧极高的人虽能很快把事情做得合适,但必须以先王的法制为标准。因此用墨线来量直,弯曲的木头就要被砍削;用准来测量是否平,那么凸出的部分就要被削掉;用秤来称重量,那么重的就要减些给轻的;设置斗石来量多少,那么多的就要减些给少的。所以用法来治国,就是用法作为标准来衡量事物罢了。法令不偏袒权贵,绳墨不迁就曲木。法令施加到人的身上,有智慧的人不能用言辞来辩解,勇敢的人不能用武力来抗争。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好事不漏掉普通百姓。因此纠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混乱而判断谬误,削除多余的而纠正错误,统一人们的行为使合乎规范,没有比法更好的了。整治官吏而威镇百姓,遏止过于懈怠的行为,制止诈伪的发生,没有比刑更顶用的了。刑罚严厉,臣下就不敢凭高贵的地位轻视那些低贱的人;法令严明,那么君主就能得到尊崇而不会被侵犯。君主得到尊崇而不会被侵犯,那么君主就会强大而掌握着治国的要领,所以先王把它看得很重并将它传下来。君主如果放弃法制而用私意办事,那君臣之间就没有区别了。 (三)简单心得 法度,是国家强弱,治乱的关键。
选拔人才,“使法择人,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不“以誉进能”。
臣子修为:“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虚心以待令”和“具以待任”与“诈说逆法,倍主强谏”成对比,忠奸立辨。
法令要领:因法数,审赏罚。
结合生活:工作中、家庭中干过很多“诈说逆法,倍主强谏”的蠢事,还自以为忠直 没做好“臣子”本分。
(四)朗诵(吟诵)已上传至企业微信微盘
二、二柄 (一)查字正音 柄:“丙”是“柄”的本字。丙,甲骨文  假借“穴”,表示插入石器孔洞的握柄。当“丙”的“握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木”另造“柄”代替。柄,甲骨文    ( 木,棍棒)   ( 穴,石器的孔洞),表示穿过石器孔洞,作为握具的木棍。 造字本义:名词,穿在石器孔洞中的木棍手把(二)翻译 圣明的君主所用来控制他的臣下的工具,只是两种权柄而已。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什么叫刑和德呢?回答是:杀戮就叫做刑,奖赏就叫做德。做人臣的害怕刑罚而想从奖赏获利,因此君主独自使用刑罚和奖赏,那么群臣就畏惧君主的威势而趋向君主奖赏的利诱。可是世上的奸臣却不是这样,他们对自己所讨厌的人,就能从君主那里窃取刑罚而治他的罪;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他们又能从君主那里窃取奖赏而赏赐给他。如果君主不能使赏罚的威势和权力从自己手中发出,听由他的大臣窃取自己的权柄而施行自己的赏罚,那么整个国家的人就都害怕奸臣而轻视君主,投靠奸臣而背离君主。这就是君主失去了刑德二柄的祸患。老虎之所以能制服狗的原因,在于虎有锋利的爪牙,假如让虎去掉锋利的爪牙而让狗来用它,那么虎就反而要被狗制服了。君主靠的就是用刑德二柄来制服臣下,如果统驭臣下的君主舍弃了刑德二柄而让臣下来使用它,那么君主就反会被臣下制服了。所以田常从君主那里求得爵禄而赏赐给群臣,采用小斗斛进大斗斛出的办法向百姓施行恩惠,这样齐简公就失去了奖赏这一权柄而田常却使用了它,所以齐简公就被田常攻杀了。子罕对宋桓侯说:“奖励赏赐,是老百姓所喜爱的,君主您自己施行;杀戮刑罚,是老百姓所厌恶的,下臣我请求来掌管。”因此宋桓侯失去了刑罚这一权柄而子罕却使用了它。所以宋桓侯被劫杀了。田常只采用了奖赏而齐简公就被攻杀,子罕只采用了刑罚而宋桓侯就被劫杀。如果当今做臣下的统摄了奖赏和刑罚的大权,那么君主的危险就比齐简公、宋桓侯还要严重。因此被劫杀被蒙蔽的君主,同时失去了刑德二柄而让臣下使用,这样还不身危国亡的,还从未有过。 君主想要禁绝奸邪,就要仔细审察形名是否相合;形和名,就是言论和事实。做人臣的陈述他的主张,君主就根据他的言论而授予他事情,又专就他所做的事情责求他相应的功效。功效与他做的事情相当,事情和他的言论相当,就奖赏他;功效和他所做的事不相当,事情和他的言论不相当,就惩罚他。所以群臣的言论大而功效小的就惩罚他,不是惩罚他功效小,是惩罚他的功效和言论不相当;群臣说小了而功效大也要惩罚,不是不喜欢臣下建立了大的功效,是因为他的言行不符的危害比立下了大功还大,所以就惩罚他。从前韩昭侯酒醉后睡着了,掌管君主帽子的官员见到韩昭侯冷,就拿衣服盖到韩昭侯身上,韩昭侯醒来后很高兴,问身边的侍从说:“是谁给我盖上的衣服?”身边的侍从回答说:“是负责帽子的官员。”韩昭侯因此同时治了负责帽子的官员和负责衣服的官员的罪。韩昭侯治负责衣服官员的罪,是因为他失职了;治负责帽子的官员的罪,是因为他超越了自己的职权。韩昭侯不是喜欢受冷,是因为违反官员职责的危害比受寒冷更大。所以圣明的君主蓄养臣下,臣下不能超越自己的职权去立功,不能陈述不适当的意见。超越自己的职权要严惩,意见不适当要治罪。臣下要恪守自己的职责,他所说的话都要与事实相符,那么臣下就不能结成朋党营私舞弊了。 君主有两种祸患:如果任用贤人,那么臣下就会借贤能的名声来劫持他的君主;随意地选用人才,那么事情就会败坏而不成功。所以君主喜欢用贤能的人,那么群臣就会修饰他的行为来迎合他的君主的心愿,这样群臣的真情就不会表现出来;群臣的真情不呈现出来,那么君主就无法分辨出臣下的好坏了。所以越王勾践喜爱勇敢而民众就大都不怕死;楚灵王喜欢细腰就使楚国有很多人为使腰变细节食饿死;齐桓公嫉妒男人而喜好女色,竖刁因此自行阉割而治理宫内的事;齐桓公喜爱美味,易牙就蒸了自己儿子的头进献给桓公;燕王子哙喜爱贤才准备将王位让贤,子之就表面上不接受燕王的位置。所以君主表现出厌恶什么,那么群臣就会把这方面的事隐藏起来;君主表现出爱好什么,那么群臣就会假称自己有这方面的才能。君主的欲望表现出来,群臣就会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态。这样的结果,子哙因为让位子之的混乱而死亡,齐桓 公尸体的蛆虫爬到门外而得不到安葬。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君主把自己的真情显露给臣下而被臣下利用的祸患。人臣的真实本心并不一定会爱他们的君主,而只是因为看重利益的缘故。如果君主不掩饰自己的真情,不隐藏起自己准备要做的事情,而让人臣有机会借此来侵犯他的君主,那么群臣要做子之、田常就不难了。因此说:“君主不表现出自己的好恶,群臣就会显现他们的本来面目。”群臣显现出他们的本来面目,那么君主就不会受到蒙蔽了。 (三)简明心得 二柄,刑与赏。赏善罚恶以遵义。人臣“畏诛罚而利庆赏”是二柄发挥作用的原因 君主必须独自掌握这两种权柄。
赏罚依据 :审合刑名。功当其事,事当其言,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罚。言大而功小者罚,罚功不当名;言小而功大者罚,罚不当名害甚于有大功。
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这个也是家庭工作中需要遵守的原则。
人主二患:任贤妄举。当掩其情,匿其端,去好去恶,才能群臣见素。选贤任能都得依法度行事。
(四)朗诵(吟诵)已上传至企业微信微盘
三、扬权 (一)查字正音 扬;“揚”的甲骨文借用“昜”  (日 下),表示在阳光照耀下突出、鲜明。揚,金文字形多样化,基本字件有  ( 执,手持)、  ( 丮,即“执”)、  ( 玉)、  ( 举玉让阳光照耀)、  ( 日),强调显耀宝贝。篆文    ( 手,执,举)   ( 昜,日照),表示高举在日光下。 造字本义:动词,将玉石高举在空中,让阳光透射玉石,以彰显玉石的剔透晶莹权: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勸”的省略,表示上级勉励下级。權,金文    ( 木,杖)   ( 雚,即“勸”,上级勉励下级),表示手杖所代表的上对下的支配资格。 造字本义:名词,手杖所代表的决策、支配的资格,影响环境的势力。 (二)翻译 自然有必然的趋势,人类有普遍的法则。香脆鲜美的食物,肥美浓厚的醇酒,虽然吃在口里很甜美但却会对身体有害;细膩的肤色和洁白的牙齿,虽然令人生爱怜之情却要耗费你的精气。因此去掉这些过分的和过度的,身体就不会受到损害。权谋不要表现出来,它的本色是自然无为的。事情要由四方的臣去做,而国家的最高权力却在中央君主手里。圣人掌握着国家的关键,四方的臣民就来效力。君主用虚静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他们会自然用上自己的才能。君主既已胸怀中包藏四海,就可从静中观察臣子的动态。辅佐的大臣既已按法制设立,君主就只要打开自己的耳目考察他们的行为。不要经常变更,要按自然与人类的普遍法则行动。坚持这样做不要停止,这就叫做按事理办事。 事物都有它适宜的用处,才能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各自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所以君主可以无为而治。让鸡来负责报晓,让猫来负责捉鼠臣下像这样都使用他们的才能,君主就可以无所事事了。君主如果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就会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不当。君主自夸自大而喜好贤能,就会被臣下所欺骗;君主喜欢卖弄口才和智慧,臣下就会利用这种特性行骗。君主和臣下的地位和作用颠倒了,国家就治理不好。 以道的原则治理国家,要把确定客观事物的名称摆在首位。名称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事物的性质就明确了;名称有偏差事物就捉摸不定。所以圣明的人把握道而虚静以待,名称要让它所反映的内容确定,让事物依自己的性质去确定。君主不表现出自己的才能,臣下就会显现出自己真正的本色。依据其本色而任用他们,使他们自行办理政事;依据他们的本色而分派事情,他们将自动地去承担办理政事。正确地运用这种原则来安排臣下,使臣下都能自行地完成任务。君主以臣下的主张来举用他,不知他的主张是否恰当,就去考察它付诸行动后的效果,效果和主张相符,那就根据结果予以奖赏。赏罚二者都确实兑现了,臣下就会贡献出真诚。 君主应谨慎地处理自己的政事,等待天的命令。不要失去了国家的权柄,这样才能成为圣人。圣人的治理原则,是去掉个人的智巧;个人的智巧不去掉,就难以把这个原则作为治国的常规。一般人任用智巧,自身就会多遭祸殃;君主如果使用智巧,他的国家就会危殆灭亡。依据自然的法则,推及事物的具体道理,考察事物寻根问底,这样周而复始。使认识产生于虚静地观察事物之后,从来不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凡是君主所遇到的祸患,一定是由于片面地赞同某一方面的意见;态度真诚而不轻易赞同某一方面的意见,民众就会一致服从君主。
道是广大而没有具体形状的,德是内含着理而普遍存在的。至于万物,都是自然地吸取了道、德的内在之理而形成的,可不与它们一同停息。道,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它根据对事物的考核而给予它们不同的名称,让它们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和死亡。考察它们的名称各不相同,而“以道观之”则实质没有区别。所以说:道与万物是不同的,德和阴阳是不一样的,衡器和它衡量的轻重是不相同的,墨线和它所矫正的凹凸不平的部分不同,和这种定音器与由于受燥湿影响而形成声音变化不同,君主和群臣不相同。以上这六种具体的事物,都是道衍化出来的。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叫做一。因此圣明的君主尊重道那独无二的样子。君主和臣下遵循的原则不同,臣下用自己的主张向君主祈求。君主操纵着臣下的主张,臣下贡献出他们的事功,臣下的事功和他们向君主进献的主张符合了,君臣上下的关系就和谐了。 君主听取分辨臣下言论的原则,是要用臣下发表出来的言论,反过来作为他们所贡献事功的检验根据。所以要审核言论来确定职位,弄清是非界限来辨析臣下的类别。听取考察臣下言辞的方法,要像喝醉酒的样子。臣下摇唇鼓舌,君主我却不发一言;臣下鼓舌摇唇,君主我越发装成糊涂的样子。臣下自己分析他们的意见,君主我则由此而知道他们的意图;正确的和错误的意见都集中到君主手里,但君主却不与他们一起讨论。虚静无为,是道本来的面貌;验证和连结事物,是由事物的实际情形决定的。用连结事物的方法来全面加以验证,用合乎虚静之道的原则来交互衡量。树木的根本和主干不移动,那么怎么摇动它也不会有失。尽管臣下动摇和扰乱君主,君主仍要以无为的原则处理一切。君主表现出喜爱,臣下就会讨好多事;君主表现出厌恶,臣下就会同样怨恨某种事物。所以君主要去掉爱憎的表现,使内心虚空成为容纳道的住所。君主不和臣下共同拥有权力,臣下就会尊敬君主;君主不和臣下讨论事情,让臣下单独去做事情。君主应紧紧地把门关上,从内室窥视庭院的动静,咫尺间微小的事物,一切都纳入到君主的视野。认为该奖赏的就奖赏,认为该惩罚的就惩罚。赏罚的根据在于臣下的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做的好事和坏事一定会得到相应的赏罚,谁还敢不忠诚老实?法度规则既已具备了,其他方面就都可端正了。
君主不神秘莫测,臣下将有造成奸诈的依据;君主处理事情不当,臣下就会作为常例来接引。像天和地那样,这才叫做平正;像地和天那样,哪有什么亲近和疏远?能够像天地那样行事,就可以称为圣人。想把宫廷之内治理好,必须设置左右近臣而又不亲近他们;想把宫廷以外洽理好,每个官职只设置一个专人;不让他们放肆行动,怎么会出现侵职越权的事?大臣的门下,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有很多人投奔。凡是治理达到最佳境地,臣下就不能结党营私。规定人臣的主张和事功必须切合,臣民就会格守他的职责。舍弃这种办法而寻求别的方法,这就叫最大的迷惑。刁滑狡诈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奸邪之臣就会布满君主的四周。所以说:不要使别人太富裕而自己要向他借贷,不要使别人太尊贵而自己反而受到逼迫,不要专门相信一个人而丢失了自己的都城和国家。小腿比大腿还粗,就会难以小步快跑。君主如果失去了神秘莫测之术,奸臣就会紧随其后。君主如果不知情,这些如老虎一样的奸臣就会伪装成狗。君主如果不及早制止,狗就会不断增加。等到那些奸臣成了群,他们就会杀掉君主。作为一个君主而没有臣下,那这个君主也就没有国家。君主施行法令,如虎的奸臣就害怕;君主施行刑罚,如虎的奸臣就会安静驯服。法令刑罚如果真正执行了,如虎的奸臣也会重新做人,恢复他作为人的本来面目。 准备治理好国家,一定要像砍伐丛生的杂草一样斩除朋党;不斩除草丛般的朋党,朋党将聚集得越来越多。想要治理好国境,一定要将奖赏控制在适当程度;不将奖赏控制在适当程度,乱臣的要求就会越提越多。他们提出要求我就给予,这等于借给仇人斧头;借给仇人斧头是不可行的,他将用这把斧头来砍我。黄帝有句话说:“君臣上下一天内就有上百次冲突。”臣下隐匿他们的私情,用以试探君主;君主操纵法度,用来制裁臣下。设立法度,是君主的法宝;形成朋党,是臣子的法宝。臣下之所以还不敢弑君篡位,是他的朋党还没有形成。所以君主在法度方面有一点偏差,臣下就会利用它谋取巨大的利益。统治国家的君主,不使分封出去的都邑扩大;恪守为臣原则的臣子,不会使属下的私家尊贵起来。懂得治国之道的君主,不使他的臣下显贵起来;使臣下富裕显贵起来,他就将会取代自己。君主防备危险发生的办法,是赶快立继位的太子,祸患就无从发生。在宫廷内搜索奸臣在宫廷外防御奸邪,君主一定要亲自掌握法度。对于势力大的要削弱他的力量,对于势力弱的可适当增加一些。削弱和增加都要有分寸,不要使臣下趁机勾结起来,共同欺侮君主。削弱要像月亮那样逐渐变小,增加要像物体受热那样逐渐变大。法令简明而惩罚谨慎,对该罚的人都要惩罚。
不要放松你的弓,要防止一只鸟窝中有两只雄鸟。一只鸟窝有两只雄鸟,彼此就会发出争斗叫唤的声音。豺狼钻进了羊圈,羊群的数量就不会增多。一个家庭有两个人同时尊责、家务就没有一件能决定。夫妇俩同时主持家务,儿子就会无所适从。 做君主的,应当经常削剪臣下的树干,不要让他们的树木枝叶茂密;臣下的树干枝叶茂密,将会把朝廷堵塞起来,私家的门下就会充实富裕,朝廷的衙门就会门可罗雀,君主就将会被壅蔽围困。君主经常削剪树木,不要使树枝向外伸展,树枝向外伸展,将会逼迫君主的住处。经常削剪树木,不要使树枝大树干小;树枝大树干小,将经不起春风的吹拂;经不起春风的吹拂、树枝就会损害树干。太子以外的公子太多,嫡长子一系就要担忧而哀吟了。制止他们的方法,就是要经常削剪树木,不要使树枝太茂盛了。树木经常被削剪,枝叶一样聚集的朋党就离散了。将树的和树干都掘起来了、大树就没有神气了。将奸党势力雄厚的深潭填起来、不要让水奔腾咆哮。探测臣下和公子心中的阴谋剥夺掉他们的权势。君主使用自己的权势,要像雷电一样迅疾果断。 (三)简明心得 以前一提君主,就想到封建,独裁。学习经典知道,君主是替天行道的人。“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
而“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确实点出了现在家庭的问题所在。
(四)朗诵(吟诵)已上传至企业微信微盘
四、八奸 (一)查字正音 奸: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武器。奸,金文    ( 干,武器,代表侵略)   ( 每,妇女),表示入侵者强暴妇女。造字本义:动词,入侵者强暴被俘女子 (二)翻译 大凡人臣所用来造成他们的奸诈目的的手段共有八种:第一种叫“同床”。什么叫“同床”呢?“同床”就是说宠幸的夫人,受偏爱的年轻美貌的姬妾,她们善于谄媚和利用自己的美色,这些都是君主所迷惑的对象。她们在君主居于后宫享乐的时候,酒醉饭饱之际,来请求她们想得到的东西,这是君主一定听从的手段。做人臣的在后宫用金玉财宝来侍奉她们,让她们迷惑君主而答应人臣请托的事情,这就叫做“同床”。第二种叫“在旁”。什么叫“在旁”呢?就是指优笑、侏儒,以及君主身边的亲信、侍从。这些人在君主还没有下达命令时就开始点头哈腰,还未指派他们任务时已唯唯诺诺,君主的意图还未表达出来他们已按君主将要表达的意思去办事了,察言观色事先猜测到君主的心意。这些人都和君主一同进出,一同应对,只要他们统一口径和行动就可以改变君主的心意。做人臣的在宫内用珍贵的玩物和宝物来贿赂他们,在宫外为他们干不法的事,让他们去影响君主,这就叫“在旁”。第三种叫“父兄”。什么叫“父兄”呢?“父兄”是指君主的兄弟和叔伯,他们是君主所亲近宠爱的人;大臣和朝廷的官吏,是和君主一起谋划国事的人。这些人都是竭尽全力为君主出谋划策,而君主一定会听从的。做人臣的用音乐和美女来侍奉君主的兄弟或叔伯,用花言巧语来收买朝廷的大臣和官吏,让他们在关键时刻为自己的事情游说,事成之后就为他们晋爵加禄,用来鼓励他们进一步为自己卖力,使他们来干扰君主,这就叫做“父兄”。第四种叫“养殃”。什么叫“养殃”呢?“养殃”是指君 主喜爱修饰宫殿居室楼台池沼,装饰打扮子女狗马来使自己欢心,这个就是君主的祸殃。做人臣的就用尽民力来精心装饰君主的宫殿居室楼台池沼,加重百姓的赋税来打扮子女狗马,用来博得君主的欢心而扰乱君主的心意,以便君主顺从他们的欲求,而在这中间达到自己谋私的目 的,这就叫做“养殃”。第五种叫“民萌”。什么叫“民萌”呢?“民萌”是指人臣散发公家的财物来取悦人民,施行小恩小惠来收买百姓,使朝廷和百姓都称颂赞美自己,以蒙蔽君主而使他们的欲望得逞,这就叫做“民萌”。第六种叫“流行”。什么叫“流行”呢?“流行”是说做君主的人本来就闭塞着与人交流的渠道,很少听到各种议论,很容易被动听的辩说左右。做人臣的便搜求国内外的辩士,豢养了本国能说会道的人,让他们去向君主为自己进言。辩士们用华美而流利的言辞,有利的形势来开导他,用祸患来恐吓他,编造虚假的言辞来损害君主,这就叫做“流行”。第七种叫“威强”。什么叫“威强”呢?“威强”是说君主以群臣百姓为自己的强大威势。群臣百姓认为好的,那么君主就认为好;不是群臣百姓认为好的,那么君主也就不认为是好的。做人臣的聚集起大群刺客,豢养了一批亡命之徒,以显扬自己的威风,以表明拥护自己的人必有好处,不拥护自己的人一定会被处死,用以恐吓群臣百姓而实行自己的私心,这就叫做“威强”。第八种叫“四方”。什么叫“四方”呢?“四方”是说,作为一个君主,自己国家小,就要侍奉大国;自己国家军队弱,就害怕军队强大的国家。大国所索取的,小国一定会听从;强大的军队逼近,弱小的军队一定会屈服。做人臣的,便加重百姓的赋税,用尽国库的贮备,耗空国家的力量来侍奉大国,借用大国的威力来诱迫自己的君主,让他恐惧,这就叫做“四方”。以上总共八条,都是人臣所用来完成他们的奸道,当代的君主所以被堵塞挟持,以至于失掉自己所有权势的原因,君主对此是不可以不明察的。
圣明的君主对于后宫的人,享受她们的美色而不理睬她们的禀告,不让她们有私人的请求。对于身边的近侍,使用他们但要考察他们说的话,不让他们夸大其辞。对父兄和大臣,听取他们的意见,一定要用惩罚措施来使用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意见的后果担保,不要让他们随意胡乱举荐。对于观赏玩乐的东西,一定要使它在法令上有所依据,不能让人臣擅自进献或撤裁,不让群臣揣度到君主的心意。对于恩惠的实施,发放国库的财物,分发官仓的粮食,一切利于老百姓的事,一定要用君主的名义,不能让人臣私自收获恩德。对于辩说议论,赞美称颂的人所称颂的,诽谤批评的人所憎恶的,一定要落实他们的才能,查明他们的过失,不能让群臣相互吹捧或诽谤。对于有勇力的人,作战立功不能破格奖赏,乡邑私斗不能赦免罪行,不能让群臣利用个人财富收买有勇力的人。对于其他诸侯国的索求,合法的就答应,不合法的就拒绝。被称为亡国之君的,不一定是丧失了自己的国家,而是虽有国家,却不真正属于自己所有了。让人臣以外国的力量控制了国内,那么也就等于说君主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听从大国的要求目的是为了挽救国家的灭亡,但灭亡的速度比不听从大国的索求还快,因此就不听从大国的要求。群臣知道君主不会听从大国的,就不会到国外去结交;各诸侯国知道自己的要求这个国家的君主不会听从,就不会接受该国的臣子对自己君主的胡言乱语了。
圣明的君主施行官职和爵禄的目的,是为了用来提拔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并奖励励有功劳的人。所以说,有德才的人享受丰厚的俸禄,担任很高的官职;功劳大的人获得尊贵的爵位,享有丰厚的赏赐。任命贤德的人官职要估计到他的才能授予于臣下爵禄要考量他的功劳是否相称。 因此贤德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而为君主效力,有功劳的人乐于向君进献自己的功业,所以君主的事情能办成而臣下的功业能建立。现在却不是这样,不考核一个人是否贤德,不评定一个人是否有动劳,任用诸侯所看重的人,听信左右近侍的禀告,君主的叔伯和兄弟向君主请求爵禄,而在朝堂之下出卖官爵用来收获私利和树立自己的私人党羽。所以钱财多的人就买官而成为尊贵的人,同君主左右近侍交往的人,通过请托而成为权势显赫的人。有功劳的大臣得不到评定,官职的变动颠倒混乱。因此官吏都懈怠职事而忙着到国外去结交诸侯,抛弃事业而追求财利。所以有德才的人事业懈怠而不努力做事,有功劳的人堕落而轻慢自己的职业,这是亡国的风气啊。 (三)简明心得 一同床,二在旁,三父兄,四养殃,五民萌,六流行,七威强,八四方。与其防八奸,不如铲除奸邪生存的土壤,也就是君主在道,以明照下,以法治国。 (四)朗诵(吟诵)已上传至企业微信微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