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1-4-17 22:06 编辑
第一周 第7天 20210417
今天的任务:适当联系昨天内容
盛神法五龙 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
完成以下语句: 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1、查字,正音 化:化,甲骨文 ( 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 ( 一个头朝下入土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头朝下的“人” 写成“匕”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中医称固体食物从撑胃到变成流质的过程为“消”;称流质在肠道被吸收、合成养分的过程为“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化,教化施行。字形采用“人、匕”会义。
归:歸,甲骨文 ( ,兵符,代表中央朝廷授权的军政权力) ( 方,方国、边境势力),表示边境方国依附中央,获得中央的军政授权。繁体甲骨文 将“方” 写成 ,并加“止” (终结、停止),表示停止与中央朝廷的对抗。有的甲骨文 将“止” 写成似“爪”又似“帚”的 。有的甲骨文 误将本为“止”的 与“方” 所组成的 ,混写成了“帚”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加“行” ,表示与中央朝廷保持来往。有的金文 加“口” (讲和),表示讲和调停。有的金文 加“辵” 。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兵符“ ” 和“行” 的上半部,合写成“ ” 。 造字本义:动词,边境方国顺服中央朝廷,获得军政授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略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归” ,依据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歸,女嫁也。从止,从婦省,聲。,籒文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归,女子出嫁。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采用“”作声旁。,这是籀文写法的“歸”字,省去了“”。
于:“于”是“竽”的本字。于,甲骨文 (( 于,即“竽”,竹管吹奏乐器) ( 凹凸曲折),表示竽管乐音起伏迂回。在有柄的吹奏乐器“丂” (参见“号”、“可”)的手柄部位加一横,表示手握乐器;凹凸曲折的符号 ,表示乐音婉转起伏。简体甲骨文 省去凹凸起伏的符号。金文 、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有所变形。 造字本义:名词,婉转起伏的竽管乐音。隶书 恢复简体金文字形。当“于”的“竹笛”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竹”另造“竽”代替。由于“于”(男女新婚仪式上必备的音乐演奏)与“於”(成双成对的鸟儿比翼齐飞)读音相同,而且含义存在内在关联,古人于是有时假借“于”代替“於”。《汉字简化方案》用“于”合并代替“於”。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亏之屬皆從亏。今變隸作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于,即“於”,像气息的舒张与亏缺。字形采用“丂、一”会义。“一”代替气息平缓。所有与亏相关的字,都采用“亏”作边旁。现今 “於”简化写作“于”。
身:“身”与“孕”本同源,后分化。身,甲骨文 ( 腹部隆起的人) ( 被包裹在里面的“子”,即胎儿),表示妇女腹部隆起,怀胎孕子。有的甲骨文 用“女” 代替“人” ,强调妇女怀孕。简体甲骨文 写成指事字:在隆起的腹部 内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怀孕。金文 ( 孕妇) ( 十,是“又”的变形,用手抓),表示孕妇手抚腹部,或用手托着大肚子,减轻沉甸甸的肚子给身体的负担。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十”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妇女腹部隆起,怀胎孕子。隶化后的楷书字形 中,篆文的“人”形 消失。当“身”的动词“怀孕”本义消失后,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的包围结构调整上下结构,另造“孕”代替。在甲骨文里,半圆在“人”的前部为“身”(孕) ;半圆在“人”的后部为“臀” ;半圆在“又”(手臂)的下方为“肱”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身,躳也。象人之身。从人,厂聲。凡身之屬皆从身。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身,躯体。像人的身体。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厂”作声旁。所有与身相关的字,都采用“身”作边旁。
谓: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喟”的省略,表示深深地叹息、感慨。謂,金文 ( 言,说话) ( 胃,即“喟”,深深地叹息、感慨),表示感慨、喟叹着说话。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感慨、喟叹着不发不快的评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简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胃” 简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谓”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謂,報也。从言,胃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谓,报告。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胃”作声旁。
之:之,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止” ( 脚)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脚踏大地。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足履平地,徒步前往。隶书 严重变形。楷书 承续隶书字形,“止”形消失。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 作边旁。
真:“真”与“貞”同源,后分化。真,甲骨文 ( 人,巫师) ( 鼎,祭祀神器),表示用神鼎祭祀占卜的巫师。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巫师)写成“卜” (神杖),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匕” ,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篆文 则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 造字本义:名词,占卜如验的贞人,贞卜高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匕” 写成“十”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具” ,至此字形面目全非。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眞,僊人變形而登天也。从匕,从目,从乚,八所乘载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真:长生不死的人变形升天。字形采用“匕、目、乚、八”会义,“八”表示仙人升天所乘坐的东西。
人:人,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 造字本义:名词,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隶书 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 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从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人,天地间品性最高贵的生物。这是籀文字形。字形像垂着手臂、挺着腿胫的形象。所有与人相关的字,都采用“人”作边旁。
者:“者”是“煮”和“诸”的本字。者,甲骨文 ( 像木柴着火,火星喷溅) ( 火,火堆),表示古代部落燃烧篝火,用以煮食,聚众社交。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底部的“火” 写成“口” (言说),表示部落成员围绕火堆漫谈交流。有的金文 将“口” 写成“曰” ,明确“者”的“言说”含义。篆文 将金文 字形中的 写成 ,将“曰” 写成“白” (说清楚),进一步强调“者”的“言说”主题。 造字本义:动词,古代部落生火煮食,聚众漫谈。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木” 形和“火星” 模糊难辨的 写成不知所云的 ,至此“者”的字形中“木”与“火星”形状完全消失。楷书 则将隶书字形中的 写成“土” 加“撇” 的 。当“者”的“生火煮食”本义消失后,再加“火”另造“煮”代替;当“者”的“聚众而谈”含义消失后,再加“言”另造“诸”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者,別事詞也。从白,聲。,古文旅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者,表示事物判断的代词。字形采用“白”作边旁,是声旁。,是古文的“旅”字。
同:同,甲骨文 ( 凡,众人夯地的多柄夯桩) ( 口,劳动号子),表示夯地的号子。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略有变形。 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在兴桩夯地时用号子统一用力节奏。隶书 继承篆文字形。多柄夯具 叫“凡”;众人喊着统一的号子、用“凡” 夯地叫“同”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同,合會也。从,从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同,会合。字形采用“、口”会义。
天:天,甲骨文 ( 口,即“日”的简写,太阳) ( 大,成年人),表示人的头顶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有的甲骨文 将“大” 写成“夫” 。有的甲骨文 用“上”代替“日”: ( 上,与地相对的空间) ( 大,成年人),表示在人的头顶之上的太空。有的甲骨文 将“上” 和“大” 混写。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上” 简写成“一”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人类头顶上方的太空苍穹。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天,头顶。至高无上,字形由“一、大”构成。
而:“而”是“耏”的本字。而,甲骨文 ( 口,嘴巴) ( 下垂的须发),表示垂在下巴的长须。简体甲骨文 把“口” 形简化成下唇的形状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下巴形状 简化成一横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须束 写成 。有的金文 有所变形,误将独体字拆写成上下两部分。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下巴上的胡须。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当“而”的“胡须”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彡” (毛发)另造“耏”代替。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从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而,脸颊上的络腮胡子。字形像毛发之形。《周礼》上有句子说,“振作起它的麟和脸颊上的毛”。所有与而相关的字,都采用“而”作边 旁。
合:合,甲骨文 ( 口,向下的张开的嘴巴) ( 口,向上张开的嘴巴),表示两口相接。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接吻亲嘴,调情相爱。隶书 将篆文字形上部的“口” 拆写成“人” 、“一” 的组合结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合,合口也。从亼,从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合,口相合。字形采用“亼、口”会义。
道:“道”是“導”(导)的本字。道,甲骨文 ( 行,四通的大路) ( 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 用“首”和“止” 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首” 表示动脑筋;“止” 表示行走, 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 用“又” (抓)代替“止” (行走),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 用由“爪” ( 抓)、“又” (抓)、“曰” (说明)构成的 代替 ,强调“牵引、说明、向导”的含义。篆文 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 和“曰” 。 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道,人们所走的路。字形采用“辵、首”会义。直达的大路叫作“道”。
执:“執”是“挚”的本字。執,甲骨文 ( 幸,拷手的枷锁) ( 丮,伸出双手的人),表示一个人的双手被锁在木枷里。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木枷“幸”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幸” 写成 ,同时将金文字形中伸出双手的人“丮”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用木枷锁住嫌犯双手,正式逮捕拘押。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幸”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丮”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执”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幸” 简化成“提手旁” 。当“执”的“拘押嫌犯”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手”另造“挚”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執,捕罪人也。从丮,从幸,幸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执,抓捕罪人。字形采用“丮、幸”会义,同时“幸”也作为声旁。
一:一,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号“一”既代表最为原始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道家鼻主老子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 造字本义:数词,最小原始单位,最小的正整数。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远古中国的数字美学,充满了朴素鸿蒙的宇宙和地球起源想象:一,代替混沌太初的整体;二,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 三,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一,开天辟地之初、万物形成之始,道立于一体化的浑沌,然后造化分出天地,化成万物。所有与一相关的字,都采用“一”作边旁。弌, 这是古文写法的“一”。
养: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羊群。養,甲骨文 ( 羊,头上长角、温顺吉祥的食草动物) ( 攴,手持鞭子),表示在山地驱赶羊群。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 ( 羊,头上长角、温顺吉祥的食草动物) ( 食,喂饲料),表示圈羊喂草。 造字本义:动词,放牧羊群。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养” ,依据狂草字形 中“食”字下部的“良”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良” 局部简化成两点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食” 简化成“介” 。古代称放牛为“牧”,称放羊为“养”。后来“养”专指圈喂家畜家禽。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養,供養也。从食,羊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养,供养。字形采用“食”作边旁,采用“羊”作声旁。
万:“万”是民间代替笔画繁复字形“萬”的俗体字。“万”是特殊指事字,是特殊指事字“千”的孪生字。千,甲骨文 在“人” 的小腿部位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不停地行走位移,当“千”引申出数词“一百的十倍数”后,字形由“迁”字代替。万,甲骨文 在“人” 的头顶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超越“千”(迁)的极限,即在造字时代的中原祖先眼里,向东有海涯,向西却有无尽的路途,西域之西,还有遥远的西域。据古籍记载,“万”姓为周代天子对进贡匈奴的赐姓。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永远走不到头的旷远西域。楷书 承续金文字形。大约秦汉时期民间用“万”引申出数词含义,代替“萬”表示一千的十倍数。“十”是打满了结的纪事绳子;“百”是不断地说(白);“千”是不断地走(迁);“万”是走不到头的旷远西域;“億”是无限地憧憬(亿)。《汉字简化方案》用“万”合并代替笔画繁复的“萬”。 类:“頪”是“類”的异体字。類,金文 ( 米,借代谷物、植物) ( 犬,借代动物、野兽) ( 頁,人头,借代思考、认识),表示观察、辨识谷物或动物。金文异体字“頪” 省去“犬”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頪” 写成 ,并将篆文字形中的“犬” 写成“大”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类”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页” 。古籍多以“類”代替“頪”。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類,種類相似,唯犬爲甚。从犬,頪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类,同一种属的事物之间相互呈现相似,这一点在犬科动物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字形采用“犬”作边旁,采用“頪”作声旁。
怀:“褱”是“懷”的本字。褱,金文 ( 衣,胸襟) ( 眔,流泪),表示将哭泣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以示爱护与安慰。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褱”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 再加“心” ( 慰藉)另造“懷”代替,强调大人慰藉伤心的幼儿。 造字本义:动词,父母将伤心哭泣的幼儿抱在胸前加以安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怀”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褱” 简写成“不”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懷,念思也。从心,褱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怀,内心挂念。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褱”作声旁。
心:心,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包形的内脏器官。金文 在包形器官 基础上增加动脉和静脉的入口管道形象 ,并在包形器官的内部增加一点表示血液的指事符号 ,整个字形像人体内包形的泵血器官。有的金文 简化血管形状。有的金文 省去表示血液的指事符号 。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人体的泵血器官,从静脉接受血液并将其压入动脉从而维持血液在整个循环系统中的流动。隶书 变形较大,至此,泵血器官的包形消失、血管形状消失。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凡心之屬皆从心。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心,人的心脏,是属于土性的臟器,藏在身躯的中央位置。字形像泵血器官的形状。也有博学之士说,心是属火的臟器。所有与心相关的 字,都采用“心”作边旁。
施: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蛇”的省略,表示蜿蜒蠕动。施,金文 ( ,是“旗”的本字,飘扬的军旗) ( 也,即“蛇”,蜿蜒蠕动),比喻军旗在风中旖旎飘动。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即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旗杆形状 写成“方”形的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旗幅形状 写成“人”形的 。 造字本义:动词,军旗在柔和的风中旖旎招展。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简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施,旗皃。从㫃,也聲。齊欒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施,旗帜飘动的样子。字形采用“㫃”作边旁,采用“也”作声旁。齐国欒施字子旗,由此可知施是旗。
德: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 ( 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 ( 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繁体甲骨文 用“行” 代替“彳”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 写成 。繁体金文 加“心” ,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有时因同音而相互假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德,升也。从彳,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无:无,篆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表示“秃头”的“兀” 字上加一横 指事符号,表示全秃,强调“兀”的程度。 造字本义:形容词,头顶全秃,没有头发。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兀” 写成 。“兀”是秃顶;“无”是全秃,完全光头。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無,亡也。从亡,無聲。无,奇字无,通于元者。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無,没有。字形采用“亡”作边旁,采用“無”作声旁。“无”,这是一个奇字,是“元”的撇画向上贯通而产生的奇字。王育说,天穹向西 北弓屈叫作“无”。
为:“爲”是“撝”和“僞”的本字;“為”是“爲”的异体字。爲,甲骨文 ( 又,抓、牵) ( 象,大型力畜),表示驯兽师手牵大象,驯化大象的野性,使大象为主人服役,劳作载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型的力畜,在严重依赖体力的远古时代,驯化大象为主人服务,在古人看来是是一项无所不能的发明。有的甲骨文 用“爪” (抓)代替“又” (抓),将“象” 写成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长鼻大口的“象” 写成长鼻大耳的“象”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象” 写成不知所云的字形 。 造字本义:动词,人工引导驯服大象,使大象掌握超越自然本能的劳动技能,变成听命于主人的劳动力。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爪”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象” 写成 。俗体楷书“為”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一撇三点的“爪” 简化成一点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为” ,依据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当“爲”引申出“用手势指引、指导”的动词含义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撝”代替,强调手势的作用;当“爲”引申出“不自然、不真实”的形容词含义后,金文再加“人”另造“僞”代替,强调自然因素之外人类主观意志的因素。古籍多以“爲”代替“為”。现代汉语将“爲”和“為”都简化成“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古文为,象兩母猴相對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为,弥猴。作为走兽的弥猴喜欢用它的爪子。爪,就是弥猴的形象特征所在。“为”的篆文字形下部像弥猴的形状。王育说:“爪的字形, 像弥猴的爪形”。,这是古文写法的“为”字,像两只弥猴相对的样子。
以:“㠯”是“以”的本字;“以”是“似”的本字。㠯,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是倒写的“巳” (新生儿),表示新生儿与父母相像。金文“㠯”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㠯” 有所变形。当“㠯”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在“巳”字基础上再加“人”另造会义字“以”代替: ( 倒写的“巳”,新生儿) ( 人,母体),表示母婴通过脐带相连。造字先人发现,母子间之所以有遗传学上的精确相似,是因为连接母子的脐带发挥神秘作用。篆文“以” 将甲骨文字形 中“巳 ”和“人” 相连的 ,分离成“㠯” 和“人” 。 造字本义:动词,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㠯”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古籍多以“以”代替“㠯”。当“以”引申为虚词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似”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㠯,用也,从反巳。賈侍中說,巳,意巳實也。象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㠯,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包:包,甲骨文 ( 胎膜) ( 人),像胎膜 里有个小人儿 。金文 像胎膜 里的胎儿 。有的金文 将胎儿“巳” 写成“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胎膜形象 写成“勹” 。 造字本义:名词,裹着胎儿的胞衣。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包”的“胞衣”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月” (肉)另造“胞”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包,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爲夫 婦。褢妊於巳,巳爲子, 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秊始寅,女秊始申也。凡包之屬皆从包。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包,像妇女怀孕,“巳”(胎儿)在人的腹中,像胎儿尚未成形的样子。一个人的元气,起于初生的婴儿。婴儿,为父母所生。男子从 “子”位起,由右往左数三十位,女子由左往右数二十位,都立于“巳”位,结为夫妇。女子在“巳”位上怀孕,所以“巳”表示未成形的胎儿,怀胎十月后出生。男子从“巳”位起数“寅”位,女子从“巳”位起数到“申”位。所以算命时,男子的小运从“寅”位开始,女子的小运从“申”位开始。所有与包相关的字,都采用“包”作边旁。
志: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 ( 之,前往) ( 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 写成“士”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常假借“志”代替“誌”。《汉字简化方案》用“志”合并代替“誌”。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志,意也。从心,之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志,意愿。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之”作声旁。
虑: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侣”的本字,表示伴侣。慮,金文 ( 吕,代表伴侣) ( 心,担心),表示为伴侣担心。籀文 ( 虍,代表虎豹猛兽) ( 思,担心),表示对猛兽侵袭的担忧。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忧患安全,担忧。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 将隶书字形中的“虎头”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虑”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思” 省略成“心”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慮,謀思也。从思,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虑,谋划、思考。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虍”作声旁。
思:思,篆文 ( 囟,脑) ( 心,心灵),表示脑和心的能力。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 造字本义:动词,用头脑考虑、用心灵感受。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囟”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自虑为“思”;念他为“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思,容也。从心,囟聲。凡思之屬皆从思。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思,把人事放在头脑、心坎。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囟”作声旁。所有与思相关的字,都采用“思”作边旁。
意: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响。意,金文呈混合结构, ( 音,声) ( 曰,说),表示言语所传达的心声。篆文 ( 音,声) ( 心,情感),表示言语包含的情感。 造字本义:名词,心声,心念,心志。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意”为心念,即兴而多变,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理性化的心念,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义”,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的结合。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意,志向。用心考察他人的言语就知道他人的志向。字形采用“心、音”会义。
行:行( háng),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十字路口形状的金文 误写成正反两个“双人旁” 、 ,失去路口形象。 造字本义:名词,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隶书 一定程度上恢复金文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看,“行”的左右两边“彳”、“亍”,应该被称作“左行旁”、“右行旁”,而不是“双人旁”。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行,人之步趨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屬皆从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行,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字形采用“彳、亍”会义。所有与行相关的字,都采用“行”作边旁。
威:威,金文 ( 戌,刑具) ( 女,女子),表示对女子施刑。有的金文 将“戌” 简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封建时代对不守妇道的女子施刑,以警示妇女遵守妇道。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戌”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威,姑也。从女,从戌。漢律曰:“婦告威姑。”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威,丈夫的母亲。字形采用“女、戌”会义。汉朝的律法中曾提及“妇人告发丈夫的母亲。”
势:埶(艺yì),疑为“執”(执zhí)的变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拘捕罪犯。勢,篆文 ( 埶,疑为“執”的误写,拘捕) ( 力,强力),表示强力拘捕。 造字本义:动词,强力押解犯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势”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埶” 简写成“执”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勢,盛力權也。从力,埶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势,充满权与力。字形采用“力”作边旁,采用“埶”作声旁。
也:“它”与“虫”、“也”同源,都是“蛇”的本字,后分化。也,甲骨文 像头尖、身长的蛇。有的甲骨文 、 将蛇头 写成“箭号” 或棱形的“大头”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 中的“大头”形状 变形成变“大腹” 。有的金文 则在蛇的“大腹”部位加一竖指事符号,表示蛇腹中的吞噬物,强调蛇腹神奇的弹性与消化能力,突出“蛇吞象”的特性。 造字本义:动词,蛇性贪婪,无所不吞。篆文 在金文字形 的基础上大大变形,淡化了蛇腹形象。隶书 隐约还保留蛇头、蛇身的形象,有的隶书 变形后蛇形尽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也,女陰也。象形。,秦刻石也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也,女阴。象形。,是秦代刻石的“也”字。
2、翻译 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依附于躯体;便是真人。真人者,与天统一节奏而与道相接,紧紧的抓住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而供养不停行走位移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将天心抱在胸前爱护与安慰,布施天德以养万物,无为能过脐带相连将志虑思意包裹在包衣里,由此散发出来的威势能纵横畅通天下。 3、心得 真人,与天为一,生受于天。所以真人能怀天心,施德养,同天而合道。真人就是神化归身。 4、背诵 已经发企业微信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