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4-2 10:58 编辑
第一章更法第一。
一查生僻字,正音,抄写翻译及心得。
抄写: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zhì 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翻译:秦孝公宁静的用毛笔描绘地图划定边界线,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陪侍在孝公的左右。他们谋划思考国家三十年的形势的变化,深究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的刑法的根本。探求使人民奉命做事的自然之道。
心得:贤人君子明于胜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查字正音
1平“平”与“乎”同源。乎,  (于,号角) (向上的“气”、或发出的响声),表示号角吹得紧急、响亮,表示危机来临,部落紧急“呼叫”。平,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乎” (吹号示警,招集部落)顶部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号音悠长、稳定,无起伏,以此号音代表部落安全无事,安定众民。简体金文 将“气” 和“于” 构成的“乎” ,连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乎” 写成“兮” 。造字本义:动词,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隶书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号角吹不出任何声音叫“亏”(表示完全缺乏中气);号角吹得“嘘嘘”无力叫“兮”;号角高亢并紧急叫“乎”(“呼”,部落紧急招集的号角);号吹得音调悠长、稳定、没有起伏变化叫“平”(号音平直,表示平安无事,没有警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平,語平舒也。从亏,从八。八,分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平,语调平缓舒放。字形采用“亏、八”会义。字形中的“八”,表示分散。
2.画 “畫”是“劃”的本字。畫,甲骨文  (聿,手执毛笔) (分界符号),表示执笔绘图,显示地界。金文  (聿,手执毛笔) (囗,一定地域),表示在图纸上用毛笔将某一地域一分为二。有的金文 以“周” (田界)代“囗” (地域),明确了“画”的“划界”含义。有的金文 以“田” (界)代“周” ,进一步明确“地界”含义。有的金文 强调“划界” 含义。有的金文 加“王” ,表示中央朝庭为诸侯王分地划界。造字本义:动词,用毛笔描绘地图,显示地界。篆文 在“田” 的四周加“边界” 。俗体楷书 省去正体楷书 的上半部 ,并将下半部 写成“画”,字形与篆文下半部的 相近。当“畫”的“画线分界”本义消失后,再加“刀”另造“劃”(划)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畫,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凡畫之屬皆从畫。 ,古文畫省。 ,亦古文畫。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画,用笔划定边界线。字形像田畴四边的界线。聿,表示用以画界的笔。所有与画相关的字,都采用“画”作边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 “畫”字,字形省略了横笔。 ,这也是古文写法的“畫”字 3.御 7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戀”的本字,表示相恋双方纪录誓言、信守誓言。變,金文  (变,“戀”,誓言相爱) (攴,打击、破坏),表示背信毁约。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违背誓言,中断恋情。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攴” 简化成“又”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变”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变” 简化成“亦”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變,更也。从攴,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变,更改。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䜌”作声旁。
8讨討,金文  (手,持握) (言,控诉),表示手持武器,控诉不义。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手” 写成“寸” 。造字本义:动词,伸张正义,武力示威。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讨”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討,治也。从言,从寸。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讨,处治不公不义之人。字形采用“言、寸”会义。
9正 正”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  (囗,城邑、方国) (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有的甲骨文 将表示方国的方框 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 ,写成指事字。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 改写成一横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彳”(行)另造“征”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正”。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从正。㱏,古文正。从二;二,古上字。 ,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正,纠正,使恰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所有与正相关的字,都采用“正”作边旁。㱏,这是古文写法 的“正”字,采用“二、止”会义,二,表示上苍。 ,这也是古文写法的“正”字, 采用“一、足”会义,足,也是“止”的意思。
“正”的字义引申我评引申线索:
10法“法”是“灋”的异体字。灋,金文  (去,离开住地,代表为生存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社会活动) (水,柔软、流动,无所抗拒又无坚不克的物质) (廌,轻盈灵巧的动物),表示古代参天察地的高人在野外活动时,从流水顺其自然的特性、麋鹿等动物的灵巧自由中,领悟到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之道。道家思想相信“上善若水”,认为水的特质代表了自然的本质精神。篆文 将金文字形的混合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简体篆文“法” 省去“廌”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法” 承续简体篆文字形,将篆文字形中的“去”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人类从水、鹿等自然中领悟并践行的生存之道,即暗合宇宙万物的本质精神、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在道家思想观念中,“道”代表宇宙万物和谐运行的本质规律;“法”代表人类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灋,刑法。量刑标准平得像水面一样,因此字形采用“水”作边旁;廌,是用来在疑犯中撞触不正直真犯的动物,判别出真犯后将其除灭, 所以字形也采用“去”作边旁。“法”,今天文字的写法省去“廌”。
11本本,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树 的根部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籀文 在树 的下方加倒三角 ,表示扎入地下的根系。篆文 将根部的三点简写成一横。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树枝形状 简化成 。“木”是象形字,甲骨文 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本”是指事字,金文 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末”是指事字,金文 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未”是象形字,甲骨文 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果”是象形字,甲骨文 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 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林”是会义字,甲骨文 像树连树的样子;“森”是会义字,甲骨文 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本,树的下部叫“本”。字形采用“木”作边旁,指事符号“一”表示位置在树的下部。
12求qiú “求”是“裘”和“俅”的本字。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揪。求,甲骨文  (十,即“又”的变形,用手抓、揪) (倒写的“毛”,借代毛皮大衣),表示手抓毛皮大衣,即穿着毛皮大衣。在生存环境恶劣的远古冬季,毛皮外衣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必须品,它对于抵御寒冷、维持生存意义重大。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倒写的“毛”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穿上毛皮外衣。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毛” 写成“水” 。当“求”引申出名词“毛皮外衣”之后,金文 再加“衣” 另造“裘”代替,表示穿上毛皮外衣。当“裘”再次引成名词“毛皮外衣”之后,篆文 用“人” 代替“衣” 另造“俅”代替,表示人类穿戴皮制衣帽的保暖行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裘,皮衣也……求,古文省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裘,兽皮制的保暖外衣……求,这是古文写法的“裘”字,字形省略了“衣”。
13使 “史”是“使”的本字;“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  (中,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 (又,执、持),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 是“中”的繁体甲骨文 的简写。古远时代以族旗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中”的本义即两国使者各执国旗争端的国界会谈调停,折中求和。有的甲骨文 将旗帜状的 简化成“干”状 ,将 简化成 ,导致字形晦涩。简体甲骨文 则将 进一步简化成“中” 。繁体金文 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 、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当“史”的“出使”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受派遣官员)另造“使”代替。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奉命前往和谈,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使,伶也。从人,吏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使,摆布,命令。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吏”作声旁。
14 “道”是“導”(导)的本字。道,甲骨文  (行,四通的大路) (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 用“首”和“止” 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首” 表示动脑筋;“止” 表示行走, 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 用“又” (抓)代替“止” (行走),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 用由“爪” (抓)、“又” (抓)、“曰” (说明)构成的 代替 ,强调“牵引、说明、向导”的含义。篆文 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 和“曰” 。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道,人们所走的路。字形采用“辵、首”会义。直达的大路叫作“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