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生僻字,正音、抄写原文,翻译、朗读通顺。简单心得
《商君书——更法》
一、原文抄写: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xiu)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二、查字、正音:
1、平:
“平”与“乎”同源。乎,  (于,号角) (向上的“气”、或发出的响声),表示号角吹得紧急、响亮,表示危机来临,部落紧急“呼叫”。平,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乎” (吹号示警,招集部落)顶部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号音悠长、稳定,无起伏,以此号音代表部落安全无事,安定众民。简体金文 将“气” 和“于” 构成的“乎” ,连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乎” 写成“兮” 。造字本义:动词,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
2、画:
“平”与“乎”同源。乎,  (于,号角) (向上的“气”、或发出的响声),表示号角吹得紧急、响亮,表示危机来临,部落紧急“呼叫”。平,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乎” (吹号示警,招集部落)顶部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号音悠长、稳定,无起伏,以此号音代表部落安全无事,安定众民。简体金文 将“气” 和“于” 构成的“乎” ,连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乎” 写成“兮” 。造字本义:动词,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
3、虑:
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侣”的本字,表示伴侣。慮,金文  (吕,代表伴侣) (心,担心),表示为伴侣担心。籀文  (虍,代表虎豹猛兽) (思,担心),表示对猛兽侵袭的担忧。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忧患安全,担忧。
4、正:
“正”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  (囗,城邑、方国) (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有的甲骨文 将表示方国的方框 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 ,写成指事字。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 改写成一横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白话版《说文解字》:正,纠正,使恰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
5、错:
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措”的省略,表示放置。錯,篆文  (金,黄金或黄铜) (昔,即“措”,放置),表示将金粉或金线嵌入器物表面凹槽,使器物两面产生金色文字、或线条或图案。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将金粉或金线置于器物表面的沟槽中,构成金色图文,装饰贵重器物。
6、成:
成,甲骨文  (戊,大钺,战具) (囗,城邑),钺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一邑一地。有的甲骨文 将城邑“囗” 写成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征战结束。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戌”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 白话版《说文解字》:成,实现,完成
7、功:
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巧妙用力的器械。功,金文  (工,巧具) (力,使劲),表示利用器械,巧妙发力。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力”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运用器械,巧妙发力,武术制敌。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功,以勞定國也。从力,从工,工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功,费心费力,使国家安宁。字形采用“力、工”会义,“工”也作声旁
8、疑:
疑,甲骨文 像一个拄着手杖的人 发傻地张大嘴巴 ,困惑而不知所向的样子。有的甲骨文 加“彳” (十字路口),强调在十字路口迷路含义。金文  (牛,可能是“屰”之误写,迎面而来的人) (困惑地张着大嘴的人) (“彳”的误写) (止,行进),表示迷路者向迎面而来的行人问路。篆文 误将金文中张大的嘴巴 写成“匕”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大” (人)写成“矢” ,并以“子” 代替“牛” (“屰”之误写),表示小孩迷路。造字本义:动词,在十字路口不知所往。“疑”生于对外部的无知,致知即可释疑;“惑”生于内心的混乱,心乱生于贪欲——“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中年后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欲求而获得明智
9、负:
負,金文  (人) (貝),表示人驮贝。貝是远古货币,拾贝者驮贝而归,远行者驮贝而行。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肩驮贝而行。白话版《说文解字》:负,自恃。字形采用“人”作边旁,像一人持守钱贝、有所依仗的样子。一种说法认为,“负”是取货而不付钱
10、 骜
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傲”的本字,表示放纵、自由不羁。驁,篆文  (馬) (敖,即“傲”,自由不羁),表示马性自由不羁。造字本义:形容词,马性狂放,自由不羁。
11、愚:
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持面具。愚,金文  (禺,像手持面具) (心,困惑),表示戴上面具装神弄鬼,使人困惑。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戴上面具装神弄鬼,使人难以判断共真实面目,故意欺弄不知情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禺”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未见世面为“蒙”;内心黑暗为“昧”;缺乏心智为“愚”;无知且钝为“蠢”白话版《说文解字》:愚,痴顽。字形采用“心、禺”会义。禺,属猴类,为兽中顽愚的动物。
三、翻译:
孝公谋划强国之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名士大夫陪于周围。计虑各国局势变化,商讨变法的根本,寻求治民之道。
孝公说:我接替国君位置不能忘记社稷大事,这是为君之道;修斥法令,显明国家的威严,这是臣子应行之事。现在我想变法来治理国家,变更礼法来教化百姓,又恐天下人非议我。
公孙鞅说:我听说:行动困惑就会就不会有所成就,办事困惑就不会有功效。国君应该尽快确定变法决心,无需顾虑天下人怎么议论您。况且高出常人之人所行者,就会被世俗之人非议。有独特想法的人,在民众看来就是桀骜不驯。俗语说:愚笨的人即使事情做成了也不知道什么缘由,聪明的人能够预知还没有显露萌芽之事。民众不可以与之讨论如何开始做事,只能与他们事后共庆祝事业成功。郭偃之法书上说:讲究崇高道德之人不去符合世俗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必同民众商量。法令是用来关爱百姓的,礼仪是方便办事的。所以圣人治国,如果能强盛国家就不必去沿用旧的制度,如果能使百姓受益,就不必去遵循旧有的礼仪。
孝公说:说得好!
甘龙说:不是这样的,我也听过一句话:圣人不变更百姓的习俗去施行教化,智慧的人不变更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的习俗而教化者,不用太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根据旧有的法度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百姓安宁。今天若要变法,不循导秦国故有的法度,更换礼仪来教化百姓,恐怕天下之人都会非议君主,请国君认真考虑变法之事。
公孙鞅说:您刚才所说的,是世俗之言,平庸之人固守旧有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于他们听说过得见闻,这两种人只能放置官位上去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之外去讨论法度。夏、商、周三代不同的礼仪却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制度不同,却能称霸于诸侯。所以智者去制定法度,愚蠢的人只能受旧法的束缚。贤能的人变更礼制,无能之人只能受礼制的拘束。受制于旧礼的人不值得与之讨论国家大事,被旧法束缚的人不值得与之讨论变法。国君就不要迟疑了。
杜挚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变更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雅比那更工具。臣听过:效法古制没有过错,遵循古礼就不会有偏差,请国君慎重考虑此事。
公孙鞅说:以前的各朝代政教不一,应该效仿哪一个古法?帝王之礼各不一样,应该遵循哪一帝王之礼?伏羲、神农只教化不施行惩戒,黄帝、尧、舜虽然实行惩戒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当时局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等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认为:治理国家不一定要用一种方式,只要能有利于国家治理就不必效仿古制。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是因为没有遵循古礼才能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是因为他们没有改变旧有的礼制而覆灭。既然如此,违反旧有法度的人不一定就遭受非议,遵循旧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获得肯定。君王,您就不要再迟疑了。
孝公说:好,我听说从穷偏僻小巷会少见多怪,学识浅薄之人喜欢诡辩。愚蠢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智者所悲哀的,狂妄之人所兴奋的,正是有贤能之人所担心的。我不再因这些而疑惑了。
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四、简单心得:
1、从4个人的对话来看,包括孝公,甚至公孙鞅说话几乎句句都要引用古语说的话,古人说的话似乎成立判断是非的标准。包括孝公的开始的担忧,也是怕自己的变法不合古法,而担心遭致天下的非议。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足以警醒。而甘龙、杜挚与公孙鞅的交锋,开始各自引用古语,似乎根本无所交锋,而后来商鞅放弃引用古语,针对两人话语自身的漏洞进行因地制宜的反驳时,攻击效果立即显现。
2、人的差异就是思想疆域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