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0-11-12 13:41 编辑
第四周 第三天(11.10)下篇:
瞽者善听,
聋者善视。
绝利一源,
用师十倍。
三返昼夜,
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
查字:
私:甲骨文“私”(厶) 与“以” 通用,像在胞衣中头朝下、尚未出生、不明性别不明模样的胎儿。篆文  (禾,代表粮食、财产) (厶,胎儿)。造字本义:名词,不知其详的胎儿或暗藏的家产。在共产平分的原始时代,人们对胎儿与个人所隐藏的粮食、财物,既好奇又无奈。“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 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私,禾也。从禾,厶聲。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私,禾谷。字形采用“禾”作边旁,采用“厶”作声旁。北方习惯上叫禾谷主人为“私主人”。
用:“用”是“桶”的本字。用,甲骨文、金文字形极其多样丰富,绝大多数字形像某种器具。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止” (脚趾)的字形上加一竖指事符号 ,表示供人洗脚的水桶。有的甲骨文 将“止”形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将“止”形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将“止”形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写成有提手的桶形。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供人盛水洗脚的木桶。隶书 对篆文字形进行较大变形,写成“冂” 加“ ” 的三包围结构。当“用”的“木桶”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木”另造“桶”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衞宏說。凡用之屬皆从用。  ,古文用。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用,可以施行。字形采用“卜、中”会义。注:此论是旁引卫宏先生对“用”的本义说法。所有与用相关的字,都采用“用”作边旁。  ,这 是古文写法的“用”字。
公: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共” 的省略,表示集体拥有。公,甲骨文  (八,是“分”的本字) (口,即“共”,集体拥有),表示平均分配集体所共同拥有的物品。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表示共有物品的“口” 写成“厶” (私),表示与“私”相反。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平均分配部落或氏族集体所共同拥有的包括食物在内的所有物品、物用。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厶”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爲公。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公,平均分配。字形采用“八、厶”会义。八,犹如各各相背。韩非子说,与私相背,就是公。
禽:“禽”是“擒”的本字。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吟”的本字,表示动物的低声鸣叫。禽,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倒置的“网” 。网口朝下,表示在地面狩捕鸟类或小动物;网口朝上,表示用网罩在空中追扑飞行的鸟雀。繁体甲骨文写成会义字:  (开口向上的“网”,捕鸟工具) (“十”是“又”的变形,抓持),表示持网捕鸟。金文 在网罩上方加一个倒写的“口” (吟念),表示捕鸟者手持网罩,口中吟念,模仿鸟鸣,吸引鸟雀。在天人无界的远古时代,人鸟无争,鸟不惧人,因此农夫用衣服就可以直接扑捕田间的鸟雀,猎人用网罩就可以直接追捕空中的飞鸟。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口” 写成“今” (吟,低声鸣叫),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抓)写成“禸” (手持网柄)。造字本义:动词,一边口中吟诵鸟鸣声吸引鸟雀,一边手持网罩捕鸟。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禽”的“捕鸟”动词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擒”代替。用网罩在空中追扑飞行的鸟雀叫“禽”,用支架在地上的网罩等候跳跃觅食的鸟雀叫“羅(罗)”。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禽,獸緫名。从厹,象形,今聲。禽、离、兕頭相似。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禽,兽的总称。字形采用“厹”作字根,像捕鸟之形,采用“今”作声旁。“禽”、“离”、“兕”三个字的顶部形状相似。
制:制,甲骨文  (木,树) (刀,刀剪),表示用刀具修剪树木的枝叶。金文 字形中的 表示树木的根须旺盛,需要修剪;字形中的 表示刀剪 之间的枝叶碎屑 。有的金文 用“未” 代替 ,表示树木的枝梢太旺盛,需要修剪。古人发现,如果果树的枝叶太茂盛,就会过多消耗树木所获得的养分,以至于缺少足够的能量用于开花结果。籀文 在繁茂的枝叶“未” 与修剪工具“刀” 之间加“彡” (碎屑),表示用刀具剪下部分枝叶。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好更多的果子,用刀具修剪果树的新梢,减省营养浪费。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未” 写成不知所云的 ,将篆文字形中的“刀” 写成“立刀旁”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制,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斷。一曰止也。 ,古文制如此。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制,剪裁。字形采用“刀、未”会义。未,表示植物的果实已初步长成,略有滋味,末梢和新枝可以剪断了。一种说法认为,“制”是“抑 止”的意思。 ,古文的“制”写法如此。
炁:“炁”是“ ”的异体字,“ ”是“氣”的异体字。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自由扩散、飘逸的第三态物质。氣,金文  (气,自由扩散、飘逸的第三态物质) (米,借代食物),表示食物在肠胃里消化后产生的气体。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异体字“餼” 再加“食” ,强调人体因进食而产生气体。有的篆文异体字 用“既” (打着饱嗝)代替“气” ,表示这种食物消化产生的气体会使人打饱嗝。有的篆文异体字“ ”  (既,是“ ”的省略) (火,热),表示人体内的热气。造字本义:名词,食物在肠胃消化后转化成的温热的丹田阳气。隶化后楷书“炁” 将篆文字形中的“既” 省略成“兂” ,将篆文字形中的“火” 写成“四点底” 。古籍多以“氣”代替“炁”。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
翻译:
头顶这片苍穹它所能拥有的、暗藏的一切“家产”,平均分配给天下万物。
一边口中吟诵鸟鸣声吸引鸟雀,一边手持网罩捕鸟。徒步前来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好更多的果子,用刀具修剪果树的新梢,减省营养浪费。如此,便可以接收到这片苍穹给于的“家产”。
心得:1、人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只有舍得把该给出去的给出去,才能把给得到的拿到。就是舍与得的阴阳平衡。
2、天之所有私皆是为万物生,而万物各取所需,就是用之至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