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周
原文: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字词——
知:“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  (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 (口,谈论) (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省去“干” ,简化字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 再加“曰” (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
神:“申”、“电”、“神”本是同一个字,后分化。申,甲骨文 像神秘的劈雳、不同方向开裂的闪电。古人认为打雷闪电是至高无上的天神在发怒。当“申”的“闪电”和“天神”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示” 另造“神”代替:  (示,祭祀) (申,闪电),表示祭拜发出闪电的天公。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古人祭拜的天公,万物的创造者和掌控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申” 。在中医观念中,“精”是生命能量的最高级形式,用以化血化气养神,精气有限,精竭人枯;“神”来自于受孕时的父母“两精相搏”,是统领生命的天真魂灵,若不自觉持守,容易在后天耗散;“灵”是沟通天地万物的通神力量,比“神”更脆弱,要以静心与觉悟特别养护;“魂”是统领精神的神秘能量,也称“阳神”,主动,负责有意识状态下的情感、思想等心智活动;“魄”是统领肉体的神秘能量,也称“阴神”,主静,负责无意识状态下的感知、代谢等生理本能。
所: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斫”的省略,表示刀斧砍、削。所,金文  (户,门窗,借代房屋) (斤,即“斫”的省略,用刀斧砍、削),表示伐木筑屋。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户”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斤”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木匠拉锯挥斧,筑屋造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户”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斤” 写成 。
数:數,金文  (双手,表示体罚) (人,代表受罚者) (目,代表脸) (言,表示责骂),表示列举孩子的错误,并加以体罚、教训。诅楚文  (双手,体罚) (人,代表受罚者) (今,即“念”,念念有词) (女,妇人) (攴,持械打击),表示对犯有过错的妇女念念有词地责骂,进行体罚。在男权占优势的社会,妇女是常常受罚的弱势群体。篆文 误将诅楚文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列举过错,并加以惩罚。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数”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的“婁” 写成“娄” 。
大:大,甲骨文 像张开双臂双腿、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隶书 失去手形。在远古时代,人的体格出众被等同于能力出众,因此称能医病、能治邦的人为“大(念dài)夫”。“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 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小:“小”是“沙”的本字;“少”和“小”同源。小,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三(众多)颗细微的沙粒。金文 突出沙粒形状 。有的金文 将中间的点 写成长竖 ,将左边的点 写成撇画 ,将右边的点 写成捺画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细微的沙粒。隶书 略有变形。当“小”的“沙粒”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水”另造“沙”代替,表示水边的细沙。
定:定,甲骨文  (宀,房屋) (足,结束征战归邑),表示结束征战,消除暴乱,归家安生。远古男子为了觅食和战争,总是常常外出远行奔波,回归家园是身心踏实的歇息。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足” 写成“正”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结束征战,安居度日。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正” 写成 。
功: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巧妙用力的器械。功,金文  (工,巧具) (力,使劲),表示利用器械,巧妙发力。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力”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运用器械,巧妙发力,武术制敌。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力” 写成 。
焉: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雁”的省略,表示候鸟。焉,金文  (鸟,雁,候鸟) (正,征服),表示远征的候鸟。造字本义:动词,候鸟长途远征。篆文 有所变形,将金文字形中的“正” 变形成“下” ,将金文的“鸟” 写成 。隶书 继续变形,将篆文字形中的“下” 写成“爪”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鸟足的“匕” 写成“四点底” 。远古祖先受限地理阻隔交通落后,无法深入了解候鸟的活动情况,每见头顶高空中飞过的候鸟群,他们只能感叹候鸟归宿的不可知,因此“焉”引申出常用的疑问代词义项。
明:明,甲骨文  (日,太阳) (月亮),表示白天与黑夜发光的两个天体(古人以为月亮在夜里发光)。有的甲骨文  (月亮) (囧,窗牖),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亮夜里的房间。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籀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日光或月光将空间照亮。“明”侧重表示日光充足;“朗”侧重表示月光充足。
出:出,甲骨文  (彳,行军) (止,脚) (囗,城邑),表示离邑行军。有的甲骨文 省去“彳” 。有的甲骨文 将“囗” (城邑)写成“凵”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 误将“凵” 写成“山” 。造字本义:动词,离开城邑,行军远征。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止” 、“山” 混合连写,貌似“两山相连”,至此,“出”的字形面目全非,离城远征的本义线索完全消失。在甲骨文中,“出”与“各”是反义词,脚趾 背向城邑 为“出” ,表示离乡征战;脚趾 朝向城邑 为“各” ,表示异族入侵。
能:“能”是“熊”的本字。能,甲骨文 像大型动物,字形突出了它的大嘴和利爪 。造字本义:名词,体形庞大但善于爬树的熊。金文 突出了圆头、大口利齿 、利爪 的特征。有的金文 将 分离成四个字件。篆文 将金文字形 中的熊头和大嘴 写成“厶” 和“月” 。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能”的熊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火”另造“熊”代替。
见:見,甲骨文  (目,用眼看) (人,人类),表示人眼的动作。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睁着眼睛看。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见” ,依据草书字形 ,局部简化。向前看为“见”,回头看为“艮”。
君:“尹”是“君”的本字。君,甲骨文  (手执权杖) (口,命令),表示握权执政,管理事务。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手和权杖 连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发号施令,执政治国。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人称开创缔枝为巢时代的首领为“帝”;称手持特大战斧的首领为“王”;称文治天下的智慧首领为“君”;称头戴金冠的至上王者为“皇”。
得:得,甲骨文  (手,拾) (贝,最原始货币),表示拾贝。有的甲骨文 加“彳” (行进),表示古代中原人长途跋涉到湖海之滨寻觅和拾捡贝壳。金文 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籀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 加“彳” ,同时误将籀文字形中的的“贝” 写成“见” 。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远行拾获海贝为“得”;远行深山采集有所收获为“遂”。
固: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疑是篆文对金文字形 中的字形 的误写。固,金文  (盾甲) (束,缠绕、捆束),表示对盾甲进行某种加强。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加强型的盾 写成“古” ;也就是说“古” 中的“十” 其实是“甲” ,“古” 中的“口” ,其实是捆束 。造字本义:动词,给盾甲捆扎或加层,使之牢不可破。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
躬: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弯曲。躬,篆文  (身) (弓,弯曲),表示弯腰曲背。篆文异体字 用“吕” (脊椎)代替“弓” ,强调弯曲脊背。造字本义:动词,弯腰曲背。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中“躬”与“躳”并用。
轻: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徑”的省略,表示便道、小道。輕,篆文  (車,战车) (巠,即“徑”,便道、小道),表示可以在小道上运转自如的小型战车。造字本义:形容词,战车负重少、运转自如。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简体楷书“轻”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車” 简化成“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写成 。
命:“令”与“命”同源,后分化。令,甲骨文  (朝下的“口”) (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指示下级。当“令”成为常规名词后,金文 再加“口” 另造“命”,代替“令”的本义动词功能,强调“开口发令”。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耳旁”的“卩” 。
瞽: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凸起。瞽,金文  (鼓,凸起) (目),表示眼球凸出。造字本义:形容词,眼患疾病而眼球突出,无法观看。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的 写成 。
者:“者”是“煮”和“诸”的本字。者,甲骨文  (像木柴着火,火星喷溅) (火,火堆),表示古代部落燃烧篝火,用以煮食,聚众社交。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底部的“火” 写成“口” (言说),表示部落成员围绕火堆漫谈交流。有的金文 将“口” 写成“曰” ,明确“者”的“言说”含义。篆文 将金文 字形中的 写成 ,将“曰” 写成“白” (说清楚),进一步强调“者”的“言说”主题。造字本义:动词,古代部落生火煮食,聚众漫谈。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木” 形和“火星” 模糊难辨的 写成不知所云的 ,至此“者”的字形中“木”与“火星”形状完全消失。楷书 则将隶书字形中的 写成“土” 加“撇” 的 。当“者”的“生火煮食”本义消失后,再加“火”另造“煮”代替;当“者”的“聚众而谈”含义消失后,再加“言”另造“诸”代替。
善: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祥”。善,甲骨文  (羊,即“祥”) (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有的甲骨文 双眼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将一双眼睛写成 和 。有的甲骨文 将一双眼睛 省略成一只眼睛 。金文  (羊,即“祥”) (两个“言”),表示言语祥和亲切。造字本义:形容词,神态安祥,言语亲和。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两个“言” 写成“卄”加“口”的 。
听:“ ”是“聽”的本字。 ,甲骨文  (耳朵) (两个“口”,群众言论),表示耳向众口,即尊重他人意见,对众人的观点用耳用心。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有的金文 将耳朵形状 写成 ,并加“生” ,疑“生” 是对“壬”(即“任”的本字,能力)的误写,表示在远古时代,对他人观点用耳用心,是重要的观察、明辨、学习、包容的能力;同时加“十口” ,强调对待众口众舌的谦逊态度。篆文 写成“聽”,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口”,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生” 写成“壬” ,同时加 (“德”的省略),表示谦虚对待他人意见是重要的品质,强调“兼听养德”。造字本义:动词,竖起耳朵聆听别人说话。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壬” 写成“王”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聽”代替“ ”。《汉字简化方案》用字形简单的同音字形“听”合并代替字形复杂的“聽”。
聋: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听觉迟钝的大蛇。聾,甲骨文  (耳,耳朵) (龍,巨蟒),表示巨蟒之耳。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并调整左右顺序。篆文 改成上下结构,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形容词,蛇的听觉迟钝,对声音缺少反应。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聋”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龍” 简写成“龙” 。古人称听觉敏锐为“聪”;称耳背迟听为“聩”;称完全失去听力为“聋”。
视: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祭告。視,甲骨文  (示,祭告) (目,看),表示祭告而且察看。金文 调整成左右结构,并将“目” 写成“見” ,将 写成 。籀文 写成目 、示 会义,表示察看征兆。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向神祭告时仔细察看显示的征兆。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示”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見”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视”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見” 简化成“见” 。
绝:絕,甲骨文 是指事字,在两缕丝线 的中间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 ,表示将丝线割成两段。金文 则在两组丝线 之间加一把刀 ,明确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籀文 承续金文字形。篆文  (丝,丝线) (刀,割) (卩,人),表示用刀割断丝缕。造字本义:动词,将丝线切断。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糸” 写成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 (刀 人)写成“色”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绝”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断”是将物体截成两段;“绝”是将丝线切成两段;“继”是将断丝相连接;“续”是传承祖业家宝。
一:一,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号“一”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造字本义:数词,最小原始单位,最小的正整数。古人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一,代替混沌太初的整体;二,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三,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源:“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  (穴,石洞) (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有的甲骨文 加“下” ,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有的甲骨文 省去“水” ,将表示向下的水流 省略成“下”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简写成 。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厂” (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强调山上的石洞水源。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水” 再造“源”代替。造字本义:名词,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山涧溪流河川之始。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中“原”和“源”通用,“原”可以表示时间、空间上的起始,而“源”特指水流的起始。
用:“用”是“桶”的本字。用,甲骨文、金文字形极其多样丰富,绝大多数字形像某种器具。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止” (脚趾)的字形上加一竖指事符号 ,表示供人洗脚的水桶。有的甲骨文 将“止”形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将“止”形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将“止”形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写成有提手的桶形。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供人盛水洗脚的木桶。隶书 对篆文字形进行较大变形,写成“冂” 加“ ” 的三包围结构。当“用”的“木桶”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木”另造“桶”代替。
师:“ ”是“師”的本字。 ,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古代兵符,像是圆块 中的一部分 。古代朝廷将刻有虎、狮等图案的圆形玉块 ,切割成裂纹不规则的两块或几块 ,部分留在朝庭,部分放在地方或军队,朝廷和军队均以所持兵符能否吻合来检验兵权和调动权的真伪。这种有图案的残块是最早的“兵符”。有的甲骨文加“ ”写成会义字:  ( ,残块兵符) ( ,兽尾制成的帽饰或表示权力的道具),表示代表军队最高指挥权的兵符、和表明军中最高指挥者身份的虎豹彪尾帽饰, 是“尾”的简写(参见“帀”)。有的甲骨文 误将表示兽尾的“ ” 写成“帀”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 ” 写成“ ”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检验军权的兵符。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 写成“ ”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承续篆文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 中的“ ” 写成“ ”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 简化成两竖 。
十:十,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一根用于纪事的垂悬的绳子(参见“冬”与“系”)。古人用结绳纪事、计数,一根绳子代表一个纪事主题,代表全数。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在绳上加圆点指事符号 ,表示结绳纪事。有的金文 将表示结绳的圆点指事符号 写成短横指事符号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一根用来打结纪事的绳子,代表满数、全数。“十”是打满了结的纪事绳子(参见“系”、“纪”);“百”是不断地说(白);“千”是不断地走(迁);“厲”(万)是遍布山岩的蝎子;“億”(亿)是无限地憧憬。
倍: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呸”的本字,表示唾弃、不接受。倍,诅楚文  (人) (咅,“呸”,唾弃),表示唾弃、背叛。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唾弃、背叛。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返: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背逆。返,金文  (彳,出行) (反,逆向)。有的金文 加“止” (脚),强调行走含义。篆文 调整结构。造字本义:动词,与出行相反,即回家,回归。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昼:“書”与“晝”同源,后分化。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竹管,借代毛笔。晝,甲骨文  (又,抓持、执握) (半个“竹”,借代毛笔) (囗,圆圈,太阳),表示手握毛笔画太阳,记录日起日落的一天。有的甲骨文 把“囗” 写成“日” ,明确“画日”含义。历学发明之前,古人在每天天亮时画圈记录,以累计所经历的时日。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有的金文 用“╳” 代替“日” ,表示记录不见太阳的阴暗日子。繁体金文 综合记录日出的 、记录阴天的 两款金文字形:  (聿,手握毛笔) (“两点水”,墨汁) (╳,不见太阳) (囗,圆圈,太阳),表示记录所经历的每一天,无论阴晴。有的金文 将“聿” 简写成“丑” (扭),将“两点水” 写成“四点水” ,将“╳” 写成 。籀文 省去金文字形中的“两点水” ,并误将金文字形中的“╳” 简写成“八” 。篆文 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手握毛笔写画,天晴画圈,阴天画╳,以累计所经历的时日。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旦”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昼” ,依据草书字形 局部简化,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写成“尺” 。古人称太阳运行期间为“昼”;称月亮运行期间为“夜”。
夜:“亦”是“夜”的本字;而“夜”是“腋”的本字。亦,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一个人 的两臂下方各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人的两腋。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亦”的“两腋”本义消失后,繁体金文 再加“肉” (借代身体器官)另造“夜”代替,强调身体的部位。有的金文 将“肉” 写成 。古人多将金文字形“夜” 中表示“肉”的 (身体器官)误解为星月之“月”(日落后发光的天体),将本义原为“两腋”的“夜”,误解为“月高天黑”;于是后人再加“肉”另造“腋”代替“夜”,表示身体器官;而“夜”则将错就错地承担了与“两腋”毫不相关的时间概念角色。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人体的两腋部位。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亦”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古人称太阳运行期间为“昼”;月亮运行期间为“夜”。
万:“蠆”与“萬”同源,后分化。萬,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尖头 、大螯 、有尾 的蝎子。大约远古时期中原地带蝎子数量巨大,因而假借蝎子来代表物体的巨大数目。金文 加一只手 ,表示捉蝎子 。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蝎子的双螯形象 写成双手的形状 。造字本义:名词,数量巨大的蝎子。隶化后楷书 又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双手形状 写成“草头”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大约秦汉时期楷书“萬”被俗体楷书“万”代替。“十”是打满了结的纪事绳子;“百”是不断地说(白);“千”是不断地走(迁);“萬”(万)是遍布山岩的蝎子;“億”(亿)是无限地憧憬。《汉字简化方案》用“万”合并代替笔画繁复的“萬”。
恩: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依靠。恩,金文  (因,依靠) (心,感激),表示感激依靠。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内心所感激的借以渡过难关的外来帮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因”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
迅:“卂”是“迅”的本字。卂,金文  (是“又” 的简化,表示持握) (是 的简化,旗子),像一个人手执号旗,向无法通话的远处打旗语,通报紧急信息,表示急速。当“卂”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 再加“辵” (行进)另造“迅”代替,表示急速行进。造字本义:动词,急行追捕,将疑犯抓住。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雷:“畾”和“雷”是“靁”的异体字。畾,甲骨文  (申,即“电”,分杈的闪电干枝) (两个圆圈,即两个轮子),表示天空伴随闪电发出滚动的巨响。古人以为伴随闪电发生的滚动着的震天巨响,是因为天神战车在天穹轰然驰过。有的甲骨文 将小圆圈 写成“田” ,明确“轮子”的形象。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两个轮子 写成四个轮子 。有的金文 将枝状闪电 写成 。有的金文 加“雨” ,强调雷电的天象性质。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简化成“畾” 。造字本义:动词,天空爆发闪电霹雳,并伴随轰隆隆的震天巨响,犹如天神的战车在天穹之顶滚过。楷书 将隶书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雷” 把“畾” 简化成“田” 。有的楷书异体字“畾”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雨” 。古籍多以简体的“雷”代替繁体的“靁”和大幅简化的异体字“畾”。“雷”与“霆”相关,古人称闪电在天空发出巨响为“雷”,称响雷在地面震动建筑为“霆”。远古人在日常器皿上装饰大量重复的雷云纹,以示对天神的崇拜,也以此驱邪避害,后人遂以“雷同”表示大量而相同的重复(参见“罍”)。
烈: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肢解酷刑。烈,金文  (柬,熏,烧烤) (人,罪犯),表示烧烤罪囚。篆文  (列,肢解酷刑) (火,烧),表示肢解或火刑。造字本义:动词,远古酷刑,将罪犯装在袋子里烧烤折磨。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火” 写成“四点底” 。
风: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鳳”的省略,表示传说中形似孔雀的大鹏鸟。風,篆文  (凡,即“鳳”的省略,大鹏) (云,气流) (气,流动的空气),表示大鹏飞翔所依赖的空中气流。有的篆文 省去“云” ,并将“气” 竖写成形似“川”的 。有的篆文 将“凡” 写成 ,并误将三竖构成的“气” 写成“虫” 。造字本义:名词,使鸟类得以飞翔的气流。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凡”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虫”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风” ,依据草书字形 ,将草写的“云” 简化成“乂” 。甲骨文卜辞中有时假借“鳳”代替“風”。
蠢: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严冬之后回暖的季节。蠢,籀文  (载,搭乘) (春,冬后回暖季节),表示结束冬眠的虫子“踏春”而来。篆文  (春,冬后回暖季节) (大量昆虫),表示春天有大量昆虫苏醒、活动。造字本义:动词,大量冬眠的虫蛇在回暖的春天苏醒、蠕动。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春” 写成 。未见世面为“蒙”;内心黑暗为“昧”;缺乏心智为“愚”;无知且钝为“蠢”。
然:“然”是“燃”的本字。然,金文  (月,兽肉) (犬,代表狩猎) (火,烧烤),表示烧烤猎物。有的金文 将“火”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将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在远古时代,烤食是生存能力突破性的一大进步,所以“然”也表示“合理、正确”。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火” 写成“四点底” 。当“然”的“烧烤兽肉”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火”另造“燃”代替,强调“烧火”含义。
至:“至”是“到”和“倒”的本字。至,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倒写的“交” 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地板或床铺,“交” 表示站立的人,倒写的“交” 表示倒卧的人,所以“至”的整个字形 表示一个人倒在床上,叉腿而卧。对远古狩猎时代整日奔波的男子来说,回到家中就意味着可以安全躺下、放松休息。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用“土” 代替表示地面的一横指事符号 ,明确了“地板”(地铺)的含义。籀文 承续金文字形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回到家里,躺下休息。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交” 写成不知云的 。当“至”的“到家”本义消失后,再加“人” 另造“到” 代替。篆文的“到” 误将“人” 写成“刀” 。当“到”的“到家”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倒”代替。
乐:樂,甲骨文  (丝,丝弦) (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加”白“ (说唱),强调弹琴伴奏歌唱。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和着演奏歌唱。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乐” ,依据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
余:余,甲骨文  (尖圆屋顶) (才,房柱和横梁),表示单柱尖顶的简易建筑。有的甲骨文 将尖圆屋顶 写成“宀” ,明确“余”与“建筑”的关联。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在房柱 两侧加两点指事符号 ,表示用三角支撑方式加固房柱。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单柱、无壁的尖顶茅屋,一种最简易的建筑,用于存放一般农资、杂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闲置的。餘,篆文  (食) (余,闲置),表示食物过剩,有所闲置。造字本义:动词,食物丰饶而宽裕、过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馀”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食” 简化成“饣” 。《现代汉语简化方案》以“余”合并“餘”,即假借“余”代替“餘”。
静:“浄”和“靜”是“瀞”的异体字;而“净”是“浄”的异体字。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纯洁、无污染。瀞,金文  (清,纯洁、无污染) (争,极力实现),表示极力使之纯洁、无污染。金文异体字“静” 省去“水” 。有的金文异体字 将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青” 写成 ,将“爭”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青”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爭” 写成 。俗体楷书“静”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爭” 简化成“争” 。由于“静”与“净”的字音相同、字形字义相近,古籍常将二者相互通用。
廉: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合并、连接。廉,金文  (广,开放式建筑) (兼,合并、连接),表示与主体建筑相连的开放式空间。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将房屋主体与外部开放式空间相连接。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俗体隶书 将两“禾”一“又”的 简化成“兼” 。俗体楷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写成 。
私:甲骨文“私”(厶) 与“以” 通用,像在胞衣中头朝下、尚未出生、不明性别不明模样的胎儿。篆文  (禾,代表粮食、财产) (厶,胎儿)。造字本义:名词,不知其详的胎儿或暗藏的家产。在共产平分的原始时代,人们对胎儿与个人所隐藏的粮食、财物,既好奇又无奈。“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 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公: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共” 的省略,表示集体拥有。公,甲骨文  (八,是“分”的本字) (口,即“共”,集体拥有),表示平均分配集体所共同拥有的物品。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表示共有物品的“口” 写成“厶” (私),表示与“私”相反。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平均分配部落或氏族集体所共同拥有的包括食物在内的所有物品、物用。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厶” 。
禽:“禽”是“擒”的本字。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吟”的本字,表示动物的低声鸣叫。禽,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倒置的“网” 。网口朝下,表示在地面狩捕鸟类或小动物;网口朝上,表示用网罩在空中追扑飞行的鸟雀。繁体甲骨文写成会义字:  (开口向上的“网”,捕鸟工具) (“十”是“又”的变形,抓持),表示持网捕鸟。金文 在网罩上方加一个倒写的“口” (吟念),表示捕鸟者手持网罩,口中吟念,模仿鸟鸣,吸引鸟雀。在天人无界的远古时代,人鸟无争,鸟不惧人,因此农夫用衣服就可以直接扑捕田间的鸟雀,猎人用网罩就可以直接追捕空中的飞鸟。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口” 写成“今” (吟,低声鸣叫),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抓)写成“禸” (手持网柄)。造字本义:动词,一边口中吟诵鸟鸣声吸引鸟雀,一边手持网罩捕鸟。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禽”的“捕鸟”动词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擒”代替。用网罩在空中追扑飞行的鸟雀叫“禽”,用支架在地上的网罩等候跳跃觅食的鸟雀叫“羅(罗)”。
制:制,甲骨文  (木,树) (刀,刀剪),表示用刀具修剪树木的枝叶。金文 字形中的 表示树木的根须旺盛,需要修剪;字形中的 表示刀剪 之间的枝叶碎屑 。有的金文 用“未” 代替 ,表示树木的枝梢太旺盛,需要修剪。古人发现,如果果树的枝叶太茂盛,就会过多消耗树木所获得的养分,以至于缺少足够的能量用于开花结果。籀文 在繁茂的枝叶“未” 与修剪工具“刀” 之间加“彡” (碎屑),表示用刀具剪下部分枝叶。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好更多的果子,用刀具修剪果树的新梢,减省营养浪费。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未” 写成不知所云的 ,将篆文字形中的“刀” 写成“立刀旁” 。
气:气,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在表示天地的“二” 的两横之间加一横指事符号 ,代表天地之间的汽流。金文 为了使之区别于数目字“三”,将第一横写成折笔 。为了有交区别于数目字“三”,有的金文 甲骨文字形中表示天地的上下两横都写成折笔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三横都写成了波浪线,字形由指事字变成了象形字,像汽流起伏的样子。造字本义:名词,易于在天地之间均匀扩散、飘逸的第三态物质,汽流。隶书 有所变形。“气”是天地间容易飘逸、扩散的自然汽流;“氣”是人体内因肠胃消化食物而产生的气体。《汉字简化方案》用“气”合并“氣”。“乞”是“气”字减去中间一笔的特殊指事字:飘逸、扩散的汽流为“气”;短气为“乞”。
根: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跟”(足底)的省略。跟,篆文  (木,树) (艮,即“跟”,脚底),表示树的脚跟,比喻树木长在地下、使之“站稳”的部分。造字本义:名词,比喻草木长在地下、使树木牢牢挺立的营养器官。隶书 简化了“艮” 的字形,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害:“害”是“割”的本字。害,甲骨文  (被系扎捆绑的舌头) (口,嘴巴),表示系扎捆绑 舌头 ,以防人之口。金文 在舌头 中间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割断舌头。有的金文 将独体形写成断开的两部分 、 ,强调“割断”。繁体金文 加“丮” (执,紧紧抓住),强调恶意致伤的强制性。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上部的舌形 分解成“宝盖头” ,同时用“丯” 突出纵横切割的创伤。造字本义:动词,古人为了消灭口供或证词,抓捕并割去当事人舌头。隶化后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丯”( jiè ) 写成“丰”( fēng ) 。当“害”的“切割”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刀” 另造“割”代替。
愚: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持面具。愚,金文  (禺,像手持面具) (心,困惑),表示戴上面具装神弄鬼,使人困惑。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戴上面具装神弄鬼,使人难以判断其真实面目,故意欺弄不知情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禺”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未见世面为“蒙”;内心黑暗为“昧”;缺乏心智为“愚”;无知且钝为“蠢”。
文:文,繁体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众多线条 、 交错形成的图案,表示古人刻画在岩石或兽骨上、用来传达意识的图画性符号,即最古老的象形汉字。简体甲骨文 简化图案的线条,仅用四段交错的线条,高度概括出纷繁多样的表义图画的本质特征。远古祖先在易于长期保存的岩壁或龟甲兽骨上,刻画能表现事物形象特征的的线条、图案,用来记录战争、天象、祭祀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日常生活经验,以便传诸后世。如“麐”的甲骨文字形 表示河流 岸边高崖上的麋鹿 岩画 (文)。金文 在甲骨文的“文”形 基础上加“彡” ,突出刻纹的形象。金文 、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即最早的象形汉字。隶化后楷书 有所变形,错纹的形象被淡化。汉语中“文”和“书”都表示字体类型,但含义有所区别:“文”是用刀具刻划出来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具备较强的形象感;“书”是用软笔写出来的表义符号,通常规则而抽象。因此,有“甲骨文”、“金文”之名,没有“甲骨书”、“金书”之称;有“隶书”、“楷书”之说,没有“隶文”、“楷文”之谓;而篆体符号,既有用刀刻画的也有用笔描写的,所以既可称之“篆文”,也可称之“篆书”。
我:我,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戌 的变形,即超级的戉(钺),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有的甲骨文 简化齿形。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略有所变形,甲骨文字形 中的利齿状被写成了类似的“禾”。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持大戉,呐喊示威。隶化后楷书 继承篆文字形。当“我”演变成代词后,后人再加“口”另造“哦”,表示手持战具呐喊示威。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时: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行进。時,甲骨文  (止,行进) (日,太阳),表示太阳运行。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 (趾)写成 。籀文 承续金文字形。篆文 将籀文字形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并加“寸” (抓持),表示力图抓住易逝的光阴。造字本义:名词,太阳运行的节奏,季节。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寺”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止” (趾)写成“土”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时” ,依据草书字形 删减字件“土”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寺” 简化成“寸” 。四季为“时”;一天为“日”。
哲: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将物体一分为二。哲,金文  (折,一分为二) (心,态度),表示折中态度,不在大千无限中偏执于极端。有的金文 加“目” (看法),表示折中看法。有的金文 用“言” (话语、观点)代替“心” 和“目” ,表示折中观点。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折”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有的篆文 用“日” (疑为“曰”的误写)代替金文字形中的“言” 。有的篆文 把“曰” 写成“口” ,强调表达折中观点。造字本义:动词,中国古代对思想、言语进行折中以求达到平衡、和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折” 写成 。
翻译——
躬身垂臂的劳作者谈论行猎经验,颠扬糠壳的簸箕,创造万物的天公,徒步前往劈雷闪电之所;未缔联构造的树屋,谈论行猎经验,颠扬糠壳的簸箕,未缔联构造的树屋,创造万物的天公,徒步前往木匠伐木筑屋,脐带相连那劈雷闪电之所。
日月(阳阴)审慎地列举孩子的错误并加以教训,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与细微的沙粒审慎地各自安居度日,大耳善听的人用器械巧妙发力的状况就逐渐破土萌芽生长,劈雷闪电那日光或月光不可测度地将空间照亮。 颠扬糠壳的簸箕,越河掠货,木质扳机,无所不吞,天下日暮时分善于爬树的熊睁着眼看,日暮时分善于爬树的熊谈论狩猎经验。文治天下的智慧首领、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远行拾贝,徒步前进,捆扎盾甲使它牢不可破,弯腰曲背;细沙般的劳作者远行拾贝,徒步前进,不背负上级的权威性指示。 患眼疾而看不见的人,聚众漫谈时安详亲和地竖起耳朵聆听别人说话;完全丧失听力的人,聚众漫谈时安详亲和而恭敬庄重地察看各种征兆。切断丝线,快刀收割于混沌太初起始点,指挥军队讨伐背叛者之功事足以给一条记事绳打满结。(关闭眼睛,心舍神以听;关闭耳朵,心舍神以察。关闭窍知,同天合道,持阴符而统率万物。) 人和同天地,回归太阳、月亮运行的周期,持用阴符而统率天下万物。 人心的长芽破土与天地所造之物比翼齐飞,心的魂魄相离也与天地所造之物比翼齐飞,那关键的扳机定居在人的眼睛。 天,徒步行进,祭奠阵亡的外来帮助,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那让人感激的借以渡过难关的帮助破土萌芽。天上急速闪电霹雳,发出震天巨响,气流急速涌动,在地下冬眠的虫蛇在隐隐约约中各自感应,苏醒、蠕动,有肉吃。 劳动之后,回到家里安全地躺下休息,和着演奏唱歌,心生出食物丰饶宽裕;劳动之后,回到家里安全地躺下休息,清除心中杂污,心生出与天地的连接。 天徒步行走返家——那不知其详的胎儿,木桶徒步行走返家——平均分配部落所有物品。口中吟诵鸟鸣声吸引鸟雀,同时手持网罩捕鸟的高效定居在天地间飘逸、扩散的汽流(食物经消化转化而成的丹田阳气)。 破土萌芽,聚众漫谈,哀悼告别遗体徒步行进到地下那让植株挺立的营养器官;哀悼告别遗体,聚众漫谈,破土萌芽徒步行进到地下那让植株挺立的营养器官。 借以渡过难关的外来帮助破土萌芽,抓捕、割舌之刑比翼齐飞;抓捕、割舌之刑破土萌芽,借以渡过难关的外来帮助比翼齐飞。 顽鄙的人脐带连接天地刻画符号,打磨而成大耳善听的人;我脐带连接太阳节奏运行物刻画符号,打磨折中,与世界和谐。
体会/心得——
按字拉出来的这个场面有点儿若有似无的惊人的感觉,还没落定。
有数、有定,这很让人安心的操作。
毛主席的“人民万岁”,走人民路线,就是这盗机的运化吧。这千千万万的大大小小的人,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共同干出了后代看着多雄伟的事业。话说,观天 食时,执行 动机。
在源头做事,用哪个通道都一样,功事得成。
原来,用哪个还不一样哦,窍知和道知,是不一样的。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人心,机心,机心之机,在目。这个眼睛,就让我想起“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的那个所以的观法。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是生机本身。
人心,机心,机在目。目,至,回到家里,回到心里。
机在目。目至,回到心里。把自己放在甑子中气化,用私而公。
生与死,从植株的地上的可见部分来看是不同的,是变了的、告别了的;走到地下的底层运动来看是互为营养的。天地,人-心-机,还是在于目。
生死互根,恩害互生,时空之中的阴阳相推。“相推”的现场,是化-成的现场。
观 执(人-心-机-目-气)。
这句读起来有个感觉,成大耳善听的人,成和谐于天地之间,是两个发展目标。
温习梳理——
|